导航:首页 > 教师教学 > 小学教师提出教学问题

小学教师提出教学问题

发布时间:2020-11-24 13:50:27

Ⅰ 对小学教师教学反思提出的一些什么疑问

反思:理论界定应该是:人类基于探究外部物质世界活动的经验来追寻事物本质和意义的内心活动.反思的过程不仅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内“醒”的过程,反思就是自我唤醒自我.反思是源于心灵的力量,反思是心灵成长的原动力.

又译“反省”、“反映”.西方近代哲学的一个概念.意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在不同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具体含义.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或反省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人通过反省心灵的活动和活动方式,获得关于它们的观念,如知觉,思维、怀疑、信仰的观念等.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反思是一个把握绝对精神发展的辩证概念,认为反思是从联系中把握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本质的概念.现在,人们通常把反思或反省视为对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理感受等的思考.

课后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等进行全面分析、结果归因、系统总结评价、寻找差距、肯定成功,对教学产生新的理解力,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导现在及未来的教学活动.通俗的讲,就是教师教完一堂课后, 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回顾和总结, 在教案上将经验、教训和体会记录

Ⅱ 如何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一所学校声誉的好坏都取决于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现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谈谈几点看法: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一是向学生讲道理,告诉他们我们来到学校就是为了学习;二是告诉学生他们这个年龄就是最适合学习知识的年龄,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会徒伤悲的。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着手。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熟悉文本内容、准备教学内容,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他们的感官,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可以从心理学方面来考虑,我们要给学生自信心,当他有些微小的成功,就要及时去表扬他,让他知道,我能学好这门功课,我有信心学好这门功课,这样他就会逐步对这门功课感兴趣。学生有了错误,不宜过多指责从而打击他的积极性,使他产生厌学情绪。
二、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引导学生查阅课外资料;认真备课,设计最佳方案
在教学中,学生起着主体作用,而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一个好的组织者,好的领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先要吃透教材,先是把课文读几遍,然后再看各类教学参考书,在查阅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领悟备课。同时也鼓励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前通过课外书籍查阅相关资料,在上课时给予表扬肯定,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自觉的学习获得知识。这样教师学生同时运用得来的知识会更牢固,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除了对上课内容的准备,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就要了解自己班中的学生,知道他们的知识基础和答题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问题来研究。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让他们有更多数的人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在教学中,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可以用上美术、音乐、电脑等。总之,凡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就要利用。
三、打好语文基础知识
1、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感染
作为教师,我们应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用学生的思维想问题,特别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我们应尊重学生文化,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世界,凭借教材用中华民族文化的琼浆玉液浇灌学生纯洁美丽的心灵,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学会做人。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巧妙地借助学生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相关的生活经验,使之与所
学知识建立联系,寓学于乐,化难为易,既增添学生情趣,又渗透了文化素养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习能力的核心是“感悟”,朗读与背诵是“感悟”的有效方法。对于汉语言的精髓,在学生学习书面语言时,一开始就让他们接触这些精品,让他们熟读成诵,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品位和语文素养,而且能增加其文化底蕴,使其受用终身。
四、及时批改作业,加强培优补差工作。
布置了作业以后,教师要及时批改,最好是面批面改。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让学生订正。对于不会订正的同学,教师要从旁指点,进行补差。做到日日清,当天清。学生就没有拖拉、偷懒的问题。这是一个补差的好办法。
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把时间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中,保证充分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地读书、识字、交流、写作(包括写字、造句、写文章等练习)把现在课堂教学中化在“多余的情节分析,琐碎的谈话,没有思维价值的提问”等活动中的大量时间省下来;而学生懂的,教师则坚决不讲;把握教学的节奏与容量,使教学时间安排得科学合理,保证学生在课堂里,能主动积极地学习,能认认真真读书,主动积极地思维,实实在在地训练,学会动手操作等,扎扎实实地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学科,循序渐进地提高语文素质。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而直奔“教学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使学生陷入被动局面,反之,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重视过程教学,在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懂得主动学习。
如阅读课应该引导学生自己真正读懂,要让学生有一个“读——悟——回”的学习过程。但目前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提问,自己不主动质疑。而“质疑”是学生阅读能力,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反馈,也是教师教学的起点,现在教师怕学生提问没质量,“浪费”教学时间,又怕自己无法驾驭、就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权利。实质上,指导学生能从字里行间找出矛盾,新旧知识之间发现矛盾,能换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那么,语文的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有效。要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看似矛盾、实质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当通过读书、领悟,解决了这些疑问,就获得了相应的阅读能力。所以阅读教学的过程可以是:“自学——质疑——导读——释疑——悟读——练习(应用)一一存疑”。这样周而复始,螺旋上天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能力。
3.因材施教,是提高质量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
六、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籍,拓展知识面,提高写作水平。(学生要有书可读,开放学校图书室是前提)
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有一个积累消化的过程,而阅读是最好的积累。何况,多读多写就是学好语文的传统经验。因为课外阅读的功能很大,可以丰富词汇,提高读写能力;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吸收信息,储存信息;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质。如果能在课内得到阅读方法的指导,课外扩大阅读面和阅读量,逐步养成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学生将大大得益。高年级则要对学生加以阅读指导,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示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所谓真正的阅读兴趣表现为:喜欢读,集中注意地读。持久地读,有效地读;而阅读的方法可以有精读、略读。泛读……在阅读过程中作些读书笔记等。
七、影响质量的其他因素。
1.教师评价单一。重结果轻过程,重考绩轻能力。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教师的生命线。如果一位教师的教学质量不好,那么无论如何,他不会被认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相反,如果一位教师的教学成绩非常突出,往往就会一俊遮百丑,他就可能是一位获得过很多荣誉的“优秀教师”。以学生考试成绩代替了对教学质量的评定,导致了教学管理工作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以及获取成绩的手段。教师的教学质量,除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外,还应包括学生是否爱学、乐学、会学等学习因子及动手操作、演示,参加实践活动等学习能力方面。
2.教学设施与教学需求矛盾。
许多教学工具、设备老化、滞后、虚设严重。
3.学校制度在制定和实施时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一是还存在着见分不见人、见章不见人的现象。好像在实施这些制度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完成赋分,缺乏制度的实施者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指导。二是制度的实施都是学校的管理者(教干),实施的对象就是被管理者,使两者处于一种对立状态,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或者说是一种权力行为。
4、教师激励机制要加强。
对教师表扬的形式、次数太少,影响教师积极性。可以设立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青年、老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
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几乎为零,学校办公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学校发展和教师工作积极性。
教师收入太少,低于农民工40元/天的基本标准,和其他行业差距更大。
教师政治地位不高,社会尊师重教氛围不浓。
5、对教师培训流于形式,教师没有学到真本领,多数教师仍沿用旧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教新教材,来教育社会化的学生。
6、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甚至背离。
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建议

在实践中不难觉察到,小学素质教育难以推进,深层次的症结是课堂效率不高。我认为,只有通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狠抓教学质量,才能保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较充裕的时间和空间。
一、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领导充分重视教学工作。
1、每周校办公会都安排研究教学工作的时间,针对存在的问题,商定有力措施。
2、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了解教学工作情况,每位校级、中层干部都担任一门学科的教学,每周深入教研组指导教研工作,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课后就教法、学法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3、备课检查分定期查和抽查两种形式。定期查分期初、期中、期末三次,检查后留有记录并及时向教师反馈情况。个别教师还需跟踪检查,督促其整改;抽查是在推门听课后随机检查,在定期查、抽查情况的基础上于期末评出优秀教案。
每学期定于期中阶段检查作业情况,分作业量大小、作业设置是否有层次、学生书写情况、教师批阅情况等几项,评出优秀作业。
4、加强教学管理,严格执行教委下发的教学课程、课时计划,做到三表立法。每天值日校长都要巡视每班的上课、下课情况,对随意调课、空堂、拖堂、不备课上课等违纪现象做严肃处理。
5、学校制定了教学质和量的评价措施。
6、学校成立了教科室,设了中心教科研组,带领教师进行教科研理论学习,在《教科研园地》中交流教学经验,大胆开展教学实验。
7、每年组织一次教学研讨会,每学期有专题研讨会或优质课赛教。
二、加强教学研究,重视师资培训。
1、科研先行,全员参与。
开学初传达了教科研计划,提出实验要求,每位教师都根据学校教科研总课题,结合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找出本学科的重点、特点及学生自身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确立实验的子课题,有目的地在课堂教学中摸索实验经验。教师在期初有研究计划,过程中有记录,有阶段小结。
2、教研组形成网络,教研活动有落实。
学校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思品、劳动、自然、活动等十二个教研组,每周一下午大科组活动,每月一次小科组活动,研究教法、教材,开展说课、一人一课、评课活动。学习有关的教学先进经验,并将其结合到实际教学中,增加教学中的科研成份。
3、抓教师的师资培训工作。
学校分期分批派教师参加区级骨干班培训,外出观摩优质课,鼓励教师参加业余进修,新教师定期培训。

小学数学教师平时在计算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因此不断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的数学探究和合作活动却存在着一些盲目与困惑,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暴露了对新理念解读有偏差,甚至走进了误区,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在探究学习中没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探究学习成了强加给学生的行为过程。
2、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活动应当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弱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而不进行监控,有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时不敢指导,怕戴上“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帽子;有的教师即使指导了,但也把握不好介入的时机和程度
3、注重探究学习的行为过程,忽视思维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有结构的材料,然后提出问题、描述探究的步骤,最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材料探究。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的确动手做了,结论也顺利得出了。但是这样的动手操作是不是就是数学探究呢?有些学生从头到尾都很开心,参与热情很高,可学生所获得的只是表面上的东西,数学课不是让学生开开心心就算了。

通过思考,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1、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数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探究学习氛围。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不断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记得在2005年3月,我接到原教研室主任唐瑞祥老师给我布置的一个任务,在全区上一节公开课。活动主题是:“老教材,体现新理念”,课题是《圆锥的体积》。接到任务时,我非常高兴,同时也感到有压力。高兴的是,又有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有压力、是怎样才能上好这节公开课呢?既要有新意,又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这之前我听了好几节《圆锥的体积》的公开课。教学设计都很常规化,那就是先认识圆锥,再通过出示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得出是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最后通过做实验,从圆锥里装沙向圆柱里倒,三次刚好倒满,从而得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思路的教学设计都大同小异。我在研读教材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一般在教学这节课时,都能顺利地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什么突然要去比较圆柱、圆锥体积的大小?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不得而知,做这个实验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个数学活动,根本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就是关于《圆锥的体积》的教学。这篇文章作者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就解决了我思考的这个问题,这是我先前无意中在《中小学数学教师》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非常惊奇,惊奇的是怎么会有这么聪明的教师,虽然我不记得他的姓名,但我真的佩服那位教师的独特创意。想到这里,我心里又一沉,如果我按照那位教师设计的环节去上这节公开课,感觉好象有抄袭之嫌。但又想,把优秀教师的成果运用到我的教学中,也正是向那位教师学习的表现。所以最后借用了那位教师所设计的环节,在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圆锥的体积》教学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知。首先通过课件,让学生回顾圆柱和圆锥分别是由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转形成的立体图形。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相等, 长方形的短边和直角三角形的底相等。教师问:那么长方形的面积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说: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的面积的二分之一),接着分别以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为轴旋转得到了一个圆柱和圆锥,请学生观察圆柱和圆锥,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观察后说出两者是等底等高,教师接着设疑:请你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 图如下:
由于前面的比较面积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是1/2的关系,也有的学生通过空间的想象猜想是1/3的关系,还有的学生猜想是1/4的关系,到底是1/2的关系,1/3的关系,还是1/4的关系呢?再让学生利用手中给的材料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个环节的设计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做实验来验证的必要性。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趣味性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就会生疑,就会产生求知欲。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就应该让合理的猜测占有适当的位置。在教学中让学生大胆猜测、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刚才我说的《圆锥体的体积》这节课的设计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归纳这一过程。通过这个案例让我思考了很多,特别是探究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探究学习中,不要盲目的让学生去探究,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不明白怎么回事,心甘情愿的跟教师的思路走。这让我想起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的小品“卖拐”,教师是卖拐人,学生充当了买拐人的角色。
2、教师的合理的“导”、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
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生探究的前提条件,学生的探究都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的拓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不断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成知识网络。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感悟领会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不断总结思维方法,从而丰富学生的思维经验,使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因此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合理的“导”是学生探究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前不久,校区研讨课中,我校黄辉老师上了一节《三角形内角和》,这节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很成功,很好的体现了教师“导”的关键性作用。首先教师课件出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创设三者争论谁的内角和大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再让学生猜测三角形谁的内角和大?到底谁的猜测对呢?先用实际测量来验证一下。由于测量工具有误差或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得到的结果是三角形内角和大约是180度。老师再问:除了测量,你还有别的办法来验证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学生想到了撕拼、折叠的方法。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接着教师追问一句:同学们,你们看到了180度,联想到了什么呢?同学回答说:看到180度,我们想到了180度组成的是一条直线。就是教师的这一追问,让学生把新知和旧知产生了联系,从而在撕拼和折叠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想到如何想办法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拼或者折叠成为一条直线,从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如果没有教师的这一追问,我想学生根本就没有探究的方向,而是在那儿冥思苦想,即使想到了通过撕拼或折叠,但是学生仍然无法有意识的去撕拼或折叠成一条直线,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
还记得我曾经在武汉市优质课比赛中听过的三节数学课,课题都是《圆的周长》,三节课都是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通过直观,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那么,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有两节课是让学生通过测量实物的周长和直径,再让学生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从而得出,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但是,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我要问:为什么就一定要去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呢?为什么一定要去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呢?作为教师,我有这样的疑惑。那么我们的学生肯定也有这样的疑问,只是没有胆量提出质疑而已。而在另外一节课中,教师合理的“导”,正解决了这样一个疑问。教师也是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它什么有关系?学生通过直观,猜想到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教师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实物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入表格。教师问: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到底有怎么的关系呢?教师说明,在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时,一般是研究它们的“和的关系、差的关系、乘积的关系和相除的倍数关系”这四种。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器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相加、相减、相乘,不存在一定的规律。而在计算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时,得出了一定的规律:即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从而,研究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存在着倍数关系。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探究学习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数学,教师要合理地“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探究学习的成效。
3、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时间。
探究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其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保证。有时,我们看到有很多探究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虽然给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但是由于要完成教学任务,往往草草收场,这样就必然会降低探究学习的学习效果。因此为了提高探究学习的成效,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弄清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因此,教学中如果要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应该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理智选择。只有正确地理解探究性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
以上我简单谈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我们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数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不断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且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去发现、去探索,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和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
但是,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怎样的问题适宜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言堂”怎样处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如何起到调控作用?下面我就谈谈这几个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1、合作过程的随意性。组内成员的合作实质是貌合神离,学生各抒己见,却听不到同伴的声音。因此,很难达成一致的见解。最后,组内代表发言,也只能代表部分同学的想法。这样的合作,从形式上看热闹非凡,但是,从实际效果考虑,却很难让人赞同。由此看来合作学习,应该有合作的计划和步骤、有明确的分工、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合作学习也应该有一定的合作规则。
2、选择问题的随意性,忽视选择适宜合作学习的问题。
什么问题该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只有当个体遇到没有办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存在分歧时,才会有强烈的与人合作的愿望,才会认真的倾听他人的见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很有必要讨论的问题却少之又少。大多数讨论的问题,是教师为了迎合合作的需要而设置的。只是让学生有一个可以说、可以聊的话题而已。如,有些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班级中举手的学生有很多,但是,老师完全无视一双双高举的小手,坚持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像这样的合作交流,除了浪费时间,还能收到什么成效呢?课程实施以来,不少教师评价一节课的好与坏,是用“新”与“旧”的方法来评价,即一节课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否贯穿于整节课中。由于受到这种思想的误导,结果有的教师就把不需要合作学习的问题也非要学生合作不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度”一定要把握好,既不能什么问题都合作学习,也不能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让教师简单传授了。
3、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没有经过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在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组织 “ 小组讨论 ” 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与此相对照,更为恰当的作法是首先让学生独立解题,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而只是在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时才依据观点的不同进行分组,并以此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和辩论,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没有处理小组合作与学生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听课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个别学生“一言堂”,其他学生只是当听众。另一种情况是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造成课堂秩序极为混乱。合作学习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呢?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大家的智慧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 “ 一言堂 ” 高得多。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一是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倾听就是倾听别人的见解,要听懂别人说的重点、难点以及解题的方法与思路,听的时候还要分析他的方法和思路与自己的是否一致,从而改进、吸收。二是学会分享。当别人的见解和我不一样的时候,我就反思他的方法是否正确,当他的方法比我还要好的时候,我就吸收过来为我所用,这就分享了别人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成果。这正如肖伯纳说:“如果两个人一人一个苹果,互相交换仍然是一人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一人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则变成了一人两种思想。”同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四人小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方法,则每个人都学习到四种方法,还可以选择最好的方法。三是加强激励机制。对于后进生,我们要打开他的话盒子,给他们更多的机会,用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再用积极、肯定、鼓励的语言激励他们,使他们树立信心,大胆发言。
5、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没有进行及时调控
在学生合作学习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进行及时调控,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但是当前合作学习教师调控不当的几种表现:
1 、低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自己的理解作为标准,代替学生的理解。如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几分钟后提问学生,见没人回答,老师就认为没有学生理解了,结果就用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理解。
2 、过早提示问题的重点、难点和矛盾,使学生对矛盾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的低层面上。如“长方形面积计算”这一节教学中,老师经过拿出长 5 厘米 宽 3 厘米 的纸板推导出它的面积是 5 ×3=15 平方厘米,接着老师提出问题: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何关系?老师不是采用让学生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采取自问自答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低层面上。
当然,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存在其他的误区,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对策,对这些误区亮起红灯。使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使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挖掘个体学习的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

Ⅳ 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怎么改进

一、教师教学拔高要求,教学繁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倡简、务本、求实、有度。教材处理要简约而不简单。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其次,教师如果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拔高要求,教学繁杂”的问题。
二、教师教学死抠教材或无度拓展。
有些教师认为,凡是教材中出现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凡是教材中提到的知识,都是重要的。因此,从字词句段篇等角度一一出题让学生回答,把学生当作规范答题的机器,不考虑问题的难易度以及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和思路。教材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但教材不是给教师树立一个必须遵从的“权威”,而是搭建一个创造性劳动的“平台”。新课程倡导开发的教材观,要求教师做教材的主人,成为教材的鉴赏者和开发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朗读指导重技巧,情感体验不深刻。
当前,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以读代讲”的重要性,并努力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实施。但在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教师将重点放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上,如重音、停顿、节奏等,或是笼统地提出朗读的要求,如“读得美一些”、 “读出作者……的感情”等。这样的指导,不能触及文本的深层,学生的朗读只能是飘浮在文字的表面,不能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朗读技巧的指导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从重点的词句入手,从学生的情感体验着眼,结合文本的内容和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启发,体会语句暗含的意思,学生的读才有根。在实践中可尝试以下做法。
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文本创作的相关背景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借助媒体手段和教师语言等创设情境甚至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让学生换位体验。在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加以点拨、指导,引领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总之,只有用心灵引导心灵诵读心灵,才能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
四、教师教学过分依赖教材和备课资料。
在备课时,一些教师大致看看课文,就急于读教材,甚至照着教参写教案,搞"教材搬家”。这中间缺少独立思考,没有“化”的过程,虽然把教学要求、教学步骤方法写在了自己的教案上,但由于没有消化,还是人家的,肯定不会收到好的阅读效果。
五、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准、处理不当。
仔细分析一些课例,许多课的问题都出在教材的把握和处理上,有文意把握不准、教材理解有误、切入点找的不好,缺乏整体把握问题。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必先钻研文本,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六、追求形式,浮华空泛
阅读教学时常遭遇这样的尴尬:教师神采飞扬、学生积极踊跃、教学进程顺利,课后反馈却很不理想。为什么?环节设计似乎没什么疏漏,学生的发言也都切合文本主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手段本身无错,关键在于教师运用是否妥当。有的老师过于追求形式,使语文课堂呈现浮躁之气,其间欠缺了思考——冷静的、有深度的思考。很多时候学生没有充足“读”(尤其是默读)的时间,发言顺应老师思路,而非自我生成。更直白些讲,过分形式化的课堂,使学生的视觉听觉不断受到冲击,容易产生思维疲惫。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是根据老师的暗示,猜测老师想要什么样的答案,而不是考虑自己收获了什么。没有思考,何来感悟?浮华之下,自然只剩了空泛。

Ⅳ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扰有哪些

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二 作文教学的困惑。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难以操作的一项教学工作。就目前来说,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作文指导,包括训练体系的确定和作前的指导,现在多数作文训练非常盲目,没有找到一个合适有效的作文训练体系,每次上作文课之前,急急忙忙随便想个题目就让学生写,甚至有些作文题目离学生的生活距离很遥远,这样造成的结果可想二知,学生抓耳挠腮,老师看着学生习作愁眉哭脸;其次,每次写作之前需不需要指导,如何指导才有好的效果,也是另很多语文同仁伤透脑筋的问题。二是作文批改,因为每写一次作文,每个老师要批改60篇左右的学生作文,耗时耗力,发到学生手中,学生看后,一笑了之,甚至有的学生连看都不看就塞到抽洞里去了,老师的心血没有换来丝毫的效果。三是作文讲评,到底怎样的作文讲评模式才能使学生有真正的收获,起到较好的效果。由此,就出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三:作文教学到底如何指导、批改以及讲评?
三、课内阅读教学的困惑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能力培养主要包括阅读欣赏和写作两大能力;而语文素养,我的理解就是学生文字素材在大脑中的积淀,以及据此而表现出的语言表达水平及层次。当然,也不可否认,由于近几年社会、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成绩上,所以绝大多数的我校语文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一出发点一点错误也没有,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目的而忽略了语文本身作为文学的魅力,我们应该找到这两点的最佳结合点。据我了解,现在有些老师,包括我在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即为了应付考试,惟恐哪篇课文漏掉知识点,所以把每篇课文分解成许许多多的知识点,逐一讲解,让学生一字不差的记下,这样就使的语文课成了学生的负担,时间一长,不但学生不喜欢听,就是老师也越上越没意思。所以就产生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一: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

四、关于“应用多媒体”的困惑

现在的课堂教学,似乎没有现代化手段就是一节不成功的课。所有的优质课比赛中,没有不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多数老师都会认为课件用的越花哨,课就是成功的。

在这里,我很困惑:课堂教学中老师能代替的、生活中有实例的,有时候只需要一块小黑板就可以达到目的,需要用多媒体吗?是否应该把“应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一项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多媒体?多媒体在哪些情况下适合为教学服务呢?

以上是我利用一天的时间发自内心地总结了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以来的几点困惑,当然,困惑不止这些,由于认识非常肤浅,谈的也很不充分,很不深入,恳切希望我们学校的全体语文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在此深表感谢。

Ⅵ 小学教师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

小学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1、教师要有这样的观念:(教学质量高的教师没有一个不如此)
⑴学生的问题都是教师的问题。(不解决教师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学生的问题)
⑵先做差生的朋友,再做差生的老师。(做不了朋友就做不成老师)
⑶要严格要求学生,首先要严格要求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⑷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豆决不可能得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⑸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放弃学生就是放弃自己的责任)
⑹克服困难,转变一个差生或转化一个差班,是个人能力素质的提高,是人生价值的提升。(不要在乎一时没有多少成绩)
⑺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困难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成功机遇)
⑻转化差生的本事最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能教优生不算有本事,能转化差班那才是真本事)
⑼主动工作能够带来快乐,更容易出成效。(被动应付只能一事无成)
⑽成功者的经验:一是舍得花时间,二是会想办法。
2、成功的教师没有一个不是这样做:
⑴对待每一堂课都是“如临大敌,严阵以待”,教师多辛苦点,学生多轻松点。一定要备自已的课,写自己的教案,上课才胸有成竹。
⑵学生第一次接受的新知识印象最深,新授课一定要上好,新知没有教好,*补只能事倍功半。
⑶要坚持天天清,堂堂清,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清。一个环节不清决不罢休,“不到黄河心不死”。
⑷上课时教师的眼睛要时刻盯住每一个学生,只要有一个学生没用心听都不往下教。学生没有注意,教了也等于白教,有一个学生没有用心,他就必然形成知识缺漏。
⑸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听课的习惯,学生应学会倾听教师的讲解,也要学会倾听同学的发言。教师在课堂上每提出一个问题,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不能只关注优等生,而“剥夺”大家思考的权利,更不能让学生养成一窝蜂集体回答问题的习惯。
⑹学生作业要立足于对提高学习质量有效,作业不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的,而是对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应用所学知识而进行的。学生做的每一道作业题要力争发挥最大效益。
⑺作业要立足于教材上的练习,教材上的练习题要人人过关,对于一些较难的题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弄明白。
⑻要整合课外习题资料,精心设计练习,要注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⑼作业要及时批改,及时订正。订正时要先让学生自己找到错误的原因,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
⑽假期作业要在学生回校当天及时批改订正,这样才能引起学生重视家庭作业。
⑾教师对学生要做到了如指掌,分析透彻。差生差在什么地方,差多少,是不想学还是不会学,教师要心中有数,要对症下药。
⑿对差生要一手硬一手软,要求要严格,态度要和蔼。
⒀天天清也要分层,要根据差生存在的问题,准备相应的试题,逐个解决。
⒁对差生要真心喜欢。教师喜欢学生,学生才会喜欢老师,即使他一时学不好,也不至于讨厌教师和你教的学科。
⒂跟学生打交道,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体会学生的感受;跟差生补课要站到差生的角度,从差生内心感受出发,想他所想,急他所急,补他所需。
⒃要处理好激发兴趣与落实效果的关系,不要为激发兴趣而激发兴趣,目的必须落实在效果上。
⒄对于很想学而学不好的学生,必须指导学习的方法,观察学生哪些学习习惯不好,哪些方法不对,要纠正。
⒅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课前要提前候课,稳定学生情绪。板书要工整,规范,让学生一目了然。作业批改要规范。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为学生认真刻苦学习做出榜样。
⒆各科教师相互配合,齐抓共管,任课教师有困难可跟班主任商量,班主任要协助做好学生的工作。班主任要组织任课教师共同研究差生的补救措施。
⒇开展学习竞赛,发挥表扬激励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各班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善于发现班级学生的优点,并通过各种形式宣传表扬。
(21)对别人好的做法,要仔细研究其好处所在,从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借鉴别人的经验,创造自己的办法,是取得成功的保障。

感悟:上述表述很通俗,但方法很管用。既有观念上的指引,又有教学方法上的引领。有的方法虽然很“土”,但效果很佳,有很多方法我已实践验证过,确实有奇效,故转帖供各位参考借鉴,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Ⅶ 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哪些问题

1、问题无意义 课堂提问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向,要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和教学效率,唯其如此问题才有意义。但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以下无意义问题常常可以听到。如: (1)What lesson are we going to learn today? (2)Who is your English teacher? (3)What’s your job? 以上例子反映出无(低)效问题的一般特征:问题回答与教学目标和文本主题并无多少关联,可能误导学生脱离所学内容,产生负迁移,或者仅对活跃气氛产生效果,与本课内容无实质联系。学生在答问的过程中没有获得知识再现的强化迁移。
2、问题过易 许多教师提出的问题类型单一,回答时只需对事实或其他事项作回忆性重述或检索性确认,回答问题内容已被陈述出来,问题本身对学生的回答方式限定在特定的范围内,往往只需在“Yes”,或“No”, “Right”,或“Wrong”, “True”或“False”等肯定或否定的两极范围内选择。这类问题只需死记硬背的知识,而不需要推理分析。流于表面,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触及深层的智力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宽广的视野、创造性的思维,发散性的思维极为不利。
3、问题过难 所谓的问题难度,是问题实施中学生应对机率,答案达标水平反映的问题操作和适度。问题的难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原因是教师凭空设想确定的,它的评判使学生造成了认知的困难。 例如:How can we solve the population problem in China? 这一问题偏难,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滞教学进程,还破坏了教学氛围,不利后续教学。

Ⅷ 小学一线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一、让学生喜欢自己
最要紧的是教师平时要以慈父慈母的心态对待学生。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必须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心情去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为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一门功课。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教学成绩、教学积极性都会超出一般教师。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高高在上,在学生面前是权威。但是今天,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二、用真情感化学生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好学生谁都会爱,教师的爱心更应体现在对学困生的转化上。“每一朵小花都有微笑的权利”,“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对学困生的转化要倾注大量的心血。学困生之所以学困,很多是因为成绩不好而厌学,从而把兴趣转到别的地方去。现在农村有很多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大部分寄养在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等人家里,思想上很难沟通,留守儿童缺乏父爱母爱,教师就应该充当学生的临时父母。作为教师就要付出许多,教师是传递爱的使者,付出的同时也有收获。我们对学生要以心换心,以诚相待,用情感化学生。
三、教师要有责任心
一是对家长负责。家长把孩子托付给我们,就是把希望和责任托付我们,那么,我们就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对家长负责。急家长之所急,想家长之所想,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育,把对学生的责任融入到我们日常工作的每个细节中去。我们是一线教师,不是教育家,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优生,我们也许一辈子教不出一个陈景润、华罗庚,但是,我们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去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二是对教师的职业负责。有人说,教师太苦,也有人说,教师太累。我可以说是这样,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既然不是你选择了职业,而是职业选择了你,那么,我们就要有一颗平常的心对待教师这个职业,做到知足常乐,摆正心态。我们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点亮和启迪学生的心灵,我们的一次谈话、一次活动、一个眼色、一个动作、一身穿着都会潜移墨化地影响着学生,我们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也就是为学生的将来的行为负责。
四、教师工作积极性要高
教师工作积极性主要表现为:在思想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有自我牺牲的精神,有正确的教学观、育人观、质量观;在行为上,注重师表形象,严谨治学,勇于创新,不断增长自己的才智与学识;在工作上,勤奋工作,恪尽职守,善于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服从组织,顾全大局,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

Ⅸ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常见的疑难问题有哪些

困惑一:观念陈旧,方式封闭
对策:发散思维,实行开放式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学生与教师的合作使教师很满意。如一些教师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页“$以内的加法”时,先让学生看图片回答:%&'左边的小朋友手里拿着几个纸鹤!%"'右边的小朋友手里拿着几个纸鹤!%#'一共有几个纸鹤!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后,再用同样方法教学#(&)$。最后教师指挥学生完成书上的做一做,教师说一学生动手做一,教师说二学生动手做二……这些老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的框子内转动,这种过于统一、注重封闭的教学都是不利于他们的发展的,不但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而且在心理上依赖或习惯于跟着老师走。
小学生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身心的特征等原因,往往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从而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这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新课程教学体现的是开放的文化,只有开放才有空间,才有选择,才有合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求知,学生能想的让他们想,能说的让他们说,能做的让他们做,真正实行开放式教学,以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困惑二:定理背诵,缺乏理解
对策:自主构建,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一些教师为了让孩子们更快地掌握知识,就要求他们背公式、背定理,这一拔苗助长的做法不但不能帮助孩子们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而且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恐惧甚至是厌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理解各不相同。正如奥苏伯尔所说:“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不同的认知结构导致新知识的固着点、同化和顺应的途径、方式、方法、习惯自然各不相同。因此,课程标准多次指出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思想。只有这样获得的数学才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活的知识,有用的知识。
在实践中我们看到,有的学生擅长于用形象思维立体地理解数学;有的学生更趋向于用逻辑思维抽象地理解数学。因此,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在适应学生思维特点的基础上,理解数学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如《时间》一课中,有学生对1时——1时半这一过程是这样理解地:长长瘦瘦的是分针是叔叔,他跑步跑得快;而那个矮矮胖胖的时针是老公公,他跑得慢。叔叔已经跑半圈了,老公公还只有跑了一小格里的一半。显然,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数学的,所以很容易掌握。
因此,只有自主建构过的才是学生自己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东西对学生来说存在着距离感,不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得有多深刻和透彻。对于学生来讲,他们需要的是经过重组后在头脑中留下的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些东西。由此可见,学生需要的是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数学,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
困惑三:方法单一,效率低下
对策:贴近生活,增强实用性
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能体验到快乐?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不善于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往往习惯于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认为只要学生在做题时都能做对,那就是好的教学。把本应活泼的课堂变成了传授知识、灌输知识的课堂。
据香港的一项针对当地学生的调查表明,学生以数字、符号、公式等来形容数学,将数学简化成运算. 亦有一些响应带有“课堂数学”的强烈影子,例如认为数学是“用公式计算”和“背方法”的学科,以及“很多计算方法都能得到相同答案”和“答案准确”等,这大概是由于他们的数学观多来自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数学”大多是教导学生如何去运用定理和公式,题目答案唯一。而谈到数学具有实用性的功能只有30%的学生。
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材料时应尽量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直接去提炼数学问题,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联系品德与生活课中的超市购物这一情境,规定每个小朋友只能带20元,又罗列了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商品,然后要求他们去购买。孩子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购买方案。紧接着又问,如果只能买三样东西,并且不能超过15元,你会选择哪三样?最后再问,如果要用最少的钱买数量最多的东西又该怎么买?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激起了孩子们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常见问题的兴趣。正如古罗马教育家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这就是说,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才能感动学生学习科学;在数学课程中只有超越“科学世界”,关注生活世界,才能感动学生学习数学。
困惑四:处理教材,舍本逐末
对策:根据实际,恰当处理
传统教学强调“教师应当紧扣教材”,而新课标强调必要时适当地突破教材。后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结合学生实际和当地环境,小则更换一些简便易行的题目,大则适当地改变教科书中某些课时的编排次序等,这确实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提倡创造性处理教材,不但把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搞得支离破碎、无重点,并且将教科书上很好的内容也处理掉了。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不利用课本上的题目,不按照教材编排意图,而是先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掌握特征,然后出示一个正方体实物用同样的方法教给学生。最后教师问学生:“正方体是一种怎样的长方体!”学生都答不上来,教师只能自己说出“特殊的”三个字。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起来是教师把教材处理后进行教学,是新观念下的教学行为,但实际上是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对立起来让学生学,把课本上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密切联系的“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等重要句子都给“处理”掉了,造成了不良后果。因此,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追求处理教材“热”,以致舍本逐末,而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恰当地处理教材,以求高效率。

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需要教师按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设计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应当反思一下,以往我是怎样教学的,通常的教学方法是怎样的?这样的教学方法的特征是什么?是否有助于学生发展,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再看一些教学改革的案例,就会发现,原来教学还可以这样组织,学生还可以这样学习。思考一下,以往教学中学生是什么角色,教师是什么角色,是不是可以尝试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并想一想,如果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之后会发生什么。把思考付诸于行动之后,迎刃而解地不单单只是困惑……

一、教学观念转变难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封闭,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这些老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设定的框子内转动。这种教学严重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教师应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呢?

二、合作学习收效难
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很多教
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是流于形式,表现在:时间上没有保证,一个问题给学生讨论,学生才开始说就打住,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问题不分难易,有些根本不需要讨论的很容易的问题也拿来讨论,浪费时间;交流缺乏平等,所谓的合作学习,变成了几个优等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说是主动探讨,实际是被动应付。老师一声令下,大家开始讨论,并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需要。这样的合作学习收效甚微。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

三、解决问题过程难
“应用题”历来是数学教材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应用题教学是在新理念指导下从目标、内容到教法的一次全方位改革。《课标》中把应用题确定为“发展性领域”中的“解决问题”。所谓“解决问题”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相应地,新教材中已经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的章节,往往以计算伴随着应用相融合的形式编排。这就对一线教师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对应用题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困惑。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题应该怎样教学呢?

四、优差学生共进难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师生平等,教学民
主已成风气,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局面已经形成。但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好学生的机会更多,得到了超常的发挥,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得不到独立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获益少。这样,学生的成长也就形成了两极分化。在数学教学中,究竟该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共同进步,得到全面的发展呢?

Ⅹ 学习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评价方案后查找到的教学问题有哪些

工作所必须的条件性技能和技巧。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解读教材基本功,运用信息技术基本功,课程开发与实施基本功,心理健康指导基本功,教学评价基本功等。(一)解读教材的基本功“中小学教师,其专业能力的最根本之处在于,他阅读教材的时候能自觉地从学生学的角度、教师教的角度以及训练的价值角度、人文熏陶的角度、难度的把握角度、坡度的设置角度,去审视教材,从而筛选出最具科学性、艺术性和价值观的教学要素来。这种能力必须成为教师的基本功,它是教师区别于其他人的重要标志。”的确,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是教师上好课的第一要务,而且,教师必须从教育和学习的角度来解读教材。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要让今天之所学为解决日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奠定基础,储备势能。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荀子曰:“知而不行,虽敦必困。”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养不在于知识的数量,而在于充分地理解、娴熟地运用你所知道的一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帮助学生建立起课文与课文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甚至是今天的学习和未来的生活之间存在着的普遍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意义,为教学过程的顺畅展开奠定丰实的基础。(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功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得到老师们的关注和重视,大家明晰地体会到它对教育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是至关重要的,是教育的支持系统中一个独特的构成要件,它对有效地提高教育效益,改变师生的学习交流方式,拓展获取知识的渠道,具有革命性的作用,在优化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具有强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即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交流、创新的能力。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度的信息敏感力,能在大量信息中进行选择,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能为自己所用的资料,提高自己的理论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以适应新课改中对教师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其次,教师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设备、网络以及进行课件制作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服务。(三)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基本功课程开发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自然地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努力寻找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结合点。如何联系、联系哪些生活和社会实际,应该成为教师备课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以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材是实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质量指标的主要凭借,但既定的教材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这就需要教师的驾驭和取舍。要寻求教材以外的各种“材料”,例如平时阅读积累的,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获得的,从互联网上搜集的,用教材和各种非教材“材料”的整合,来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另外,教师还要善于把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和交流”引向纵深,使课堂上有思维的碰撞和交锋,在“碰撞和交锋”中产生新的问题,力求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课程最终是要通过教师具体的教育活动转化成实际课程,教师既要重视学科课程,又要重视选修课程;既要重视显性课程,又要重视隐性课程;既要重视预成性课程,又要重视生成性课程;既要重视国家课程,又要重视地方和学校课程,而对后者,应该给以特别的和足够的关注,应该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教师不应该只做既定课程的单纯执行者,而应该积极地投身于课程改革中,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开发者,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对学科课程,教师应根据种种具体情况加以“微调”,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重组,应善于挖掘,善于扩充,善于超越。要关注其他学科,关注现实生活,使课程资源变得丰富鲜活起来。这些,应该是现代教师应该具有的意识和能力。(四)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基本功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是新时期教育的任务之一,也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素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等作为全面施行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意识及行动。一位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通过自身的言行为学生塑造一个借以模仿的完美形象,使学生心理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能在学生中间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获得教化。另外,具有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意识,会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自觉性,就可能采取多途径,讲究教育方式方法,以及通过自己的学科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保证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全面育人。这就要求教师掌握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障碍,学会处理一些心理问题,科学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五)教学评价基本功教育评价是教育实践的指挥棒,没有有效、科学的教育评价,就很难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推进。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学生与教师评价的思想,需要教师在学生评价方面,除了掌握传统上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的量化的、终结性的评价方法和技能之外,更需要学习新的质性的、形成性评价的方法与技能。在课堂教学的综合评定上,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什么内容,还应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不仅要关注学生得到什么样的知识结论,也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不仅要观察学生表现的优劣,还应留意学生学习欲望、情感、态度、价值是否得到提升;不仅要有选拔和竞争,更要关注学生的自我认识、修正与发展。这不仅是转变观念的问题,是否具备这样的技能也是至关重要的。从操作上来看,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能力直接关系教学效果。优秀教师从来就是激励成功的大师,新课改要求教师成为这样的激励大师。激励是一门艺术,也是新课程思想的具体体现。体态、动作、表情、语言,无声的、有声的,都可以激励学生。可如今,课堂上却常听到干瘪空洞的评价语言:“你真有天赋”“你非常聪明”等。甚至有的整堂课在“棒、棒、棒!你真棒”这样毫无内涵的评价语声中淹没。从中,可看出教师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语言贫乏,二是思想苍白,三是文化缺失。这方面的基本功在教师队伍的整体上都是十分欠缺的。(六)教育科研基本功 教育科研功,这是教师更高、更深、更具有内力的素质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曾指出:“在今天,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这意味着今天乃至未来的教学,需要具有科研素质的学者型教师,传统的经验型“教书匠”将逐渐退出教学舞台。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强力呼唤。因此,重视教科研,练就教育科研功,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这盘棋中的重要一着。同时,课程改革提出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和目标,需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来检验,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也会产生一些矛盾,需要教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展开研究,形成认识。总之,新课程需要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教师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也是对基本功的一个挑战。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教师提出教学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