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加强小学计算教学
、课题提背景
1、培养计算能力数教项重要任务今习数重要基础据平检测期末考试质量析情况看计算能力普遍较低疑给习发展造巨障碍要迅速效提高计算能力更发展思维面积提高数教质量数教必须加强计算教作突破口
2、通本课题研究努力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口算、算笔算能力促使泼、轻松愉快习慢慢喜欢数计算产兴趣提高习绩今习奠定扎实基础
二、研究目标
1.寻找造数计算速度慢计算确率低原
2.寻找能够提高数计算速度计算确率教突破口教训练等策略:(1)口算能力训练突破口加强口算训练(2)控制定训练量培养定数(3)重视思维能力训练同数计算训练重视训练握基础性突针性寻找规律性适综合性
三、研究措施
1.坚持口算练习抓懈
培养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口算训练要坚持经练习逐步达熟练数课标要求教计划、步骤、目组织教与训练听算、看卡片口算、看题默算反复强调先确快
2. 强化基础知识提高笔算能力
计算教口算笔算基础笔算重点笔算数教具极其重要位作用管未科技何发达笔算能力始终必备种能力
(1)使理解数基础知识掌握技巧形计算能力首要条件
每种计算都依据相应概念、则、性质、公式等基础知识进行些基础知识理解确掌握透彻进行计算让理解、掌握关运算性质、定律、技巧才能具体计算应用些知识寻求简捷合理提高计算准确性与加快计算速度
(2)加强练习技能训练形计算能力关键
比数四则计算碰些计算则确计算结错误情况错原约、通或互化等基本技能;数除特别除数数除错除数变整数除数没同扩相同倍数造商错所计算练习要加强基本计算技能训练
(3)熟记用数据提高计算速度
四则运算熟记些用数据仅助于达确、迅速要求助于较掌握计算技能技巧比:、积整百、整千特殊数据(:75+25=100 25×4=100 125×8=1000 );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位数积及与12、15、16、25、36几见数积;母2、4、5、8、10、16、20、25简数数值些数与数互化
些数结管平作业现实使用频率高熟练掌握、牢记能转化能力计算产高效率
3.展计算竞赛
于枯燥味计算掌握计算往往随便应付造更计算错误适展些计算竞赛往往能更调习主性提高计算兴趣达提高计算准确率目本期我准备班内展两计算竞赛提高计算兴趣切实提高计算准确率竞赛注意易现错误整理起析归类再针性进行补救提高计算能力扫清障碍
4.热情鼓励加强愉快习体验
于由于粗错教师要热情鼓励平作业批改要肯定其处增强自信提殷切希望促其改缺点
五、预期效
1.培养口算能力切实打基础
2.培养参与则、公式推导真明确算理
3.帮助熟记用数据提高计算速度
4.重视错例析做症药
5.培养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错误习惯
6.培养养总结反思习惯
㈡ 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数学作为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和连续性的学科,是每个小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小学数学重点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基和学习,学习数学的标准就是能够对该学籍范围内的题目进行正确的解答.考察公式概念是小学数学重点要掌握的知识,下面这几个学习方法带你学好数学.
(同学们开讲)
学习小学数学重点就是注重学习的方法,但是也需要学生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勤学多问不耻下问是学习的良好态度,他们会把你带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掌握好学习方法,你会对每一天的新知识充满兴趣.
㈢ 小学算术题怎么教学的快
一定让孩子融入其中,可以借助游戏的形式提高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
㈣ 小学数学,怎么样进行计算课的教学
计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了新要求,更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并能运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而今,学生计算能力不尽人意,究其原因,需要先从影响学生计算的心理因素谈起。
l 影响学生计算的心理因素
影响学生计算的心理因素主要有:感知粗略、注意失调、记忆还原、表象模糊、情感脆弱、强信息干扰、思维定势副作用等方面。
以口算为例加以说明——
1、感知粗略
要进行口算,首先必须通过学生的感觉器官来感知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糙、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而口算题本身无情节,外显形式单调,不易引发兴趣。因此,学生口算时,往往只感知数据、符号的本身而较少考虑其意义,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容易产生感知失真,造成差错。如一些学生常把“+”看作“×”,把“÷”看作是“+”,把“56”写成“65”,把“109”当成“169”等等。
2、 注意失调。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不稳定和较差的分配能力是产生口算差错的重要心理因素。小学生注意不稳定,不持久,不容易分配,注意的范围不广,易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在口算过程中,需要经常注意或把注意同时分配在不同的对象上。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所顾及的面不广,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丢三落四。例如单独口算6×8和48+7等口算题,大部分学生能算准确,而把两题合起来时,算6×8+7,学生往往得45,忘记进位而造成差错。
3、记忆还原。
记忆的目的不仅是信息的贮存,更重要的是能准确地提取。学生贮存信息的过程中,由于生理、时间、复习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贮存的信息消失或暂时中断,从而丢头忘尾,造成“遗忘性差错”。特别是连加、连减、进位加、退位减、连乘、连除等口算题,瞬时记忆量较大,如口算28×3时,要求学生能暂时记住每一步口算的结果,即20×3=60,8×3=24,并在脑中口算出60+24=84。而这类口算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中间得数的贮存与提取不完整或遗忘所致。
4、表象模糊
表象是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运算形式看,小学生的口算是从直观感知过渡到表象运算,再到抽象运算。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其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表象常成为其思维的凭借物。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常因口算方法的表象不清晰而产生差错。如一些一年级学生口算7+6、8+5等进位加法时,头脑中对“分解”→“凑十”→“合并”的表象模糊,想象不出“凑十法”的具体过程,因而出现差错。
5、情感脆弱
口算时,学生都希望很快算出结果。有些学生在做口算题时候,由于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当数目小、算式简单时,易生“轻敌”思想;而当数目大、计算复杂时,又表现出不耐心,产生厌烦情绪。口算时,一些学生常不能全面精细地看题,认真耐心地分析,更不能正确合理地选择口算方法,进而养成题目未看清就匆匆动笔、做完不检查等陋习。
6、强信息干扰
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性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强化了的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同数想减得0,0和1在计算中的特性,25×4=100,125×8=1000等等。这种强信息首先映入眼帘,容易掩盖其它信息。如口算18-18÷3,学生并非不懂得“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而是被“同数相减等于0”这一强信息所干扰,一些学生首先想到18-18=0,而忽视了运算顺序,错误地口算成18-18÷3=0。
7、思维定势负作用
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可以决定同类后继活动的某种趋势。在540÷60、450÷90、360÷40等题之后夹一道300-50,很多学生往往错算成300-50=6。
l 正确处理计算教学中的四种关系
当前计算教学中,要想上好一节计算课,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创设情境与复习铺垫的关系、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关系、形成技能与解决问题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创设情境与复习铺垫的关系
现在的计算教学几乎不见了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取而代之的是——情境创设。因此,很多计算课都创设生活情景,常常是创设“买东西” 或者是“逛商场”的情境,硬要从生活中得到一些数据用来计算或者一定要联系生活,难道这就是新课标的理念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和体验。新课标也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为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这两方面的来源都可能成为我们展开教学的背景。
例如“负数”的教学,传统的教材中很少 出现在小学教学,现在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阶段要引进负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作为揭示负数的素材;同时,从数学本身出发,为了解决诸如“2-3”不够减的矛盾,需要引进一种新的数,也同样是小学生易于感知的问题情境。这里,选择两种角度之一引进都是可取的。
【案例】内容: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小数乘整数和小数除以整数
【方法一】引入一个买风筝的生活情景。一个风筝3.5元,买3个这样的风筝要多少元?在教小数除以整数时也出现了王鹏早锻练的生活情景。用学生感兴趣的事引入教学,在完成计算教学的目标的同时也教学了解决诸如单价×数量=总价,路程÷时间=速度等应用题,正所谓“一箭双雕”。
【方法二】在教学这两个内容的教学中用旧知识的迁移,在新授前作一个复习整数乘除法计算的铺垫,通过对比练习,学生掌握积的小数点如何确定,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才是这节计算方法的重中之重。
【思考】方法一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单位的转化理解算理,这是可取的,也是现实的,无可非议。但一节课下来,学生究竟能兼顾多少?方法二的复习铺垫是有必要的。试问有些学生连整数的乘除法都不过关,又岂能谈小数的乘除法呢?为什么会连整数的乘除法也不过关呢?新课标对学生的计算要求不高,又加上计算器的加入教学,有些老师的认识不够,日积月累,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事实证明有时候铺垫时有必要的。但常常有的老师走进了误区,为了使教学更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给学生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样的一个铺垫,无疑成了抹杀学生广阔思维的一笔。这些都是教师在选择用情景导入还是复习导入要考虑和注意的问题。
可见,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并不是对立的,不是所有的计算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取决于计算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
二、正确处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第一学段“内容标准”中说:“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在第一学段“教学建议”中再次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改革初期的热门词语。
数学课程改革实施的初期,大家对“算法多样化”感觉很新鲜,计算教学一改过去“教材选定算法——教师讲解算法——学生模仿算法——练习强化算法”的机械模式,出现了非常可喜的变化,“算法多样化”已成为计算教学最显明的特征。
【案例】 “两位数乘法”的教学片断:
首先,教师通过问题情境:一箱汽水24瓶,18箱汽水有多少瓶?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瓶,然后列出式子24×18,设法算出结果。经过老师的精心“引导”,出现了多样化的算法,老师花了将近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展示:
(1)24×10+24×8=432
(2)20×18+4×18=432
(3) 24×20-24×2=432
(4) 24×2×9=432
(5) 24×3×6=432
(6) 18×4×6=432
(7) 18×3×8=432
(8)24+24+24+24+……+24=432(18个24相加)
(9)18+18+18+18+……+18=432(24个18相加)
还有些同学用了竖式计算出结果。最后,老师说“你们喜欢用什么样的算法就用什么样的算法。”课后交流时,老师认为“现在计算教学一定要算法多样化,算法越多越能体现课改精神。”通过询问课堂上想出第八、九种算法的学生:“你真是这样算的吗?”学生说:“我才不愿意用这种笨方法呢!是老师课前吩咐我这么说的。”连续问了好几个学生,竟没有一个学生用这种逐个加的方法。那么前面的几种算法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吗?
第8、9种方法有哪个学生愿意用这种笨方法呢!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已经知道了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那么第8、9种的方法完全没必要在这节课中展示出来。其实学生用第1、2种方法就完全能明白两位数乘法的算理,列竖式不就更简单了吗?
【思考】上述案例反映了在计算教学中少数老师对算法多样和算法优化这对基本矛盾的认识模糊。算法多样化应是一种态度,是一个过程,它的本意是指群体中不同个体间的方法的多样化,而不是指每一个体的方法多要多样化,不要求学生对同一计算掌握多种算法。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创新,而不是千篇一律。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老师不必煞费苦心“索要”多样化的算法,也不必为了体现多样化,刻意引导学生寻求“低思维层次算法”。即使有时是教材编排的算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中没有出现,即学生已经超越了的“低思维层次算法”,教师可以不再出示,没有必要走回头路。
在如何更有效地处理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这对矛盾上,我们应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以学生思维凭借的依据来看,可以分为基于动作的思维、基于形象的思维和基于符号与逻辑的思维。显然这三种思维并不在同一层次上,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化,只是优化的过程应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规定和主观臆断的过程,应让学生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具体体现在
1、计算方法的优化。
算法的优化是让学生在群体比较的过程中优化,在个体感悟的前提下实施优化。因为优化是学生对知识结构的再构建过程,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行为和自主的活动。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不是群体或教师的优化。对于个体而言,是个体对原有的计算方法进行优化的过程,是个体学习、容纳他人计算方法的过程,是个体思维发展、提高的过程。如果不对算法进行优化,那么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收获、没有提高。
2、传承优秀教学文化。
中国优秀教学文化非常丰富,乘法口诀就是最好的说明。我们的计算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我们在三年级进行了“巧算24点”的数学游戏介绍,计算中的技巧方法讲解;五年级进行了两个两位数相乘的巧算:十位数互补,尾数相同,其计算方法是:头乘头后加尾数为前积,尾自乘为后积。如48×68=3264。计算程序是4×6=24 24+8=32 32为前积,8×8=64为后积,两积相连就得3264。还有两个头相同,尾互补数相乘的巧算;两个十几的数相乘的巧算等。让学生在发现探索中学习掌握,事实证明,这些优秀的教学文化不但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对于培养我们快捷的心算能力和反应能力都很有帮助。
三、正确处理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关系
曾有一些教师认为,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
算理是指四则计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算法是实施四则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算理为算法提供了理论指导,算法使算理具体化。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了算理和算法,就便于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计算的多样性才有基础和可能。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重视算理和算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案例】《分数与除法》
首先这位老师从一个同学的生日引出分蛋糕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分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出的两种含义,这个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课件的生动演示更能学生明白分饼的过程。
【思考】在这节课中学生在不断地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地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在合作、比较、交流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给学生留出了操作空间,因此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得比较透彻。而本环节中,用动手操作来解释答案到底是四分之三还是四分之一成为必然,而不是依样画葫芦,照着课本“例行公事”或按着老师的旨意被动行事。这样的动手操作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直观刺激下,学生对算理理解得十分清晰。但是,可能好景不长,当学生还流连在直观形象的算理中,马上就面对十分抽象的算法,接着的计算都是直接运用抽象的简化算法进行计算。如在四年级利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的教学时,这方面的教学让很多老师都很“头痛”。学生在刚学的时候,掌握得不错。但很多式子在一起要判断能简算的简算时,很多学生就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正是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了解不够深入。如:75+25×3往往很多同学做成(75+25)×3,以为是利用了乘法分配律。原因是对乘法分配律这算理理解得不透彻。因此,在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应该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剪拼图形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
总之,计算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四、正确处理形成技能与解决问题的关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不再设置专门的“应用题”领域,而是注重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现在的计算课,能否担当起以往应用题教学的重任?如何处理解决实际问题与形成计算技能之间的矛盾?计算本身的问题如何解决?
不难发现,为了体现计算与应用的密切联系,在计算教学时不少教师总是从实际问题引入,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后,马上就去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表面上看,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了培养,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学生常常是算式列对了,计算错误率却很高。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未达到目标,于是再反过来进行大量的训练,使得不少学生短时间内似乎计算正确率和速度提高不少,但实际上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计算技能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更严重的是这种简单化的处理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育心理学认为,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需要过程的,计算技能的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诚然,过去计算教学中单调、机械的模仿和大量重复性的过度训练是要不得的,但是,在计算教学时只注重算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也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适时缩减中间过程,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最后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掌握相应策略。
如:在第九册的《稍复杂的方程》中的3个例题中都无一例外地担负着双重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等量关系,学会列方程,同时还要教会他们解形如ax±b=c、a(x±b)=c、ax±bx=c的方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节奏的调控,重难点处应把握好轻重缓急。如果是一课时完成两个任务,学生吃不消,尤其是班额较大的班级。因此,可分开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先解较复杂的方程,先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技巧,落实基本技能目标。第二课时再完成列方程解决问题。这样下来的问题确实少很多,这样令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现在的教材是希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计算的技能。
总之,计算教学中正确处理以上四种关系对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从数学教育本质的角度出发,以计算教学基本矛盾的解决为导向,促进计算教学的深入改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选择有效的计算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l 解释改革以来教师在计算教学中的困惑
一、估算19+17时,很多学生直接算出36,这时教师该怎么办?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估算和精确计算的关系?
首先要讲清楚估算的要求,让学生理解估算的含义。估算是对运算过程与计算结果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能力。当前国际数学教育中十分重视估算,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有大量事实是不可能也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的。无数事例说明,一个人在一天活动中估计和差积商的次数,远比进行精确计算的次数多的多。
估算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进行精确计算或没有必要算出精确结果时所采用的一种计算方式;精算则是根据需要准确计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两者在教学中各有各的要求,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精确计算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估算的需要。
而精确计算(包括口算和笔算)能力是学生必要的计算技能,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
二、现在的教材在计算教学中都没有出现计算法则,对此,教师该怎样处理?
数学法则反映的是几个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计算法则是用文字表述的运算规定,它是在算理指导下对运算过程实施细则作出的具体规定,所反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操作程序。
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淡化形式,注重本质。因此现在的计算教学淡化了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和计算法则,强化的是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强化的是学生在计算过程的经历过程和主动探索。
对于教材中没有出现的计算法则,只要让学生理解算理并掌握算法就行了。
至于叙述和概括计算法则,不要太高的要求,特别是低年级。
三、计算课,如何有效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关于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是衡量学生计算能力形成的两个重要维度。计算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是对计算的快捷性要求有所降低。
对于一些基本口算要让学生达到快速和正确的要求。即在小学阶段的口算内容中,两个一位数相加与其相对应的减法和表内乘法与其相对应的除法是四则运算中的基本口算,俗称“四张九九表”,这“四表”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务必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
而对于笔算,不必过高地提出速度的要求,重要的是让学生正确计算,逐步提高速度。
四、计算器进入课堂后,学生平时可以使用吗?怎样才能解决现代教学工具和笔算的矛盾?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规定,在第二学段中指出“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因此,有些版本的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就引入计算器的教学,以帮助学生进行计算和探索规律。只要有必要,学生平时当然可以使用。不过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计算器,不能完全依赖计算器。
1、处理好笔算和计算器运算的关系。
对小学生来说,掌握一些简单笔算方法,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扎扎实实打好基本功也是必要的。而对于一些比较繁杂的运算,就可以由计算器来代替。
2、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习惯。
在一些教材中,编排了一些让学生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题材,让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观察、猜测和验证等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探索式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学生较难掌握的计算知识,如与圆周率有关的计算,要多练吗?
一方面,对于学生较难掌握的计算知识,要加强针对性练习,如有关圆周率的计算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记住一些3.14的倍数6.28、9.42、12.56、15.7、18.84等等;另一方面,对于计算复杂的内容,要减轻学生繁杂计算的负担,如有关圆周率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帮助计算。
总之,要上好一节数学计算课,需要研究计算的有关理论,分析影响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真正原因,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找准计算内容对他们的潜在意义,引导学生将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计算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用联系的观点对待计算问题,想必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㈤ 怎样进行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计算教学,在小学计算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就必须针对学生具体的学习特点,教师进一步制订并形成高效率的教学方式,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的教学质量。
㈥ 如何加强小学生计算教学
一、课题提背景
1、培养计算能力数教项重要任务今习数重要基础据平检测期末考试质量析情况看计算能力普遍较低疑给习发展造巨障碍要迅速效提高计算能力更发展思维面积提高数教质量数教必须加强计算教作突破口
2、通本课题研究努力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口算、算笔算能力促使泼、轻松愉快习慢慢喜欢数计算产兴趣提高习绩今习奠定扎实基础
二、研究目标
1.寻找造数计算速度慢计算确率低原
2.寻找能够提高数计算速度计算确率教突破口教训练等策略:(1)口算能力训练突破口加强口算训练(2)控制定训练量培养定数(3)重视思维能力训练同数计算训练重视训练握基础性突针性寻找规律性适综合性
三、研究措施
1.坚持口算练习抓懈
培养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口算训练要坚持经练习逐步达熟练数课标要求教计划、步骤、目组织教与训练听算、看卡片口算、看题默算反复强调先确快
2. 强化基础知识提高笔算能力
计算教口算笔算基础笔算重点笔算数教具极其重要位作用管未科技何发达笔算能力始终必备种能力
(1)使理解数基础知识掌握技巧形计算能力首要条件
每种计算都依据相应概念、则、性质、公式等基础知识进行些基础知识理解确掌握透彻进行计算让理解、掌握关运算性质、定律、技巧才能具体计算应用些知识寻求简捷合理提高计算准确性与加快计算速度
(2)加强练习技能训练形计算能力关键
比数四则计算碰些计算则确计算结错误情况错原约、通或互化等基本技能;数除特别除数数除错除数变整数除数没同扩相同倍数造商错所计算练习要加强基本计算技能训练
(3)熟记用数据提高计算速度
四则运算熟记些用数据仅助于达确、迅速要求助于较掌握计算技能技巧比:、积整百、整千特殊数据(:75+25=100 25×4=100 125×8=1000
);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位数积及与12、15、16、25、36几见数积;母2、4、5、8、10、16、20、25简数数值些数与数互化
些数结管平作业现实使用频率高熟练掌握、牢记能转化能力计算产高效率
3.展计算竞赛
于枯燥味计算掌握计算往往随便应付造更计算错误适展些计算竞赛往往能更调习主性提高计算兴趣达提高计算准确率目本期我准备班内展两计算竞赛提高计算兴趣切实提高计算准确率竞赛注意易现错误整理起析归类再针性进行补救提高计算能力扫清障碍
4.热情鼓励加强愉快习体验
于由于粗错教师要热情鼓励平作业批改要肯定其处增强自信提殷切希望促其改缺点
五、预期效
1.培养口算能力切实打基础
2.培养参与则、公式推导真明确算理
3.帮助熟记用数据提高计算速度
4.重视错例析做症药
5.培养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错误习惯
6.培养养总结反思习惯
㈦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小学数学都有很大的难度,其实小学数学属于基础类的知识比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小学,是一个需要养成良好习惯的时期,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学习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学数学有哪些技巧?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的技巧就是多做练习题,掌握基本知识.另外就是心态,不能见考试就胆怯,调整心态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这些技巧,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进入到数学的海洋中去.
㈧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的几点做法
由于计算工具的逐步普及,社会生活对计算技能的要求正在逐步降低,小学教材对计算能力要求也有所调低了。
但计算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计算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那么应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加强学生对算法和算理的理解要使学生会算就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和算理的掌握。
《课标》指:“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时,应结合实际问题理解算理,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实践的一个难点。
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思维多样化,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决问题,追求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是以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为基本目标的。
只有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探索算法,逐步优化算法。
如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电影院》时让学生分析题目列出式子26×21。
两位数的乘法已经学过,本题只是多了进位,为此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并在小组中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汇报情况:①26×21=26×7×3=182×3=546②26×20=52026×1=26520+26=546③20×21=4606×21=126420+126=546④竖式计算26×21————2652————546接着对比算法、优化算法,这些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些问题后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归纳总结。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经历比较、分析和选择的过程,让学生在与同伴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优化的主体是学生,优化的结果不是一种答案。
二、加强学生口算训练在四则运算中,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笔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和熟练程度的制约。
因此,要加强口算的教学和训练,切实打牢计算基础。
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
为此,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
1、利用课前两分钟进行口算训练。
在教学时让学生课前轮流出12题口算题,出得好的评为“口算明星”。
由于学生的程度不一样,出题的类型也各式各样,又因为题目是学生自己出的,学生做题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
最后用开火车进行反馈。
2、利用“口算游戏”加强口算训练。
三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出题、一个学生说出得数、还有一个学生当裁判并用自己喜欢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比赛的胜负情况。
这样的游戏不仅使学生乐学、爱学,还把游戏带到课外与同学一起做,带到家里与爸爸、妈妈一起做。
三、重视培养学生估算能力估算是保证计算准确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
系统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估计出的数的大致取值范围,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
如:教学《整理书包》先出示主题图一个书架有12层,每层14本,150本书放得下。
先让学生独立估算,集体反馈。
①、14×10=140(本)②、15×10=150(本)当然估算只能发现计算中的明显错误,并不能代替计算和验算,只有把估算、计算、检验相结合,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迅速、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和能力。
所以接着让学生求出这个书架能放多少本书。
并与估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
又如: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体育场》时,出示教学挂图让学生估计一下有多少观众。
多数学生看到题目觉得十分困难,“老师,密密麻麻的人怎么估计呀。
”学生显得无从下手。
为此,在教学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充分发挥有升的带动作用,让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再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约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生2: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约是2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20排,大约共4000个座位。
生3: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为大约坐4000人。
……这些估算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所在教学适应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在这样估算方法的学习探究众位学生检验三位数乘两位数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提供基础,同时促进学生判断、推理等多向性思维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看清运算符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看清运算符号,看清数字,弄清运算顺序。
如:12看成
21、2看成
5、3看成8等。
2、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
在四则运算中,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
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试题时,要做到不急躁、冷静思考、细心计算。
即便是简单的计
㈨ 小学数学如何进行计算题教学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题教学是重点,也是关键。搞好计算题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数学学习成绩的好坏。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简要谈谈如何开展好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
一、营造鲜活、和谐的课堂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数学课堂亦是如此,在这个演绎人生的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沟通、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有一位名师说过:“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思与悟要和谐、知与行要和谐……”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难道我们就不该走进孩子那五彩缤纷、瑰丽神奇的情感生活,去体验、欣赏他们心中的数学世界,去理解、感受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吗?
如《10以内的减法》的教学片断:
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微笑着问学生:“树上有5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还有几只?”
“还有4只。”有一个学生说道。(其中有2、3个也附和着)
“应该是一只也没有了,因为全都吓跑了。”(其中有94%的学生赞同的点着头)
“还有3只小鸟。”一个清脆的声音在嘈杂声响起。
“怎么会是3只呢?不对,不对。”其他学生纷纷反对。
“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还有3只小鸟’吗?”老师用温柔的语调鼓励着。
“因为5只小鸟是一家人,打死了鸟爸爸,吓走了鸟妈妈,还有3只不会飞的鸟宝宝。”
多么精彩的回答啊!老师和全班同学禁不住为他鼓起掌来。
亲爱的老师,当孩子的回答不在你的标准答案内时,请轻轻地问声“你是怎么想的呢?”;当孩子的做法出乎你的意料时,请悄悄地说句“你为什么这样做的呀?”。相信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我们才能听到“1001”与《一千零一夜》合奏出的美妙旋律,才能看到“7”与“北斗七星”连缀出的斑斓夜空。也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孩子们才会深刻地铭记住:3只可怜的鸟宝宝,以及它们那被打死的鸟爸爸和被吓走的鸟妈妈。
二、心理方面的因素,对症下药
(一)情感不稳定
小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繁时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二)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抄错
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而且形式简单,容易造成小学生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急于求成,致使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当然,计算中抄错了一个小小的数字或符号,那无论你运算顺序怎样正确,解法如何完美,都将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三)多做导致排斥
计算题本来就枯燥,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又短,天性爱玩又使得他们不能够长时间认真做。如果一下子做几十个,学生做得天昏地暗,错误很多,也体现不出学生计算水平高低,做到后来草草完成。而学生做得少,认真做正确率高,改正的也就少了。因此,“成功是成功之母”说的不无道理。每次计算时8―10题足矣,如果用“拔苗助长”式的练错误多,学生也不愿意接受,思想上就会产生排斥,计算错误也就多了。
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注意找出错误的根本和关键,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再针对错误性质、原因和范围,对症下药。
三、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通过每天的训练而慢慢提高的,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对于一次完成盼整面口算来说,学生也是虎头蛇尾,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我教育学生应认真、仔细做每―道题;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的是学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后分散的特点,在实践中,我观察过多次学生口算本上的错误,都是后面比前面多。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在做口算时,如果时间允许,在第二遍口算验算时,从后往前算,这样找出的错题就多,正确率明显提高。
四、理解算理上多下功夫
概念的不理解,法则的不熟练直接导致计算存在很大问题。这是掌握好计算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打好基础,计算能力才有质的飞跃。
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深刻理解,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教学法则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可以将某些法则编成顺口溜,儿歌,这样记忆就更深刻了,运用起来更方便。
五、重视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
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计算时,从审题、计算到书写,一气呵成,中途不东张西望,力争算一题,对一题。在“抄错”这个问题上,我曾经请教过一位教低年级的老前辈,就低年级抄错问题上谈谈怎样预防。她毫无保留地谈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说在平时做题时边轻声读边写。要读出来,当然就得认真看清楚数字了,而由眼睛看到了数字经过大脑分析后说出,就错不了。如果他能读出来后再写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抄错数字。当学生计算时错误很多,老师就急于求成,每次要求学生做很多题来达到练习的目的,而这恰恰相反,导致学生心理上有排斥反应。 如果要让学生做20道题,把这20题分二到三次做,每次只有6-10题,少而精地练,细水长流地练,而且采取一定的表扬或鼓励措施,学生就会很高兴地去做,努力去完成每一道题,以这种“短频快”的步子去练,错误明显减少。计算错误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因此我们应培养学生在作业后必须自我检查、验算的好习惯,我们教师应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要开展好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并非难事,关键是要把握教学中的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㈩ 小学数学如何做好数的运算教学
计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了新要求,更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并能运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而今,学生计算能力不尽人意,究其原因,需要先从影响学生计算的心理因素谈起。
l 影响学生计算的心理因素
影响学生计算的心理因素主要有:感知粗略、注意失调、记忆还原、表象模糊、情感脆弱、强信息干扰、思维定势副作用等方面。
以口算为例加以说明——
1、感知粗略
要进行口算,首先必须通过学生的感觉器官来感知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糙、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而口算题本身无情节,外显形式单调,不易引发兴趣。因此,学生口算时,往往只感知数据、符号的本身而较少考虑其意义,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容易产生感知失真,造成差错。如一些学生常把“+”看作“×”,把“÷”看作是“+”,把“56”写成“65”,把“109”当成“169”等等。
2、 注意失调。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不稳定和较差的分配能力是产生口算差错的重要心理因素。小学生注意不稳定,不持久,不容易分配,注意的范围不广,易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在口算过程中,需要经常注意或把注意同时分配在不同的对象上。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所顾及的面不广,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丢三落四。例如单独口算6×8和48+7等口算题,大部分学生能算准确,而把两题合起来时,算6×8+7,学生往往得45,忘记进位而造成差错。
3、记忆还原。
记忆的目的不仅是信息的贮存,更重要的是能准确地提取。学生贮存信息的过程中,由于生理、时间、复习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贮存的信息消失或暂时中断,从而丢头忘尾,造成“遗忘性差错”。特别是连加、连减、进位加、退位减、连乘、连除等口算题,瞬时记忆量较大,如口算28×3时,要求学生能暂时记住每一步口算的结果,即20×3=60,8×3=24,并在脑中口算出60+24=84。而这类口算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中间得数的贮存与提取不完整或遗忘所致。
4、表象模糊
表象是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运算形式看,小学生的口算是从直观感知过渡到表象运算,再到抽象运算。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其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表象常成为其思维的凭借物。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常因口算方法的表象不清晰而产生差错。如一些一年级学生口算7+6、8+5等进位加法时,头脑中对“分解”→“凑十”→“合并”的表象模糊,想象不出“凑十法”的具体过程,因而出现差错。
5、情感脆弱
口算时,学生都希望很快算出结果。有些学生在做口算题时候,由于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当数目小、算式简单时,易生“轻敌”思想;而当数目大、计算复杂时,又表现出不耐心,产生厌烦情绪。口算时,一些学生常不能全面精细地看题,认真耐心地分析,更不能正确合理地选择口算方法,进而养成题目未看清就匆匆动笔、做完不检查等陋习。
6、强信息干扰
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性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强化了的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同数想减得0,0和1在计算中的特性,25×4=100,125×8=1000等等。这种强信息首先映入眼帘,容易掩盖其它信息。如口算18-18÷3,学生并非不懂得“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而是被“同数相减等于0”这一强信息所干扰,一些学生首先想到18-18=0,而忽视了运算顺序,错误地口算成18-18÷3=0。
7、思维定势负作用
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可以决定同类后继活动的某种趋势。在540÷60、450÷90、360÷40等题之后夹一道300-50,很多学生往往错算成300-50=6。
l 正确处理计算教学中的四种关系
当前计算教学中,要想上好一节计算课,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创设情境与复习铺垫的关系、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关系、形成技能与解决问题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创设情境与复习铺垫的关系
现在的计算教学几乎不见了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取而代之的是——情境创设。因此,很多计算课都创设生活情景,常常是创设“买东西” 或者是“逛商场”的情境,硬要从生活中得到一些数据用来计算或者一定要联系生活,难道这就是新课标的理念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