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张晓斌的重庆数学教学名师
张晓斌 研究员(正高),男,1964年3月生,汉族,四川省通江县人,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数学系,重庆市中学生五学科竞赛管理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数学会中学数学教育委员会主任,重庆市数学会中学生数学竞赛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数学会《数学教学通讯》编委,重庆市高考数学阅卷指导委员,曾任重庆市巴南区十五届人大代表,在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中学数学教育及教学评价的研究和实践。
主要业绩:
辅导十余名学生获得全国高初中数学竞赛一、二、三等奖,教育教学效果显著,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培训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特邀专家,四川省首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重庆市政府学术技术带头人,曾获重庆市第三届优秀教育著述一、二等奖,四川省和重庆市普教科研成果三等奖各一次,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共青团中央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最高奖,重庆市第二届中小学教改成果三等奖,第五届全国苏步青数学教育奖,共计获奖28项。
在《中国教育学刊》、《数学教育学报》、《数学通报》、《数学教学》、《数学通讯》、《中国考试》等20家省级以上报刊公开发表文章60余篇,合编6部著作。主持主研的省市级以上课题共计5项。
B. 教学名师是综合荣誉吗
一、成为名师的意义
从平凡教师成长为名师,是每位教师的渴望;不甘平庸而有所作为,是每位教师的追求。成为名师,对于教师自身来说,可以极大地提高知名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学生来说,名师出高徒,学生在名师教育下,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并亲其师,信其道,效法名师的举止风范、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形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发展方向;对于学校来说,名师荟萃,有利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学校的美誉。没有名师也就谈不上名校,一流的名师支撑起一流的名校,一流的教育呼唤着名师辈出。
二、名师的内涵
顾名思义,名师就是知名度高的教师,即一个教师因其具有德、识、才、学的总体或其中某些方面的优势,而在其所在的地区或系统中,为同行所熟知,为学生所欢迎,为社会所肯定和褒奖,具有极高的名气和威望。名师是教师群体中的精英,是一种高级的人才资源,是一个具有魅力的品牌。名师之谓,是一种积极性的社会评价,他们往往获得较高层次的荣誉称号,如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劳动模范,甚至教育专家等。一个教师是否是名师,判断的标准主要是:(1)一套有学术地位的教育理论系统;(2)一套与教育理论系统相适应的教育专业技术;(3)教育理论与技术的效能获得证实与认可;(4)教育专业知识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5)具备忘我主义;(6)具备客观的服务态度,服务公正不偏。
三、名师的特点
关于名师的特点,众多学者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名师是质量型教师。名师作为一种品牌,其与众不同之处首先是他的教学效益高,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人一筹。名师具有极高的教学水平,课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巧妙,富有艺术性,每一节课经得起学生的提问、质凝,同行的挑剔、评论,教学效果堪称一流。名师教学质量的取得,成本花费很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先生教学“不布置课外作业,不搞期中、期末考试,两年时间完成初中三年的教学任务,但是每年参加全区初中统考,成绩均名列第一”。
2、名师是智慧型教师。亚理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就那些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事情采取行动的真实的、伴随着理性的能力状态”。名师的教育智慧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景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善于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能用机智和巧妙的方法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随机应变。
3、名师是个性化教师。个性就是差异,差异显示特色。个性化是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作为名师标志自己的品牌,必须有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具有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风格,它是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如李吉林情景教育法,于永正形成“五重”教学法特色,李庾南独创“自学、议论、引导”数学教学法。一个教师没有自己的个性,学无专长,教无特色,照搬照抄参考资料,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是注定成不了名师的。
4、名师是研究型教师。会不会科研、搞不搞科研,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分水岭。对名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名师往往对日常工作保持着敏感和探索的习惯,经常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在研究过程中,名师发现并获得改变自己的力量——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成长。
5、名师是示范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名师是学生的楷模,同行的榜样,社会上广为传诵的模范。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既传授学业,是“经师”;更言传身教,是“人师”。名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和最直接效法的对象。对于同行来说,名师先进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具有榜样的力量。
四、名师必备的素质结构
名师素质强调的是指名师区别于普通教师的素质,或者说名师之所以能够成名是因为他们具有普通教师没有的某些素质,或者是他们在某些素质方面比普通教师做得更为突出。关于名人成功所具备的素质,有学者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几百位名人的经验中提炼出9条职业成功素质,依次是:① 抓住机遇;②功底和才华;③信念;④敬业精神;⑤特殊个性;⑥承受力;⑦人际关系;⑧善于表现自己;⑨口才。名师除了具备这些成功素质外,还包容着一些特殊的、更为深广的内容。
1、高尚的人格素养。社会学把人格看成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言、行,情、态等所表现出的为人的品位和格调。教师的人格,是教师的思想、品德、情感、行为的统一体,是科学和人文的综合体现。人格在教师教育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格是名师成功的根本。名师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人格完善的过程。名师完善的人格,其内容有着不同的说法。心理学家威蒂等通过调查发现,教师的以下人格特质最受学生欢迎:合作、民主,仁慈、体谅、忍耐、兴趣广泛、和蔼可亲、公正无私、有幽默感、言行一致、对学生的问题有研究的兴趣、处理事情具有伸缩性、了解学生并给予鼓励、精通教学技术等。著名教育家丰子凯认为,名师健全的人格应该是求真、至善、达美。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名师的人格应该更好地体现时代精神,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上具有与社会发展一致的,集责任感、进取心、创造力、宽容性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格。
2、科学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教育理念在教师专业结构中位于较高层次,它统摄着教师专业结构的其他方面,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师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
名师一般总是有自己的信念体系,它可能是从自己教育教学经验中逐渐积累形成或由外界直接接受而来的教育理念,也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富于理想色彩的教育理念。名师教育信念是名师在正确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名师总是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个性(指个体独特性与社会规范性的有机统一)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把学生看成是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看成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尊重学生,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和发展能力、学会学习和创造创设条件,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3、优化的知识结构。泰勒曾说过,具有丰富经验和知识的人,比具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合理的、完善的知识结构是名师成长的重要基础。名师博学多识、多才多艺、视野开阔,较之其他一般教师个体,无论在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上,要更胜一筹。名师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有若干层次组成的网络系统,其构成要素不仅包括教师专业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还涉猎那些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辅助知识,如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知识,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工具来应用的知识,如方法论知识、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多媒体知识等等。这些知识相互支撑、渗透和有机整合,构成了名师知识结构的多层复合性,这种整合了的专业知识是名师劳动科学性、艺术性和个人独特性的坚实基础和必备条件。
4、卓越的能力水平。名师的能力,是名师以自己的知识为基础,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能出色完成一定教育教学任务所具备的主观条件。从横向看,有教育能力、学科专业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的三维度形成的综合体系。从纵向看,包括一般能力(即智力)和教师专业特殊能力两方面。名师重视自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开发,因为对一个名师来说,光有智力因素是远远不够的,非智力因素更为重要。名师的专业特殊能力,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专业基本性能力。它是与教育教学实践直接相联系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等。二是创造发展性能力。包括信息素养的能力、自我完善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教育研究的能力等。
五、名师成长的策略
名师的成长是教师主体与外界环境包括社会(人事、历史、条件等)、自然(时间、地域等)等影响因素的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名师的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是教师主体在长期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勤于探索、自我完善、教学相长的过程,又是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悉心培养、辛勤浇灌的结果。
l、确立自主成长的愿望和需要。就人的一般发展来说,自主意识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自主成长的愿望和需要对教师成长也是如此。“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其立志要成为名师”。名师成长的“内动力”是教师加速成长的关键,它可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使得教师“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调节和监控好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使之朝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发展,最终达至理想的专业发展,真正成为名师。影响教师成长的最大障碍,不是环境和他人的作用,而是自己的惰性、满足、自我原谅、自我开脱。青年教师在工作之初就要确立“成名成家”的意识,并不断调动、维护、充实和更新成长的“内动力”,组织、调度好“动力”分配。在工作中不单单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平常的教师,而应看成思考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样,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就会从寻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不寻常的发现,从而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抓住机遇迅速成为教学带头人。
2、在学习、实践、研究中提升专业素质。名师成长的途径是“学习——实践——研究”,循环反复,相辅相成,不断提升。名师的成长,既要靠岗前培养,读完大学甚至研究生课程,更要靠上岗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初中毕业,魏书生高中毕业,但他们坚持顽强刻苦的学习,最终成长为名师。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一个不倦的学习者,努力扩大知识领域,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在教育科学和其所教学科方面具有精深的学识。
实践是名师成长的核心环节。美国的马萨莉说:“教学艺术只有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才能够真正的学到。”顾泠沅认为,“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名师卓越的教学才能、灵活的教学技巧、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是凭空形成,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磨练。教师要视课堂为自己的成长舞台,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发展。
研究是名师成长的摇篮,是一般教师成长为名师的阶梯。教育行动研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是促进名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每一位教师都应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去掉对教育科研的神秘化和畏惧感的心理,在教育教学中时刻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去研究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效果。要重视反思在自主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经常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重新审视,对其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判断和思考,促使自己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获得专业成长。在反思过程中,要重视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要通过撰写反思札记、教育随笔、教学日记或研究案例等方法,随时记录和表达反思成果,不断地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这样在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
3、排解入职和职后心理障碍。名师个性结构的成熟,是在职后形成的,也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成熟、不断完善,由量变到质变而形成和成熟起来的。在造就名师的过程中经历准备比专业准备或学历准备更重要。教师在生涯发展中有一般的、大致的阶段性特点,一般经过职前准备期、上岗适应期、成熟胜任期、高原平台期、成功发展期、离岗消退期等六个重要阶段。教师在职业阶段之间,存在两个危机期。换言之,大多数教师不能成长为名师,就是因为不能顺利度过这两个危机期。一是初步适应期后,一些教师因工作中遭遇自信心不足、注意力差、情绪紧张、组织监控能力低等种种重挫而丧失信心,放弃追求。上岗适应期是影响教师能否走向成熟成为名师的关键期。二是在高原平台期,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僵持在某种程度上难以突破。或者是一些教师由于职业稳定、小有成绩,抑或是长年辛苦工作,体力和精力明显下降,暮气和惰性不断滋长,进入“专业倦怠”。高原平台期是教师突破成功栅栏,取得新进步的“突破期”。
清醒认识职业阶段的两个危机期,有利于提前滤准备,防患于未然,尽快走上名师发展之路,并永远保持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在上岗适应期,新教师要主动接受辅导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指导、观察和评价以及双方共同参与的讨论、研究等形式多样的辅导活动,积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各方面的量,为以后质的突变奠定基础。在高原平台期,要对前期职业过程进行评估,反省不足,发现潜能,突破原有的教育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加强学习和研究,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以自己的实践来发展理论。强化自己的职业理想,继续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自信,从容,“心无旁鹜”,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通过提携、支持青年教师的成长而促进自己心胸的开阔、爱心的扩展和事业的延续。
4、创造名师竞相成长的环境。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名师成长的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科学的名师评价、激励机制,定期进行名师评审,对名师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为名师成长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学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具体场所,名师培养是学校永恒的使命。学校应努力创造名师竞相成长的环境,为教师铺台阶、创条件、定目标、抓落实、促成长。一是营造宽松平等的学术氛围。对教师的教学业绩予以充分关注和肯定;支持探索、宽容失败、赞赏成功、宣传成绩,为教师提供努力的原动力;以榜样或教师本身的亮点鼓励他们成长。二是建立催人奋进的运行机制。建立一整套有利于名师培养和成长的制度,包括干部选聘制度、教师教科研制度、教师进修学习制度、教师工作评估制度等。重视校本培训,组织课题研究,推进教师参与理论学习和教科研;帮助教师提炼教学特色和教学模式,资助教师著书立说。三是建设竞争合作的教师群体。通过思想教育、舆论宣传、政策导向等手段,引导教师走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群体成才之路。此外,校长在名师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长应该是一个学习者、思想者,是首席教师,是“教师的教师”。其次校长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用人之道、励才之术、聚才之力。这样,才能让名师焕发风采,让年轻教师脱颖而出。
C. 中小学教学名师一般是什么职称
中学的一般是中级教师或高级教师,小学的是小高。不过现在系列可能改了,一般也是中级教师。就是中学一级教师。
D. 小学英语教学名师有哪些
我提供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因为我是小教的学生,我们的偶像就是沈峰老师,你上完一搜就知道她多么厉害了,我们上课小学英语示范课基本上都是参考她的
E. 活跃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坛的教学名师:老一辈有( )、( )等;新生代有( )、( )、( )、( )等。
老一辈有(斯霞 )、(李吉林 )等;新生代有(蒋军晶 )、(盛新凤)、(闫学 )、(管建刚 )等。
F. 小学语文教学名师有哪些
我个人认为,语文来教师不应该只做源一个教书匠,而应该作为一个杂家。什么都要知道一些,什么都要懂一些,什么都要关注一些。
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随时给学生补充各种知识、随时引导学生对事件的看法、随时指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G. 小学语文有哪些名师
: 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 江苏特级教师于永正、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 天津市特级教师靳家彦 上海特级教徐善俊 特级教师支玉恒 北京特级教师,窦桂梅
斯霞,女,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斯宅乡,取名碧霄;8岁时,进族里办的"斯民小学"读书,改为斯霞。1922年考上浙江省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到绍兴第五中学附属小学任教,1929年转浙江省嘉兴县集贤小学工作。次年经人介绍到肖山湘湖师范学校工作。婚后转到南京东区实验小学教书,不久又转入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工作。1947年,又回到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小学(1952年学校改名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工作。1956年被评为南京市先进工作者,小学一级教师,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并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1963年,《江苏教育》、《人民日报》先后刊登《育苗人》、《斯霞和孩子》的报道,着重宣传介绍斯霞和学生的关系。1973年,江苏省教育厅调她到省教材编写组,编写小学语文教材。1977年底,她回到南师附小,担任一年级班主任,次年,被评为小学特级教师,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劳动英雄,全国"三八"红旗手,南京市人民政府任命她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0年辞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职务,次年因病住院,不得不离开了心爱的讲台。主要著作有:《斯霞教育经验选编》、《我的教学生涯》。
霍懋征,女,汉族。中共党员。1921年9月出生。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任北京第二试验小学教师、副校长,至今从教60年。是我国50年代就蜚声全国教育战线,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全国首批特级教师,荣获北京市教育工作者一等奖。多次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她光荣地被评为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霍懋征老师一家三代八人选择了教师这一光荣职业,1991年这个教师之家当选“全国优秀教育世家”。
霍懋征老师是一位成功的人民教师,她在半个多世纪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教改实践,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经验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袁瑢(1923-)江苏南通人。女。交通大学肄业。建国后,历任上海实验小学教师、副校长校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妇联执委会常委。特级教师。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1983年两次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于漪,1929年生,浙江人,1951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教育系。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历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等职。著有《于漪文集》、《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
李吉林,女,1938年5月生,1956年8月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毕业后在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1978年被评为江苏首批特级教师,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吉林老师长期坚持教学改革,创立了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得到教育部领导及专家的高度评价。出版《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等6本专著,发表近二百多篇论文,计300多万字。这些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国家教委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新闻出版暑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等。她主讲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电视讲座21集,由中国教育电视台通过卫星向华语地区播放,1999年获全国电化教材师范最高奖。她应邀外出讲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受到教育界普遍的欢迎与尊重,是基础教育界卓有影响的小学教育专家。
支玉恒,1939年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1959年于河北体育学校毕业后在小学上体育课,后由于种种原因,1977年,近40岁时改教语文课。当时他连汉语拼音都认不全,于是虚心地向低年级老教师求教。踢球多年的脚很灵活,而用手写字却很费劲,于是苦练三年,无论写教案、改作业、批作文、写总结等,均用小楷毛笔书写。语文教学起步较晚,然而他以勤补缺,刻苦钻研,终于天道酬勤。他走出了张家口,走出了河北省,成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
贾志敏,上海市人,汉族人,1939年出生。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民进市委普教委员会副主任,民进浦东区委委员。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已有46个春秋。由于他创造性的劳动,出色的工作而多次受到政府嘉奖。1994年,获上海市特级教师称号。1999年“五一”前夕,获“浦东新区开发建设特殊奖”。2000年获“浦东名师”称号。现任上海金苹果学校小学部校长,浦东新区首届政协委员。贾志敏同志一生坎坷,几经磨难。文革期间,贾志敏教师在政治上受迫害,身心上受摧残,但是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矢志不渝。42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他的课堂形成“以学生为主,以训练为主,以激励为主”的风格。在作文教学中形成了“高、趣、真、活、实”的特色。提任校长以后,他大胆试验,积极探索,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经验获得了成效。1992年,上海电视台录制的电视系列片《贾老师教作文》,1994年上海教育台录制的作文教学系列片《锦上添花》相继在许多省市播出,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1999年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又录制了《贾老师教小学生作文》的光盘并面世,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前年暑假,贾老师应邀赴新加坡为当地华文老师传授语文教学经验,并获得极好的反映。
于永正,男,中共党员。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现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1985年,于永正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于永正同志勇于革新,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他实践了“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有关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于永正老师多次应邀赴外省、市讲学,他的课和报告受到专家、老师们的赞誉。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于永正同志曾出版《教海漫记》、《于永正课堂教学与经验》等专著,并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靳家彦,男,1944年12月生,毕业于天津教育学院中文系。从教38年,现任天津南开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荣获天津市模范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国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学专家。创立“小学语文导读法”,应邀赴30个省、市及大专院校讲学,做示范教学,受到广泛赞扬。出版《小学语文导读法》等专著17部,发表《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教小学语文》等论文200余篇,多篇获全国及省市奖。《中国教育报》开辟专栏介绍“靳家彦教育教学艺术”。参加多种教材编写,培养徒弟20余名,均取得优异成绩。
张化万,男,江苏扬州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杭州市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全国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代小学语文>编委会主编,杭州市小语会副理事长.曾荣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浙江省优秀教研员、浙江省十佳校长、区劳动模范、杭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994年,倡议并参与组织实施了"杭州市上城区跨世纪园丁工程";5次代表浙江省在全国小学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的观摩会上执教示范课;先后带出了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曹晓红、王莺,培养了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省教坛新秀虞大明等一批省内外有相当知名度的优秀教师. 曾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上示范课,作学术讲座;有60余篇论文发表或获奖;主编或撰写<写好作文的金钥匙><猪八戒学作文><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小学教育研究入门><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基础><小学语文典型课示例>等;出版专著<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出版<张化万阅读教学><张化万作文教学><中国名师张化万>等课堂教学录像资料;主编<浙江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11、12册)<现代小学语文><小学语文国情教育补充教材>等教材12本. 王崧舟,男,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现任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王崧舟校长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他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他的语文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播出,《语感教学法》入选教育部《中国名师》音像专著工程。他认为“语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人文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他认为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他主张语文教学应在继承传统的“双基”教学的前提下,着力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积累”和“语文基本习惯”的培养;他认为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依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鼓励创见、引导质疑、敏于点拨”,并独创“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
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从教于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现任清华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国家九五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国家“十五”课题“现代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组专家组成员。海淀中心学区课程改革领导组副组长。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全国反馈教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教育学会理事,吉林省青年教师研究会副理事长。从1994年开始搞“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具体目标是“继承工具性,打牢语文基础;注重人文性,弘扬主体精神;体现民族性,遵循汉语学习规律。”
孙建锋,男,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骨干教师培训对象。曾获江苏乍小学语文说课比赛一等奖,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一等奖;近年来,他应邀到山东,河南,浙江,江西,内蒙古等地上课,课堂教学扎实,灵活,富有创意,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在《小学语文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河北教育》等刊物发表文章60余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吉春亚,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中文本科学历。1964年生于美丽的太湖南岸,那“千山千水千秀才”的江浙人文沃土孕育的了她的聪慧灵气,再加上她博采众长、开拓进取,使她教学自成一派——带有浓浓“语文味”的且不乏诗情画意的“言语学习型”的教学风格。吉老师有很强的科研能力,曾主持和参与“语文思维训练”和“小学学科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等6项省级课题,其成果获得全国小语会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并由国家出版社出版。北京小学,是北京市最好的一所小学。吉春亚老师就是这所学校的唯一特级教师。
薛法根,男,1968年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从教以来,潜心研究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曾先后在《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发表教学论文100多篇,著有《智慧教学》一书。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98年荣获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金奖,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名教师,2001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02年获第五届全国“十杰教师”提名。
孙双金,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江苏省小学语文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事迹收入《江苏教育名人录》、《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录》和《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录》。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200多篇文章,出版了《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和中华名师丛书《美丽课堂》等专著。
盛新凤,女,1970年生。著名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浙江省湖州市湖师附小,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湖州市第四届政协委员。她潜心研究,硕果累累,先后独立进行了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的研究。30多项研究成果和论文公开发表,80多次在省内外公开示范教学,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城市。事迹曾多次被《语文教学通讯》、《小学教学设计》、《浙江教工》、《湖州日报》、湖州电视台“奉献”、“关注”栏目等报刊杂志、新闻媒体作专题报导。出版个人教学专著《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虞大明,男, 1972年4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省教坛新秀。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副校长。1995年5月获浙江省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同年10月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荣获一等奖;1999年获浙江省首届学科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2004年荣获浙江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才艺大赛金奖;2004年被评为上城区首届特级教师。工作10余年来,一直以开拓、创新、勤奋的态度实践着“用心成长,享受课堂”的理想与追求。应邀拍摄“名师讲坛”、“中国名师”专辑,出版发行。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百余次,获广泛好评。2003年出版个人第一本著作《走过10年——我的语文教学求索之路》,参与主编《新班级教育的实践探索》。10余年来共有30余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H. 国家级教学名师可以参评特支计划名师吗
一、遴选对象和条件
具体见《申报公告》中的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申报指南。
二、申报名额
(一)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广州、深圳可推荐6人(其中中职学校推荐人选不少于2名),其他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教育局可推荐3人(其中中职学校推荐人选不少于1名)。
(二)高等学校。具有博士授权点本科高校可推荐3人,具有硕士授权点本科高校可推荐2人,一般本科高校可推荐1人;国家级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可推荐3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可推荐2人,其他高职院校可推荐1人。
(三)省属中小学及省属幼儿园。各省属中小学及省属幼儿园可推荐1人。
(四)省直有关主管部门。省教育厅可推荐9名省属中等职业学校人选,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可推荐3名省属技工院校人选。
三、申报程序
(一)成立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评选工作领导小组(下文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指导各地各校组织开展申报工作,统筹解决申报、评选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人事处,负责“教学名师”的申报评审和协调管理工作。
(二)组织申报。各高等学校、各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教育局、省属中小学及省属幼儿园负责组织本地(校、园)人选推荐申报工作,省属中等职业学校人选由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推荐申报。各地各校须将推荐结果在本地区及推荐人选单位公示5个工作日后,报送省教育厅人事处。
(三)资格审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地各单位推荐人选申报条件进行审核。
(四)专家评审。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对各地各单位符合申报条件的推荐人选进行差额评选,确定拟入选对象。
1.初评
(1)材料评议。成立若干专家评议小组,对各地各单位推荐的人选进行差额评选,按1:1.5的比例确定进入答辩环节人选。
(2)答辩。成立若干专家评审小组,采取个人陈述、答辩提问、讨论评议和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评审,经专家评审小组成员半数以上同意的,确定为初步推荐人选。
2.复评
领导小组听取各专家评审小组情况汇报后,对初步推荐人选进行复核和无记名投票。经出席领导小组会议人员半数以上同意的,确定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拟入选对象。
(五)公示。省教育厅对拟入选对象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
(六)确定名单。拟入选对象经公示无异议的,报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并公布入选名单。
四、材料申报方式及材料清单
(一)在线提交材料。各地各单位从广东省教育厅人事处获取“广东省教育人才网”(网址: http://gdjs.scholat.com)“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申报系统账号密码,注册开通单位账号。各地各单位推荐人选按要求填写申报书及上传相关证明材料(须加盖与原件相符印章),并提交所在单位审核。各地各单位于2014年11月20日前完成在线申报工作。
(二)提交纸质材料。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地各单位推荐人选进行资格审核后,各地各单位按照要求在线打印申报材料,并附相关附件复印件及电子文档,逐级加具推荐意见及加盖公章后于2014年12月1日前报送省教育厅人事处。具体材料要求见附件。
I. 青海省西宁市小学教师评副高职称的条件有哪些作为其所属的县级单位,每年还是只给两三个名额吗
青海大学。
青海大学坐落于青海省省会——“夏都”西宁市北郊,是一所国家重点支持、清华大学对口支援、教育部和青海省共同建设的地方多科性大学。
学校主页:
学校类型: 综合
主管部门: 青海省教育厅
学校属性: 211工程
硕士点: 23个
博士点: 2个
目录
学校简介
历史沿革
现任领导
师资力量
办学条件
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项目情况简介
奖学金设置
校徽校训
近年青海大学录取分数线 学校简介
历史沿革
现任领导
师资力量
办学条件
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项目情况简介
奖学金设置
校徽校训
近年青海大学录取分数线
展开 编辑本段学校简介
青海大学坐落于青海省省会——“夏都”西宁市北郊,是一所国家重点支
青海大学
持、清华大学对口支援、教育部和青海省共同建设的地方多科性大学。 青海大学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青海工学院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文革”初期青海大学被撤销。1971年恢复成包括工、农两大学科在内的青海工农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海大学。随着高校布局结构的调整,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整建制划归,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 学校校园占地285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60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行政用房20.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为6.0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7357万元,学校图书馆面积1.18万平方米,藏书115万余册。公开出版《青海大学学报》、《青海大学医学院学报》、《青海畜牧兽医杂志》、《青海农林科技》等学术期刊。学
青海大学在地图中的位置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
校下设医学院、农牧学院、财经学院、化工学院、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科学院、附属医院等7院29系(部);有畜牧研究所、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等12个专业研究所;有“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青海复份库”、“国家油菜改良青海分中心”、“青藏高原农业分析中心”、“青藏高原农作物新品种品质测试中心”和欧盟援建的“马铃薯病毒检测中心”等5个国家级实验研究中心;有“高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原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有高原动物疾病、化工原理、先进材料与应用技术、春油菜育种、水利水电、高原建筑材料、基础医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临床医学实验中心、草地生态环境、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基础化学、药学等1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基础工业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教学实训基地”。 学校有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青海大学
学校现有55个本科专业、23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学科专业形成了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其中,有农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草业科学、水利水电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医学、预防医学、藏医藏药、工商管理、土木工程、园艺、区域经济学等14个“省级重点学科”和3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教职工3728人,其中,教学及教辅人员1197人,专职科研、医护人员1454人;正高职称235人,副高职称776人,中级职称1200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32人、硕士289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有享受政府津贴专家27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1人,全国及省级优秀教师7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13人,省级名医12人,省级首席医学专家5人,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37人,省级优秀专家7人,省委、省政府领导联系的高层次人才9人。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102名,其中,本科生8231名,硕士研究生320人。 五年来,学校共取得各类科研项目433项,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等30项,省部级项目291项,科研总经费11619.12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9项,“青海省首届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8项,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 学校在接受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对口支援的同时,先后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日本高知大学、新西兰澳克兰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协作关系。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学校”、“青海省文明单位”、“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