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音乐课堂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优良的品质对于抄一个人的一生来说,仿佛是体内流淌的血液,有着它自己的运行轨道和方向。但是优良的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不断培养和塑造,这就无可厚非地关系到了德育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艺术,特别是对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与品德教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2.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
音乐教育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正以她日益崭新的面貌,确立了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一首歌(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采用“输液灌滴”、“潜移默化”的方法,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 我国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教师把教学目标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的认知上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上,但从教育、心理角度、从学生的特点、教学大纲要求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审视小学音乐教学时,就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的同时,在感情上感悟音乐中陶冶情操进行德育教育,才是小学音乐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因此,认知活动和技能训练活动虽是主要教学内容,但感悟音乐进行德育教学才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首要追求。 从小学音乐教学目的来看,该课程的开设决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音乐家,而是为了让学生,是未来的公民获得一定的音乐素质和得到一定的审美观点,是从建够“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结构的角度来设置的,因此,音乐既不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智育的客体,也不是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手段的教育内容,而是让学生在受教育是获得音乐知识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下面我来谈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个方面。一、歌曲学唱中渗透德育 俄国大文豪契可夫说:“歌声是太阳,没有歌声的生活就象没有太阳的生活一样苍白,淡化”。学习唱歌和歌曲欣赏是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学习者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其乐作品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透他们的心脾。如在学唱歌曲《拍手拍手》时,首先问学生会在什么场合下出现掌声?掌声能表达什么情感?再学唱歌曲,让学生了解歌曲内容。在学唱歌曲时,让学生为唱的好、表演的好的同学拍手,为上课认真的同学拍手,学会拍手的意义,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歌唱“团结、友谊”、“发扬文明新风”。二、乐曲欣赏中渗透德育 乐曲欣赏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然而,音乐以其音响的魅力,给人以各种美的感受。它的旋律在起伏变化,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与静、高与低、快与慢、紧与松的对比组合中无一不蕴涵美的因素,显现出它独有的魅力,从而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它以其音响本身的美,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并在乐曲欣赏中容入爱劳动、爱集体、爱生活爱祖国等的德育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 如这学期在欣赏歌曲《彩桥架到台湾岛》和《东方明珠》时,先让学生去复习上学期学过的《国歌》。学生知道它是中华民族形象的标志,联想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他们可以说出许多:中国的今天、明天、中国的改革开放......今天对祖国说话的是澳门,三百年长久的呼唤,“祖国母亲我要回来”。包含着酸甜苦辣。喜泪挂在笑脸上,奋斗抗争、渴望,随着音符的跳动从心底里流淌出来。香港的呼唤,让祖国母亲看到《东方明珠》今天更加美丽。但是,还有一个子女日夜牵挂着母亲的心。“海龙王”你能架起彩桥,把鼓浪屿和基隆港连起来吗?郑成功的子孙们面对台湾,遥想当年“雄风”。“快快见到”的急切心情感染着学生,这情,是母子情、思恋情、思归情,通过歌曲的教唱和欣赏,谁不受到感染,他们听着、唱着、爱国之情由然而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提升,道德情操随之升华。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因此不难看出,这节课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爱国教育。 又如在欣赏《森林的歌声》和《荫中鸟》时,引导学生听辨乐曲中各种小动物、各种鸟鸣叫声等,并让学生学各种动物及鸟叫声,此时此刻,乐曲的魅力与学生的心灵在碰撞在交融,获得了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见机而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并指导学生在今后欣赏音乐作品中,要多听、多想,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去体会乐曲所表现的音响美、音色美、配器美、直体美、和谐美、意境美以美怡心。三、音乐实践中渗透德育 音乐是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自律工具,也是实现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隐性的德育教育因素潜移默化相互渗透。如在课外合唱、器乐合奏排练中,因合唱队,乐队由多人组成。相互间协同配合很重要,不但要求大家唱、奏要整齐,而且要求必须齐心协力才能表现好作品,在整齐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多声部的唱、奏不仅声部直体谐和,而且更讲究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才能把艺术性很强的声乐和器乐作品完美地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以美导行”在这里所产生的效果,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事实。由此不难看出,集体主义意识在合唱、合奏音乐活动中是何等的重要。相互配合协调这种显性意识正是我们学校德育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以音乐培育学生的心灵美、以音乐启发学生的智力、以音乐呼唤学生的情感、以音乐进行德育教育,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 综上所述,学校的德育教育,它不应该是应试教育的遮羞布,不是装饰名牌学校的广告牌!不是挂在校长嘴边动听的词燥,也不是校园墙壁上华丽的标语,更不是学校升学率的代词......。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应该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是个性发展的催化剂,是培养人格的工具,是勾勒宏伟蓝图的色彩,是国民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是课堂上春雨润物的悉心交融、是开阔视野的明镜。它能折射出美德育教育绚丽多彩的画卷;它能编织出德育教育五光十色的彩环;它能堆砌出德育教育百年树人的大厦;它能谱写出壮丽人生的不朽乐章.....作为学校美德育传播者和奠基人的音乐教师,应该明白新世纪角色转换的道理,主动去感受、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明确自己在课改中的位置。不仅要挖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各种因素,而且还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以美导行,使他们在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实践当中,自己去认识美、体验美、掌握美、表现美、创造美。 也许,我的“纸言片语”仅是盲人摸象,无法窥探音乐课程标准改革的全貌,但我们力求走进新课程,去感悟新课程改革那如火如荼的气息,去接受新课程改革那春风化雨般的洗礼,去加入新课程改革那轰轰烈烈的行列,去吮吸新课程改革那点点滴滴的精髓。
3. 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①我们在谈论音乐文化的时候必然要谈及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问题,以便从根本上认识音乐文化到底何谓多元以及怎样实现多元。
一、认识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把握音乐多元文化的关键
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一提外国音乐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的想到欧洲音乐,包括很多学生也认为欧洲音乐就是比较发达一些、时髦一些,或者通俗音乐比较现代一些。但是一说到亚非拉音乐学生们就会认为它很“土”,不能把其放在等同的位置上,不能平等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是对亚非拉音乐文化的偏见。艺术不像科学那样新旧更替迅速。有些艺术品个性极强,不可代替,不同的艺术作品对于不同的群众基础或者文化圈而存在,总是倾向于多元化的发展。音乐艺术价值的高低不是取决于民族性或国际性的强弱,而是取决于作品所达到的艺术成就的高低。那种认为只有世界性好或只有民族性好的观点,都否定了多元化所取得的成就,硬把自己的爱好说成是真理,而把别人的爱好说成是错误。著名的音乐学理论家洛秦在《音乐与文化》一书中,强调指出的:“抽象、普遍、理性的启蒙人并不存在于所有的文化和地理环境中:认识文化的人、社会的人、民族的人、观念的人、意识的人,而且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具体的、不能复制的。人类的各种文化,社会和民族没有价值上的差别,只是观念、行为和由之产生的具体物品不同:音乐中体现了文化,文化中包含了音乐。”② 音乐文化包含了一种其他文化与艺术不可替代的形式,包含其他物质不可构建的思维基础。它一方面具有可操作性,有实实在在的音乐基本要素,具有形象的表现内容和理智的控制基础;另一方面可以超越时空与语言界限,让人轻易接受,而不像文字、语言那么复杂,要通过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得以接受。所以它是了解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各团体组织的重要工具,也是促进交流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工具。
二、如何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进行多元文化渗透
著名音乐教育家廖乃雄在《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八个论点》一文中指出“每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是人类音乐和世界音乐的一部分,它正是以它独特的民族特点是否浓烈,以及是否具有高度的艺术造诣,而在人类音乐和世界音乐中占有一个独特的、突出的、抑或一般的位置。现代科技、传媒以及国际交往已得到空前发展的今天,正如柯达伊早在半个世纪前已经指出过‘世界正日益开放,只与单一一个民族有关的艺术,已变得没有意义。’”③因此,在音乐的民族性始终不渝地永葆青春的同时,音乐也正日益国际化、洲际化、文化际化及世界化。任何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教育,无不建筑在它自己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而在这同时,任何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教育,也日益把其他民族的音乐包
括进来,只有这样,才有助于音乐教育的发达和自己民族音乐的繁荣昌盛。因此,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主导——教师应当有种强烈的自主意识,加强自身多元音乐文化修养的建立,以开拓的视野,丰富的音乐资源和优秀的世界音乐文化,对学生进行多元音乐文化审美情趣的培养。
(一)教师自身多元音乐文化修养的建立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结成的大家庭,任何一个民族系统中的优秀音乐都是具有中华民族性的,尽管它不包括中华民族音乐的民族性的全部外延。中华民族有着广阔的疆域,丰富的音乐品种,有民间歌曲、曲艺、戏曲、舞蹈音乐和民族民间器乐等等。在多元化民族中有着多元化的音乐存在样式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音乐特性。19世纪的西方民族乐派,实际上就是国家乐派,它们也是多元化的民族性。全人类的音乐文化就是由不同国家的音乐构成的,各国之间的音乐关系也是多元化的,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多元化。我们的音乐教师要把握不同国家、民族、地区、时代各自的音乐特征,不论是在横向还是在纵向都能信手拈来,从音乐的形式、风格、文化构成上了解多元的音乐文化。例如同处在古典主义时期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伟大作曲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他们的作品的风格和特点一听便泾渭分明。海顿的音乐有着沉稳和宁静,即使有了怨气也不过是用突强的和弦吓唬吓唬打瞌睡的贵妇人们(惊愕交响曲);莫扎特的音乐则充分显示着灵气和天分,虽然在骨子里他是一个“叛逆”者,不忍封建主教的呵斥与侮辱,毅然同其决裂,但是在他的音乐却时时处处“清泉石上流”般的透彻,罗曼?罗兰称莫扎特的音乐是含着眼泪的微笑;贝多芬却是一个以音乐作为为受迫害阶级呐喊的武器,“从绝望到斗争,从斗争到胜利,从胜利到欢乐”,因此他的音乐中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期望人类的理想世界一定会变为现实,一定会到来。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果要想把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巨子星座的音乐解释清楚,不了解作曲家成长的经历和社会背景的话,恐怕只是探其皮毛,无法真正洞析三位大师作品的深刻内涵了。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作曲家音乐风格的差异是音乐历史长河中的同一时期的多元化音乐的代表之一。
再如,笔者曾经看到一节优秀的示范课——《妈妈的歌》,纵观整节课内容充实,主题鲜明,选材新颖,特别是在采用了多个国家、多个民族、多个体裁和多个形式的摇篮曲,使得同学们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的同时又感受到了多元音乐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课上老师没有走传统的路线,练声,教唱,而是通过两张照片作为导入,背景音乐是勃拉姆斯的《摇篮曲》,震撼心灵,感受母爱。接着,老师又让学生连续欣赏了地中海、巴西、非洲和法兰西四个国家的摇篮曲片段,使学生开拓了视野,感受了色彩丰富、原汁原味的各国摇篮曲,体会全人类父母对孩子的爱心。第三部分是摇篮曲与母爱,第四部分是摇篮曲的特点,第五部分选用了五首合唱摇篮曲有日本的,有柴可夫斯基《暴风雨中的摇篮曲》,有东北摇篮曲,有藏族和土家族摇篮曲,让学生自己挑选感受和体会艺术摇篮曲的优美意境和深邃情感。第六部分是器乐摇篮曲勃拉姆斯弦乐《摇篮曲》,豪塞管弦乐《摇篮曲》和格里格钢琴《摇篮曲》,既让学生了解了摇篮曲的器乐形式,又进一步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第七部分是学唱布拉姆斯的《摇篮曲》,第八部分是选择欣赏现代摇篮曲,选用了苏小明的《军港之夜》、罗大佑的《摇篮曲》、动力火车的《摇篮曲》和美国“民谣四兄弟”的《绿野》,充分让学生了解用摇篮曲的形式可以抒发各种深沉、温柔、细腻的情感,感受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最后一部分是给母亲的电子贺卡。可见,作为一个课
279
大大 众 文 艺
平面构成教学中逆向思维的应用和转换训练
牛建琳 伍立峰 (苏州科技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摘要:平面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类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近年来在其是否适用于现代教学的意见上出现了分歧,其中主张废弃或者内容修订的说法主要集中在对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效果的不满意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程与后续专业课之间的联系理解往往非常模糊,对于平面构成内容的纯理性、冷抽象思维不能适应,感觉学习起来枯燥乏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运用一种逆向思维进行的转换训练,为这些在设计道路上刚刚起步的大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帮助。通过这种逆向思维的练习不仅能有效完成此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后续的包装设计,VI设计,书籍设计,招贴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平面构成;基础性;逆向思维
Abstract: Two Dimensional Composition is a required course of college students of art design. There is disputation on whether it is suitable for a modern teaching. Those who propose that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shall be discarded or revised are mainly not content of the class teaching effect. The protruding problem is that there is no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ch a course and other courses followed up. Most students can not adapt to such thinking patterns as pure reasoning and cold abstraction. They think such a class is too bore to study.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a train of reversal thinking will be very helpful for those freshmen in art design, and will contribute a lot the teaching of such a course. We believe that the practical training in reversal thinking will also be very helpful for other courses such as packing design, VI design, book design and poster design.
Key words: Two Dimensional Composition; fundmental; reversal thinking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平面形态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创意性思维。平面构成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下半学期。众所周知,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程的有效学习对后续的很多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平面构成课的学习,学生对平面设计中元素组合规律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再加上积极的设计实践,在平面的整体审美和创造能力方面,肯定会得到长足发展和提高。不同的专业对平面构成的基础性要求也是稍有差别的,本文主要探讨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平面构成课程的特点。
一、必须要积极面对和正确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积极面对一个问题,即学生对于平面构成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性作用理解不够的问题。因为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历届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平面构成课程中。以前,笔者曾在课前准备很多包装设计、书籍设计、招贴设计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平面设计中元素排列组合的奥妙和技巧,意在引出平面构成课程的基础性作用。这些图形和文字在学生眼里既陌生又不乏吸引力。但其结果是,大部分学生欣赏完图片后的确很兴奋,但却没能和平面构成产生多少联系。虽然我一再提示他们这些平面设计中元素的点、线、面排列构思如何精妙,但构成的基础性意义就在一阵唏嘘和惊叹声中被搁浅了。所以,单单靠学生自己结合包装设计、招贴设计等的应用,去理解平面构成的基础性作用,其效果一般都比较差。原因之一,一年级的大学生对于专业设计的理解很片面尚不具备综合把握的能力,这样做的后果会导致学生对于基础课程的误解,增加其对平面构成课程的学习负担和学习难度;原因之二,在于平面构成是一种纯粹性构成,其特点是运用纯理性和抽象思维较多,这种思维方式与注重感性思维方式的专业设计相距甚远。现在市面上一再出现的所谓新编平面构成教材,其内容与传统平面构成内容相比有的删减幅度太大,有的甚至与图形设计,招贴设计随意混淆,为了避开冷抽象的思维方法而痛失平面构成体系的精华部分,显然是不可取的。基于的工作。在青少年的音乐生活中审美趣味的形成直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对社会上流行歌曲的模仿是下意识的、自发的。因此往往缺乏正确的审美判断和准确的审美评价。从这一方面来看,尤其需要教师以健康的审美观来加以引导,我们既要把关定向,不能听任其自流发展,又不能采取说教、训斥等简单的做法,而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引导、疏导的方法和措施,使青少年健康、积极的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审美能力得到提高。⑤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我们在理解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学习、了解世界各国有代表性的优秀民族音乐。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有一个健康的审美观,开放型的思维方式,放眼世界和了解世界,并学会理解、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树立起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注释:
①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01年,艺术教育司②洛秦著《音乐与文化》,西冷印出版社 2001年第一版,13页
③廖乃雄 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八个论点 《音乐教育》 2000年第4期
④罗小平 著 从文化学角度谈星海审美趣味的形成《音乐研究》1995年第3期
五曹理,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
平面构成作为高等教育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基础必修课,是研究二维空间造型要素以及造型要素间排列、组合规律的课程,堂的导演者的教师,如果没有广阔的视野和不具备多元思维,怎能把一堂音乐可上得如此生动、扣人心弦呢?
当然,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文化都是我们音乐教育肥沃的土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既不能一味地走民族路线,也不能过多地走古典路线,而是放眼纵横,加强自身多元文化底蕴,以丰富的音乐资源和营养,培养出更多“有文化的” 高素质人才。
(二)对学生多元音乐文化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审美趣味是人们对某些审美对象的兴趣、喜爱与选择。它是主体在审美实践中形成的独特审美定向。音乐的审美趣味一方面可以涉及主体对各种音乐体裁、风格、流派、乐器与表演形式的不同兴趣;另一方面,也因主体音乐价值观的不同,会存在高尚情趣与低下的兴趣、积极的倾向于消极的态度、多元化的选择与单一的挑选,相对的爱好与绝对的偏爱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身上的审美趣味的形成就交汇着中西文化大系统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又涉及传统文化、岭南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影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则是欧洲 ,尤其是法国印象派音乐文化的熏陶。冼星海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大量吸取、溶化异质文化的动律与气势,对他崇尚壮美,追求新颖,丰富的艺术美等审美兴趣、爱好,有重要影响,使其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
现今的绝大多数中小学生音乐欣赏对象是快餐式的流行音乐,有的甚至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但是他们不知道这类作品中有一些是不适合他们的,有的是对他们有害的。要使学生分清流行音乐的良莠,主动并热爱高雅音乐,必须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这是一项艰难而又富有意义。
4.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中实施德育教学
小学音乐是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课程。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音乐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课程资源,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情感、品格和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首先,教师要利用好音乐教材,挖掘教材可以利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因此,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要吃透教材,挖掘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的祖国》、《小英雄王二小》等类型的歌曲时,通过各种教学资源,比如声像、故事,甚至影视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其次,利用音乐教材歌曲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教授音乐的过程中,利用歌词内容,再配合声像、语言以及各种道具,展开合理想象,使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全面的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学会歌曲的同时,深刻体会歌曲的情感。
《音乐课程标准》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如小学音乐《静静的夜》,一开始教师可运用声、像结合的动态画面,让学生聆听《摇篮曲》,用心体会歌曲安宁、舒适的意境和母亲对孩子真挚的爱心。同时,在老师有感情的朗读中,让学生用轻柔的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为学习歌曲《小宝宝睡着了》做好铺垫,在这首歌的结尾句处理方式上,还可让学生说一说,再试唱各小组的设计,体验创设成果的愉悦,最后根据这首歌曲的意境,让学生用碰钟轻轻的敲击为歌曲伴奏。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知道这首歌曲的情感所在,再不会随声附和地喊歌,而是有声有色、有情有韵地歌唱,歌唱时情感的处理会恰到好处,表达了歌词的意义,唱出了歌曲的感情,达到了教学目的。
第三,利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比如在识谱教学中,根据音符的变换,让学生感知不同的音符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组成不同的旋律,明白在音乐中,音符不像数字,音符没有大小,没有主次。只要组合,合理的组合,就能产生美妙的旋律,从而告诉学生,我们每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只要在生活学习中愿意和别人合作,都能创造出自身的最大价值。同样,这种合作教育的渗透,也可以在合唱教学中让学生去领会。只要很好的和大家合作,就能唱出美妙的歌曲。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是人类最美的语言,也是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因此,在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同样可以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音乐欣赏课上,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音乐,感受情感的丰富多彩,明白音乐表达的情感也有喜怒哀乐。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音乐的情境,感受到音乐给我们带来的美。在欣赏中,可以让学生拍手,可以听一段音乐,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联想。学生会在这种动态的环境下,投入音乐活动,体验音乐带来的情感。从而让学生感受美,体会美,以达到创造美的目的。
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纽带,也是音乐教学的生命线。《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音乐课深入挖掘音乐歌曲的德育因素,揭示音乐情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受到陶冶,受到影响,受到启发,受到鼓舞,最终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5. 如何在小学一年级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德育内涵。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特点是: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既有内容广泛的政治、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又有严格的节奏、听音、视唱、发声、演奏等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最佳途径。正如列宁指出:“音乐是对人民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
一、在教学准备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的准备关键在对教材的分析,教师应当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的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我们多么幸福》、《国旗国旗我爱你》、《爱我中华》等。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作好教具、课件等其他的教学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红旗颂》欣赏教学中,我就准备了一面五星红旗放在新课的引入阶段进行展示,此外我还查找了三代领导人近十张关于开国大典的照片,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看照片,同学们既有听觉又有视觉的感受,对他们更深切理解歌曲的情绪给予很好的帮助。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一节优质课中,教学过程是精粹,在此环节中体现德育教育最忌空洞说教,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6. 如何利用音乐进行德育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天天是育人之时,处处是育人之地,人人是育人之人.现在的教学学科可以说是:科科能育人,课课能育人.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生活.其实,在我们的各科教学内容中,就蕴含了许许多多学习、生活、工作和做人的哲理.音乐课也如此,也是德育教育的有利资源.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呢?第一、总体把握教材无论是哪个年级的音乐课,拿到教材后,首先必须了解其教学目标、方向及教育培养要求.其次是深入了解课程内容,弄清每个单元的主要目标、教学任务与活动内容.再看看每个单元中那些内容符合本地区和本班学生的实际,那些内容该取舍,那些内容需补充,那些内容有德育教育的价值等.最后根据总体目标和单元目标要求,制定教学计划.这样,总体把握好教材,作出德育教育总规划.第二、找出每一课中德育教育的突破点.德育教育内容广泛,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礼仪、行为、劳动、卫生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等.当然,这么多的内容不可能在一节课或者一首歌里都涉及到,在一个音乐活动中,一般蕴含的德育哲理也无非一两个,所以,教学前必须审视教材,研究所教的内容,找出其中隐含的德育要点.然后借助歌曲和音乐活动,以说和想的方式去理解其中的德育哲理,以唱和跳的方式激发出学生强烈的美德情感,以实践、模拟的方式引发学生心灵的榜样共鸣.再通过具体实际的活动,把树立的良好情感内化,并落实在行动上.第三、认真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过程是音乐知识消化的过程,也是落实德育目标的主要过程;当一首歌的德育要点确定以后,就要借助音乐知识、音乐手法、音乐的途径去进行引导和渗透.例如:我在教学小学二年级的音乐第一单元中的《小乌鸦爱妈妈》一课时,首先,确定出了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养成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好品质.)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读歌词、谈体会、举例子等形式,理解歌词含义,挖掘出以上德育目标;再通过情景模拟、参与实际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具备了“知恩、感恩、报恩”这种好品质的人,是人们最喜欢的人,而且,这样的人也会获得许多人的帮助和尊重.然后通过唱、跳与交流等方式深化这一良好的德育情感,从具体、有趣的音乐游戏中去感悟父母的爱和爱父母所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最后,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应该说什么样的话,做怎样的事来表达对父母的爱”这一系列的德育空间,再激励他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使“孝亲教育”这一德育目标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和延续,最终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美好的品质.总之、只要我们以负责的态度去对待音乐学科,以高尚的情操去审视教材,以新的课程理念去驾驭音乐课堂,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去设计教学活动,我们的音乐课,不仅能使学生学到全面的音乐知识,也能受到良好德育的熏陶.
7. 怎样将音乐学科渗透到德育教育当中
道德最核心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尊重,尊重生命,包括自己、他人以及所有有生命的物种;一是有德,一定要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和底线。如何能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并且发扬光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
一、在教学歌曲中渗透德育[本文转自:www.dylw.net]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带动学生的情感,涤荡学生的心灵。所以,在每个学期开学的时候,我都和同组的老师进行教材梳理,哪些歌曲中渗透了德育,哪些是偏向于专业知识的。因为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这样在教学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性地去收集资源,并且在教学中把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放在音乐教育的突出位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比如在学唱《共产儿童团团歌》《卖报歌》这样的歌曲时,针对现在的孩子对过去抗战时期的历史和解放斗争的历史了解甚少的现状,结合图片,介绍背景,学生不仅很容易地了解当时的中国,而且对理解歌曲很有帮助。在教《卖报歌》时,学生问我:“为什么那么小的孩子要上街卖报,他们不上学吗?”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旧中国上海报童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让学生对报童的苦难生活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通过这首歌的学唱,激起学生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强烈热爱。歌曲学会后,我又让学生用表情、动作表演当年卖报小朋友上街卖报纸的情景,学生边跳边唱创编表演歌曲,深切地感受了报童的苦难生活,从而树立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二、在音乐的欣赏中渗透德育[本文转自:www.dylw.net]
在音乐教学中,德育不仅能渗透在歌曲的教学中,更能渗透在欣赏教学中。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让学生在反复聆听后对作品形成一种全身心的审美体验。所以,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抛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欣赏曲目,学生这样有目的的聆听,会达到良好的欣赏效果。
比如:在二年级音乐欣赏课中有一个曲子叫《小狗圆舞曲》,歌曲的旋律很快,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想象小狗在干什么。当听完歌曲时,学生还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当让他们说到表现小狗怎样的形象时,他们纷纷用上了可爱、调皮这样的词语。学生都喜欢小动物,于是再次聆听曲目,让学生感受小狗调皮的样子,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最后让学生说说身边是否有这样的小狗。学生纷纷畅谈,说出自己是怎样爱护小动物的,决心以后怎么样去做。一节课下来不仅轻松地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而且成功地渗透了保护小动物的思想,渗透了德育教育。
三、在音乐体验活动中学会合作
在我们的德育范畴中,经常提到的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关爱他人,这也是德育的一个内容。教师不仅要注重渗透德育,还要注重让学生将德育内容实践于生活中,如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来达到教学目标,因为音乐课本身是快乐的,大家要配合的。所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尊重他人、学会合作,并且懂得团结友爱、共同进步。比如:在教授《打花巴掌》和《理发师》这样的课程时,在创编和表现音乐的环节,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怎样与同伴合作,才能把手拍好、表现好。怎样对待顾客才能成为一名好的理发师,这样学生在整个互动、配合的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参与了活动,更多的是懂得了怎样与同伴互助、共同进步。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无论是唱歌,还是欣赏,都应该将德育寓于音乐教学之中,使学生既学习了音乐知识、开阔了音乐视野,又得到了品德的培养、情感的陶冶,真正发挥了音乐学科特有的思想教育作用。
8. 如何在音乐课堂渗透德育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显重要,我们的任务是要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的接班人,通过音乐课能使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我在音乐教育中采取以下的做法把素质教育贯穿始终:
一、始终把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放在音乐教育的突出位置,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比如在课堂上欣赏黄自作曲的《抗敌歌》时,针对当前学生对日寇侵略中国知之甚少,缺乏了解,甚至有盲目崇洋的心理,我就把抗日战争时上海军民抗击日本的“八一三”事件,及日寇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的简略经过,介绍给学生,启发学生对日寇侵略者的仇恨,激发爱国热情;又以初级中学课本第一册音乐课本为例通过欣赏学唱《国歌》、《国际歌》、《七色光之歌》、等歌曲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而以初级中学课本第五册为例通过欣赏《沃尔塔瓦河》(选自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五(命运)交响曲》、学习歌曲《苏武牧羊》等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热情。
二、坚持德育渗透,加强艺术熏陶的效应。通过教育实践,我认识到必须作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方针,比如在上课时我尤其重视音乐课寓教于乐的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学到了知识,既减轻了学生课程负担,又增强了学生的艺术修养。
三、根据心得教学内容,结构形式,强调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摆脱过去传统的单纯唱歌和乐理知识的单纯技术训练,强调了唱歌、欣赏、演奏知识、音乐故事、创作、练习等兼容并蓄,相互叫叉渗透。器乐进课堂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尤其通过音乐课的特点针对目前学生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又不可避免的带来思想素质上孤独缺少集体精神等毛病,而通过音乐教育中的齐唱、合唱、领唱等形式锻炼了团队精神与集体荣誉感,并能帮助他们学会合作与忍让,比如合唱声部有时次要声部应让位于主要声部,而第一声部也不一定永远是主要声部,这样的锻炼对学生很有必要。
四、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衡量我们的音乐教育,我认为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目前学生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身上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娇气,自私,劳动观念差的毛病,而我们教材中有关集体主义精神,热爱劳动,及宣传团结互助,帮助弱者,勇挑重担等内容的歌曲,相对缺乏,因此我在课余及班级活动中有意识的选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加以补充,从思想品德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9.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一、通过乐理知识,完善学生的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乐理知识总是被学生认为是枯燥无味的理论。其实,最主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培养起学生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愉快地去学习音乐知识。在教学“do、re、mi、fa、sol、la、si”七个基本音阶的唱名时,孩子们把眼睛大大地睁着望着我,其中一个胆子特别大的孩子对我说:“老师,那不就是我们数学课上学的1、2、3、4、5、6、7吗?”我忍不住笑,用游戏的方式让他们来认识七个唱名。首先,我带着学生以《找朋友》的游戏认识了“do、re、mi、fa、sol、la、si”的七个唱名。然后,又带着他们为音乐王国里的七个小朋友都编上动作,让他们自己来熟悉音阶的高低。等我话一说出来,就有好几个小朋友离开座位扯着我的衣角,要我叫他表演。很多小朋友都举了小手,来跟着表演。孩子们编的动作再加上我及时的指导,他们对这些音阶很快就掌握了。此时,我又告诉孩子们,这七个音乐王国的小朋友要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才能奏出优美的乐章,给人以美好的感受。我们每个同学正如一个个跳动的小音符,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但是只有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团结,人人都有一颗谦让、包容的心,才能凝聚成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有一次,我叫一位同学起来唱学过的歌曲,这个同学的声音又细又尖,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位同学当时就被羞红了脸,再也唱不下去了。为了增强她的自信心,我就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声音也是如此,男生和女生之间有很大的区别,甚至两个女生之间声音也是有区别的,但每种声音都有它的价值。只有大家扬长避短,各种音色糅合在一起,歌曲的生命才显得充实。”就这样,经过简单的启发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通过教唱歌曲,滋润学生的心灵
教唱歌曲是音乐课的本分,我觉得,教会学生唱一首歌曲并不难,最主要的是如何将歌曲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充分地揭示给学生,使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演唱过程中性格、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滋润。我在教唱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这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知道动物是怎么样爱自己的妈妈吗?于是,我开始播放了《乌鸦反哺》的故事课件,接着,我又问:“听了故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马上举手说:“我们也要像小乌鸦一样爱妈妈。”紧接着,我又播放了歌曲《母亲》,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妈妈对自己的爱。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听完后,还动情地说:“我们的妈妈为我们无私地奉献了许许多多,妈妈是最亲的人,妈妈是最伟大的,让我们好好爱自己的妈妈,在每一天用自己的行动体现对妈妈的感恩之情吧。”歌声在继续,孩子们听着《母亲》这首歌曲走出教室,歌声仍然在耳畔回荡,爱的情感得以升华。这堂课是结束了,但孩子们在这堂课上流露出来的纯真和善良却久久不能隐去。
还有一次,在教唱歌曲《爱我中华》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中国地图,然后又请了几位学生讲了讲当时的心理感受,孩子们都深情地说:“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心里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这是,我就让他们用这种心情来演唱这首歌曲。然后,进行了激动自豪的范唱,细节的处理,适当的引导,把歌曲蕴含的情感深刻地揭示出来,唤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学会歌曲时,都不自觉地挺起了胸膛,带着由衷的自豪,为祖国而骄傲。
三、通过欣赏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主要是以乐器和音响为载体,将一些好的经典的音乐作品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感受音乐的美,并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学生纯洁的情感,崇高的精神,并激励他们不断奋进。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我先将教室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的,在课桌上点燃了蜡烛。烛光好像是茫茫江面上的点点渔火,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了,他们听得很认真。在充分感受乐曲所表现的幽雅、宁静、温馨的意境的同时,也领略了我国民族乐器神奇而独特的魅力,加深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接着,我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用他们的语言和图画来描绘这首充满魅力的作品,让学生自由地表述,尽情地描绘。最后,拿出一幅学生画得不错的山水画展示并板书《春江花月夜》,通过引导,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如此美丽,作为新时代的小主人我们该做什么呢?学生中马上就有人如此回答:“努力学习,做祖国的栋梁。”就这样,在宁静而优雅的乐曲声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通过音乐活动,健全学生人格
音乐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我们学校每学期都组织一次歌咏比赛,对学生进行集体化的音乐教育,使他们正确地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懂得集体的荣誉高于一切。有的学生为了合唱而调剂了其他辅导课的时间,有的学生甚至带病排练。比赛结束后,有的班没有拿到名次,学生很沮丧,甚至泪流满面。每当这时,我便笑着对他们说:“大家尽力了,不要难过,争取下次更上一层楼,不要灰心。”当然,若取得好的成绩时,我会适时地劝他们要戒骄戒躁,因为光辉永远只能意味着过去。所以说,集体性的音乐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文化滋养和美的陶冶,而且有助于集体的荣誉感、组织纪律性,上进心的加强,对健全学生的人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可见,音乐有着多么神奇的魅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特别地发挥音乐课的德育效果,陶冶学生的性情,调到他们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