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要叙述一个教学案例说说教师怎样运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
专题一第二讲:对我最有启发的案例
周 婧(4306240104) 发表于 2007-12-26 20:28:35
地址: http://acad.cersp.com/article/2243070.dhtml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
《找规律》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四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渐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准备:每小组若干小棒、圆片、三角形、正方形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认识排列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排列吗?(没有人会回答)
排队你们了解吗?(了解)
我们班出早操的时候是怎么排的?(按照由矮到高,从前往后)
对了,排队要有个顺序,排列跟排队差不多,只是换了一种说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种直观的了解,目的——引出间隔排列,做好铺垫)
2 认识间隔排列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两种相同的物体(小棒和圆片)一些出来你排成一列,可以怎样排?
观察学生可能的情况:
谈话:你的排成的情况很多,有一种比较简单而且很有规律我们来看看
一个圆片一个小棒然后再小棒圆片,“照这样排列,下一个是?”
谈话:“谁来说说老师是怎么排列的?”
师生总结出
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我们叫做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板书:两种物体间隔排列)
谈话:同学们你们现在用三角形和正方形也来个间隔排列,行吗?
一个学生上来演示,此时引导学生观察排前面的可以是三角形,也可以是正方形。
时间允许的话来个游戏班级竖排间隔大排列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简单的游戏中自己去发现规律,可以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
谈话:现在你们都了解什么是间隔排列了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找一找这些间隔排列的事物在数量上存在的规律。
(板书:找规律)
二、寻找规律,感知规律
出示情境图
1、提问:看一看,这幅图上有哪些间隔排列的物体?
学生回答1:有。兔子和蘑菇。(板书:兔子 蘑菇)
学生回答2:木桩和篱笆。(板书:木桩 篱笆)
学生回答3:夹子和手帕。(板书:夹子 手帕)
2、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数一数数量的题目(例题1的(1)(2)(3))
学生汇报
提问:你发现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说。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得出:
兔子比蘑菇多1个
夹子比手帕多1个
木桩比篱笆多1个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经历数一数、看一看、比一比的探索过程,能使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排列有规律,数量相差1。全班交流可以使学生同时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
追问:为什么兔子,夹子,木桩都多1?
(相机提示:这些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
这里的引导破费周折,不过根据学生的不同灵活处理
我们先来看看兔子和蘑菇的排列,为什么兔子比蘑菇多1?
学生的回答会有兔子夹着蘑菇啊,开头是兔子等的部分答对的说法给予肯定,最终引导学生发现两端物体相同...... (板书:两端物体相同)
3、你能把这三组物体在数量上的关系,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
4、教师小结。
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的物体相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 板书:两端物体 中间物体)
三、自主操作,验证规律
我们做试验来验证一下。
提出实验要求:
用小棒表示两端物体,用圆片表示中间物体,间隔排列,摆成一行。
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片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学生操作
说说小棒的根数和圆片的个数。
追问:为什么两端小棒的根数比圆片的个数多1?
四、联系生活,找出实例
1你还能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事物吗?互相说一说。
2展示课件生活中的例子及应用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谈话:寻找到规律还不够,关键是我们要会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基础题目:
(1)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数量大的间隔排列,学生感受到规律的重要应用
相机填空:两端的物体是( ),中间的物体是( ),( )比()多1个。
(2)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
你是怎么想的?
(3)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栏间?
2、提高题目:
(1)书上想想做做第二题: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几段?
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学生列式解答。
指名回答,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木料的段数是两端物体,锯的次数相当于中间物体。)
教师提问:比一比锯的次数与段数,发现了什么规律?
(2)出示问题三: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指名回答,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之前把本题与西湖的美景桃柳夹岸的风景一同介绍给学生美的享受)
(3)出示问题四: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答案较多引导学生 ---小组讨论,证明你的想法。
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
师小结,点明原因:
: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3、时间允许的话学生设计一个间隔排列的美化设计
设计意图:来源于生活的一个个有趣的、实际的、熟悉的问题,能学生感到亲切,乐意探索。层次分明,典型齐全的习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具有同样规律的事物很多,运用“规律”可以解决许多生活问题。在探索问题中使学生掌握从局部观察找到规律,类推及全部事物;从简单的熟知的事物入手,受到启示,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未知的问题的方法;在变式中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规律;创设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求异思维,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六、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找到了什么规律?你能说一说吗?
教师结语:
这节课我们通过用眼睛观察,动手操作,动脑筋思考。寻找到了规律、我们要遵循规律,更重要的是合理地运用规律、创造性地使用规律,让规律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教后反思:
本次教学研究课的希望做到学习方式转变和加强有效学习。转变学习方式主要是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三方面转变。
一、小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渗透探究性学习呢?
我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渗透探究性学习。
第一:巧设质疑,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意识。
1、导入精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3、巧设质疑,创设探究情境。
“质疑”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质疑”引入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一般来说,“质疑”主要设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明确探究方向即可。
第二、在探究、发现知识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1、自主探索,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探索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得生活体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主探索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方法的掌握与情感体验的获得;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再创造”的体验,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2. 孩子数学成绩太差怎么办,总是不及格
到美希教育做一下感统训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