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五年级数学第四解方程的教案哪有
解简易方程
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的指针就会在标尺中间,表示天平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在天平一边放上两个50克的砝码,一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问:现在天平是什么状态?
大家能不能用式子来表示这种情况?试试着。[板书:50+50=100]
50+50=100是个什么式子?(等式)
那么这次咱们再来操作一次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比一比100+X=250和原来学习的50+50=100以及上面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与第一个式子比含有未知数,与另两个式子比它是等式。
像100+X=250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1、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1、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2、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四: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五、作业:练习十一第1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50+50=100 等式
1只空杯子=100克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教学小记:
为突显方程的意义,在例题前增加了用天平演示50+50=100的过程。别看小小的一处改动且用时不多,但却为本课的教学增辉不少。当黑板上出现了4个式子后,我引导学生将100+X=250与上面三个式子比较,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观察,促使学生主动发现了50+50=100虽然是等式,却不含有未知数,而100+X>200、100+X<300虽然含有未知数,却是不等式,从而明确一个式子如果是方程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教学效果非常好。
但在作业中如何看图列方程还需加强指导。如教材62页第3题就有许多学生列出了将X单独放在等式一边的方程。这里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说明列方程解决问题时的常规要求,还要在比较不同方程的数量关系中使学生发现按顺向思维列的方程最容易理解。
学生质疑: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问“40—28=X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为什么不能这样列方程呢?”作为教师该如何回答更准确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用天平做过实验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天平去发现一些重要的规律,有信心吗?
二、新知探究
(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茶壶,右盘放两茶杯,天平保持平衡。问:这说明什么?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a=2b(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 。
第三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
第四步,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如果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吗?
第五步,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观察挂图,如果设一个花盆的质量为A,1个花瓶的质量为B,那么这幅图可以怎样表示?板书:A+B=4B
如果两边都拿掉1个花瓶,天平还平衡吗?上面的过程可以怎样表示?板书:A+B-B=4B-B。
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课件)
(二)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瓶墨水,右盘放两个铅笔盒,天平保持平衡。一瓶墨水等于两个铅笔盒的质量,如果设一瓶墨水重c克,1个铅笔盒重d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c=2d(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如果在左边再放上1瓶墨水,右边再放上2个铅笔盒,天平还保持平衡吗?验证,天平两边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也不同,为什么还能保持平衡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增加的质量相同,肯定;同时引导,天平左边的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2倍),右边呢?(也扩大了两倍)因此,天平两边尽管所增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不同,但两边质量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都扩大了2倍,所以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c×2=2d×2 。
第三步,刚才的演示反过来,就是天平两边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c÷2=4d÷2。因此,天平除了在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会保持平衡外,还可怎么变换也可以保持平衡?归纳得出:天平两边物品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第四步,进一步验证,出示P56的情景,问要求1个排球和几个皮球同样重该怎么办?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一份,按其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
(三)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老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三、练习。
三、练习。
1、画图
(1)第一幅图:天平平衡。左边有一个长方体盒子和2个正方体盒子,右边有5个小正方体盒子。
第二幅图:天平左边有一个长方体盒子,右边打?号,请学生画图。
(2)第一幅图:天平平衡。左边有一个圆,右边有三个三角形。
第二幅图:天平左边有三个圆,右边打?号,请学生画图。
2、填空并说明理由。
(1)X+3=5
X+3-3=5( )
(2)5X=20
5X÷5=20( )
(3)X-6=76
X-6+6=76( )
(4)X÷11=3
X÷11×11=3( )
四:小结: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作为常规课,今天既没有课件、也没用天平、仅用4张挂图和一块小黑板,但教学效果一样的棒,学生在课堂中十分投入,且整体掌握情况非常好。
从课前预习情况来看,“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学生理解起来较容易,但如何顺利过渡到难度相对较大的“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呢?我在此处精心设计了过渡语, “刚才咱们是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如果这次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的不是同样的物品,又该怎样才能使天平保持不变呢?请大家认真观察、努力思考,比一比谁的脑子灵,能发现其中的奥妙。”这样通过言语提醒学生注意规律1与规律2两者在变化中的区别,同时也提请所有学生注意观察与思考。这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语言使教学环节不再支离破碎,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语言使教学观察思考的指向性更明确,教学与学生的对话语言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7、58页例1及“做一做”中相关部分练习,练习十一第4题、第5题(前两排)、第6题(第一排)、第7题(第一排)。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能根据题目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会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解形如X±a=b的方程,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4、结合具体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5、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解形如X±a=b的方程,并检验。
教学难点:理解形如X±a=b的方程原理,掌握正确的解方程格式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
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二、新知学习
1、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x+3=9
X是多少方程的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利用加减法的关系:9-3=6。
(2)想6+3=9,所以X=6。
(3)把9分成6+3,想X+3=6+3,所以X=6。
(4)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就能得出X=6。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说明第(4)种用到了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方法之一,所以要重点掌握。
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师板书:x+3-3=9-3
化简,即得:x=6
问: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2、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6就是方程X+3=9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板书的过程就是求方程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3、检验的方法及格式。
怎么判断X=3是不是方程的解呢,还需要验算。怎样验算呢?(将x=3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师示范书写格式:方程左边=x+6
=3+6
=9
=方程右边
所以,x=3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验x=2是不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三、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P59页做一做第1题第一幅图。第2题第1排。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小记:
今天我对课时安排及教学设计均做了较大调整。原订计划是第三课时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方程检验的书写格式,第四课时完成加、减、乘、除各类型方程解法的教学。调整后的教案改为第三课时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学、会解形如X±A=B的方程,掌握检验的格式;第四课时只完成乘除法方程的解法。其次对于教学设计也做了相应处理,将57页的内容适时穿插到了例1的学习过程之中。
为什么我会做如此改动呢?主要基于以下三点原因:1、考虑到学生一节课内如要掌握加减乘除各种类型方程的解法、理解解方程的原理,规范书写格式,内容太多,怕影响教学效果。2、教材57页做一做中要求学生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但规范的检验格式却不在本页,而在58页。3、如果能将“解方程”与“方程的解”这两个概念结合规范的解方程书写过程和结果来向学生解释,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知道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一大难点,所以在前天晚上就在脑子中开始酝酿如何用儿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今天上课一试,效果确实不同凡响。儿歌如下:
解方程首先要写“解”,
X每步都不能离,
所有的等号要对齐,
检验的习惯要牢记。
按调整后的教案实施教学,效果比较理想。不仅一节课内完成了预订的教学任务,而且学生作业质量较高,仅一人书写格式有误,一人方法掌握不牢。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9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学会解形如ax=b及x÷a=b方程的解,初步学会a-x=b及a÷x=b方程的解。
2、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仔细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解形如ax=b或x÷a=b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解形如a-x=b及a÷x=b方程的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解方程,并进行验算(指名板演,集体核对)
X+1.9=10 X—1.9=10
二、新知学习(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要求学生验算。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三、反馈练习
1、基本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第(2)小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评讲。
(2)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3)完成“做一做”第2题第二排三道小题。(强调验算)
2、拓展练习:
17—X=15 21÷X=3
指名学生介绍自己的解法,重点引导学生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答。
17-X=15 21÷X=3
解:17-X+X=15+X 解21÷X×X=3X
15+X=17 3X=21
15+X—15=17—15 3X÷3=21÷3
X=2 X=7
[课堂记录:以第一题为例,学生中普遍的解法是根据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X=17—15,X=2。当我提出要求必须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答后,学生想到的方法是17—X—15=15—15,2—X=0,所以X=2,因为只有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差为0。最后,全班仅一名学生(魏紫瑞)在独立探索后想出上述方法]
[课后思考:其实学生的第二种方法既运用了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与教材中一般是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同一个数(0除外)的方法一脉相承,不失为一种值得推荐的好方法。可惜,今天这“妙招”却被我平淡的评价语言给埋没了。 ]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练习十一5—7题。
因为地方不够了,后面的没法复制了,你看一下那个网址好吗
⑵ 小学解方程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410页第3题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的思想;会解方程,进一步明确方程、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等概念;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易方程,体会化归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缜密的思维方法。
目标解析:简易方程的复习分为三部分: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决问题。本学期是学生首次正式学习代数知识,这些代数知识对于学生将来进一步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复习时要结合等式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方程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复习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确定未知量、列出方程、解方程从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方程,以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和缜密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解简易方程,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课件出示练习:
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吗?独立完成。
(1)的7倍; (2)的5倍加6; (3)5减的差除以3;
(4)200减5个; (5)比7个多2的数;
(6)边长为的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
2.指名汇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写?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同时注意到: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不写,数字要写在字母前面,一个数平方的意义与写法等。
3.学生订正自己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的练习唤醒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的回忆,再通过说一说理由来进一步回顾这一知识需要注意的地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二、复习简易方程
1.谁能说一说什么叫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一个方程必须满足几个条件?(两个条件:既要有未知数,还要是等式,缺一不可。)
3.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是方程的请解出方程。
(1); (2); (3);
(4); (5)3+5=8。
解析:
(1)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2)是方程;(3)是不等式;
(4)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5)是等式,但没有未知数。
学生独立解方程:。
指名上黑板解方程,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教师评价,帮助学生结合解题进一步认识方程、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
【设计意图】复习简易方程,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方程,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找到一个方程需要满足的条件:①含有未知数;②是等式。再通过对具体式子的判断达到巩固和灵活运用的目的。学生独立解方程后教师再进行评价,目的是可以检验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并结合解题的过程来理解“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
三、复习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师:认识了方程,学会了解方程,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了。
1.根据图示解决问题:
(1)根据图意列等量关系:;
(2)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3)解方程。
(4)评价总结。
2.根据题意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3页第3题第(3)小题,了解题意。
(2)列出等量关系:地球赤道的长度×7+2=光每秒传播的距离。
(3)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设地球赤道大约长万千米。
答:地球赤道大约长4万千米。
【设计意图】列方程解决问题,通过两种方法来进行理解:一种方法是看线段图列出等量关系,另一种方法是根据文字信息列出等量关系,将方程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受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简便性。
四、练习巩固
1.请用字母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课件出示教材第113页第3题第(1)小题)。
2.解下列方程(课件出示教材第113页第3题第(2)小题)。
(1)请四名同学板书,每人一题,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2)学生评价总结。
3.用方程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五第18题。
解:设现在可以做个毛绒兔。
列出等量关系:后来做毛绒兔的材料=原来准备做毛绒兔的材料,即后来做一个毛绒兔的材料×可做的数量=原来做一个毛绒兔的材料×可做的数量,可得
答:现在可以做190个毛绒兔。
(2)课件出示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五第20题。
这个鱼塘的图形是一个梯形,鱼塘的两条平行的边分别是这个梯形的上底和下底,求平行线两岸的宽度即是求这个梯形的高。根据求梯形面积的公式可以列出等量关系:
(上底+下底)×高÷2=梯形面积。
解:设两岸的宽度为米。
答:两岸的宽度为47米。
【设计意图】第1题既练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又结合了等量关系来列式;第2题解方程,涵盖了加、减、乘、除四种情况,可以分别板书将学生常犯的错误呈现出来,给学生巩固和再次反思的机会;第3题用方程解决两个问题,第(1)题根据不变的量找到等量关系,第(2)题根据面积公式找等量关系,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学会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五、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⑶ 小学的简易方程
乘法分配律
3.4~3.4=5.1~3.4 ←的~是除法
X=1.5
后一步是错误的。应该是:
x=5.1/3.4
x=1.5
⑷ 解方程复习教案
1·明确“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2·会解简易方程,如:4x=20(像这些题,可以理解为:4和x是因数,20是积。那么x(因数)就等于20(积)除以4(另一个因数) 如此用这些运算规律,就可以解简易方程了。
⑸ 急求小学五年级解方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第五课时:“稍复杂的方程”(课本第6 5页,例1)
2.教材所处地位:本节是学习解方程的方法与应用,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自主探索列方程解决较复杂应用题的方法
4.教学目标:知道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稍复杂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导---探---练三步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 口,重点分析研究稍复杂方程式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根据应用题的题意列出正确的数量关系式。并以多种形式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画线段图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出示一个足球,师:你们观察一下这个足球有什么特点?﹙生答﹚你们知道它有几块白色皮和几块黑色皮组成的吗?本节课学完后我们就明白了。
(二)讲授新课
出示例1:白色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黑色皮有多少块?
﹙1﹚小组讨论:用给出的已知条件与所求的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2﹚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画出线段图。
﹙3﹚学生写出数量关系式:黑色皮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4﹚让学生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答。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2x-20=4
2x-20+20=4+20
2x=24
2x÷2=24÷2
x=12
﹙5﹚教师让学生尝试用其他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最后强调:在解方程时,先把2x看成一个整体,把2x计算出来,再计算x的值。
﹙6﹚师生共同总结出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1〉 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2〉 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 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五、巩固练习
1.解下列方程。
3X+6=18 16+8X=40 4X—3×9=29
2 .列方程解应用题。
一年级在学校吃午饭的同学有145人,比二年级在学校吃午饭的人数的2倍还多19人。二年级有多少同学在学校吃午饭?
附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方程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答:共有12快黑色皮。
⑹ 谁有人教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教案
四、简易方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和解简易方程,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或□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一般地说,在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因为对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是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算术知识。通过用字母表示所学过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以及一些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同时,由于用字母表示比用文字表述更简明易记,所以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是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衔接。让学生初步接触一点代数知识,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逆向思考,未知数不参加运算,等于缺少一个条件,思维的步骤增加),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做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意义,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简易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些内容的编排体系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两节教材的四部分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方程的基础,“方程的意义”是学习“解方程”的基础,“稍复杂的方程”则是“解方程”的发展。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与原教材相比,本单元教材的主要改进有以下几点。
(1)用字母表示数的教材编排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
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更感困难一些。例如,已知父亲年龄比儿子大30岁,用a表示儿子岁数,那么a+30既表示父亲岁数总是比儿子岁数大30的年龄关系,又表示父亲的岁数。这是学生初学时的一个难点。首先,他们要理解父子年龄之间的关系,把用语言叙述的这一关系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其次,他们往往不习惯将a+30视为一个量,常有学生认为这是一个式子,不是结果。而用一个式子表示一个量恰恰是学习列方程不可或缺的一个基础。因此,为了保证基础,突破难点,教材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内容作出了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安排。即先学习用字母表示一个特定的数(例1),然后学习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即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例2和例3),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学习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例4)。这样由易到难,便于学生逐步感悟、适应字母代数的特点。
(2)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基础,而不是依据逆运算关系解方程。
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然后重新学习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解方程,而且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的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从国内部分地区的先行实验来看,等式基本性质所反映的数学事实,比较浅显,小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不难发现其变化规律。只要处理得当,把它作为解简易方程的依据也是可行的。
(3)调整简易方程的内容,突显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势。
引进等式基本性质作为解简易方程的认知基础之后,一个相应的措施就是调整简易方程的基本内容,暂不出现形如a-x=b和a÷x=b的简易方程。这是因为小学生还没有学习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a-x=b,方程变形的过程及其算理解释比较麻烦。至于形如a÷x=b的方程,本质上是分式方程,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需要先去分母,同样不适合在小学阶段学习。事实上,回避这两种类型的简易方程,并不影响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当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时,总可以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这也体现了列方程解决问题,常常可以化逆向思维为顺向思维的优势。
内容调整后,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越性就比较容易显现出来了,比如,解形如x+a=b与x-a=b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减去(加上)a,得x=b-a与x=b+a。解形如ax=b与x÷a=b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除以(乘上)a,得x=b÷a与x=ab。显然比原来依据逆运算关系解方程,思路更为统一。
(4)解方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整合。
过去,解方程的教学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是分开进行的,前者属于计算,后者属于应用。现在恢复计算与应用的天然联系,体现在本单元中,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时,由实际问题引入方程,在现实背景下求解方程并检验,这样处理有助于学生理解解方程的过程,也有利于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建议
1.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本单元的知识大多比较抽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基础,关注由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无论是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还是学习方程的概念或等式的性质,既要发挥具体实例对于抽象概括的支撑作用,又要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2.用好教材资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范围。
在本单元中,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都是便于理论(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现实生活)的学习内容。教材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共性着眼,精心筛选、设计了不少生动的富有意义的现实题材,如第1节中人在地球上与月球上的举重质量的关系,标准体重与身高的关系。又如第2节中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地球表面、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构成等等。教学时,应充分用好教材提供的资源,进而从本地、本校的特色出发,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身边的题材,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简易方程学习内容的特点,决定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特别需要也比较适合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就书写习惯来说,无论是含有字母式子的书写,还是解方程的书写,都有必要从一开始就强化必要的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从解数学题的检验来看,解方程的检验,方法易学,操作简便,而且最容易显示检验的成效,因而是培养学生检验习惯的一个重要契机。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并加以把握。
(三)各小节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1.用字母表示数
(第44~52页)教材说明
本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是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起步。在算术里,人们只对一些具体的、个别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后,就可以表达、研究具有更普遍意义的数量关系。可以说,学习代数就是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开始的。
本节教材共编排了四道例题。四道例题不仅层层递进,而且各有重点,处理得相当细腻。例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一些书写规定,教材将其分散在例2、例3与练习十中逐步出现,以便于学生掌握和减轻记忆负担。
例1,着重由符号表示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
例2,在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同时,介绍含字母式子中省略乘号的书写方法。
例3,在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同时,介绍“平方”的书写方法以及数与字母相乘的书写习惯,进而教学代入求值。
例4,着重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并继续学习代入求值。
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中安排了一些相应的习题。有配合例题的巩固练习,也有为后继教学铺垫的专项练习,如练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能为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用字母表示常见数量关系式,如用“S=vt”表示“路程=速度×时间”等,在原教材中安排有例题,现在考虑到学生学了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后,可以类推,所以也作为练习,穿插在练习十中。整个练习十的13道习题,以写出代数式和代入求值为练习重点,形成了由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综合练习的系列。
教学建议
1.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在本节教学中,要注意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字母代数的优点。比如通过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特别是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符号语言比文字语言更为简洁明了。通过从具体的算式抽象出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使学生体会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需要,初步感知抽象的作用。积累这样的体验和认识,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和理解所学知识都有帮助。
2.适当加强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
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也就是写代数式的训练。这是列方程的基础。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可以采用书面作业形式,也可以更多地采用口答方式,集体口答、个别口答、小组互说、同桌互说均可,以提高练习的效率。
3.注意渗透函数思想。
主要体现在归纳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时,可适当渗透变量间的对应关系,依存关系。如标准体重随着身高的变化而变化,两个量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还体现在说明字母取值范围时,可适当渗透函数的定义域思想。如针对课本中的设问“想一想,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教师在引导或评价学生回答时,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常常有一定的范围,这个范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此外,对于没有开设英语课或尚未学习英文字母的班级,可以在新授前或新授中,把教材里出现的字母,如a、b、c、h、s、t、v、x,让学生认读,与汉语拼音的读音区别,为数学学习扫除障碍。
4.本节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
1.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例1。
编写意图
例1由三道题组成。第(1)题是找出每行图中各组数的规律,根据规律确定用图形、用字母表示的数。
第(2)题根据已知的条件(一个等式)求出用图形、用字母表示的数,相当于解方程。
第(3)题是根据给出的数列,找出它的规律,再确定数列中用字母表示的那个数。
三道题作为正式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开始,承接学生的已有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由符号表示数到用字母表示数,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其共同点是这里的符号或字母都表示一个特定的、具体的数,如第(3)题中的m表示8。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三题同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找出规律,写出未知数的值,再交流。也可以让学生独立审题后,用自己的话语叙述每小题的规律或已知条件的含义,如:
(1)左右两数的和等于中间的数;或中间的数减去左边的数就是右边的数。
(2)三个●相加的和是12;或者●的3倍是12。
然后各自算出图形或字母所表示的数,再作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或怎样想的。
小结时,可以提问:这三道题都是用图形或字母表示什么?然后指出: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进而,让学生考虑课本提出的问题:你还见过哪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由此引出例2。
2.例2。
编写意图
(1)例2要求学生把学过的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出来。课本以乘法交换律为例,说明用字母表示的优点,并介绍字母相乘的习惯写法。然后提出要求: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写出其他运算定律。
(2)“你知道吗?”的阅读资料,列表介绍了用字母表示常用的长度、面积和质量单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字母的多种用途,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教学建议
(1)教学例2时,可以让学生先看课本自学,再按课本要求写出其他运算定律。也可以先让学生说出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先用语言叙述,再用字母表示,并完成下表。
然后看书了解省略乘号的写法,把表中可以省略乘号的地方改过来。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体会同样一条运算定律,用文字语言叙述比较麻烦,有时还不容易说清楚,如用字母表示,则一目了然,简明易记,也便于应用。为此,可以适当加以板书。比如,以乘法分配律为例。用语言表达: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字母表示:(a+b)c=ac+bc,这样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使学生感悟用字母表示的优势。
还应当提出问题: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使学生明确,这三个字母可以分别表示我们已经学过的任何数。
对于书写的规定,这里可以只介绍: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记作“·”同时强调字母中间的其他运算符号不能省略。至于其他书写规定,待后面出现时再介绍。
(2)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也可适当让学生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比如,米用m表示,克用g表示,千米、千克在m、g前面加k。分米、厘米、毫米则分别在m前面加d、c、m。至于“平方”的表示,等学了例3再说。教师可以指出,表中这些计量单位的字母表示方法是国际通用的。
3.例3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例3以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为例,教学怎样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怎样把已知数据代入公式求值。
就思维过程而言,由具体的数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字母的式子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而把具体的数代入含字母的式子求它的值,则与上述过程相反,是从一般到个别的具体化过程。因此求含字母式子的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而且代入求值的技能不仅在代入各种公式计算时有用,在解方程验算时也要用到,需要在开始接触字母公式时就进行练习,所以它是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节教材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材上没有出代数式和求代数式的值这两个术语。
将数据代入公式求值时,要注意提醒学生,省略的乘号要还原。如当a=6时,4a=4×6。
(2)“做一做”安排了两道题,与例3的两小题相配合。第1题练习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第2题练习代入公式求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教学建议
(1)教学例3第(1)题时,可让学生先用语言叙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引进字母,即通常用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用b表示长方形的宽。让学生先自己尝试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再翻书看课本是怎样表示的。当然也可以由教师讲解有关的书写习惯。
(2)关于“平方”的表示方法,教师应强调a2的含义,它与2a的区别。即
a2表示两个a相乘,是a×a
2a表示两个a相加,是a+a
也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口算练习,如32、 52、62等,以帮助学生理解。但在本单元中,只要求学生在书写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运用,代入求值时,可与课本一样写成6×6。
(3)教学例3第(2)题时,可以先出示题目,让学生试着口述写出字母式子再代入求值的递等计算过程,然后看书并完成例题中的填空。也可以先由教师板演示范正方形面积的代入计算过程:先写出公式,再代入计算,写答句。这里有必要指出,计算得数的单位名称只要写在答句里就行了。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正方形周长的代入计算。
(4)“做一做”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教师有必要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4.例4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例4教学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包括两个例子。前一个是加减数量关系的例子,后一个是乘除数量关系的例子。两个例子都是采用归纳的思路展开教学,即先列出用具体的数表示的式子,让学生看到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个别现象,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怎样才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一般情况呢?由此引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前一个例子首先引导学生完成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得出a+30表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然后再让学生代入求值,由一般到个别,进一步理解当a是一个具体的岁数时,a+30也是一个具体的岁数。从而通过正反两个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真正理解,a+30确实可以表示爸爸的年龄。后一个例子也有类似的处理。
(2)“做一做”给出了用文字表达的标准体重与身高的关系式,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并用它来算出自己父亲的标准体重。这既是例4的配套练习,又能让学生看到数学在生理卫生方面的应用,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建议
(1)教学例4第(1)小题时,可以给出条件,让学生列式表示当小红1岁、2岁、3岁时,爸爸的岁数。教师指出:再写下去,每个都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然后提问:怎样才能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呢?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有了前面三个例题的学习基础,多数学生会想到“请字母帮忙”。可以由学生任选一个字母表示小红的年龄,并写出表示父亲年龄的式子。交流时,可以把学生想到的其他表示方法,如用文字表示的方法,板书出来,加以比较,使学生看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更简单明了。
接下去,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a能是200吗?通过回答,使学生明确,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
然后让学生思考:当小红和我们多数同学一样大,也是11岁时,她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可以要求学生把代入计算的过程填写在课本上。
(2)教学例4第(2)小题时,给出条件后要让学生说出题意,并对为什么人到月球上,能举起的物体质量是地面上的6倍,作出解释。通常,一个班上总会有一些学生知道这是由于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引力小的缘故。在学生理解了题意的基础上,可以比第(1)小题更放手地展开教学过程。
写一写: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
想一想: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呢?
算一算:课本插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多重?
(3)为在课堂上完成“做一做”,教师应在课前布置学生回家了解自己父亲的身高与体重。课堂上先让学生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成年男子的标准体重公式,然后代入了解到的父亲身高厘米数,算出标准体重的千克数,再和父亲实际体重作一比较,就可看出父亲体重是否合适,是偏胖,还是偏瘦。
如果学生感兴趣,还可以介绍成年女子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身高用厘米数,体重用千克数)
标准体重=身高-110
练习时,也可以由教师报出自己的身高,让学生选择相应计算方法算出标准体重。教师再报出自己的体重,请学生比较、判断,教师的体重是否符合标准。
5.关于练习十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省略乘号的书写练习。四道小题,分别对应四种书写习惯。即a×x,只要省略乘号;x×x,用平方表示;b×8,省略乘号,并把8写在前面;b×1,1可省略,讲评时应提醒学生注意。
第2题,平方意义的巩固练习。上下两行的式子并排一一对应,其中a2与a×2,62与6×2不能连线。讲解时可让学生分别写出一个可与a2、a×2连线的式子。
第3题,运算定律及书写的巩固练习。其中第三小题有一个脚注,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完成填空,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至此,有关含字母式子的书写习惯,都已先后出现。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作出小结。如:
第4题,看图写代数式的练习,要求根据图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指定的数量。四幅图,分别对应加减乘除四种运算。
第5题,根据文字叙述写代数式的练习,四道小题,同样分别对应四则运算,但比上一题更抽象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练习时,应提醒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后再动笔填空。
第6、7题,是用字母表示常见数量关系并代入求值的练习。第6题是关于路程与速度、时间的关系,插图中的填空能起提示、铺垫的作用,应提醒学生先完成插图中的填空,再概括关系式。第7题是关于商品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要求先写出求总价的式子,再利用乘除法的关系,将公式变形,写出求单价、求数量的式子,然后选择一个式子代入求值。
第8、9题的练习思路与前面第4、5题正好相反。要求根据题意,对给出的代数式作出解释,即说出含有字母式子的实际含义。这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很有帮助。练习时,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或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第10~12题,要求根据题意写出代数式并代入求值。题中数量关系的综合程度略有提高,练习时教师可酌情给予适当的指导。
第13*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实际上是乘法分配律的一个几何模型,即通过面积计算,对乘法分配律作出直观解释。
⑺ 五年级数学第四稍复杂解方程的教案哪有
来了——
五年级数学解稍复杂方程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65页例1。练习十二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ax±b=c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解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正确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 备课时间:2013年10月23日 上课时将:2013年10月28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解方程。 X-2.5=10 0. 4X=12 3.2+X=40
2、根据下列句子说出其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1)女生比男生人数的2倍多2人。 2)这个月比上个月水电费的2倍多200元。 二、情景导入:
1、同学们见过足球吧?(出示1个足球)那你们观察过足球上的花纹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例1)一起观察挂图,问:同学们能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要求
什么问题?
2、师:几位同学的观察能力都很强。老师还知道:那款黑白相间的足球是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的比赛用球,此后的一系列世界杯用球都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的。 三、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师:刚才有一位同学想知道黑色皮有多少块,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怎样解决黑色皮有多少块呢?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一部分学生用算术的方法解答,在学生讲解题思路时,老师可以用线路图表示; 另一部分学生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依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还有另外的学生找到另外的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师:第一小组的同学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很善于动脑。其他同学依据不同的数据关系列出较复杂的方程,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板书课题) 2、小组合作探究稍复杂方程的解法:
1)生:我们还可以用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这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最后求出 X=12,还要检验12是不是这个方程的解。(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解方程的步骤)
师:这位同学特别会想办法,利用我们原来学过简单方程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还有检验方程的好习惯。但像 2X-20=4 和 2X-4=20 这样的方程能转化成我们原来学过的简单的方程再解答吗? 2)(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两个不同方程的解法步骤,并检验)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几个小组解答较复杂的方程都是先转化成简单的方程,然后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最后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大家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步骤是什么呢?
(学生答完特点后,师生共同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 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 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 解方程; ④ 检验并写答语。)
四、巩固拓展: 1、解下列方程 4X+13=365 8+4X=56 3X—2=28
2、说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故宫的面积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 猎豹的速度比大象的2倍还多30千米。
亚洲的面积比大洋洲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比水星绕太阳一周所用时间的4倍还多13天。 3、P66 第二题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时作业:练习十二第二、三题 七、板书设计:
解稍复杂的方程(一) 解:设共用x块黑色皮。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2 x — 2 0= 4 .......... .......... 2x—4=20
...................2x—20+20=4+20 .......... 2x—4+4=20+4
...................2x=24 .......... .......... .......... 2x=24
...................2x÷2=24÷2 .......... .......... 2x÷2=24÷2
...................x=12 .......... .......... ........... x=12
八、课后反思:《解稍复杂的方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9页的内容。从我的实际教学来看,基本达到了原来预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稍复杂的方程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例1的学习中初步有了一定的基础,练习时我发现学生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很难,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主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重点训练找等量关系。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学习,即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主,又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方程解应用题比较抽象,教学是注重题材生活化,并改变例题的呈现方式,通过让学生选择信息、提出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让他们自主去探究、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和大胆尝试的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使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自发进行比较,学生在思维拓展的同时初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学生的认识不是由教师的说教得到的,是来自于发挥集体智慧的讨论由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⑻ 小学四年级解方程教案
教案一:
方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方程。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景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重点:怎样建立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等号两边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教 法:自主探究法、发现法。
学 法:讨论法,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天平(8个)、小黑板 。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如果两个小朋友的重量一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对,这就是平衡,今天我们就用到一种称量的工 具——天平,天平由天平秤和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重量相等时,托盘就会平衡,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组的天 平。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交流自学情况 (一)读课本66页,相信你可以完成下面各题。 1、天平左边的托盘里是( ),右边的托盘是( ),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天平平衡了,那么两边( )我可 以用这样说( )+( )=( ),用x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是( ) 2、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380 克,我可以这样说( )×( )=( ),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那么( ) 3、一个装有2000毫升水的铝壶可以倒满2个热水瓶和1个水杯,我可以这样说( )+( )=( )用z表示热水瓶 的盛水量,那么( )
(二)、小组展示成果, 探究目标一:方程的意义 上面的等式的共同点( ),什么叫做方程? 组内交流、解疑、个别汇报、老师点拨。 三、点拨升华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方程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四、达标检测
1、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x的1.5倍除以1.2,商是0.25. (2)从30里减x的2倍,差是14. (3)50减去5的差,再加上4个x,结果是61. (4 )x个2与x的5倍的和等于x的一半.
2、完成89页练一练第1、2题。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拓展提高 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50千米,开了3小时到达乙地,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甲乙两地的路程是( )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七、作业设计: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方程、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意义。
2、学会检验方程的解。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检验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兴趣
1、(小黑板)在下面的括号中填入“>”“<”或“=”。
24×5()25×454+6()6078÷3()78×3
50×18()5×18031-3×5()1623×9+1()23×10
程序:
A、先口答什么号。
B、(板书如下)把这6个算式分成两类,应该怎么分?
24×5>25×454+6=60
78÷3<78×350×18=5×180
23×9+1<23×1031-3×5=16
得出概念:(板书)用“=”连接,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那么这些左右两边不相等的式子,当然就叫不等式了。
2、(投影制成复合片)下列式子中有几个等式?
45×2<1009999-9991=87=6+1
X+18=2034+5×7240÷X=10
程序:
A、说出哪些是等式后,揭去不是等式的式子。
B、(板书)把这四个等式分成两类,你认为应该怎么分?
X+18=2040÷X=10
得出概念:(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突出两个条件:含有未知数、等式。)
3、(投影)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手势表示)
35-X=1284÷12=74-X>3269+X=24×564=X+60X÷5
4、(板书)方程中的不知数X等于多少我们能把它求出来吗?比如上面的例子:X+18=2040÷X=10中X等于多少?(板书解出来)得出:(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书面练习)判断哪个是方程的解?P22练一练3。
6、我们以前学习的求未知数X的值其实就是解方程。怎么解方程大家会不会呀?我们再学一点大家不会的,哪就是写出解方程的检验过程,写检验过程有它特殊的格式,我们应认真学好。(板书上面其中一题的检验过程)
“检验:用X=4代入原方程,
左边=40÷4=10,右边=10。
左边=右边,
所以4是原方程的解。”(注意讲清各个步骤的含义)
三、反馈矫正
1、(板演)P22试一试。
2、(课堂作业)P22练一练2。(注意:写出检验过程)
3、(小黑板)看图列出方程并求解。(内容同《作业本》P19D3)。
四、评价激励
1、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四个概念,(复述概念)并掌握了检验的书写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