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对照《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
(一)师德为先
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中学生,尊重中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学生为本
尊重中学生权益,以中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⑵ 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哪些阶段
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二、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在互动交流专中获得专业属成长
三、从集体备课中获得专业成长
四、从课堂教学中获得专业成长
五、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1)再次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2)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3)在学校、家庭、社会积极进行道德实践。
六、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七、从课题研究中获得专业成长
八、认真履行拔尖人才岗位职责,进一步提升水平
⑶ 你认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
1、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证
2、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3、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4、同伴互助——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5、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
6、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
⑷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来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专源业素质。
二、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在互动交流中获得专业成长
三、从集体备课中获得专业成长
四、从课堂教学中获得专业成长
五、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1)再次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2)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3)在学校、家庭、社会积极进行道德实践。
六、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七、从课题研究中获得专业成长
八、认真履行拔尖人才岗位职责,进一步提升水平
⑸ 中国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可借鉴美国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哪些
在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呈现出三组相互对应的模式:教师作为专业发展客回体的补救模式答与教师作为专业发展主体的成长模式;关注教师态度性发展的个人模
式与关注教师功能性发展的制度模式;作为结果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质模式与作为过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力模式。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补救模式与成长模式1.补
救模式———教师作为专业发展的客体教师专业发展的“缺失”/“补救”模式(deficit
model)隐含的假设:某些方面存在缺陷,亟待补救,即教师的职前教育比较糟糕或是已经过时,如果要保持教师的能力水平,则需要教师在职后接受有关学习
与教学理论、评估知识、课堂管理策略以及课堂设计等方面的系统培训。[1]工作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专家据此认为,他们的职责是指导和帮助在职教师,弥补
或矫正教师职前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教师专业发展也因此被视为是教师由于知识和技能的匮乏而做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按照补救模式的观点,教师存在哪些缺失、
怎样补偿这些缺失,是可以由其他人,诸如教育管理者、项目评估者或研究者决定的;而通过专家集中的培训、强行的灌输、短期的讲授,可以一蹴而就地弥补这些
缺失。出于补救的目的而进行的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着
⑹ 影响中小学年轻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因素
1、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心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全社会对于教育与教师的地位与价值的的认识和看法,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学校教育和教师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培养和发展的政策导向、奖惩机制等,作为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着教师的成长,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肯定,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对教育的宏观重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挑战和要求,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和鼓励教师成长发展的良好政策导向,将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
2、学校因素。学校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学校的工作氛围,领导的管理水平,学校的制度建设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学校是否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成长氛围,是否制定目标规划、明确教师的培养要求,是否实行民主管理、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是否建立多种渠道、关注教师的成长,等等,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3、群体因素。教师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生活、工作在一定的教师之中,群体组织对于个体成长的影响和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能否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教师群体的工作作风、人际关系、修养水平,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合作和竞争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师个体成长的心理环境,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4、个人因素。个体因素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教师对于职业价值的认识和追求,教师自主发展的需求和动力,教师应对教育改革挑战的态度和能力,教师自身的专业结构如专业信念、专业能力、专业自觉等,是从根本上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无疑是多样的,我觉得缺少发展空间和发展追求,可能是问题中的问题。促进中小学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积极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策略。
⑺ 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中小学专业标准的差别是什么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上的差别,表现在:专业部分,学科知识在小学阶段相对于版中学作用小,过程权和手段更加重要;而中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应该建立在学科基础上,在我看来,中小学教师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不同认知年龄的教育对象,小学老师面对着一群心智还不完全,对社会不了解,天真无暇的孩子,二中学老师面对着一群已经开始有自己思想的孩子,叛逆,什么是不对,什么是对的学生,中学生们会主动学习,知识层面都要比小学生好的多,健全的多。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4个基本理念:
1,“学生为本” 2,“师德为先“ 3,“能力为重” 4,“终身学习”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⑻ 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能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的发展
能够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要大力推开
积极应用到教师教育活动中
⑼ 谈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如何实现自身专业成长 (结合实际)
现在各地都在进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我个人认为专业发展要靠教师自身,根据所教孩版子的特点,结合权理论去研究去探讨才会有明显提高,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理论和一味地追求实际操作,没有理论的根本很难从根本上让我们自身成长,单就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自己,也只是单方面的,所以要想发展好自身专业成长,书中的理论必不可少,再结合实际去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两个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这是我的个人看法!
⑽ 中小学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其专业发展
教师如何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学习:实现自我超越
未来的教师应当成为学习型的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精通教学内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并以积极健康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艺指导学生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更新观念、充实知识、掌握方法,在客观审视现实的同时不断超越自我。
1、要确立现代化学习观。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学会终身学习,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需要;学会创新学习,能够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在实践中形成新的方法论、价值观;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和研究,快速完善和更新自我,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的进程。
2、要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通过自主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保持专业知识的先进性;通过团队学习,发挥群体优势,从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通过探究学习,改进教学行为,革新教学策略和方法,朝着“教育专家”的目标发展。
3、要博学多才。教师应学习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和优秀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学习语言表达技能、教学组织技能和教育科研技能等,重点提高核心教学能力,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技术,既做“专才”又做“通才”,从而使自己能够胜任新课程教学。
二、实践: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的假设、成见,甚至图像、印象。在教育工作中,它影响着个人如何对待外在客观世界,如何采取行动,决定自己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什么时候做,到底怎样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就必须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反思、研究、创新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1、要开展行动研究,反思教学实践。教师要为行动而研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找到科学理论的依据,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要在行动中研究,反思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在实际行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改善实践行为;要对行动进行研究,每次行动之后对整个行动进行深刻反思,增强新课程改革的体验,总结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提炼和升华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典型案例和教育故事。
2、要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实践技能。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教师应改革课堂教学目标及活动设计,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情感体验,提高自身组织教学活动、调控教学过程的能力;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支持学生学习的环境,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差异,从学生的参与度、交往度和达成度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课堂教学技术,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大脑“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要追求实践智慧,富有教学机智。新课程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实践智慧,能科学调控,也能即兴创造,使课堂教学成为智慧探险的过程,引导学生开放性地吸纳知识;要坚持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社会的原则,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要灵活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追求实践智慧的生成和提升,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三、培训:建立共同愿景
教师的共同愿景是实现专业发展。为此,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参与新课程培训,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培训目标的达成休戚相关,自觉地把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和培训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加快角色转变,改进工作方式,始终实现专业提升。
1、要加快角色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要确认自己新的身份,成为学习的组织者,认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要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做教学实践的反思者,在教学中发现自身不足,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既探索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可行途径,又力争把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
2、要加快转型步伐。随着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小学教育管理也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这就必然要求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实现自身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具体说,就是由教育型转向专业型,由经验型转向创新型,由修身立业型转向教书育人型,由教学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由单一教学型转向教学、教研、科研型,由学科知识型转向综合知识型,由注重知识传授型转向素质培养型,由传统的个人奋斗型转向现代的团队合作型。
3、要加快专业发展。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广大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为此,教师要通过培训拓展专业知识,加深对课程知识、学生知识和教学知识新内涵的深刻理解,拓宽有关人文、科技、环保等方面的知识;要提升专业技能,重点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与行动研究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与实践的能力,提高批判性反思与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健全专业情意,确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观念,形成崇高的道德情***和远大的教育理想,规范职业道德和教育行为。
四、合作:整合团体智慧
团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教师要实现共同愿景,就必须通过合作来发挥团体智慧。在合作中,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自由交谈,并且要在思想碰撞中发现别人的远见,发现有碍团体发展的消极因素,进而通过发挥集体的智慧优势来加以解决。那么,教师之间如何通过合作与交流来整合团体智慧呢?
1、要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的最常见的方式。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整合团体智慧,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案。为了防止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教师要在个人自备的基础上参加集体议课,在集体议课过程中交谈自己的观点、困惑和建议,也倾听别人的看法、想法和感受,在议课中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思路;要与同事合作,共同探讨集体议课中出现的问题,设计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要对集体议课后所形成的参考教案进行个性化修改,形成符合自己和本班学生实际的教案。
2、要加强互动研讨。互动研讨是一种合作性的教研形式。教师通过互动研讨可以加强教师间的交往、沟通与合作,实现教学经验的共享和教学技能的共同提高。为此,教师要参与集体性听课活动,在讨论中把自己听课的收获、感悟和困惑都提出来,就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与其他教师一起探求解决的方案;要分享别人的经验,分析别人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以取长补短;要善于和专家交流、对话,共同分析教学研究中的重点、热点问题,接受专家的先进思想和正确建议,以获得专业引领。
3、要加强课题合作。课题合作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师合作方式,要求教师齐心协力,共同攻关。这就意味着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又要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为此,教师要参与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实验,与同事、专家一起合作攻关,提高自身的研究、合作、协调等能力;要承担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课题实验任务,和同事一起探索新课程教学的科学策略和方法;要就本学校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和同事一起研究解决;要加强与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的多边合作,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五、研究:学会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思考方式,它要求人们掌握问题整体运作的本质,以提升组织整体运作的群体智力。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学会系统思考、科学研究,从宏观视角动态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及时吸收学生的反馈信息,密切关注、深刻洞察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渐变,用系统的、发展的、鼓励的眼光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要学会系统思考。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从整个教育系统着眼,对教学体系进行思考和改革。因而,教师要学会系统思考,对教学进行整体改革,能从实施新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宏观角度分析问题,对研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整体考虑,科学设计研究的程序和策略;要对研究的课题或问题设计科学的方案,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甚至成功学、美学、哲学等视角考虑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要从目标设计、情境营造、活动组织、策略选择、模式运用、评价实施等环节全面研究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要学会教学研究。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成为学科知识的专家,还要求教师成为学科教学的专家。教师要成为教学专家,就要从学生的实践情况出发,研究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研究新课程实施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研究教学实践的改善等;探索新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探索新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索新课程教学的常规要求等;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知能水平和学习方法,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关注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点滴进步。
3、要学会教育科研。新课程倡导教师作“研究者”。教师只有通过教育科研,才能提高教学研究的层次,拓展研究领域的深广度,逐步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者。为此,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掌握一般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重点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提高研究能力,形成研究习惯;要建立档案袋,积累研究资料,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等对新课程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对研究结果能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要及时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交流和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赞同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