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样把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方法融入到人音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的音乐课教学中
乐器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更实质性的内容,乐器仅是个工具。在这方面内容的确非常丰富,这里仅介绍其中一些典型例子。
①从多声的节奏朗诵,声势转换成节奏乐的伴奏、合秦:如
|李钢|换成鼓敲|××|节奏。
|王小 二|换成双响筒|×× ×|节奏。
|欧阳 帮多|换成串铃|×× ××|节奏,
全班分三组,每人一件乐器。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三声部节奏乐队了。
由于每一个声部只演奏一个固定音型,无任何技术负担,教师还可以指挥声部的进进出出,学生只需跟随着指挥开始、停止,强弱快慢变化即可,又不看谱,又不会担心出错。
如果用这个节奏乐为一首大家熟悉的两拍子的童谣或歌曲做伴奏,边说(唱)边奏,又增加了难度(一心二用),又使音乐更丰富,会令学习更加有趣。
这种语言和声势转换成打击乐的例子,有时是可以构成一个小型作品
② 通过探索式的学习,了解乐器,比如有个课例叫“鼓的故事”,每人发一个铃鼓。先看看自己手中这个乐器上面有什么东西,用手摸摸各个部位,再用各种办法试试会发出什么声音。这时的教室肯定很热闹。然后要每一个学生轮流想出一个敲击的方法。大家摸仿他发出这个声音。每人要不同的声音。于是敲鼓皮、敲邦子,用手掌拍,用手指弹,用手指划鼓皮,晃动铃响,以至把铃鼓放地上转……孩子们会想出各种各样方法发出声响,而大家摸仿又是一种新的学习。在这些基础上,可以用鼓敲各种节奏,大家摸索仿;还可以做音量,节奏变化,学生轮流当指挥。一个鼓象一棵种子,可有很多的发展,开发出一株大树。
③利用打击乐器进行节奏训练的例子还包括节拍的学习,读谱(节奏谱)的练习等等,奥尔夫的《学校教育》五卷本有许多例子。
下面是笔者将《鸭子拌嘴》(中国民族打击乐曲)中的一段乐谱简化后编的一段节奏乐谱,适于小学低年级,谱中个别节奏如 可能会比较难。但他们用听奏法大致还是可以敲出来的。笔者曾在深圳实验小学一年级做过一次公开教学课,证明学生的潜能常常出乎大人的意料。
附《鸭子拌嘴》节奏乐谱。(略)
④ 用节奏乐对话,“讲”故事。
这又是一个即兴的课题,可以两人一组任意接挑选一件打击乐器,用它来相互“聊天”,或表现一个敲击乐“小品”,如一人看报,一人老去吵他,两人争执起来,又和好等等。
还可以大家分组设计一个故事,用打击乐器伴奏动作来表现……象中国的《三个和尚》,《龟免赛跑》等等都是很好题材做即兴奏乐练习。其他《暴风雨》、《看球赛》这样的题目也很适合打击乐即兴。
⑤ 音条乐器的原理同打击乐一样,它都是主要应用大肌肉活动,通过敲击来奏乐,对任何人都是极容易学会的,奥尔夫的音条乐器有个设计非常精致:每架琴一般十三至十五个音条,每个音条可以摘取,这样在初学入门时,有时只用2——3个音来奏时,为怕学生敲错音,即可将其他间音条摘掉。
奥尔夫为孩子们设计的音乐完全是从原本性音乐出发的,比如开始只用
5 3(So Mi)两个音的歌曲,一学就会。在之后较长一段时间里只用五声音阶编写歌曲,这些歌曲由于没有半音,非常容易学习和记忆,更重要的是这种五声音阶歌曲,当做多声练习时不会产生刺耳的不谐调音响,不像在和声性的歌曲中有和声的规则限制。它是一种横向线性的音乐。这是原本性音乐的特点。
还有就是固定音型的应用,也是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最突出的特点,一段较长的音乐只用一个节奏型反复敲奏,极容易掌握,也容易创作。和固定音型类似的还有五度的长音伴奏,波尔动等形式。在曲式结构上前面也已介绍过了。在音条乐器上这些都是儿童很容易就能设计并演奏出来的,原本性的音乐就是在这样的乐器上产生出来了。
下面附三首我国奥尔夫学会付理事长李燕治老师编的为我国少数民族儿歌伴奏的乐曲 。(略)
最后想介绍利用打击乐参与进行欣赏教学的方法。
近二十多年参与音乐的方法在音乐教学中成为一个新潮流,教师们利用符号做的图型 谱,利用身体参与外,还大量使用了奥尔夫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器),学生听着音乐,看着图形谱,边敲着打击乐,就好象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个乐队成员一样,不但提高了兴趣,更由于亲自的参与,对音乐的体验更清晰、深刻。
比如《春节序曲》李焕之曲。是一个复三部曲式,我们先将曲式结构画出一个图来(见结构图谱)。
将其中几段音乐设计了四个节奏谱:(略)
乐器符号:
Q鼓,-‖-钗;□ 双响筒(哇盒); △ 三角铁; 串铃; ⊥ 单面钹。
全班分成五个乐器组,另外,有一个敲单面钹,在B的连接部敲。
学生只根据他们听到的各段按不同乐器的节奏进入,重要的是教师要非常熟悉整个乐曲。弹见附主旋律谱(供教师用,下面是节奏乐谱)。
这个教案因音乐非常优美,气氛热烈,学生们演奏没任何技术负担,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效果总是委不错的。在这样参与基础上,音乐已深深印在心里,再简单介绍与乐曲相关的结构,创作背景,学生们都是非常乐意听的。
国外象这类的教案,教材非常多,一改过去被动地欣赏,深入不进音乐里的状况,深受学生和老师喜爱。
奥尔夫音乐教育进入我国不过十几年,国内还没有专门的师资培训机构,在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方面还有许多路要走。但从接触过该教法的教师和学生们以及许多教育专家的反映看,它的确给我们带来一种新鲜的气息。借该教育体系作桥,可以引导我们更快地赶上世界音乐教育先进行烈,为向跨世界迈进做出我们的贡献。
B. 奥尔夫音乐教案《库乞乞》教案并求助此歌的
1.教师要写自己认复为有重要意义的制教学经历或教学故事,即要有选择性,典型性,不要事无巨细都罗列进去,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选择。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2.应根据以往的经历撰写案例,尽量保持案例中资料的真实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到案例的主体即学生那是去询问、调查他们的真实感受。
3.教学案例与其它的教学作品有区别性。
与教学论文相比,教学案例在文体和表达方式上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生动的教学“故事”的描述,通过对具体的学生、老师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
C. 奥尔夫音乐教案《欢乐满山谷》怎么写
活动目来标:
1、看图折纸源,中间留出一个正方形凸起并两边曲折的方法。
2、压折四角,把三角形压实折痕两边再向中心折出表带。
3、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和耐心认真工作的态度。
活动重点:
在中间留出一个正方形凸起并两边曲折的方法。
D. 奥尔夫音乐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价值与实践应用的绪论该怎样写
应用的绪论该怎样写
1.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容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的方法。
2.“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3.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4.教学案例是指“由教师撰写,或由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撰写的叙述性的教学实践记录。”
E. 幼儿园中班奥尔夫音乐游戏的教案都有哪些
教学复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制教学叙事的区别:①教学案例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②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③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
F. 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欢乐舞教案怎么写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回案例则是对已经答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
G. 奥尔夫怎么教
、《音乐玩笑》课例
音乐玩笑的音乐材料由两部分组成:a、弦乐;b、电子舞曲。两部分的顺序为abababababab,也就是说弦乐与电子舞曲相互交替出现,这样就会形成两种鲜明的不同的音乐性格,在情绪的感知上差别很大,a弦乐的音乐情绪为庄严、优美、高雅选自世界名曲,而b电子舞曲部分轻松、滑稽、欢快。在这两种不同的音乐氛围下,学生根据听到的不同音乐性格可以自行进行相应的动作创编,由于刚开始,可由老师先创编一组作为“样式”。
动作“样式”:当弦乐出现时,可以模仿演奏小提琴的动作,将杂念抛空,跟随音乐和节奏,身心投入到“拉奏”小提琴中来;当电子舞曲出现时,立即从那种古典音乐的氛围中“逃脱”出来进入滑稽轻松的电子舞曲中,动作可以跟随音乐和节奏做出原地高抬腿的律动来。
知识性目标:训练音乐音色的听辨能力;把握节奏的能力;感知音乐情绪的能力;认识音乐结构的能力等。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们的注意力、想象力;培养学生们的运动协调能力等。
课例优势: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中不仅培养学生们不同音乐性格的把握能力以及基本音乐素质的培养,还对孩子身心起到愉悦的作用,使学生们在玩中不知不觉的学习各种的音乐元素,做到寓教于乐。
注意事项:首先是注意节奏的准确性;
其次注意不同音乐风格的表现和把握性。
课例的可发展空间:学生自己设计动作,可以随意的创造。还可以将两种性格反差强烈的音乐进行创作合成(让学生挑选音乐,老师来做)。
二、《七个半跳》课例
七个半跳的音乐结构是不断反复的AB结构,其中A意味着重复,B意味着变化。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一方面在重复中不断掌握巩固新的知识点,又为避免重复中的枯燥而呈现新的知识点进行新的学习。A段由节奏鲜明速度稍快旋律朗朗上口的两个八拍组成,B段由一个半、两个半、三个半、四个半、五个半、六个半、七个半等七组长短不一的突然消失的长音组成,而这些依次增加的长音的长短都是不固定的,所以充满了神秘感和悬念。
游戏玩法:三种。第一:打蚊子。当A段音乐开始时随着旋律节奏双手交替拍腿,在地十、十一,还有十三、十四小节节奏强烈处跟随节奏各拍手三下。当B段出现时听随长音的长短做出打蚊子的动作,当长音开始时张开双手寻找蚊子,当长音结束时立即快速拍打一下。A段旋律没有变化,但是B段随着变数的增加,由刚开始的一个半长音增加到后来的七个半长音,每个长音都是长短不同富有变化的。都需要学生们的听辨和反应能力以及高度集中力来做出此律动。
第二:自由漫步。根据AB的不同音乐内容,A出现时随着节奏旋律自由在教室内走动,在重音处同样需拍手或者跺脚等(由学生自行创编)三下。B出现时,保持一个动作比如张开双臂单脚站立停住,直到长音结束,方可恢复原状继续行走,在这个游戏中留给学生们的即兴创作空间很大。学生们可以自行创编动作七种。
第三:七个部位的游戏。A段时类似以上律动,B段时当第一个长音出现时摸住自己的头,长音结束时立即松开继续A。依次类推分别增加摸肩、腰、大腿、膝盖、脚面、直到触摸到大地等这七个部位。
知识性目标:培养学生们的节奏感、旋律感以及对曲式结构的感知。
素质目标: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高度的集中力;敏捷的反应能力;基本的节奏感;逻辑序列感等。
课例的发展潜能:还可让孩子自行设计和以上模式相同的动作创编;也可以加入打击乐器,跟随B段,敲出相应的声音等。
三、《大象》课例
《大象》是具有代表性的将语言、动作、歌唱相结合的课例。其歌词为:森里里面我最大,长长鼻子全靠它,我有一对大耳朵,细细地尾巴。教师朗诵一遍让孩子猜谜语,然后再教给孩子,而每一句歌词都对应着相应的动作,第一句森林里面我最大按节奏朗诵出来的同时,双手摸住胸口然后再大展双臂表示我最大的意思;在朗诵后三句时也都有对应的动作,孩子们很快能学会朗诵和动作,此时再加入歌唱,无需一句一句教唱,只需跟随音乐,并由教师带领孩子们边唱便做出动作即可,主要在于孩子们的体验过程,他们是否去按节奏在朗诵,在歌唱,是否在做动作的同时玩的很愉悦。
当这些都学会的同时,还有后半部分,歌词为“哦啦啦啦啦,哦啦啦啦啦,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这个歌词所对应的身体律动为第一句跟随节奏和后三个啦啦啦”同步用两个拳头相互撞击三下,第二句跟随节奏180°转身后跟随歌词和节奏也是两个拳头互相撞击三下,第三句和第二句一样,第四句直接跟随音乐节奏做出从站立到蹲下的整个“融化状”过程的姿势。
当这些也都掌握了之后,孩子们可以像开火车一样围成一个圆圈,然后张开双腿,弯下腰来,右手伸向前面一位同学的腿下拽住他的左手,而自己的左手伸向自己的腿下拽住后面同学的右手,就这样成为一个连接起来的圆圈。还是《大象》的音乐跟随节奏一起走步转圆圈,此时需要每一位同学的节奏感都要准确,要不然会破坏整个游戏的节奏,在唱到哦啦啦啦啦时,做和上面一样的律动,完成后继续转圆圈,此时会发现圆圈又变成了反向,这和“哦啦啦啦啦”的律动最后一组没有转身有直接的关系,然后整体完成五遍后,结束游戏。
知识性目标:对于朗诵和歌唱节奏的把握能力,旋律以及节拍规律的感知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孩子们的注意力、语言能力、身体协调能力、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反应能力等。
课例的可发展空间:可以让孩子们对于后半部分的动作跟随音乐进行创编,第一部分也可以。也可以换成奥尔夫打击乐器分声部的对歌曲进行演奏等。
四、《七个半跳的乐器合奏游戏》
将奥尔夫不同类型的打击乐器(共四类,一类是木质类、一类是散响类、一类是金属类、一类是鼓类)围成一个圆圈,孩子们坐在打击乐器的面前,他们看到新鲜的乐器一定很好奇,都会上前去摸、敲、打、挂、擦等等各种大人们都想不到的举动,这时不要管他们,让他们好好尽情的“研究”自己手里的乐器,当一阵时间后他们一定会厌烦了手中的乐器,而是相互的看周围其他小朋友手里的“新东西”,这时就让他们原地站起,然后向右(左)移动两个位置,然后坐下,这时又是新的乐器了,但他们都玩一遍的时候,肯定就开始乱起来,这时老师要拿起乐器或者鼓棒,放到自己的头上,孩子们会由于老师做出这个奇怪的动作而跟着模仿,大家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到老师的身上,这时就会安静下来,然后老师再教孩子们正确的演奏方法。
当孩子们基本上知道如何使用自己乐器的时候,就可以玩《快速传递》的游戏,从一位孩子那里敲出声音后,顺时针旋转,下一位同学马上接上一个音还未落下赶紧敲响自己的乐器,就这样看谁在不打乱规则的情况下最快,孩子们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一定会很兴奋,要注意控制好次序。玩过《快速传递》后,可以玩《慢速传递》的游戏,原理和《快速传递》一样,只不过看谁最慢,姿势最优美。在有音乐基础上的孩子还可以加入节拍的重音感,比如四分之二拍为强弱,四分之三拍为强弱弱等在快(慢)的基础上敲打出这个规律。
根据《七个半跳》的音乐结构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打击乐器分为不同的声部,比如刚开始可以用双响桶(木质类),在三下的重音处可以用鼓(鼓类),在长音处可以用三角铁(金属类)等等,都可自行设计,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然后跟随音乐成为一个小型的打击乐团演奏《七个半跳》。
知识性目标: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色的听辨能力、音乐材料的分配能力等。
素质目标:培养孩子们精细动作的能力,注意力,听觉能力,反应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等等。
课例的可发展空间:打击乐器的游戏有多种玩法,可以让孩子根据音乐去自行创造。
五、《快慢兄弟》课例
《快慢兄弟》的音乐材料为ABABABAB,A的音乐材料是速度非常慢、旋律听起来给人一种很懒惰的音乐情绪,而B的音乐材料是速度很快,旋律听起来给人一种都不能停下来,不得不快速跑起来的音乐氛围,所以两段的音乐性格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给学生听音乐之前,可以先给孩子们讲个故事,名为《胖胖和瘦瘦》的故事(随意创编,但是要符合音乐性格),然后告诉他们胖胖啊实在是太胖了,所以走起路来摇摇晃晃非常的慢,而瘦瘦呢身体很轻,所以走起路来非常的轻快。然后再放音乐,跟随音乐一起在教室内随意的走动,但是不论慢也好,快也罢,都要在音乐的节奏之上去进行,一定要在孩子充分的听清楚了音乐,而自发的去或快或慢的去行走,而不是“一窝蜂”的“瞎玩”。
知识目标:培养孩子们的不同音乐情绪的听辨能力、节奏及旋律感、对音乐材料结构的感知能力等。
素质目标:反应能力、大动作的协调能力、共同游戏时的协作能力,感知能力等等。
课例发展空间:不一定非得用走路来代表快与慢,完全由别的可能性,可让孩子自行创作设计。
注:由于语言的局限性,课例的呈示并不是很清楚,所以最能体会课例的那种教学目标及音乐境界就是体验。在这里每一个课例的方法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此外还有像《匈牙利舞第五号曲》、《闲聊波尔卡》、《心的净化》等都有对应的身体律动游戏,由于动作繁杂就不一一阐释了。而且也有像《单簧管波尔卡》、《匈牙利舞第五号曲》等这样的乐曲和绘画结合在一起的课例也很多。还有经典的十六宫格的课例,还有镜面、影子游戏等等,都对于孩子的手、脚、口、眼、耳、思维、情感、注意等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强大的功能!奥尔夫教学法所遵循的是顺应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而不是按照学科知识结构的逻辑规律进行教学的。简单的说孩子们学什么最快,最容易接受什么就先教什么。
而柯达伊教学法和奥尔夫教学法目前在世界范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不同学派,在许多方面有同有异,但其实质是殊途同归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这二者都不是一种方法,而首先是一种理念,一种哲学。只有充分明白这种理念和悟出了这种哲学,才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奥尔夫教学法,什么是真正的柯达伊教学法。
奥尔夫体系在发挥和培养师生双方的创造性、原本性和即兴性,在发挥音乐——语言——动作结合的作用以及发挥乐器的功能方面首屈一指,而柯达伊体系在严格、扎实地培养歌唱(尤其是多声部歌唱)、视唱以及整个音乐基础方面出类拔萃。这两种教学法能够完全相互促进和补充!奥尔夫体系如果能和柯达伊体系天衣无缝的结合,将是天作之合、相得益彰。这方面的潜力很大,有待于发掘、实践和实验。
H. 中班奥尔夫音乐《熊出没》教案
1.教师撰写来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自、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
2.教师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是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教学理论相互转化的过程,可以为新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提供比较丰富的实际情境,有利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真实、典型记录,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真实体现,因此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源,是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