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教案
一、教学重难点:
1、清楚、完整地编写科幻故事,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表达一定的意思或中心。
2、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反映人们健康向上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
二、思路:
1、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2、安排好表达顺序,确定好故事人物,想好故事情节。
3、想象作文要做到内容具体,切忌说空话。你想象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就要把你头脑中勾画的那个新事物具体描绘出来;你想象未来你在做什么,就要具体描写你的言行。
4、想想哪些是重点情节,详细地写。哪个是重点人物,需要细致描写这个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等。
三、习作要求:
1、故事情节要生动,不能让人看后觉得索然无味。
2、要在故事中确定几个角色,要有各自的名字,不能只用“他”、“你”这样一类的代词泛指。
3、大胆发挥想象,中心要突出,详略要恰当。
4、作文内容要具体生动,表达人们健康美好的愿望。
四、课堂小结:
科幻故事要有丰富的知识作保障,让故事的主人公在超越时空的范围内,发生有趣的故事。现在还没有发生,或者将来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能写。
因为许多的发明创造最初都是从幻想开始的,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美好的想象也有可能变成现实。虽然如此,但我们的想象也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现代科技发展为依据。
五、教学反思: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启迪思维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想象才能展翅飞翔。因此在习作初始,利用科幻图片(或科幻视频)创设情境,运用了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
从指导学生放飞思维、构思故事入手,先说后写,从口头作文到书面作文,有序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边看边说边想,可以看得见学生灵感的火花在闪耀,他们在想象中编织着神奇的梦,激发了学生对编写科幻故事的热情!
㈡ 怎样上好一节小学科学课(五六年级上册)
要提前做好教案,科学课一定要让学生感兴趣,因为不是主科,所以可以尽量的幽默风趣一些。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可以尽量的吸引学生眼球,可以用图片,视频等手段来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
㈢ 求小学湘教版4,5,6年级上册科学教科书课题目录
湘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010年4月 目 录本学期的教学总目标... 2开学第一课... 2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41-1一棵“顽强“的小树(第一课时)... 41-1一棵“顽强“的小树(第二课时)... 51-2从“南橘北枳”说起... 71-3走进池塘... 81-4假如大树都倒下(第一课时)... 101-4假如大树都倒下(第二课时)... 11第二单元 营养与健康... 122-1 食物中的营养 (第一课时)... 122-1 食物中的营养 (第二课时)... 132-1 食物中的营养 (第三课时)... 142-2 消化与吸收 (第一课时)... 152-2 消化与吸收 (第二课时)... 162-3 饮食与健康 (第一课时)... 172-3 饮食与健康 (第二课时)... 18第三单元 地表变化的奥秘... 193-1 地表在变化... 193-2 地震 (第一课时)... 213-2 地震 (第二课时)... 223-3 火山... 233-4 岩石也变化(第一课时)... 253-4 岩石也变化(第二课时)... 263-5 走进矿产... 273-6 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28第四单元 能量... 304-1 能量家族 (第一课时)... 304-1 能量家族 (第二课时)... 314-2 热能变、变、变... 324-3 电表转呀转... 344-4 太阳能的利用... 354-5 打开能源宝库(第一课时)... 364-5 打开能源宝库(第二课时)... 37第五单元 月球... 385-1 探索月球的秘密(第一课时)... 385-1 探索月球的秘密(第二课时)... 405-2 月有阴晴圆缺... 41第六单元 我们怎样做判断... 426-1 我们怎样做判断... 426-2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44期末总复习... 45模拟考试卷... 45试卷讲解... 45找了好多天,只找到六年级的。教案打不下... ...
㈣ 五六年级科学要做四五个小发明,要制作方法,对生活有帮助的,急!!!
五六年级要想四五个小发明家制作的方案,一定要对生活的经验非常的足,而且思考能力一定要有。
㈤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演示
第三单元 宇宙
1、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
1、 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 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 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 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军行》(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
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
1、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板书设计: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一、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二、制作月球卡:
月球的运动、基本数据、地形特点、人类登月故事等
2、月相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3、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
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1、谈话激趣: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2、(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4、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
5、进一步分析图片,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
6、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
7、小结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制造“环形山”。
1、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好吗?
2、讨论: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3、集体交流,并作出判断: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4、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5、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造“环形山”。
(实验方法:1、喷水法: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2、撞击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6、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
(说明: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图片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等。)
三、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说说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
3、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在你的假设中,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证据的?
4、你能搜集一些材料来证实自己的推测吗?
5、对学生的假说进行评价。
四、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下面我们看看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他们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假说?有哪些证据是我们模拟实验中没有注意到的?
2、学生阅读课本52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或播放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3、思考:你们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
板书设计:
3、我们来造“环形山”
一、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成因:火山喷发说、撞击说(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4、日食和月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
(板书“月食”)
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
(板书“日食”)
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6、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分析过程预设:(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
(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
(2)如何做实验
?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
(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4、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三、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
四、月食的成因。
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
(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六、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板书设计:
4、日食和月食
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5、太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
观察;
http://www..com/s?wd=%C1%F9%C4%EA%BC%B6%CF%C2%B2%E1%BF%C6%D1%A7%BD%CC%B0%B8%D1%DD%CA%BE
http://wenku..com/view/9641531655270722192ef743.html
http://wenku..com/view/e7f7b223bcd126fff7050b7c.html
http://www..com/s?ie=utf-8&bs=%E5%85%AD%E5%B9%B4%E7%BA%A7%E4%B8%8B%E5%86%8C%E7%A7%91%E5%AD%A6%E6%95%99%E6%A1%88%E6%BC%94%E7%A4%BA&f=8&rsv_bp=1&wd=%E5%85%AD%E5%B9%B4%E7%BA%A7%E4%B8%8B%E5%86%8C%E7%A7%91%E5%AD%A6%E6%95%99%E6%A1%88%E6%BC%94%E7%A4%BA%E5%AE%87%E5%AE%99&rsv_sug3=6&rsv_sug1=5&rsv_sug4=352&inputT=1503
求采纳!O(∩_∩)O谢谢。。。(*^__^*) 嘻嘻……
㈥ 小学五六年级科学课怎么上
五六年级了,你就拿张简单的石膏体,比如正方体,圆柱体,一些让他们画画素描,临摹一下,或者写生,培养一下兴趣就可以..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要具有一定
㈦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第1课放大镜
科学概念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科学概念
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科学概念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
科学概念
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第5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科学概念
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6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科学概念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第7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科学概念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
第8课微小世界和我们
科学概念
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
的许多秘密。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变。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科学概念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第5课铁生锈了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第6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一)背景和目标
科学概念
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第7课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科学概念
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第三单元 宇宙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方面有别于其他星球。
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变化导致日食和月食现象。
星座是远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构图。
宇宙是由类似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宇宙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人们通过不断地改进各种观测技术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第1课地球的卫星 月球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第2课月相变化
科学概念
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
科学概念
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第4课日食和月食
科学概念
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第5课太阳系
(一)背景和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第6课在星空中(一)
科学概念
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第7课在星空中(二)
科学概念
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
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
第8课探索宇宙
科学概念:
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膨胀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
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
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
环境。
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
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
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是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人类正着力于采
取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第1课一天的垃圾
科学概念
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
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第2课垃圾的处理
科学概念
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3课减少丢弃及重新利用
科学概念
减少垃圾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是减少丢弃和重新使用。
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产生大量垃圾。
第4课分类和回收利用
科学概念
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这样可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
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第5课一天的生活用水
科学概念
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
㈧ 小学五、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汇总
科学五下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回忆:课上苹果切成不同大小块,沉浮状态不变的实验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物质世界中,有的物体沉,有的物体浮;两个(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体积相同时,重的物体容易沉在,轻的物体容易浮;轻重相同时,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回忆:潜水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压载舱里就注满水,潜水艇重量增加,所以可以迅速下潜。排出水,重量减轻就上升。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回忆: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能浮在水面。我们会发现,改变形状浮在水面上的橡皮泥排开水的量比沉入水底(实心)的橡皮泥排开水的量较多。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回忆:马铃薯在一定浓度的盐水中浮起来了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 热
1.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而是衣服能阻挡我们身体热量的散失。
2.冷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会变化)。
3.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回忆帮助:我们经历过的实验
4.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回忆:各小组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表演
5.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6.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这就是(热传递)。
7.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帮助理解:你能分别举几个热传导、对流、热辐射的例子吗?
8.(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9.(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所以可以做保暖材料。(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1. 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比如看太阳等
2.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3.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4、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5、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6、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7、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8、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9、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0、(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1、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2、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3、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14、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5、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16、(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的出现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它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6、(天体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7、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8、(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9、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帮助回忆:地球上怎样的线分别是经线和纬线。
10、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1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1、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2、(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13、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14、(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5、(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16、(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7、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18、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20、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21、(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六年级下册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不同的,放大的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就越大。球形的透明体放大的倍数是最大的;
随着放大镜倍数的增加,不仅观察对象的图像会变大,所获得的信息也会更多,同时视野变小;
自然界中许多物体都是晶体结构,晶体具有一致的几何形状;
两个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宇宙中的天体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月相、日食、月食等现象是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
㈨ 2018年 下期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综合讲义(五)答案。
2018年下期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综合讲义(五)答案,
具体可询问学校教务处,
最直接的是问你的科学老师。
奔跑吧,兄弟。
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