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重点是什么为什么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通过序言部分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后续具体知识的学习中,也要沿袭这一目标,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轻松有趣地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东西。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明确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肩负着继续探索的重任。
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
通过图片和录像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学会联系实际感受地球的形状,寻找生活中不易被人发现的证明地球真正形状的蛛丝马迹。
【课程标准要求】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大小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方法】
用事实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去观察地理现象,了解和探索地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了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屏幕文字动画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时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
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去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视频短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没有视频也可以参考课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图)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课本P3-4两个例证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4.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想: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被推翻,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能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深更正确
●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Ⅱ 地球的形状学生实验报告
地球(英语: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2006年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因为其运动轨回迹与其它八大行答星不同),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
地球是上百万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所以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地球是目前发现的星球中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
Ⅲ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地球的形状: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版.
简单说法:不权规则的扁球体.
详细介绍:
17世纪末,英国大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形,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0多公里.1735~1744年法国巴黎科学院派出两个测量队分别赴北欧和南美进行弧度测量,测量结果证实地球确实为椭球体.如果远距离的看上去,你会发现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 .其实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
Ⅳ 小学科学人类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1,天圆地方
2,天如斗笠,地如棋盘
3,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一周)
4,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Ⅳ 在科学上地球是个什么样的形状
地球不是一个正圆球体,而是两极略扁赤道凸出的旋转球体。
所谓旋转椭球体,是由经线圈绕地轴回转而成的。所有经线圈都是相等的椭圆,而赤道和所有纬线圈都是正圆。测量上为了处理大地测量的结果,采用与地球大小形状接近的旋转椭球体并确定它和大地原点的关系,称为参考椭球体。十九世纪,经过精密的重力测量和大地测量,进一步发现赤道也并非正圆,而是一个椭圆,直径的长短也有差异。这样,从地心到地表就有三根不等长的轴,所以测量学上又用三轴椭球体来表示地球的形状。
此后,又发现地球的南北两半球不对称,南极较北极离地心要近一些,在北极凸出18.9米,在南极凹进25.8米;又在北纬45˚地区凹陷,在南纬45˚隆起。这一形状和参考椭球体对比,地球又有点像梨子的样子,于是测量学中又出现“梨形地球”这一名称。总之地球的形状很不规则,不能用简单的几何形状来表示。更确切地说,地球具有独特的地球形体。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正圆球体、旋转椭球体、三轴椭球体以及地球形体等,对于地球的真实形状而言,可以说都是近似的。反过来,人们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践中,也需要对地球的形状加以不同程度的简化。例如在制造地球仪或绘制全球性地图时,就必须把地球当作正圆球体来看待;当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时,有必须把地球作为有规则的参考椭球体来处理;而在发射人造天体及其轨道计算时,则需要把赤道的扁率以及各地对参考椭球体的偏离更精确地计算进去。
因此,地球的形状不能用某种几何形状来表示,严格地说应称它为地球形体
Ⅵ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______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现在,科学家不仅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专小,而属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在上面划分了经线、纬线,利用经纬网来确定地球表面的任一点的位置.
故答案为:地球仪.
Ⅶ 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古时候的人,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区的一小块地方,因此单凭直觉,就产生了种种有关"天圆地方"的说法.例如,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棋盘)"的盖天说.古代埃及人认识,天像一块穹窿形的天花板,地像一个方盒.俄罗斯人则认为,大地像一块盾牌,由三条巨鲸用背驮着,漂游在茫茫的海洋里.印度人也有类似的传说,不过他们认为驮着这块大地的,不是巨鲸,而是站在海龟背上的三头大象.大象动一动,便引起地震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各种知识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坦的,而应该是弯曲呈弧形的.因为在海边看离岸的船,先是船身隐没,然后才是桅帆.在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却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如果向南走去,情况就相反.这些现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释.
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才第一次对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论证.他观察天象,从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现象中,推断大地的形状为球形.当时,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是圆球状的,为什么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没有掉向下面的空中呢 那时候,由于人们还不懂得有地心引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很难的.
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特别是1519-1521年,麦哲伦率领的一支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成功,这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来到我国,介绍了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知识,我国才出现"地球"这个译名
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利用,现在测得的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6千米,两者相差为2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1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1毫米多,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表示不出来的,所以我们使用的地球仪都还是正圆形的.
51
下一条回答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伴月伴星共生美丽地球亚洲非欧洲南北美洲南极洲
¥12 元
得力学生用初中生小号大号中学生中国世界地图创意20cm地球仪摆件
¥12.8 元
童
Ⅷ 地球的模样教案活动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增高,与此同时,一个严重的问题也出现了!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废水排放水源污染,乱砍乱伐土地沙漠化,气候不正常等等。人们的生活环境面临着危险的问题!幼儿是未来环境的创造者和享有者。培养孩子们从小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地球家园和谐相处的意识甚是关键。因此,我设计了这次活动。希望幼儿能够初步了解一些有关地球的知识,从中受益,真正的从“我”做起来。热爱地球,保护大自然!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
2.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知道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真正的做到从“我”做起来。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激发幼儿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愿望,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知道地球上的一切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一定要好好的保护它们。
活动准备
课件:1.地球在宇宙中的图片。
2.地球美丽的风光图(如美丽的山,清澈的水,各种植物,动物,人等等)。
3.地球灾难的图片(如被污染的河流,乱砍乱伐造成的土地沙漠化,追捕残杀中奔跑的小动物,工厂,汽车排出的大量废气等等)
物质准备:地球仪一个。幼儿的绘画材料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导入:(实物导入)
教师出示地球仪提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你都在什么地方看见过它?
二. 基本部分
1.播放课件——地球在宇宙中的图片。初步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活动规律。让幼儿知道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只是一颗很小很小的星体。
2.播放课件——地球美丽的风光图。
(1)请幼儿观看图片提问:地球上都有什么?地球上的风光是什么样的?美不美丽?
(2)教师小结:地球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星球。上面有着清澈的湖水,碧绿的山脉,生长着鲜艳的花朵,各种各样的植物,还居住着我们人类和形形色色的动物。地球上的一切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3)人们本应和平共处,互相关心帮助,谁也离不开谁。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原本美好的一切就这样应为人类的贪婪与不注意保护被破坏了!
3.播放课件——地球灾难的图片。
(1)分小组讨论观看此图片后的想法。把所有幼儿平均分成四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第1组:大地怎么不绿了?这样下去会有怎么样的结果?第2组:天空怎么不蓝了?大量的排放废气会对天空,气候带来什么影响?第3组:河水怎么不清了?这样浪费水资源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第4组:小动物们怎么都掉眼泪了?人们如此凶狠的对待它们,它们还会愿意和我们最朋友吗?
(2)教师小结讨论结果:1植物对人和环境来说十分的重要,乱砍乱伐会造成土地沙漠化,长此以往,将会引来沙尘暴等灾难,人们,动物和植物都将无法生存。2大量废气的排出不仅污染着空气,还使气候反常。时间久了将导致气温上升,暴雨成灾等。3大量的水污染不仅引起鱼虾变形中毒,还是水资源短缺。在这样下去我们人类,动植物等都会因为缺乏水而慢慢死去。4人们大量的捕杀动物,造成了生物链的失调。如捕鸟造成虫灾等。更使得我们地球失去了很多珍惜的保护动物。
4.分组讨论:要让大地绿起来,要让天空蓝起来,要让江河清起来,要让动物笑起来,要想环境好起来我们应该怎么做那?
(1)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发言。说出自己保护地球的行动!如:不摘花,不践踏草坪,爱护小鸟,不浪费一滴水等等。
5.幼儿作画
(1)以“爱护地球”为题画一幅画: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只有每个人都去爱护自己的家园我们才能好好的生存下去。地球需要我们的帮助,需要我们去美化它,建设它。今天,请小朋友们将自己想怎么保护地球的行为画出来,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双手使地球妈妈更加美丽,年轻,漂亮。
(2)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讨论:做哪些事情会使地球妈妈更加的美丽年轻那?
(3)教师小结:人类友好的和动物们做朋友,不捕杀它们。小草也有生命也会疼,我们不去践踏它们。花儿美丽,但是是给大家看的我们不摘。节约用水,保护环境,保护空气等等。
(4)引导幼儿画出自己想为地球做的事。幼儿画画,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将幼儿的画贴在展示墙上,请隔壁班的小朋友们来观看。引起大家的共鸣,真正的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来,共同保护热爱我们的家园——地球。
四.活动延伸
Ⅸ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地球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正圆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南北半球也不对回称:北极略为凸答出,南极则略为凹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观察到的地球形状似乎越来越复杂。另外,地球以及地内物质始终处于运动中,地球的形状实际上也是始终在变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