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学生激励机制方法
对小学生加强激励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吉利作用下,学生可以有更强的动力去学习和做好自己的事情,所以可以对他们进行一些激励机制,最常见的就是奖励和鼓励。
『贰』 小学课程评价制度
一、 学校校本课程评价任务由课程开发实施小组具体承担。
二、 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标准要分学内科制订,科学、合理、细致,具有教育和发展功能。
三、 对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评价要以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为准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生动化。
四、 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五、 校本课程评价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以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容生、家长共同参与,研究校本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
六、 校本课程的评价要注重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校本课程不断革新、
不断适应学校学生学习需求的机制
『叁』 学校建立怎样的质量提高激励机制更加科学合理
问候朋友。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作为“人才孵化器”,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才质量的高低,而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大小和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在学校的全面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设计与建立一套科学的、高效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学潜能,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科学的激励机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力资源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社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激励是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激发教师发展行为的心理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激励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混淆教师需求的“实质”.个体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某种需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总是从低层次开始的,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目前我国学校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即把教师的需求首先假设为“经济优先”,这一假设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没有从教师需求的实质出发来看问题.总体而言,教师是一个知识群体,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科学文化知识有着浓厚兴趣,追求自由、民主、文明.职业与教育经历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需要具有与一般人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所产生的成就追求与自我实现动机在他们的需要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当然物质需要同样不可或缺,轻视对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对教师人性的扭曲与误解.但教师的物质需要总是包含着丰富的精神内容,教师总是强烈渴求与精神需要直接相关的物质需要.因此,教师的独特性决定了他们的第一需求决不是“经济优先”,而是“自我实现”.只有把握了教师需求的实质,才能很好地实现教师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和谐统一.
2. 现行的评价考核机制存在误区.一是对教师的评价往往以偏概全.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既有教学的,也有科研的,还有自身的专业发展等.但现行的评价制度往往忽视了教师工作的全面性,只进行单方面评价,易引起教师的不满.二是在评价形式上走过场.部分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年度考核的认识不够,在评价考核中走过场,从而造成评价结果简单、主观、片面,并没有达到实际目的.三是只重视眼前效应,忽略了对教师长远发展的规划.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观念,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受到许多因素制约,不能一蹴而就.如果在评价教师时只重短期教学业绩,将会形成错误的评价导向.这不仅会对很多教师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也使很多教师错失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不仅要看教师当前的工作业绩,更要注重其基础和发展潜力.
3. 以物质激励为主的激励机制已成为激发教师的瓶颈.从人的本质属性上看,物质需要既是人的第一需要,又是个体从事一切活动的主导动机.所以,把物质作为激励的主要形式,也是很多学校愿意采用的一种激励手段.它主要包括正激励和负激励两种形式.但从人的社会属性上看,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单一的物质刺激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要求.实际上,学校在使用物质刺激的过程中,耗资巨大,效果却不佳,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建立科学的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
1. 构建新的激励机制.物质激励的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部分学校在使用物质激励时过于平均,这是极不利于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的.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单一的物质激励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要求,学校应该构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作为专业知识性人才的教师更注重精神需求,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同时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强,教师自我完善的需求也逐渐增强,因此,只有构建新的物质刺激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创设和谐的工作环境,才能使教师在适合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潜力.
2. 创设适合不同类型教师的激励模式.需求是因人而异的:女性教师对报酬较为看重,而男教师则更注重自身的发展;高学历的人较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由此,学校的激励机制也应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的正激励手段有:工作激励、荣誉激励、尊重激励、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等;而负激励手段有:批评、降级、降薪、淘汰等,且要慎用负激励.事实上,只要依据学校的现实状况,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就能寻找到合适的激励模式,从而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学校的发展目标得到创造性的实现.
3. 科学评价教师的工作价值.对于教师工作的评价,影响着教师的发展,甚至左右着教育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的教师评价机制,是良好激励效果的有力保障.因为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监督、调控等功能,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能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指明方向,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是教师评价一定要体现公平、合理、科学的评价原则.评价既要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的高低,更要显示出教师伦理道德水平、教育教学工作绩效、教师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潜力.以何种方式显示评价的结果也是决定教师评价成败的关键,长期以来,学校的教师评价主要采用量化分值法、定性评价法和等次排序法三种形式来显示评价结果,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应当说明的是,形式本身无所谓好与差,关键取决于评价内容和目的,最终目的是要取得最好的评价效果.
二是改革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主要有两种,即奖惩性评价制度和发展性评价制度.奖惩性教育评价制度是以奖励和惩罚为最终目的的总结性评价,以管理人员为主导,动力是自上而下的、来自外部的.发展性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并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它非常重视对过程的评价与调控,达到促进发展与改进的目的.学校应顺应国际教学评价发展的形势和主流方向开展评价研究,主要的指导思想包括: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整合;评价功能由重视甄别转向注重发展;重视评价情景的真实性;在对结果进行评价的同时也要注重把对过程的评价用于教学效能的核定.改革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既不能只关注奖惩,而忽略了评价的根本目的;也不能只谈发展,不注重发挥奖惩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而应以发展性评价为主,以奖惩性评价为辅,评价中要特别重视结果的反馈,同时应将评价的结果适当地作为奖惩参考,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三是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教师的工作绩效.就目前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现状来看,虽然管理者一直强调评价一定要兼顾德、能、勤、绩四个方面,但实际上评价的最终依据仍然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此对教师进行排队,划分出各种等级,还把这种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升职、晋级、评优等挂钩.于是,“优胜劣汰,奖优罚劣“”能者上,劣者下“”末位淘汰”等考评导向也随之应运而生.这样的评价,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也给教师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造成了教师之间的相互攀比、相互提防、钩心斗角,在知识、技能上相互保留.这样的评价不利于教师的发展、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教师科研团队的形成,从教师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讲,也使得教师对学校评价产生恐惧感、厌恶感和逆反心理,形成敌对情绪.此外,还有可能增加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轻则使得某些评价结果不理想的教师情绪低落、工作积极性降低;重则导致一些教师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心理健康,从而最终影响教师群体优势的发挥.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与教师工作效果有确切的关系,但学生作为有自我积极主动性的受教育者,影响其成长的因素是多种多样且极为复杂的.学生成绩好与差,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因素造成的,学生成绩的好坏与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一对应关系.学校不能完全凭借学生成绩来对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而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众所周知,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他们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也不尽相同,管理者必须要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教师的工作效果.
三、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1. 遵循科学的激励原则.激励制度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原则的公平上,学校管理者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应听取多方意见、博采众长.学校管理者要在吸取多方面的有益的建议之后,经过深思熟虑精心制定一套被教师所认可的激励制度.同时不仅要做到有法可依,更要做到有法必依,决不能让制度随人而变化.只有依靠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才能激发教师的潜力,将外在的激励力量转化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部动机,最终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提高,使教师的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 发挥学校文化氛围的激励作用.学校作为知识文化的聚集地,它的教育者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群体,他们一般对高雅的校园文化都有着强烈的渴求.而学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就是用文化去塑造人,塑造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也包含了对教师的塑造.学校文化氛围的塑造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营造一种被大多数教师所认可的,以构建和谐校园为内容的,以新课程改革为主线的,以全面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水平为目标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校文化真正融入教师个体的价值观时,才能促使教师把学校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校园文化才能真正发挥其激励作用,真正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3. 创设和谐的评价激励机制.构建和谐校园是学校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教育发展的最终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所谓和谐校园主要是指是以学校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协调、整体优化组合,是以学校、教师、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为培养目的的整体效应.像其他社会活动一样,教师的行为也是不断通过评价反馈来进行调整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要由制度来保障,和谐的评价制度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又是学校和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肆』 (善于激励与评价-小学语文) 常用到的教育教学评价有哪几种方式
1、即时口头评价的方法;2、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3、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4、学生完成作业的评价;5、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
『伍』 如何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目标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要加大德育教育的力度,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每一数学教师应积极开展在数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如何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捕捉好德育的有利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现将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谈谈肤浅的认识。
第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中。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可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除了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充分挖掘教材教参,从中发现德育教育的素材!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作为一名教师,只具备基本素质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对自己所任教的科目有着深入并且广泛的认识,同时,还要具备挖掘其中德育内容的能力!数学学科,不比其它的科目,它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所以蕴含在其中的德育素材都是"隐藏"起来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能力将其挖掘出来,进而展现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现举几个具体的我在教学中的事例。
实例一:我在讲解"勾股定理"一节时,搜集了很多的国内外相关资料,西周的商高在发现这个"定理"时,要比欧美各国家早近五百年!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祖国古代数学的辉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诸如这样的数学史教育,我就经常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实例二:我在讲解概率这一部分内容时,就经常自己篇题目给学生!我曾编过这样的一道题目,以世界跳水比赛为背景,众所周知,中国跳水队是我们的梦之队!我搜集了相关资料,列出了很多中国选手和外国选手在以往进行过的比赛中的胜负情况,最后让学生计算中国选手在各项比赛中得到冠军的概率!这样的一种做法,使原本枯燥的概率计算成为了一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非常好!
实例三:在讲解校级公开课《相似三角形应用》一节时,我采用了《九章算术》中的“四表望远”,它记载了古代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体会着数学知识的历史延伸同时,又赞叹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就教学方法而眼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第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尝试成功。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都要启发诱导学生尝试探索,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样,学生才会敢于参与,乐于参与。 其次,创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不要以个人的偏见,教师轻视和鄙视学生,这是最沉重的打击,它最有可能摧毁学生的自信心。所以,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更应该具有一片爱心,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师生关系中,只有教师的"爱生情"才能赢得学生的"向师心"。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作为一名教师,学生回答问题时讲错了,也应该让他们讲下去。在回答过程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对全班学生都会有很大启发,这样既可以培养和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勇于讲出新观点,更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对学生自信心的影响比单个人的观念影响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数学学习。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就能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的目的。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德育教育
刘汪然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运用多种激励性评价方式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要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可见,实施激励性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解决学生不爱学习数学的关键所在。通过实践证明: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对学生的数学作业实施激励性评价,可以消除学生的失败感,树立成功感,对建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自主性有明显的收效。
一、以欣赏的目光看孩子们的数学作业
让一些中差学生能及时交上数学作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不少教师还是用老眼光居高临下地看孩子的数学作业,把分数压得低低的,好像少给分数就是“要求严、水平高”。有的老师用“优、良、中、差”下评定,获“优”的学生寥寥无几,激励评价成为极少数学生的专利品,大多数孩子在“书写太差,太粗心”之类的否定性评价中失去信心。心理学家指出:“人性最深刻的禀赋就是赏识的渴望。写了作业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是学生写作业的近景性动机,也是直接动力之一。”激励性评价就是要满足学生的这种渴望,帮助他们体验做作业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以欣赏的目光看儿童的习题。在充当读者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孩子的朋友和知音,热情地、富有同情心地细读孩子的作业,尊重他们的劳动,照顾他们的情感,善于发现数学作业中的“亮点”,无论书写,还是准确率,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以达到激励成功的目的。
二、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数学作业
写评语是作文评价的重要环节,对数学教学同样适用。可是,有的老师要么不写,要么把评语当成宣泄情感的工具,把书写差、错题多的怨气发泄到孩子的身上,用“书写太,重写!”“你这么马虎,能做对题吗?”这类“批评性”的评语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作业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其实,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评价,激励的语言都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之成为克服困难和发奋进取的动力。评价时,教师要从鼓励学生进取为出发,以原有基础上进步为准则,针对学生的实际,用多把尺子衡量,用发自内心的激励性语言写评语。基础好的学生可用“欣赏激励式”评语,如:“书写如此工整,好样的!”对问题较为突出的数学作业,我们可用“肯定提示式”评语,如:书写工整,解题思路清楚,说明你是个善于思考、有毅力的孩子,如果能简化一下过程就更棒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用“鼓励提高式”评语,如:“你的书写大有进步,出错的题也减少了,要继续努力呀。”评语改革后,孩子们爱读数学作业中的评语,爱学习数学了。一个同学说:“每次作业发下来,我就兴奋地一次又一次地读老师的评语,老师的评语给了我学好数学的勇气,是我学习的动力。”实践证明:激励性评语对小学生学好数学产生的作用是深远的。
三、用“肯定评价”给数学作业下评语
以往给学生数学作业的评定基本是单一的评分制,孩子看了分数就算,教师的劳动近乎白费,大多数孩子只能在传统的评价中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久而久之,学习的畏惧感就会产生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调整思路,以激励成功为评价目标,强调不管多差的数学作业,只要态度认真,总能找出“亮点”,哪怕是初步的成功。因此,可以用“_____成功”作侧面评定,如:参与成功、书写成功、画图成功、改错成功等。把“分数、等级评价”改为“星级评价”,达到基本要求或进步要求的都是“星级作业”或“超级作业”;对没有达到基本要求的数学作业当面辅导,进行“二次评价”。这样,学生们学习时兴趣盎然,不断争取“多星级”,作业过程变成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达到了以“小成功”激励“大成功”的目的。
四、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
多元化评价机制指变过去唯一的教师评价为多主体评价的做法。我们在课堂上拟定评价标准,强化自评、互评训练,老师再加以指导,也可把作业带回家让家长参与评价。这样,孩子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激励和更多的建议,大大增强了他们完成作业的信心和动力,使他们更多地与他人分享数学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学的激励评价机制体现了新课程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着眼发展、注重过程的理念,使评价成为满足儿童心理需要和激励成功的手段。实践证明: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激励性评价,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优化作用。
如何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激励性评价
发布者:陈庆祥 发布日期:2012-11-21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过去,我们教师往往只是注重对教材处理、教法选择的研究,而对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语言研究较少,特别是忽视对激励性语言的研究和使用。其实课堂上,教师的语言非常重要。一句激励性语言能使学生茅塞顿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学生产生心理的催动和激励作用,能鞭策学生并使其终生不忘。一句伤害性的语言能使学生消极沮丧,停滞不前。由此可见,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中应以鼓励性语言为主,这样才能激发起课堂活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这一评价方式呢?
一、课堂激励性评价的语言要得当,避免盲目、无原则
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验证明:受到鼓励的学生学习劲头高,主动性强,自信心有所提高,学习成绩也会不断提高。教师的激励性语言还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成功。的确,激励性评价可以激活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各极性。但是,一味、盲目、无原则地进行激励性评价,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不能真正引起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兴趣。记得有一次到乡下去听课,授课老师十分有激情,整个课堂气氛活跃、热闹。从课一开始到结束,表扬声不绝于耳。学生读了几个生字词、回答声音响亮些、还是回答对了一个问题等,教师都会毫不吝啬地为其竖起大拇指,并伴随着一连串的赞美语言:“棒!棒!你真棒!”“你太厉害了!”“你真了不起!”有时甚至还兴师动众地发动全班学生一次次鼓掌。我想这种盲目地表扬,虽然激了课堂气氛,但未必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正所谓“物极必反”,凡事都有个度,超过这个度就未必是好的了。许多人认为激励就是要把学生往好的方面评价,不好要说成好,不好也硬要找到好的方面,大张旗鼓地表扬、鼓励。诚然,这种积极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事实上,对孩子而言,不切实际的表扬不仅不能真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带入学习的误区,反而不利于他们进一步成长。由此可见,不当的激励性评价,其带来的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这门语言艺术,避免盲目、无原则地鼓励。
二、课堂激励性评价要有层次,要因人而异
课堂上教师的激励性语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千万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倾向。这就要求我们在鼓励学生时要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鼓励,要鼓励得准确,鼓励得有层次,夸到点子上,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上。比如:在对待那些回答得精彩,准确无误的学生,我会充分地给予肯定:“这么难的问题你都能分析得这么透彻,真了不起!”“你懂得可真多啊!老师都想为你喝彩。”对于那些声音小声的学生,我会说:“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大声点相信会更棒的!”这样的评价肯定会让学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上,我请了三位同学来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一位同学只说了事情的起因,就结巴了,站在那儿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我和蔼地说:“没关系,你能动脑筋说出事情的起因已经很不错了,谁能说得更完整一些呢?”第二位同学说得十分具体,但有些罗嗦。我又启发说道:“你说得十分完整,真是好样的。如果能更简洁些就更好了?”第三位同学概括得既完整又简洁,我立即给予肯定:“你概括得既完整又简洁。真不错!”这些评价点出了问题的焦点,语气委婉,却能一语道出存在的不足。使学生对如何改进有了明确的方向。这样做既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又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达到乐学的目的。
三、课堂的激励性语言面向性要广
课堂上有这样一种现象的存在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总有一些学生没有机会或因为某种原因不愿意参与到回答问题或板演等课堂活动中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需要注意的就是让自己的鼓励性教学语言照顾到大多数同学。这些学生没有参与课堂活动中,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鼓励。因此作为教师,平时要细心观察,从学生的多方面表现进行关注,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与关注。如:有的同学上课认真听讲,细心观察,我们可以说“真是会听讲的小精灵!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有的同学爱整洁,本子保存的很好,我们可以说“你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不容易!”有的同学笔记做的很好,我们可以说“你的记录很有特色,可以获得‘牛津奖’”!像这样,从多方面立体地评价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被赏识的喜悦滋味,从而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手段,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不同性质的教学评价,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活动,因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全面。
课堂上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而且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但要激励得当、避免盲目,还要激励得有层次,更要面向全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学生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统一教学的规范性和创新性。
『陆』 如何在教学中创设运用合理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
读完这本书, 我被书中的一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故事是这样讲的:让孩子充分认识到知识的魅力,孩子自然会被它吸引,主动遨游于知识的殿堂。大家都知道伟大的富兰克林,但是谁都不会想到他在幼年的时候也不喜欢学习。他有时候拿起书来想看,但是只要外面有伙伴叫他去玩或者街道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就会把书一扔,第一个飞快地跑出去看。他家里虽然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是父母还是为孩子买了好多有意思的书籍,并把这些书籍放在很显眼的地方。有一天,小富兰克林跑了进来,对他母亲说:“妈妈,你能告诉我埃及金字塔是怎么一回事吗?我的一个伙伴在考我。”他母亲就给他讲解起来:“这个埃及金字塔其实就是埃及法老的坟墓,但是它的样子很是奇特……”他母亲把关于金字塔的各种知识都仔仔细细地告诉了他。小富兰克林听得很入神,心里想:“哇,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有趣的东西啊!我怎么以前不知道呢?”他对母亲说:“妈妈,你真是太厉害了,怎么什么都知道啊?我希望以后变得像你这么聪明,有着这么渊博的知识。” “孩子,妈妈不是什么都知道,妈妈知道这些也都是从书上看来的。其实书上的知识很丰富,而且很多都是很有意思的,只要你去看,去发掘,就能变得和妈妈一样懂得这么多,甚至比妈妈懂得还要多。” “是吗?妈妈。”小富兰克林更加不解了。 “当然了,妈妈没有去过埃及,本来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事情,是书籍给了我知识。孩子,刚才你说你希望成为像我这样的人,那么你就要从现在开始多多地看书,汲取里面的精华,把它变为自己的东西,这样你就~定会比妈妈厉害。”母亲继续引导他。 “好的,妈妈,我知道了。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地看书,把这些知识都学到我的脑子里去。”小富兰克林高兴地回答。从此,小富兰克林对书籍有了兴趣,经常拿来书籍翻阅,津津有味地学习里面的内容。他母亲看到这些,心里很是安慰,但是小富兰克林还是有点儿缺乏自制力,有时会被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所以他母亲经常在他看书的时候对他说:“孩子,你现在在看书,不要去管别的事情,你看完了才能和小伙伴们玩,好吗?” “好的,妈妈。我喜欢看书。”小富兰克林大声地回应着。然后母亲就会把他的玩具放到别的屋子里去,同时把房间的窗户关好,尽量不让别的事情来影响孩子的学习。就这样,小富兰克林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了。他不会再因外界而受影响,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富兰克林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需要后天悉心的培养和呵护。我想我们教师更应像富兰克林的妈妈那样抓住机会,适时地引导教育他们,运用合理的激励措施,让他们充分肯定自己,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自然就会被知识吸引,他们就会满怀信心地邀游于知识的海洋。我班有一名学生叫刘世豪,他智力有点差,他读课文磕磕巴巴,你听了都替他感觉累,字写得乱七八糟,考试二十分是一大关,说实话有时我真想放弃他算了,可这又不是我的良心所允许,所以我只好硬着头皮拖着他往前走。但这一年来他的进步令人很惊喜,课堂上我一句一句的教他读课文,给他最大的鼓励,只要有点进步,我就让同学们送给他热烈的掌声,我又接着说道“很好,你真是好样的,继续努力!”写作业我让他写的比别人少,只要工整就行,然后在班级里大肆表扬鼓励,正是这不失时机的表扬和鼓励培养了他的自信,让他感到自己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差,只要努力同样可以成为一个“好”学生。这样一来,他为了受到老师的表扬也为了证实自己的能力,早读课他大声的一句一句的练习读课文,课间别人玩时他在那练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和锻炼,他现在课堂上积极举手要求读课文,虽然不是最好的,但同学们已经看到他的进步,给予了他肯定,最让人感到高兴的是,他的作业现在是我班同学学习的榜样,虽然他写的还是慢,但很工整,而且能独立完成。在这个孩子身上我看到了表扬激励的效果,今年期末考试他终于考及格了,这让家长和老师都感到十分意外和欣慰的事情。
『柒』 如何完善中小学教师评价 激励机制
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张建生 一、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和作用 课堂教学评价,是遵循国家的总体教育方针、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按照一系列的标准,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发展变化、对整个教学流程和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评估的过程。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素质教育评价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育界普遍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对于中小学的具体科目的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激励、诊断、改进的功能和作用,所以只有评价项目制定正确、评价标准科学、评价活动实施恰当,才能有效地通过评价的诊断机制,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问题,分析构成问题的各个要素及其主次关系,进而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公正、客观、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够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转变、更新专业认知领域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既有的落后的教育观念,按照新的标准确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多方面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使教师更好地将素质教育总体目标和学科的具体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摆脱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束缚,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引导作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科学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评价,也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科研部门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进一步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为教学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供一个客观、合理的依据。 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应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指的是在评价教师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查看其是否在总的指导思想上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考查教师是否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认真研究落实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再其次,要考查教师是否具有较全面的学科知识,是否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第四,要考查教师是否重视恰当的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否注意点拨学生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2、发展性原则。有些学者把这一原则看作是教学评价最重要的原则,因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理所当然地追求学生的发展。那么,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也必须以发展作为参照系。在 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教师和学生在当前水平基础上的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这一转变,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变为评价“将来”和“发展”。‘诚如加德纳指出的那样,到目前为止,“考试往往用来找出人的弱点而非长处”,而发展性评价希望被评价者能够认识自己的优势,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 ① 评价 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学生学的行为、教师教的行为,以激励师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3、开放性、多元性原则。课堂教学行为不是僵死的毫无悬念的模式,由于参与双方尤其是学生一方所具有的巨大的创造力,不可避免了决定了课堂教学中会有大量的不确定性。意图用一个固定的标准来框定评价所有的教学行为肯定是不恰当的,这就必然要求评价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开放性本身一体两面的是评价的多元性,多元性的评价又、盖了多方面的内容: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价值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等等。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定性评价是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对评价对象进行概念、程度等做价值判断,并把这一判断描述出来。但是定性评价有时候表述出来会让他人有不确定的感觉。‘所谓定量评价,就是将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确定成具体(量)化指数,然后按照指标说明打分,通过测算,统计出分数,参照分数和查阅图表等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断,得出基本结论。’ ② 随着评价理论和测量技术、理论的发展,定量评价在课堂教学 评价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很多东西难以进行量化显示,定性评价又是必不可少的。 5、差异性原则。在教育领域,差异是处处存在的。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时,就避不开这种差异。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差异性因素很多,有客观的,比如:城乡差异,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差异,先进教学设施和落后教学设施的差异,优秀生源与普通生源的差异。还有主观上的差异,如教师的教学理念的差异、教学风格的差异以及教师之间的性格差异等等。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时,既要注意课堂教学的一般性要求,又要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形成自己教学的特长乃至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三、目前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教学评价改革与教学改革的不同步 ‘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从20 世纪50 年代初以来经过几十年教学实践的不断检验和修正,逐渐形成的一个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结构以及教师教学基本功等几个方面的评课要求。这一评课要求,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一个总结概括,它是对过去在凯洛夫教育学课堂教学五环节基础上形成的评价标准的实质性超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内在运行机制,并在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保证课堂教学基本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 从20 世纪末期开始,我国开始新一轮大规模教育改革。1999 年,国家颁布《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紧锣密鼓的在两年内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18 个科目的新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对教材内容也进行了大量的调整,统编教材不再一统天下,各地纷纷组织编写本省市的地方教材,广大一线从教人员对新的教学方法也进行了丰富多样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有了丰富的感性经验。然而,教学评价的发展却显示出明显的滞后性。由于传统评价标准巨大的惯性作用,以及评价理论自身发展的相对缓慢,直接导致了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改革的不同步。新课程强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鼓励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倡人的全面发展。而既有的评价标准却大多以工具性追求代替价值追求,重视知识体系的讲授,忽略学生人格、情感的培养。评价的目的只是对被评价 者的过去进行鉴别,而不是为了帮助被评价者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2、定性与定量评价的结合不够好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是理想的研究范式,但是目前两者结合的不太密切。由于定性评价的主观性和价值偏向性,在实际操作中受评价者自身因素影响太大,有时候甚至陷于盲目,而且没有相应的消除干扰的对策。我们认为,定性评价不能脱离定量评价,没有定量研究做基础的定性研究是不可靠的。而定量评价时,各项指标的权重是否分配合理,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 3 具体操作中的其他人为因素的干扰 由于评价者自身素质问题、程序组织问题甚至个人好恶等影响,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有时候出现以偏概全、平淡肤浅、敷衍了事、只褒不贬等问题,使得课堂教学评价流于形式,变成走过场,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作用。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够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指亲自参加或体验教学实践活动并能有针对性的做出一些评价和对评价结果做相应的解释工作的人。④目前的 评价主体是教师所在单位的领导和其他教学人员,这个组成结构显然还不够完善,理想的成员应该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业务负责人、各级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和教务管理人员,还有教师、学生、学生家长。这样的组成结构,强调的是评价的多角度性,强调评价中的对话与交流,强调以前评价中所缺乏的人文因素。 5、评价的发展性连续性不够强 由于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由对现状的鉴别向对未来的发展转化,因此,教学评价有必要体现其内在的发展性和连续性。但是目前评价是处于静止状态的,是对单一某次课的评价,它只能表现出教师当前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而不能反应被评价者过去的表现,也难以准确预测和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无论对教育研究来说还是对教师本人的专业发展来说,都是一个不利因素。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组成要素及权重: 对课堂教学基本要素的分析,是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信息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视角来分析相关因素。比如从信息学的角度出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科书和教师、学生都是信息的载体,教师是不再是信息的唯一传播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一方面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向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知识信息、语言信息、思想信息和心理信息,另一方面学生也随着这一进程不断做出反馈。信息的交换和输送的能力及效率,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因此,师生间的交流是否顺畅和谐,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效高低。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课堂教学要有助于学生培养主体意识,培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问题,最后都归为一点:课堂教学是检验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综合尺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考核师生双边活动效益的主要渠道。新课程教学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从以下几个要素去考虑: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把握、教和学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师的价值取向。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也是课堂教学的指针,它制约着其他要素,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它的权重0.15. 课堂教学目标的评价主要从两方面来看: 1、目标的制订:要看是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否符合教材的特点,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和习惯。这就要求目标明确、恰当。 2、目标的落实:主要看教学重点难点能否正确判断和把握、教学方法能否合理选择、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是否始终围绕目标进行,以及学生达到所预期目标的程度。 具体评价时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具体方面 (1) 教学活动开始就要给学生明确预期的目标 (2) 目标要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具有弹性,充分考虑差异性。 (3) 设计目标要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的三个维度的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实际载体,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内容本身既有一定的深度,又具备一定的广度,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把握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多少。教学内容的权重0.30. 对此项指标的评价,要围绕一下几点来思考判断: 1、 教师能否对教学内容做全局把握,合理安排,重难点突出。 2、 教师是否注意到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 3、 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4、 教师能否把内容生动直观的呈现给学生。 (三) 教法与学法。权重0.20. 1、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性因素之一,方法本身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约,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服务,又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首先,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应教学内容的需要。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李秉德教授在《教学论》中曾经指出:对以语言传递信息的内容,可以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对于需要直接感知的内容,可以用演示法;对于技能课,可以用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还有适合欣赏的陶冶法,适合探究内容的发现法、探究法等。此外,还要讲究各种方法的结合。 其次,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特点。要面向全体学生,避免只面向中等生甚至少数优秀学生。要确保所有同学都受益,这是因材施教的要求,是教学差异性的要求。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性格特点、学习习惯等,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第三,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创造力。 2、学的方法是学生学习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法,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对学法的考虑几乎是忽略不计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倡学生的自我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教学评价重心应该从“评教师”扩展到“评课堂”,这样学生的学法也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我们的评价视野。引入对学生学法的评价,是对以前教学评价标准的深化,也是对以前教学评价标准内容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教学评价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学法的形成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努力发现学生学习的特点,推究其中的规律,然后再与学生交流探讨,适时点拨。二是靠学生自己的探索。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经过多门学科的学习,听过多个教师的讲授,再加上大量的练习和考试,会逐步感悟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权重0.2 教学过程是处理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过程由一系列相互衔接的教学环节组成。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更加强调教学进程的重要性和创新性。传统的教学是结果教学,它的最高意义在于一切课堂教学环节都面向最终结果,在授课结束阶段通过主讲教师的总结得出一个令大家满意的结论。这个过程中教师基本上唱独角戏,即使不时有学生的问答也不过是点缀或铺垫,都处于次要、从属的地位。新课标提倡采用过程教学,这个过程则相对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主张教师的权威性,在整个过程中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并且懂得知识形成的基础以及和其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这个过程中还伴随着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人文关怀,伴随着各种价值观的碰撞。 课堂教学进程的评价也从四个方面去进行: 1、考察课堂环节是否活泼而不死板,充实而不空洞。看环节与环节之间交替是否自然,能否做到井然有序。 2、考察是否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探求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摸索方法的过程。 3、考察是否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是否注重对学生做出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评价。 4、考察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情况。主要看学生参与度。如何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呢?到目前为止,对学生参与度大多是用描述性的模糊表达法,比如说“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发言积极”。这种描述往往因缺乏具体支持载体,说服力不够。没有亲自听这节课的人很难从这种描述中了解真实的课堂情况。因此,研究“学生参与度”需要明确具体的方面,比如:是否能围绕教学内容主动提出问题?问题的质量如何?是否足够具体鲜明的针对性?是否主动参与信息的获取、处理、汇总与交流?学生对课堂作业的态度如何?是否认真、主动完成? 6 7 6 7这些因素的明确,对科学地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效果。目标、过程、方法的最终归宿是效果,效果也是目标、内容、方法和教学进程的综合反映,是各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显性和隐性结果。以往的评价多采用教学效果这个概念,更多的评价着力点还是教师。新课程下的效果评价重心应该向学生转移,学生的表现是评价课堂教学的最终的衡量标尺,也是衡量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尺。但是这个转移,绝对不同于以往的通过学生成绩来论英雄。我们认为,教学效果的评价,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否把注意力、兴趣投放在所学习的内容和过程中,这是课程情感态度体验和培养的过程;要考察学生是否明白要做什么、为什么去做、怎样做?要考察学生能否与他人有效合作,培养社会化的人格;学生的学习结果与自己的预期目标、教师的预期目标的符合程度如何等等。当然,在评价效果时,要坚持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有机结合。 (六)课堂教学取向 课堂教学取向,是教师在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的发展取向,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这一关键要素的行为是否发生了真正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程改革的成败,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的教学行为是我们观察、分析、评价课堂教学时要重点关注的。 1.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即要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现在许多教师在备课时认识到不仅要备教材而且更要备学生,但从教学实际行为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却往往是:“备教材”主要是记住教材上的标准答案,“备学生”就是如何把学生引向“标准答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那些不符合“标准答案”却经过学生自己思考的有创造性、有个性的不同的回答,不是忽视就是给予否定。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背诵“标准答案” 的过程。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也就是从重学生学会转向重学生会学,教师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3.由重视对答向重视对话转变 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对话” 意识。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 4.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信息时代,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不断的知识更新,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认为教师是知识之源,儿童是等待教师灌输知识和智慧的空的容器的观点在信息时代已经站不住脚。教师的角色主要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应成为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转载
『捌』 小学班主任评价奖励机制
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价机制
一、指导思想: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起着指导的作用,并负有协调本班各科的教育工作和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之间联系的作用。为使班主任工作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和业务理论素养,我校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小学德育规程》和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王屯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价制度。
二、评价对象
全校班主任教师。
三、评价原则
1、客观公正、严格认真原则。
3、评价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四、结果运用
最新范本,供参考~
1/5页
1、评价结果作为教职工评价中班主任工作能力考评的自评、互评参考,校评的重要依据。
2、作为每月班主任工作质量考评。
2、此评价结果将作为评选优秀班主任和优秀班集体的重要依据。
3、教导处根据评价内容作好相关的检查记载。
五、量化评价内容
(一)、计划与总结
开学前围绕学校整体德育计划,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学期结束认真撰写工作总结。根据检查计划撰写及执行情况确定优、良、合格、不合格。
(二)教育活动
1、 根据学校整体要求及实际情况,定期进行守纪、守法、安全教育,认真备好,上好班队活动课。根据检查情况确定优、良、合格、不合格
2、 加强班级管理,班中无旷课、逃学的学生。(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情况除外)。学校根据人数确定优、良、合格、不合格。
(三)日常工作
最新范本,供参考~
2/5页
1、 认真抓好清洁(包括:做好保洁工作,公地、教室无乱丢、乱吐、乱刻、乱画现象)、两操工作,
2、 落实学校财产管理制度,维护好班级物品(门、窗、课桌、椅等),桌椅损坏、电灯故障情况出现及时处理。以上情况学校根据检查情况确定优、良、合格、不合格。
(四)文化建设
加强班级育人环境建设,班级布置保持整洁完整。根据检查情况确定优、良、合格、不合格。
(五)评价工作
认真开展学生德育评价,学期结束客观、公正、准确、真实地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评语能反映个性,不一般化。及时、规范、全面具体填好学籍档案,符合要求。根据检查情况确定优、良、合格、不合格。
(六)团结协作
与科任教师适时沟通了解学生情况,解决教师反映的学生违纪情况。根据检查情况确定优、良、合格、不合格。
(七)家长工作
做好与家长交流工作,对待家长平等、热情,组织好定期的家长会,做好家访工作,每学期家访10人次,并有相
最新范本,供参考~
3/5页
应的家访记录及家长签字,根据检查情况确定优、良、合格、不合格。
(八)小干部培养
健全班级组织,建立班委会制度,明确班干部职责,每月召开一次班委会,进行总结及小干部培训,作好会议记录。学校调查访问学生进行核查,确定优、良、合格、不合格。
(九)按时完成任务
对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按时完成,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学校根据检查情况确定优、良、合格、不合格。
(十)树立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特色突显的班风。根据对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的评价确定班风的优、良、合格、不合格
【本文档内容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们将会做得更好】
最新范本,供参考~
『玖』 小学生评价机制
小学生综合质量评价方案
一、 指导思想:
小学生质量综合的实施是一次通过建立一整套比较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体系和评价方法,促进小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革的实施。正确地实施小学生质量综合评价,有利于干部教师更新观念,有利于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的结合,有利于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
二、 综合质量评价的具体措施:
(一)思想品德评价与教育活动相结合
教育活动是学校实施教育的重要载体。它贯穿于学校育人活动始终。思想品德评价必须与教育活动相结合。
1、 思想品德评价标准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依据。
(1)要为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礼仪常规》、《校规》、《校训》等教育活动相结合。
(2)要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如:三月五日“学雷锋”,三月八日“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进行兴趣特长关心集体的教育)“七一”党的生日(进行热爱党、尊敬国旗,热爱祖国教育)等。
(3)要与学校的各项传统教育活动相结合。如:“五自教育”、“争做先进集体教育”、“小能手展示教育”等。
(4)与主题班队会相结合,针对班级品德发展的弱项精心设计活动,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使之向着评价目标发展。
2、 操作方法:
首先复习评价方法,接着可让教师引导学生简单议论,近期学校中班级所开展的活动,进行评价标准相对照工作,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最后集中进行小组、集体评价。在教师、同学、家长,本人的综合评价中,得出全面、客观的结果,为每个学生指出努力方向,从而提高评价实效。
(二)如何开展知识能力评价
1、 知识能力评价做好几个结合
(1)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A:诊断性评价,指开学初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上一学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全面了解,进行情况分析,指出主要成绩和不足,把分析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知识能力掌握的现状,并对自己制定小目标,师生共同的增设学习质量而努力。
B形成性评价是指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计划、方案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状况的评价,其目的就是及时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强化、调节、矫正,使计划和方案不断得到完善达到预期目标。
C总结性是指教学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分析。检查教学工作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并对评价对象做出鉴定性评价,以确定学生成绩和发展水平。
2、 一般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
(1)教师安排:学科评价工作要有一定顺序,要依据学生的年级特点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表到里,从能够接受到乐于接受,到主动参评。
(2)学科评价的一般性要求做到一般的处理,充分发挥学生自评的优势,对于重点的评价要做到重点带一般的作用,重点评价的内容是随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及学校教学重点的转移而变化。
(3)对于学科重点评价的内容教师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操作内容具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树立实现目标的信心,明确努力方向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3、 学生评价和广大教师参与相结合
实施学生知识能力评价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是组织者和实施者,每位教师都担负着全面育人的任务。共同完成对学生知识能力评价的任务。
(1)广大任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同时,抓好“两头”的学生,并以“点”来推动“面”的工作。
(2)在学科评价中广大教师要注意收集信息,积累资料,使学科评价更有实效性。
(3)形成评价网络,调整评价方案,对重点评价项目和一般评价项目的确定,集中评价的时间、频率、随机调整评价方案。
(4)各任课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师的记分办法,使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并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学习方法结合起来。
4、 知识能力评价和考试内容方法改革相结合。
对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从学习习惯,平时学习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相互关系中反映学生知识能力的全貌。从而做出客观的切合实际的判断,真正促进学生发展与进步。
考试改革中需注意的问题
(1)在内容上:既要考察知识,又要考查多种能力,对学生既要考查在考卷上能够反映出来的质量,也要考查试卷上难以考查的质量(如:朗读、演讲、动手操作、创作等多种能力)。
(2)在方法上:既要重视期末成绩,又要重视平时学习成绩,改变一张试卷定学生优劣的现象。
(3)与教学改革同步:在学习活动中,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发展,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将学习习惯,上课听讲,发言等学习习惯的表现纳入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之中,真正地做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