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创新一词不仅被广泛的应用到经济和社会的改革领域,而且也被运用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性开发上。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数学更是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因此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对小学数学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创新,有更深层的认识,我们要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切实做好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工作,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准得到明显的提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的模式相对落后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要求小学的数学教育应该注重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提高,让课堂变得更加的开放和富有活力,让孩子在提高数学知识的前提下,可以从另一方面提高孩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孩子在各方面得以全面的提升。但是目前的大多数小学的数学教育只是简单意义上的按照教学计划的照本宣科,小学的数学教师只是依照现有的教材给孩子讲授知识,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的程度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规划,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这种教学的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的思考,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且会让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也束缚了学生个性的成长[1]。
(二)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小学数学的教学很重视理论上的教学,这就使得教学的内容过于单一,甚至在数学的教学中主要是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创新性的方法让学生提高做题的技巧,提高做题效率和正确率。另外由于教师平时不注重教案的更新和课题的研究,所以数学的教学和教育受到教育内容的约束,这就使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的思想变得很守旧。因此学生不光是学习知识,更重要是学习方法和技巧。
(三)学生的情况不均衡
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这使得学生的数学教学显得异常的艰难,因为每个孩子的水平不一致,而且每个孩子的智力发展情况也是极不均衡,因此学生接受和适应新鲜事物能力也有所不同,但是目前一些学校的小学数学教育就忽视了对于不同个性孩子的培养,而且家长和老师对于学生的数学教育并不重视,认为小学的数学教育只是简单的数学计算,这种现象一旦出现就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阻碍。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性对策
(一)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体现教学内容
进入网络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而且现代的新兴技术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而且小学生对现代技术的接受速度也非常快,教师在数学教学当中应该充分利用微信和网络技术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推广,使小学的数学教育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得教学的内容更加多元化。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逐步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技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另一方面,作为教师也应该积极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积极利用新技术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要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使得自己的授课形式和内容进一步得以拓展。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并且对于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和验证。教学创新之后,要想使教学模式创新经验得以应用,就要对其创新成果进行全面的论证,确保其创新成果满足实际需求[2]。
(二)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教师应该以学生目前的思维发展水平为依据选择教材,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新知识得以充分接受,通过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新的知识与原来的知识融汇贯通。首先,小学数学教材应包含思维激发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创新和提高上,教材的选择也是教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一认识,在小学数学教材选择和应用中,需要保证教材中包含思维激发的内容,以此满足开发学生思维模式教学的目的。其次,小学数学教材应具有提高计算能力的内容。计算能力的提高可以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计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过程中,应保证教材内容中含有计算能力培养和提高。再次,小学数学教材应该包含有新旧知识接续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学创新首要注意的是新知识和旧知识的相互衔接和续接。为此,在教材选择中,应含有新旧知识接续的内容,保证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够在形式和内容上得到高度的统一,使得孩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认知的高度统一,从而促进孩子身心的发展[3]。
(三)提高学生课堂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思考数学问题,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自身天性好动和可爱的本性的特点,教学的设计时尽量考虑教学形式和内容的趣味性,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选定一个习题,让学生通过这个习题找出不同的解题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和同学进行交流和探究,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成绩好的学生带动落后的学生,使得班级的整
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有哪些
有可能你正在为怎样提高小学阅读水平而觉得苦恼,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提高小学阅读水平重要的就是多读,注重读书的方法和步骤。下面就带你了解小学阅读辅导提高阅读水平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从小开始)以上的五次阅读法以及阅读的三个步骤都是非常实用的提高语文水平的方法,如果能够拿去实践,那么学生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小学阅读辅导其实并不难,只要用对方法,学生就会在一段时间后得到提高。
⑶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与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 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 反之,如果你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会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阻碍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连续10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 例如,在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同学们主动找来许多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许多童话故事和故事集纷纷在同学们中传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二、“读、写”结合法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灰雀》一课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许多同学找了描写灰雀外型及活动的句子“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他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的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当我让他们说明喜欢的原因时,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有的同学说:“作者不但用词用得好,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有的同学说:“作者的观察重点突出,重点观察了胸脯的颜色.”还有同学接着说:“我看作者太喜欢灰雀了,他把灰雀当成人来写.”最有趣的是王毅然同学的发言,他说:“老师,我认为婉转的歌唱中的‘婉转’和惹人喜爱中的‘惹’这两个词用得非常恰当、生动.婉转不仅写出了灰雀歌唱的声音,同时也引导我们把灰雀歌唱时的动作想象出来了.它不光脖子一伸头一抬,还有可能是翅膀和头很协调地扭来扭去才能发出婉转的声音.‘惹’字是在写了外型和唱歌之后你想不喜欢它都不可能……”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借此机会老师充分利用课前就已经布置的作业:你回家详细观察了什么动物?重点观察了它的什么?把你观察到的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不一会,有的写了小白兔、有的写了大公鸡、有的写了大白鹅……不光写了外型,还写了步态、叫声以及吃相等,许多同学写得很形象、很具体. 再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之前,老师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使学生明确了作者按四季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借此让学生用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所写的有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柳树、家乡的果园等,他们不仅写出了景物特点,而且写作顺序也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 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老师不布置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稳步上升.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劳动,教师如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从单纯的字词句的教学走向段篇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阅读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也是很有效的.
⑷ 小学阅读教学的策略有哪些
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三大原则
1、 “两主”原则
“两主”即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课不是教师的灌输课,教师不应该包揽一切:教新单词、讲解语法、翻译、评讲练习等,生怕学生掌握不透彻而什么都灌输给学生,学生缺少思考和想象,直接吞咽和被迫地接受新知识。其实,教师应该是教和导的施予者,应该是提供方法的人:利用什么方法,才能成功“激趣”;怎样利用图片,联系上下文猜测文中意思;利用什么方法解决和突破重难点;设计怎样的练习,巩固学习的成果和拓展知识。教师的“导”使学生学会学习,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策略,提高阅读能力。
2、 趣味性原则
单调乏味而又长篇的阅读会让学生逐步丧失阅读的兴趣。阅读材料的选取既要考虑与知识的连接,又要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阅读的趣味性,篇幅不宜过长,生词也不宜过多。在阅读之前,恰当的、新颖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眼球,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当学生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才是阅读成功的开始。教师的导入时间不宜过长,运用图片、实物、课件、猜谜、游戏、歌谣等导入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加入到学习中来。游戏、竞赛等激励方式对小学生来说仍是非常好的操作方式,通过个人的、小组的竞赛,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眼、口、脑、手、心都动起来。另外,我们恰当的赞美与赏识,是保持学生继续前进的动力。
3、技巧性原则
(1)处理好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2)处理好练习设计的梯度。
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及难易程度,学生阅读的时间也有着差异。略(skipping reading)的针对性很强,有时是跳读,直接就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读,如六年级下册Unit 3 Last Weekend Part A Let’s read找文中的中心句:Wu Yifan was very busy last weekend,或者找表示过去式的词组:watched TV,played football等,学生直接可以用线划出而无须理解整个文段。而精读(scanning)就是逐句、整段或整篇认真地、精细地去读,读透其内容,掌握其大意,根据学生个人阅读或小组的合作,找到各种信息(to get the information)。
⑸ 小学英语教师如何进行阅读策略指导
作为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阅读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在语言技能目标(二级)描述和基本学习策略描述中都对小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一直不够重视,学生的阅读潜能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学生阅读能力低下成了影响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制约学生英语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著名的英语教学专家王笃勤在其《英语教学策略论》中指出:“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策略性。”因此,探索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应该引起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的思考和关注。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日常探索和教学实践,谈谈小学高年级开展英语阅读教学应注意的几个“结合”。
一、 英语阅读教学应与激发阅读兴趣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小学英语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阅读能力更是直接受到阅读兴趣的影响,阅读兴趣高,阅读动机就强。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发孩子天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使阅读成为令人愉快的活动。这是顺利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根本保证。
首先,要采用恰当的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效果。现行的小学高年级英语教材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进行恰当的新课导入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设计多样的阅读形式保持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年纪小,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对事物的兴趣持续时间也较短。在成功的导入后,如果教师不注意设计灵活多样的阅读形式以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成功的导入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例如,在教学《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第六册Mole 10-Unit 1 Have you prepared everything? 一课,导入之后可设计以下几个阅读形式: 观察图片,回答老师提出的指导性问题;出示问题,快速浏览以了解文章大意;再次阅读,完成表格以捕捉具体信息。学生们在教师设计的层层递进的阅读活动中,思想高度集中以迎接一个个挑战。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还可以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营造轻松的氛围。由此,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充分的保持,为完成阅读后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还要创设丰富的展示平台,升华学生的阅读兴趣。每个人都渴望有所成就,受人重视和关注。这种思想在学生身上,便体现为希望自己的点滴成功能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当自己的成功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许时便产生成功感,信心大增,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想更上一层楼。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创设各种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和收获。比如,我们鼓励学生订阅《二十一世纪小学生英语报》等英文报刊,让学生设置“英语采蜜本”,定期进行英语读报摘抄交流;班级墙报栏设置“英语读书明星榜”,让学生将自己阅读过的英语书名登记在“明星榜”上,定期评出英语读书明星;利用每节课的值日报告时间,安排了Story Time, Daily News, Fun Time等栏目,让学生利用课前的两三分钟介绍自己阅读英语的故事、新闻、笑话等;在班级设置英文“班级寄语”,鼓励学生收集、学习英语名人名言,让他们把自己学到的英语名人名言抄到班级寄语栏里,并由他(她)当小老师在课前领读。所以,学完Helen Keller 一课,当你听到全班同学课前在某位学生的带领下大声诵读 Face to the sunlight, you’ll never see the shadow( 只要面对阳光,你就永远见不到阴影。)时,不必惊讶。那是学生们在朗读海伦恺勒的名句呢!所有这一切都让学生们体验到了 “我阅读,我快乐!” “我能读,我骄傲!” 阅读成了他们的内在需求。
二、英语阅读教学应与课外阅读活动相结合
成功的英语教学要依赖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要学好英语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量是不行的。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和使用语言的时空受到一定的限制。《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也提出:“要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因此,开展课外英语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接触英语语料的机会,对增强他们的语感、丰富他们的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小学生词汇量小,文法又不甚了解,阅读能力毕竟有限。因此所读材料不能脱离他们的实际,而且材料所反映的背景知识也应为小学生所能接受。否则阅读效果无法令人满意。而把英语阅读活动和教材内容和校园热点相结合,效果就会好得多 。比如,四月是“校园读书节”。整个校园都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气息。恰逢近期的教材内容都是介绍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故事。教师可结合“校园读书节”,开展“读好书,和伟人交朋友”的英语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课后读名人的故事,并将阅读成果制作成“The Great Man I Know” 的Project. 他们读爱迪生、居里夫人、罗斯福、贝多芬、雷锋、姚明等等中外名人的故事。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阅读某一名人的故事,把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某位名人的点滴故事合作制作成Project. 所有这一切为他们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充分表现自我的空间。可以想象,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登上了年级墙报的 “大雅之堂”时,内心该是多么骄傲和自豪啊!
三、英语阅读教学应与英语阅读策略指导相结合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已经把学习策略的研究规定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据笔者观察,造成小学生英语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未能掌握和使用适当的阅读策略。因此,在教学中渗透阅读学习策略的指导和训练是提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效益的又一重要任务。
首先,安排适当的课时开设英语阅读课训练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比如,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视读训练,帮助学生养成不出声、不动笔、用眼浏览读书的习惯,每节课都规定学生用几分钟时间视读一篇文章并回答问题。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文字转换为信息的时间,有助于学生建构文章的意义,提高阅读效率;又如,通过限时阅读活动进行略读训练。在指导阅读〈二十一世纪小学生英语报〉时,就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标题及小标题;阅读短文时,则抓住文章的起首句和结尾段落;又如,〈小标准英语〉小学五、六年级的教材有很多内容都牵涉到特殊疑问句,我们就训练学生带着问题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检索阅读,有目的有意义地寻找,跳过一些不必要的细节,这样有助于在短时间内较容易地解答问题。
然后,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比如,在学习〈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第八册的His Name Was Louise Brilla等传记类的文章时,就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线索阅读文章;对故事类的文章,就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和重要信息如When______, Where______, Who_____, What_______, How_______,Why______等,学生根据这些词在文章中寻找相关信息,比较容易地理解了文章内容。
四、英语阅读教学应与“说”、“写”技能培养相结合。
语言学家的研究证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综合的整体的发展,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每一项能力的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到其他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阅读只是一种语言输入,最终应该形成语言输出,阅读才有意义。否则,阅读就成了图书收藏了。而“说”和“写”是语言输出的主要形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活动,采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以读促说、以读促写”。比如,学习 A Visit to UN 一课,在“读后活动”这一阶段,设计这么一份练习:
Read the following passage, it’s about what a Chinese pupil want to do in the UN . What about you? What do you want to do? Tell your partners, and write them down. (这是一个中国小朋友在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的心声。读一读、想一想。假如你到了联合国,你想做什么呢?告诉你的同伴,并完成你的发言稿。)
I want to…
Hello! My name is Li Ping. I am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 am twelve. I’m very pleased to come to the UN. I want to tell the world China is a big and beautiful country, and Chinese food is very nice. We are very happy in China. I want to show some postcards from China. They are about the Great Wall, the Summer Palace, the Changjiang River. I want to bring some Chinese kites and chopsticks too. I want to say: We love peace! Welcome to China!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让学生完成“读”、“写”训练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不要把难度定得太高,否则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像上述这样的读写训练,因为有了前面的阅读输入,又有范例可仿写,写作的任务又设计得很巧妙。学生们“言之有物”,各抒己见,争先恐后地上台代表自己的国家发言。既很好地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有训练了本课的重点句型“I want to…”,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只要持之以恒,注意将小学英语的阅读教学和激发阅读兴趣、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进行阅读策略指导和培养“说”“写”技能相结合,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潜能将会得到充分的挖掘,阅读能力也将大大地提高。
⑹ 谈谈小学教师采取了什么教学策略,通过什么方式落实化归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联系知识和能力的纽带,是数学科学的灵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我们必须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化归方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它是指数学家们把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到一类已经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最终获得原问题的解答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在小学数学中蕴藏着各种可运用化归的方法进行解答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可逐步渗透这种思想方法,让学生逐步领悟直至到高年级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笔者现在担任教学的两个班是从二年级开始带起的,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化归方法的渗透教学,到五年级时,我发现学生已能自然地想到使用它来解决数学问题了。我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化归方法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它有着较为广泛的用途,掌握了它将使我的学生们终身受益。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探索和心得:
一、寻找生长点,化未知为已知。
在学习新知时,我总是先启发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中设法去寻找与新知识的相似之处,将新问题中陌生的形式或内容转化为比较熟悉的形式和内容。例如:数的大小比较学生从低年级起就学习了,随着对数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要进行两位数与三位数、万以内的数、多位数以及小数、百分数、分数的大小比较。刚开始学整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就让学生搞清:每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含义是不同的,因为计数单位不同。接着我再让他们理解整数的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位数多的数比较大(计数单位大);相同位数的数,先从高位比起(计数单位最大的数位上的数比起),依次比较,直到比出大小来。有了这些基础知识的铺垫,学生在学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已能通过老师的启发、同学的讨论和自己的思考来解决例题了。
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学生能借助于自己的旧知解决整数部分的大小比较,小数部分的大小比较学生又有小数的意义为支点,理解了小数与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的相似性以及旧知识的铺垫,学生自然地将“小数的大小比较”化归为类似“整数的大小比较”问题,这一内容很快在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中解决了。
小学数学教材中经常有类似的内容出现,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相似之处,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就能将未知的内容化归为我们熟悉的内容,学生在化归方法的渗透过程中也渐渐地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掌握规律,化繁为简。
随着年级的升高,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深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而化归方法却可使比较复杂的形式、关系结构变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和关系结构,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在中、高年级时表现的更为突出。
在中年级时,学生就开始接触到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问题。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公式之后,通过剪、拼、割、补等方法相继得到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时学生对化归方法已有了朦胧的认识。有了这样的学习经验的,接下去在高年级求组合图形面积或较复杂的图形面积时,学生自然地想到了通过分割或拼接的方式也将它们化归为已学过的图形,然后得到其面积的方法。
三、拓展思路,化难为易。
高年级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逐渐丰富起来,在我的不断鼓励之下,学生们遇到问题总是喜欢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然后在自己的独立思考过程之后大胆提出看法。随着化归思想方法的不断渗透,学生们认识到几乎所有的难题经过老师的启发或同学之间的讨论,看清其实质,总能化归为比较简单的问题来解决。这种思想方法也就在他们解题时经常被想到。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实际教学中我正是这么做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越深入,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思考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在课堂上,许多同学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地解释。例如:在学习了相关的内容之后,教材中出现了1/5<( )<1/4,要求填写出合适的分数。我知道这是一道很有挑战性的习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们如果能灵活应用已有的知识就可以轻松得到答案。于是,我就将这道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来解决。学生们刚开始面对它时紧锁眉头,接着他们或低头沉思,或埋头计算,或小声议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酝酿,他们都自信满满地举起了手。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题意的理解将它化归为以下题目:①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8/40<(9/40)<10/40 ②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2/10<(2/9)<2/8 ③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0.2<0.24(6/25)<0.25 ④大数(小数)接近法。1/5<(23/100)<25/100或<5/25<(6/25)<1/4。
对于学生们获得的这些答案,我感到非常满意,不仅因为他们都按自己的思路大胆地去尝试获得了成功,而且他们都想到了利用化归的思想方法将难题转化为较简单的问题,然后合理利用旧知来灵活解决。说明几年潜移默化的教学已经深入人心,他们开始自觉地想到和应用它了,这正是我的教学目标之一。
波利亚说:“完善的思想方法,犹如北极星,许多人通过它而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化归思想方法在新知识学习、问题解决和知识结构梳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它能帮助学生化未知为已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这种思想方法的渗透和简单应用的教学不仅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具有辅助和促进作用,我想在他们未来的工作和学习将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我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将一如既往地进行其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简单应用,把它们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学好知识,进而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⑺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策略
新课程,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程,让语文教学更精彩。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这里我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个人的浅见。一、 回归生活,给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呼唤,是新课程的生长点。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是达到对知识的记忆,而是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还学生以生活的快乐,让课堂教学从“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已成了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沟通生活知识与书本知识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生活,从而真正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来帮助学生形成主体概念,确立主体意识,做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让学生认识到“我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我和老师共同完成的”,“学习是我自己的事,而且是我主动要求做的”。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手段的丰富,学生对许多教学内容已经知晓,甚至司空见惯,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往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时,对课文内容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来。语文情境教学就是把生活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置身于语文的环境中,感觉到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采用自制的教具、实物、挂图、简笔画、音乐、语言、表演等手段创设多种类型的情境来教学,使学生从形象上感知,进入情境中,在情境中感悟、想象、创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从而达到智力和能力的积累,使语文教学方式新异,课堂效率高。在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法不仅活泼生动,能够营造氛围和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新课程提倡创设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和问题情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情境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常规教学中缺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及同学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等弊端,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提供了可能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乐趣。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情境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三、重视学法指导,注重培养能力苏联的教育学家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基本保证。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会学。”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十分重视在课堂上进行学法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还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指导学生学会语文学习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的“开凿隧道”这小节时,我改变以往的讲读习惯,设计了让学生自学的方法:“这段文字交代了詹天佑怎样开凿隧道的情形,请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按你自己的理解,试一试画出这两个遂道凿进法的示意图,看谁画得和文中说的一个样,并想一想这一开凿方法说明了什么问题?”老师交代完毕学生兴趣倍增。这种学法的指导,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语文课堂上还应引导学生把好的学习方法同勤奋刻苦结合起来。对于学习而言,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只是拿到了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而能否获得宝库里面的真理,还要靠求知者不断地探索奋斗,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马克思曾教导我们:“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可见,想要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必须还要加上“勤奋刻苦”这一味必不可少的良药。鲁迅先生在讲到自己的成功时曾说:我哪里是天才,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古往今来,类似的例子可谓举不胜举。伟大人物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他们的勤奋刻苦是分不开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持之以恒。一分汗水,才能有一份喜悦;一分耕耘,才能有一份收获。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
⑻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策略有哪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解决问题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经历观察、分析、操作等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怎样进行解决问题教学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提供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具体如下:
1、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问:“图上画得是什么,写得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信息。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4页“解决问题”。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前面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他们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很快会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学生在看图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二、 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形成解题策略
新课程不断扩充着传统数学的学科价值,它通过情景的展开,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基本的解题策略,而这一切都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翻开教科书,“解决问题”教学部分,在情景图中经常跳出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它有时会带来一条信息;有时会提出一个问题;有时会讲解解题思路;有时对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行评价……小精灵所带来的一切,只是教材呈现形式的变化吗?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研读教材,从字里行间读懂教材的编排如何与新课程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更需要读透教材,真正理解教材隐含的数学思想,展开有效教学,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既要主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学习数学,在开放的课堂中经历合作、探究实践等,又要注意防止以“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让学生在比较、反思、梳理中学会数学思考,形成解题策略。
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关注学生评价反思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帮助。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恰当地评价学生的想法,注意激励学生外,还要组织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明确见解。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经历的解题活动有正确的分析。在遇到困难时,能正视困难,不轻易放弃;在顺利的情况下,能保持谨慎的态度,善于发现被自己忽略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束之后,还应完整地回顾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反思自己的结果是否合理,还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渐内化为成熟的解题策略
四、注重联系生活,培养应用意识
教师除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之外,还应积极鼓励学生投身现实生活,让学生在与生活亲密接触中,学会阅读生活,学会数学应用。而投身现实生活,教师可以随时结合教材进行。
1、抓住生活契机学会数学关注。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作个生活的有心人。经常借助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抓住生活契机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关注。“解决问题”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材、限于课堂,应跳出教材、走出课堂,敞开生活空间,引领学生投身现实世界,自觉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去解决,让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2、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应用意识。
随着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一下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学生如鱼得水。但活动的开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依托孩子身边的生活资源,依托合作的力量(同学、父母)。如结合加减法问题引导学生开展一次(和父母一起的)购物活动。学生经历了购物、付款、找零等活动,有了一定的活动体验,再在父母的协助下,整理有关信息,此时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自觉应用求和求差的综合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就水到渠成了。而这种实践活动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不断拓展空间, 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
“解决问题”教学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它不仅仅是科研人员的话题,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让我们携起手来,以新的观念,积极的心态,去继承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宝贵经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让“解决问题”教学成为新课程改革中一个亮点。
⑼ 小学数学教学手段及策略有哪几种
小学数学教学手段及策略有哪几种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有效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理论支撑。因此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那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结合我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传设情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传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1、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等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蓝猫。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一看到熟悉的蓝猫要带自己去寻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我又安排他们在与蓝猫出发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鸟大哥分饼引起大家的不满的情节,创设了这一问题:要怎么分才能两人一样多,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2、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的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第四册的混合运算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环节: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和运算顺序,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使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使10时7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
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学生马上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学生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负责租房子,有的学生负责景点的门票,有的学生负责中午的午餐搭配。
采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优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的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师生关系融洽,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低年级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教师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好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谁有更好的办法?”“你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吗?”等等富有激情的语言。
五、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我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1/2,而是给他圆、正方形等图片,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数的知识。
六、注重教与学的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生状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教师在数学学习中,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保证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善于创造条件,让教学准备的预设更加全深多元、富有弹性,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益,使学生能习;改进数学教学方法,不断加强教与学的反思,使学生会学。
⑽ 如何正确制定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以达成教学目标为指向,以教学情境为出发点的有关检查、评价、监督、控制、调节教师的各种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程序性知识系统。
1.总体策略
(1)替代性策略
教学的替代性策略“倾向于通过提供全部的或部分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组织、细化、排序和强调、理解和检验、以及迁移的建议,较多地代为学生加工信息。”在实际教学时,采用替代性策略进行教学大致遵循以下五个步骤:
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虽然教学的目的是希望教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但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旧知识为基础。因此,在教学开始时,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根据学生的旧经验引导到新学习。旧经验引导新学习的做法,相当于正式比赛之前的热身运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形成心理准备状态,以便正式学习时对新知识特别注意。
明确地讲解教材内容:教师对新教材的讲解,是整个教学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根据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该步骤的教学,相当于个体吸收新知识时输人到输出的整个处理历程。
辅导学生做及时练习:教师对教材内容讲解完毕后,每个学生是否都能如教师所预期地学到了新的知识?新知识的学习是很容易遗忘的,新知识容易遗忘的原因,是学习当时重复练习程度不够,致使在短时记忆阶段过后,转眼即告遗忘,要想避免学后迅速遗忘,及时练习是必要的。
从回馈中做错误校正:学习后及时练习的最大价值,除了加强记忆之外是练习后使学生获得回馈: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并对自己的正确行为得以肯定,或对自已的错误做法加以校正。在及时练习阶段结束之后,如果教师发现多数学生已正确地学到了新知识,就可以放心结束这一节的教学。如果发现多数学生没有学到他教的新知识,他就必须检讨教学的缺点,并回头再带领学生温习一遍。否则,如学生未能学到本单元的知识,接下去的新单元教学,将更为困难。
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中小学的教学,学生们都需要在课后自己独立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如每个学生下课后都能独立完成他的作业,这就表示他们的学习已达到教师的预期。但是,学生独立作业时,教师一般都不在身边,遇到困难也很难随时得到帮助,因此教师指定的作业最好不要超出课堂上讲解的内容。
(2)生成性策略
所谓生成性策略,即“鼓励或允许学生通过生成教育目标、内容的组织、细化、排列和强调、理解的检验,以及向其他方面的迁移,从教学中建构他们自己特有的意义。”在实际教学时,采用生成性策略进行教学大致包括以下形式:
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 教师按照学生的能力准备相应的具有良好结构的教学材料,使学生们能够通过探究而发现其中的原理或规则。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辅导,在学生自行探究学习之前,清楚说明问题性质和学习目的,但是避免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留待学生去自行探究发现得出。
小组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包括讨论、竞赛、分工合作等多种方式。协作学习有利于小组成员集思广益,从而扩大个人的学习成果。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但是不宜做小组的主导,而且在小组协作进程中不宜表示意见。只是在学生们遇到困难无法继续下去的时候,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或提示。最后的答案应该由学生们自己发现得出。
寓求知于生活的教学活动 使学校的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使学生们学到的知识更具意义。比如,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多阅读现代的文学作品,因为这些文学作品是现代生活的反映和体验,会使人读后感到更有意义。在作文学习方面,让学生学习像作家创作一样,自选题目,自行撰稿,自行编辑,最后将作品印发出来,让大家公开批评。在数学学习方面,除演算技术外,重视数学原理的理解。尤其重要的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在教学生学习解题得到答案,而是从数学原理的探索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多年来,许多学者对这两种教学策略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没有一种策略是绝对占优势的,而且存在许多影响一种策略的效果超越另一种策略的因素 , 很难说哪种策略好,哪种策略不好。教学策略的选择是相对性的,其适当与否与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年级能力等因素,都紧密相关。 因此,决定采用比较生成性的策略还是比较替代性的策略去设计教学并非一种简单的事情。 近年来,经由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对放如何选择教学策略的问题,大致获得以下三点结论: 两种策略取向各有忧点 如果只从两种策略取向何者为优的观点看,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两种策略取向各有其优点。利用替代性策略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在学科测验结果中可以得到较高的分数;利用生成性策略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抽象思考、解决问题、创造能力、人际关系、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态度等各方面,均有较为优异的表现。因此,可以这么说,如果教学目标只限于希望学生学到书本知识,替代性策略是较佳的选择。如果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学到较广的能力与气质,生成性策略则是较佳的选择。 不同学科宜采不同策略 教育心理学家曾就不同的学科分析不同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结果的关系。结果发现,教数学与自然科时,较适于采用替代性策略,原因是这些科目内容的系统性较强,而且一般都有明确的答案,学习时宜于按部就班。学习社会学科时,因内容广泛且涉及的问题未必只有确定不疑的唯一答案,采用生成性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不同策略适合不同年级,一般说来,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学习背景和学习任务等方面的因素来决定教学策略应向平衡的哪一边倾斜。
2.教学组织策略
(1)全班授课
也称班级授课制,是指把学生按照年龄或在某科目上的大体成都分成若干个人数较多的教学班,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所有学生每次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以及采用的教学方式都是一样的。 全班授课可以使教师同时为许多学生提供教育,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效率较高,教师容易控制和调整教学的进程。 但是,由于人数众多,全班授课难以适应学生在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和个性方面的个别差异,而且也不太适宜动作技能方面的教学和实现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2)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主要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或学习的各种需要,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协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小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学习行为,扩大个人学习成果,有利于实现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同时,小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小组学习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要求有良好的组织工作和学习准备,而且要激发所有的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教学进度方面也往往不容易控制。
(3)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指的是在同一时空里教师只与单个学生发生教学关系的一种组织形式。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提出各种要求等,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地轮流施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他学生按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进行学习。 个别教学的特点是学生年龄不一、程度不齐、教学内容各自有别、教学进度也不一致。这种个别教学形式,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等能较好地适应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便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采用个别教学,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相当有限,它显然只能为培养少数人服务,无法满足大规模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即教学规模小,教学成本高,教学效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