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学数学中括号里的小括号计算完成后,下一行拖式中,是继续使用括号还是把中括号变成小括号呢
小括号里面计算完后,下一行继续使用中括号
有括号的算术运算: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例如:[(3246+963)÷3+1000]×5-2615
=[4209÷3+1000]×5-2615
=[1403+1000]×5-2615
=2403×5-2615
=12015-2615
=9400
脱式计算即递等式计算,把计算过程完整写出来的运算,也就是脱离竖式的计算。在计算混合运算时,通常是一步计算一个算式(逐步计算,等号不能写在原式上),要写出每一步的过程。一般来说,等号要往前,不与第一行对齐。
示例:1+2*(4-3)/5*[(7-6)/8*9]
=1+2*1/5*[1/8*9]
=1+2/5*[0.125*9]
=1+0.4*1.125
=1+0.45
=1.45
(1)小学数学小括号的教案扩展阅读
运算顺序:
同级运算时,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两级运算时,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有多层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再算大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要是有乘方,最先算乘方。
在混合运算中,先算括号内的数 ,括号从小到大,如有乘方先算乘方,然后从高级到低级。
② 小学六年级数学题中括号和小括号方程
[50+(X+20)]+100=200
[100*(20-X)]*5=2500
x(66%+32)=63
X(32-62)=6
50%x[65x-(60x-40x)+15x]=30
③ 人教版小学数学100以内加减法小括号是哪个版本的
算带括号的加减法体步骤:
1.
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
算完小括号里的从左往右依次进行运算
例:
1+2(2+8)+6
=1+2+10+6
=3+10+6
=13+6
=19
④ 小学数学里的小括号有什么用
1、在四则运算中,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如果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小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
⑤ 小学生初次接触数学符号小括号,怎样进行引导
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学习数学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数学符号感提出以下要求:“能从具体情况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如何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呢?笔者以为:学生符号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强化学生的符号意识,在实际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符号以及表达式,关系式的意义,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在开放拓展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一、联系生活,渗透符号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商店的招牌,的红“十”字标记,公路上的各种交通标志……,这样的符号处处可见。语言学家皮埃尔·吉罗说:“我们是生活在符号之间”。在这个“符号化”的世界中,学生获得的生活经验已让他们初步感受到符号存在的现实意义。比如,当他们看到店门前精致的“M”时,立刻就可想到麦当劳。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符号意识,感受到生活中符号所体现出的简约、严谨、科学的特质,这种符号意识的形成,对数学符号感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符号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学生符号感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到符号引入的必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逐步走进符号化的数学世界,这是发展学生符号感的决定因素。在认识“0~9”时,学生对于日常意义上的“数数”、“识数”、“写数”已具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这不代表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数字符号“0~9”,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数的学习放入到生活场景中去,让学生从具体事物或事件出发,丰富学生有关“数字”符号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并最终形成形式化的抽象数字符号。又如在教学:教师有12个红五角星,奖励给同学们一些后,还剩5个,奖励给同学们几个?可以列式12-□=5,在这个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就渗透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
二、操作实践,感受符号化:
每一个符号的形成,都是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抽象概括,是反映事物共同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符号的高度抽象性,往往会使学生因其抽象、难懂而产生畏难心理,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数学符号的学习不能变成单纯的抽象符号的学习,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做数学,通过观察、实践、分析、归纳,获得体验,感受符号化,
如教学几何图形这一类图式符号时,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让学生通过摸、印模、描绘等操作,从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让学生充分感知几何图形与实物的区别,通过多种形式变换,让学生掌握其本质特征。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就可采用如下操作流程:
1、摸(自主实践感知):分组进行搭积木游戏,摸一摸所用材料。
2、说(引入角的概念):说游戏过程,特别是摸材料的感觉和发现。
3、做(初步抽象图形):各自想办法把感受到的角呈现出来。
4、符号化:(1)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2)角的图形与实物对比,理解掌握角的特征。
这样的操作实践,让学生体验到了符号化,亲历了符号化的过程,提升了学习效率。
三、创设情境,增强符号感:
数学符号的功能是用符号的形式代表符号所表达的丰富内容。虽然数学符号是抽象的,但它充满生机,有其数学思想,不是枯燥的。因此,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使学习活动尽可能的处于情境之中,是增强学生数学符号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教学“认识乘法”这一内容时,由于学生才第一次接触到这一新的运算符号和形式,所以教师必须要精心创设数学情景,让学生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抽象出乘法数量关系和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引入乘法符号,让学生学会用符号来表示数量关系。教学中可以这样做:
1、创设情境(出示课件):
场景(A)森林运动会:兔2只一组有3组,鸡3只一组有4组,猴5只一组有5组。师:你能知道兔、鸡、猴各有多少只吗?(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发现,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说成几个几)
场景(B)学雷锋活动:一(1)班学生参加学雷锋活动,4位同学一个小组,共有9组。师:你能知道有多少位同学吗?(让学生发现如果用加法列式就太麻烦了,而如果用“几个几”来说就很简便)
2、组织交流:有多个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你能不能想出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呢?
3、引入符号: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教师揭示出这一类型算式的数量关系就是“几个几”。进而引入“×”号,让学生明确“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再组织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4、深化认知:继续用课件出示情境,要求学生列出两种算式,进一步感知乘法算式的简洁、精确、规范,体验到数学符号特有的美。
这样,学生在已有加法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在具体情境中的探索研究,认识了乘法,产生了积极喜悦的情绪,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解决问题,发展符号感:
数学符号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它按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成为思维活动的载体,并能简洁地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它准确、清晰,具有简约思维、提高效率、便于交流的功能。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到了解决办法后,才能充分体验到符号化的魅力,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
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就可以让学生在一步步的问题解决中,获得a+b=b+a的符号表达式:
1、提出问题,感知规律。
师:六(1)班有男生27人,女生24人,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生1:27+24=51(人);生2:24+27=51(人)
师:观察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板书:27+24=24+27)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加数位置换了,和不变。
2、深化问题,体验规律。
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具有同样的特性呢?你可以举例说明。(学生分组,按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小组交流学习)
师:(组织学生观察各组所写算式)这样的算式都具有我们前面发现的规律吗?(生思考回答)
师:像这样的算式,写得完吗?(生思考回答)
3、建构规律,发展符号感。
师:这一类写不完的算式,你能用一句话表达它们的规律吗?
师生互动交流得出定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这就是加法交换律,你还能用其他的方式表达出它的意义吗?(生讨论交流)
师:展示学生创造的表达式,组织评析。
师小结:数学上常用字母来表示数,字母符号的运用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般地我们可以用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这样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达为:a+b=b+a。(师板书字母公式)
这样的问题解决与探索,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了正确的符号感,同时学生也发现了用字母表示数能使数学问题变得简洁,体现了数学符号的简洁美。
随着数学学习内容的深入,符号感的培养必将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内容。教学中,只要我们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具体情境→抽象化→符号表示→深化应用”这一系列逐步形式化,符号化的过程,学生的符号感就能真正得到培养和发展。
⑥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脱式计算题,带中括号小括号,没
总的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则按从小到大顺序计专算。例如:
[(3+2)×5-15]÷2
=(5×5-15)÷2 【先属算小括号 (3+2)=5】
=(25-15)÷2 【再算中括号内——变成小括号,也先乘除,后加减:5×5=25】
=10÷2 【再算括号 (25-15)=10】
=5
⑦ 小学数学中括号里的小括号计算完成后,下一行拖式中,是继续使用括号还是把中括号变成小括号呢
小括号里面计算抄完后袭,下一行继续使用中括号
有括号的算术运算: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例如:[(3246+963)÷3+1000]×5-2615
=[4209÷3+1000]×5-2615
=[1403+1000]×5-2615
=2403×5-2615
=12015-2615
=9400
脱式计算即递等式计算,把计算过程完整写出来的运算,也就是脱离竖式的计算。在计算混合运算时,通常是一步计算一个算式(逐步计算,等号不能写在原式上),要写出每一步的过程。一般来说,等号要往前,不与第一行对齐。
示例:1+2*(4-3)/5*[(7-6)/8*9]
=1+2*1/5*[1/8*9]
=1+2/5*[0.125*9]
=1+0.4*1.125
=1+0.45
=1.45
(7)小学数学小括号的教案扩展阅读
运算顺序:
同级运算时,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两级运算时,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有多层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再算大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要是有乘方,最先算乘方。
在混合运算中,先算括号内的数 ,括号从小到大,如有乘方先算乘方,然后从高级到低级。
⑧ 人教版小学数学100以内加减法小括号是哪个版本的
20以内用凑十法已经可以达到40道口算题,2分-2分15秒内完成-
但是100以内的就非常非常慢,今天回早上问他怎么算出来的,他答说硬想出来的
口算是基础,这样硬想肯定不行,所以急急忙忙的来发帖求助千帆老大和各位数学达人
请大家指点一下我这个数学小白妈妈吧
20以内我们是用凑十法
5+7=5+5+2=120
15-7=15-5-2=8
100以内有些题目也用凑十法
⑨ 小学二年级数学小括号的作用
一、小学二年级数学小括号的作用:改变运算顺序。比如:
1、加减法、乘除法同时出现在一个算式中,要先计算加减法,必须加上小括号。
2、一个算式中有加法,也有减法,如果需要先计算后面的运算,就必须加上小括号。
3、一个算式中有乘法,也有除法,如果需要先计算后面的运算,就必须加上小括号。
二、括号的主要作用:
1、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对于混合运算,要考虑运算顺序,把加减、乘除、乘方分别定为一级、二级、三级运算,运算顺序分别为三级、二级、一级,有时为了改变这种运算顺序,就得用括号表示,规定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同时,还规定了括号的层次,大括号为最外层,大括号内含中括号,中括号内含小括号,运算时,一般按内层括号向外层括号的顺序进行。
2、区分运算符号与性质符号的作用。
3、整体作用。整体法是重要方法,有时可用括号体现整体。
4、翻译作用。
⑩ 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全部附加题 1+2x3+4×5+6x7+8x9怎样加小括号得1
不用括弧都已超了,得141。用括弧不是更大吗?加乘法添括弧答案会变得更大。题目出错了,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