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学生心理健康课和品德课的区别是什么
就目标而言,思品课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思想教育的要求。而心育课则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实际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就方法而言,思品课既有引导自助的方法,同时伴随着有启发的接受式传输。而心育课则强调主体的体验与感悟,强调学生的自我成长,“助人自助”。为此辅导教师就必须学会倾听、同感、回馈、引导、重述、面质、具体化等一系列的辅导技巧。
就评价而言,思品课既有知识性的结果评价,也有发展性的过程评价。而心育课则强调学生心理的自我发展和调适能力的提高,不作道德判断评价和知识性评价。
其实,两者之间也有其共性。通过思品课教学,以思品知识传授和思想认识的提高为载体,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排除思品课的心育功能;反之,心育课上对学生在自我、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学习策略、青春期问题等等的辅导,大大促进了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内化。作为教师,在思品课中,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技巧,可以大大促进思品课堂教学“人本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符合新课程教学提出的完成的“三维目标”。我们讲的“课堂心育”就在于此,把两者融合起来,相辅相成。这样,为心理健康教育找到了一条暂新的途径,也为达到新课程背景下,落实思品课的教学目标,使思品课上的生动活泼。
❷ 如何在小学思品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思品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下面浅谈我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准确把握小学品德教材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点。
对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帮助小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开朗、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立、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对于小学生,根据他们的生理特征和认知能力,主要是培养他们能够适应步入小学后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克服孤僻、胆怯心理,能够感受在班队集体中共同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学会在与同学交往中友善相待,互相谦让,早学习中乐学好学,客服粗心马虎,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品德教材在一二年级中加强了文明礼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三至五年级增加关于关心和帮助平困家庭、灾区人民的教育要求,加强关心他人的教育。在教材的教学内容和行为要求中还增加了“会与教师交换意见”、“学会与人交流”、“要自信、不自卑”等内容。在小学品德中有很多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只要善于发现,整体把握,找准切入点,分步实施,都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认为判断一名教师是否成功关键在看他的教学是否受学生欢迎,能够践行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一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给学生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动机、兴趣、意志和情感的问题,也会影响学生德育、心育的发展问题。因此,我会认真上好第一节课,力图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今后的教学的高效有序进行。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发现学习的乐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对学生形成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常设计一些让学生运用知识时必须展开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实践探究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掌握、理解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问题。同时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原料。在教学中,适当保留一引起有趣的部分,让学生独立发现,以体现新发现的喜悦,有利于保持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其自信心。
在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日益受到重视。我们的教育要培养能够适应集体生活的、具有合作意识的人,品德课程教学尤其如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经常利用教材中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生活的实践经验,分组讨论交流畅所欲言,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课堂,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探求知识的情境。
上课时有一种普通现象,提问学生时,学生讨论热烈,唧唧喳喳的,一旦提问时指定个别回答,就一点声音都没有。即使老师一再强调说错也没有关系,只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行。最后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被“逼”出来回答问题。部分学生由于自信主不足,从不敢举发言,大家应该知道这么一个公式:信心+恒心=成功。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某一件事情的心理。还有:自信心是通往成功之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自信心相抵触的是自卑感,它是自我意识中的一种消极因素,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损坏身心健康,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绊脚石。因而,要帮助学生防止自卑感的产生,培养与树立自信心。我在教学中利用教材的内容的新异性、悬疑性、差异性、不确定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渗透教育一步步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五、能够调适自己的心理,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时时顺心,事事如意。现在的学生大多娇生惯养,而挫力差,当自己的愿望一再受挫,紧张状态逐渐积累,学生就会产生愤怒这种富有敌意的情绪。这种不良情绪如果不能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孤独感,失去精神寄托,甚至绝望,感情失衡,寂寞惆怅,苦闷,冷漠,无所追求,对于周围的人和事没有兴趣,或者是仇视一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出现抵触的情绪,意志消沉,甚至走向极端。这是一种心理障碍的表现。要教育学生做情绪的主人。及时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调整心态,消除心理障碍。
在课堂中我常利用一些活动来帮助学生来宣泄自己的情绪的情绪。如教学“成长中的快乐和烦恼”时,我通过小卡片让学生写自己人最近一星期令自己快乐和烦恼的一件事来,然后全部收集起来打乱,分到每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做“怎样让自己走出底落的情绪来?最后请小组派代表发言,我会用激励性的语言及时评价各组的表现,对他们方法进行正确的指导,使他们了解人人都有烦恼,只要能够正确的对待,及时宣泄,做情绪的主人,才不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教育学生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是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总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一个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小学教师要在思品课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只要教师富有一片爱心和诚心,小学思品教学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机且紧密地揉合起来,在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❸ 道德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有什么关系
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既从理论上探讨它们的关系,又在教育教学实践上使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优化,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给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崭新的教育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本,教师不再是教育活动中的权威者、塑造者,而是教育活动中的指导者。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和不断发展,拓宽了思想品德教育所主要采用的理论灌输、说服、榜样示范、行为引导等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使思想品德教育的功效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奠定基础。
❹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的思品书中有很多关于心理的方面
❺ 如何思想品德课中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这个是胡说八道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是心理辅导课。
教育部办版公厅日前发布了《关权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可见,思想品德课更注重的是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遵纪守法意识。这与心理教育的内容两码事,怎么会成为主阵地?
❻ 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思品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指导思品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就现行思品教材而言,都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就其中的方法来说,则尚存在欠缺。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肯定会对小学生的道德能力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探讨小学思品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确是当务之急。现在笔者就小学思品课教学中四种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作些探索。一、明理法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所谓明理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教师在思品教学过程中,着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如在“明礼”教育中,有位老师从《中华成语典故》的录像带中挑选《曾子杀猪》的片段在课堂上播放,而后让学生讨论有关“诚信”方面的话题。这样,学生对《讲信用》一课中对做人要“一诺千金”和“言必信,行不正”等有了较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国家与国家之间如果不讲诚信会有怎样的后果。 可见,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通过明理方法进行教学,在提高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陶冶法 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陶冶法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优良的校风、设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学生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小学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该设法陶冶学生的心灵。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先组织学生看了一个小品,内容是某同学因一点小事而生气,然后让大家讨论:生气好不好?为什么?使大家认识到生气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没有好处,经常生气不但容易得病,而且还会影响到与别人的关系,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好生气的人。在课堂教学之余,老师积极进行良好班集体的建设,经常组织“班级之最”的评选。凡是在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等方面有进步的同学,就能得到一个相应的荣誉称号,并且他的名字还要被写上“班级之最”光荣榜。这样,就在班级营造起了一种和睦相处、团结互爱、积极向上的氛围。久而久之,这个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学习劲头更足了,班上因一点小事而相互吵闹的现象也就基本绝迹了。 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而且师生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人格品质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对小学生情感的一种积极的陶冶。
❼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对学生学习心理存在问题进行诊断:
从社会大背景来看,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在日趋加剧,广大青少年学生对诸多社会变化的心理适应无所适从。同时,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误区往往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从家庭因素来看,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通过高期望值来施加压力,让儿女实现其光宗耀祖的理想,易使子女产生压抑,一旦受挫,心理防线便崩溃,导致心理障碍。家长而用心中认定的标准来要求子女。有的家长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强加给子女,有的家长用最高的标准,来要求子女,自己没办法实现的事要求子女完成。
从学校、学生自身来看,由于中学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科目的增加,内容加深、自主学习的要求提高,加之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的风格不同,造成许多学生不能及时的有效进行自我调节,难以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特别是部分学生小学阶段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及基础都较差,进入中学,新鲜一阵子,然后对学校生活、学习便索然无味,学生心理素质弱化,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心理的主要问题有:
(1)学习适应不良型。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听不好课,做不好作业,产生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
(2)兴趣衰退。有的学生,除了游戏,对学校、社会中各种新鲜事物都不感兴趣。
(3)缺乏自信,自卑或自傲。自我评价或过低、妄自菲薄,或自责傲倾向,对自己的失败估计。
(4)封闭退缩。不愿交往,情绪苦闷、封闭,如有交往,也是被动勉强,交往内容表面化,他们的情感交流退缩型的,认为任何人都无法帮助自己。
(5)悲观失望。觉得生活中一切都没什么意义,感到前途渺茫。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思想品德课可行性
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心理健康,部分学生的行为问题在开始时主要是心理问题,因未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而转化为品德问题的。教师要善于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教育学生。
1.最终目标具有一致性。初中思想品德课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其个性的教育。心育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与心理健康教育均是为了使学生更好适应社会需要,形成健康的个性。
2.教育内容的交叉性。实际上,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二者具有交叉性,有的还是真接的,如初一上册的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的教学内容——善于调节情绪;有的是间接的。我们都知道,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而这个“知、情、意、行”都是心理因素,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确定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促进了学生社会化进程。即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学生产生学习心理问题四大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的因素、学校因素、个人素质因素等。从学生学习心理问题产生的四大因素来看,解决这四个问题,正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题中之义。
3.教学方法的相通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不同,初中思想品德课是讲道理摆事实的灌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认知疗法,但两者教学法有相通之处。
①体验法。都有阅读与听故事,学生进行生活性体验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内心感受。
②操作法与行为强化法有相通之处。通过活动、竞赛、游戏、劳作等方法,训练学生竞争、合作、团结、机智等行为心理品质。
③讨论法。两者都有讨论法专题讨论、分组辩论、想象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
④角色扮演法。两者都有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表演、角色互换等方式获得丰富的道德心理感受。
⑤行动法与行为强化法相通。通过行为训练、示范、奖赏、惩罚、契约等办法,利用正强化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心理行为,利用负强化消除不良道德心理行为。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的主要策略
(一)教学教育观念整合与转变。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总目标中的“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这个目标要强化。我们应根据心理教育规律的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新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师角色的表达有三点(1)教师不应仅是一个道德的传播者,而更应该成为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2)教师不应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而更应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促成者。(3)教师不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而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顾问。 这三点应该还要改进成为心理健康的辅导者。
(1)教师不应仅是一个道德的传播者,而更应该成为学生道德、心理发展的向导。(2)教师不应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而更应是学生学习心理成长的促成者。(3)教师不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而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顾问。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加强自身建设。
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相反,专制、紧张的师生关系,学习压力过大,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而由传统的师生关系到新型的师生关系又是思想品德初二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教师要用自己的巨大的正能量,用宽容、理解接纳不同层次和不同表现的学生;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教育,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与学生一起面对成长的烦恼与困惑,在课堂上,运用心理学的元素,让学生敞开心扉,解决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来关爱学生,懂学生比爱学生更重要!我们教师最常见的说法是:我是为你好,至于你需不需要,你认不认同,则不是我考虑的范围。因此,我们教师就会常有“我本将心向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的无奈,这是不懂学生心理的无奈。学生的有六种矛盾心理特征:
一是希望被人理解与心理意识封闭的矛盾。一方面不愿透露内心,另一方面又常驻常埋怨别人不理解。要懂得学生这些,就要走进学生。二是强烈的上进心与自控能力差的矛盾。三是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四是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五是兴趣广泛与兴趣中心缺乏的矛盾。六是心理焦虑与心理松弛的矛盾。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当学生怍逆甚至是情绪失控时,教师应会较少对等地与之发生冲突。
(三)教师要善于抓热点问题,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有机融合。
教师要深入学生,熟悉学生的活,了解学生们最关心什么、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最大的烦恼和困惑是什么,发现热点,就找到了活动的主题。如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但许多学生难以把握交往的尺度,陷入早恋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我们可以结合第三课 《同侪携手共进》第二框《男生•女生》我们可以通过小品表演既肯定男女生交往的必要性,又使学生学会男女生交往的规范。
如有的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用心中认定的标准来要求子女,通过高期望值来施加压力,让儿女实现其光宗耀祖的理想;有的家长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强加给子女,用最高的标准,来要求子女,自己没办法实现的事要求子女完成。我们可以通过第一课第一框《我知我家》的教学,达到“与父母的血缘关系不可改变” 《难报三春晖》“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 第二课第一框《严也是一种爱》和第二框《两代人的对话》让学生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要领”共同帮助学生化解心中的难题。
(四)借助心理辅导方法,实现教育方法与技术的融通。
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要扩展学生的知识,而且还要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转变其态度、养成必要的社会技能等,所有这些单靠知识传授是难以奏效的,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辅导的教育方法,变换多种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教师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辅导的教育方法,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个别谈话、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
比如谈话法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辅导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思想品德教师运用谈话法,解决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排除心理障碍。
在教第九课第一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师让学生运用谈话法,在坦城的交流中让各种思想相互交锋,让学生掌握:宽容他人,悦纳自己,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而提高个人素质。
比如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练习某种行为方式,身临其境地去体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角色扮演是一种生动、活泼、有吸引力的方法,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创造角色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如小品、情景剧。如发达的网络对学生影响极大,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有的学生沉迷网络。我们可以用第六课 《网络交往新空间》中的《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让学生从中选择最优行为,再让学生作示范表演,形成共识,掌握行为规范。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辨别觉察能力,学会自我保护。
比如班级、小组讨论。这种方法是组织小组或全班学生,针对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担任主持人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把握讨论的方向和主题。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讨论的目的是使学生明辨事理。组织实践活动,活动后评选最佳表现者,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行为训练,在评选中提高层次。
我们可以通过第四课 《老师伴我成长》中的《有效沟通 健康成长》“新型师生关系”、“共筑师生情感桥梁”从心理上,有预见性做好学生与教师、学校冲突与预防的心理准备。请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以前后两桌为一小组,互相传看笔记本。要求每人以赞赏的眼光去看其他同学的笔记,分享他人的成功喜悦。
(五)教师要适当地组织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扩大和延伸。它通过社会实践活功(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文学艺术活动、科学技术活动、体育锻炼活动、劳动公益活动等,为学生走向社会、接触自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组织得好的课外活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的需要发展得更为强烈,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奋发进取,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等优秀的思想品质;不仅能有效地形成学生的外在动机,而且能激活学生的各种内在动机,合力推动学生健全人格的完美发展。如举办竞赛活动。在教第八课《竞争合作求双赢》竞争无处不在,积极的竞争,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促进作用。可以通过《知识竞赛》这类的活动,来增添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当然思想品德课与心理健康课又是有区别的,如果个别学生心理已进入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就应该运用各种专门的心理学方法矫正,使之恢复到正常健康状态。这些方法主要有心理分析法、患者中心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宣泄疏导法、暗示法、代偿迁移法、自信疗法、自我防御启动法等等。
❽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 刘兰芝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信城中学 251800
摘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激励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细心挖掘教材的心理教学因素,逐步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思品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贵在潜移默化,贵在“润物细无声”,它更多的时候是内隐的、暗示的、濡染的。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 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学生初步形成了人生观、价值观及情感态度等一些心理特征。如果因某些因素导致学生心理上出现问题,将会对他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生活、人际交往等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可能造成终生的遗憾。因此,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激励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以权威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允许学生动摇自己的“权威”地位;通过我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爱,并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得到美的享受,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这样,学生对老师有了亲近感,他们体验到受教育是快乐的,从而主动参与学习、敢于争辩,最终学生的思维得到内化,潜能得到发展,情感更加丰富,心理更加健康。
二、挖掘教材的心理教育因素,触动学生心灵深处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处处渗透着心理健康要素,教师只要对课本内容加以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教学《珍爱生命》一课时,我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生命的精彩,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学会珍惜自身生命的同时更要主动去关爱他人的生命安全。再如《珍惜新起点》一课,让学生认识到怎么样才能使新建立的班集体更加有凝聚力、同学之间怎么相处等等,进而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尽早养成尊重他人、服从集体的优良品质,为自己的中学阶段缔造良好开端。这样,通过细心挖掘教材的心理教学因素,逐步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满足学生健康成才的需求,健全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我在思品课教学中,根据本学科的内容特点,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兴趣盎然地学习。对于能够给出正确结果的学生,我会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通过思考但解答中仍有不足之处的学生,我会先肯定他们解答中的正确之处,然后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可以从某某方面来继续考虑”、“请你再……你一定会想出来的”等,而不是轻易地否决他们,以致于使这些学生的思考过早地结束;对于学生中新颖、简洁的回答,则可以用“你的解法很棒”、“老师还没有想到这种解法”等话语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让学生感受成长的艰辛、享受成功的快乐,是我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常用做法。
四、注重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培育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尽可能多地采用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教学中,我善于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异性、差异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教学《学会交往》的内容时,我就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友谊的重要、找到获得友谊的方法,逐渐懂得待人接物要平等、真诚,要理解、宽容。学生受该教学内容的影响,必将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更注意自己的言行,培育自身的心理自觉性。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掌握了交友的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还协调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这无疑对健全学生的心理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扰,赋予学生心理自信
俗话说“拥有自信心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前提”,“没有自信便会失去一切”,因而,思品课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顾虑和困扰。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并正确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从而有效地从事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引导,帮助其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逐步培育其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也是思想、心理上的叛逆期和不良事件的高发期,教师务必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他们要有坚定的人生目标和正确的价值选择,让他们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的这些做法,都来自于课堂教学实践,期望我的做法能抛砖引玉,激起更多更美的浪花——“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方法之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