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本节课是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推测和验专证光的属传播特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懂得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三、教学重、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激光笔。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及夹子,一张黑色卡纸做屏、塑料管。小孔成像的材料(火柴、蜡烛、黑色光屏、带洞的卡纸)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贰』 小学科学 教科版 五年级教案光时怎样传播的
一、教材解读:本节课是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推测和验证光的传播特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懂得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三、教学重、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激光笔。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及夹子,一张黑色卡纸做屏、塑料管。小孔成像的材料(火柴、蜡烛、黑色光屏、带洞的卡纸)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电灯就会照亮我们的房间,那么这些光又是从哪来的,怎么照亮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激趣:教师手里拿一个激光笔照射在黑板上问,我用激光笔照射黑板,你知道光的行走路径是怎样的吗?
二、推测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根据以上事实,你认为光的传播路径是什么样的?
三、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我们要设计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
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我们直接或间接地看到光传播的路径?或者让我们看到光不能转弯?
四、用各种方法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三张白色带洞的卡纸,一张黑色的卡纸做屏,四张卡纸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射第一张白色卡纸,观察手电筒的光是否照在黑色卡张上,说明什么?
移动第二张卡纸,观察光照射在什么位置?将第二张卡纸归回原位,移动第三张卡纸,观察光照射在什么位置?将第三张卡纸归回原位,这两个实验说明什么?
2、将黑色卡纸放在塑料管的一端(稍有一点距离)用手电筒在塑料管的另一端照射,观察光是否照在卡纸上。
将2根塑料管接好,再将黑色卡纸放在塑料管的一端(稍有一点距离)用手电筒在塑料管的另一端照射,观察光是否照在卡纸上。
以上两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小孔成像实验方法
将黑色卡纸做为屏,前面放一张带洞的卡纸,在前面放一支蜡烛,点燃蜡烛,使蜡烛的光通过小孔照射到黑屏上,你观察到了什么?向左移动一点白色卡纸,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你知道光的速度是多少吗?
『叁』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4,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动植物的版活体和残权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2.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3.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肆』 五年级科学上册《土壤中有什么》教案设计 教科版
教学分析:题材体裁,内容形式,结构背景,教学目标:教学目的:教版学方法:引导法等,权教学准备:CAI等多媒体课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a.课前准备,b.师生问好,二,导课,情景展示图片,学生观看思考回答想象,三,进行新课,a.出示课题,b.教师采用图片法,引导法,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叙述法,示范法,讲解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c.学生个别先掌握内容,分组掌握内容,全班掌握内容,学生在教师引导配合中进一步掌握内容,d.本节课内容丰富难易安排合理 形式新颖不拘一格,结构紧凑不拖沓,分层分部分版块,e.学生在教师引导配合中掌握全部知识内容,实现本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f.拓展延伸,四,二度创作,五,小结反思。
『伍』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设计和反思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稀释平板计数法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
法。
直接计数法中常用的是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这种方法是先将待
测样品制成悬液,然后取一定量的悬液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图1-
3-1)。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数目来计算出单位体积内的微
生物总数。直接计数法所需设备简单,可迅速得到结果,而且在计数
的同时能观察到所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其缺点是难以计数微小的
细菌。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纯培养悬浮液中各种单细胞菌体的计数。
间接计数法最常用的是稀释平板计
数法,它是根据微生物的培养特征而设计
的计数方法。这种方法在样品中含菌数较
少的情形下,也可以完成计数。
应用稀释平板计数法计数时,需要
将待测样品配制成均匀的系列稀释液,尽
量使样品中的微生物细胞分散开。再取一
定稀释度、一定量的稀释液接种到平板
中,使其均匀分布于平板中的培养基内;
或是将一定量的稀释液,与溶化后冷却至
45℃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倾入无菌培
养皿中,摇匀、静置待凝。经过培养后,
就由单个微生物生长繁殖形成菌落,这样
的一个菌落就代表着一个微生物个体。统
计培养基中出现的菌落数,即可推算出检
测样品中的活菌数。
FOR EXAMPLE:]
土壤中好气性细菌的计数
土壤中生活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是极其丰富的,这些数量众多的
微生物对提高土壤肥力有重要作用。因此,测定土壤中的含菌量可以
作为判定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材料器具
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附录二)、无菌水;培养皿、
移液管、天平、锥形瓶、试管、酒精灯、恒温培养箱、摇床等。
活动程序
1.制备土壤稀释液
取土壤表层5~10 cm 处的土样。准确称取1 g 土样,放入盛有
99 mL 无菌水的锥形瓶(250 mL,放有小玻璃珠)中,用手或摇床振荡
20 min,即制成102 倍的稀释液。
用1 mL无菌移液管,吸取10 2倍稀释液0.5 mL,移入装有4.5 mL
无菌水的试管中,配制成103 倍稀释液。
用同样的方法可制成稀释倍数为104、105、106 的系列稀释菌液
(图1-3-2)。
图
移液时,要将移液管插入液面,吹吸3 次,每次吸上的液面要高
于前一次,让菌液混合均匀并减少稀释中的误差。每配一个稀释度要
换用一支移液管。
2.取样及倒平板
将无菌培养皿编号,依次为104、105、106,每一号码设置三个
重复。
用无菌移液管三支,分别吸取稀释倍数为104、105、106的土壤稀释
液各0.2 mL,注入到相应编号的培养皿中(每个稀释倍数各三个培养皿)。
将已灭菌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溶化,待冷却至45~50 ℃左
右,倾入到无菌培养皿中,每皿约15 mL,轻轻转动培养皿,使土壤
稀释液与培养基混合均匀。
3.培养
将上述接种好的平板培养基冷却后,倒置放入28~30 ℃的恒温
培养箱中培养24~36 h,直至长出菌落为止。
4. 观察记录
将实验中得到的菌落数填入表1-3-1。
结果分析
1.选取具有合适菌落数的稀释倍数并计数。
在计算结果时,从接种的3 个稀释度中选择一个合适稀释倍数,
统计出菌落数(图1-3-3)。选择的原则是:
过
(1) 细菌、放线菌、酵母菌以每个培养皿内有30~300 个菌落为
宜。霉菌以每个培养皿内有10~100 个菌落为宜。
(2) 同一稀释倍数各个重复的菌落数相差不太悬殊。
2.将统计出的菌落数按下列公式计算,得出每克样品菌数。
每克土壤样品菌数= 某稀释倍数的菌落平均数×稀释倍数
『陆』 五年级科学上册《土壤中有什么》教案设计 教科版
1.教师要写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的教学经历或教学故事,即要有选择性,典专型性,不要事属无巨细都罗列进去,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选择。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2.应根据以往的经历撰写案例,尽量保持案例中资料的真实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到案例的主体即学生那是去询问、调查他们的真实感受。
3.教学案例与其它的教学作品有区别性。
与教学论文相比,教学案例在文体和表达方式上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生动的教学“故事”的描述,通过对具体的学生、老师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