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把握小学古诗词教学
提到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有许多老师就苦恼。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因此,古诗词的教学不可避免地走入了许多误区,使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偏离了航道。具体表现在: 一、 教师只负责“教会”,不重视“会教” 贪图省事的语文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强迫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师早已安排好的学习方法,比如抄写“标准”的诗词译文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放鸭式”背诵全文等。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终于“协助”教师完成了“教会”的任务,学生并没有享受到学习过程的快乐,教师也完全忽视了教学方式的优化、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等问题。 二、 学生只注重“读会”,不重视“会读” 学生在扫清字词的障碍,能流利地朗读诗词以后,往往沾沾自喜,认为已经“读会”了。他们却忽略了诗词的节奏、韵律等关键问题,而这些,恰恰是诗词的精华所在,重中之重。 三、 学生只能够“背诵”,不重视“诵背” 很少能够看到语文课堂上,学生能够忘情地吟诵古诗词,学生总是以自己能一气呵成地背完诗词为荣,面对这样的学生我隐隐有些担忧,担忧他们如何有时间去思索、去感悟、去品味。古人“吟诗”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吟”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感悟品味字词的优劣,思考情境的创设、情感的抒发等诸多问题,使自身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吟诵”中得到提高,如此优秀的训练方法如今却不被重视,近乎绝迹,岂不悲哉? 那么,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呢? 我以为首先必须要先正确解读新课标对小学生掌握古诗词的要求。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要会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以上(低年级50篇;中年级50篇;高年级60篇),这是对小学生掌握古诗词数量上的要求。 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诗文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诵读诗文,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是对小学不同年段学生掌握诗词理解上的要求。由此可见,新课标的要求可归纳为三会:会读、会背、会感悟。 其次,依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一、反复吟咏,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的情境 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诗教足以养心。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❷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低段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低段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于都县第六小学 管丽萍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就有70首。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这些优秀的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谨,魅力无限。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靠老师讲出来的。加上低年级学生人生阅历浅,认知水平有限,刚刚接触古诗,更不可能要求他们“字求其训,句索其旨”。
那么,如何更有效地指导低年级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叶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古诗词时,不仅要使学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其主要内容,还必须引导学生“入境”才成。
一、巧用多媒体,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大家都知道古诗产生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古诗中出现的生活片段很难让现在的孩子接触和体会。所以单靠教师的只字片语很难解释清楚,孩子们也无法体会出相关的诗意。这时就要教师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让学生通过声像、视频去了解历史、了解过去,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意,也帮助学生拓展了课外知识。例如:教学《渔歌子》时,箬笠、蓑衣这两件物品现在已不易找到,教师通过播放幻灯片再现这些物品,能让学生直接感官认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许多学生都没有去过庐山,单靠一些呆板的图片是无法体会庐山三叠泉的雄伟和壮观。这时如果能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庐山三叠泉的视频,让学生如临其境、如听其声,相信学生就能轻而易举的理解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二、利用游戏,激发学习古诗文兴趣,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意境。
低龄的学生学习古诗,有时会出现倦怠的情绪,此时就需要教师利用一些游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喜爱读古诗,并且认为学习古诗对自己有一定的影响。如果老师们能合理利用赛诗会、古诗接力、对对子等游戏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教学中穿插上情景表演和角色表演,将特别有助于提高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例如:学习《所见》时,让学生理解古诗大意后,鼓励学生亲自扮演牧童,去体会牧童的生活和心情,学生就能在表演中轻松而又快乐的体会出诗意。
三、教师的激情是古诗文课堂收到成效的保证。
古诗是一门艺术,其中蕴含着很深的情感。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限于理解诗句,更重要的是体会作品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激情不仅仅可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利用激情有效地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有一次听县骨干教师执教古诗《游子吟》,当老师充满激情地朗诵时,所有的学生和在场的老师们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她深情并茂讲述自己作为游子对父母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境。
相信许多教师在教学前都会充分准备、认真备课,但同样起点的教学,充满激情的教师总会把一堂普通的教学上出精彩,闪出亮点,低段的古诗文教学更是如此。
四、想象力的培养是古诗文教学的重中之中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
❸ 浅谈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建议
古典诗词语虽短,但意境却大,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美育的好题材。但是语言精练优美,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然而,古诗词毕竟与现在中小学生的距离较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它的语法、平仄等现在已经不常用了,如果对其笼统的进行全面教学,耗时费力不说,学了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况且,由于各个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因而,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多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❹ 如何提高小学古诗教学的实效性
究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古诗文学习的有效性呢?我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体会,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熟读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做到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1、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如《论语》四则当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面的“知”读“zhī”,意思为“知道”,最后一个“知”读“zhì”,意思为“智慧,聪明”。
2、读准节奏,疏通词句。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一句话,在哪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果读错节奏,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节奏?我们一是把不同的停顿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节奏。
3、模仿练读,读出韵味。读准字音,读清节奏,只是诵读的第一步。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教学中,老师正确的范读非常重要,让学生注意听,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首先,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次,注意语调。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仿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更重。通过模仿,读出正确的语调,激起心中的忧愤,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第三,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
4、图文赏读,掌握思路
一篇文章在诵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支撑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加快记忆的速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变静为动,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诵读时,根据文意、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文章、诗歌,更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
二、想象
想象是领会的载体,是创新的萌芽,是智慧的火花。教育家吴祖兴在《语文教学应重视想象力的培养》一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背诵是汲取前人思想语言精华的最基本手段,而想象能使语言文字与情景结合而深深印入人们的脑海,从而大大增强人们的记忆力。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名言佳句,无不唤起了我们如画的想象,所以,一经诵读就永志于心。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何等的重要。所以,在诗歌诵读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入情入境地想象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进而使其熟练诵读的有效手段。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入情入境地想象呢? .
(一)精心导入,扎实练习面对一首首不解其义的古诗文,如何让学生去读懂诗意,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在老师的精讲中受启发,在精讲的“导”语中去想象,以达到理解并背诵诗文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山居秋暝》时,为了让学生在整体上感知诗歌内容,我首先在本课的导语上进行了精心设计,同学们在解题后,我接着说:“这首诗当中的第一句还被引用到广告中呢!你们也想体味其中的妙处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文。”这样,老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同学们构建出想象的空间,让同学们在好奇与想象中去阅读本诗,就会使想象的画面具体、形象起来。这时,老师在让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出示诗歌挂图,使学生把想象的画面与眼前的画面相对照,整体感知了诗歌内容。此时,再让学生进行情景讲述,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当孩子们具备了一定的想象能力时还要引导学生在“练”字下工夫,那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诵读实践。在诵读活动中,我首先让善于背诵的同学介绍记忆背诵的经验。在学生们方法各异的介绍中,我再向同学们做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即:在诵读一首新诗时,首先要借助注释读懂题目;接着去试读诗文附注的诗歌大意,初步感知诗意后,再去观察本诗的插图,并联系诗歌大意进行入情入境地想象;最后,在诗意朦胧的想象中熟读诗文,并在逐渐清晰的再造意境中理解诗意,直至背诵诗文。
当孩子们背诵了较多的诗篇后,巩固背诵已诵诗文,恢复增强记忆能力,便成为突出问题。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轻松游戏,牢固掌握
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入情入境地想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加快背诵的速度,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编玩一些别开生面的娱乐游戏,其中的编“谜”猜“谜”游戏,就特别富有情趣。
这里所谓的“谜”,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用语言文字叙述事物的特征让人们去猜测的谜语,而是由诗文内容通过想象所构建的简笔画面。构建这个画面自然离不开学生入情入境的想象,他们把依据诗意想象的画面,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在扑克牌大小的卡片上,这就是一个谜语,这叫“观画猜诗”,出示这个画面,让别人猜想是哪首诗,诗文内容是什么;还有的在卡片上只写诗文的其中一句,让同学猜说诗题和作者,并对出下旬,这叫“诗句接龙”,凡此种种,形式多样。如,第一种的“观画猜诗”,有的学生在卡片上画了一条小河从两山中流过,小河上一轮太阳的旁边画了一只帆船,这正是“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写照。如此这般的,同学们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扑克牌”放在口袋里,在课余时间便玩此猜“谜”游戏,他们往往是三五成群,竟相比赛,乐此不疲。这样,在入情入境的想象中,在轻轻松松的气氛里,达到了对所诵诗文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三、辩论
理越辩越明,思维越辩越开阔。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引出对立观点,让学生各抒己见,以加深对作者观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初步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如讲李白的《客中行》时,有学生提出,这首诗又称“客中作”,在他乡作客,那么这首诗应当是抒写乡愁。马上有同学提出反对意见,提出:著名的兰陵美酒,带着醇厚的香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如琥珀般光艳。诗人面对美酒,心情肯定是愉悦兴奋的。是的,通过学生的这一争论,让大家更加透彻地明白了诗人虽然身在客中,可是乐而不觉是在他乡。这首诗充分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通过辩证理解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也培养了辩证思维能力。
四、作文
把古诗文作为材料提供给学生做作文练笔的材料;运用古诗文的写法和技巧,指导学生作文。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提供材料,进行练笔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它们内容精粹,语言凝炼,意境优美,感情真挚。诗人根据表达的需要,语言高度浓缩,概括,情节跨度较大。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这就使诗中存在了许多“空白”之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象,把跳跃过的情节补充出来,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就是一次很好和练笔。
1.拓展外延,多角度练写。
有些古诗文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人物个性鲜明。这就可以作为对学生作文的有机补充,有选择地进行练笔。练笔时,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意,教师应将诗的出处、背景,诗人的情感,详尽地介绍给学生。在学生领悟了诗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采用多种角度进行练笔,扩写,改写,写读后感或由一首诗想到的,难忘的一节课等,给学生以发挥想象的自由。学生就会放飞想象,兴趣盎然,入诗境,悟讲情,出精美的文章来。还有许多诗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骨针对性地进行练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以《啊,朋友再见》为题,叙述出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岑参的《塞下曲》让学生以《飞将军李广》为题进行写人文章的训练。类似这些可以进行练笔的古诗文还有很多,如:《石灰吟》、《回乡偶书》、《赠汪伦》等。只要悉心指导,许多古诗文都可以拿来让学生进行整篇文章的练笔。
2.根据需要,有目的练习。
学生的作文水平是不一致的,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具有一定的共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训练。这里所说的写作训练是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进行片断训练。如:《江畔独步寻花》要求学生根据诗作,描绘出一幅鲜花盛开、彩蝶飞舞、燕语莺声的春日江边美景,对学生进行写景片断训练。古诗文中可以作为片断训练的诗作也有很多,像《宿新市徐公店》、《春夜喜雨》、《小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教师选择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地片断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语感不断加强,词汇不断丰富,句子更加通顺,条理更加清晰,最终达到熟能生巧,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的目的。
(二)、归纳方法,指导作文
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这些千古美文是最好的范文。诗作中诗人所运用写作方法和技巧,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学的走向。可以说现在写文章所运用的方法的技巧,就是在古诗文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认真摸索古诗文的写作运用规律,归纳古诗文的写作方法,学习古诗文的写作技巧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的作文。罗列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1.古诗《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被历代无数读者所称赞,说是千古绝唱。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勾画出一幅秋郊夕照旅行图,意在抒发作者内心的哀愁。但诗中并未直白的叙述作者的愁思,然而一处处景物却在气氛上刻画出一种苍茫凄凉的意境。从诗作中不难看出作者运用的是通过景物来衬托人物心情的方法。我们将这种写作方法归纳为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景物衬托法。
2.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述的是诗人在饱受战乱流离之后,突然听到胜利消息的狂喜情态。诗中作者通过“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等动态的描述,使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听到平叛胜利后的喜悦心情。我们把这种通过动作描写反映人物情感的写作方法归纳为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动作暗示法。
3.古诗《咏鹅》作者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绘了鹅的形体,从“曲颈”到“白毛”再到“红掌”,抓住了部位的鲜艳色彩“白毛”“红掌”,还有神态动作:“歌”“浮”“拨”,把鹅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漂游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十分可爱,是一则描写小动物外形的很好的范文。通过诵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白描写小动物的方法与规律是“按顺序,抓特点”写出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❺ 教学论文《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古诗词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笔者有一些体会。
一、 激情导入,激发诗趣
1. 朗读导入。朗读不仅能培养人的语感,也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它是一种心灵与文本的沟通,也是情与诗意的完美交融。如果在上课之初,以美的朗诵开场,首先给学生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随着诗词的情感波动而心动,随着朗诵语调的抑扬而情涌。学生只有在欣赏和陶醉中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朗读内容可以是学过的古诗词,也可以是与要学内容相关的古诗词。描绘春景的,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表达爱国热情的,写花的,写草的,写月的……小学生能吟诵许多首,教者只要引导及时到位,就能收到效果。如教学《江南春》时,可让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诗句,让学生背诵《春晓》,当一首首优美的诗句从学生口中流出,他们也融入春天的美景中了。
2. 画面导入。苏轼曾评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古诗词时,可以用图画导入新课,增强直观感。小学教材编者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每首诗篇中都配上一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都能抓住诗中情景,引发学生联想。教学前展示这些插图,让学生从插图中产生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如古诗《村居》的教学,插图是一幅美丽的春色图,画中孩子们放风筝的天真烂漫情趣尤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引发学诗兴趣,顺利地进入古诗的学习中。
3. 诗词导入。即以熟悉的古诗词句导入新篇学习。每位小学生头脑中都储存有一定的古诗词,有些学生在一年级时就能背诵许多古诗句,虽然他们对背诵的古诗词内容并不太理解,但潜意识中总有一种或模糊或粗浅的认识,这种认识在学习相关篇目时就会不自觉地涌现出来。如在教学张志和《渔歌子》这首词时,请学生背诵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进行对比,都是讲钓鱼的,但张志和的钓鱼与小儿的钓鱼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同样写钓鱼,风格差异较大,由小儿的天真引出张志和的失意,强烈的落差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4. 故事导入。古诗词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学生离古诗词作者的生活非常遥远,要想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古人的世界是不可能的。而故事导入应是一种切合实际的方法,因为没有哪位小学生会抵触新奇有趣的故事。其实只要教师用心,每首古诗词都蕴含一个生动的故事。如果用古诗词的故事导入,就能很快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进去。如《石灰吟》《春晓》《清平乐・村居》等古诗词,或本身就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在作者的背后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只要给学生充分的预习准备,让他们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说不定就会对新学的诗词有独到的见解,对诗词背景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二、 吟出韵律,吟出深情
1. 吟出韵律。押韵好的诗词,读起来铿锵有力,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感觉,这就是韵律美。不同的诗词作品,有不同的押韵,会形成不同的气氛,传达出不同的情感。我们朗读诗词,也应将诗词独有的韵律美传达出来。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一般古诗词都有明显的韵味。如《清平乐・村居》中的“草”“媪”“好”,都押“ǎo”韵,读起来顺畅自然。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今许多古诗词已被谱成优美的歌曲,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吟唱。学生在吟唱过程中会产生特别的美感,也在无形中增强了学习兴趣和记忆能力。只要教师善于设计,用心组织,诗词的教学其实也能达到诗情画意般的音乐境界。
2. 吟出深情。诗词是一种最适宜朗读的文学形式。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有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邃的意境、优美的韵律。因此,我们朗读时,就应该通过丰富的想象,再现诗人词人的感情。诗词是抒情艺术,无论是抒情诗词,还是叙事诗词,甚至哲理诗词,只要是成功的作品,里面必定奔涌着作者澎湃的激情,蕴含着作者的缕缕情思。无论是思念家乡、亲人的《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是表达朋友情深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抑或是托物言志的《石灰吟》《墨梅》等,都深藏丰富的情感。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走进作者心境,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脉搏,让自己的思想和诗人、词人的思想融为一体。这样,朗读者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 明白诗理,升华诗意
1. 找诗趣。学习散文我们喜欢引导学生找出“文眼”,其实古诗词也有“眼睛”,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它,就能顺利把握情感基调,悟出作者的思想精髓。“眼睛”是诗词的中心,是诗人要表达的“诗理”。“理”其实是和“趣”相连的。有时我们在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时,会让他们无形中享受到一种乐趣。在诗人营造的趣味中习得其意,进得其境,显得顺畅自然。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向我们描绘了富有乡村田园气息的情景。词中的一户人家二老融洽,孩子孝顺,老有所养,少有所事。这首词只要细细玩味,我们就会发现“趣味”无穷。“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亲切与温馨,“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可爱活泼,都融于一个“醉”字中,“醉”字就是“词眼”,字里行间也无不让人感觉到词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在这样的生活里,有乡村美,也有乡村趣,更有乡村乐。
2. 融诗情。诗是以文字体现情感,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词。如陆游经过长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深切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经历了十五个月的流放生活后重获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喜悦,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再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直下的壮丽景观,心中勃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可见诗词歌赋都是作者“情动而辞发”之产物。
3. 悟诗理。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也留下许多至深哲理,让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在吟诵诗词歌赋时不断成长成熟。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提高对古诗词的感悟力。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朱熹《观书有感》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过躬行”。还有,李白《将进酒》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些深含哲理的诗词都是教师教学时必须让学生理解的,学生只有理解了才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❻ 如何提高小学诗歌教学之效率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是从目前教学来讲,很多小学生对古诗文产生一种厌倦的情绪,认为学习古诗文没有实际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增加他们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提高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一、引导学生朗读、倾听、体会、交流,创新古诗文
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让学生大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同时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挑选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然后让其他学生用心去倾听。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进一步启示和激发学生深入地体验和审视感受,领悟诗句中蕴涵的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事理。
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有的可能只是零碎片段,有的甚至还只是片言只语,所以特别需要在同桌、小小组之间充分议论。这样可以互相启发,激起“头脑风暴”。不仅会大大促进理解,而且会触发出许多感悟。使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这样学生自学能力会大大增强,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发挥古诗教学的特有魅力。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古诗文课堂教学
教学媒体都是以物质形式出现的,教学媒体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传统教学媒体,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正是教师所追求的。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枫桥夜泊》古诗时,学生还未走进教室,我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已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整个教室回荡着音乐,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
铃声响了。我站在讲台前扫视了一下教室,只见同学们静静地坐在那里,注视着我。此刻,我饱含激情地开始讲解:“说起唐诗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古诗发展的最高峰。许多作品虽然距离现在已有千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那经久不衰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这首唐诗并结识他们的作者。”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这节课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生动的语言,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并使这种兴趣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多媒体动画演示,以其生动形象的画面、鲜艳明丽的色彩、赏心悦目的形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把学生带入语言描绘的境界,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题西林壁》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想象。开始,我用动画演示一个个广袤的空间,此时夕阳依傍,连绵的群山远远望去。危峰兀立。在浩瀚的天地间,景物有远有近,色彩有浓有淡,一个动静交错、气势磅礴的绝妙境界,启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在此基础上我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他们越读越觉得心旷神怡,不由自主的进入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境,感受群峰犬牙交错时产生各种不同景观的景象。接着。我演示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通过观察想象,学生很自然地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体验,明白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三、把古诗文生活化教学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提炼出的规律。我们的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规律及学习运用规律。学生的头脑不是盛放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师不能只考虑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应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引导学生善于用书本知识阐释生活中的数学。古诗词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更能通过美好的事物和形象及美好的理想去感染、塑造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潜能。但是,由于古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把握。另外,古诗词教学在形式上略显单词。多停留在讲讲、读读、背背的形式上,教学形式上的单调必然有损古诗词丰厚内涵的理解。教师可以把古诗文生活化教学,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很容易记住古诗文的内容,也很容易理解古诗文的意境。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如,在讲到有关春天景色的诗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田野或者能体会到春天感觉的地方,在那种地方讲解诗句,朗读诗句,会让学生感觉别有一番风味,也会增加学生对古诗文教学的兴趣。
❼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渊源,这些千古美文之所以能够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流传下来,且经久而不衰,是因为它们无论在思想上,内容上都堪称典范,可以使学生在诵读中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滋养和熏陶,奠定内涵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古诗文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可取之处。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写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说理的……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夸张写实……分门别类,各具特色,不尽相同。可见,如果能切实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将使学生获益颇多。
那么,究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古诗文学习的有效性呢?我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体会,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熟读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做到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1、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如《论语》四则当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面的“知”读“zhī”,意思为“知道”,最后一个“知”读“zhì”,意思为“智慧,聪明”。
2、读准节奏,疏通词句。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一句话,在哪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果读错节奏,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节奏?我们一是把不同的停顿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节奏。
3、模仿练读,读出韵味。读准字音,读清节奏,只是诵读的第一步。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教学中,老师正确的范读非常重要,让学生注意听,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首先,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次,注意语调。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仿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更重。通过模仿,读出正确的语调,激起心中的忧愤,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第三,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
4、图文赏读,掌握思路
一篇文章在诵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支撑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加快记忆的速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变静为动,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诵读时,根据文意、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文章、诗歌,更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
二、想象
想象是领会的载体,是创新的萌芽,是智慧的火花。教育家吴祖兴在《语文教学应重视想象力的培养》一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背诵是汲取前人思想语言精华的最基本手段,而想象能使语言文字与情景结合而深深印入人们的脑海,从而大大增强人们的记忆力。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名言佳句,无不唤起了我们如画的想象,所以,一经诵读就永志于心。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何等的重要。所以,在诗歌诵读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入情入境地想象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进而使其熟练诵读的有效手段。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入情入境地想象呢? .
(一)精心导入,扎实练习面对一首首不解其义的古诗文,如何让学生去读懂诗意,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在老师的精讲中受启发,在精讲的“导”语中去想象,以达到理解并背诵诗文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山居秋暝》时,为了让学生在整体上感知诗歌内容,我首先在本课的导语上进行了精心设计,同学们在解题后,我接着说:“这首诗当中的第一句还被引用到广告中呢!你们也想体味其中的妙处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文。”这样,老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同学们构建出想象的空间,让同学们在好奇与想象中去阅读本诗,就会使想象的画面具体、形象起来。这时,老师在让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出示诗歌挂图,使学生把想象的画面与眼前的画面相对照,整体感知了诗歌内容。此时,再让学生进行情景讲述,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当孩子们具备了一定的想象能力时还要引导学生在“练”字下工夫,那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诵读实践。在诵读活动中,我首先让善于背诵的同学介绍记忆背诵的经验。在学生们方法各异的介绍中,我再向同学们做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即:在诵读一首新诗时,首先要借助注释读懂题目;接着去试读诗文附注的诗歌大意,初步感知诗意后,再去观察本诗的插图,并联系诗歌大意进行入情入境地想象;最后,在诗意朦胧的想象中熟读诗文,并在逐渐清晰的再造意境中理解诗意,直至背诵诗文。
当孩子们背诵了较多的诗篇后,巩固背诵已诵诗文,恢复增强记忆能力,便成为突出问题。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轻松游戏,牢固掌握
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入情入境地想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加快背诵的速度,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编玩一些别开生面的娱乐游戏,其中的编“谜”猜“谜”游戏,就特别富有情趣。
这里所谓的“谜”,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用语言文字叙述事物的特征让人们去猜测的谜语,而是由诗文内容通过想象所构建的简笔画面。构建这个画面自然离不开学生入情入境的想象,他们把依据诗意想象的画面,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在扑克牌大小的卡片上,这就是一个谜语,这叫“观画猜诗”,出示这个画面,让别人猜想是哪首诗,诗文内容是什么;还有的在卡片上只写诗文的其中一句,让同学猜说诗题和作者,并对出下旬,这叫“诗句接龙”,凡此种种,形式多样。如,第一种的“观画猜诗”,有的学生在卡片上画了一条小河从两山中流过,小河上一轮太阳的旁边画了一只帆船,这正是“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写照。如此这般的,同学们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扑克牌”放在口袋里,在课余时间便玩此猜“谜”游戏,他们往往是三五成群,竟相比赛,乐此不疲。这样,在入情入境的想象中,在轻轻松松的气氛里,达到了对所诵诗文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三、辩论
理越辩越明,思维越辩越开阔。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引出对立观点,让学生各抒己见,以加深对作者观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初步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如讲李白的《客中行》时,有学生提出,这首诗又称“客中作”,在他乡作客,那么这首诗应当是抒写乡愁。马上有同学提出反对意见,提出:著名的兰陵美酒,带着醇厚的香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如琥珀般光艳。诗人面对美酒,心情肯定是愉悦兴奋的。是的,通过学生的这一争论,让大家更加透彻地明白了诗人虽然身在客中,可是乐而不觉是在他乡。这首诗充分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通过辩证理解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也培养了辩证思维能力。
四、作文
把古诗文作为材料提供给学生做作文练笔的材料;运用古诗文的写法和技巧,指导学生作文。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提供材料,进行练笔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它们内容精粹,语言凝炼,意境优美,感情真挚。诗人根据表达的需要,语言高度浓缩,概括,情节跨度较大。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这就使诗中存在了许多“空白”之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象,把跳跃过的情节补充出来,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就是一次很好和练笔。
1.拓展外延,多角度练写。
有些古诗文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人物个性鲜明。这就可以作为对学生作文的有机补充,有选择地进行练笔。练笔时,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意,教师应将诗的出处、背景,诗人的情感,详尽地介绍给学生。在学生领悟了诗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采用多种角度进行练笔,扩写,改写,写读后感或由一首诗想到的,难忘的一节课等,给学生以发挥想象的自由。学生就会放飞想象,兴趣盎然,入诗境,悟讲情,出精美的文章来。还有许多诗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骨针对性地进行练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以《啊,朋友再见》为题,叙述出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岑参的《塞下曲》让学生以《飞将军李广》为题进行写人文章的训练。类似这些可以进行练笔的古诗文还有很多,如:《石灰吟》、《回乡偶书》、《赠汪伦》等。只要悉心指导,许多古诗文都可以拿来让学生进行整篇文章的练笔。
2.根据需要,有目的练习。
学生的作文水平是不一致的,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具有一定的共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训练。这里所说的写作训练是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进行片断训练。如:《江畔独步寻花》要求学生根据诗作,描绘出一幅鲜花盛开、彩蝶飞舞、燕语莺声的春日江边美景,对学生进行写景片断训练。古诗文中可以作为片断训练的诗作也有很多,像《宿新市徐公店》、《春夜喜雨》、《小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教师选择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地片断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语感不断加强,词汇不断丰富,句子更加通顺,条理更加清晰,最终达到熟能生巧,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的目的。
(二)、归纳方法,指导作文
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这些千古美文是最好的范文。诗作中诗人所运用写作方法和技巧,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学的走向。可以说现在写文章所运用的方法的技巧,就是在古诗文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认真摸索古诗文的写作运用规律,归纳古诗文的写作方法,学习古诗文的写作技巧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的作文。罗列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1.古诗《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被历代无数读者所称赞,说是千古绝唱。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勾画出一幅秋郊夕照旅行图,意在抒发作者内心的哀愁。但诗中并未直白的叙述作者的愁思,然而一处处景物却在气氛上刻画出一种苍茫凄凉的意境。从诗作中不难看出作者运用的是通过景物来衬托人物心情的方法。我们将这种写作方法归纳为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景物衬托法。
2.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述的是诗人在饱受战乱流离之后,突然听到胜利消息的狂喜情态。诗中作者通过“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等动态的描述,使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听到平叛胜利后的喜悦心情。我们把这种通过动作描写反映人物情感的写作方法归纳为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动作暗示法。
3.古诗《咏鹅》作者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绘了鹅的形体,从“曲颈”到“白毛”再到“红掌”,抓住了部位的鲜艳色彩“白毛”“红掌”,还有神态动作:“歌”“浮”“拨”,把鹅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漂游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十分可爱,是一则描写小动物外形的很好的范文。通过诵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白描写小动物的方法与规律是“按顺序,抓特点”写出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在摸索中,我们还从古诗文中归纳总结出许许多多实用的写作方法。在从古诗文提炼方法时,教师必须注意重到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不求面面俱到,达到教学目的即可。这样长期训练,既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方法,又使学生熟吟古诗文,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的素养。
古诗文教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体系,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究商榷。只要我们去发掘其中的宝藏,踏实的进行训练,相信学生会从中有所收益。
❽ 如何提高古诗的高效教学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古诗词试题也是中考和高考中必然会出现的内容.那么我们知道,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境意高远,蕴涵哲理,脍炙人口、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上完六年级古诗词复习,我对新课标要求必背的古诗进行了一次测试评估,有以下几种评估题式: (1)把诗句填写完整; (2)把诗句、作者、诗题用线连起来; (3)根据下列节日写出对应的诗句; (4)根据景物写出相对应的诗句; (5)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 (6)按要求默写古诗. 题目并不难,但范围比较广.评价结果,令我大吃一惊,一些以前学过的诗句大部分学生毫无印象,就连去年每人背出并都会默写、在我心目中已经过关了的诗句写对的同学也寥寥无几.为什么会这样?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啊!带着一头的雾水,我冷静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1.从我的教学方法看 (1)教学形式套路化:古诗教学中,我往往采用这样的套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认为这样的套路是古诗教学的万能钥匙,教学设计也往往把解词释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花大力气解决.先是逐字逐词地解释,再是理解每个句子,最后串讲整首诗的意思,到此便认为达成了目标.习惯于古诗教学模式化的我在备课时自觉轻松、不假思索地套用这三步曲,娴熟用之.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我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 (2)教学任务简单化:很多时候,在古诗教学中,我中国功近利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却置古诗词文学营养和民族情结于不顾,把学生当作接受的容器提壶灌之.将自己所认为的重点一股脑儿塞给了学生,以达到速成的效果.古诗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3)理解过程轻感悟:古诗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距离,学生自主理解难度大.于是我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等.学生朗读的机会很少.常常是课始学了生字读一遍,然后理解诗意后再读一遍,一首诗“学完”,总共读了两三遍.学生自读感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所以,在学生的课本上看到的是干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译文笔记.课后,我虽也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但缺乏对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缺乏对古诗词语言文字的拍案叫绝,学生们似乎只是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背诵. 2.从学生积累效果看 课外积累重数量,只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片面理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再加上应试的需要,我一有空就让学生背诵积累古诗、宋词,一星期两三首,首首过关.结果学生越背越厌,凭借最短的有效记忆,糊弄老师.其实,这些所背的内容没过几天甚至几小时,早就遗忘了.真可谓是读得越多,忘得越快.此外,我指导学生背诵的古诗没有进行恰当的归类,全凭我的想当然,使学生的记忆产生误区,出现“问君能有几多愁”对上“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大笑话. 平时的古诗教学误区重重,因此,教材中虽编入了许多令人叫绝、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然而在学生眼中却如过眼云烟.因为他们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教师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没有情感,古诗词学习怎会事半功倍? 如何使古诗教学有实效性?这也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找准基点激情感.教师要用对古诗词的喜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带着对古诗词的崇敬之情,去学习、品议、赏析,从中汲取文学营养.因此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教师理应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每一课,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为契机.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思乡的主题曲;《赠汪伦》是挚友篇;《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这一首首诗作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起到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性格、气质和语文品质. 二、诵读书写促积累.背诵古诗促进积累,增强记忆,首先要狠下功夫.早读课上成背诗课,学校一天的生活在古诗的诵读中拉开序幕,学生不只是会背即止,要温故知新,背得熟,记得牢.长期训练必将形成积累,增强记亿,养成习惯.其次书写古诗勤识字.用规范的文本,标准的章法指导学生在写字课上抄写、默写会背诵的古诗.这样,既强化了古诗的记忆,又能帮助学生巩固识字,就不会出现“春眼不绝晓,处处吻啼鸟”的错误了. 三、以读为主悟诗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的教学当然也应体现这一点.诗情诗意是读出来的,教师不能再越俎代庖,而应让学生直面经典,与诗词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教师则重点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即使是疑难焦点,教师也不中国于揭晓,而应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一遍又一遍地诵读,在诵读中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以达到读懂诗意,感悟诗情的目标.如学习《江雪》与《题秋江独钓图》,让学生读读这两首诗,说说眼前分别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然后再进行朗读赏析,学生就能找到同样都在“独钓”,而两位诗人心情、境遇是不同的. 四、拓展比较助升华.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每个学期只学2~4首诗,整个小学阶段加起来也只不过是二、三十首.这对于有着古诗积淀丰厚的我国,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来说都是一种遗憾.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古诗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加大学习古诗的量,以诗带诗.如在学习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学四首关于送别的古诗:《别董大》、《送别》、《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等.在学习了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后,可让学生自学《春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几首关于爱国的古诗,这样就达到了以诗带诗、拓展诗量的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能.如果长期这样教学的话,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就能学到一百多首诗,学生古诗的阅读量大大增加,学生的语文底蕴也就变得深厚了. 另外学习方法上也可以拓展.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古诗文的教学,除了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学习步骤、学习方法外,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方法横向的迁移运用.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自然等知识读懂诗意,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表演再现情景等.如六年级《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可以通过读地图了解京口、瓜洲及钟山的地理位置,从而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意思.还可启发学生联系常识课上学到的有关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知识,感受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与离别家乡的依恋交织于胸的复杂情感.而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也可多样,有的朗诵,有的吟唱,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小品,有的将诗写成书法作品…… 古诗词教学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要有一个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启示学生自己进行研究性学习,有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❾ 如何提高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实效性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标在小学每阶段都重点强调的“诵读优秀诗文”这一要求,结合中国诗词诗画一体、诗乐相得的特点,我认为如果能引导孩子们“诗·乐·画·情”四个字进行反复吟诵和品味,让孩子们由诗入乐、由乐入画、由画入情,诵得其韵,悟得其境,会得其意,甚至联得其类,那么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❿ 小学如何进行古诗教学
一、诵读古诗,理解其义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国宋代作家苏轼也说道:“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作为古诗需要多读,只有多读、熟读,才能够理解其义。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多读熟读,善解其意。
1.激发诵读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必须要增强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古诗具有音乐感(韵律、和谐音调、抑扬顿挫、平仄交错),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激发他们的诵读潜在能力,营造一种和谐、民主、愉悦、快乐的朗读氛围。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应该运用鼓励的手段,尊重学生的朗读,特别是对那些朗读比较差的学生,不能讽刺挖苦,而是要委婉地指出他们的不足,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要面向全体,让朗读优秀的学生帮带朗读较差的学生。要开展一些能够促进朗读教学的活动,比如,诗歌朗读大赛、背诵诗歌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读热情。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促进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例如,单独朗读、二人对读、分小组读、男女生分读、师生赛读、配音朗读等等,通过各种朗读样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乐趣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进入到自觉诵读的状态中,深深地被诗歌的美吸引住,陶醉在诗歌美妙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激发了他们的朗读欲,自觉地感悟到了诗歌的内涵,领略到了诗歌的伟大与神奇。
2.培养学生朗读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想让学生学习好古诗就要养成从小喜欢学习古诗的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才能够自觉地去朗读、体味、咀嚼、感触和欣赏,从中享受到它的内在美。一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而标准地朗读古诗,做到不丢落字,也不添字,不破句读,练成读音准确、发音洪亮、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效果。二是达到眼、心、口统一步调,使他们不断提高灵感性。三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通过持久的训练和坚持才能够真正培养出爱好古诗、学习古诗、欣赏古诗、能写诗歌的能力来。就像清朝孙洙所说的那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二、引领学生,走进情景
1.诗歌都是通过意象来体现的
也就是通过景象和物象来表达作者的意旨,因此,我们做到真正地了解诗歌的内涵,就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也就是要走进诗歌的情境中,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情景里。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理解诗歌的境界,进而达到理解诗歌的意旨。比如:在学习《小池》一诗的时候,就要抓住诗眼“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两句,就会清楚地看到美好春天到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景象啊!进而表达出诗人观察的细腻、用词的精练。因此,只有抓住这样的词句才能更好地了解诗歌的意旨,也能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学好诗歌的重要条件,因为诗歌具有审美性,它靠语言的凝练浓缩了语言的高度表达力,具有跳跃性,它的内在美需要欣赏者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升华到令人陶醉的意境美。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去发挥自己的主观想象力,达到真正地学好诗歌的目的。比如,我在执教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一诗的时候,就是让学生去注意对“人家、红叶、山路、云彩”等意象的挖掘,从而看出一幅壮美秋天的画面。我通过多媒体把这些美景都展现在屏幕上,学生由此增强了对诗歌的理解。
总之,对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还有很多的方法。限于文章的篇幅只谈这两个方面。不管怎么样教学都要把握诗歌的特征来强化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诗歌,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促进古诗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