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学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官方解读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知识与能力目标。“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如,阅读教学,旧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新课标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有阅读量阅读速度方面的要求,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这是旧大纲所没有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总目标”第五条是有关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旧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国际理解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
B. 如何制定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使自己真正成为时代前进的促进派。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使自己对各项法律法规有更高的认识,做到以法执教。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立足教坛,无私奉献,全心全意地搞好教学工作,做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进行认真细致的学习,吃透精神实质,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得到更大的提高,做到从言语到行动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新学期里,本人将积极接受学校分配给自己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工作。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工作任劳任怨,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二、工作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素质,能自觉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语文问题,形成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为今后继续学习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一批语文尖子,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及格人数较少。形成良好学风。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三、素质教育:
我注重推行素质教育,坚决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在行动上。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教案是老师讲课的依据,教案中不仅写明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也写清能力训练的内容、要求、目的及教学措施等,不仅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保证将大纲要求落实到实处。这样做就能使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增强了计划性。在编写教案时注意选择教育的方法和时机,达到既给学生传授知识,又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所学内容,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吸取其它方面的“营养”,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实事求是和刻苦学习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常规:
我将积极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各个侧面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因素。我将积极学习,翻阅有关资料,对教育理论、目标教学、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进行再认识,提高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能力。积极实行目标教学,根据教材和学情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平时备好课,上好课,向40分钟要质量。坚持周前备课,努力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具,备教法学法。从知识能力两方面精心设计教案,并积极地使用各种电教器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坚决杜绝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C. 怎么写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过程是来由对象、目自标、策略和评价四要素组成,其中,目标占据着核心地位。因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准确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很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是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评价和修改教学方案的依据,也表明了学生通过教学应达到的最低标准,因此反思目标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非常必要。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是如何确定一课的教学目标,又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彻底改变思想,准确确定教学目标。那么,课堂教学究竟该如何准确确定、落实教学目标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结合教学实践作简单的分析。
D.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达成哪些目标
仅供参考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强调的是对基础知识点,学习过程中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的把握,如字音、字形等等。我国语文教学对这项目标的达成一直非常重视,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针对生字学习,较为适用和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的就有:拼音识字法、字族识字法、集中识字法、分散识字法等。每一项创举都积聚了数位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实践证明,这些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虽不能说是做到了尽善尽美,但毕竟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再比如背诵,掌握了大意背诵法、关联词背诵法、押韵背诵法、分段背诵法等等,无一不凝结着教育工作着极大的心力。可以说,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知识与能力这项目标的达成情况最令人满意,积累的经验也极为丰富,现阶段受重视的程度也最高。因此在该项目标的达成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运用已有优秀成果的同时,再积极探索创新,争取为该项目标的达成再添成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相对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说,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情况就不太令人满意了。建国初期启动的几套语文教材对该目标较为漠视。近年来虽然提倡的呼声渐高,但实际效果恐怕仍不尽如人意。
素质教育强调人对于方法的掌握,应“授渔”,而非“授鱼”。因此教学过程是多样进行的。学生领会教材内容是运用了哪种形式,哪几种方法日益成为教学科研的热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在普遍采用传统的教授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极少参与教学活动,或即使参加了也处于次要地位。这样一来,过程与方法的单一化、模式化就不可避免了。其后果教学效果差,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远达不到教师的期望值。为了适应教学工作的要求,扭转传统教学中的不好局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觉得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1、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观念的真正实行。
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而不应该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在具体的阅读教学活动中的展开过程中,教师可创设相关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引导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学习活动。如针对某一篇课文或某一段文章,教师可采用启发法去诱导学生领会大意,发现问题,思考字、词的运、上下文句子的衔接、表层意义和潜在意义的关系等等问题。这十分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通过一系列相关训练,当面对新文章,思考已变为习惯时,相应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也就在学生心中了。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有趣,教学效果好,何乐而不为呢?
2、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则学生在学习中必然是自主的,应自主去学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尽而去创造。传统教学思想甚至摒弃合作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相互合作是浪费时间,不会有多少实质性的收获。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教学观念。合作是有利于问题的提出,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是有差异的,这样几个学生在一起合作探讨一个问题,就会有几种不同的提法,非常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拓展提升。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会得以锤炼,无形中培养了尊重、友爱等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三个维度中一项要求较高的目标,同时它也是一个隐性显现的目标,制定时难以做到完全的量化和精准的要求,所用限定词往往有较大的意义活动空间。因此其本身在达成上就具有一定的先天难度,较难把握。达成效果的检测也无直接式较明显的手段、方式。但无可否认的是,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必须达成。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语文教学中一篇富有深刻感情内涵的课文被演绎的呆板平滞,繁琐的逻辑和“拼版式”的段落充斥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情感的挖掘较为肤浅,学生的学习情感更是极少被调动。现阶段语文教学成就之所以仍然不甚明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项目标的达成情况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缺乏情感因素的教学是难以激起学生内心体验的,至于联系生活,回归生活等等更是难以实际了。如此一来,语文的人文性特征就无从显现,语文教学就难以说是成功的。针对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下述几点应能为局面的改观起一点作用:
1、 挖掘教材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对教材的情感欲望。
现行小学阅读教材内容丰富,题材范围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物、情感等许多方面。它们都是作者情感上的产物,凝结着作者的思考和探索。但同时,一方面因为小学生生活积淀不够丰富,理解存在困难;另一方面教材的情感因素也多数隐藏在文章之中,需要挖掘才能赏析,才能引起共鸣。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分析教材,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并力求结合小学生实际对情感作出分类,如道德感因素、理智感因素、美感因素等。教师应针对不同情感采取不同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教学内容蕴含情感因素,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着自己的情感。
2、 情感产生在一定的情况下,要在教学中达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挖掘教材中蕴有的情感。进行情感教学,就必须还原、再现文章情感产生的具体情境,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情境,激活学生想象力,既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在创造能力,可由教师、学生共同完成情境的创造。但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明显强于抽象思维的特点,过多采取语言描述难免会产生单调感,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也可配合使用音乐法,图像法等,以具体可感的事物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领会情感。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新时期教育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紧紧抓住三个维度来制定教学目标,并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均衡地予以落实,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真正的素质型人才。
E. 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多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及创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不要总局限于考试
语文其实是不难的,只是理论性较强,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不要害怕语文,更不要太紧张.只要把分数看开点就可以了,否则太过于紧张的心情,是无法进行复习的.一紧张,就害怕,语文并不难的,所以不要紧张。提高成绩。学习方面的问题。有学习环节,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你只要从现在把学习转变了,学牢了,当然就简单了,成绩就会提高。
每天多读课文,而且多借鉴别人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并且多练习写作功底,多读优秀的文章。每个人的基础不同,学习态度也不同,所以要采用的方法也就不同。要把学习学好就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就可以取得进步。学习的方法应该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从基础开始——熟悉技能——应用。一定是经过无数次的练习。了解学科的特点,多思考,多挖掘多做题,学习永远都没有捷径,只有练习,练习,再练习。
提供下面的方法:要做好四轮学习:
1.全面复习的基础知识(看课本)。
2.用考试来检验自己第一轮的复习情况。详细分析存在的问题,做好查缺补漏的复习
3.分版块复习。做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4.专题复习。综合能力的培养,拓展自己的应用能力
F. 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三种表述方式
如果说,教学内容决定“教什么、学什么”,那么教学目标则规定“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 一般来说,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写作方式等方面都可以作为学习的样板。 因此,每一次阅读教学很有必要对每一篇课文的重点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所选择和设计。
( 一) 紧扣课标,抓住中心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艺术 散文,具有一种夺人魂魄的美。教学这一课,有人认 为可以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体味语言之情感; 有人认为这一课的构思很奇特,“好一个安塞腰鼓”在课文中出现多次,应引导学生品味构思之精当; 有人认为 这篇文章有深刻的寓意,应该探究意蕴之深远; 有人认为课文想象奇特,应该创设情境填补空白,展示想 象之瑰丽;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就是王荣生先生所说 的“定篇”,应该理解透彻,上述内容都要涉及……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每一种说法都能找到依据,都能说出道理。究竟应该教什么? 打开课标,我们不难发现,第三学段重点目标之一是 :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根据课标的规定,结合文本内容,我们很快拨开了“云雾” : 这篇课文的重点目标应界定在“体会情感与表达形式的关系”上。
(二)研透文本,突出重点
教材价值从实质上规定了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面对课文我们应该立足在一个阅读者的立场来思考。一个真正的阅读者,为了要掌握文本的内容,在阅读前会做些准备来帮助自己更容易 地理解将要阅读的文本; 阅读时,恰当地运用策略掌握文本的内涵,对文本进行赏析,或是以自己的观点 回应文本; 阅读后,反思自己运用的阅读策略。小学语文教材在选编课文时已经对文章的内容、文体、语言表达等有所分析和考虑,在单元说明或课后习题中也对文章的教学内容重点有所提示。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前,一定要把握课 文思想内容 对读者产生的精神影响、价值引领等,体现教材的人文性; 谙熟课文言语表达形式对学生积累语言材料、 习得言语规律、发展语文能力、获得言语智慧等方面 有独特功能,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因此,教师必须 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并从思想内容、言语形式、学 习方法等多个视角去发掘教材课文的教学价值。教学目标必须契合并体现一篇课文实质上的教学价 值,否则就会让教学偏离方向、失去意义。
(三)立足学生,指向有效
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 趣,利用教材这个例子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引 导学生运用掌握的方法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 逐渐形成语文能力。现有的课程文化和教科书编写 者都主张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希望教 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状况来确定具 体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但华东师范大学博导崔允漷先生提醒我们,“目标指向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结果,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目标陈述是为了便 于后续评价,行为动词必须清晰、可把握。”
G.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新体系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是极其丰富的,但是如何把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从现代教学理论上提高呢?丁有宽老师在他40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实验中,不断探索这个问题,建立了独具一格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新体系。
一建立起小学语文知识结构及教学目标体系
丁有宽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新体系是以读写结合为特征的。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如,“熟读成章”“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都说明读写的自然结合。读写结合不能理解为阅读和作文机械地、生硬地结合。研究读写结合,首先必须明确阅读和作文都是语文教学要完成的目的任务。其次必须研究阅读和作文两个过程的关系,读与写是对等的,又是彼此联系的,读与写之间有着共同的“联系点”。丁老师的读写结合特点,就是紧紧围绕以下三条线索找到了相应的读写“联系点”,构成了读写结合的语文知识和教学目标体系。
(一)突出了语言构造方法
语言本身是有规律的,是按一定的方法构造的。语言构造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极密切的;由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句组成段,由段成篇。不论是理解语言还是表达语言,除理解和表达语言反映的内容外,还要理解和掌握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重点段与其他各段之间的关系,例如,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要理解各段之间的关系;要理解段的含义,就要理解段内句子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要理解句子,就要理解一句之中的词语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所以阅读一篇文章,在初读全文基础上,一般是先由字词理解,再到句、段、篇。作文一般是先有内容材料和要表达的思想,拟出提纲,构思各段之间的关系,再按提纲逐段写下去;写每一段话时,还要把句子的先后关系表达清楚;最后考虑词语运用是否恰当。阅读与作文正是两个相反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都要考虑语言构造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语言构造是有方法的,字、词、句、段、篇都有一定的构造方法。因此,在读与写过程中,还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构造方法。只有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语言构造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构造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书、作文能力。丁老师的读写结合教材、教法特点之一,就是体现了语言构造方法。
1.体现出语言构造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方法。从句子结构法开始—句群结构法—段的结构法—篇的结构法。既体现了语言构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又突出了语言构造方法。
2.创造了以“四素完整句”作为读写结合语言训练的开端法。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从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句子—进行训练,这也是语言训练的传统方法,如,古代的“属对”训练,就是作文的基础训练;近现代的说话、造句训练,也是为作文打基础的。但丁老师提出以“四素句”作为语言训练的开端,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因“四素句”是记叙文的基本知识结构,从“四素句”训练,会为学习记叙文奠定牢固的基础。
由“四素句”—连续句—并列句—总分句,四种构句法作为语言训练的基础。由四种构句法扩展到四种句群构造法:连续句群、并列句群、总分句群、概括与具体句群。再由这四种句群构造法,扩展到这四种段的构造法。以句段训练作为篇章的训练基础。
(二)体现了文章构造方法
文章构造方法很多,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以记叙文为主,突出记叙文的四要素,并从“四素句”训练起;还有记叙顺序,文章的开头、结尾;记叙文的写事、写景、写人等文章构造方法。
(三)渗透了思维逻辑体系
语言体现思维,思维逻辑体现于语言之中,就形成语言逻辑。丁老师的教材、教法渗透了语言逻辑关系。在语言构造方法上,丁老师并不是教小学生单纯的语法知识,而是在语言构造方法上突出地体现了几种主要的思维逻辑关系,如连续关系,并列关系,总分关系,概括与具体的关系等。
由于语言构造方法与思维逻辑的结合,自然地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言有法可依,学后思路清晰,学习效果提高。
以上三条线相结合,构成小学语文知识结构网络,并分层次构成小学语文训练目标体系。以这三条线为支柱编写教材,进行训练,将读写密切结合起来。这就是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新体系的根本特点。
以语文知识结构为基础编写语文教材难度是很大的。所选的课文,既要内容健康,题材多样,又要考虑到语文形式是否合于训练目标。在这方面,丁老师是下了很大的工夫的,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创新之举。
二体现了语言规律的指导作用和迁移规律
语言规律,也可称为语言法则,或称语言组织方法。不论阅读或是作文都涉及到语言的组织问题。语言法则包括词法和句法,汉语主要倾向于研究句法,从句法研究用字、组词、造句。扩大言之,语言规律知识还应包括修辞及篇章方面的知识。丁有宽老师总结的读书“三十法”,七条读写对应规律以及句群结构法等,都是读写方面的基本规律知识。以语言规律知识为指导进行教学,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增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语言感受,不大注意运用语言规律。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成章”等,都是传统的学习语文的经验谈,就是靠多读书。鲁迅先生也曾指出过,先前的学古文,“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并且竟也可以写出几句来的,然而到底弄不通的也多得很。”《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卷,第233页。就是说,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是用多读、多写的方法,也可称为语感教学法。这是非常宝贵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方法费时间较多,能够学出来的人不多。少数人之所以学出来,一是靠读得多,感知得多;二是要经过自己不断地分析、比较。鲁迅先生指出,这个过程是在“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而且要经过“年深月久之后”,终于摸索出点方法来;再用已掌握的方法去读、去写,就会提高读写效果。从这个学习过程分析,是经过了感知语言、掌握语言规律知识、记忆语言及其规律、运用语言及其规律的过程。只不过学生所掌握的语言规律知识,是经过自己在一条暗胡同里摸索到的。大多数人之所以没有学出来,恐怕是只靠语感,死记语言,而没有能够从中摸索到一定的语言规律和方法的缘故。丁有宽老师教改经验的可贵之处,就是他没有停留在多读、多写的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水平上,他不是让学生自己在暗胡同里摸索语言规律和方法,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语言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正如他所讲:“我把这来自课文的‘三十法’,作为帮助学生学习范文,了解作者如何叙事、状物、写人,表达思想感情和篇章结构的一把钥匙,同时又作为学生练习作文的借鉴。”他强调语言规律的指导作用,不仅体现了教学的理论指导原则,而且为探索语文知识结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是使小学语文教学走向科学化的途径之一。
丁老师总结的读写“三十法”,每一法都体现读与写相联系,也都是读写知识结构。尤其是读写对应规律:解题、审题与拟题;归纳文章中心思想与表达中心思想;分段、概括段意与编写作文提纲;掌握文章的主次与作文的详略得当;理解文章品评词句与作文的遣词造句等,都体现了读与写的对应关系,将读与写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起来。当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读写之间的对应关系,读写会更加自觉。这其中学习迁移规律起着决定作用。
学习迁移是心理学中的一条古老的学习规律。近年来,由于知识结构论的兴起,才被一些人重视和运用。迁移是指学习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之间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称为干扰)。这里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学习?认知心理学认为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的观念发生联系和同化,就是获得新知识。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这已有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支架。丁老师提出的读写对应规律及读写“三十法”,都是通过教给学生一些语言规律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读写的知识结构,为学习迁移创造条件。
形成迁移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客体的共同因素,二是主体的概括能力。读写对应规律及读写“三十法”,就是利用读与读、读与写之间所具有的共同因素,通过读建立起一定的读、写认知结构,再阅读新课文时,就会同原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经过同化,纳入已经掌握的有关读、写认知结构之中,巩固和提高已有的阅读能力。这是读与读之间的迁移,同时也会迁移到作文中去。例如,当学生通过数课学习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的知识和方法之后,再阅读新课文时,就会运用已掌握的分段方法及概括段意的能力,对新课文进行分段和概括段意,同时,在作文中就会懂得如何编拟作文提纲。产生以上两种迁移时,要求学生能在读与读、读与写之间概括出共同因素,这种训练也会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因为学生建立起读、写认知结构,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就会比较快地提高读写能力,也会避免机械地学习。
三初步形成读、写结合教学过程模式
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教学是先有教法后有教材,在他几十年的教改实验中形成一系列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系列;在教法基础上编出教材;又在教材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教学方法体系,形成了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语文教学过程模式是设计、组织和调控语文教学过程的一整套语文教学方法体系。即要解决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做什么,怎样做?又要确定教与学的先后顺序、教学重点,以及师生的相互作用等。丁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材特点,形成了“单元导练教学过程模式”。
丁老师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是以单元编写的。每单元有七八篇课文,分精读篇、略读篇、自学篇、综合练习四类。而每一单元又分两组课文:第一组课文重点是认识训练目标,第二组课文目的在于强化、深入理解和掌握训练目标。这是丁有宽教材的又一特点。这样做有两个根据:(1)根据读写知识的特点。每项读写知识作为训练目标其内涵是比较丰富的,不可能在一两篇课文中都体现出来。例如,第五册第二单元,学习并列结构段。第一组课文精读篇《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景物并列,通过学课文,初步认识并列结构段的含义。第二组课文精读篇《在艰苦的岁月里》是两个人物并列;《第一次会见》既有一个人物的外貌并列,又有景物(方位)并列。后两篇课文不仅体现出并列事项的内容不同,而且逐步加深难度。目的在于加深理解和强化巩固并列结构段。(2)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学生掌握知识需要有一定的过程和阶段。如上例学生读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后,初步认识景物并列知识,还要经过略读课文《朝天椒》、自学课文《生物角》的读写练习之后,才能初步掌握景物并列结构段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并列结构段的新内容,即人物并列和人物、景物并列于一文中的构段知识。再通过略读篇《松竹梅》、自学篇《三个小雨点》进行巩固练习。学生这样掌握知识才能有消化吸收的过程,掌握才能牢固。
关于精读课的教学过程模式,一般采用以下的过程:(1)导自学,初步感知课文。(2)导精读深究,深究重点段。要求达到五会:会理解、会复述、会背诵、会品评、会应用。(3)导练习,巩固加深。指导学生总结和运用学习方法,进行多层次练习,达到基本掌握训练目标。
“单元导练教学过程模式”重在学生理解基础上指导其自学练习,提高学生独立的听说读写能力,基本符合建立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的理论要求。
(一)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过程
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过程是建立在学生一般认知过程基础上的。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学生的认知过程一般由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几个基本因素构成,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据此,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一般是:初读感知语言,细读、深读理解语言,品评欣赏语言,熟读记忆语言,练习运用语言。“单元导练教学过程模式”,从全单元来看,通过精读课理解训练目标,由略读课加深理解和巩固训练目标,再由自学语文和综合练习达到基本掌握训练目标。从精读课的教学过程看,也符合这样的认知过程。
(二)符合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关系
语文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语文教材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相互作用的统一的活动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凭借教材,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学生理解、掌握和发展语言的过程。“单元导练教学过程模式”要求充分体现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和练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挥主导作用。
1.丁老师非常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2.丁老师非常善于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去读、去说、去写、去思考,在读写实践中学会读写,提高读写能力。尤其对学习慢的学生更有所偏爱,善于引导,使之学习成绩不断提高,真正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符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单元导练教学过程模式”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在操作过程上体现了如下特点:(1)安排了足够的读书时间并体现出全过程不同的读书要求:初读、细读、深读、熟读。(2)体现语感和语言规律的结合,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教学生语言构造方法。(3)体现语言和思维的结合,语言和思维逻辑的结合。(4)突出读写结合,强调语言训练。
四积累了一套小学语文教学的训练方法
“单元导练教学过程模式”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了单元导练方法,即按每单元的训练重点目标,指导读写方法,进行语言训练。丁老师对于语言训练提出明确要求,即目标要明,重点要准,内容要精,时间要少,效果要高。对每项训练目标掌握要死,运用要活。在训练方法上有以下特点:
(一)在分项训练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训练
丁老师在语言训练上提出,既要着眼于篇,又要重视构成篇的字、词、句、段各因素的独立训练。教材是这样编的,先是句的训练、句群训练,再到段的训练;不仅训练读句、读句群、读段,而且训练写句、写句群、写段,在写的基础上还要训练自己修改。在句、句群、段的教学中,要依据语言构造方法训练。这样就形成若干个训练点和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多次反复,螺旋式上升。分项训练为篇的综合训练打下基础,再进行篇的训练,而篇中又有分项训练,在分项训练中也不忘整体。
(二)注重多层次训练
在认知基础上,一般先进行巩固性练习,后进行发展性练习;先进行模仿性练习,后进行创造性练习;前者目的一般是巩固训练目标,后者目的在于发展语文能力。尤其重视学生从读到写,从写到改自己的习作,从修改自己写的句子、句群、片段到修改文章,而且都体现在教材中。这就把读写的主动权和方法给了学生,不断提高其读写能力和学习的自觉性、自信心。
(三)重视多角度训练
一篇文章,多次教,多次练,每练一次换一个训练目标。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选择典型篇目适当进行多角度训练,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四)强调大面积训练
丁老师非常重视教学要面向全班学生,尤其偏爱学习慢的学生。在他的语言训练方法上,要求各项训练都要落实在全班学生身上,使全班学生人人都有语言实践的机会,实现大面积训练。
五爱心是根,榜样力量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新体系的建立,是和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心分不开的。他认为“爱心是根”。丁老师的教改实验,有一个非常可贵之处,就是他的经验不是在优等生班,也不是在普通的学生班,而恰恰是在农村的差等生班取得的。在他任教的26个班中,22个是差生班或乱班。对这样的班级不要说搞实验,就是保持正常的教学也很困难。丁老师分析得很正确,认为农村的孩子并不都是那么“蛮”,那么“笨”。孩子们学习不好大都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缺乏深厚的情感;再者,由于教学思想不够端正,采用“灌”和“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越来越厌读怕写,和教师的情感隔阂越来越大,甚至由不满发展到反对教师。因此有的学生就采取逃学、退学,造成不少学生成为文盲、半文盲。丁老师认为“这个问题如果不很好地解决,要大面积提高农村学生语文水平,要实现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必将成为一句空话,而且将会严重地影响我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正由于丁老师站得高,看得远,看到从提高差等生学习语文兴趣和能力着手,对于提高全班学生的语文水平,对于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有着重要的普遍的意义。因此,他总结出帮助差生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宝贵经验:克服偏见,热爱差生;转化双差生,重在扬长补短;转化弱智生,重在发展智能;转变心理变异生,重在启发自尊等。同时,采用了“三先”(上课训练在先、批改作业在先、评讲工作在先),“三多”(多引导、多表扬、多鼓励)和“三个有别”(教案、训练要求和训练方法有别)等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由于他的耐心教育,大面积训练,成功地转变了200多名后进生,使他们对语文课从厌读怕写到喜读爱写。有许多顽童都变成良才,这是十分了不起的工作。如果教师都像丁老师那样爱所有的学生,我国的教育就大有希望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丁老师高尚的教育思想。正因为他爱所有的学生所以他是教书育人的好榜样。他善于寓教育于阅读、作文之中;寻美作文,在学生中开展寻美活动,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既练文,又练人。
丁老师认为,要教学生练语言、练思维、练思想感情,首先要练自己。他教育孩子们学做人,他自己就是一位大写的人。他认真负责地对待工作,从过去的上课、批改作业、教育学生、转变后进生,到现在的编写教材,著书立说,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为学生、为教师树立了榜样。他那诲人不倦的精神,就是不断地磨练出来的,他练就了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儿童的红心。教师既不掌握物质力量,也不具备任何政治权利,他唯一所有的,就是他作为教师的思想、品德、情感,作为人的人格。他能把学生感动了的,只有通过教学、教育,以自己的言行、人格力量使学生受到教育。因此,说到底,教师只有以自己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去以情感人,以理育人,以知识培养人。从丁老师身上,我们学到:作为教师要苦练自己,迅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的人格力量,作学生的好榜样。
参考书目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丁有宽:《我与顽童》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