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学科学植物单元《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看到了什么》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上教材的第一课。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大树为观察对象,以一个初学科学观察学生的一般发展过程为线,通过几个依次递进的结构活动,让学生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方法及其意义的过程,为后续科学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本课也是植物单元的起始课。植物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事物,大树又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物体。对大树的观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关于这棵树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方面的事实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树看做一个生命体。教科书表达的一个基本思想是,看照片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回忆看到过的事实,能够丰富我们的信息;实地观察能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希望学生在与看图片的对比过程中,体会到实地观察与从图片上看对信息的获得是有很大区别的。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大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2、简单了解树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中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各种科学方法观察这棵树
教学难点:尝试用感观感知树
四、教学准备
1、物色校园中或校园周围可供学生观察的大树,教师课前实地看一下,考虑活动中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安全问题,加以预防。
2、准备一些观察活动中学生可能需要使用到的观察工具。
3、教学PPT,人体器官图(或者是课前简笔画)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看到了什么(图片上的大树)
1、谈话:同学们,在校园里、在路上、在公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大树,你有没有仔细地去看过它们?有没有想过要去仔细地看看大树?
2、(PPT展示),仔细看看图上的大树,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比比谁看得仔细说得多。
学生看教师投影图,说说所看到的相关信息,比比谁说得多。
(预测:学生说的信息以树的结构为主,如树干、树叶、树冠、树根等)
3、小结:从图片中,我们获得的有关大树的信息很有限。
Ⅱ 小学一年级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
植物会生长繁殖,具有生命特征,所以是活的。
Ⅲ 一年级科学上植物是活得吗教学设计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Ⅳ 科学《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课件PPT教案
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样,内容详略也不一,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写简案,新教师要写详案.一般说来,教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课题(2)教学目的(3)课时分配(4)授课类型(5)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6)教学手段、教具(7)教学主要方法(8)教学过程(9)
Ⅳ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植物》
活动目标:
1.知道植物中含有各种色素,初步了解植物色素的用途。
2.培养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植物的叶子、果实、花瓣等(如:草叶、紫甘蓝、草莓、枸杞、花瓣等);
2.锤子、木棍、石块、白色棉布若干;
3.小桶一只,黑板一块
活动过程:
1.观看魔术表演,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变一个魔术。(老师从小桶里拿些绿色的叶子包在白色的手绢里,通过搓、拧等方法,使手绢上染上绿色的花纹。)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幼儿猜测)
2.探索植物染色的秘密。
师:叶子里真的躲着神奇的颜色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一变?请你们从椅子下拿出篮子,看看你的篮子里有什么?
师:每个小朋友的篮子里都有一块白手帕和许多绿叶子,你们也来变一变,看看手帕和叶子有什么变化。
幼儿操作。
3.借助工具探索各种植物中的色素。
师:我们已经在植物的身体里找到了绿色,咦?那植物的身体里会不会藏着其它颜色呢?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教师小结
4.初步了解植物色素的用途。
师:植物色素有什么用呢?
幼儿讲述。
活动反思:
孩子们在草地上玩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衣服上有了绿色的斑点;在田野里采摘桑葚的时候,也会留下满手的紫斑,他们既苦恼又好奇,为什么小草的绿色会跑到衣服上来呢?为什么桑葚的紫色会跑到手上来呢?其实在我们童年的时候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Ⅵ 小学科学:《植物怎样“喝水”》教案
可是,我发现他们浇水时,主要把水洒在土壤里,是是怎么回事? 2、大家都认为植物依靠根喝水,那么,你们见过的根是什么样的吗? 3、学生汇报。 二、观察植物的根。 1、根究竟... 相关:◇ 植物怎样喝水 >>详细◇ 探索活动:植物怎样喝水 >>详细◇ 探索活动:植物怎样喝水 >>详细◇ [大班]大班主题活动计划: >>详细 教学目标: 探究:知道植物靠根“喝水”,然后利用茎输送水分,并能设计实验证明根能吸水,茎能运输水分。 知识:经历对问题不断深入探究的过程,学会周密思考。 情感:体会到植物也和人一样有有生命需求,有生存的本领,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有严谨、认真的态度,体验合作交流的落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靠根“喝水”,然后利用茎输送水分。 教学难点:能设计实验证明根能吸水,茎能运输水分。 教具准备:植物的根、小量筒、红水、食用盐、小刀等。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实验探究 一、导入问题: 1、同学们,我们校园里种了很多花草、树木、工人师傅经常给它们浇水。可是,我发现他们浇水时,主要把水洒在土壤里,是是怎么回事? 2、大家都认为植物依靠根“喝水”,那么,你们见过的根是什么样的吗? 3、学生汇报。 二、观察植物的根。 1、根究竟是不是同学们说的样子呢?还有没有其他特点,老师这里准备了很多新采集的植物的根,现在分发给大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植物的根是一样的吗?有哪些不同?有哪些相同?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书上表格里。 2、分发材料,分组观察记录。 3、汇报与交流。 4、归纳整理:植物的根是不一样的,有的根主根粗,侧根细(叫直根);有的植物根粗细差不多(叫须根)。根也有共同点:根都很长、很多,根的尖端长有许多白色绒毛(叫根毛)。 5、提问: (1)根很多、很长,对植物“喝水”可能有什么好处? (2)根毛壁薄,对植物“喝水”可能有什么好处? 6、从根的特点上看,根具备“喝水”条件,但根长在土壤里,我们看不见,根到底能不能“喝水”呢? 三、设计实验 1、怎样设计实验才能证明根能“喝水”呢? 2、学生讨论和提出种种初步方案。 3、交流和指导。 (1)你为什么这样设计? (2)哪一种方法既科学又简单? (3)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4)选择什么样的内器装水便于观察? (5)怎样知道试管内的水有没有减少? (6)怎样才能防止水不从其他地方散发(蒸发)掉? (7)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让我们能看见水是否进入植物体内? 4、各小组领取实验材料,并制作实验装置。 5、预测一下:试管里的水将会怎样变化?可能会看到哪些现象? 四、课外探究 因为短时间内现象不明显,所以请大家把装置放在教室窗台上,定时观察,并认真做好记录。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实验证明 一、 引入问题。 1、 上节课,同学们做的实验结果什么样的? 2、 学生汇报和交流(边展示边说明)。(如:水位下降了、植物的茎、叶脉里都有红水) 3、 这些现象能证明什么呢?(根能吸收水分、水分被输送到植物全身) 4、 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跑到”植物全身的呢? 5、 学生作出推测。 二、观察探究 1、你认为茎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2、学生猜测 3、茎里面到底有没有大家推测的构造呢?下一步该怎么办? 4、学生汇报与交流。 5、我们发现有两种切法:横切和纵切。 6、学生分小组活动:切开茎,并仔细观察。 7、讨论:这些构造可能有什么作用? 三、归纳小结: 1、根据我们的研究,讨论总结:植物是怎样“喝水”的? 2、汇报和交流。 3、将获得的结论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4、给自己涂“智慧星”。 5、植物是有生命的,它们需要“喝水”。需要营养,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照顾。想一想:我们以后该怎样对待校园里的花草树木?
Ⅶ 2017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目标:
1、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各种植物的种子是不同的,并能区分。专
2、让幼儿了解植物生长属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
3、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习惯和体会成功的喜悦,激起下一次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1、事先搜集有关植物生长的资料和图片。
2、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若干。
3、花盆、纸笔若干。
Ⅷ 小学科学"植物怎样生存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多数的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阳光、空气、水制成的。
2.知道绿叶能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洁净空气,气孔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
3.了解海尔蒙的科学实验,初步了解植物气孔在放大镜下的样子。
4.经历对植物养料的探究过程,主要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
5.培养学生不懈的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