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农村小学教学目标如何定位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对教学目标有了新的定位,称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维目标紧密联系,不能分割”。这样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出发,在课程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全面、具体、系统地考虑分析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点,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确定多维、立体的动态目标。教学目标引领着师生的教与学,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学设计中的重中之重。然而,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常把重点仅仅放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或是照搬参考中给出的教学目标,没有考虑到农村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会出现 目标定位过高,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1、理论是先导 《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目标定位的先导。这就要求处在教育阵地最前沿的每位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相关理论,把理念吃透,用理念指导教学,在教学中体现新理念。同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在教学中要尊重教材但不“唯”教材,要考虑到农村小学学生的具体情况,再生教材,把教材当成活的资源来使用。2、兴趣、习惯培养是关键 农村小学生由于受社会氛围的影响和知识视野的限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直接受到影响,因为学习兴趣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某些潜在能力的发展,是他们将来成才的起点。因此培养学生良好得学习兴趣,是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条件之一。农村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根本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较,城市学生整体来说学习习惯相对较好,这与家长的教育直接相关。由于农村大部分都是多个子女的家庭,所以家长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就不会像城市家长那样精心、专一;加之现在好多孩子的家长忙于工作,孩子都留给老人照顾,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无暇顾问,学生来到学校只靠老师单一的教育和引导,任何一个小学生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都会与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3、知识、技能培养是重点 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仍然是农村小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也要注意能力的渗透与培养,注意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进行两基训练的同时,也得到其他方面的提高。另外要抓好典型例题,典型例题往往是这一章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可能包含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思想方法和解题方法,并且具有较好的训练思维和各种能力的作用。4、忌“拿来主义”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行为中,经常感觉到新课程的目标定位吃不准,每一册的板块内容又比较多,往往是一个单元刚刚起步,学生刚刚有点感觉了,没几节课时又换了一个新的知识。因此,我们经常会寻求网络、教参等途径来进行目标定位,这样一来,就会导致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出现目标缺失或者变得含糊。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将每个单元教学划分为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型,其教学目标有所不同,教学目标的表述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来制定教学目标,这样制定的目标才能突出重点,又能全面照顾学生的发展。
Ⅱ 2010国培计划:对照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标和定位,对自己以往从事的教育活动进行分析和评判。
应当承认,在近20年中国教育科学的发展中,一些中小学教育实际工作者参与教育科学理论研究功不可没。实践者不是不可以成为理论家,事实上一些优秀的实践者已经成为理论家。但是,由于中小学教育实践者在教育科研所处的特殊地位及其育人的角色定位,决定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任务在于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
这样说,无意贬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地位。理论的目的并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教育活动既然是一种特殊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教育实际工作者就直接承担着改造世界的任务。在教育活动中,主体的活动与那种同纯粹物质性的自然客体打交道不同,科学知识并不能作为直接的工具使用。不可重复的教育情境,使教育实践者不断地面对独特的教育情境和教育问题,对理论无法预测的特殊教育情境中的问题,教育实际工作者必须创造性地加以解决。用科研的术语说,就是要通过教育科研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中小学进行教育科研,主要的并不是因为需要教育实际工作者参与建构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不是要求教育实际工作者也象专门的科研工作者那样来开展研究,而是需要把育人的任务与科研统一起来。因为要更好地育人,所以要开展教育科研,而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教育实践者,面对独特的教育情境没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答案,需要通过研究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正是在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上,科研工作与育人工作统一了起来。
以教育科研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与经验性地解决实践问题,有根本性的不同。要成功地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就必须是“科学”的,因而只有通过教育科研才能更好地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以实际问题解决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科研,并非不能为理论建构作出贡献,在理论与实践沟通的研究中,理论本身得以深化和丰富,甚至可以有重大的发现。
教育实际工作者也会参与一些由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在这样的研究中当然要以系统理论的建构为主要研究目的,但这种研究对教育实际工作者来说是参与性的,这些研究是以理论工作者为主的。对于教育实际工作者来说,大量的也是需要他们开展的研究工作,应围绕着实际教育问题展开。
Ⅲ 小学科学谁的本领大的教学在整个学科课程价值实现中的定位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相关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为小学语文教师职前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术谱系、学科定位及特定价值是该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是立足点,也是方向标。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引言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把《小学学科教学设计》(以下简称《设计》)作为“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学习领域)的“建议模块”(课程)纳入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其后不久,在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立项指南》再次明确把《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列为其中的课程建设项目。由此《设计》正式作为“小学学科教学设计”课程序列的一门独立课程首次纳入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科定位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来看,《设计》为“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序列中的一门独立课程,属于“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这一特定的学习领域。设计既是艺术的,也是技术的。教学设计既是社会科学,也是教育艺术,但显然都离不开技术学的表达。设计既包括物化的产品,也可界定实现物化的过程,也离不开物化的前提思考。它是语文教育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创新的精华集成,主要涵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常识、基本理论和小学语文各教学模块、教学环节以及相关特殊文体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训练等内容。从流程上包括设计的理念和目的、设计的过程和方法、设计的呈现与实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是呈现的结果,也是行为的方式。
依据学术谱系和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育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传统的积淀和升华,也是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应用和转化;《设计》既是语文教学的经验积累和学术提纯,也是语文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二者互相吸纳―包容―整合的结果。周庆元先生曾将其表述为“语文教育应用技术学”,应当归入科学范畴。
在科学分类中,英国哲学家培根于1623年在其论文《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的一门科学提了出来,教育学从此才有了自己鲜明的界碑;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了《大教学论》,首次完成了系统的教授学;法国教育家卢梭首次用文学作品反映教育问题,他的《爱弥儿》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讲授。在卢梭的思想体系和裴斯泰洛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科学基础进行探索,初步建立了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由此可见,19世纪初,教育学才独立地成为一门科学。20世纪初,中国语文教育学不仅作为一门学科得以确立,并且“当时,为了培养师范生当语文教师,在教授教育学时附带传授语文教授法”(韦志成《科学化现代化中国化》,详见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新中国的学位制度建立之初,在教育学门类中就设有教材教法研究作为二级学科培养研究生,授予学位。因涉及文理各科,就分散在各个学科实行评议,但又因其特殊性,实在难以评议,因此教材教法研究的学科评议就形同虚设。直到1983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的相关会议上,由顾明远先生提议才把教材教法的硕士学位授权点放到教育学评议组,并把名称改为学科教学论。这个提议得到刘佛年的支持和学位委员会的批准,随后在专业目录调整时教材教法正式更名为学科教学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将原来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又析分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两门课程,以上事实表明,“语文教授法―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教学设计”,客观反映了其流变进程,同时也大致理清了学理归宗。因此作为一个边缘交叉学科,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上源有两个,一个是本土的语文学科教学论,一个是“中用”的现代教育学。
《设计》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课程模块中所规定的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是教育学和小学语文教育结缘而生的一种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课程,是为高等师范院校(系)小学教育等专业所开设的用来培养高素质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能够体现小学教育等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综上所述,从课程性质来看,它是一个跨门类、多学科的、边缘交叉的多维立体课程。从课程类别上看,它是理实一体的综合课程。从专业设置上来说则是核心和集束课程。从课程实效上来说是关键和显用课程。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特定价值
《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显用的学科课程,是一种富于时代特色、具有特定内涵和完整构架的小学语文教育应用技术学。包括了课程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诸多理论内容,也特别关注理论的实践性学习和实践教学的各项活动。其特定目标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应知层面,了解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原理、策略、常识和流变;②应会层面,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一般常规和方法,能够进行教学设计并能自省、评价;③愿持层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有强烈的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对小学语文教学高度认同,对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有着真挚的感情。总而言之,该课程主要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基本理论和技能方法的教学活动,着力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师范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职业兴趣。
《设计》是贯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提升小学语文教育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保证与客观要求。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认识和把握、对语文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掌握、对整个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以及最基本的教学实践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设计》课程的学习才能得以整合实现,并且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也是最能直观体现一个语文教师的语文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根据当前初等教育阶段对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小学教育专业中的任何一个学科的学生,都应当通过《设计》的学习,具备基本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胜任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工作,从而为小学其他课程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形成特色,培养出具有突出特长的、为基础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小学教师。 《设计》整合了《小学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理论结晶,吸纳了语文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依据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成果进行教学设计,更重视运用小学语文教学规律探索高效的设计与实践,更强调语文教师的主体意志和语文教学的特定视野,更重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流变,教育资源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的选择与运用以及各个环节与层面的综合生成,从而表现出对未来小学语文教师更多的个体尊重和人文关怀。它特别关注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陈述和设计效果,从广大的论理层面聚焦设计甚至逼近应用技术。充分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培养既有系统学科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在未来工作中有着终生发展能力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
《设计》课程的确立,必将提高相关教育科研的热度,终结其莫衷一是的乱象,为小学语文教学储备足够的正思维和正能量。中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语文独立设科百年来,探索不止,争论不断。比如“语文”、“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等的内涵概念和语用指称含混不清,其限制性、规定性、自律性也需要明确,通用的概念界定是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进行理论探讨的前提条件。设计的命题指向、教学设计的时空界定依然众说纷纭,还有语文教学的流派风格乱花迷眼……虽然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基层实践与理论建树也有许多可贵之处,但依然需要进行规范。有些可不是见仁见智的学术争论,而是关乎是非曲直的根本问题。如果错失良机,语文教学设计还要走上一段弯路。惟有借教育部此次顶层设计的契机去浊扬清、披沙拣金,才能革故鼎新形成共识,为《设计》的学科建设廓清雾霾,迎接小学语文教育的灿烂阳光和大好前景。
《设计》是来自顶层的科学设计,肩负为生命奠基伟大使命、担当为民族复兴的神圣职责。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的起步阶段,又是母语学习的关键期,正是夯实基础的黄金阶段。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甚而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一直相对薄弱,一是源于高校教师的偏见,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儿科而不屑作大投入;二是缘于小学教师的局限,多数没有扎实系统的语文教育学的学术修为;三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严重脱节,基层的教研和高端的成果难以共享,形成凝滞板结的局面。小学语文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语文教学饱受诟病在所难免。现在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施行双导师制,打破高校和小学的壁垒,再加上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这给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注入了活力,也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福音。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小学语文教学因此会有明显改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肯定星火燎原,春笋蓬勃。
Ⅳ 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定位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
目前,我县中小学校在各级教科研部门立项大、小课题100多个,尤其是小课题研究开展后,掀起了一股“教育科研热”。我们在对这种“教育科研热”肯定的同时,也应对这种“热”作“科学”的分析。中小学教师所开展的教育科研是否与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所进行的科研具有同
样的性质,承担同样的任务,采取同样的方法?这是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定位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有可能流于“形式”,导致一种“科研浪费”。
(一)沟通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由于教育科学理论揭示了教育现象的一般本质与规律,因而可以指导教育实践;但又由于教育科学理论并不能预测每一特定的教育情境,因此从教育理论到实践,就必须有一个中间环节,即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的环节,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中间环节。
教育科研的重要环节。中小学教师开展科研与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开展的科研有不同的性质。如果说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建构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那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作用就在于沟通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中小学教师开展的研究工作,是整个教育科研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解决如何把理论运用于特定教育情境的研究。这一研究环节就中小学而言,必须也只有中小学教育实践者才能承担。
(二)主要任务是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
角色决定。由于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所处的特殊地位及其育人的角色定位,决定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任务在于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
特定情境。不可重复的教育情境,使教育实践者不断地面对独特的教育情境和教育问题,对理论无法预测的特殊教育情境中的问题,教育实际工作者必须创造性地加以解决。用科研的术语说,就是要通过教育科研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缺乏标准答案。教育实践者,面对独特的教育情境没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答案,需要通过研究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正是在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上,科研工作与育人工作统一了起来。
(三)以行动研究为主
所谓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通过提出改进计划、并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改,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讲求理论与实际问题解决的结合,这正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性质。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1、发现问题。发现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2、鉴定问题。根据理论对教育实践情况进行诊断,明确问题症结所在。
3、文献研讨。赖以解决问题的科学理论。
4、设立假说。对所研究的问题及其相关的现象作出一种猜测性的陈述或假定性的说明。
5、拟定计划。根据科学理论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如此循环往复,
行动研究案例(小学科学)
1、两次月考成绩不佳——发现问题
2、确定“如何增进学习兴趣”为最重要的问题——界定
问题
3、搜集有关文献,并阅读———文献探讨
4、决定进行学习兴趣的研究 ——拟定计划
5、测验并分析,发现缺乏实验、讨论和户外活动——搜集资料
6、提出每周两节实验、一节讨论,每二周一次户外活动——设立假说
7、进行新的科学课教学活动——实施行动方案
8、再实施测验了解实施效果——评价实施效果
9、若结果有效,则继续实施方案,反之则修正方案——修正方案与再实施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圈又都包括着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Ⅳ 小学科学标准对教师教学有什么建议或启示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什么。
1.怎样理解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2.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3.为什么要“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4.为什么说“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5.怎样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6.如何使科学课教学富有儿童情趣?7.为什么教师要“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8.什么是亲历活动?9.科学探究活动与亲历活动是什么关系?10.如何理解“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11.不同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无差别?有何差别?12.怎样把握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有限的上课时数之间的关系?13.怎样把握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有限的课程资源的关系?14.一节课下来教师不给学生一个肯定的结论,这样好吗?15.科学教师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有哪些指导策略?16.为什么要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17.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18.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注意哪些问题?19.什么是教育评价?20.学科教学评价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21.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如何定位?22.怎样理解“评价主体的多元化”?23.怎样理解“评价内容的全面化”?24.怎样理解“评价方法的多样性”?25.怎样理解“评价时机的全程化”?26.“科学探究”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2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28.“科学知识”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29.怎样通过日常教学中的观察与访谈进行评价?30.怎样通过学生的作业、作品与杰出表现进行评价?31.怎样通过学生学业进行评价?32.怎样进行科学课程的测验与考试?33.怎样运用“评定量表”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表现?34.什么是科学课程资源?35.为什么要重视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6.社区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注意哪些问题?37.如何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的网络资源?38.为什么说科学教师是最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39.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对教材改革提出了哪些要求?40.《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什么要对教材编写提出一系列的有关建议?41.依据《标准》所编写的小学科学教材半具有哪些显著特征?42.《标准》对教材编写者提出了哪些要求?43.教师在教学中怎样看待与使用新教材?44.什么样的教师才能胜任小学科学教学?45.科学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科学知识?46.科学教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47.一个合格的科学教师要经过哪几个方面的培训?48.科学教师如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学教学水平?49.在职科学教师的进修学习有效途径有哪些?50.为了顺利开展科学教学,科学教学必须具备哪些仪器设备和场地?51.如何布置科学专用教室?
Ⅵ 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对加强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有何意义
朋友教师来如果单从提高科学素养从而源想达到对教学工作有帮助的话,我认为这个层面不高。教学工作可能是教师一生所追求的,科学的素养对科研而言可行,教学工作则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因为从教育的长远来看,学习者的德是这个社会需要的,也是正面的,品德好了,思维开化了,那教起来就更加轻松,更有成就感,学生也为一生受用,一生孝怀感激。所以教师的修为提高了,自然而然的对教学就更有把握了,对教育教学工作就更有意义
Ⅶ 急求一篇《论科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
小学自然(科学)实验教学重要性刍议
徐泽伦江西渚丸扭市浔阳区教育技术装备毒鬻壹蛩渤鳓
一、要认识到自然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有两种,即教师的演示实验
和学生的分组实验。演示实验是以教师操作为主,配合讲
解,建立概念,总结规律为目的的实验。此种实验以全体学
生集体观察为特点,因而应力求明显、直观、简单、可靠,富
有启发性。学生实验是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在教师的指
导下学生自己完成的实验。此种实验以锻炼实验技能,学
习研究方法为主要目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素质.
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
目的要明确。怎样去达到目的。怎样做实验.突出哪些现
象,如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案设计要体现科学性。在实验之前还要使每名学生都明
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原理、方法和步骤,使学生了解观察
的重点。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要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地
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自然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自
己初步的实验技能和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
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的精
神,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选好教师是搞好自然实验教学的前提
自然课的教师素质要高,知识要渊博,工作能力要强,
且有责任心。小学自然(科学)内容广泛、丰富,作为自然教
学的基础——实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也非常广泛,非常丰
富,所以对小学自然课的教师要求也更高,他们(她们)的
知识也要很广泛,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都
2.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实验器材的新颖性常常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为
此,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要引导各小组学生共同讨论:
怎样利用这个新颖的器材(如音叉)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
的猜想,提示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强调“看一看
哪一组学生合作得好,实验的方法多,办法好,能被评为实
验优胜小组”。让学生意识到“我要和同伴共同进行实验”,
要掌握。不但要会做演示实验,教学生做分组实验,还要结
合教材的重、难点,会自己动手做教具。
我们要求学校领导安排业务能力强,工作能吃苦耐
劳,又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自然实验课教学。并且保证自
然实验专职教师的稳定性。
三、站、校明确任务共同研讨自然实验教学
我站的任务是,抓好教学仪器的“配”、“管”、“用”。对
于仪器的配备现在主要是逐年补充更新。我区于1996年
在普实验收时,已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建立了仪器的
账目和各种规章制度。
在管理上,我们的做法是,每星期三为听课日,利用听
课日下到学校,检查学校的仪器室、实验室,除了了解自然
仪器的数量、品种和仪器的账目、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情
况外,更重要的是了解自然实验教学的开设情况.并随堂
听一节自然实验课,课后进行评议,提出我们的看法,解决
存在的问题。
共同进行课改研讨,我区从2年前就开始搞课改。原
自然课改为了《科学》,由于教材的改变,有些仪器和书中
的实验对不上号,在这种情况下,新教材如何教呢?我们
要求实验教师在原自然实验教学基础上,借鉴以前的教
学经验搞好新教材的实验教学,仪器不配套,可想办法自
制;品种不齐全,县(区)站给予补充,或上报市站补充订
货。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学校实验教学的正常开
展。为了搞好新教材的实验教学,我站工作人员参与到区
教研室自然(科学)教研组中,和区教研室及学校的专职
自然教师共同研讨实验教学,开展教学活动,探索课改的
新路子。
-+”+*—•P-+*+-+-+
在汇报实验结果时,增加“说一说自己的小组是怎样分工
合作的”这一汇报项目,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果经常这
样去组织学生,他们合作探究的自觉性自然会形成。
综上所述,对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和态度的培
养,是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的,而学生也要强调自
身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自主、合作而
又热烈、有序的探究氛围一定会形成。
2007年第3期/47
万方数据
Ⅷ 学校教育科研应该定位在哪里
(一)沟通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由于教育科学理论揭示了教育现象的一般本质与规律,因而可以指导教育实践;但又由于教育科学理论并不能预测每一特定的教育情境,因此从教育理论到实践,就必须有一个中间环节,即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的环节,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中间环节。
教育科研的重要环节。中小学教师开展科研与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开展的科研有不同的性质。如果说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建构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那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作用就在于沟通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中小学教师开展的研究工作,是整个教育科研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解决如何把理论运用于特定教育情境的研究。这一研究环节就中小学而言,必须也只有中小学教育实践者才能承担。
(二)主要任务是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
角色决定。由于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所处的特殊地位及其育人的角色定位,决定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任务在于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
特定情境。不可重复的教育情境,使教育实践者不断地面对独特的教育情境和教育问题,对理论无法预测的特殊教育情境中的问题,教育实际工作者必须创造性地加以解决。用科研的术语说,就是要通过教育科研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缺乏标准答案。教育实践者,面对独特的教育情境没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答案,需要通过研究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正是在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上,科研工作与育人工作统一了起来。
(三)以行动研究为主
所谓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通过提出改进计划、并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改,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讲求理论与实际问题解决的结合,这正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性质。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1、发现问题。发现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2、鉴定问题。根据理论对教育实践情况进行诊断,明确问题症结所在。
3、文献研讨。赖以解决问题的科学理论。
4、设立假说。对所研究的问题及其相关的现象作出一种猜测性的陈述或假定性的说明。
5、拟定计划。根据科学理论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如此循环往复。
Ⅸ 如何实现幼儿园科学教育适宜的目标定位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见习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幼师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在明确了幼儿科学教育基本定位的前提下,通过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目的明确的观察、记录和反思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较好地了解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有效地进行幼儿园科学教育见习活动,从而增强科学教育活动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主动性,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夯实基础。
Ⅹ 试论如何做好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一、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
一提到教学质量,有些人往往认为这只是校长或教导主任或教研组长的事,与其他的教学人员毫无关系。其实,从现代教学管理来看,教师不仅是教授者,又是一个管理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管理学生、教学设备等管理工作,直接参与教学的管理;另一方面,每一位教师在讲课、检查学生作业、测验等教学活动中,也要真正意识到自己不只是教授者,而且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者,这对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二、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要使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国外现代教学管理的成功经验,必须动员、组织学校的全体成员直至家长及社会其它有关成员参与教学管理。外国一些国家,不仅在校内建立师生员工及家长参加的管理、监督机构,而且在校外还设有教师、家长及社会有关成员的联合组织,共同为学生的教育教学负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的学校,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校内的教学管理只是校长领导下的教导主任主管各科教研组管理系统,很少甚至没有师生及家长对教学施以监督的组织。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士也很少有机会过问学校的教学工作、影响了教学管理,从而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要使教学管理充分发挥作用,动员有关方面人员参与教学管理是势在必行的。做好这方面工作,要注意如下两点:
第一,学校领导必须对此给以充分重视,调动校内的方方面面参与管理,同时要力争与家长及校外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吸收他们参与学校教学的管理工作;
第二,建立健全各方面的教学监督组织,对学校的教学施以必要的监督,为教学改革提供改进意见与建议。
三、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
美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学环境包括教师的工作条件、教学设备、班级风貌等因素。要使上述各因素都处于良好状态,根据现代外国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针对我国的实际,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集中精力,吸收多方面的力量,争取资金,为教学人员整建一个舒适的环境,使从教人员不致受外界的干扰而影响教学水平的发挥;其次,教学设备是增强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条件,应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科的教学需要,增设教学设施,改善设备条件,充分发挥其教学的辅助作用;第三,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影响,学校领导、教师应注意教室的布置、课堂纪律的保持、班级优良风气的形成等方面的管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
四、搞好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是教出来的,而不是考出来的。这个过程是一个分为若干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对质量的产生和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抓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也就是抓教学质量形成每一环节。传统的经验主义的质量管理只注意质量检查(考试)的管理,而忽视创造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的管理。既然教学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教学全过程教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应当把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上转移到对教学全过程整个环节的管理上来。也就是要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辅导、布置和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知识环节的管理。目前,在我国学校教学管理中,对学生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管理不够。学生家庭作业时间没有统一规定,各科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缺乏协调,学生家庭作业负担沉重,一些学校的课外活动开展不起来,或流于形式。
五、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学校的一切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质量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他们,因此,教学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教师的管理。而对教师的培训、进修与评价又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方面。在对教师的培训与进修的管理方面,我们应注意把教师的长期脱产校外进修与校内进修提高结合起来。国家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多种多样的培训、进修机构,并从制度上予以保证。
在目前,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对一些学校的一些教师来说,脱产校外进修存在着不少困难,因此,我们应加强校内进修。学校要有专人负责教师培训、进修、提高,并要形成制度。要充分利用校内在职进修的多种形式,如新任教师进修、以老带新、个别指导、举办讲座、观摩教学、组织教学研究会等等。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要建立评价的组织机构,包括校外的教师评价机构和校内的教师评价机构;要制定各种评价标准,使教师评价科学化;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使评价真正起到发现问题和提高教师水平的作用。教学管理要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办好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因此,教学管理要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学校管理应树立管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思想,根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从事教学管理,特别是从事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就更要注意这一点。
六、结语
成功的管理,除了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之外,更需要从人的情感需要和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法。我们的管理在追求“工作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同时、更追求“工作创新有效,和谐共处”的境界,以给我们工作的环境空间营造一种舒缓、宽松、和谐的氛围。在管理中,我们积极营造一个尊重人、信任人的环境。学校领导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关心教师的生活,尽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学校领导给予教师充分信任,放手让教师发挥创新才能,让教师愉快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了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对领导的信任感,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更高管理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