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科学了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思维可视化
正美国自然教学法专家兰本达教授认为,教师和学生在整个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和行动应该比语言占优势。而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亲历"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验探究、收集证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汇报交流等探究活动大多停留在语言交流的层面,难以呈现学生科学思维的过程、凸现学生科学思维的深度。
② 思维可视化和知识可视化的区别是
1、概念的区别:
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考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易被理解和应用。
知识可视化是指用来构建、传达和表示复杂知识的图形和图像手段,除了传达事实信息之外,知识可视化的目标在于传输知识,用图形图像手段呈现知识结构、结果,以帮助人们重构、记忆和应用知识。
2、二者在表现形式上有相似、交叉的地方,但有本质上的区别。
思维可视化关注的是思考路径、策略和方法。
知识可视化关注的是知识本身。
从这个角度看,知识可视化更关注结果的表达,而思维可视化更关注过程的呈现。
3、研究背景不同
思维可视化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刘濯源主任提出的,并结合于基础教育各学科的学科规律,考试规律及学生的思维规律,而形成了一套思维可视化教育体系,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解决考试问题,起到减负增效的作用。如侧重梳理知识结构的学科思维导图,发展学生解题能力的流程图、解题鱼骨图,深化学生学科学习策略的模型图等等。
知识可视化,据网上信息,北京师范大学的知识工程研究中心部分研究人员有过这方面研究,但网上尚未查到相关具体研究成果。因此无法给您做出详细描述。
另外,查阅信息时发现,思维可视化的研究团队主要由心理学、教育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侧重于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的研究,
而知识可视化研究人员大多具有教育信息技术专业背景,侧重于信息技术的研究。可以说各有所长。
总之,二者的区别就在于“知识”和“思维”上,而不在可视化上。
③ 思维导图,是实现思维可视化,提高大脑效能的「终极工具」。
我一直在用mindmanager
感觉不错
④ 什么是可视化教学
您想问的是华东师大刘濯源教授提出的思维可视化教学吧,
首先,思维可视化(内Thinking visualization)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或容图示组合把本来不可见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是一种有效教学(工作)策略。
实现“思维可视化”的技术主要包括:学科思维导图、模型图、(考试规律模型、学科规律模型、思维方式模型)、流程图、概念图、鱼骨刺图等等;
思维可视化教学是将这些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整个教学过程(课前、课中、课后)中,以“多环节助力,全程化贯通”的方式提高教与学的效能。
要详细了解思维可视化教学,你就去查阅华东师大刘濯源教授这个研发团队的相关资料和论文,这个团队应该是研究思维里最懂学科教学的,也是研究学科教学里最懂思维的。
⑤ 思维可视化和思维导图有什么不同
1、概念的范围不同
思维可视化(Thinking visualization)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或图示组合把本来不可见的思维(思考路径及思考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是一种有效学习(工作)策略。而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一种放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方法。
从概念的范围上讲,“思维可视化”要大于“思维导图”,属上位概念,而思维导图属于下位概念,它也是一种思维可视化方法,但却不能等同于思维可视化,因为思维可视化还包括其它多种图示方法,如流程图、概念图、鱼骨图、逻辑关系图、模型图等,甚至可以说思维可视化是不拘泥图示形式的,任何可以呈现思考路径及方法的图示方法都可被称为思维可视化。
2、概念提出的背景不同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人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上世纪60年代发明的一种基于放射性思考的,图文并茂的笔记形式。而“思维可视化”概念是华东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刘濯源提出来的,他同时带领研究团队构建了“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并在2011年以《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课题获得国家“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立项。
3、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为基本形式,强调运用图像、色彩来提高记忆效率。思维可视化则不限定思考形式,发散思考、聚合思考、递进思考、辩证思考、逆向思考、侧向思考、抽具象转化思考等思考形式都可以涵盖其中,都可以运用思维可视的方式来呈现。另外,思维可视化不强调运用图像而强调运用图示,虽然“图像”与“图示”仅一字之差,但其侧重点却截然不同:强调“图像”是为了发挥大脑的感知性记忆能力,而强调“图示”是为了发展大脑的理解性记忆能力。也就是说思维导图更侧重提高感知记忆效率,而思维可视化则更侧重发展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概括、归纳、分析能力等)。
⑥ 思维导图的绘制中,信息技术的作用点有哪些
思维导图需要在信息化社会这片沃土中孕育成长,而信息化社会需要思维导图实现内涵式发展。但如果您只研究思维导图的绘制,在信息技术中的作用就太窄了,应该深入到更高层面的思维可视化研究,因为思维导图只是思维可视化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法。
摘一段华东师范大学思维可视化研究中心的刘濯源主任于2014年12月第24期的现代阅读《教育与出版》杂志的文章,供您研读:
从“时空突破”到“脑内革命”——如何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式发展
助您理解思维可视化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及二者的联系。
一、教育信息化需要思维可视化实现内涵式发展
宏观上讲,当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态势是迅猛的:电子书包、智慧校园、教育云平台、翻转课堂、慕课等基于教育信息技术的教育产品及教学模式一波一波地涌现出来,而且一波更胜一波。而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的“围墙”逐渐被拆掉,教与学都不必再受规定的场所及规定的时间所限制,我把这种突破称之为“时空突破”。而由“时空突破”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是巨大的:不受空间的限制,一堂课所能供给的“学生”便不再是一间教室里的几十人,而是世界各地的几千人,几万人,甚至是十几万人!不受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学习时间就可以从“刚性安排”变为“弹性安排”,学习自主性更大!尤其是慕课的发展更是对传统教育形态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具有大规模、开放性、教学内容碎片化、学习自主性强、内容可选择及可评价性强等特点,被媒体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
然而,教育毕竟是教育,信息技术只是教育发展可以运用的手段而非教育发展的本质!即便是声势浩大的慕课,也有它发展的瓶颈:学生注册规模巨大(课程的平均注册人数一般在3至5万,最高可达16万),但课程完成率却不高(超过90%的注册者并没完成他们所注册的课程)。为什么?影响因素可能很多,但学习体验较差应该是相当重要的因素之一。学习体验较差又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第一,缺乏面对面的交流。第二,课程内容主要为陈述性知识,缺乏思维含量。“思维含量”是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核心概念之一,也是评价课程品质的最重要指标。就当下的课程而言,无论是“黑板加粉笔式”的传统课程还是被信息化了的传统课程都还是以知识传播为主要目的及主要内容,当然也包括MOOC平台上的大多数课程,尽管它们由世界顶尖级名校提供,但仍然属于“知识型课程”而非“思维型课程”,都在灌输知识而非发展思维!因此,我们得出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不能提升课程的思维含量,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它所改变的只是教与学的方式而非本质。
能够改变教学本质的是思维可视化,它将引发的是一场“脑内革命”!如果说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学习资源拆掉的是学校的“围墙”,那么思维可视化突破的则是大脑的藩篱——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大脑之间所传递的不再是现成的知识而是“思维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共振与思想争鸣。基于思维可视化教学理念及技术制作的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再是传播知识,而是借助知识加工及知识体系的建构发展学习者的思维能力,知识背后的思维结构以及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及策略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教育信息化要真正走进教与学的本质,必然要融合思维可视化教学的理念及方法,才能完成从“时空突破”到“脑内革命”的巨变,实现内涵式发展。
二、思维可视化需要在教育信息化这片沃土中孕育成长
思维可视化是一枚“颠覆性的种子”,但要想长成根深叶茂的大树,甚至是一片森林,就一定要主动投入教育信息化这片沃土的怀抱,在其中孕育。其原因有二:第一,思维可视化是一个新概念,参与此项研究的人还非常少,社会关注度还远远不够,与教育信息化相比,连“星星之火”还都算不上。因此只有与教育信息化进行整合,才能获得更多关注,吸引更多人参与。第二,思维可视化的实现必须要借助多项信息技术的支持,如图示绘制软件(XMind、Imindmap、mindmanager、Freemind等),多媒体及智能终端,网络平台等。
三、思维可视化与教育信息化融合,将创造教育新图景
教育信息化使教育具备了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突破了时空限制,拆掉了学校的“围墙”,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及“知识全球化运动”提供了有力手段。思维可视化则将教学关注点从“知识”调整到“思维”,教师为思维而教,学生为思维而学,而且将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及思考策略呈现在眼前,让我们看见思考的力量!两者融合,在线教育所提供的课程不再只是传播知识的课程,课程思维含量大大增加,课程粘性(吸引力)也会随之提高;而基于思维可视化教学理念及方法制作的“思维发展型”课程也将借助云教育平台及慕课,插上隐形的翅膀,飞向千千万万的学习者。
⑦ 小学数学思维的两个可视化工具是什么
可视化工具是 Visual Studio 调试器用户界面的组件。
“可视化工具”可用来创建对话框或其他界面,以一种适合于变量或对象数据类型的方式来显示变量或对象。例如,HTML 可视化工具解释 HTML 字符串,并按照该字符串出现在浏览器窗口中时的样子显示结果;
位图可视化工具解释位图结构并显示该位图结构表示的图形。
某些可视化工具允许您修改数据,还允许您查看数据.
⑧ 什么是可视化思维
可视化思维就是直观的感受,打个比方,一个企业直观脏、乱、差、经过环保效果整改,直观效果就美化。
⑨ 全国思维可视化教学研究中心modern thinking map visual 词法与时态
去全国唯一的“思维可视化”权威研究机构,华东师大刘濯源教授带领的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查询便知,也可在刘濯源教授的博客中查阅。
⑩ 思维可视化在教学中怎么应用呢
思维可视化在教学中的应用这个问题,我也请教过网友,得到的回答如下:
首先参照网络,刘濯源教授提出的思维可视化(Thinking visualization)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或图示组合把本来不可见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是一种有效教学(工作)策略。实现“思维可视化”的技术主要包括:学科思维导图、模型图(考试规律模型、学科规律模型、思维方式模型)、流程图、概念图、鱼骨刺图等等;
将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参照华东师大刘濯源教授《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手册第10页中的内容如下:
思维可视化技术可以运用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前、课中、课后)中,以“多环节助力,全程化贯通”的方式提高教与学的效能。
例如:在课前,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提高资料处理、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作业设计的效率和品质,学生也可运用其中一些方法(绘制学科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在课中,教师可运用“思维可视化”课件来提高教学效能和品质;在课后,学生则可用这些方法进行高效能的复习或能力训练(如用学科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梳理、解题、作文构思等)。
以上运用改进了知识的加工与输入方式,使“教”变得更清晰,“学”变得更轻松、更快乐。但以上“运用”还只是这套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表层整合”,真正的“深层整合”是与“规律”的整合,这里的规律是指”考试规律——学科规律——思维规律——心理规律“的层层递进和有机结合,把这条“规律线”与思维可视化教学技术有效整合起来,才是这套技术的”大用“,也是使整体教学效能提高2-3倍的秘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