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国学教育
一、分析语文教学的特性,寻找国学教育的切入点
从语文的整体特征来看,它与国学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不能贸然在语文教学中教授国学。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共性,以此作为国学渗透的切入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考虑的因素较多,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国学教育的载体。国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大部分反映于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文言文等是它的主要形式。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在这些内容的教育中渗透国学思想,以此作为国学教育的载体。
除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教师也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小学时期,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不适合接触太过繁杂的理论内容。为了使国学渗透顺利进行,教师应该简化国学的内容,保留最为精华的部分。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留有一些时间,让学生消化并吸收这些内容。利用这段时间,学生还可以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形成个人价值观。笔者认为,国学教育应该以学生的自主探讨与教师的引导为基础,这样的好处是既保证了学生对国学的理解,也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独特的感悟。
例如,在学习《别董大》这首诗的时候,教师便可以适当地渗透国学教育。这是一首送别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十分常见。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同时增加学生的阅读见解,教师可以找一些类似的诗歌,在对比中加强学生的理解。这首诗与其他的诗歌略有不同,它没有朋友惜别的那种不舍与伤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扫送别的伤感,充满豪气。在国学教育中,教师不只要让学生寻找共同点,也要寻找诗歌各自的特点。当学生获得了完全不同的感悟,精神境界也会获得一定的升华,达到了国学教育的目的。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国学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学生的情绪问题也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加入国学的语文课堂,必然和以往有所不同,教师要做的便是让学生尽快适应。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对国学产生兴趣,才能加快适应过程。小学生是国学教育的受体,为提高国学教育的效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国学的本质来看,它很难得到学生的青睐,这是无法改变的。教师应该将国学教育与学生喜欢的事物结合在一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其中融入一些游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的趣味部分不能影响国学的主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分清矛盾的主次关系,合理制定计划。
在小学时期,兴趣是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学生的情绪左右着课堂的气氛,也决定着课堂的走向。对待情绪这把“双刃剑”,教师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当学生的情绪积极向上,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时,它可以推动教学的进程;当学生的情绪消极负面,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便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努力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消极因素的影响。其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所在。
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和国学教育的另一共性,它们都需要以此扩充学生的见解。因此,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在渗透国学教育的前提要求下,课外阅读的前提要求是以国学经典为主,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涉猎。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时,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小学生的年纪较小,没有系统的课外阅读策略,需要教师从旁引导。在阅读的时候,应注重质量,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