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么写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六年级数学月考质量分析 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科在向学生传授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最新的课程标准和考纲为依据
Ⅱ 如何写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质量分析
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考试基本情况
1、试卷共100分,分为5个大题,填空30分,选择5分,计算20分,简便运算15分,解决问题30分。
2、从试卷试卷整体分析
命题点多、面广,难度适宜,着眼于基本要求,考查大面积学生的基础情况,尽可能把各单元所学过的重要概念、公式以及基础性的知识融汇其中,整份试卷命题找准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的底线,使大多数的学生在练习时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我班共有学生人数51人,参加考试人数51人,其中及格率70%,最高分95分,最低分15分。
二、考生得失分分析
1、各题得失分分析
填空题中的(8)数学广角的钟表敲响问题,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响声之间的时间间隔,而导致错误的结果;(15)中数学广角中的锯木头问题,很多学生在段数与次数之间理解不清晰,而导致出现错误。其他的题都考的是基本的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得分都比较好。
选择题中(3),0.1-1之间有几个一位小数,此题比较简单,但是平时练习中做的事0-1之间有几个一位小数,部分同学粗心大意,根本就没看清题,就直接选出结果。 计算题中,主要考察小数加减法与小数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换算,在小数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换算中,有些同学还是失分严重。
简便运算中,这些题都是平时经常练习的题型,没有一道难得,但是在学生的卷面中反应出学生掌握不是很好,特别是99*37+37错误率特别的高。
解决问题中,第一题的数学广角中,此题平时较多,不算什么难题,但是容易出错,因为在间隔数与种树数之间、全长、间距与间隔数之间,都是围绕间隔数展开的,部分学生思维过程转换不过来,出错也较多。
2、从中得到的启发
(1)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教师的能力有待于提高,平时忙于应付检查性工作,独立和钻研教材的能力,未吃透教材,未把准教学的、难点和关键点。课前缺少教具、学具,所以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导致教学质量差。教师的自身素质亟待。教师上课的语言不精炼、缺乏感染力,教学思路不清晰,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弱。多种因素课堂教学低下,是新授内容对学生头脑中没起清晰的知识结构,以后即使多次“炒夹生饭”,也很难的。
(2)平时教学抓得不实。
平时工作不踏实,要求不严格,作业没有及时完成,没有及时订正,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和补救,对后续学习影响越来越大,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学习习惯的培养。
本次测试中,非常简单的计算,好多学生却看错加减号而失分,甚至连抄写数字也出现错误,非常简单的题,有些却审题习惯而错误。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3、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分析
总体看试卷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对应用题理解不到位,失分最严重的是计算题和应用题,所以我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主要是学生对题型还不熟练,虽然平时练习较多,但是没对学生系统的归类,形成对比,这对学生记忆上不很深刻。 三、整改措施 一)、课堂教学质量
1、认真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加强自己的钻研教材能力的,分析、和探讨教材,把握教材。
2、创设生动的情境。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师应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3、知识的过程。
任何一类新知的学习都要力争在教学中让学生操作、实践、等活动地感知,使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过程中,获取知识、能力。才能真正属于的“活用”知识,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
4、教师课堂教学的素质。
课堂教学要理想的,教师除了备好课还多种课堂教学的艺术。包括组织教学的艺术、启发的艺术、合作交流的艺术、表扬激励的艺术、语言艺术、板书艺术、练习设计艺术和调控的艺术等等。
5、写好教学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数学教师要经常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自我反思,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求改进的措施和对策,总结的经验,撰写教学案例和经验论文,以求更快地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素质的提高。
(二)学习习惯和策略的培养。
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比以往教材的思维要求高,灵活性强,仅用机械重复的训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教师一要精选、精编灵活多变的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有意识地对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读题、仔细审题的习惯等等
(三)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如何后进生的补差工作是每位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工作:“补心”与补课相结合,与学生多沟通,消除的心理障碍;帮助的学习习惯;方法;要求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学生差异,分层教学;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展。
3、立足于教材,扎根于生活。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本,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地渗透教材的重点、难点,不忽视有些自己以为无关紧要的知识;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的问题。
4、平时练习时要有针对性,不要让学生泛泛做题,力争做到优生吃好,一般学生吃饱,学困生吃了,既不浪费时间,又收到良好效果。
通过前面对试题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与理念的结合点,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嵌入点,凭借教学手段、方法,在教学数学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最终目的。成绩代表过去,经验及时总结,我今后会更加努力。
Ⅲ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半期测试质量分析怎么写
一、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的考察范围为第一、第二单元,分为选择题(50分)和非选择题(50分)两部分,试题难易程度较之上学期两次考试简单,属偏易,突出对学生基本知识落实情况和基本能力的考察,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答题技巧。试题难易程度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
在选择题方面:提问方式比较直接,多以“这表明、这说明、这体现、是…”方式出现,分析和理解难度都不太,容易上手,不用分析,直接选出答案(识记)的占五分之一,没有难题怪题偏题。
在非选择题方面:材料也不难理解,提问方式也比较直接。26题12分,考察民主监督的方式及要求,第一问4分,考方式较为直接,容易上手,第二问属于启示类题目,需要学生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之上加以结合材料。27题14分,考察对人民负责的要求和政府行为的依据,第一问6分,比较直接,第二问属于原因、依据类题目,需要学生结合一二单元有关知识进行综合才能全面作答,是本试题最难的一题。28题12分,考察参与政治生活遵循的基本原则,较为直接,需要结合材料。29题12分,考察政府的职能,提问直接,但需要结合材料。
二、答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本次应考1724人,实考1681人,缺考43人,由于人数较多,又缺乏相关的统计设备,各题的得分率和失分率难易准确得出。选择题情况分析:从选择题的得分率来看,全年级选择题平均得分应在30分要上,选择题的难度并不大,但得分率并不高。从学生的答题情况可以看出,①前6个题学生出错的较多,说明学生对国家及我国的国家性质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依然存在问题。②13、18、22、23题的失分率较高。说明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的理解容易混淆。③学生对一二单元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熟悉,审题不够仔细、不够深入,做题时没有形成选项与题目相结合的好习惯,看到对的随手就选失误较多。主观题情况分析:26第(1)问的第一小问,大部分学生能够作答,第二小问就容易把民主监督的方式与民主决策的方式相混淆,失分率较高;第(2)问,问的是启示,大多数学生把意义当成启示来作答,或者照抄材料,十分较高。27题第(1)问,问法直接,只要熟悉知识,就能作答,多数学生不能作答,做能作答的也没有与材料相结合;第(2)问难度较高,需要进行一定的综合,学生要么不能作答,要么照抄材料,要么只能答到专家咨询制度的意义。28、29题的原理在选择题上有简单的论述,部分学生能够巧妙运用,但是缺少与材料的结合,部分学生照抄材料。从主观题的答题情况来看:①学生对基本的主干知识缺少记忆,知识的迁移能力不足,理解和运用能力有待加强,如26题第一问要求答民主监督的方式,学生对民主决策和监督相混淆,所以导致试题简单,但得分不高的问题。②学生缺考达43人,不重视,不在乎,无所谓,部分学生考试态度不认真,一进考场就埋头大睡,主观题留空白。③审题不清楚,答非所问,搞不清楚题目所问,如26题第二问,题目所问的是启示,而学生所答的是意义。29题要求运用政府的职能就如何实现材料要求的目的,而学生没有运用职能,只答如何实现。④答题技巧有待提高,学生对主观题的作答,缺乏逻辑性,显得生硬和牵强,答案的生成显得突然,有的只抄材料,有的只写原理观点,理论与材料联系的能力有待提高。⑤教师对学情认识不到位,基础知识的夯实不到位,过高的估计学生,方法指导不足。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吃透教材,把握重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使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
2、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注重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学生有过高的估计,要把夯实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放在突出地位。
3、加强对学生的理解,学情的把握,准确把握学生的能力状况,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答题技巧和应试能力。教学中注重校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练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加强训练,及时评讲,不能就提讲题,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审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和意图,有效组织答案并与材料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