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课
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不怕应用题,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在应用题教学中能正确分析等量关系是解应用题的关键。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只有对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学生对题目中的某一种数量关系不够清楚,那么也不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而要分析等量关系首先要理解并熟记一些常用的等量关系。例如,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每份数×份数=总数、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以及几何图形计算的有关公式等等。下面就如何分析等量关系举几个例子加以分析:
(一)培养学生解一般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例如,某公司要生产手机54万部,前10天每天生产1.5万部,余下的要在20天完成,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万部?当学生弄清题意后老师就提问要想求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万部?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余下要生产多少和需要的时间)用哪个等量关系?(余下要生产的量÷余下的时间=平均每天要生产的),余下要生产的量题里没告诉我们又要怎么求?用哪个等量关系?(一共要生产的前10天共生产的=余下要生产的量),前10天共生产的又没告诉我们要怎么求?用哪个等量关系?(每天生产1.5万部×10天=前10天共生产的)一个题目分析下来要用到好几个等量关系,只有这样一步一步分析等量关系学生才能找到解应用题的途径,才能列式解答。
(二)培养学生解分数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分数应用题的等量关系的分析要找到题中的关键句,也就是分率句。在分析分数应用题时,我要求学生先从分率句中找出单位“1”的量,然后再写出三个字的等量关系即“1”×=量。例如我国领土辽阔广大,南北相距5500千米,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的52/55。东西相距多少千米?从分率句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的52/55中先找到单位的“1”的量“南北相距的千米数”用南北相距的千米数乘52/55等于东西相距的千米数即南北相距的千米数×52/55=东西相距的千米数。不管是分数乘法或分数除法应用题都可能用相同的等量关系,只要找到了等量关系再根据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计算。
(三)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列方程解应用题找等量关系更是必不可少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可以顺着题意找,找到等量关系后设未知量为x与已知量共同参与列式。例如,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它的等量关系顺着题意,用原有的重量减去卖出的重量就等于剩下的重量即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根据等量关系就可列出方程(x-5×7=40)。
二、注重培养学生列表或画线段图的能力
画图分析应用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整个应用题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应用题是比较抽象的,用列表或画线段图分析能帮助学生弄清题里各数量间的关系。
(一)一般应用题中有关实际数与计划数的问题可以借助列表进行分析
例如,食堂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少吃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可列下表加以分析
每天吃的千克数 天数 总千克数
计划 2 8 0 ÷7 7 天 2 8 0 千克
实际 比计划少吃5 千克 ? 天 2 8 0 千克
从表中很容易看出,要想求实际吃了多少天,就要先求计划每天吃的,用计划每天吃的减去实际比计划每天少吃的5千克就可以求出实际每天吃的,从而求出实际每天吃的列式为:280÷(280÷7-5)。用这种方法分析这类应用题即使程度再差的学生都能解答,特别是中下生效果很好。
(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分析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借助线段图能够帮助学生弄清有关数量和标准量的关系,找到解题的途径。教学时,经常指导学生作线段图训练,使学生掌握作图的基本方法:必须先画表示单位“1”的线段,注意线段的规范性以及作图的灵活性,运用补、截、移、叠等作图技巧,讲究作图的科学性。同时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分析思考,理解数量关系,使学生的思维与作图同步进行。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线段图的直观启示性。
三、注重培养学生对比辨析的能力
对于易混、易错的题目,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似是
『贰』 如何搞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摘要: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学科,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而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更是要求小学数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中学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而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应用题的教学水平,对提高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效率,是势在必行的。本文中我们主要论述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重要性、现状以及改革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措施。
关键字: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应用题不仅是重点更是教学难点,老师主要的授课方式是采用例题讲解,反复练习的方式。而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求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题能力。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重要性
从某种角度来说,数学这一学科可以被人当作一种语言,与外语不同的是,数学这一语言是通过精心的设计来得到的。而小学是每一个学生进行学校学习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数学学习的兴趣,更是打好数学学习基础的关键所在。
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而且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应用题的题型一般来自于生活,所以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给予学生一定的挑战性。通过对应用题进行训练,能够巩固学生的解题思路,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深化,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往往受到老师讲课的限制,约束了学生在应用题当中的自由思考,纠其根本原因,在于老师的讲课脱离了实际,与应用题的初衷严重不符。自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成熟以来,教师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就常常是以题海战术为主的。老师在讲课中,通过对应用题的反复联系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脱离了实际,严重缺乏生活的气息,进而导致了应用题的优势难以发挥。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不仅如此,教师的讲课内容脱离实际,对学生的吸引力严重下降,无法将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整合为所学的数学知识,对教学效率的提高造成了消极影响。
对于一部分的老师来说,忽略了应用题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单纯的认为提干过长会导致难以理解,降低课堂效率,因而会将某些应用题简单化、统一化,仅仅将一些解题公示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够形成自有的解题思路,因而某些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很一般,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
三、改革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措施
虽然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改革也进行了数年,但是实际的教学当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了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质量,我们提出了几项改革措施。
1、重点培养学生的多样化的解题思路
在新课改中,应用题解法的多样化是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对同一题目,进行多种算法的解题,令学生能够有一个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逻辑思维体系还没有完成形成,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不要将学生的解题方法固定化,防止学生在解题当中出现生搬硬套的做法。老师要做的主要工作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当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题方法。
通过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令学生将生活与数学应用题相联系起来,将数学融入到生活当中,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应用题给学生所带来的优势。
2、可利用图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当中,可充分的发挥图示图例的作用,帮助学生有效的识别各种问题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应用题当中的各种数量间的管理,由此学会独立的分析问题,独立的思考问题,独立的解决问题。
在教学当中,老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充分认识图示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图示的作用,并不是要将图示的作用灌输给学生,而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图示,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太完善,主要依靠感觉以及动作来认知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重安排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利用形象的图示直观的让学生理解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结语: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学生创新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当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积极的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保证打好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
『叁』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几个问题
小学应用题教学是数学学科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每个数学教师都有同感,由于应用题与小学数学所有基础知识紧密相关,类型较多,且方法灵活,所以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之一。基于以上认识,我将结合一些例题,来谈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审好题
根据不同题目、不同年级、采用恰当的形式,让学生理解题目的内容与要求。有些老师在讲应用题时,不注意从问题本质出发,而是从形式上、表面上作出一些不完全正确的结论。这样不仅束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会造成知识上的错误。例如:有个老师总结加法应用题的规律是:“求一共是多少或求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这种提法很不全面,造成学生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到“一共”或“多几”就列成加法算式,而且实际并不如此。又例如,在教学了分数应用题之后,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有一天,老师带了600元钱到家具公司买家具,便看见那里的家具都在降价。忽然,老师看见一套家具组合,老师很喜欢。衣柜200元,梳妆柜的价钱是衣柜的4/5,床的价钱比衣柜贵1/5。请你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带的钱够不够?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弄清问题的本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规律。切忌从形式上表面上出发,贻误学生。
二、思路清
解答应用题的思考方法步骤要清清楚楚,有根据有条理,这是培养形式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应用题教学重点。有的老师在讲应用题时,忽视审题,急于计算。讲例题的时候,只读一两遍题目,没有认真的审题,弄清题意,就急于计算,尤其是简单的应用题,很多老师忽视了从问题的本质去切合实际进行分析。对问题的分析,学生要有思考的余地,才利于学生对数量间的关系的理解。因此,不能急于计算。如果简单的应用题的分析欠了债,复合应用题的分析就成了堆。反映在学生中分析应用题往往不从题目的全部内容去思考,而是只抓住题目中的局部和表面的条件就做出判断。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的时候后,我们可以尽量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表或数据,让学生结合表格来研究。如某一月的空气污染指数,某一个班学生测验的平均成绩等等。再例如“小青买了两本练习本,一枝毛笔,共用了四元钱。其中已知了一枝毛笔是两元钱,问一本练习本是多少钱?”这种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单一而且封闭,都是文字叙述,两、三个条件再加上一个问题。如果这种题目反反复复,出现的次数多了,学生的心里就会产生厌烦。如果是那样的话,做出来的效果肯定不佳。而对于同样一道例题,改用其他的方式呈现,如图文应用题。这样就使原本枯燥乏味,冷飕飕的数字罗列的应用题变成了活泼生动,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三、强训练
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口头说理,口述算式,操作教具,书面解答等都是训练,从形式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反正智力的过程来看,一般是从感性知识逐步内化;从操作教具的动作技能到口头有声有色的叙述,逐步内化成心智技能。因此不仅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而且必须安排书面解题的训练,才能了解他们心智技能情况。同时练习应有层次、有坡度。在解题过程中,老师只满足于对问题作“清一色”的教法,不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上狠下功夫。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清一色”的教法,是“封闭式”,不是“开放式”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不适应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这一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小华家养了35只母鸡,4个月一共产蛋3640个,平均每只母鸡每个月产蛋多少个?”时,题目一出现,应该先让学生思考,人人动脑,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3640÷4÷35的解题方法。解这题时,还可以先求出每只鸡4个月一共产多少个蛋,再求出每只鸡每个月产多少个蛋。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别的方法,这样就可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显然,“清一色”的教学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得不到发展的。
四、重反馈
不仅要掌握学生口头说理的反馈,还要包括书面作业的反馈,同时从反馈的面来看,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解题情况。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思维训练,创新思维获得高效率的有力保证。要重视解题过程的评价与反思,除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会欣赏,体会成功的喜悦等情感、态度方面的功用以外,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也是不可缺少的支持。而在目前教学中,评价教学应用题的质量的主要标准是看学生应用题考试的分数。于是,便会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不少学生应用题的分数很高,但是,实际上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很强。有的时候,学生一旦遇到新的问题,变束手无策了。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将“纯文字化”的表达模式有机地与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情景剧表演等有效地结合起来,广泛地采用于教学之中。这样,既直观又形象,而且还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出素材,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了多样化的学生的需求。
总之,在应用题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摆正角色——做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变得“聪明些、精明些”,使 他们的成长更为自信而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升。
『肆』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课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课
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不怕应用题,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在应用题教学中能正确分析等量关系是解应用题的关键。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只有对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学生对题目中的某一种数量关系不够清楚,那么也不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而要分析等量关系首先要理解并熟记一些常用的等量关系。例如,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每份数×份数=总数、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以及几何图形计算的有关公式等等。下面就如何分析等量关系举几个例子加以分析:
(一)培养学生解一般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例如,某公司要生产手机54万部,前10天每天生产1.5万部,余下的要在20天完成,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万部?当学生弄清题意后老师就提问要想求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万部?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余下要生产多少和需要的时间)用哪个等量关系?(余下要生产的量÷余下的时间=平均每天要生产的),余下要生产的量题里没告诉我们又要怎么求?用哪个等量关系?(一共要生产的前10天共生产的=余下要生产的量),前10天共生产的又没告诉我们要怎么求?用哪个等量关系?(每天生产1.5万部×10天=前10天共生产的)一个题目分析下来要用到好几个等量关系,只有这样一步一步分析等量关系学生才能找到解应用题的途径,才能列式解答。
(二)培养学生解分数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分数应用题的等量关系的分析要找到题中的关键句,也就是分率句。在分析分数应用题时,我要求学生先从分率句中找出单位“1”的量,然后再写出三个字的等量关系即“1”×=量。例如我国领土辽阔广大,南北相距5500千米,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的52/55。东西相距多少千米?从分率句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的52/55中先找到单位的“1”的量“南北相距的千米数”用南北相距的千米数乘52/55等于东西相距的千米数即南北相距的千米数×52/55=东西相距的千米数。不管是分数乘法或分数除法应用题都可能用相同的等量关系,只要找到了等量关系再根据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计算。
(三)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列方程解应用题找等量关系更是必不可少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可以顺着题意找,找到等量关系后设未知量为x与已知量共同参与列式。例如,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它的等量关系顺着题意,用原有的重量减去卖出的重量就等于剩下的重量即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根据等量关系就可列出方程(x-5×7=40)。
二、注重培养学生列表或画线段图的能力
画图分析应用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整个应用题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应用题是比较抽象的,用列表或画线段图分析能帮助学生弄清题里各数量间的关系。
(一)一般应用题中有关实际数与计划数的问题可以借助列表进行分析
例如,食堂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少吃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可列下表加以分析
每天吃的千克数 天数 总千克数
计划 2 8 0 ÷7 7 天 2 8 0 千克
实际 比计划少吃5 千克 ? 天 2 8 0 千克
从表中很容易看出,要想求实际吃了多少天,就要先求计划每天吃的,用计划每天吃的减去实际比计划每天少吃的5千克就可以求出实际每天吃的,从而求出实际每天吃的列式为:280÷(280÷7-5)。用这种方法分析这类应用题即使程度再差的学生都能解答,特别是中下生效果很好。
(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分析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借助线段图能够帮助学生弄清有关数量和标准量的关系,找到解题的途径。教学时,经常指导学生作线段图训练,使学生掌握作图的基本方法:必须先画表示单位“1”的线段,注意线段的规范性以及作图的灵活性,运用补、截、移、叠等作图技巧,讲究作图的科学性。同时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分析思考,理解数量关系,使学生的思维与作图同步进行。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线段图的直观启示性。
三、注重培养学生对比辨析的能力
对于易混、易错的题目,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变式题组让学生练习、比较,从而掌握解题规律。例如(1)少年宫舞蹈队有23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合唱队有多少人?(2)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通过对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的一倍数已知用算术解(2)的一倍数未知用方程解。又如分数应用题中学生非常容易混淆的两道题:(1)一根绳子8米剪去1/4,还剩多少米?(2)一根绳子8米剪去1/4米,还剩多少米?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1)中的1/4是表示分率,而(2)中的1/4米是表示数量不能混淆。
四、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是解决问题时沿着各种方向、不同途径去探索和思考。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联想训练以及一题多解训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如,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只数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可以用四种不同的方法解答(1)方程解:解:设白兔有x只,则黑免有1/5x只,列方程x+1/5x=18。(2)归一法:从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有5份,黑兔有1份,共6份,用18÷6×1=3(只)求出黑兔,用18÷6×5=15(只)求出黑兔。(3)按比例分配法:从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有5份,黑兔有1份,共6份,黑兔占一共的1/6,白兔占一共的5/6,用18×1/6=3(只)求出黑兔,用18×5/6=15(只)求出白兔。(4)用分数的方法:从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是单位“1”,而黑兔的只数是白兔只数的1/5,18÷(1+1/5)=15(只)是白兔的只数,15×1/5=3(只)是黑兔的只数。平常教学时多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并对多种解法加以比较从中找到最佳的解法。从而使学生懂得,在解应用题时,要尽可能地选用最简捷的方法。
五、注重培养学生验算的能力
验算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自我评价能力的重要步骤。验算的方法有估算、代入,另解。下面就估算举例加以说明。
例如,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要榨出2100千克的油,需要油菜籽多少千克?在做这道题时往往有学生出现2100×42%%=882(千克)的错误解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想一想:要榨2100千克油,只需882千克油菜籽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呢?从而判断答案是错误的。再引导学生重新审题,理解“42%%”的意义,就是表示油是油菜籽的百分之几的数,得出油菜籽千克数×42%%=油的千克数,找到了正确的解法,2100÷12%%=5000(千克),这样就能做到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伍』 如何进行应用题教学
应用题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和解决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应用题是应用所学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层面。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了简单的应用题,但真正能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却是廖廖无几,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也很吃力,很多学生看见应用题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感,就是成绩好的学生也是这样。我觉得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逐步认识理解、掌握、提高的过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2、在数学应用的教学中要与《标准》相接轨,要与之相匹配,要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吻合;并且要求学生经过努力才可以达到,不可随意性拔高,也不能随意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认识特点来注重平时的练习,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练习题目的可行性、实际性,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加强练习。教学经验表明:学生的学习贵在平时。平时没有注意基础的练习,而突然让学生来做难度较大的题目那可是强人所难。
3、教师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殊不知,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况且,有时教师对教材的难点反握不准、习题讲得不透彻,也会导致简单问题变为学生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4、学生在学习应用题的过程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感,“怕”的感觉。因此教师在教学该内容时首先要给学生树立信心,去掉心理上的“怕”字。其次,在教的过程中时刻要注意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教他们学习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5、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很高的水平的,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时时刻刻放在心上,平时多注重应用题的练习,实实在在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6、从小学三年级就在正式学应用题,到小学四年级教师就在教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等量关系,我就觉得我们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其实我觉得学生解应用题的关键步骤是:理解题意。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有创新,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要有创新。只要有了创新的能力和较高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对没见过的应用题才有信心,才能够解决问题,达到教学要求。
总之,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和教材特点,因材施教,从而使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灵活地运用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去传授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陆』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学的难点。现 阶段,很多小学数学老师在应用题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不能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解题方法模式化和套路化等问题,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效率较低。为此,要根据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应用题教学的意义
小学应用题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且应该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而这些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审题、辨析、整理条件、分析推理、列式解答以及检验等许多环节,日积月累逐步培养起来的。所以,应用题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
二、点燃学生生活中的智慧火花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把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引入到数学教学中来,并且选择学生熟悉的内容,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适当地增减和修改不符合本班教学的应用题,使教学的内容更加富有生命力,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例如,教师在讲解“求两数的和应用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首先数数本班里面男生和女生的人数,然后让学生计算班级里面总共的人数。又如在“连减应用题”讲解中,教师可以首先设置相应的题目,假如桌子上面有 20 个杯子,之前被同学拿走了5个,又被拿走了10 个,那么现在桌子上还有几个杯子呢?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可以点燃学生生活中的智慧火花,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数学应用题教学需要遵循的基本理念。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 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了解学生接受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规律,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与水平。要通过建立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应用题教学中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老师要把握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规律
应用题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应用”。为了使学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脱离书本去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题意识,使学生能够把应用题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清楚地了解应用题的教学规律是必要的。在小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的便是使小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量词,使学生能够用数字正确地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形容出来,正确地认识数字与现实事物之间的关系。其次,便是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洞悉问题之间的关系,理解题意。把抽象的问题与具体的数字联系在一起。最后,脱离书本,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观察事物,然后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
五、要从整体出发组织应用题教学
目前小学教材里的应用题,是按类型和运算步骤的多少来编排的。这种编排方法,注意了各类问题的区别,但对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不够,容易造成互相隔裂和套用类型的毛病. 在教学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从应用题的整体出发组织教学,以补不足.简单应用题是复合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必须使学生熟悉用加、减、乘、除四种方法计算的各种情况. 因此,题目的内容要丰富,使学生熟悉“增添”、“补足”,“提前”、“缩短”、“平均”等各种表达数量关系的词汇.简单应用题一般是分类型的。在一定的阶段,可以按它们的内在联系,归纳整理,使类型简化,如求两数相差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以及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这三类应用题,可以归纳整理为“比较多少的问题”,这样就能更深刻地揭示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便于理解,并能减轻记忆负担。
六、教会学生认真审题,重视学生检验能力的培养
审题是应用题教学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学会审题才可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和多方位的思考问题,并且把数量关系从应用题中抽象出来. 除此之外,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检验能力的培养,一般情况下,检验大致分为估算检验和精确检验,通过这两种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从而有效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质量。
七、引导学生会实现从“应用题”到“数学应用”的跨越
“数学应用”,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应用题”. 如前所述,由于“应用题”这一名词在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学中的特殊指向性,其涵义已经被人为地缩小了,不能用它来表示更广泛的数学应用. 而《标准》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作为总体目标之一,就是要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为此,教师在讲授应用题时要联系实际,拓宽视野,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柒』 浅论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成与败会直接关系到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发展,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从学生的解题兴趣出发,教给学生解题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不断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几点教学见解。
一、注重学生解题兴趣的激发,提高教学效率
莎士比亚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起点,是学习认知事物的基本动力。新课程改革强调小学数学教学应以人为本,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兴趣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在快乐中求知,我们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也是如此,也需要学生的解题兴趣作为支撑,提供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有效的落实并开展应用题部分的教学,那么,我们就应积极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从学生的解题兴趣入手,充分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的方式有许多,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介入课堂,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创设出一个个引人入胜“最佳心理状态”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此外,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二、教给学生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知识讲究的是灵活运用,不是死记硬背,因此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在激发学生解题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传授学生解题的技巧和一般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解题的一般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对于解题的技巧来说,读题和解答题意是基础,分析数量关系和选择算法是关键,列出算式和进行计算是重中之重。而要让学生有效的掌握这些关键,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即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弄清数量关系,弄清题目的隐含条件等等。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即在“审题”的前提下,对题目中的各量进行分析,利用简图等,找出各量的关系,能说明题中各数表达的意思等等。再次要引导学生掌握列式、计算的一般技巧。即根据题目要求列出相应的算式,计算则是对算式进行求解,这就要求平时要多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包括心算、口算、笔算。最后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检验并作答。即将计算的结果放到题目中或生活中进行校验,看结果是否符合题意和生活规律,经检验无误后这道题,才能解答完毕。应用题是各式各样的,但是解题的思路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只要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就会准确、快速的解题。
三、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现代教育学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最佳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我们也知道,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主体主动的建构。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巧妙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也尤为重要,这是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根本途径。为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在讲授之余,我们还应充分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巧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学习。例如,六年级一班今天投掷垒球训练,要求按性别分两组进行,男生30人、女生20人,老师准备了20个垒球,你认为怎样分配垒球较合理?让学生自主思考分配垒球的策略,让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个垒球?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避免学生思维的僵化,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四、联系生活,加深学生认知
知识源于生活,也运用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特别是小学数学应用题,基本上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实例。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还应注重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积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加深学生的认知,使之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比如,“某旅游景点的门票价为:成人票每人80元,儿童票每人30元,那么小红与妹妹、爸爸、妈妈一起去景点旅游,需要多少门票钱?”教师可以将此与学生的旅游经历进行结合,让学生想象旅游的场景,回忆生活实践,进行知识的迁移,进而完成这样的题目。通过这样的引导,生活实例现身课堂,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学生的认知,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准确把握应用题教学方向,不断的总结、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不断提升。
『捌』 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必须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身体习惯,
还有就是可以让孩子多做一些练习。
『玖』 如何计算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应用题教学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关键,又是重难点。它在小学数学教学和试卷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应用题解题策略的掌握程度来了解其数学水平,如何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改进应用题教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进而深化数学教育改革,一线数学教师决定以此为切入口,展开以校为本的课题研究。下面谈个人建议供参考。
1.应用题解题让其明确目标,理清思路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应用题解题让其激发兴趣养成习惯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是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对智力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激起乐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引趣”的问题上多下些功夫。挖掘教材趣味因素、趣味知识和故事,调动学生兴趣。尤其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通过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应用题解题让其自主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与探究活动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使学生的形象思维明确化,有助于他们分析数量关系,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师应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使用适合解答应用题的训练方法,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低年级以实物图为主进行教学。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与理解与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给每个学生都配备了一套数学学具,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动脑动手,进行实际操作,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紧密结合起来。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通过学生摆△和○及红花和黄花,弄清红花的朵数是由与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和比黄花多的朵数合起来的。通过实物图教学让学生合作交流,给此类应用题教学提供了形象思维的依据,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较好地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解答方法,同时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应用题解题要认真审题,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应用题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应用题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分析应用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的相依关系,把数量关系从应用题中抽象出来。如:某饲养专业户养白兔800只,黑兔的只数比白兔只数的3 倍还多10只,这个饲养专业户共养兔多少只?这道题存在两个数量关系:①专业户共养兔=白兔+黑兔;②黑兔=白兔×3+10。找出这两个数量关系,对号入座,题目就很容易解答了。评析:为了防止学生一遇到叙述稍有变化的题目时就发生错误,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
5.应用题解题要注重知识间内在联系,指导灵活运用解题策略
教师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所表现的不同水平。分析解题困难是由于没有恰当的解题策略所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善于归纳针对不同题型的解题策略,并进行恰到好处地引导、点拨。①有些应用题,学生之所以百思不得其解,原因就在于思维定势的影响,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转换思考角度,让思路清晰可辨。如:小红期终考试语文、英语、数学平均成绩86分,音乐成绩公布以后,他的平均成绩提高了1分。小红的音乐成绩多少分?按照常规解法,可知小红期终共考了四门功课,要求音乐成绩,可以用四门功课的总分减去其中三门功课的总分。由于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比其中三门功课的平均分高1分,那么四门功课的平均分就是86+1=87(分),四门功课的总分为87×4=348(分),语文、英语、数学三门功课的总分为86×3=258(分),所以小红音乐成绩为348-258=90(分)。如果转换角度来考虑:小红音乐也考了86分,四门功课平均分也是86分。但实际四门功课平均分比其中三门功课平均分高出的成绩正好分给每一科,使每一科各增加1分。这样共多出1×4=4(分)。思路清晰了,问题解决了,能很快地算出小红音乐成绩是86+1×4=90(分)。②有些题目较为复杂,若按常规方法来思考根本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思维从全局出发,从整体上把握,全面观察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解题的效果特别好。如:有4个数的平均数是16;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20后,这4个数的平均数为18。改动的那个数原来是多少?读了题目之后,大部分同学可能都想知道4个数各是多少,都忙着去试找这4个数,显然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此题的解答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不要只看到其中的某个数,简单地把这4个数分开来考虑。先要知道改动后的4个数的总和为18×4=72,改动前4个数的总和为16×4=64,改动后比改动前增加了72-64=8,那么,什么数“增加8”后变为20呢?这样问题就简单化了。③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离不开“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个数量关系式。不过,如果能紧扣“平均”二字的意义来思考,解那些灵活性强的题目,往往能想出更简便的方法。在“平均”二字中,“平”就是“拉平”,也就是移多补少,“均”就是相等。“平均”二字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用“移多补少”的办法,使每份数量都相等。④应用题解题要防止并纠正审题定题型,解题套方法的定势模式,在达到基本教学要求或学过相关的新知以后,应当示范并鼓励学生拓宽思路,灵活转移思考角度,优化思维,巧妙解题。如:要加工600个零件,甲单独做要30天完工,乙单独做要60天完工。现由甲乙两人合作,需几天完成任务?按常规解法,先分别求出甲、乙每天加工的零件数,再求出甲乙合作时每天加工的零件数。根据题意,列式计算为: 600÷(600÷30+600÷60)=20
(天)。在学过工程问题后,可启发学生用工程问题的解答思路解答:设要加工的零件总数为“1”,则甲、乙的 工作效率分别1/30和1/60,列式计算为: 1÷(1/30+1/60)=20(天),生1还这样想:根据题意,这批零件甲用30天做完,乙用60天做完,这就是说,乙工作2天相当于甲工作1天。因此甲乙合作1天,相当于乙单独做(1+2)天。乙单独做60天完成的工作,由甲乙合做时,只要60÷(1+2)=20(天)。评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解答应用题,理解其不同的解题思路及解答方法。
综上所述,教师要理解掌握应用题教学解题思路设计,使新旧知识联系紧密,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使不同学生在不同活动中获得不同的数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向课堂要质量,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