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内容
中小学教育评价可以拓展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宏观层面,涉及教育目标、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在中观层面,包括教师队伍、办学条件、学校各项工作等。在微观层面则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小学教育活动中,学生发展评定、教师授课质量评价、课程和教材评价是最主要的评价活动。此外,诊断学校中存在的特殊问题,评价教改实验,评估学校的总体表现也较为常见。下面具体介绍三种主要的评价活动。
(一)学生发展评定
学生发展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它不仅是升学与就业指导以及因材施教的基础,还能帮助学生正确估计自己,了解和发展自己的特长。评定学生要考虑许多方面,最基本的有学业成就、行为表现和身体状况三方面。
(二)教师授课质量评价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由于年龄小,小学生尚不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业成绩都要受到教师授课质量的影响。上好每一堂课既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大事。授课质量评价能让教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教学特点,了解长处与不足,从而扬长避短;也可以提供新老教师相互学习的机会,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
(三)课程和教材评价
课程和教材是教育评价中容易忽略的部分。事实上,课程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基础,只有站在分析和评判教材的高度,才能使教学内容的安排更为合理。如果不从课程入手,教学改革很难深入。当我们评判学校教育重智轻能、批评教育质量不高时,可曾想到首先应该检讨的是课程和教材是否适当。
2. 如何确立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
(一)建立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党的教育方针、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国家课程标准等,突出重点、注重导向,把学生学习状况、综合素质和成长环境等作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构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学生学习状况。包括学生学业水平、应用与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学习负担等。
2.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学生品德行为、体质健康、心理健康、艺术素养等。
3.学生成长环境。包括师生关系、教师专业能力与教学方式、校长课程领导能力、社会环境等。
具体将按照小学、中学教育的不同特点,分别研究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和考察重点,细化相关内容,完善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在再次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时,以“发展指数”来反映有关指标的纵向比较。
(二)提高教育综合评价的科学化水平
完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方式。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全面客观地收集信息,根据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考察学生进步程度和学校的努力情况;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结合起来,注重自我分析、自我诊断,完善质量内控机制;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和专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推动单一的学业成绩评价向教育质量的综合性评价发展,推动统考统测向基于科学抽样的多样化的质量调查发展,以基于标准的评价体系替代以往相对评价为主的教育评价。
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价以测评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为主,以现场观察、资料查阅等为辅。测评和问卷调查要采取科学抽样的办法,坚决不搞面向全体学生的县级及以上的统考统测。
(三)促进综合评价结果的科学运用
对评价内容和关键性指标进行分析诊断,形成以区域为单位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分别反馈。对于提高教育质量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给予肯定;对于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提出整改意见。
3. 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堂评价是一项最主要的学校教学活动.它是学校教学的中心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发展性教学评价理念的评价制度.以此促进新课改的实施.并促进课堂教学体系牟完善.因此,特制订如下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一.观课形式
1.领导和教师随时进教室观课,对其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2.每位教师每月出一节公开课,村小学以校为单位,中心小学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评价.
3.每学期选不同学科的优秀教师上观摩课,全镇小学教师参与听课和评价.听课教师认真填写<课堂评价表>在会上进行交流,以达到提高教师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二.评价办法
1.评价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强调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合作.
2.实行多向评价.除领导,专业人员外,更强调同行的参与,在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家长.学生参与,以全面了解各种信息.
3.评价方法多样,采取研讨.访谈.观察.问卷.测验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4.评价不但要评教,而且要评学,不但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5.评价不但要对现状作出诊断,而且要关注改进和发展,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
6.出公开课的教师,在听取听课教师的评价后,要在两天之内写出教学反思交于主管领导.
三.评价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评价标准要客观,不带随意性.
评价学生要客观,不带偶然性.
评价态度要客观,不带主观性.
2整体性原则
树立全面评价的观点,进行评价.
3.指导性原则
明确评价的目的要于帮助师生改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要切合实际,既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又要注重终结性评价.
4. 求一篇小学教育评价方案
小学生素质教育评价方案
教育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功能、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受到广泛的重视。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党的教育方针,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以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发展和反映学生个体差异为出发点,从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各门课程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评价原则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原则。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考查,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以质评为基础,应用可操作的评价方法,不仅考查“认识”或“概念”等认知层面,同时还关注对“表现”等行为层次的考查,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等。
(二)评价过程动态化原则。不仅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如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成长记录等。
(三)评价主体互动化原则。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改变单一评价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三、评价方法
(一)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
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指标实施多元评价,还要渗透或包含在学科学习目标的评价中进行。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方面要重点结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以及团队活动、校本课程实施中进行评价;学习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方面要结合所有学科教学进行评价;运动与健康方面主要结合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进行评价;审美与表现方面重点结合音乐、美术学科教学进行评价。要按学生年龄、心理及行为特点制定一些可观察的指标,在学科教学或各种教育活动中分层实施评价。要创设情境、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要通过表现性任务、观察记录、访谈、作品分析、个人自评,同学、教师、家长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
(二)学科发展目标的评价
⒈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要遵循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该学段、学年以及每个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通过作业、纸笔测验、考试和完成一些开放性的表现性任务等形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以“等级+评语”的形式呈现。小学低年级(1—2年级)实行模糊评价或描述性等级。
⑴练习、作业
作业分析评价是教师了解、掌握学习效果、学习态度最常用、有效的评价方式。学生的作业情况要通过学生的认真程度,正确率,创造性解决问题情况;完成作业的速度,主动作业的情况;课外学习情况以及实验操作能力,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等成果来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可以组织作业展示活动,进行优秀作业及成果评比,作为作业评价的依据。除了传统的纸笔作业之外,更应注重口语交际作业、综合实践作业、实验操作作业等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际表现能力的表现性作业。表现性作业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记录、参加社会工艺活动记录、学科实验、交流合作学习记录、课外阅读的数目和反思笔记等。
⑵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测验)是在一个教学阶段或单元结束后,根据教科书中对于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做出的学业水平评价,衡量、检测学生在预期学习成果和表现标准上所达到的程度。
设计单元测验题目和实施评价需要依据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确定测试内容的范围,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认识及理解。
单元测试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方面,每个教学阶段或单元结束后都要测试并做记录。
⑶期末考试(考查)
考试(考查)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试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不同选择相应的考试形式,既有闭卷形式,也有开卷形式。除纸笔测验外,也要选择外语听力考试、口试、课题研究、情景测验、实际操作等质性评价形式。运用考试进行评价时应注意:
考试内容:考试要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应用的能力;要减轻学生机械记忆的负担,突出综合性、探索性和开放性,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考试的内容应多元化,除关注知识与技能外,还应体现考查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还要重视加强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发展。
考查学科应通过平时观察、评语、轶事记录、表现性作业、综合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习惯、兴趣、毅力、学习动机、学习技能、社会技能以及努力程度等学生表现的信息进行考查。
考试方式:给予学生多次机会,同一考试也可多样化呈现。如,1-2年级可采用游戏式、自选式、互测式考试,考试要突出趣味性。3-6年级实行分项考核、综合评定。各学科期末考试成绩以“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方式呈现。
考试结果处理:各科教师要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反馈信息,从而督促、协助学生制定出下一步的学习计。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必须与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教育目标相结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采用观察、轶事记录、访谈、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等质性的评价方式对其进行评价。各学科应根据本学科特点,结合基础性发展目标在学科中的体现,制定具体的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
成长记录也是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搞好学生成长记录,并要定期组织成长记录的交流展示。并将成长记录纳入期末终结性评价内容。对成长记录的评定应注重学生的进步和所付出的努力,明确改进的方向。要通过对成长记录的回顾、比较,使学生学会反思,了解自己的进步,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进一步发展的目标,逐步发展自省的意识和能力。
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包括:①学生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通讯地址、出生日期、健康状况、家庭背景;教育基本情况,如所进学校、主要课程测试成绩、一般能力等级、特殊能力倾向,优秀与荣誉、个人社交和发展情况。②学生的各科学习档案:A本学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一般按一个单元或一个学习主题收集资料。如单元测试成绩单、综合素质报告单。B目前最佳作品展现,包括生成过程,如最好的作业、最好的作文、优秀的美术作业、摄影照片、录音磁带等。C实践创新活动的参与程度,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研究报告乃至各项竞赛获奖证书等。D同伴之间的观察评价、教师观察、评价及剖析,来自家长、社会的反馈信息,如教师的表扬或建议、学生的感想等。
(三)评价的主体
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本人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四个方面。
学生自评和互评:一是由学生本人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及行为写出自我评语;二是对自己或同学综合素质的六个方面以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些方面分别评出分项等级。
教师评价:一是由班主任给每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六个方面评出分项等级,并给每个学生写出综合性评语,重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整体描述,突出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潜能(具体评价方式见表二);二是各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所制定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及学科发展目标评价体系,对每个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及学生学业水平进行评价,给出相应的等级,并对学生学科的发展态势进行描述,写出激励性的评语(具体评价方式见表三)。
家长评价:一是对自己学生的综合素质写出鉴定性评语;二是对自己学生综合素质的六个方面以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些方面分别评出分项等级。
(四)评价结果的呈现
⒈评价结果包括等级或评语
评语包括:①自我评语。②家长评语。③教师(班主任)评语。
等级包括:①分项等级。即根据评价内容所列的要素和关键表现,通过整体判断对六个方面以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些方面分别给予一个等级;练习、作业、期末考试获得的等级。②分主体等级。即由四个评价主体给出的评价等级。③综合等级。即把分项等级和分主体等级综合,作为综合素质或学业水平评价的最后等级。以上等级均为四等,以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呈现。
⒉综合等级合成的方法
加权法:各等级赋予分值采用“取平均值四舍五入法”合成最后等级。
直接评定法:依据期末考试的等级、作业和单元测试的等级、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及完成的报告)、成长记录、特长与获奖情况、自我及他人评价等进行总体分析,根据总体态势确定综合素质与学业水平的最后等级。
5. 1.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一般都比较全面,从硬件设施到软件资料,从课堂教学到学生的成绩,回几乎是全方位的评估。所以,答要弄清某一项具体的对学校的评估,要仔细阅读评估方案﹙都有评估方案的﹚。量化评分的标准与分值,以及对大小项的评估要求,都有详细的方案。
6. 小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几个方面
1、对教师素质的评价。
根据发展性的评价理念,我校对教师素质进行以下几个方面评价,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参与和共事能力、反省与计划性等,并制定出《教师素质评价标准》,每学期校领导都要按此标准对教师进行严肃认真的考核。
2、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1)看是否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习。
(2)看是否使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和严谨的学风。
(3)看“学困生”的转化情况。看“学困生”是否能积极地参与学习,看教师是否善于发现和挖掘“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
(4)看课业负担是否适度,教学效果是否高效。
以上几项内容通过学校、家长、学生和学校的各项教学监控措施来评定。
7. 我国小学教育评价中主要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第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让一 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全民富裕的发展战略,不知从何时起这一量变到质变的战略思想也被用在了教育改革上,这一远用实质上是非常科学的。但是将其用在了教育 资源配置方面就显得有些欠妥了。其结果并不像原先预料的那样达到全教育体系共同进步,而是导致了现在的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各个学校的“贫富差距”越来越 大,造成了马太效应的产生。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是要让各个学校从教育大局出发,鼓励其办出自己的特色,但不鼓励其进行不合理的资源流动,不仅不鼓励,而且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还要进行适当的干涉和控制。眼下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不仅发生在城乡之间,城市内部、乡镇内部也同样存在,所以解决这一问题任重而道 远。
第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失衡。前段时间有规定说教师有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想想是多么可笑,也是多么可悲呀。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家长的维权意识 已经蔓延到了孩子身上,这原本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如果将其冠以宠爱的动机那就使这种行为失去它本来的意义了。众所周知,目前教师的权利与几年之前相 比在一点一点地减少,而与之对应的义务却在一步一步地加强,这一方面给教师管理教育学生增添了很大困难,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家长的意 见固然重要,但是由于家长的地位特殊,建议难免存在诸多的情感因素,从而在某方面反而阻碍了教育的改革。
第三、侧重才智教育,忽视品德政治教育。 相 信所有的家长在孩子拿到成绩单后都会先问一句“语文考多少啊?数学考多少啊?……”然而很少有家长会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考的怎样,在学校帮助过同学吗等等 这些问题。你可以将这个现象归咎于社会发展需要,但这也证明了学校和家长两方面都缺乏重视孩子的品德素质教育。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对教育的改 革,并不是一场革命。古人的教育思想大多虽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但古代的品德教育做的还是远远胜于现代的。所以我们不要一味的学习和照搬国外所谓先进 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在古代教育和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综合发展创新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教育方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用来充当科学发 展的工具的,而是要有优秀的品质,先进的思想,过硬的政治素养,能够做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人才。而不是那些自私自利、只顾各人享乐不顾国家使命的庸才。 不然我们培养出的人才有可能会学成出国“深造”,也有可能对社会发展起不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所以,既然国家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就应该在素质培养上下大功 夫,而不是在什么所谓的减负上做文章。
第四、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这里所说的水平不光是指教学水平,同时也包括其 个人素质水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要求做老师的不仅要有其独道的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还要有园丁般高尚、乐于奉献的精神。
想要达成这一目 的,需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加强师范院校的学风校风建设,提倡并积极开展大学生下乡支教帮教活动,以培养师范学生的奉献精神和乐于吃苦的高尚情操。其 次,各学校要定期开展教职工培训活动;增加校与校之间教职工学习交流的机会;奖优罚劣,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拔优秀教师以激励先进带动后进,另一方面 对暂时达不到要求的教师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最后,加强宣传教育事业,引起全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关注。这样就从无形中满足了教师们的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 要,使其内心充满优越感和荣耀。他们就会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修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五、学校做为学生的监护人,忽略了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指导和关心。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初期阶段,正如一棵正在生长杨树一样,如果不对其修剪,任由其发 展,则很难成为栋梁。所以做为学校,要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就必须全面的关注学生。现代社会要求下的教师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教书 育人层次上,同样重要的还有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教育,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和精神上的导师。
8. 如何进行小学教学评价
开展教学评价来,对教育现象进行价源值判断,我们必须有一个严密的衡量参照依据,即评价的指标体系,它是使评价工作得以科学进行的基本保障。根据评价目标和目标分类的理论与技术,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制定方案必不可少的工作。在设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注意:①指标应具科学性。。②指标要有可接受性,即设计的指标体系要能被评价对象接受,成为评价对象的激励因素。。③指标要有可操作性。
9. 如何建立完善的小学教师教学评估评估制度
指导思想:
根据《教师法》和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法规对教师考核工作的要求,不断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适应人事制度改革,符合社会与家长对教师的更高要求,针对校长提出的“讲质量,创精品,争一流”治校目标,制定我校教师的评估条例。
评估意义:
1.教学行为符合学校的总体目标和价值取向。通过评估达到:追求工作质量,对工作要求不仅仅是做完,而是要做好,是要精益求精;形成精品意识,教师对每一项周期性的教学常规工作要精致化,向深度发展,不能停留在简单的重复上;力争一流业绩,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争先意识和业绩意识,业绩是教师工作态度的具体反映,是工作能力的明确指标。
2.符合学生的要求和利益。通过评估,使教师明确自己的工作使命,自觉履行教师职责,为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努力创设有益的环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为学生尽心尽责。
3.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帮助和建议。通过评估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总结和诊断教师的教学工作便于调整和改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获得成功。
4.体现教师的工作价值。通过评估比较公正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业绩,尊重教师的劳动,体现优质优酬的价值原则。
5.认真履行教学常规。通过评估,明确教学常规要求,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学校整体教学实力,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处于全县乃至全市的前列。
评估原则:
1.过程性原则。评估不是终结性的,而是教师教学工作全程评估,评估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
2.目标性原则。评估要体现学校的治校目标,教学要求。反映学校的工作导向,评估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3.激励性原则。评估要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发现教师工作中的成绩,肯定教师的工作价值。
4.公平性原则。评估要做到公平公正,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在评估的方法手段上尽可能科学合理。
5.民主性原则。评估要结合教师本人对自身的评价,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完善评估方案。
6.可操作原则。评估的指标要明白清晰,设计合理,便于操作统计,同时把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
评估途径:
随机与定期相结合:通过学生座谈会,教师学生评教,听课,查阅教案及察看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等等途径进行随机评估。在学期结束时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内容:
1.工作态度。遵守师德规范,理解认同学校的职责和目标,对工作积极认真,善于合作,热爱关心学生,富有进取心。
2.教学能力。掌握所从事教学的相关知识并不断学习深化,在实际教学中自觉履行教学常规,主动改善教学方法,课堂驾驭能力强,善于了解学生,不断发掘自身潜力。
3.教学业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家长比较满意。各级各类考试和竞赛取得优良成绩,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发表论著,在各级各类评比和竞赛中成绩优良。
具体要求见评估表中的指标。
评估人员:
由主任教师和教研组成员组成考核小组。同时还有教师本人、学生及家长的参与。
评估方法:
1.学期结束前三周下发评估表由教师自评,学期结束前两周由德育处会同教导处等有关职能部门对教师一学期工作进行评估。
2.评估小组或统一评估,或者独立评估各自定量,最后合计取均值。
3.每一项的分值均为该项目最高分值。
4.自评分为参考值,以考评小组评估为主。针对本学期特殊性的工作考评,有校委会议决定考评方案。
5.在一个评估项目中,如有重叠得分,取该项的最高值。
评估等级:
以评估教师总人数为基数,总分名列前20%者评定优秀A等。总分为20%者之后至95%之前者评定良好B等,总分为最后5%者评定一般C等,违反教师职业道德或有严重教学事故者经校委会议讨论评定不合格D等。
后续措施:
评估结果与学期奖、评先、评职和聘用等挂钩。对评为A等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对评为C等和D等的教师要帮助其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评估材料作为教师业务资料存档。
若帮到请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