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务虚笔记的点评鉴赏
本书开头第一章叫《写作之夜》,第一句为:“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见那两个孩子了。”
“生命”这个词在第一句话就出现了,而务虚笔记就是生命笔记,正如作者另一本书叫《病隙碎笔》,无非也是“生命笔记”。
生命的定语是“所余的”,呈现了时间的紧迫,正如我要看望史铁生,见一见这位具有饱满心魂的作家的心越来越紧迫了。这句话应该是12年前说的,这句话越来越老,而“我”的生命所余越来越短。(可不要像那个追刘德华的粉丝一样!)
“再也”“碰不见”——生命无非碰见和碰不见,命运也无非是你碰见了谁。与碰见相对的是“遗忘”“抛弃”和“背叛”。这本书讲的就是谁碰见了谁的故事,谁告别谁的故事,谁不能忘怀谁的故事。
“两个”“孩子”——孩子是人生的开始,本书的几个主人公的童年都在文章中有详尽描述,并且总是两个关系,我和坏同学,那么多的男人和他心中的女孩。
“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见那两个孩子了”——有怀念和哀叹,有美和美的失落,还有祈祷的意愿。
那两个孩子对一棵死了的柏树“为什么会死”感到好奇。妹妹五岁半,伸出五个手指,然后摸遍十个手指也找不到半个。关于孩子的可爱和恐惧就开始了。
秋天的夜晚,废弃的古园,幽静的小路,一盏盏路灯,满地落叶,树的香味——这是我们熟悉的意境,在史铁生流传更广的散文《我和地坛》里描述过,而每一个读者应该都接触过这样的黄昏,只是你不一定留意到其中的美和怅惘。这样的意境决定了本书的品位,读者自然可以凭借着这个开头决定继续往下读还是不读了。
在第一章里,作者写到“生日”,写生命自我意识对客观生日的确认,文字善意、美妙,读来让人欣喜、迷离。在第六章《生日》里,则进一步论述了一个人一生中更多的生日。
在第一章最后谈到了“我是我的印象”,那么书中的残疾人C、画家Z、医生F、女教师O、女导演N、政客WR,这些人物都是作者的印象,这些印象的总和就是作者的心魂。这个只是史铁生的自我解释,有时候是迷魂阵,不用太当真,既然是小说,还是要看它的情节。
全部的内容只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件事,那就是生活的偶然性,很多时候,如果你打开的是另一扇门,走的是另一条路,生活的轨迹可能完全不同,而选择多数时候只是一念之间的偶然。
㈡ 务虚笔记第一章内容概括
本书开头第一章叫《写作之夜》,第一句为:"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见那两个孩子了。"
"生命"这个词在第一句话就出现了,而务虚笔记就是生命笔记,正如作者另一本书叫《病隙碎笔》,无非也是"生命笔记"。
生命的定语是"所余的",呈现了时间的紧迫,正如我要看望史铁生,见一见这位具有饱满心魂的作家的心越来越紧迫了。这句话应该是12年前说的,这句话越来越老,而"我"的生命所余越来越短。(可不要像那个追刘德华的粉丝一样!)
"再也""碰不见"--生命无非碰见和碰不见,命运也无非是你碰见了谁。与碰见相对的是"遗忘""抛弃"和"背叛"。这本书讲的就是谁碰见了谁的故事,谁告别谁的故事,谁不能忘怀谁的故事。
"两个""孩子"--孩子是人生的开始,本书的几个主人公的童年都在文章中有详尽描述,并且总是两个关系,我和坏同学,那么多的男人和他心中的女孩。
"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见那两个孩子了"--有怀念和哀叹,有美和美的失落,还有祈祷的意愿。
那两个孩子对一棵死了的柏树"为什么会死"感到好奇。妹妹五岁半,伸出五个手指,然后摸遍十个手指也找不到半个。关于孩子的可爱和恐惧就开始了。
秋天的夜晚,废弃的古园,幽静的小路,一盏盏路灯,满地落叶,树的香味--这是我们熟悉的意境,在史铁生流传更广的散文《我和地坛》里描述过,而每一个读者应该都接触过这样的黄昏,只是你不一定留意到其中的美和怅惘。这样的意境决定了本书的品位,读者自然可以凭借着这个开头决定继续往下读还是不读了。
在第一章里,作者写到"生日",写生命自我意识对客观生日的确认,文字善意、美妙,读来让人欣喜、迷离。在第六章《生日》里,则进一步论述了一个人一生中更多的生日。
在第一章最后谈到了"我是我的印象",那么书中的残疾人C、画家Z、医生F、女教师O、女导演N、政客WR,这些人物都是作者的印象,这些印象的总和就是作者的心魂。这个只是史铁生的自我解释,有时候是迷魂阵,不用太当真,既然是小说,还是要看它的情节。
全部的内容只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件事,那就是生活的偶然性,很多时候,如果你打开的是另一扇门,走的是另一条路,生活的轨迹可能完全不同,而选择多数时候只是一念之间的偶然。
㈢ 读<<务虚笔记>>有感
我看《务虚笔记》
作品叙述了五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社会的嬗变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种种影响、冲击、规范和梦想。他们成了什么,也许他们就是这个世界的艰辛与危惧、欲望与祈祷。这是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 作品除了许多值得深思的哲理言语外,还主要讲述了以下几个故事: 1、残疾人C与恋人X的故事 2、医生F与女导演N的故事 3、Z的叔叔与叛徒女人的故事 4、女教师O与从政者WR、画家Z的故事 5、诗人L与其恋人的故事 读过《务虚笔记》以后,虽然能感觉得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很深刻,但并不能十分清楚地去理解那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到底是什么。 文章中所讲述的故事是朦胧的,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中去看清故事所要表达的意思,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详细的描写,只有真切的表述与零零散散的对话。作者不在乎那些所谓的小说的要素,而重在乎这些文字所表达的令人深思的问题。同时我也对题名有了疑问:什么是“务虚”呢?是否和务实相对的呢?作者史铁生的说法是这样的:“写小说的都不务实的啊。” 而我所得到的务虚与务实的解释分别是这样的: 务实 从事实际工作;研究讨论具体问题。 务实就是实在地做该做的东西,用最简单的方法做事。 拿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1+1=2 这就是务实。如果, 1+1=10x10-25x3+[(68-24)/4]-34 那就没有务实可言了。 务实的好处就是可以把很多没有价值的工作省略了,比如重复的报告,多余的制度等。 务虚 就是类似创造理论、制定路线、提出纲领、确立原则的工作,不是以某一个具体事物为对象,它要从具体实际出发,又要离开感性的具体,舍弃具体事物的特殊性,抽象出事物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因而被称为“务虚”。真理主要是以理论的形态存在的,求真,主要是一种理论工作,因而是一种务虚的工作,它同务实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依赖的 我想,我已经明白这一题名的意思了。史铁生这一部小说并不是在教我们怎么去恋爱,也不是教我们怎么去面对生活中出现类似的情况的实用手册,故非务实。 经过老师在课堂上的指点,我对这一部作品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残缺与爱情》这一部分所表达的观点。老师指出: 如果C爱X,他就不应该爱X;如果X爱C,他就更不应该爱X。 在这一句话里,存在着非理性的合理逻辑。其中起作用的是因为C是残疾人,而逻辑规则是残疾人应遵守的社会道德。他们本是平等的,却因为残缺,就受到道德的束缚,压抑自己的情感。不敢爱,也受不起被爱。残缺者就不配有爱吗?我认为,在道德的层面上,人类的很多情感都受到了压抑,爱情是最为常见的。我们用理性包装自己,把感性的自己丢在角落里。只要一天这种观念不变,它都很难得以重见天日。 爱,不是自由的吗?
㈣ 务虚笔记读后感100字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有学过一篇课文,课文名也不记得了,就还记得是讲英雄黄继光舍身炸碉堡的事。那是我第一次认识到死也要有光荣,有意义这回事。当初想来是很震惊的,现在回想起来就觉得搞笑了。
也不知道小时候是因为什么原因,就想到过去死了就一了百了了。但是后来黄继光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所以自从学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后,就迷上了史铁生的思想,这次选的是他的《务虚笔记》。本来以为应该与《我与地坛》一样容易理解,但是看着看着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所以翻来覆去看了两三遍。越想深入理解就越容易混乱,都没有第一次的思路清晰了。但无论如何,都喜欢里面的句子。
其实我在《务虚笔记》这个书名生想了很久,为什么要叫“务虚”,与务实相反么?从文中不难看出,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务虚者与务实相对,与灵魂、精神、形而上、本质相关。他醒来,睁开眼静,虚无顷刻消散,看见世界。虚无从世界为他准备的那张网结上开始消散,世界从虚无由之消散的那个网结上开始拓展,拓展出他的盼望,或者随着他的盼望拓展……史老一直在现实与虚无之间纠结。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等的人都成了印象中的虚无。
世界上的现实与虚无是拿什么来区分的呢?马克思原理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史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可以说世界上活动的人,发生的事都是实有的,而这些客观的存在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书中的一个悖论“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又同时证明着,我的全部印象包括我身边,周围所有的事和人,是和这个世界紧密相连的,或许这个命题也可以写作,我是我的世界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世界才是我。
这个世界上一切的梦想,都源于生命本身的密码,生命本身的密码?是残疾?还是爱情?这是史老的选择题,也更值得我们去深思,我们梦想的原始密码是什么?生活?爱情?我觉得是欲望,梦想换种方式来说,不也可以理解为欲望吗?生活是欲望,爱情也是欲望,有了想要的才会有动力去完成自己的梦想。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的一个问题,欲望和动力之间的关系,一直都以为有了欲望才会有动力的,前不久却有一个朋友说没有欲望才会有动力因为越大的欲望,就会有越大的失望,就越会失去动力。我没有太大的欲望,只是希望自己平安的过完我自己的一生,我也就只想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对于这个观点,我不赞同也不反对,不一样的人就会有不一样的理解,我只坚持自己的。
㈤ 务虚笔记的主要内容
《务虚笔记》是史铁生半自传式的作品。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关心虚无也。
隔着咫尺的空问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艳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作品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嬗变对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种种影响、冲击、规范和梦想。
作品充溢着神秘的美,现代的美、善意的美。
㈥ 教师围绕追赶超越“”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大讨论研讨材料
针对思想解放不够,明确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在深入调查研究,紧密联系思想工作实际,深入基层、奠定基础、召开务虚会议。 二,奠定思想基础,狠抓整改落实、提升境界,召开由领导班子成员参加的“转型发展,认真总结问题形成的原因,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围绕机构编制工作现状和干部队伍建设,转变观念,为解放思想大讨论创造条件,及时发现机构编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实干担当,紧密结合认识、认真思考分析的基础上,谈问题,每名领导干部逐一发言,又依靠解放思想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举措,制定务实管用的整改措施。同时,通过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境界提升不够以及缺乏现中国念、缺乏创新意识,我该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务虚会,打破旧框框,深入分析查找差距和不足、制定整改措施。办机关领导班子成员率先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谈建议、谈对策,既依靠解放思想发现问题、服务对象中进行调查研究,推动加快发展、谈意见、打开新思路、对症下药。同时,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中查找出的问题不足、作风建设等方面、做好准备一、适应和引领新常态。领导班子成员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缺乏开拓精神等方面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深刻查摆问题,围绕应对当前改革体制机制难题。 三、观念更新不够,紧密联系办机关实际和职能职责,有的放矢,形成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个人的整改措施清单
㈦ 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体现在那些方面
总体来看,当前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仍需进一步提升。少数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待学生态度冷淡,方式方法简单,缺少耐心,家长和社会对此反响较大,教育形象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2、学校政治学习(流于形式)的吸引力尚待提高,政治学习方式需要进一步予以改进和创新。
3、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沟通谈心需要进一步增强。领导平时忙碌于日常事务,缺少与全体教职工的沟通。
4、教师工作的职业压力增大,需要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加以疏导和缓解。教师职业压力增大反映了教师对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在心理和素质方面的相对不适应,需要教师提高思想认识,进行自我调适。
总之,要树立务实意识,树立服务意识,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防止形式主义,力求取得实效。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一项务虚的工作,也是一项务实的工作。所谓“虚”,是要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所谓“实”,就是要解决我们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实际问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紧紧围绕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来谋划,要选准思想政治工作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点,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融为一体,服务于学校的发展。首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建立起一个职责明确、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全面覆盖的组织体系。党组织要负总责,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权责明确;进一步健全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工、团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的思想政治工作协调机制。其二是建立灵敏快捷、运转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和监督机制,要经常性地检查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检验其成效并形成制度。其三是建立从政治思想、教学业务、权利维护等诸多方面的保障机制,激发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其四是加强舆论导向,树立正气。学校要进一步发挥党团员的先进性,善于挖掘教师中的先进事迹,树立教师身边的典型人物,推广值得学习的人和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㈧ 为什么教师缺乏职业安全感
一:教师收入,八成远郊教师月收入不过2000元
乡村教师工作条件艰苦,付出多,收入少,多数教师感到不公平,要求提高待遇的呼声较高。从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收入(扣除住房公积金、失业保险、个人所得税等项)的调查发现,有88.43%的小学教师月收入不过2000元,有79.23%的中学教师月收入不足2000元。
中小学教师之间的收入差异不显著,而不同区县教师收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某县月收入高于2000元的教师比例为23.88%,而在某区这一比例达到则32.26%。农村教师收入和市区教师还存在明显差距。
二:工作负担,小学“副科”教师工作量最大
根据调查,大多数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量适宜,小学“副科”教师教学工作量过大,周课时一般在19-22节。而且课程改革中,“副科”教师身兼数职,同时大量的探究性、实践性活动缺乏必须的教育资源,教师自己准备教学资源需要付出成倍的劳动,使他们疲于奔命,没有时间思考和研究教学。
中学教师课程表规定的工作量适宜,但是实际执行中,学校增加补习等课时,使大多数教师的实际课时量为15-18节。
尽管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除去小学“副科”教师以外,绝大多数教师对规定的授课工作量(包括中学增加的部分课时)比较认可。教师认为,增加工作负担的主要是他们所不自愿参加的活动,特别是一些徒有形式、没有实质收获的活动,例如:按照规定的要求写教案、日记,频繁的计划和总结,学校频繁召开的务虚性会议,没有兴趣又不得不占用双休日的学历提高,没有针对性的大规模讲座等。这些活动平均每周要占去教师10个小时,相当于1.25个工作日。
培训机构和教育管理部门对远郊中小学教师提高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还不够。有些没有取得实际效果,反而成为教师的沉重负担,一些不实事求是的做法引起教师反感。
三:教师支出,沦为“房奴” 牺牲娱乐消费
近年,乡村教师居住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平均45.36%的教师近五年内在城区购买商品房。大多数教师的收入主要用于还贷、衣食和基本生活、子女上学及生活费用和赡养老人,40岁以上的教师用于消遣和娱乐的费用不足3%。农村教师的生活压力比城市教师要大得多,大到使他们难以体验到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快乐。
四:主要困难,学生厌学成教师工作最大困难
调查说明,乡村教师在工作中遇到主要困难是:较高的教学要求(与城市在同一个标准上)的与农村学校学生厌学比例较高之间的尖锐矛盾。这一点在初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学生的厌学情绪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来自社会影响和家长观念、课程难易、要求适宜程度和评价方式等,大多数因素是教师控制不了的。许多教师面临着长期默默无闻的努力收效甚微的困境,感受到的是挫折,甚至倦怠。
不当的教师提高活动和教学与学习资源匮乏,也成为乡村教师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五:工作压力,35岁至40岁教师工作压力最大
教师的心理压力和疲惫感大于教师的实际工作压力。其中,35岁至40岁、中师毕业、后续学历、在实践中形成骨干的教师承受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最大。
小学教师最怕下岗
小学半数,中学接近半数教师的压力来自于职业安全感。随着农村学校生源减少,教师过剩,加上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的推行,使得“唯恐下岗”成为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明显高于社会期望及课程改革带来的压力。
另外,相当一部分教师贷款买房,经济压力过大,这也造成教师对职业安全感的强烈需求。
中学教师最担心升学压力
对于中学教师来说,31.4%的中学教师认为升学压力过大,明显高于小学教师5%的选择率。只要有升学考试存在,一些学校领导、家长就不可避免地以成绩高低来评价教师的优劣,面对具有不同程度厌学情绪的学生,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先进理念与现实的评价制度之间的巨大鸿沟给教师们带来的只能是无尽的压力,甚至是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
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压力源
城郊教师压力最小
在教师压力调查中,城区教师感觉压力最大,其次为偏远地区教师,而城郊教师的压力最小。
城区的中小学教育被寄予更高的期望,学校及教师之间竞争更激烈,教师的压力感偏大;对于偏远地区,随着学习、交流机会的增多,教师们逐渐形成了理想教育、理想教师的图景,深深地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但面对偏僻落后的现实条件,无能为力之感更强。让他们与其他条件优越的同行竞赛中处于劣势。无论哪种情况,他们的压抑与无奈都是难以克服的。
与此相反,城郊的教师既享有接近城区的条件,又少有城区教师所面对的激烈竞争,因而,工作压力最小,生活最愉快。
㈨ 务虚笔记每一章讲的内容
《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怨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这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
"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那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开篇收尾的这句话,可作为阅读这部不失自传、又不是自传的小说的一把钥匙,
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关心虚无也。务虚者与务实相对,与灵魂、精神、形而上、本质相关。如题所示,小说"务虚"不重实,注重的是对生命的一种印象;不注重记忆中的真实,而注重印象中的真实;不注重各个人物的完整的形象与历史,而注重与生命同时拓展的不同的心魂起点与去向。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关心虚无也。
《务虚笔记》中,作者通过动物的繁殖、植物的生死,通过童年经验、革命和叛变、爱情等来思考虚无。
本书开头第一章叫《写作之夜》,第一句为:"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见那两个孩子了。"
"生命"这个词在第一句话就出现了,而务虚笔记就是生命笔记,正如作者另一本书叫《病隙碎笔》,无非也是"生命笔记"。
生命的定语是"所余的",呈现了时间的紧迫,正如我要看望史铁生,见一见这位具有饱满心魂的作家的心越来越紧迫了。这句话应该是12年前说的,这句话越来越老,而"我"的生命所余越来越短。(可不要像那个追刘德华的粉丝一样!)
"再也""碰不见"--生命无非碰见和碰不见,命运也无非是你碰见了谁。与碰见相对的是"遗忘""抛弃"和"背叛"。这本书讲的就是谁碰见了谁的故事,谁告别谁的故事,谁不能忘怀谁的故事。
"两个""孩子"--孩子是人生的开始,本书的几个主人公的童年都在文章中有详尽描述,并且总是两个关系,我和坏同学,那么多的男人和他心中的女孩。
"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见那两个孩子了"--有怀念和哀叹,有美和美的失落,还有祈祷的意愿。
那两个孩子对一棵死了的柏树"为什么会死"感到好奇。妹妹五岁半,伸出五个手指,然后摸遍十个手指也找不到半个。关于孩子的可爱和恐惧就开始了。
秋天的夜晚,废弃的古园,幽静的小路,一盏盏路灯,满地落叶,树的香味--这是我们熟悉的意境,在史铁生流传更广的散文《我和地坛》里描述过,而每一个读者应该都接触过这样的黄昏,只是你不一定留意到其中的美和怅惘。这样的意境决定了本书的品位,读者自然可以凭借着这个开头决定继续往下读还是不读了。
在第一章里,作者写到"生日",写生命自我意识对客观生日的确认,文字善意、美妙,读来让人欣喜、迷离。在第六章《生日》里,则进一步论述了一个人一生中更多的生日。
在第一章最后谈到了"我是我的印象",那么书中的残疾人C、画家Z、医生F、女教师O、女导演N、政客WR,这些人物都是作者的印象,这些印象的总和就是作者的心魂。这个只是史铁生的自我解释,有时候是迷魂阵,不用太当真,既然是小说,还是要看它的情节。
全部的内容只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件事,那就是生活的偶然性,很多时候,如果你打开的是另一扇门,走的是另一条路,生活的轨迹可能完全不同,而选择多数时候只是一念之间的偶然。
㈩ 《务虚笔记》读后感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听说,人死如灯灭。史铁生过世半载,默默地翻开他的书卷,始是懂得“有些人死了,可是他还活着”的道理。我看的《务虚笔记》是史铁生写的首部长篇小说,文章很长,厚厚一本,有插图,里面描写了上世纪50年代中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生平故事变迁,非常好看。
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命运,与一颗敏感的心灵和聪慧的大脑相遇,必定会让那些属于生命本身的问题更加凸显,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它们更加不容无视,更加咄咄逼人。小时候读江姐的故事,读到敌人把竹签扎进她的十根手指,不敢想象那场面,更不敢想象如果换作自己会怎样,小小的孩子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我当不了江姐,受不了那样的严刑拷打。读过《务虚笔记》我才明白,小时候自己的情绪中还含有一种庆幸:幸好那不是我。还有很多庆幸:庆幸自己没有残疾,庆幸自己没有生在极度贫困的家庭,庆幸自己没有一个酒鬼父亲,庆幸自己不是罗密欧朱丽叶……庆幸自己绕开了所有那些不幸。但那样的不幸是存在的。每个人的具体境遇不同,境遇一旦变化,也许我们头脑中的大部分价值判断都要发生变化,至少会不再绝对。精神是强大的,但肉体是真切的;肉体是基本的,但精神不可泯灭。网上读到的一句话说,凡属人的事情,没有什么是仅仅身体性的,我深为赞同,但想补充一句,凡属人的事情,也没有什么是仅仅精神性的。这或许是我们的存在令我们永久困惑的原因,它永远都不是一道数学题,也永远都不是一幅解剖图。
读了《务虚笔记》,总结起来有个最重要的感想:问题与答案,人类并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如果问谁可以的话,可能只有上帝,这也使我对于不可知论有些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