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搞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应用题学习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儿童解决应用题的水平不仅代表了他们掌握、理解数学基础知识的水平,也代表了他们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关于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受到数学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简单应用题教学最突出的就是它的基础作用,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道简单应用题组成的,简单应用题是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开端,为此要重视简单应用题教学,在一二年级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培养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即通过解答简单应用题,促使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同实际生活和一些简单的科学技术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初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行课标中不再把应用题作为独立单元而是分散到各个部分的教学中去,这样做并不是取消应用题,反而是加强了应用题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重要作用,真正要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系统分析简单应用题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求一种更加合理的教学策略,使简单应用题教学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是十分有意义的。
B. 如何教小学生做应用题
榆中县连搭学区宋海林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教学中,应用题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点。就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心智正处于发育阶段,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不是很全面,尤其对难度较大的数学应用题的理解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作为教师,就要根据小学生的特征,结合数学课本实际,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为他们今后发展打好基础。
一要教学生学会审题。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而且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在对题意的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
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再难的题目也会迎刃而解。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当然,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的解题习惯,要注意使学生切实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思路才能做到思维有方向、解题有依据,使学生的思维逐步能够借助表象和概念进行,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较复杂的判断。
二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在小学阶段,虽然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一道题做的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则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然而低年级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在给低年级学生教应用题时,一定要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换法和另解法等。
三要对学生进行解题基本方法的训练。一道应用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该如何根据已知条件确定解法,这需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探索。由因导果的综合法和执果索因的分析法是最基本的两种解题方法,采用这两种方法探索的关键在于确定正确的方向。在低年级学生的应用题教学中,要抓好这两种基本方法的训练,明确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步骤。课本中提到的不同数量关系的对比,也有利于这两种基本方法的掌握。遇到应用题时,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答,然后集体分析讨论,使出错的学生明白错在何处,别人是怎样分析的,把别人的思维过程作为研究的对象,学着分析题意,学着解题。
C.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不怕应用题,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在应用题教学中能正确分析等量关系是解应用题的关键。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只有对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学生对题目中的某一种数量关系不够清楚,那么也不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而要分析等量关系首先要理解并熟记一些常用的等量关系。例如,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每份数×份数=总数、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以及几何图形计算的有关公式等等。下面就如何分析等量关系举几个例子加以分析:
(一)培养学生解一般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例如,某公司要生产手机54万部,前10天每天生产1.5万部,余下的要在20天完成,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万部?当学生弄清题意后老师就提问要想求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万部?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余下要生产多少和需要的时间)用哪个等量关系?(余下要生产的量÷余下的时间=平均每天要生产的),余下要生产的量题里没告诉我们又要怎么求?用哪个等量关系?(一共要生产的前10天共生产的=余下要生产的量),前10天共生产的又没告诉我们要怎么求?用哪个等量关系?(每天生产1.5万部×10天=前10天共生产的)一个题目分析下来要用到好几个等量关系,只有这样一步一步分析等量关系学生才能找到解应用题的途径,才能列式解答。
(二)培养学生解分数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分数应用题的等量关系的分析要找到题中的关键句,也就是分率句。在分析分数应用题时,我要求学生先从分率句中找出单位“1”的量,然后再写出三个字的等量关系即“1”×=量。例如我国领土辽阔广大,南北相距5500千米,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的52/55。东西相距多少千米?从分率句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的52/55中先找到单位的“1”的量“南北相距的千米数”用南北相距的千米数乘52/55等于东西相距的千米数即南北相距的千米数×52/55=东西相距的千米数。不管是分数乘法或分数除法应用题都可能用相同的等量关系,只要找到了等量关系再根据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计算。
(三)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列方程解应用题找等量关系更是必不可少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可以顺着题意找,找到等量关系后设未知量为x与已知量共同参与列式。例如,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它的等量关系顺着题意,用原有的重量减去卖出的重量就等于剩下的重量即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根据等量关系就可列出方程(x-5×7=40)。
二、注重培养学生列表或画线段图的能力
画图分析应用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整个应用题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应用题是比较抽象的,用列表或画线段图分析能帮助学生弄清题里各数量间的关系。
(一)一般应用题中有关实际数与计划数的问题可以借助列表进行分析
例如,食堂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少吃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可列下表加以分析
每天吃的千克数 天数 总千克数
计划 2 8 0 ÷7 7 天 2 8 0 千克
实际 比计划少吃5 千克 ? 天 2 8 0 千克
从表中很容易看出,要想求实际吃了多少天,就要先求计划每天吃的,用计划每天吃的减去实际比计划每天少吃的5千克就可以求出实际每天吃的,从而求出实际每天吃的列式为:280÷(280÷7-5)。用这种方法分析这类应用题即使程度再差的学生都能解答,特别是中下生效果很好。
(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分析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借助线段图能够帮助学生弄清有关数量和标准量的关系,找到解题的途径。教学时,经常指导学生作线段图训练,使学生掌握作图的基本方法:必须先画表示单位“1”的线段,注意线段的规范性以及作图的灵活性,运用补、截、移、叠等作图技巧,讲究作图的科学性。同时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分析思考,理解数量关系,使学生的思维与作图同步进行。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线段图的直观启示性。
三、注重培养学生对比辨析的能力
对于易混、易错的题目,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变式题组让学生练习、比较,从而掌握解题规律。例如(1)少年宫舞蹈队有23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合唱队有多少人?(2)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通过对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的一倍数已知用算术解(2)的一倍数未知用方程解。又如分数应用题中学生非常容易混淆的两道题:(1)一根绳子8米剪去1/4,还剩多少米?(2)一根绳子8米剪去1/4米,还剩多少米?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1)中的1/4是表示分率,而(2)中的1/4米是表示数量不能混淆。
四、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是解决问题时沿着各种方向、不同途径去探索和思考。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联想训练以及一题多解训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如,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只数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可以用四种不同的方法解答(1)方程解:解:设白兔有x只,则黑免有1/5x只,列方程x+1/5x=18。(2)归一法:从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有5份,黑兔有1份,共6份,用18÷6×1=3(只)求出黑兔,用18÷6×5=15(只)求出黑兔。(3)按比例分配法:从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有5份,黑兔有1份,共6份,黑兔占一共的1/6,白兔占一共的5/6,用18×1/6=3(只)求出黑兔,用18×5/6=15(只)求出白兔。(4)用分数的方法:从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是单位“1”,而黑兔的只数是白兔只数的1/5,18÷(1+1/5)=15(只)是白兔的只数,15×1/5=3(只)是黑兔的只数。平常教学时多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并对多种解法加以比较从中找到最佳的解法。从而使学生懂得,在解应用题时,要尽可能地选用最简捷的方法。
五、注重培养学生验算的能力
验算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自我评价能力的重要步骤。验算的方法有估算、代入,另解。下面就估算举例加以说明。
例如,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要榨出2100千克的油,需要油菜籽多少千克?在做这道题时往往有学生出现2100×42%%=882(千克)的错误解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想一想:要榨2100千克油,只需882千克油菜籽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呢?从而判断答案是错误的。再引导学生重新审题,理解“42%%”的意义,就是表示油是油菜籽的百分之几的数,得出油菜籽千克数×42%%=油的千克数,找到了正确的解法,2100÷12%%=5000(千克),这样就能做到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D.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课
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不怕应用题,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在应用题教学中能正确分析等量关系是解应用题的关键。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只有对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学生对题目中的某一种数量关系不够清楚,那么也不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而要分析等量关系首先要理解并熟记一些常用的等量关系。例如,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每份数×份数=总数、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以及几何图形计算的有关公式等等。下面就如何分析等量关系举几个例子加以分析:
(一)培养学生解一般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例如,某公司要生产手机54万部,前10天每天生产1.5万部,余下的要在20天完成,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万部?当学生弄清题意后老师就提问要想求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万部?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余下要生产多少和需要的时间)用哪个等量关系?(余下要生产的量÷余下的时间=平均每天要生产的),余下要生产的量题里没告诉我们又要怎么求?用哪个等量关系?(一共要生产的前10天共生产的=余下要生产的量),前10天共生产的又没告诉我们要怎么求?用哪个等量关系?(每天生产1.5万部×10天=前10天共生产的)一个题目分析下来要用到好几个等量关系,只有这样一步一步分析等量关系学生才能找到解应用题的途径,才能列式解答。
(二)培养学生解分数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分数应用题的等量关系的分析要找到题中的关键句,也就是分率句。在分析分数应用题时,我要求学生先从分率句中找出单位“1”的量,然后再写出三个字的等量关系即“1”×=量。例如我国领土辽阔广大,南北相距5500千米,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的52/55。东西相距多少千米?从分率句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的52/55中先找到单位的“1”的量“南北相距的千米数”用南北相距的千米数乘52/55等于东西相距的千米数即南北相距的千米数×52/55=东西相距的千米数。不管是分数乘法或分数除法应用题都可能用相同的等量关系,只要找到了等量关系再根据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计算。
(三)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列方程解应用题找等量关系更是必不可少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可以顺着题意找,找到等量关系后设未知量为x与已知量共同参与列式。例如,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它的等量关系顺着题意,用原有的重量减去卖出的重量就等于剩下的重量即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根据等量关系就可列出方程(x-5×7=40)。
二、注重培养学生列表或画线段图的能力
画图分析应用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整个应用题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应用题是比较抽象的,用列表或画线段图分析能帮助学生弄清题里各数量间的关系。
(一)一般应用题中有关实际数与计划数的问题可以借助列表进行分析
例如,食堂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少吃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可列下表加以分析
每天吃的千克数 天数 总千克数
计划 2 8 0 ÷7 7 天 2 8 0 千克
实际 比计划少吃5 千克 ? 天 2 8 0 千克
从表中很容易看出,要想求实际吃了多少天,就要先求计划每天吃的,用计划每天吃的减去实际比计划每天少吃的5千克就可以求出实际每天吃的,从而求出实际每天吃的列式为:280÷(280÷7-5)。用这种方法分析这类应用题即使程度再差的学生都能解答,特别是中下生效果很好。
(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分析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借助线段图能够帮助学生弄清有关数量和标准量的关系,找到解题的途径。教学时,经常指导学生作线段图训练,使学生掌握作图的基本方法:必须先画表示单位“1”的线段,注意线段的规范性以及作图的灵活性,运用补、截、移、叠等作图技巧,讲究作图的科学性。同时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分析思考,理解数量关系,使学生的思维与作图同步进行。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线段图的直观启示性。
三、注重培养学生对比辨析的能力
对于易混、易错的题目,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似是
E.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课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课
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不怕应用题,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在应用题教学中能正确分析等量关系是解应用题的关键。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只有对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学生对题目中的某一种数量关系不够清楚,那么也不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而要分析等量关系首先要理解并熟记一些常用的等量关系。例如,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每份数×份数=总数、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以及几何图形计算的有关公式等等。下面就如何分析等量关系举几个例子加以分析:
(一)培养学生解一般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例如,某公司要生产手机54万部,前10天每天生产1.5万部,余下的要在20天完成,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万部?当学生弄清题意后老师就提问要想求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万部?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余下要生产多少和需要的时间)用哪个等量关系?(余下要生产的量÷余下的时间=平均每天要生产的),余下要生产的量题里没告诉我们又要怎么求?用哪个等量关系?(一共要生产的前10天共生产的=余下要生产的量),前10天共生产的又没告诉我们要怎么求?用哪个等量关系?(每天生产1.5万部×10天=前10天共生产的)一个题目分析下来要用到好几个等量关系,只有这样一步一步分析等量关系学生才能找到解应用题的途径,才能列式解答。
(二)培养学生解分数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分数应用题的等量关系的分析要找到题中的关键句,也就是分率句。在分析分数应用题时,我要求学生先从分率句中找出单位“1”的量,然后再写出三个字的等量关系即“1”×=量。例如我国领土辽阔广大,南北相距5500千米,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的52/55。东西相距多少千米?从分率句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的52/55中先找到单位的“1”的量“南北相距的千米数”用南北相距的千米数乘52/55等于东西相距的千米数即南北相距的千米数×52/55=东西相距的千米数。不管是分数乘法或分数除法应用题都可能用相同的等量关系,只要找到了等量关系再根据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计算。
(三)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列方程解应用题找等量关系更是必不可少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可以顺着题意找,找到等量关系后设未知量为x与已知量共同参与列式。例如,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它的等量关系顺着题意,用原有的重量减去卖出的重量就等于剩下的重量即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根据等量关系就可列出方程(x-5×7=40)。
二、注重培养学生列表或画线段图的能力
画图分析应用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整个应用题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应用题是比较抽象的,用列表或画线段图分析能帮助学生弄清题里各数量间的关系。
(一)一般应用题中有关实际数与计划数的问题可以借助列表进行分析
例如,食堂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少吃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可列下表加以分析
每天吃的千克数 天数 总千克数
计划 2 8 0 ÷7 7 天 2 8 0 千克
实际 比计划少吃5 千克 ? 天 2 8 0 千克
从表中很容易看出,要想求实际吃了多少天,就要先求计划每天吃的,用计划每天吃的减去实际比计划每天少吃的5千克就可以求出实际每天吃的,从而求出实际每天吃的列式为:280÷(280÷7-5)。用这种方法分析这类应用题即使程度再差的学生都能解答,特别是中下生效果很好。
(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分析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借助线段图能够帮助学生弄清有关数量和标准量的关系,找到解题的途径。教学时,经常指导学生作线段图训练,使学生掌握作图的基本方法:必须先画表示单位“1”的线段,注意线段的规范性以及作图的灵活性,运用补、截、移、叠等作图技巧,讲究作图的科学性。同时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分析思考,理解数量关系,使学生的思维与作图同步进行。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线段图的直观启示性。
三、注重培养学生对比辨析的能力
对于易混、易错的题目,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变式题组让学生练习、比较,从而掌握解题规律。例如(1)少年宫舞蹈队有23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合唱队有多少人?(2)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通过对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的一倍数已知用算术解(2)的一倍数未知用方程解。又如分数应用题中学生非常容易混淆的两道题:(1)一根绳子8米剪去1/4,还剩多少米?(2)一根绳子8米剪去1/4米,还剩多少米?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1)中的1/4是表示分率,而(2)中的1/4米是表示数量不能混淆。
四、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是解决问题时沿着各种方向、不同途径去探索和思考。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联想训练以及一题多解训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如,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只数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可以用四种不同的方法解答(1)方程解:解:设白兔有x只,则黑免有1/5x只,列方程x+1/5x=18。(2)归一法:从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有5份,黑兔有1份,共6份,用18÷6×1=3(只)求出黑兔,用18÷6×5=15(只)求出黑兔。(3)按比例分配法:从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有5份,黑兔有1份,共6份,黑兔占一共的1/6,白兔占一共的5/6,用18×1/6=3(只)求出黑兔,用18×5/6=15(只)求出白兔。(4)用分数的方法:从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是单位“1”,而黑兔的只数是白兔只数的1/5,18÷(1+1/5)=15(只)是白兔的只数,15×1/5=3(只)是黑兔的只数。平常教学时多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并对多种解法加以比较从中找到最佳的解法。从而使学生懂得,在解应用题时,要尽可能地选用最简捷的方法。
五、注重培养学生验算的能力
验算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自我评价能力的重要步骤。验算的方法有估算、代入,另解。下面就估算举例加以说明。
例如,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要榨出2100千克的油,需要油菜籽多少千克?在做这道题时往往有学生出现2100×42%%=882(千克)的错误解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想一想:要榨2100千克油,只需882千克油菜籽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呢?从而判断答案是错误的。再引导学生重新审题,理解“42%%”的意义,就是表示油是油菜籽的百分之几的数,得出油菜籽千克数×42%%=油的千克数,找到了正确的解法,2100÷12%%=5000(千克),这样就能做到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F. 小学数学如何做好应用题教学
应用题是用语言复或文字叙述有制关事实,反映某种数量关系,并求解未知数量的题目。每个应用题都包括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以往,中国的应用题通常要求叙述满足三个要求:无矛盾性,即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不能相互矛盾;完备性,即条件必须充分,足以保证从条件求出未知量的数值;独立性, 即已知的几个条件不能相互推出。小学数学应用题通常分为两类:只用加、减、乘、除一步运算进行解答的称简单应用题;需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进行解答的称复合应用题。
小学数学中把含有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用语言或文字叙述出来,这样所形成的题目叫做应用题。任何一道应用题都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已知条件(简称条件),第二部分是所求问题(简称问题)。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组成了应用题的结构。
应用题可分为一般应用题与典型应用题。
没有特定的解答规律的两步以上运算的应用题,叫做一般应用题。题目中有特殊的数量关系,可以用特定的步骤和方法来解答的应用题,叫做典型应用题。
(小学时学的应用题,一般使用算数方法解,只有一少部分使用方程、比例来解;而到了初中,所有应用题都必须用方程方法解)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G.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效果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白田小学 王文芬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应用题的教学,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转变为学习活动,进而提高应用题的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推理方法 小学生一般习惯于模仿老师的解答方法,机械地去做题。所以,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很重要。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分析就是从应用题中欲求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为了解题需要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条件都能在题目中找到。例如:甲车一次运菜300 千克, 乙车比甲车多运50 千克,两车一次共运菜多少千克?先指导学生口述,要求两车一次共运菜多少千克?根据题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题中列出的条件哪个是已知的,哪个是未知的,应先求出什么(乙车运的300+50=350)?然后再求什么?(两车一共运菜多少千克,300+350=650)。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分析推导出题中要求的问题。在这个例题中就引导学生分析:知道甲车运菜300 千克,乙车比甲车多运50 千克,可以求出乙车运菜重量,有了这个条件就能求出两车一共运菜多少千克?(300+350=650)。通过这两种解法可以看出,不论是用分析法还是用综合法,都要把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 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所求问题是思考方向。 二、准确的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所在。在应用题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分析应用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把数量关系从条件中抽象出来。对于一步计算的应用题,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题意。例如:老师今年35 岁,学生今年7 岁,老师的年龄是学生的几倍?要求学生说出“这道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用除法计算。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如“故事书8本,童话书数是故事书的5 倍,童话书有多少本?”要求学生说出“这道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用乘法计算。用一句话概括题意促使学生把具体的情境提炼出数量关系。对于两步以上计算的应用题,审题时先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这有利于正确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直观感知题意后,抓住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求问题与条件的数量关系。如学校新购一批图书,故事书有42本,比童话书少48 本,学校新买图书一共多少本?分析时可设计系列问题,解剖题目中的“问题”部分,启迪学生思考:学校新买图书一共有多少本中的“一共”由几部分数量组成?哪些数量未知先算出来,再求和,这就运用了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把合作深究理念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对同一个知识点来说,有的学生用某种方法去学很快就能掌握,有的却难以接受,这正是因为每个学习的个体是不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解答。当学生不解时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给予适当的鼓励,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要旁敲侧击地向他们提问,让他们自己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例如:把水泥、黄沙、石子按2 ∶ 3 ∶ 5 的比配置一种混凝土,如果这三种材料都有18吨,当黄沙全部用完时,水泥还剩多少吨?石子又增加了多少吨?教学时先问有多少学生理解题意,结果很多学生不理解题意。于是让学生说说是如何理解这道题的,学生的讲解要比老师慢一些,出现停顿甚至是错误,其实在这种看似缓慢的过程中,学生都在结合别人的理解来完善自己的思考,最后学生终于明白:由于三种材料都是18 吨,黄沙用的份额比水泥多,所以会出现黄沙全部用完而水泥不够用的情况。这样在理解题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对数量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感知。 四、学会归纳是应用题学习的迁移和升华 归纳是认知的源泉,也是认知发展的动力, 更是数学教学的升华。归纳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不同对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征,进而得出结论。归纳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是从很多事物中找出其共同的部分,概括出它们的要点。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归纳,加强感悟,努力让学生通过归纳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从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首先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题,通过练习题加深学生对新课的巩固。教师在练习的安排上要有层次,有适当的坡度,还要有一定的弹性,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通过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丰富解题经验,优化解题过程,熟练解题技巧,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逻辑性,使知识变为能力。其次要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系统整理归纳,要让学生完整地、有系统地叙述应用题的分析过程,通过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这样可以巩固旧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达到预习新知识的目的。同时,通过总结加强记忆、加深理解,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邢艳春 小学数学应用题“问题—建模
H. 如何走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困境
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不怕应用题,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在应用题教学中能正确分析等量关系是解应用题的关键。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只有对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学生对题目中的某一种数量关系不够清楚,那么也不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而要分析等量关系首先要理解并熟记一些常用的等量关系。例如,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每份数×份数=总数、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以及几何图形计算的有关公式等等。下面就如何分析等量关系举几个例子加以分析:
(一)培养学生解一般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例如,某公司要生产手机54万部,前10天每天生产1.5万部,余下的要在20天完成,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万部?当学生弄清题意后老师就提问要想求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万部?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余下要生产多少和需要的时间)用哪个等量关系?(余下要生产的量÷余下的时间=平均每天要生产的),余下要生产的量题里没告诉我们又要怎么求?用哪个等量关系?(一共要生产的前10天共生产的=余下要生产的量),前10天共生产的又没告诉我们要怎么求?用哪个等量关系?(每天生产1.5万部×10天=前10天共生产的)一个题目分析下来要用到好几个等量关系,只有这样一步一步分析等量关系学生才能找到解应用题的途径,才能列式解答。
(二)培养学生解分数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分数应用题的等量关系的分析要找到题中的关键句,也就是分率句。在分析分数应用题时,我要求学生先从分率句中找出单位“1”的量,然后再写出三个字的等量关系即“1”×=量。例如我国领土辽阔广大,南北相距5500千米,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的52/55。东西相距多少千米?从分率句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的52/55中先找到单位的“1”的量“南北相距的千米数”用南北相距的千米数乘52/55等于东西相距的千米数即南北相距的千米数×52/55=东西相距的千米数。不管是分数乘法或分数除法应用题都可能用相同的等量关系,只要找到了等量关系再根据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计算。
(三)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列方程解应用题找等量关系更是必不可少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可以顺着题意找,找到等量关系后设未知量为x与已知量共同参与列式。例如,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它的等量关系顺着题意,用原有的重量减去卖出的重量就等于剩下的重量即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根据等量关系就可列出方程(x-5×7=40)。
二、注重培养学生列表或画线段图的能力
画图分析应用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整个应用题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应用题是比较抽象的,用列表或画线段图分析能帮助学生弄清题里各数量间的关系。
(一)一般应用题中有关实际数与计划数的问题可以借助列表进行分析
例如,食堂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少吃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可列下表加以分析
每天吃的千克数 天数 总千克数
计划 2 8 0 ÷7 7 天 2 8 0 千克
实际 比计划少吃5 千克 ? 天 2 8 0 千克
从表中很容易看出,要想求实际吃了多少天,就要先求计划每天吃的,用计划每天吃的减去实际比计划每天少吃的5千克就可以求出实际每天吃的,从而求出实际每天吃的列式为:280÷(280÷7-5)。用这种方法分析这类应用题即使程度再差的学生都能解答,特别是中下生效果很好。
(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分析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借助线段图能够帮助学生弄清有关数量和标准量的关系,找到解题的途径。教学时,经常指导学生作线段图训练,使学生掌握作图的基本方法:必须先画表示单位“1”的线段,注意线段的规范性以及作图的灵活性,运用补、截、移、叠等作图技巧,讲究作图的科学性。同时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分析思考,理解数量关系,使学生的思维与作图同步进行。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线段图的直观启示性。
三、注重培养学生对比辨析的能力
对于易混、易错的题目,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变式题组让学生练习、比较,从而掌握解题规律。例如(1)少年宫舞蹈队有23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合唱队有多少人?(2)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通过对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的一倍数已知用算术解(2)的一倍数未知用方程解。又如分数应用题中学生非常容易混淆的两道题:(1)一根绳子8米剪去1/4,还剩多少米?(2)一根绳子8米剪去1/4米,还剩多少米?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1)中的1/4是表示分率,而(2)中的1/4米是表示数量不能混淆。
四、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是解决问题时沿着各种方向、不同途径去探索和思考。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联想训练以及一题多解训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如,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只数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可以用四种不同的方法解答(1)方程解:解:设白兔有x只,则黑免有1/5x只,列方程x+1/5x=18。(2)归一法:从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有5份,黑兔有1份,共6份,用18÷6×1=3(只)求出黑兔,用18÷6×5=15(只)求出黑兔。(3)按比例分配法:从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有5份,黑兔有1份,共6份,黑兔占一共的1/6,白兔占一共的5/6,用18×1/6=3(只)求出黑兔,用18×5/6=15(只)求出白兔。(4)用分数的方法:从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是单位“1”,而黑兔的只数是白兔只数的1/5,18÷(1+1/5)=15(只)是白兔的只数,15×1/5=3(只)是黑兔的只数。平常教学时多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并对多种解法加以比较从中找到最佳的解法。从而使学生懂得,在解应用题时,要尽可能地选用最简捷的方法。
五、注重培养学生验算的能力
验算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自我评价能力的重要步骤。验算的方法有估算、代入,另解。下面就估算举例加以说明。
例如,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要榨出2100千克的油,需要油菜籽多少千克?在做这道题时往往有学生出现2100×42%%=882(千克)的错误解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想一想:要榨2100千克油,只需882千克油菜籽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呢?从而判断答案是错误的。再引导学生重新审题,理解“42%%”的意义,就是表示油是油菜籽的百分之几的数,得出油菜籽千克数×42%%=油的千克数,找到了正确的解法,2100÷12%%=5000(千克),这样就能做到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I. 如何教学小学阶段的应用题
一、要解好应用题,细致、透彻地理解题目是先决条件 教材中对于应用题的编排其实是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生接触到的是最简单的应用题,只涉及加减法。但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审题能力就成了教师的重要任务。因为它将关系到学生以后是否能够很好地解决越来越有难度的应用题。 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小就养成很好的审题习惯,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题解题能力,在解决应用题时,我会在学生做题前,强调审清题意是何等重要,并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解题要求找出题中必要条件和次要条件,构建起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同时告诉学生并不是所有的条件都是有用的,在应用题中会出现没有用处的条件,这就需要学生仔细甄别。例如,有10只鸡和9只鸭子,公鸡有3只,母鸡有几只?在本题中,9只鸭子很明显就是一个无用的条件。学生需要发现没有用的条件,从而正确地建立必要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 二、要解好应用题,创新思维方法是关键 在解答应用题时,有很多学生往往摸不到头脑,表现为一味地模仿。但是,当问题有一些改变时,他们又变得不知所措。因此,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推理方法,认清题目中隐藏的数量关系,从而准确解决问题尤为重要。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 1.画图法。它可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让学生从图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2.逆向思维。小学阶段有很多基本数量关系式,记住这些关系式是解应用题的关键。逆向思维方法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减轻学生负担。如由单价×数量=总价,运用逆向思维我们就能让学生很容易得出: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这两个关系式,不用死记硬背。3.列图表。这种方法可以让大量零乱的信息、数据变得有序、有理,清晰明了,这样就会使学生快速且准确地确定出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4.替代法。运用这种方法解题时,可以把未知量变少或变成已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