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㈡ 在你的品德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有哪些可行的教学策略可以和大家分享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手段之一,其方法主要是让学生直接面对实际、解决真实问题,通过学习、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的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的第一个主题《站在高高的山岗上》时正是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在进行问题情境教学前,我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教材中的内容,共同了解了外地小朋友的家乡的一些情况,同时也学习到了那些小朋友认识自己的家乡用了什么方法和手段。这一环节的学习为下一步学生们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实践范例。师生一起学习完教材之后,学生们自由发言:你想了解我们自己家乡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实际和他们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提出了真实任务,结合授课内容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
2、我根据学生学习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号召自愿结合,组成五个专题小组:地貌组——主要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特点;“路网”建设组——主要研究近年来家乡的交通建设情况;“现代化”建设组——主要研究家乡工农业发展的现状;“今昔对比”组——主要了解家乡的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展望”组——主要是对家乡美好未来进行展望。
3、建组后,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借助书籍、报纸杂志、网络等多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并在组长带领下,进行整理、综合。与此同时我也积极储备相关内容的资料,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内容,创设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条件。
4、课上采用不同方式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研究成果。在汇报中,每个小组都各有特色。比如,“地貌组”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制成了多媒体演示文稿,“路网”组将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了简报,“今昔对比”组的同学们把他们对家乡的变化及热爱之情编导成一段小品剧。通过学生们的精心设计使他们的汇报都有声有色。在学生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我把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及时地进行补充,适时播放一些精彩的录像资料,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学。
5、最后,对每个小组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自评、他评和小组互评等方式,我加以总结后对每个小组、每个同学进行客观的评价,设集体奖,如合作奖、组织奖;设个人奖,如搜集资料奖、最佳创意奖等,予以表彰鼓励,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全面地分析和思考问题,以促使学生形成用关心社会的态度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中去,从而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㈢ 小学品德活动化教学要遵循哪些原则
小学品德课活动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跨学科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统合道德教育、健康教育、劳动教育、自然教育、环境教育、生活教育、安全教育和科技教育的内容,广泛涵盖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经济活动、公民素养、人际交往、日常生活诸方面,涉及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以及文化学、人类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并按照儿童生活的时间、空间,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的各种事情与事件,加以典型化、主题化,形成活动取向的超学科主题式整合设计。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探索活动中,我采用活动化教学,努力创设学生学习的情景,设计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提供学生学习的渔场,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乐观进取的精神。
一、课前收集,丰富课程资源
我不认为“儿童的心灵像一张白纸”,每个人,当然包括每个小孩都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学校的学习,尤其是课堂上的知识只是占其极少的一部分,他们的文化来源是广阔的。可以来源于长辈营造的家庭文化氛围;可以来源于科技资讯;可以来源于报刊杂志;更可以来源于同伴的感染启发。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从多渠道多方面获取信息,在获取的过程中,达到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态度目标的实现。
因此,在教学之前我着重指导学生通过实物收集、图片收集、音像收集以及文字资料的收集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的资源,提供一个无所不有的渔场。通过这些方法的指导,我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让学生去收集各式各样的树叶,学生兴趣昂然收集到了各种形状不同的树叶,在小组内交流,在课堂上展示;在教学《我的家》一课时,我让学生搜集了他们的全家福,越多越好。并让学生讲出里面的人都是谁,在哪里拍的照片,当时你的心情怎样。在搜集的过程中,感受家的概念,体会家庭生活的欢乐,达成情感目标的实现。
二、上课交流,焕发生命活力
我相当认同普罗塔克所说的:“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上,我设计多种游戏,创设多种活动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堂的教学成为焕发生命色彩的渔场。在《我和小伙伴》的教学中,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懂得怎样与小伙伴相处的道理,体会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的快乐。为此,我设计了三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在游戏中帮助别人解决一个个和小伙伴相处时遇到的问题,通过游戏本身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整节课学生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从课堂的反馈来看,我们老师都惊喜的发现学生之间关系更为融洽了,主动帮助别人的学生更多了,同学之间友好交往的也更多了。
三、课后延伸,融入日常生活
应该说,学生掌握了做人的道理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面对实际的生活,面对人生的困难与挫折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或者是否把课堂上的激情延续到以后的学习中,日常生活中。这就有待我们关注课后的延伸,使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渔场。正如洛扎诺夫暗示教学原理所提到的我们要重视儿童的兴趣,重视隐性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在上完《春天来了》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用你喜欢的方式和春天一起玩。可以到公园或野外寻找春天的足迹,用照片,用图画,用文字记录下来;也可以用春天的树叶或春天的花朵创作一幅画;更可以唱一首春天的歌、读一首春天的诗;甚至是播下春天的种子,发现生长的秘密。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感受春天的美丽。如今我们的课室窗台上摆满了同学们种的小苗苗,墙上贴满了同学们制作的一幅幅树叶画,教室里流淌着同学们抑扬顿挫的读书声??整个教室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大家共同徜徉在春天的海洋里,分享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
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培养学生在好环境下适应和生存的能力,还是通过一定环境的锤炼让学生获得最终能适应生存环境所需的能力呢?答案是肯定的。我认为,活动化教学能够使我们的教育目标有效地达成。正如,牧人的成功在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聪明的牧人,告诉他的羊儿哪里是水草茂盛的地方;我也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采用活动化教学,告诉我的学生哪里有自我发展的渔场。
㈣ 思想品德课常用的教学策略有哪几种
第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挖掘新教材的思想性。“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性质,是思想品德课的首要特征,也是本课程的灵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本质上是德育课程,必须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教学中,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深挖其思想性,提炼思想品德观点,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方向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第二,发挥教师的能动创造性,对新教材进行加工创生。教材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教师是有一定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教学实践者,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教师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如何使用教材(教科书)----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这是区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尺。”(吉本均:《现代授业研究大事典》)。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和运用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道德认识出发,对教材提供的材料和信息进行合理取舍,对发生在学生身边有典型教育意义的鲜活资料给以必要补充,使教材更丰富,内容更充实,从而实现教材的创生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教学效果。
㈤ 如何运用教学策略将微课程植入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
1、学习探索有效课堂的基础理论、基本策略、典型案例、实施途径及评价方法、标准,形内成比较完备容的理论体系及评价体系。
2、加强构建有效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典型案例,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形成一批有效且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
3、构建符合校情学情的具有特色的有效课堂新模式,并推广运用。
4、扎实开展有效课堂的构建活动,铸就一批课堂教学名师。
5、注重过程管理,强化指导、评价,使学校教育教学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转变,素质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大幅度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