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教研活动
一、 集体备课:
1、 提出:其一,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原来势单力薄的教师个体走出封闭的圈子,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会时时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其二,以往的备课,每个老师要备一本书的内容,不但花费的时间长,而且每个单元、每课内容都备得不是很精致。费时低效,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应付检查,就索性 “抄教案”。因此,我校于两年前正式提出自己的集体备课方案。
2、 实施:
(1) 原则: “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田校长提出)
(2) 措施:其一,备课时间、地点、人员制度化: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固定时间在各办公室集体备课;其二,备课内容和主备人员制度化:教研组每人主备一至两个单元,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地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时,按单元由负责主备的老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在语文书上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并把这一单元的教案,拷贝到每个班的电脑中;其三,个性修改制度化: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其四,及时反馈制度化: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形成习惯。(集体备课上网,个人备课、教学反思教导处会随时抽查并总结)
3、 收获:其一,让每位老师集中精力备好一至两个单元的课,提高了每位老师的备课质量;其二,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节省了时间,让每位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其三,集思广益,“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充分发挥教研组“群研智慧”,做到了资源共享。
4、 思考:在我校推行由个人备课向个人与集体合作备课转变的同时,我校语文教研在思考由于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集体备课还应提倡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由于备课是终身随时的感悟,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文字,因此集体备课应由文字教案向文字与思维相结合的教案转变,对于富有研究精神与教学经验的老师 ,我们还在思考向“0教案”过渡的尝试。
二、 尝试走班:
1、 提出:其一,教师的需要。我校的语文教学基本是以一贯之——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尽管一直推行群体学习,组内教研,校本培训,但依据班级个体,不可避免的是部分老师仍会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因此,学校应努力为老师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为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升、班级管理自我反思、自身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其二,学生的需要。孩子的天性是追求新、活及变的。但是在目前相对封闭的教室里,学生要满足享受所有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至少是与本年级的所有老师交流的愿望都是很难达成的。那么,我校就力图为孩子们创建一个“欢迎本年级老师走进我们班”的机会,先满足孩子们小小的愿望,让他们在与本年级老师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学会适应不同的老师,获取不同的信息,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基于这两个需要,两年前,我校田征校长提出试行教师走班制。
2、 实施:其一,以课改龙头年级为试点,由“自主、合作、探究”课题组的老师们先行做走班实验;其二、由试点老师介绍走班经验及教训,然后推广先进经验,并建议各语文教研组实施全员走班制。(本学期建议每位语文老师设计一节精品课,在本年级走班,年级组老师听课评议。)
3、 收获:其一,学生的收获。每位老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每节课的训练侧重点也不同,每一节走班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精心设计的,可以说一次走班课就是一次公开课。与不同的老师合作上一次走班课,从学生自身而言,提高了对不同老师的适应能力,感受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体会到不同老师上课所带来的新鲜感,满足了孩子求新求变的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二,授课教师的收获。不同的班,不同的特点,对老师的组织教学、教学机制是一次极好的训练和考验,提升了老师针对不同的学情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作为走班的施教者,体会到了不同班级的学生思维、学习习惯、语文素养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发现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完成教学后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思和修正;其三,听课老师的收获。作为同年级的听课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更能发现自己在本班语文教学、班级管理方面的不足与欠缺。通过走班课,听课教师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班,而是一个年级、一个整体,从学生、教师的方方面面做了一次很好地横向比较,发现的不再是个别的、特殊的现象,而是全面、普遍的现象。从而,对年级组的教研水平、团队共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 思考:目前我校的走班制是立足于教研组的。但针对学校要达到优质资源的共享与有效交流的教研目的,仅仅立足于本教研组的走班尝试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在思考:其一,年级大课走班尝试;其二,跨年级走班;其三,跨学校走班。走班制的逐步实施,就是为了促使老师从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中汲取经验,并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
三、 集体评课:
1、 提出:授课、说课、听课、评课是学校反思性教研的常规工作,集体评课也是许多学校的日常教研工作。我校语文学科在推行集体评课的教研定位上,是与校本培训接轨的。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有意义的案例引领式的培训。以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共同提炼出老师们平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再合作设计突破的方案并从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提升教研质量。
2、 实施:其一、组织活动。我校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的校级教学研讨活动(教学竞赛—— 十几年来,基本上是每年一次;家长开放日——让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站到了家长的面前,请家长评价,与家长互动;青蓝工程汇报课——一年来,田校长全方位而长远的思考,精心的部署及教导处、师傅们扎实有效的指导、徒弟们虚心的学习;校级推优课——“众人搭台,一人唱戏,大家受益”),为老师们集体评课提供了平台;其二、形式多样。我校组织由下至上的集体评课,即先由各教研组或学段教研组交流评议,再以宣讲或“沙龙”及“培训”等形式组织全体语文老师集中评课,为老师们集体评课创设对话、民主、具有指导意义的研讨氛围;其三,明确分工。在集体评课的过程中,对于每位参与的老师均做到人人有分工,由学习层的教师做课堂实录的记录,由资深教师整理、宣讲评课稿或案例分析,由专家教师提炼有指导意义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困惑,参与的所有老师 讨论交流。
3、 收获:其一,评出了方向。以教学为媒介、课例为载体的集体评课聚合了老师们的视野,提出并解决了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帮助老师找到了教学研究的方向;其二,评出了进步。有人说:“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师们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时常迸发出教学灵感,还有的从交流中受到启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加快了老师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其三,评出了团结。每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分享,会促使老师们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
4、 思考:目前我校的集体评课还停留在“示范教学——对话反思”的被动式阶段。为了促进我校语文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在思考既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研,又要引导老师们开辟包含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课前,先提炼教师真实的教学困惑或问题,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中,以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选取多方对话、自我反思的话题,力争引入视频案例的技术,从而引发教师思维碰撞,提升案例讨论的理论水平和教师理性思考的深度。
『贰』 国家规定小学教师每周带多少节课
小学教师的工作内容除了在教室里上课之外,还要备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等等,回所以国家教育答部门规定小学教师的课时标准一般是每周14至18节,平均每天3至4节课时,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上完课之后有时间备课、批改作业,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更好的疏导学生。
但是在一些乡村偏远地区的小学或者教学点,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人数不够,同时又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常常会出现“大包大干”的情形,一整天处于满负荷的工作状态。比如说有的农村小学教学点,只有一、二、三这3个年级,学校里只有三个老师,“一个萝卜一个坑”,三个班每节课都要有老师在上课,这样就造成三个老师几乎全天无休。
在课程安排上,上午第一节早读课,之后是三节主课;下午也是三节课,一天下来7节课,如此下来每位教师的课时量在35节。有时劳动、美术、体育、音乐等课程会让多个年级的学生一起上,这样才能空出教师进行偶尔的轮流休息。
纵使这样,每位教师的课时量还是在30节以上。很多教师在偏远学校或者教学点一教就是三五年,甚至更久,他们为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令人钦佩!
『叁』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听课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借鉴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而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互相听课,目的是让教师通过听课,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听课对教师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听课不是目的,听课是获取和借鉴先进教育思想、经验、课堂模式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听课达到甄别认定课堂教学优劣的目的,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听课也是广泛学习借鉴的最好时机,可以扬长避短,积众家之长于一身,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那么如何才能听好课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课堂教学是一种以育人为目的的人际交往,其间包蕴着科学,体现着艺术。俗话说:“生活处处皆学问”。课堂看似平常,却不平常,里面蕴含着众多的教育规律和教育思想。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知识与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等这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展示。从执教者对课堂的驾驭,到学生对提问的回答,种种现象一一呈现在听者面前。成功有其前提;失败必有原因。听者在课堂上解剖教学,览“成功”、“失败”于眼中,析其“所以然”于心底,在对“得”与“失”不失时机地思量中,探寻教与学的真知。教师只有深入课堂才能获得,才能借鉴,才能提高,才能不间断地为自身“充电”。 作为教师,要重视听课,要学会听课。听课和做其它工作一样,需要注重实效,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认真听,仔细想,勤记录,多思考。要带着思考离开教室,把对课堂的感悟记录好。要逐渐了解新的教育思想、方法和经验,学会挖掘教师课堂中的优缺点,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形成需要交流的合理化建议,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不打无准备之仗 听课要听出特点,抓住实质,评出水平,听课者就需要做好精心地准备,听课要讲究一个程序:听前准备——课中观察——听后反思。(一)听前准备 听课前,听者应关心一下执教者新授的内容,一旦知道了就努力去钻研教材、确定目标、筹划学法、设计教法,哪怕是临阵磨枪。听课有了准备,就有了投入,有了自己的教学“期盼”;带着自己的蓝图进入课堂,也就在“我教”和“他教”之间营造了对比的态势,利于在观摩中找异同,在比较中进行鉴别,思量教学的得和失。 教师常常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研讨活动。研讨期间,免不了要听一些与研讨专题密切相关的公开课。大多数教师由于埋头于基层教学工作,涉及“学术”,常会受到“高原反应”的局限。参加研讨活动之前,我们有必要千方百计地去了解与研讨专题相关的学术理论,或向人请教,或查找、重温自己积累的资料。事先学习相关的理论,可以调整视向,拓宽视野,缩短与“学术”的差距,便于我们在听专题性的研讨课、观摩课时,透过“热闹”,窥得“门道”。 比如李吉林老师开创的“情境教学”,方法独特,自成体系,偶尔听她一节课,很难领会“情境教学”的真谛。倘若听前学习了她的《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等专著,我们便可以由点及面,透过课堂上具体的“情境”去理解李吉林老师对儿童心理规律和学习语文规律的尊重和利用。(二)课中观察 听课时,听者应全身心地投入,在对课堂动态的密切注视中,体验执教者的劳动和创造,品评执教者与学生“打交道”的艺术。 听罢一节课,不能一听了之。要对课堂实况过几遍电影,来个透彻地反思。反思的方法有很多,或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谈,或将几节“互有牵连”的课进行比较,或写一篇“听课一得”,或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试一试…… 将他人的课堂当作“教材”,细细咀嚼回味,常能收到温故知新的效益。课堂上纷繁复杂,听者难免顾此失彼,挂一漏万。听后冷静反思,多少能挽回损失。即使课上没有“损失”,即席的评析也往往比不上课后的反思深刻。反思中,课设身处地地考虑这样一些问题:“假如学生向我这样质疑”、“为什么她的学生听课兴趣这么浓”、“为什么他的课文朗读这么动人”、“为什么他的作文讲评这么有特色”……立足课堂,将探寻、思考的目光投射到别人备教的整个过程,羡慕和遗憾之余,我们便能明白“我这一辈子在备这节课”的内涵。三、跨越局限 尽管学科分门别类,各有个性,但毕竟统一于教学,受共同规律的制约。听课,倘若跨入多门学科,我们就能从多角度来审视课堂,领悟教学的普遍规律。语文老师,不妨听听其他科任老师在本班的执教情况,那时,就有可能语文课上的“后进生”在数学课上的积极度,在音乐课上的出色表演,在体育课上的轻松跳跃。这不但能为我们转变语文“后进生”找到突破口,还可促使我们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 跨学科听课,还能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获取改进自己学科的启迪。美术课上学生对“色”与“形”的浓厚兴趣,提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采取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数学课上的十分钟作业启发我们作“语文文字堂堂练”的尝试。 只有以谦虚的精神、欣赏的眼光、研究的心态和分享的神情,去听、去品、去悟,坚持经常去品悟不同类型、不同科目、不同阶段和不同老师的课,及时向授课老师讨教授课感悟,聆听评课老师的意见,并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让其他老师评议,就必然使自己的授课水平产生大的飞跃。〖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肆』 小学怎样听课评课演讲活动方案
教师要理解教者的教学意图,熟悉教材并且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内还要看学,二者兼顾。看容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厘,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 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在评价时要看教学思路设计及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总而言之,如果这一节课吸引你了,听着不累,舒服,我认为应该算是一节好课。
『伍』 近两年,很多中小学都在尝试走班制教学,那走班教学有哪些利弊呢
走班制可以说是比较先进的一种教育制度,国外试行的比国内早很多。这种教学制度有利有弊,有利的是它更加符合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但面临的困难也不少,硬件、课程的设置、师资的配备、学生心态的调整、学校的管理等等。不过这些问题总归有解决的办法,像Cassia提出的蓝牙路由器+智能手环的方案,就能解决部分管理问题,感知定位、通知、运动监测等等功能。个人认为,走班制利大于弊吧,但还需要一段时间推进。
『陆』 小学生走班课层次不同如何提高效率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走班制”分层的策略
许丽红
校本课程教学时根据学生学习成绩、态度、能力等将学生分设“睿学班、趣学班、勤学班”三个层次进行“走班制”教学。针对各个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作业的布置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分层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分层策略
校本课程实施“走班制”分层教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共同的需求,安排合适的内容,激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教学共振,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睿学班”学生对未知领域学习具有高度的热情,教学内容多些综合,多些自主,多些交流,着重在数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上进行指导,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趣学班”学生虽有良好的基础,但成绩没有“睿学班”的优秀。他们的思维品质和学习心理方面,可能存在着某些不足。教学内容要有坡度,问题设计要先易后难。重在培养学生的逆向、发散思维,训练求异思维。
“勤学班”学生重点学习基础的内容,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对教学内容中出现错误较为集中的部分组织学习讨论,并及时地进行反馈矫正、点拨引导。使学生感到自己有学习的能力,增加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方法的分层策略
对于“睿学班”学生,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提供足够的问题情境,创造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学生先练,教师后评,所有学生能做的事,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做,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于“勤学班”学生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教师先讲解,学生再练习,教师先示范,学生后模仿,把着力点放在帮助学生解答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并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趣学班”学生中有接近“睿学班”水平的学生,也有接近“勤学班”水平的学生,教师要把在“睿学班”或“勤学班”教学中开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到“趣学班”学生的教学中。同时,“趣学班”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三、作业的分层策略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对学业起巩固、发展、深化的作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也应具有层次性。基础型作业,要求“勤学班”学生能保质保量完成;拓展型作业,要求“趣学班”、“睿学班”学生必须达成,同时鼓励“勤学班”学生完成;探究型作业,要求“睿学班”学生完成,鼓励“勤学班”、“趣学班”学生去尝试。力争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柒』 怎样开展语文教研活动
一、 集体备课:
1、 提出:其一,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原来势单力薄的教师个体走出封闭的圈子,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会时时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其二,以往的备课,每个老师要备一本书的内容,不但花费的时间长,而且每个单元、每课内容都备得不是很精致。费时低效,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应付检查,就索性 “抄教案”。因此,我校于两年前正式提出自己的集体备课方案。
2、 实施:
(1) 原则: “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田校长提出)
(2) 措施:其一,备课时间、地点、人员制度化: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固定时间在各办公室集体备课;其二,备课内容和主备人员制度化:教研组每人主备一至两个单元,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地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时,按单元由负责主备的老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在语文书上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并把这一单元的教案,拷贝到每个班的电脑中;其三,个性修改制度化: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其四,及时反馈制度化: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形成习惯。(集体备课上网,个人备课、教学反思教导处会随时抽查并总结)
3、 收获:其一,让每位老师集中精力备好一至两个单元的课,提高了每位老师的备课质量;其二,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节省了时间,让每位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其三,集思广益,“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充分发挥教研组“群研智慧”,做到了资源共享。
4、 思考:在我校推行由个人备课向个人与集体合作备课转变的同时,我校语文教研在思考由于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集体备课还应提倡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由于备课是终身随时的感悟,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文字,因此集体备课应由文字教案向文字与思维相结合的教案转变,对于富有研究精神与教学经验的老师 ,我们还在思考向“0教案”过渡的尝试。
二、 尝试走班:
1、 提出:其一,教师的需要。我校的语文教学基本是以一贯之——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尽管一直推行群体学习,组内教研,校本培训,但依据班级个体,不可避免的是部分老师仍会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因此,学校应努力为老师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为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升、班级管理自我反思、自身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其二,学生的需要。孩子的天性是追求新、活及变的。但是在目前相对封闭的教室里,学生要满足享受所有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至少是与本年级的所有老师交流的愿望都是很难达成的。那么,我校就力图为孩子们创建一个“欢迎本年级老师走进我们班”的机会,先满足孩子们小小的愿望,让他们在与本年级老师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学会适应不同的老师,获取不同的信息,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基于这两个需要,两年前,我校田征校长提出试行教师走班制。
2、 实施:其一,以课改龙头年级为试点,由“自主、合作、探究”课题组的老师们先行做走班实验;其二、由试点老师介绍走班经验及教训,然后推广先进经验,并建议各语文教研组实施全员走班制。(本学期建议每位语文老师设计一节精品课,在本年级走班,年级组老师听课评议。)
3、 收获:其一,学生的收获。每位老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每节课的训练侧重点也不同,每一节走班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精心设计的,可以说一次走班课就是一次公开课。与不同的老师合作上一次走班课,从学生自身而言,提高了对不同老师的适应能力,感受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体会到不同老师上课所带来的新鲜感,满足了孩子求新求变的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二,授课教师的收获。不同的班,不同的特点,对老师的组织教学、教学机制是一次极好的训练和考验,提升了老师针对不同的学情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作为走班的施教者,体会到了不同班级的学生思维、学习习惯、语文素养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发现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完成教学后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思和修正;其三,听课老师的收获。作为同年级的听课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更能发现自己在本班语文教学、班级管理方面的不足与欠缺。通过走班课,听课教师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班,而是一个年级、一个整体,从学生、教师的方方面面做了一次很好地横向比较,发现的不再是个别的、特殊的现象,而是全面、普遍的现象。从而,对年级组的教研水平、团队共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 思考:目前我校的走班制是立足于教研组的。但针对学校要达到优质资源的共享与有效交流的教研目的,仅仅立足于本教研组的走班尝试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在思考:其一,年级大课走班尝试;其二,跨年级走班;其三,跨学校走班。走班制的逐步实施,就是为了促使老师从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中汲取经验,并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
三、 集体评课:
1、 提出:授课、说课、听课、评课是学校反思性教研的常规工作,集体评课也是许多学校的日常教研工作。我校语文学科在推行集体评课的教研定位上,是与校本培训接轨的。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有意义的案例引领式的培训。以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共同提炼出老师们平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再合作设计突破的方案并从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提升教研质量。
2、 实施:其一、组织活动。我校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的校级教学研讨活动(教学竞赛—— 十几年来,基本上是每年一次;家长开放日——让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站到了家长的面前,请家长评价,与家长互动;青蓝工程汇报课——一年来,田校长全方位而长远的思考,精心的部署及教导处、师傅们扎实有效的指导、徒弟们虚心的学习;校级推优课——“众人搭台,一人唱戏,大家受益”),为老师们集体评课提供了平台;其二、形式多样。我校组织由下至上的集体评课,即先由各教研组或学段教研组交流评议,再以宣讲或“沙龙”及“培训”等形式组织全体语文老师集中评课,为老师们集体评课创设对话、民主、具有指导意义的研讨氛围;其三,明确分工。在集体评课的过程中,对于每位参与的老师均做到人人有分工,由学习层的教师做课堂实录的记录,由资深教师整理、宣讲评课稿或案例分析,由专家教师提炼有指导意义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困惑,参与的所有老师 讨论交流。
3、 收获:其一,评出了方向。以教学为媒介、课例为载体的集体评课聚合了老师们的视野,提出并解决了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帮助老师找到了教学研究的方向;其二,评出了进步。有人说:“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师们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时常迸发出教学灵感,还有的从交流中受到启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加快了老师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其三,评出了团结。每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分享,会促使老师们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
4、 思考:目前我校的集体评课还停留在“示范教学——对话反思”的被动式阶段。为了促进我校语文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在思考既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研,又要引导老师们开辟包含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课前,先提炼教师真实的教学困惑或问题,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中,以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选取多方对话、自我反思的话题,力争引入视频案例的技术,从而引发教师思维碰撞,提升案例讨论的理论水平和教师理性思考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