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近代史上所谓的“教案”是指什么
中国近代史上所谓的“教案”是指:清同治年间发生的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重要事件。
1、18 4 0 年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闯入中国腹地。这些披着宗教外衣的侵略者深入穷乡僻壤横行不法。清朝官员畏洋人如虎, 在处理民教诉讼事件时, 不敢作不利于教民的判决,这一切,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恨。
2、南昌教案──1862年,传教土罗安当凭借《天津条约》在南昌一带作恶多端,无理强行索赔教堂,甚至以法国全权大臣名义命令地方官张贴传教的布告,激起民众公愤,群众遍贴《扑灭异端邪教公启》等揭帖,拆毁天主教育婴公会和教堂。事发后,因清政府欲勾结法国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指令江西巡抚允许赔款一万七千银两结案。
3、酉阳教案──1865年,法国传教士玛弼乐因在酉阳支持教徒欺压百姓,被群众击毙。法国公使以派兵到四川相威胁,迫使清政府处死民众一人,赔款八万银两。
1868年,因法国传教士李国在酉阳组织教堂武装,修筑工事,奴役人民,激起公愤。民众于次年年初焚毁教堂并杀死李国。教堂武装借机报复,杀死民众145人,伤700余人,民房被焚毁100余户。法国公使罗淑亚与清政府谈判,主凶竟逃回法国。结果清政府处死民众二人,徒刑10人,赔款三万银两。
4、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天主堂因虐死婴儿,法国领事丰大业开枪射击天津知县刘杰所引起民教冲突。事发后,法国军舰开到天津进行威胁,英、美、德、意等六国军舰亦结集天津、烟台一带示威。
曾国藩、李鸿章受清政府委派到天津查办,他们力主委曲求全,避战求和。结果地方官被处分两人,民众被判死刑二十人,徒刑二十五人,赔款四十九万七千二百八十五银两,北洋通商大臣崇厚赴法国道歉谢罪。
5、重庆教案──1886年7月,英美教会强行在重庆建堂,激起公愤,武生罢考,商人罢市,民众焚毁教堂和传教士住宅。传教士竟令教堂武装开火,杀伤民众三十余人,致使三千余民众焚毁城内外的教堂并捣毁英国领事馆。事发后,英、美、法三国公使向清政府提出要挟。结果民众被处死二人,赔款二十三万五千银两。
(1)小学同建同治教案扩展阅读:
(1)南昌教案发生后,英法两国军舰齐集鄱阳湖,意存恫吓。法驻京公使吕班,派三等参赞端贵为代表,与清廷所委直隶津海关道梁敦彦,同往南昌查办。端贵抵赣后,歪曲事实,不承认江令为被刺,提出惩凶、革官、赔款等项无理要求。清政府媚外求和,完全顺从帝国主义的摆布。
(2)酉阳教案,外国传教士除极少数是真正传教外,绝大多数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干着各种侵略勾当及危害当地人民的坏事,外国传教士的所作所为,引起了中国人民持续不断的驱杀教士教民、捣毁教堂的反洋教斗争。
(3)天津教案了结之后,大臣崇厚作为专使,去欧洲向法国道歉,以示与法国“实心和好”。1870年10月28日,由上海起程,抵达马赛时,普法战争正酣,法国政府无暇接待。直到1871年11月23日,才得到法国第三共和国首任总统梯也尔接见。
(4)重庆教案是在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具有鲜明的反帝色彩。这些教案、起义在重庆、四川乃至中国南方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们是“义和团运动”的前奏。
⑵ 使曾国藩的声望一落千丈的历史事件是﹖
同治九年,由于洋人在中国土地上耀武扬威,为所欲为,利用教堂欺男霸女,无恶不作。天津百姓与法国人办的天主教堂发生一场与洋人的全面冲突。根据《清末记事》记载:(此次冲突)共打死法国人九名,俄国人三名,比利时人二名,英美各一名,另有无名尸十具。毁坏法国领事馆一处,育婴堂一处,洋行一处,英国讲书堂四处,美国讲书堂二处。法国驻华公使认为蒙受了空前未有的奇耻大辱。他联合英、美、俄、比等大国,向满清政府提出严重抗议,法国停泊在远东的三艘军舰也集结於天津、烟台一带,扬言要把天津化为焦土。此冲突就是历史上的“天津教案”。
看到洋鬼子如此厉害,善于养生的慈禧老女佛爷就把直隶总督曾国藩派往天津处理该案。曾国藩来到天津后, 法国开出了条件: 赔偿1000万白银,礼葬被打死的领事,重建教堂,更要求杀三个天津地方官抵命。曾国藩不仅完全同意法国人的无理要求,把三名天津地方官打入死囚。并且给法国人开出了抵命的价码:10个中国人抵一个洋人的命。这就是遗臭万年的“曾国藩与洋人订定抵命人数”的来源!由于人数不够,曾国藩就让人用银子买通牢里的死囚犯,让他们自认作杀洋人的凶手来充数。 丑闻爆发,京师各地一片哗然,真正将满清“我们不是中国人,但我们是中国人的主人。”“保大清不保中国”以及“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国策贯彻到了实处。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讽刺他,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可惜这先河法是落在中国人自己的脑袋上哟! 曾国藩再次被定在了汉奸的耻辱柱子上!
此事后, 慈禧借舆论之力,贬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西元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死于任上,终年61岁。所谓“千夫所指,无病自亡”也!曾当时的四面楚歌之苦,甚至不如袁大头!
⑶ “天津教案”发生在哪年啊
天津教案是1870年(同治九年)在天津所发生的一场震惊中外的教案。天津民众攻击法国教会机构而造成数十人被杀;而清政府事后的对外妥协处理方式也引起很大争议
建议参考《天津教案的真相及其社会心理分析》
⑷ 发生在清末震惊全国的教案有哪些
扬州教案
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金式玉在扬州三义阁开办育婴堂,半年间死亡24名婴孩(因发生瘟疫,致使多名婴儿死亡),于是民众谣传传教士私藏小孩,暗地烹而食之。1868年8月22日英国中国内地会男女传教士被八千至一万人包围,打砸抢烧,8月23日下午,县官雇来轿子,把传教土护送出扬州城的南门,到镇江。11月9号,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派2艘军舰和300名士兵来到扬州前往南京交涉。曾国藩和继任的两江总督马新贻完全接受麦华陀要求,罢免了扬州地方官,发表公告并答应赔偿损失。11月28日,扬州教案以惩凶、赔款、立碑议结,赔偿教会损失,修复被毁的住宅,门前立碑,保护教堂,惩罚肇事者,邀请传教士返回扬州。
安庆教案
1869年,在湖南反教揭贴的影响下,安庆府院考试场附近出现约期拆毁教堂的揭帖。曾国藩因低价强买民房改建教堂而为安庆民众所痛恨的英国教士密道生、卫养生,公然到府衙要求查办散发揭帖者,群众和文武考生愤起拦阻,并捣毁了英、法教士住所。密道生、卫养生避入府衙呼救,法国教士韩石贞连夜乘船逃走。事后,清政府在英、法驻华公使的要挟、恫吓之下,以指拨城内官地为教会堂基,赔偿损失4000元、惩办“肇事首犯”、申斥护教不力的安庆各级官员结案。
天津教案
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发生多起儿童失踪绑架的事件。望海楼天主教育婴堂中有3、40名孤儿患病而死,每天有数百人到坟地围观,挖出孩子的尸体查看。于是民间开始传言怀疑外国修女以育婴堂为晃子,实则绑架杀死孩童作为药材之用。 6月20日,民情激愤,士绅集会,书院停课,反洋教情绪高涨。先杀死了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望海楼天主堂、仁慈堂、位于教堂旁边的法国领事馆,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其他4座基督教堂。6月24日,外国军舰开到天津,七国公使向总理衙门抗议,而以法国为首。处理结果:16名死刑、4名缓刑,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出使法国道歉。
山西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取得了在内地自由传教,外国传教士可以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教堂”的特权,毓贤任山东、陕西巡抚期间,纵容义和团拳民对洋教进行烧杀抢掠。清廷与八国联军议和时,指毓贤为罪魁祸首。1900年9月26日,山西巡抚毓贤以被革职,发放新疆。1901年2月13日,被斩于甘肃兰州,全省还有40余名官员被严查,山西还被要求每年分担庚子赔款116万两,同时赔偿山西教会损失263万两,为殉难教士立碑
⑸ 清政府对待教案的态度是怎样的
19世纪下半叶起中国人民反对外国教会和传教士的事件。从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青浦教案到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前的60多年间,共约发生五六百起。由于外国侵略势力利用、包庇教会和传教士,这些事件也成为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正义斗争的组成部分,震动世界的义和团运动堪称最大的一次教案。
基督教曾于唐、元及明末清初三度传入中国。清王朝实行闭关政策后,严禁外国人在中国传教。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清康熙帝鉴于罗马教廷坚持禁止中国信徒祀孔祭祖,下令禁止天主教在中国传播,驱逐教士,查封教堂,对西方宗教在中国发展势力是一严重打击。但此后禁令虽严,仍不断有教士潜入传教。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天主教徒约有30万人。耶稣教(基督新教)亦于1807年(嘉庆十二年)派遣教士来华,在澳门、广州秘密传教,时受洗入教的总共不满100人。鸦片战争后,中国从独立国家沦为半殖民地,清政府被迫开放教禁,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传教,发还教堂旧址。1858年(咸丰八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又准许外国传教士进入内地传教。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签订时,法国传教士在中文约本上私增教士可在中国各地购置田产,建造自便的条文。后其他国家根据利益均沾条款和治外法权的保护,相继效仿,传教士遂大量涌入,足迹遍及各地。
外国教士在传教过程中企图改变中国礼俗,把佛教、道教贬为邪教,诋毁孔子及儒家学说,并在深乡僻壤干涉民间传统仪节。更为甚者,以不平等条约为依据,干扰中国地方行政,破坏中国司法权。他们妄指庙宇、会馆、公所和民宅为旧置教学,迫令归还。任意出入地方衙署,斥责官员,并盛设仪规,擅作威福。在传教中,挑拨教徒与非教徒的纠纷,凡教中犯案,皆包揽词讼,曲庇教徒,不法教徒常依仗其势力,欺凌平民,诈取钱财,霸占田产,横行乡里。凡此种种,使群众积恨成仇,纷纷自发地起来进行反洋教斗争,各地教案频繁发生。清末教案大致分为四期。第一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1870年(同治九年)的天津教案。其间,地方官吏和绅士打出“排斥异端”和保卫圣道的旗号,号召和组织群众反教,主要表现为逐杀教士和焚烧教堂。在震惊中外的1870年6月天津教案中,法国领事因群众抗议教会一事公然向政府官员开枪,群众将其打死,并焚毁法领馆和教堂,杀死20名外国人。法、英、美、俄、德、比、西等国联合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并调遣军舰到天津海口及烟台一带示威。清政府屈从外力,以杀民赔款及派使臣赴法道歉结案。第二期,从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时社会上层开始退出反洋教斗争,大量下层劳动群众投入进来,民间会党逐渐成为核心力量,教案从焚堂闹教发展为大规模的暴动或武装起义。在1891年(光绪十七年)由哥老会掀起的反洋教浪潮中,长江中下游几十个城市和广大乡村,凡有外国教会盘踞的地方都发生了暴动,甚至上海租界也出现反教揭帖,因而引起列强出动军舰在长江示威,清政府派兵围剿。第三期,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至1900年义和团运动。其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反教人数日益增多,民间会党成为领导力量,将反教与反列强瓜分结合在一起,各地教案尤以山东为剧。1897年11月,大刀会组织群众击杀巨野德国教士,周围数县纷起响应。德国遂以巨野教案(又称曹州教案)为借口,出兵占领胶州湾。并迫使清政府允其租借,及在山东享有筑路和开矿的特权。此后教案仍然不断,1898年一年又发生大小数十次武装起事。当地秘密结社在反洋教斗争中发展壮大,最终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灭洋”运动——义和团运动。第四期,从义和团运动后至辛亥革命前。时会党仍在反洋教斗争中起重要作用,某些地区的斗争具有一定声势,但整体己成为高潮后的余波。及至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后,原来群众自发的斗争便汇入民族、民主革命的洪流。其间,由于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生产不发达,文化落后,对外来事物反应消极,乃至采取敌对态度,在反洋教斗争中也出现了大量迷信和盲目排外的现象。
清政府在处理教案的过程中,起初因为教案与地方官员均有牵连,对外交涉时颇为踌躇,但在外国侵略势力的外交压力和武力恫吓下,又妥协让步,对群众采取镇压政策。天津教案以后,开始从民怨和外患两方面感到教案问题的严重性。1871年,总理衙门曾向驻京外使递交《传教章程》,企图对各国传教士稍加约制,遭到各国反对。1892年李鸿章亦拟一类似的“教堂禁约”,但随着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已形成瓜分之势,清政府自顾不暇,因而无法付诸实施。以后,对教会和列强的要求更多委曲求全,凡遇案发,必贬革当事官吏,屠杀反教群众,赔偿外国教会,以牺牲国家主权和尊严换取“中外相安”。1898年后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教会的规定,承认外国教职人员与中国地方官员地位对等。清政府的如此立场,不仅没有使民教矛盾得到缓和,反而使之愈演愈烈。
⑹ 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教案
天津教案是1870年(同治九年)在天津所发生的一场震惊中外的教案。天津民众攻击法国教会机构而造成数十人被杀;而清政府事后的对外妥协处理方式也引起很大争议。
清末自从天津条约开放传教以来,传教士开始在各地进行教传工作,但由于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差异很大,因此传教士、教民(即中国的基督徒,因当时教民享有治外法权,不受中国法律制裁,也导致混入不少地方上不法的无赖地痞)常与民众产生各种误会和冲突,各种反教揭帖、檄文流传,群众信以为真,导致群情激昂,聚众问罪。也有混入教会的「吃教」者,素质低下,借势欺人,传教士受其蒙蔽,干涉诉讼,引起事端。有时形成大规模的抗争冲突,亦即教案。
背景
1862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卫儒梅通过法国驻津领事与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交涉,获得天津三岔河口北岸望海楼(1773年天津盐商集资修建的3层楼阁,有房152间,天津著名建筑,又称海河或河楼。当时已经荒废)旧址及其西侧崇禧观15亩土地。但最初几年只能隐蔽在东门附近的深宅大院中,开办仁慈堂养病院。1866年,法国神父谢福音(1820―1870)到津传教,于1869年5月16日拆毁了望海楼和崇禧观旧址,年底建成天津第一座天主教堂———胜利之后堂(圣母得胜堂),俗称望海楼天主堂。法国驻天津领事馆则搬进了东面的望海楼行宫遗址。
起因
1870年4、5月间,天津发生多起儿童失踪绑架的事件。6月初,天气炎热,疫病流行,育婴堂中有三、四十名孤儿患病而死。于是民间开始传言怀疑外国修女以育婴堂为晃子,实则绑架杀死孩童作为药材之用。6月20日,一名被居民扭送官府的匪徒武兰珍口供中又牵连到教民王三及教堂。于是民情激愤,士绅集会,书院停课,反洋教情绪高涨。
经过
6月21日清晨,天津知县刘杰带人犯武兰珍去望海楼天主堂对质,发现该堂并无王三其人,也没有武兰珍所供的席棚栅栏,「遍传堂中之人,该犯并不认识,无从指证」。谢福音神父也已经与崇厚协商育婴堂善后处理办法。但当时已经有数千群众包围了教堂,教堂人员与围观的人群口角起来,引起抛砖互殴。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Henry Fontanier,1830-1870)要求总督崇厚派兵镇压,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在前往教堂的路上,与知县刘杰相理论未果,竟开枪打死了知县的仆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仁慈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破坏行动持续了3小时。 6月24日,外国军舰来到天津,七国公使向总理衙门抗议,而以法国为首。
结果
法国方面最初要求处死中国负责的官员,清朝方面派出直隶总督曾国藩来调查并与法国方面交涉,当时朝廷中的官员多数认为不要对其退让,不惜一战,情势紧张。曾国藩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首先对英国、美国、俄国作出赔赏以使最后能单独与法国交涉。 同治九年六月初十日一曾国藩到天津,立即发布《谕天津士民》,对天津人民多方指责。随后经他调查之后,确认育婴堂并无诱拐伤害孩童之事,于是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马宏亮、崔福生、冯瘸子等,行刑之日是10月19日),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出使法国道歉。李鸿章也认为“冀终归于一命一抵了案”。而法国因随后发生了普法战争,无注意东方事务,因此接受了这个条件。
⑺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说课教案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课文先写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位置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也不怕别人误解,坚持抢救自己的儿子阿曼达。最后写经过38个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以下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
①“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了不起的父与子”,是提领全文内容的关键句子。抓住它品读全文,其他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就会迎刃而解。
“了不起的父与子”要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
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就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②“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反复出现类似的话?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2)对词语的理解。
昔日:指往日,从前。
废墟: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疾步:快步行走。
绝望:毫无希望了。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开辟: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本课是打开的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如有条件,可让学生查阅有关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
2.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借助工具书特别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请作者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深入阅读时,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深究为什么说“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体会,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如孩子们所处的环境,如何恐惧,7岁的阿曼达怎样鼓励同伴。二是要引导学生体验,如父亲当初“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悲伤与绝望,接下来的坚定与决不放弃,儿子生还后的无比幸福喜悦。三是要加强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悟。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朗读中语调宜轻,以表现他的绝望与悲伤。“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语气应非常坚定。发现儿子后父子的对话,语气应是兴奋的,表现他们劫后重逢的喜悦与幸福。
4.要抓住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现象,在阅读中学习表达。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父亲为了救儿子,整整挖了36小时,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这句话不是直接写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儿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5.在品读文本,体验文本的基础上,可适当开展拓展活动。如编排课本剧,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方面锻炼孩子的复述能力,内化语言,一方面可营造关心孩子、勇于担当责任的育人环境氛围;采用读一篇带一篇的方式,读其他表现父爱或母爱的文章,等等。
四、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凸现课文的思想感情、主人公的精神面貌。)
片段一
理解内容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边读边想,再讨论讨论,猜一猜,今天老师要给大家提哪些问题?先提示一下,我一共要提三个问题。讨论时要注意,:老师会在哪里提问题?如果老师在这里提问题,我们该怎样回答?(学生小声读书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读书、参与讨论。)
生:我认为老师一定会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嗬!这么肯定!也就是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请你说说。
生:本文主要写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我很欣赏你用的一个词,奋不顾身。你觉得你说的准确吗?
要是能把时间和地点加上就更好了。能重新说说吗?
生:能!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好!但是,你提的不是我要问的。
生:我觉得老师会问,“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他儿子还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
师:哦,提了这么个问题。那你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就是他一直不觉得没有希望了,因为前边说了,他给儿子说过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也就是说,不管是死的是活的,他都要见到儿子。
师:你已经非常准确又很全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还从父亲的内心世界出发,抓住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请坐!问得好,回答也好!可惜的是,不是我要提的问题。谁再来说?
生:课文第二十自然段:“父亲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要颤抖地说?应该高兴才对。
师:你在提问时把课文读得很好。那你说为什么?
生:我想他是还有点担心。
师:是的。
生:我想他是挖了很长时间很累了。
师:有这个原因。挖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睡,能不累吗?累了时候声音是有点颤抖。
生:我想他是激动的。挖了38小时才找到自己的儿子,他一定很激动。
师:这位同学的心地很善良,而且能够以一个父亲的思想设身处地地看待这个问题,因此,你说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把这三个同学说的合起来就完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面对提问题的学生)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问题提得很好,激发了大家的思维。遗憾的是,这不是老师想提的问题。
生:我想老师会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作为奖励,请你把“了不起”三个字写到黑板上,写在“地震中”下面。谁能回答,这对父子了不起在哪儿?
生:父亲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救自己的儿子;儿子的了不起就在于想着自己的同学,想先救自己的同学。
师:回答的简明扼要!这样的父与子是不是了不起的父与子?
生:是!
师:“地震中的父与子”能不能换成“了不起的父与子”?
生:能。
片段二
体味情感
师:到现在为止,同学们提的问题也很不错,帮助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上读懂了课文。现在大家听听我要提的问题。课文当中有一段写那位父亲因为悲伤过渡而精神失常了。找到那一段没有?
生:找到了。(生读课文)
师:(板书:失常?)我要提的问题就在这儿。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学生纷纷举手)别忙。请大家再浏览一下课文。你要是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请找到相关的事实依据;你要是认为这位父亲的精神不失常,也找到相关的例证。待会儿说出你的理由。开始吧。
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的同学有六个。其他人都是认为父亲的精神不失常。学生读书、勾画,各自找出“失常”与“不失常”的依据。然后分正方(失常组)反方(不失常组)展开辩论。
正方同学找到了三个理由,一是两眼直直,二是只有一个念头,三是挖了38小时。围绕三个理由,双方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后老师小结:我有一个观点,不知同学们是否同意。如果不同意,咱们下课接着辩。我认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失常了,但也不失常。(深情地)孩子们!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再加10个小时就是两天两夜,想想看,这是多么的惊人!因此,我还是同意那位同学的观点:说他失常吗?确实失常,他失去了和一般的正常人一样的举动。说他不失常吗?的确不失常。因为一种伟大的父爱的力量充溢着他的全身。所以,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救我的儿子!我要救那些和我的儿子一样压在废墟底下的可怜的孩子们!他们在等着我!所以,他失常,但失常的伟大;他不失常,不失常的惊人!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板书:爱)同意吗?
生:(肃然)同意。
片段三
朗读练习
师:老师的第二个问题要出来了。和以前我们学过的课文相比,这篇文章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请大家看书,找找,看看,想想。一定要注意特别之处。
生:(读书思考了1分多钟)感叹号。
师:我数了一下,一共有15个。现在,请各小组做两件事:1.看看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儿?2.这些叹号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然后,你想怎样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小组学习,教师参与)
师:我看了,同学们找得很准。课文中叹号大都集中对话之中。看来咱们之间真的心灵沟通了。
投影出示课文以下4个片段,指导、训练朗读——
1.“在混乱中……向那片废墟走去。”
2.“阿曼达!我的儿子!”
3.“爸爸,真的是你吗……和我在一起!”
4.“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父亲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片段四
拓展教学
师:我要提的第二个问题解决完了。下面我要说第三个问题了。我们每个人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都会深受感动。感动就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你们猜一猜,老师读完这篇课文以后,会想些什么呢?或者说想到了什么?
引出拓展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古诗《游子吟》和老师自己写的短文《娘》(略)。阅读过程中教师点拨:阿曼达父亲的爱是一种强烈的爱,是外显的爱;《背影》中的父亲的爱、《游子吟》中母亲的爱是饱含深情的爱,无微不至的爱。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交流生活中父、母亲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又饱含父爱母爱真情的事。先小组、再全班交流,并布置学生在课外写下来。
(根据深圳后海小学赵志祥的课堂实录整理)
五、相关链接
地震 由于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成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小于2.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有感地震;大于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破坏性地震。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能量。震级每差1.0级,能量相差10倍;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利用地震前动物、地声、地光、水位水质等客观存在的宏观前兆现象,观测其异常变化,为临震预报提供重要依据。关于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震区群众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老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
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这是震区人民群众在监视预报地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地震越大,越是临近地震发生,动物异常的反应就越明显。因此,观测动物异常,进行分析鉴别,排除干扰影响,还应及时向当地地震主管部门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动物异常往往与气象、环境等因素有关,必须注意分析鉴别。
距离较近的大地震发生前常常伴有来自地底下低沉的轰鸣声,它与平时城市噪音完全不同,或天空中出现强烈闪光,要提防其后可能出现大地的颤抖和房屋的晃动。如有这些现象,应及早采取家庭应急防御措施。
美国洛杉矶地震 据美国地震台网测定,1994年1月17日4时31分(北京时间17日20时31分),在洛杉矶市西北35公里处(北纬34°13′,西经118°32′)发生里氏6.6级地震。
据统计,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毁坏建筑物2500余座(加上严重受损约4000余座),几条高速公路多处被震断,一些立交桥坍塌,通向洛杉矶市区及其他地区的11条主干道被迫关闭。地震还造成该市大部分地区断电停水,约4万户住宅断水,5.2万户断电,3.5万户断煤气,通讯网络出现严重阻塞,累计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
欢迎来稿
☆小学语文栏目征稿启事
⑻ 天津教案是怎么一回事
同治九年在天津发生了当时轰动全国的“天津教案”。
法国传教士伤天害理
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天津接连不断地发生了儿童失踪事件。小孩儿的父母着急地到处寻找自己的子女,却不见踪影。后来大家猜测这肯定是人贩子干的,于是大家组织起来,开始抓人贩子。不久,果然抓住了几个人贩子,他们把人贩子送到官府审问,发现这件事都跟法国天主教堂和仁慈堂有关。
法国天主教堂在天津城东门外三叉河口北岸,叫“望海楼”。本来,望海楼是清朝初年修建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法国天主教会占据了它,又转让给法国驻天津领事馆;同时,在附近建了一座新的望海楼天主堂。望海楼旁边有一个叫“仁慈堂”的孤儿院,也是法国传教士办的。实际上这个孤儿院打着慈善的幌子,诱骗一些儿童到孤儿院,把他们当成最廉价的劳动力,却只给他们吃些麸皮和霉米,孤儿们每天受着非人的待遇,很多都生了重病,当他们还在挣扎呻吟着时就被抬走活埋了。尽管传教士们到处宣传,仁慈堂专门收养孤儿和父母养不起的婴幼儿,可天津百姓很少有人肯把孩子送到那里的。如今听说拐骗小孩儿的事与仁慈堂有关,大家就注意起那些传教士的活动了。
结果,他们发现仁慈堂里每天晚上都有人扛着小木匣子出来,鬼鬼祟祟地窜到乱坟岗刨个浅坑,把匣子放在坑里,上面掩上浮土,就急急忙忙地回去了。到了白天,成群的野狗在那里狂嚎乱叫,撕咬着被叼出来的小孩儿的肢体,惨不忍睹。几天之内,就发现有四十多具儿童的尸体,被野狗吞食。这件事马上传开了,天津市民都议论着法国传教士干的伤天害理的事,恨得咬牙切齿。
愤怒的民众
这年夏天有个名叫武兰珍的人贩子,正在拐骗儿童去仁慈堂的时候,被群众抓住了。在群众的追问下,他供出直接指使他拐骗儿童的是在法国天主教堂做事的中国人王三,拐骗幼童的迷药和赏钱也都在教堂领取。消息一传出来,群众再也压不住心中的怒火了,一致要求地方官捉拿王三,惩办凶手。
五月二十三,天津的地方官到法国教堂去查问王三的下落。教堂里的法国传教士害怕交出王三会露出他们奴役和残害儿童的老底,硬说他们那里没有名叫王三的人。闻讯前来围观的群众愤怒之极,要求搜查教堂。传教士说:“你们敢进去搜查,我们就开枪射击!”并挥舞着手里的棍棒和枪支吓唬群众,还吆喝恶狗向和他们讲理的群众扑咬。群众气极了,捡起地上的砖头、石块朝传教士们砸了过去。传教士们心虚理亏,急忙报告给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请求营救。丰大业就派人去找驻津的清朝通商大臣崇厚,要求他派兵镇压。
可是,丰大业听说崇厚只派了一小队清兵,根本管不了愤怒的群众,在教堂前的群众越聚越多,有的还高喊让丰大业出来的口号。丰大业气急败坏,挂了两把长筒手枪,带着秘书西蒙怒气冲冲地跑到通商大臣衙门。他一进客厅就指着崇厚的鼻子大声呵斥说:“我让你派兵镇压,你为什么才派那么几个人?”崇厚结结巴巴地刚想争辩几句,丰大业掏出手枪,发疯似地向他扑了过来,说:“你管不了你们的百姓,我可管得了你!听说老百姓想要我的命,我就先要了你的命!”说着,举手就向崇厚“当当”开了两枪。
崇厚吓得躲进了里边的房间。丰大业见没有打中崇厚,就挥手把客厅里的茶杯、水壶和桌子上的其他物件扔到地上,砸了个粉碎,接着又踢桌子,又摔板凳,嘴里还喋喋不休地叫骂。
崇厚的衙役跑出衙门,把丰大业逞凶的情形跟群众说了一遍。一传十,十传百,成千上万的群众都知道了这件事。大家纷纷走上街头,愤愤不平地议论着:“怎么,外国人随便打咱们的官员,就这么完事了?”“不行,当官的软骨头,老百姓可不怕他们!”“对!找丰大业算帐!”
这时候,丰大业正从崇厚那里出来要回领事馆去,被群众发现了。丰大业又恨又怕,为了给自己壮胆,他叫秘书西蒙在前边挥舞着洋刀开路,自己则握着手枪,装出挺神气的样子跟在后面。这时,天津知县刘杰带着随从迎面走来了。丰大业一见刘杰,感到又可以拿他出气了,一句话没说,朝着刘杰又是“当当”开了两枪。刘杰把身子一歪躲了过去,他后面的一个随从却应声倒地,死在了他的脚边。这时候,西蒙也像一条疯狗似地挥舞洋刀向群众乱砍。群众忍无可忍,喊了声“打!打!”便一拥而上,举起拳头向丰大业和西蒙打去。丰大业和西蒙手里的凶器被打掉了,不一会就被群众打翻在地,断了气。
烧毁教堂
接着,怒不可遏的群众分头在全城鸣锣聚众,高喊着:“到望海去!”顿时,填街塞巷的人流涌向了法国领事馆和天主教堂。传教士们出来还想抗拒,早被群众围住痛打起来,当场打死19个人。看见刚完工不久的新望海天主堂,大家更加气愤了。这时,就听有人大喊:“烧了它!”霎时间,火光照天,这个法国侵略者的巢穴在火光中倒塌了。群众又到仁慈堂放出了被拐骗的一百五十多个儿童,把这个残害儿童的“杀人堂”也付之一炬。
这件事就是著名的“天津教案”。
官府与民间的不同态度
事情过后,清朝政府在外国侵略者的威逼下,向法国赔偿了46万两白银,把天津知府和知县等25名官员充军,杀害了马宏亮、刘黑儿等20名无辜的爱国群众,并派崇厚到法国去向侵略者“道歉”。被称为“教案”的自发反洋教斗争在贵州、湖南、江西、四川、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福建、台湾等地,都先后发生过。天津人民火烧望海楼的壮举又使这一斗争更广泛地开展起来,人们把这件事编成唱本和快板书,刻成版画,广为流传。
⑼ 天津教案是什么事
天津教案是1870年(同治九年)在天津所发生的一场震惊中外的教案。天津民众攻击法国教会机构而造成数十人被杀;而清政府事后的对外妥协处理方式也引起很大争议。
起因
1870年春夏,天津地区发生疫病,法国天主教育婴堂所收养的婴儿大量死亡,达三四十人之多。事实上,婴儿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育婴堂收留了许多本已奄 奄一息的婴孩。这时,谣言在天津迅速流传,说是天主堂的神甫和修女经常派人用药迷拐孩子去挖眼剖心制药等。各种谣言越来越多,越传越广,信之者越来越多, 人们的愤怒越来越强烈。 在这种群情汹涌、险如炸药 桶一点即爆的情势下,本应息事宁人的清政府却火上浇油。迷拐贩卖儿童向来就有,恰在此时,抓获了两名名为张拴、郭拐的拐童罪犯。据天津府的告示称:“张 拴、郭拐用药迷拐幼童。风闻该犯多人,受人嘱托,散布四方,迷拐幼孩取脑剜眼剖心,以作配药之用。”前句是实,但重要的后半句却写入了并无实据的“风 闻”,政府文件中正式写明了民间传言中的“迷拐幼孩取脑剜眼剖心,以作配药之用”,更是不言即明地指向教会。
经过
6月21日清晨,天津知县刘杰带人犯武兰珍去望海楼天主堂对质,发现该堂并无王三其人,也没有武兰珍所供的席棚栅栏,「遍传堂中之人,该犯并不认识,无从指证」。谢福音神父也已经与崇厚协商育婴堂善后处理办法。由于官府正式肯定了原来的传言, 有关传言就更多,信者也更多,民间捉拿之风陡盛。此时,天津百姓经常三五成群聚集在教堂周围,愤怒地发表各种言论。就在这时,民众又抓获了一名叫武兰珍的 迷拐犯。经天津府严审,武兰珍供称其作案使用的迷拐药为天津法国天主教仁慈堂所供给。虽未经核实,但消息不胫而走,天津民众与士大夫确信其真,群情激昂, 乡绅集会于孔庙,书院为之停课声讨,聚集在教堂外的愤怒市民达万人之多。教民与普通民众不仅口角相争,而且抛砖殴打。 喧闹惊动了离教堂不远的 法国领事馆。向来态度傲慢、不把中国民众和政府放在眼中的领事丰大业(Fontanier,HenriVictor)乖戾暴躁地迅速带人闯入天津府衙,要求地方大员崇厚、张光藻调兵镇压。遭到拒绝后,气极败坏的丰大业在返途中遇到静海知县刘杰,在刘与之辩论时,丰大业开枪向刘射击,射死挡在前面的刘杰跟 丁。丰大业的开枪杀人行为自然激起天津民变。数百名愤怒的围观百姓当即打死了丰大业及其随从,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仁慈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酿成了震惊中外的大事件。 6月24日,外国军舰来到天津,七国公使向总理衙门抗议,而以法国为首。
结果
法国方面最初要求处死中国负责的官员,清朝方面派出直隶总督曾国藩来调查并与法国方面交涉,当时朝廷中的官员多数认为不要对其退让,不惜一战,情势紧张。曾国藩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首先对英国、美国、俄国作出赔赏以使最后能单独与法国交涉。 同治九年六月初十日一曾国藩到天津,立即发布《谕天津士民》,对天津人民多方指责。随后经他调查之后,经过一番认真勘查,确认育婴堂并无诱拐伤害孩童之事,迷拐、挖眼、剖心等均系传言。如被指为教会装满 婴儿目珠的两个瓶子,经清政府官员打开一看原来是腌制的洋葱。 于是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马宏亮、崔福生、冯瘸子等,行刑之日是10月19日),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出使法国道歉。李鸿章也认为“冀终归于一命一抵了案”。而法国因随后发生了普法战争,无注意东方事务,因此接受了这个条件。
编辑本段影响
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诟詈之声大作,卖国贼之徽号竟加于国藩。京师湖南同乡尤引为乡人之大耻”,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而另一方面天津教案的消息,也对于全国其他地方有所影响,产生对于西方传教士不好的谣传及不信任,这些谣传也在一些地区造成了教案的发生。由于民怨沸腾,朝廷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交接当年,曾问李:“你与洋人交涉,准备怎么办?”李回答:“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李鸿章最后判决将原来20名死刑改为16名死刑、4名缓刑,其余不变。曾国藩被痛骂,“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一年后即去世。 1897年,望海楼天主堂在空置了20多年之后被重建起来,1900年又在庚子之乱中第二次被烧毁。1903年用庚子赔款第二次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