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标准
开课专业:
小学教育专业;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课程总学时:
72
学时(讲授学时:
44
学时;研讨与实践学时:
28
学时;每学期两
周校外实训基地实训)
;
学分:
4
学分。
一、课程地位、性质和任务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是初等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以研究小学数学
教学的规律、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等问题的一门核心课程。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
程标准”为指导,以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根据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研究小学
数学课程及其教学的规律,主要介绍小学数学教材编写思想、小学数学学科概述,小学
数学课程内容,儿童的数学学习过程,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理论及模式分析,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教学的组织、设计和评价,数学概念、数学规则、空间几何、统计
与概率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等。它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数学为基础理论、吸
收逻辑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等相邻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在多视角,多
侧面的交叉中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小学数学教学法》体现理论性,应用性。一方面
提供学生未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所需要的最基础的科学理论和技能,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
知识和科学方法探寻和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诸多问题;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科学理论去
指导实践创新,用实践创新去丰富理论。不断提高学生小学数学教学能力,并最终形成
终身发展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较系统地掌握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
论和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明确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掌握小学数
学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具有初步的教学与研究能力,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更为坚实
的理论和技能基础。具体为:
1
、
从课程论、教学论和学习论三个方面认识小学数学教学;
2
、
从小学数学发展的历史来认识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
3
、
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的一般原理和基本的教学技能;
4
、产生对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兴趣;
三、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认真钻研教材,
明确本课程的具体特点和学习要求。
引导学生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
础上,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重视教育教学理论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相
结合的原则。把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案例的形式
进行理论分析和解剖,让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
B. 小学数学课的基本教学流程是怎样的
依据课标理念,在课堂中按照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其相应的教学程序为“创境激疑——自主探究——明理内化——应用拓展”。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趣。
在学习一个新知识点时,教师应创设认知需要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必然需求,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从而诱发“研究”的意识,激活“研究”的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
1、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上提出问题;
2、通过学生观察、研究的具体材料产生问题;
3、以游戏形式、直观演示、设置悬念、动手操作、模拟实验和竞赛、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产生问题。4、从情景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1、自主探究,独立完成。(必要的可以合作完成)
①让学生自己确定方法。②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
③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
④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
⑤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解决。
2、小组内进行交流(初步交流,组织好汇报思路及表达的语言)
3、全班汇报、明理内化。
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该讲的讲透彻、讲明白,该教的教会。突出重点,突出本节课难点。
三、应用拓展。
指导学生自己归结、整理新知识,并引导学生应用新学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进而去解决思考题、发展题,进行课后实践,使学到的知识延伸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提高“研究”能力。这样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将“知识巩固”与“应用研究”整合优化。
四、全课小结。
C. 小学教学数学课程的任务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包括(1)以培养数学素养为基本追求,内即以促进学生的容终身可持续发展为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将小学数学教育定位于:不追求将所有的儿童都培养成为伟大的数学家,而是培养他们最基本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要使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以及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素养的基本特征包括发展性、过程性和实践性;(2)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为基本的目标,包括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3)以将数学运用到现实情境为基本能力,包括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来考察现实与构建普遍知识与特殊情境的联系。首先,数学教学应该引导儿童观察和认识周围世界最简单的数量关系,建立情境与一般法则的联系,从而激发他们超越这些规则并能用数学语言来进行表达的动机,真正使用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生活和思维的组成部分,其次,在普通的数学规则和特殊情境之间,其唯一桥梁是学生有意识在现实情境下进行数学思维。
D. 小学数学教案中的教学过程怎么设计
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那么,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应该
教师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可以说,没有教师的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就不会有整个备课内容方法上的突破。我们不仅要对学生今天的数学学习负责,更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负责。教师如果真正树立了这样的理念,就会在备课上关注学生。只有将新课程理念记在心上,教师们在备课中才能更好地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位,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知己知彼,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预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预设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这样就能防止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因此,备学生我们应该做到了解班级的基本情况、个性特征、学习基础、对教学方法的反应、个性品质、动态变化。
备课要确定好教学目标, 除了双基以外,还要注重:(1)每节课都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主要目标,比教学生掌握知识更为重要。(2)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一定要着眼子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眺出双基目标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备课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一般的说,重点内容的主要特征一是应用广泛,二是与以后学习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比如,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是后面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最直接的基础,又是解答应用题组成判断的重要概念。无疑,它在全册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和作用,是全册教材中的重点。
在确定重点以后,又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我认为:其一,就课堂教学的总体而言,讲解上抓重点,作业上练重点,时间上保重点。其二,就数学知识而言,一般中有重点,重点中有关键。讲解时要善于抓住重点中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关键,讲时以此切入,以此引路,重点内容就可相对突出。其三,就课堂教学的节奏而言,讲解重点内容时教师的语调要放慢些,教学节奏宜缓。在这种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余地的教学节奏下,学生才可能听清重点,想明重点。
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有的体现了新观点和新方法;有的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差距等等。这种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才能达到有效备课的最佳效果。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作用。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备课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1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2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2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让学生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首先让学生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让学生量一量,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师采用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后,教学需要反思,反思才能提高。只有具有反思习惯的教师,才会迅速成长。因此,教师上课以后必须要进行反思。课堂中教师是否教得轻松,学生是否学得愉快?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否都讨论透了?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率如何?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学生的哪些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哪些表现在教师的预料之外?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的练习中,有哪些是属于基础题,有哪些是属于提高题?学生解答得怎样’如果这课再上一次,怎么修改教案能使课上得更精彩?等等。课后反思,是最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E. 小学数学教案流程图怎样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学具准备】
每组都有相应数量的盒子、铅笔、书。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上课之前,先做个小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4把椅子,请5个同学上来,谁愿来?(学生上来后)
师:听清要求 ,老师说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好吗?(好)。这时教师面向全体,背对那5个人。
师:开始。
师:都坐下了吗?
生:坐下了。
师:我没有看到他们坐的情况,但是我敢肯定地说:“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我说得对吗?
生:对!
师: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呢?道理是什么?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下面我们开始上课,可以吗?
【点评】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抢椅子”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题目:有3枝铅笔,2个盒子,把3枝铅笔放进2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师: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 (3,0) (2,1)
【点评】此处设计教师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师:5个人坐在4把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3支笔放进2个盒子里呢?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笔?
是:是这样吗?谁还有这样的发现,再说一说。
师:那么,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
(4,0,0)
(3,1,0)
(2,2,0)
(2,1,1),
师:还有不同的放法吗?
生:没有了。
师:你能发现什么?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总有”是什么意思?
生:一定有
师:“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
生: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师:就是不能少于2枝。(通过操作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
师:把3枝笔放进2个盒子里,和把4枝笔饭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现了这个结论。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呢?
学生思考——组内交流——汇报
师:哪一组同学能把你们的想法汇报一下?
组1生: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你能结合操作给大家演示一遍吗?(学生操作演示)
师:同学们自己说说看,同位之间边演示边说一说好吗?
师: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
生众:平均分
师:为什么要先平均分?(组织学生讨论)
生1:要想发现存在着“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先平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生2:这样分,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有几枝笔了?
师:同意吗?那么把5枝笔放进4个盒子里呢?(可以结合操作,说一说)
师:哪位同学能把你的想法汇报一下,
生:(一边演示一边说)5枝铅笔放在4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
生:6枝铅笔放在5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
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
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
:
你发现什么?
生1: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一样)你们太了不起了!同桌互相说一遍。
【点评】教师关注了“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物体个数必须要多于抽屉个数,化繁为简,此处确实有必要提领出来进行教学。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要放的铅笔数盒数多1,总有一个盒里至少放进2支。通过教师组织开展的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学的有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2.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5只鸽子飞回4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2)交流、说理活动。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
生1:如果一个鸽笼里飞进一只鸽子,最多飞进4只鸽子,还剩一只,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笼里。不管怎么飞,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
生2:我们也是这样想的。
生3:把5只鸽子平均分到4个笼子里,每个笼子1只,剩下1只,放到任何一个笼子里,就能保证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里。
生4:可以用5÷4=1……1,余下的1只,飞到任何一个鸽笼里都能保证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一个个笼里,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里”的结论是正确的。
师:许多同学没有再摆学具,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用的什么方法?
生:用平均分的方法,就能说明存在“总有一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一个个笼里”。
师:同意吗?(生:同意)老师把这位同学说的算式写下来,(板书:5÷4=1……1)
师:同位之间再说一说,对这种方法的理解。
师:现在谁能说说你对“总有一个鸽笼里至少飞进2只鸽子的理解”
生:我们发现这是必然存在的一个现象,不管鸽子怎样飞回鸽笼,一定会有一个鸽笼里至少有2只鸽子。
师:同学们都有这个发现吗?
生众:发现了。
师: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运用观察、分析、思考、推理、证明的方法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同学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许多,那么让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问题。
(二)教学例2
1.出示题目: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
2.学生汇报。
生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板书:5本 2个 2本…… 余1本 (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3本书)
7本 2个 3本…… 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4本书)
9本 2个 4本…… 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5本书)
师:2本、3本、4本是怎么得到的?生答完成除法算式。
5÷2=2本……1本(商加1)
7÷2=3本……1本(商加1)
9÷2=4本……1本(商加1)
师:观察板书你能发现什么?
生1:“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2本”只要用 “商+ 1”就可以得到。
师: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生:“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3本”只要用5÷3=1本……2本,用“商+ 2”就可以了。
生:不同意!先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还剩2本,这2本书再平均分,不管分到哪两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师: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交流、说理活动:
生1:我们组通过讨论并且实际分了分,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生2: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余下的2本可以在2个抽屉里再各放1本,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
生3∶我们组的结论是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用“商加1”就可以了,不是“商加2”。
师: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吧?那么怎样才能够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个物体呢?
生4:如果书的本数是奇数,用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师:同学们同意吧?
师: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3.解决问题。71页第3题。(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小结: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我们获得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好办法,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
【点评】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了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 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学生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里,看每个抽屉里能分到多少本书,余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比平均分得的书的本数多1本。特别是对“某个抽屉至少有书的本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 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师: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
生:2张/因为5÷4=1…1
师:先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举牌验证。
师:如有3张同花色的,符合你们的猜测吗?
师:如果9个人每一个人抽一张呢?
生:至少有3张牌是同一花色,因为9÷4=2…1
F. 数学教学活动教学是什么之间共同发展的过程
师生之间、学生抄之间交往互动与袭共同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6)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流程扩展阅读:
教学活动要求规定:
1、教学目的是为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制约着各个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发展趋势和总方向,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
2、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条件是教学目的制定的合理性。教学目的要在教学计划中恰当定位,与教学客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协调一致,指导教学主体行动并转化为教学结果,从而实现自身的合理性。
G. 怎样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较佳的教学成果,就必须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练习的设计、教学信息的反馈等各个环节进行优化,下面笔者就以上各个环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要恰当、完整。
恰当,就是对大多数同学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完整,就是既要有知识目标,又要有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例如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目标应定为:1、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2、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科学、有序。
科学,就是要抓住本质的东西;有序,就是要既看到知识的阶段性,又看到知识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把教学内容分为:(1)圆的概念;(2)圆的画法及圆的各部分名称;(3)直径与半径的关系;(4)圆是轴对称图形。这样逐步加深圆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例如在教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时,我联系生活实际,分层设计了这样几个练习:(1)让学生分别求出方桌上所需玻璃的大小;(2)让学生动手量板凳,求出缝制小坐垫需要多少布料,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通过估算教室地面用瓷砖的块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及运用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活动,由于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也很好。而这些实际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由于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有相通之处,因此教师教学时可帮助学生在复习整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基础上,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能。
四、练习设计要有层次坡度。
有层次,坡度就是练习设计时,既要有基本练习,又要有综合练习,还要有发展练习。其目的是既要让学生学懂;又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学活。
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后,需巩固练习。在练习的设计上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力求有梯度,既有基础练习、提升练习,又有拓展练习,以形式多样的练习,来调动学生巩固知识的积极性。学生在完成基础练习和提升练习后,可进行拓展练习。学有余力的同学,觉得这类题对自己有挑战性,是对自己能力的监测与开拓,能够完成拓展题的同学是高兴的、自信的。对没有能力完成拓展题的学生,首先要表扬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前面的练习,说明当堂课已经掌握,同时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争取与同伴合作解决不会问题。总而言之,在教学中要力求科学设计新授课的练习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五、信息反馈要准确、及时。
信息的反馈要准确、及时。是指对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切不可含混其词,对就对,错就错。并且对课堂上信息要当堂评价,实际教学时启发学生学生积极参加评价活动,并留有充分的评价时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然后才给出教师的评价。
在鼓励声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能信心十足,在课堂上要多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对一些在数学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学生,教师要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给予适时指导,为了避免学生丧失数学学习兴趣,要针对他们做对的题目来鼓励他们:“这个问题你都能独立解决了,太棒了!”“今天你都尝试做拓展题了,我真高兴!”对于做练习速度慢的学生,可以委婉地对他们说:“速度要再快点呀!”“你的做题速度又快了!”对于粗心的学生,要侧重于评价他的正确率情况,例如:“再细心一点,你就得100分了!”“距离数学冠军,你只有一步之遥了,加油!”通过这种激励评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要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优化,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H. 怎样理解小学数学课程中"过程也是目标
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有:
1、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
学校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发展对学生未
来数学素养的需求,这是学校教育的功能决定的。另一方面,课程目标的确定也
应当体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要使学生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更好的理解社会,
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首先,随着科学及时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
到来,人们需要具有更高数学素养。如:怎样面对天气预报中的“降水概率”。
其次市场经济需要人们掌握更多的有用的数学,如:与经济活动的有关的比和比
例。最后,生活中需要越来越多的数学语音,如:分数、小数到处可见。
2、数学科学发展的影响。
现代数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再也不能按照传统的数学内容体系来安排中
小学数学内容。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现代
化。新的应用数学方法的产生,如:计算机。带有新特点的独立的应用数学的形
式,如:信息论这些发展使人们对数学产生了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绝对真理,它
也具有可误性。
3、儿童发展因素的影响。
考虑儿童的发展因素,不只是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
习促进儿童的发展,包括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学生交流能力、数学情感和数学
推理能力的培养。满足、促进儿童的发展是数学课程的首要目标,掌握有用数学,
研究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I. 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流程
一、 教学设计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有效地设计教学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条件。 “直觉不是有效课堂表现的关键,实际上,收放自如的优秀表现是经过周密计划的”。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多明显的成绩,教师普遍认为学生思维更活跃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参与、关注课堂效益和质量上,做了许多创造性的劳动。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小学数学都研究什么,小学生六年中要学数学的哪些内容?从数学内容层面而言,小学数学研究对象是数与形。研究数与形的表示、意义、关系和度量四个方面。
三、如何使教学设计更有底蕴
1 .追寻本质,将数学学得通透些——要有高度
2 .放慢脚步,把教学过程拉长——拉大半径,拉大密度
教学内容分析要关注数学本质,整体把握数学内容——将数学学通透些,数学才会更简单。
教学活动的设计——给学生多一些空间,学生才会施展数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既包括对一节课的设计,也包括综合性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关注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关注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
四、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形成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开展游戏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需求
2、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新课标主要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精心设计问题。合作探究从问题开始,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六性:一是挑战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二是思考性。问题虽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有一定距离,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才能获得结果;三是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但不是唯一的,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拓展思维;四是层次性。问题能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成功体验。五是现实性。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2)讲究实效。教师在教学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一是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用可以吗?二是如果要合作探究,哪一个数学知识要用?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如何点拨引导?三是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四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3、注重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目的是将可得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4、注重过程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表明,评价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评价必须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
5、改进备课方法,完善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案管理形式化,强调规范、标准,没有给教师留有足够的创造空间。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应该既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又是师与师、生与生相互沟通共同智慧的结晶。因此,对目前数学备课的过程和教案的形式有必要加以改进。
(1)个性教案与共性教案结合。共性教案就是在同年级的数学教师中明确分工,每堂课由一人主备,写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与学的思路、过程以及练习设计等,形成活页教案、电子教案或备课手册。在共性教案的基础上,每个教师都应根据班情、学情、教情,对共性教案进行调整、补充、拓展,力争形成凸现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这样,可以汇集集体智慧,减少重复劳动,也有助于新教师的成长。
(2)增强“教后反思”,向“教后案”拓展。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案,一般教师在授课之前的设计,可以说是“教前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许多教师在教案的格式中增加了“课后反思”,谓之“教后案”。教后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后反思”中主要记录教学中的新发现、新规律、新见解、新突破等等,经常地、及时地记录下这些心得体会,并进行必要的归类总结,不仅使教学设计一直处于审视自我、共同矫正、共同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又使教师逐步形成以课改理念为出发点归宿点的备课观、教案观。
未来的国际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在当今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应试教育走到了极端,新课程标准孕育而生,新课程的颁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教师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引下,将教育事业推向新高度,课堂教学设计是落实教学新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J. 小学数学讲课过程怎么进行过程性评价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获得协调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通俗地说,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为此,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需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谈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和途径。 一、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二、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主动探究欲望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接触到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在此情况下,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它的内容应设计科学。必须能引发学生进行层层深入,津津有味的认真思考,能促进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引起广泛的联想,从而得出规律性认识。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出示一个圆,然后以圆半径作为正方形的边长,以圆心为顶点画一个小正方形,让学生猜测一下,圆的面积大概是小正方形面积的几倍?有的猜2倍多一些,有的猜3倍多一些……学生众说纷纭。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你能不能想个法来说明你的猜想是合理的,有的学生把这个小正方形来量已知圆,得不到结果失败了。有的学生把圆平均剪成4块,再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还是不行,有的学生想出剪的份数多一些,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更接近,减少了重合与空隙部分。教师给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创设这样一个质疑猜想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创新的乐趣。2.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重视提问方法指导。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因此,从儿童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措施。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有意识让学生计算7÷3,58.6÷11,学生在计算时发现总是除不尽,而且商的各位上的数字总是不断重复出现,于是心里充满了好奇疑问。这时教师适时地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这两道题总是除不尽?”“为什么商当中总有重复出现的数字?”教师指出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疑问,给循环小数下定义。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以往学生习惯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不习惯独立思考,也就无从质疑,很难发展他们的个性。其实学生在听课时,脑子里肯定有产生疑问的瞬间,但大多数学生都不敢或不愿向教师请教。对于这些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要予以热情鼓励,“说说自己的看法及问题。”“说错了,也没关系。”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学习信心。与此同时,在体温方式上可给予指导。如学生刚刚学习发问时,完全可以从小疑问开始:老师讲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讲?自己有没有掌握?通过老师讲的,发现了什么新?问题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教师指导或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3.注重学生学习体验,激发主动参与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性目标,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体的螺旋图,它表明认知的螺旋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知建构过程,也就是由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旋中布满很多节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当这些节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我跳出了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教学时围绕例题重点探索,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重点探究后,并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而是继续让学生口算做一做,仍允许他们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分数除以整数,当分数的分子能整除整数时,用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分子,分母不变。”这样的计算方法来得简便,并通过学生动态生成的例题,如:分子不能被除数2整除,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感悟到:这时应采用“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虽然整节课都没有刻意追求得出所谓形式上的计算法则,但学生所说的不就是算理算法的核心吗? 三、巧用电教媒体,提高课堂效率。1.利用媒体,激发兴趣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流露出消极厌烦的情绪或自己做别的事。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讲解很难对未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产生兴趣。而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生动逼真,它能及时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直观性与可操作性强等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或以鲜艳的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或以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或以直观演示展现新旧知识的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从心理上为学生获取新知铺路搭桥。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我首先出示一张投影,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了投影上所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一块地或一个操场是平行四边形,还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面积吗﹖不用数方格的方法,又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通过设问,同学们学得很有趣,急于知晓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教师由此诱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听新课。2.利用媒体,突破难点探索新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如果只通过简单,枯燥的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轻易地掌握。数学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利用电教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生动地显示了各种图形的变化,使学生眼随图动、心随图思,积极参与到对每一种图表的分析与思考上来。我在讲“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时,通过投影片抽拉演示,让学生目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一条棱通过移动和相对的棱可以完全重合,从而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棱平行且相等”这一结论。这既强化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再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行程问题”,还有各种不同情况,当堂演示了以下内容:(1)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未相遇。(2)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交叉而过。(3)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先行一段路程;乙才出发,再经过一段时间两人相遇;(4)两人同时同地反向而行。(5)两人同时从两地反向而行。(6)两人同时同地同向而行,由于速度不同,经过时间越长,相距越远。(7)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同一方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者追上了前者。通过这一展示,使学生很清楚地明白了题目的意义,从而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3.运用电教媒体,创设乐学氛围。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主要标志是教学效率的高低,而这又常取决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主动。儿童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求,积极地投入学习,坚持不懈地与学习中的困难作斗争,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感官刺激,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元、角、分”时,教师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交通工具、电动玩具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设计“买卖情境”,让他们在乐中买,乐中认,认中学,学中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融合,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紧密相接。 4.利用媒体,及时反馈 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独立思维的一种活动方式。在达标练习中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的练习时间和机会,从而巩固所学知识,使教师能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利用反馈信息及时点拨评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关注技能的掌握,转向侧重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习惯和态度的形成,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找准起点,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富实效,让数学课堂焕发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