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师当着孩子的面批评家长,这是否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
这是肯定会对孩子产生心理阴影的,再说了老师凭什么批评家长,就算是孩子因为马虎或者大意忘记带作业或者犯错那也是学生自己的错误,和家长有什么关系,难道家长就必须跟在学生屁股后面帮助他们收拾这个整理那个,这不应该是一个家长应该做的事情,老师更没有资格去批评家长。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要是当着孩子的面给家长难看促进会让家长心里不舒服而且还会让孩子对自己的父母带来失望的看法,这样不仅会影响家长对孩子管教的效率还会让孩子对父母失望,本来孩子就喜欢攀比父母这下子可好父母被批评了孩子还有什么可炫耀的事情,所以老师批评父母无论是当着孩子的面还是没有都是极其错误的行为,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师长他的责任是保证学生学习效率而不是教育父母,谁给这些老师这么大的脸去批评自己的衣食父母,这些老师也是可笑。
孩子的成长充斥着父母的影响,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大多数孩子会很随着父母的背影长大,一般父母是什么样子孩子百分之九十就会成长为什么样子,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东莞这名老师当着孩子的面批评孩子的父亲这是一件多么恶劣的行为,父亲有什么错,孩子自己没有记牢只是自己忘记带作业凭什么就批评到家长的头上了,而且这种无缘无故而且错误还在老师身上的批评给孩子心灵的影响又是多么的大,在许多人心中都会认为批评自己可以但是要是牵扯到父母那么谁都不愿意,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孩子对老师的恨会是多么大啊。
⑵ 小学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心理有哪些影响
小学老师的好坏,对有些孩子会造成么很大的心理影响。但也不是绝对的,人慢慢长大之后,会忘记一些事情,看淡一些人和事。
⑶ 谈谈小学儿童心理学对小学教师的意义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的方法。观察法是研究幼儿心理的最基本的方法。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和控制幼儿的活动条件,以引起其心理活动有规律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1.实验室实验法
(1)含义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有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对出生几个月的幼儿进行研究。
(2)优缺点
①优点:能够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以通过特定的一起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②缺点:幼儿在实验室环境内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由此导致所得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2.自然实验法
(1)涵义
自然实验法,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正常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某些条件,来引起并研究幼儿心理变化的方法。
(2)优缺点
①优点:使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心理状态比较自然,而研究者又可以控制儿童心理产生的条件,既与观察法接近,又是实验方法,兼有二者的优点。
②缺点:由于强调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验,难免出现各种不易控制的因素。
3.教育心理实验法
教育心理实验法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把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和教育过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其重点在于比较不同的教育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潜能,从而为教育改革服务。
(三)测验法
(1)涵义
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测验也可以是有关个性方面的,称为“人格测验”。人格测验实际上是一种问卷。
(2)优缺点
①优点:是比较简便,在较短时间内能够粗略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
②缺点:测验所得往往只是测试完成任务的结果,不能说明达到结果的过程;测验只是作量的分析,缺乏质的研究;测验题目很难同时适用于不同生活背景的各种儿童,等等。
(四)调查访问法
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当面调查访问的缺点是比较费时间。书面调查则往往因被调查者不十分了解调查意图而不能提供所需资料。此外,调查访问法的缺点还在于被调查者的报告往往不够精确,可能出于记忆不确切,也可能是受个人偏见及态度的影响。
(五)问卷法
问卷法可以说是把调查问题标准化。运用问卷法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所问对象主要是与学前儿童有关的成人,即请被调查者按拟定的问卷表作书面回答。
问卷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作出结论。
(六)谈话法
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七)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幼儿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实验进行。
⑷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了解学生的姓名含义
。因为透过名字,有时可以看出家庭对这个学生的期望值,从而能更好地与家长沟通,进一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
。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指一个学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进行各种活动,长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针对他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这可以让实施的教育行为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不必要的师生冲突,使沟通更顺利。
3、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受教育经历和家庭环境,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学生形成比较固定的特性。其实,个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是暂时的、是相对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把握往往比较模糊,也很少真正地了解一个学生的个性,比如,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这个学生的个性太好强了,不好管”。其实,个性不同是有其显性特征的。我们了解学生的个性,分析显性特征,就可以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引导。
4、了解学生的行为方式。对学生提出同一问题后,我们会发现他们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而这些行为都是受到思维的支配,这种思维有时是显性的有意为之,有时是一种潜意识的直接反映。了解学生的行为方式,就会避免一些误解,从而使师生相处与交流更为融洽。比如说:有些学生表达亲近的方式是把手搭在你的背上,而有些学生的方式是挽着你的胳膊走一段路,而有的学生的表达方式则是跟你聊天
5、了解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解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比如说考试成绩不理想,学生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思维方法,有的采取改变分数来骗家长、有的会把真相告诉家长,并准备接受惩罚等,了解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行为动向,尽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冲突。
6、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并对学生正确(人类普适性价值)的爱好兴趣给予鼓励,对学生不正确的爱好兴趣进行引导。
7、了解学生的困难疑惑。在学生困难疑惑处给予他正确的指导和帮助,那才是真正地教育。
8、了解学生的情感渴盼。学生在接受外界刺激的时候,其情感很多时候是受感性支配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情感渴盼,就可对其情感进行正确的引导。
9、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家庭是影响学生成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个学生身上都会深深地烙上家庭的印迹。了解学生的家庭就会找到许多学生思维、行为产生的原因,以便教师做出正确的反应。
10、了解学生的人生目标。对学生的不符合人类普适性价值的,只会助长其投机取巧的目标,教师要及时地引导
⑸ 教育评价对被评价者心理有哪些影响
好的教育评复价应能促进和激制励学生更多、更好地投入学习,帮助教师不断地反思和改进其教学,促进教师在专业上不断地得到成长与进步。以学生发展评价为例,好
的教育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比如,在评分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努力与进步程度,将那些在考试中取得明显进步或进步最大的学生姓名单独张榜公布,予以表
彰或奖励;采用灵活、弹性的“延时评分”以取代一次性评分(即当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时,暂不评分,将作业返还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纠正作业中的
错误,直到正确无误或学生自己满意时才给予最后的评分;或者教师先用铅笔记下第一次作业的评分,允许学生将错误多的作业重做一遍,然后用新的评分取代原始
评分);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学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不断提高自我评价的技能,等等。上面列举的这类评价措施,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正面的
引导与激励作用。
⑹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是心理学的范畴。
教师对学生的热心关注和成就期待会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良好专个性品质的发展。学生接属受教师的积极期待而导致学习进步的结果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者教师期待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经验证明,教师喜欢并对其给予较高期望的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积极期待之后,就会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强,并激发出强烈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向着教师期待的目标积极努力,取得教师期待的结果。
相反,如果教师厌恶某些学生,并对其期望值较低,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冷漠和歧视,往往就会以更加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结果这些学生可能会逐渐退步,学习成绩会变得越来越糟。
皮格马利翁效应提示我们: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给予积极的期望和鼓励,这样会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ps:楼主小气没有悬赏,打了半天字啊,加分加分……
⑺ 教师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有哪些影响
一、教学内容有时候也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伤害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如果我们不注意它的适应性,很可能就会出现某些教学内容对大多数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来说是有益的,而对少数或者某个幼儿来说则是有害的。比如,我们教幼儿学习《布娃娃之歌》,这首儿歌的歌词是这样写的:“布娃娃,大眼睛,小嘴巴,真漂亮,真可爱。”这可能会伤及“小眼睛、大嘴巴”的孩子;我们教幼儿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可能会刺痛因种种原因而失去母亲的孩子,使其“没妈的孩子象根草”的失落心态进一步加强。所以我们要提高心理卫生保健意识,在幼儿选择教育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到它对所有幼儿的影响,不能让它在促进绝大多数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又伤害了其他少数的幼儿。
再比如,从教学内容的难度来看,如果教学内容难度过大,幼儿或者某些幼儿或者某个幼儿,在课堂学习中经常失败(很少学会教师所安排的教学内容),这不单单意味着其今后的学习失去相应的认知基础,同时还意味着其对今后的学习失去内在动力,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在学业上经常失败的孩子会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他们会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这将会成为其今后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除了要考虑它是否符合有关的教学原则外,我们还要考虑它对每个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对幼儿的心理伤害,有时候往往是我们很难意识到的
由于我们心理卫生保健意识不强,在教育活动中,很多时候,我们伤害了幼儿的心理,但是我们并没有觉察到那是一种伤害。
比如,有位教师看到别人把幼儿按能力分组进行教育活动后,自己在组织教育活动时也实施所谓的“因材施教”,她在教育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就大声地对全班小朋友说:“请能力差的小朋友坐到这边来,请能力强的小朋友坐到那边去”,然后按幼儿根据幼儿的“位置”,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殊不知,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的心理卫生原则——尊重幼儿。
又如,在见习时,我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例子:当幼儿回答不出问题时,当班的教师和蔼地对那位幼儿说:“你先坐下来想想,听听别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但是我看见,这位幼儿坐下来后,心里却很难受。因为教师的话让他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当我给这位教师指出她的不足时,该教师却感到很冤枉,然后说:“我都没有责备他,态度还那么温和!”她不知道她自己的话已对幼儿的心理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
再比如,有许多老师认为,为了促进幼儿言语能力的发展,为了促进内向的幼儿更加活泼开朗,对那些越不想回答问题,越是怕回答问题的幼儿应该多进行些“点名”回答,让他们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发展机会。而我则认为,如果一个能力比较弱而且自卑感比较严重的幼儿出于保护自尊心和面子,而不愿意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时,我们教师绝对应该保护他们的这种沉默权,否则,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将会再次受到冲击,他们会变得更加内向,更加自卑。对于因能力差(有些并不一定是能力差,而是知识基础差)而自卑进而不愿举手回答问题的幼儿,关键的不是:强迫他们多“锻炼”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要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树立其自信心。
三、有意的心理伤害在幼儿园中确实存在,但这又确实是不应该的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教师对幼儿的心理伤害,不仅有无意的伤害,而且还有有意的伤害。我们的某些教师出于种种原因,对幼儿进行有意的心理伤害,这确实是不能容忍的,但它确实是我们幼儿教育存在的一种客观现实。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幼教管理者和研究的关注!
在一个幼儿园里,我就曾看见过,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自以为经验相当丰富的教师经常号召全班幼儿不和有过失的孩子来往。比如,在一次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位幼儿将另一位幼儿打哭了,上课时,教师在没有调查原因的前提下,就把那位“打人”的幼儿拉到讲台前,对其他幼儿说:“今天某某不乖,大家羞一羞他”。于是孩子们用手比划着羞那犯了错误的幼儿,接着,教师又大声地对小朋友们发出号召:“大家不要他了,叫他出去”接着,所有的幼儿都一齐叫道“出去,出去!我们不要你了!”最后,把那孩子赶出了活动室。
我们也知道,这位老师是为了“教育”那位犯了错误的孩子,为了让他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教育有没有效果,在此我们暂且不谈,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教育肯定对那幼儿心理产生了伤害,并且这样的教育对其他没有犯错误的孩子来说,也不是件好事,它会误导他们——别人犯错误时,我们可以羞辱他。
我还看见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调皮的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小心跌了一跤,老师见到后,不但不给予同情,相反还对孩子说:“摔倒了吧?!谁叫你那么调皮!现在摔倒了吧!我高兴!!”在孩子需要安抚的时候,我们却用难听的语言去刺痛他,真是太不人道了!这种不人道的做法,可能会让孩子的心永远地痛!
四、教师的不慎言语有时也会造成对幼儿心理的伤害
我带学生到某幼儿园见习时曾见过这样的情况,在一个班里,有三位从农村来的小朋友经常被其他小朋友孤立。每当其他幼儿们外出自由活动时,这三位来的幼儿总是面无表情,呆呆地坐在教室里。后来,我问城里的孩子,为什么不拉他们三位出来一起玩?结果,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说:“老师说,他们是农村来的,是‘非洲村’来的,他们脏。”(注:‘非洲村’是南宁市的方言,是指无户口、无正当职业的“盲流”在南宁市郊乱搭乱盖住下来的地方。)其实,城里的孩子哪里懂得什么“农村来的”、“非洲村的”,这都是老师教的。老师的语误,不但给农村来的三个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伤害,而且也使城里的孩子心理受到了伤害,因为他们由此而形成“人是不平等的”的观念和对农村人的偏见,并且从中染上了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不良习惯。
又如,有一次,我到幼儿园见习,当我正在帮一位幼儿系鞋带的时候,突然听到有孩子哭,我就走过去问那哭着的孩子:“怎么啦?”,那孩子说:“朱明打我!”,我又问朱明:“朱明你为什么打人?”,朱明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他打杨帆?!老师以前说过‘哪个打人的话,活该挨打’。”听后我不知所措……。“哪个打人的话,活该挨打”,也许这是哪个教师无意中说出的一句话,我想这位老师也根本不会想到,这是这句话后来竟成了朱明打别人的理由。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在幼儿面前所说的每一句话,不管它是对是错,都有可能会成为孩子们行动的指南,甚至还有可能会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信仰。因此,我们在幼儿面前说话不能不慎重啊!
五、教师的偏爱对全体幼儿的心理都是一种伤害
偏爱是指教师不能把爱公平地撒向每一个幼儿,而出现的厚此薄彼的一种情感偏向。教师的偏爱影响着教师对不同幼儿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教育行为,而这些又影响着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幼儿园见习时,我就曾见到过几位平日受到教师冷落的孩子围攻一位得到教师过分宠爱的孩子。我问那几个孩子,为什么要围攻人家。他们的回答很干脆:“谁叫老师喜欢他!”——这都是因为教师对幼儿偏爱造成的心理伤害的恶果。由于偏爱而造成的相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很多,如,在幼儿园里,我们学时常见到被教师冷落的孩子通过偷或毁坏老师偏爱的孩子的物品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我想,这种由于教师的偏爱而形成的心理氛围,对所有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来说都不好的。
教师的偏爱,不仅会使得被冷落的孩子产生心理异常,同时也会使得受宠爱的孩子心理发展上出现偏差。比如,在我曾经见习过的中班里,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小孩,他喜欢跟别人争吵,还经常违犯课堂纪律,教师警告多次他都熟视无睹。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孩子变成了这个样了?经过了解,我们才知道,原来该班的保育员是他的姑姑,犯错误有人帮他“撑腰”,所以有恃无恐。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在爱孩子吗?不是,而是在害孩子。
由于偏爱而导致我们的教育行为失当,进而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十分普遍的。例如,有位幼儿在跳舞、弹琴、讲故事方面表现都很突出,为老师争得了不少荣誉,老师很是喜欢她。有一次,那孩子和别的孩子意见不一致,结果她就骂粗口话,老师不但不批评她反而责怪其他孩子为什么不听她的话。又如,老师喜欢的丁钉把小勇弄哭后,他先去告状,说是小勇先打他的。听完丁钉的诉说后,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受了委屈的小勇批评了一番。而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觉悟也是挺高的,其他知道真相的孩子则争先恐后地帮助澄清事实,而此时的教师却听不进去,然后对孩子们说:“那你们就别惹她!”……
相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的教师应该明白,偏爱对所有的孩子都是一种伤害!为了所有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公平地关爱每一个孩子——不管他们的个性如何,长相如何,能力如何,社会背景如何,他们都是我们祖国的未来!
六、教师的不够冷静,有时候往往做出一些对幼儿心理有伤害的事情来
我在某幼儿园见习时,发现这样的一个例子:由于幼儿平时洗手时不注意关水龙头,所以有一次幼儿从户外体育活动回来,进行洗手擦脸之前,老师一而再地大声强调:“大家洗完手后,一定要记得关龙头。”可是,所有的幼儿洗完手出来后,老师发现还有一个龙头没有关。看到这一情形,那教师当然很生气,然后气呼呼地在班上对所有的幼儿说:“是谁刚才没有关龙头的,请现在马上去把龙头关了!”教师怒目不停地环视着所有的幼儿,个个幼儿被吓得头低低的,谁也不敢吱声。3分钟、4分钟、5分钟过去了,可是,还是没有一个幼儿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这时教师更气了,最后,教师根据自己的判断(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教师气炸时的瞎猜)下达命令:“余小兵,你去把龙头关了!”余小兵申辩说:“不是我!我不去!!”教师又不容争辩的口气说:“我命令你去,不去也得去!”最后,余小兵只好噙着眼泪去把水龙头关了。我想,这件事对余小兵的伤害绝不是身体方面的伤害,而是内心深处的伤害。正是这一伤害,使得本来很活泼的一个孩子变得内向沉默——在我们接下去见习的十多天里,我从未见过余小兵的脸上有过笑容。
如果那位教师能冷静一些,或许犯错误的孩子会(可能用“敢”字更合适)主动出来承认错误;如果那位教师再冷静一些,就不会给孩子下死命令,而让孩子的心长久地痛!。
七、教师的观察力思维力过于敏锐,有时候也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压力
观察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正确教育的前提条件。观察幼儿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心理需要,了解幼儿心理发展所遇到的困难,然后据此给予幼儿及时的适当的帮助。而有的教师观察幼儿,不是为了上述目的,而是为了了解幼儿犯了什么错误,做了什么违纪的事,在教师认为必要的时候,给幼儿一一地列出,使幼儿无地自容。教师敏锐的观察力,加上敏锐的思维能力,会令许多幼儿感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甚至心中最隐秘的念头也逃不过教师的“火眼金睛”。长期生活在教师“火眼金睛”下的幼儿,一定会觉得在幼儿园里生活没有安全感,处处事事都得小心,否则……。这样当然不利于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
幼儿的心理是脆弱的,是极容易受伤的,并且它一旦受到伤害,就将会对其人格今后的健康发展带来难以预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教育的各方面尽量减少对幼儿心理的伤害。
⑻ 怎样的教师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呢
性格活泼开朗 接纳幼儿 蹲下与幼儿说话 尊重幼儿人格的老师
教师的自制力﹑自信心﹑同情心﹑耐心等心理素质也会影响师幼关系,进而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
师幼关系一般有三种类型:相容﹑淡漠﹑对抗。后者是师幼关系不健康的表现,有的教师不热爱工作,对幼儿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师幼很少交流,师幼关系淡漠;有的教师态度粗暴,讽刺挖苦打骂幼儿,造成紧张对抗的师幼关系,而不良的师幼关系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当师幼关系不和谐或发生冲突时,幼儿就会心存压力,心情抑郁,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幼儿的身心受损。主要表现有:(1)生理功能紊乱,身体不适,有饮食障碍、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痛疼,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对幼儿园产生惧怕心理等。(2)心理功能下降,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降低等。(3)负性情感增加,过分压抑造成心理紧张、烦恼、易怒、焦虑等不良情绪。(4)情感迁移泛化,迁怒于他人,攻击性强,形成抑郁状态等。
幼儿会因教师的亲近、关怀、鼓励而高兴、自信、活跃,也会由于教师的疏远、拒绝、冷淡而沮丧、自卑。如一些老师对那些所谓的“坏孩子”嚷道:“都说过几遍了你怎么还这样。” “你简直无可救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都会有觉醒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创造和谐的气氛,让幼儿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
⑼ 小学教师对小学生成长有什么影响
摘 要:如果把小学生比作是祖国含苞待放的花朵,那么小学教师则是培育花朵的辛勤园丁。由于尚处在儿童时期,小学生的智力、判断力、认知力系统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小学教师作为小学生的启蒙老师,对小学生今后的成长和人生道路选择有特别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健康、各方面能力、择业观方面简单阐述小学教师的个人素质在这四个方面对小学生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教师;学生;影响
胡锦涛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中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起着直接的作用。教师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教育过程的设计者,是教书育人的天使。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品格的养成等都要依靠教师。因此,教师的个人素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各阶段学生的教师中,小学教师的个人素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尤为关键。
一、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其特殊性。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此时期,他们的认知系统尚不完善,正处在从简单依赖于社会的、他人的认知过渡到自身判断的时期,因此急需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榜样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是小学生最经常、最直接、最具权威性的榜样,在校期间基本所有时间都用来和教师相处。再加上教师地位较高。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模仿,进而影响他们的道德品质。陶行知认为:“作为一个人,道德尤为重要。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1]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陶行知认为比起其他职业道德作用就更为重大。他说:“教育就是教人做人”。在这里陶行知深刻地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不同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根本点。所以,陶行知说,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成长有重大影响。教师不仅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要尊敬父母、爱护同学、友善待人、文明用语,并且更要做到身体力行。充分体现“身教胜于言教”的价值。同时也可以通过参与和举办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格,例如带头参加并鼓励学生参与看望敬老院孤寡老人、植树节种树、感恩节对身边的人表达内心的感谢之情、在母亲节做一件能感动母亲的事等系列活动。
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不成熟的,是可塑的。比起逐渐成熟起来的青少年,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好时机。此阶段学生心理上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心理不稳定,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教师心理不健康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情情绪化、悲观消极,或性格暴躁、经常发火,或虚荣文饰、弄虚作假,或紧张焦虑、惶惶不安。这些不良的心态或行为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在潜意识中留下深刻的甚至是难以磨灭的记忆,当他们面对类似的刺激情景时,很容易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台湾已故著名女作家三毛在年少读书时因数学成绩差,有一次数学老师把她叫上讲台,然后在她脸上用蘸满墨汁的毛笔画了个大大的“0”,并要求她转身给全班同学看,这一痛苦经历使三毛产生了严重的自闭症,造成她在家休学好多年,连门都不敢出,总是藏在自己的屋子里,直到后来学画才慢慢与外界接触了。河北省井陉矿务局第一小学的学生马国君,从四年级开始,精神出现异常。经父母调查,马国君在四五年级被其班主任打过40次,六年级上学期被打过十七八次。了解事实后,校方对班主任老师的行为做出相关处理,但马国君并没有因此走出被老师体罚的阴影,班上同学开始疏远他。他的精神处于恐慌之中,常常独自发呆,害怕见人,夜间睡眠差,经常作噩梦,幻觉性地把“老师”看成“怪兽”,形成恐惧、自卑、厌学等异常心理。1999年10月13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五医院精神病司法鉴定委员会受井陉矿区法院委托,对马国君病情做出司法鉴定,鉴定为延迟性心因反应,与被打体罚有关。以上两个案例说明了教师不健康的心理体现会带给学生不利甚至是一生阴暗的影响。作为教师,一定要强化养心和育心意识,要从对学生的知识关怀转向精神关怀,从知识本位的教育转向育人为本的教育。[2]
三、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影响
能力,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它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只占了一小部分。如果先天因素没有受到良好的培养和训练,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可见,后天的教育和训练,对能力的发展意义重大。现在的父母由于受到工作、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通常选择将自己的孩子委托其老人照顾。但有的老年人思想保守、教育方式陈旧,容易对孩子过于迁就、溺爱,容易事事包办等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很难发展自我能力,另外也会对孩子智力刺激不足,最终导致孩子缺乏活力。因此,在家庭教育不能在培养学生能力上起较大作用的情况下,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交际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等,就需要依靠教师。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应做到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对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或成绩好的学生优待,对家庭条件差的学生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视而不见,只会降低后者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其学习能力的培养,会造成其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最新的调查研究显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一部分是想得到教师的赞扬。因此,教师应对后类学生采取鼓励式教学。对他们给以更多的关怀。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方面,不可避免会出现个体差异。面对有些害羞内向或是不善言辞的学生,在沟通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要用耐心、恒心、信心实行施教,鼓励其多发言,开口说话,而不是破口大骂,表现得相当急躁和不耐烦。
四、对学生择业观的影响
教师是一个高尚的职业,也是很多人的向往职业。笔者在对50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做有关于理想是什么的问卷调查时发现,30%的学生表示长大后想当一名人民教师。而他们的理由相似,一般都是受其教师的影响,他们喜欢其教师,欣赏教师身上的某个特质,希望将来自己也能成为像他们一样传道授业解惑的灵魂工程师。可见,一个具有良好个人素质的教师对学生的择业观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作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参与者,在相处的过程中,教师很容易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特长,如此时,教师能够适当并恰当引导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对正处于人生初步阶段的小学生的自身发展来说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善于发掘人才的素质和细心的品格。
总之,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个人素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而小学生正处于各方面的起步阶段,小学教师的重要性相对较大一些。教师要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管在知识水平,还是在个人素质水平上,都要提升。树立良好的学生榜样,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热爱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和学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实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田保华 养心,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中国教师报;20101117第3版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