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师教学 > 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的十项信息化教学技能

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的十项信息化教学技能

发布时间:2021-02-28 10:49:47

A. 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简述教师应具备哪些信息化教学能力

小学教师教育抄信息袭技术应用能力有三个阶级之分(初级、中级、高级),具体如下: 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初级) 1.硬件操作技能: ①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常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操作(如常用的键盘、鼠标、光驱、U盘...

B. 信息化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能力

为了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符合专业发展的标准,教师必须在能力上有所突破,在专业上有所提升。这不但要加强传统的教师能力要求,更要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等一系列新的专业能力要素。
1.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又称为信息选择与加工能力,通常包括:文献检索能力、使用工具书的能力、运用外语交流信息的能力;计算机操作与使用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编码、分类的能力;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运用能力等。这些应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信息处理能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的日新月异,教师肩负着传承文化、服务社会、培育人才的重任,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选择与加工、处理能力,以利于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2.教学分析与设计能力。能根据对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学生实际、教材内容的分析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并依据教学规律及教学原则来选择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和资源,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与方法,编写出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学设计教案。 3.课堂教学组织实施能力。包括课堂组织与管理、语言表达、讲解与提问、板书板图、演示操作、反馈与回应、进程调控与突发事件处理的应变能力。 4.人际交往能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既是一种教育关系,又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适应环境、做好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教育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在理性和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交往过程,只有在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一致、亲密无间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保证,教育和教学才会收到应有的成效。 5.教学监控与评价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构成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要素,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控、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控制。具备良好的教学监控能力,教师就可以面对变化的环境,自如地处理和应付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6.教学反思及教育科研能力。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教学反思能力,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并能够在教学中注重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研究能力。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事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各种课题的研究与创造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才能永久地保持对学问的兴趣和探究,保持对教学的热情,克服对教学的倦怠感,并且通过科研不断提升自己的层次和水平。 7.课程开发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将建立完整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也使教师不得不扮演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者、教材编制者、教材选择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对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及地方课程的相关资源的收集、分类、开发与应用等能力。 8.教育创新能力。教育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创精神和独创能力。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不仅如此,我们的培养目标也要求使学生在个性方面能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新型人才。特别是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大量事实表明,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的学生。

C.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具备哪些方面

1、理解信息技术对改进课堂教学的作用,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意识。

2、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熟练操作常用设备。

3、了解与教学相关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能及特点,并能熟练应用。

4、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

5、具备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能够以身示范。

6、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找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契合点。

7、设计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的信息化教学过程。

8、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技术资源。

9、加工制作有效支持课堂教学的数字教育资源。

10、确保相关设备与技术资源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正常使用。

11、预见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应对方案。

12、利用技术支持,改进教学方式,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13、让每个学生平等地接触技术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学习注意力。

14、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观察和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调整。

15、灵活处置课堂教学中因技术故障引发的意外状况。

16、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提升技术素养并发挥其技术优势。

17、根据学习目标科学设计并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

18、尝试利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信息,并能整理与分析,发现教学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19、尝试利用技术工具开展测验、练习等工作,提高评价工作效率。

20、尝试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支持。

21、理解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具备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自我反思与发展的意识。

22、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活动,养成网络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23、利用信息技术与专家和同行建立并保持业务联系,依托学习共同体,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24、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

25、有效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实现学用结合。

D. 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简述教师应具备哪些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小学教师教复育信息技制术应用能力有三个阶级之分(初级、中级、高级),具体如下:
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初级)
1.硬件操作技能:
①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常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操作(如常用的键盘、鼠标、光驱、U盘...

E. 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哪些教学技能

成功的教师应具备哪些技能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技能的发挥程度,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想成为成功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
一、教师应具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1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应该重视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 、教师在课堂上要建立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营造民主、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做到思维共振,情感共鸣,活动默契,具有构建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课堂氛围的能力。
3 、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应自觉主动地把教室作为活动室,把讲堂作为学堂,时时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同时,在这个教学第一阵地,不断的提高、锤炼自己,在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学习提升。
4 、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等。尤其是课堂语言要做到提问有方,表达有情,评价有度,学会抑杨顿挫,激情流淌。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语言若富于激情,便会时刻撞击学生的情感,师生间便于充分展开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接纳,情感的交融,从而创造出一种情感撞击后心灵的开阔,让学生学习激情始终都保持在兴奋点上,课堂活跃而适度,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心灵成长的愉悦。这样真正创造出一种师生互动,心灵倾听的分享方式,实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
5 、要重视对学生与教师学习效果的研究。评价一节课,除了看教师投入了多少情感,融入了多少课外知识;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花了多少精力,产生了多少兴趣等。
二、教师要具有课堂管理能力
研究证明,教师能否有效地驾驭课堂,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现代教学评价中,首先注意看“主体参与”情况,把学生当作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评价一节课,应看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这需要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技能。其次,看教师的“教学机智”。这要看教师能否把握教学情景的教学时机,善于“机智应变”,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学生的不良行为;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和教学。一旦学生对教师上课产生“欲望”,这就证明课堂管理获得成功,进而证明教师具有驾驭和管理课堂的能力。
三、教师要具有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努力成为反思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记录自己的教学效果和行为。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前反思,可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中反思,能使教学顺利进行;教后反思,则是有批判、有总结地进行教学反思,能修恶改良,使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反思有助于教师理解与学习教学、课改和评价的动态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成长,最终成为优秀教师。 四、教师要具有课程开发能力
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当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为教师提供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
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师生资料来源广,知识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仅如此,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学到不少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如引导学生从网上下载并打印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去图书馆查阅、检索资料;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到书店购买相关书籍等,这些都能表现为一种学习能力,它比纯粹的学科知识更为重要。
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做社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发现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共同开发,让资源的开发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共建的过程,增加师生学习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能力便在成长中生成。
五、教师要具有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
在与学生产交往中,教师要学会主动与学生交朋友,放下教师的架子,更多地了解和接纳学生,积极地关怀学生,恰当而开放地进行师生对话,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亲切、友善的良好形象。为学生创建一个理解、关怀的环境,养成学生自觉的学习行为,与教师一同参与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教与学的活动中。
六、教师要具有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不断整合,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置身于这样的一个高速发展的环境,广大教师正经历着现代教育环境下,人才培养观念、模式、方法的变化、整合与创新。要把提高教师学科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结合起来。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并把它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每一位教师必须从细微处入手,思考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教与学,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并学会在自己的教案设计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七、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要注意把教学实践与教育科研融为一体,使它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与教研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教育教学研究要立足学校实际,立足教学课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要多反思,对教学进行经常性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研讨与交流。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最终促进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从而促进教师主动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学会教学研究。
《非常教师》一书中《优质教学的精髓》这一节对教师有这样一个简单的评价标准:平庸的教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教师解释知识;好的教师演示知识;伟大的教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要树立教学促进者的新形象。
广大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践行教学理论、课程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现代化教手段的技能,高效使用新教材,研究新情况,尝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强化和培养自己的教学技能,达到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新的视角看教师应具备的课堂教学技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新课程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这一方面,许多老师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教师需要具备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技能,教师需要具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技能,教师需要具备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教师需要有课程资源开发的技能。在不断地积极探索中,不少教师产生了新的困惑:清晰的讲解、漂亮的板书,这么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技能都变得不重要了吗?新课程带来了这么多新的技能,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具备?困惑引发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仅仅是简单的增加吗,新的教学技能究竟“新”在何处?
仔细分析,过去的教学技能主要是从教师教的立场出发,要求教师对教材的深刻把握、课堂上语言的流畅等。新的教学技能真正“新”的是视角,即从学生发展的立场出发重新系统建构“教学基本技能”。重新系统构建需要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只是提出这一想法,并就这一视角下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出一些可供思考的方面。
一、了解学生需要的技能
既然要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审视整个教学过程,那么真正地了解学生发展需要自然成为课堂教学技能之基本。学生是带着全部的丰富性进入课堂的,这不仅仅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还包括学生的经验、学生的困惑、学生的情感等。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这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等。
值得强调的是,要想真正地了解学生不能仅仅依靠经验,还需要一定的调研。调研方式包括小测试、访谈、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合理选择。已有知识基础的调研可以通过设计几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实现,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是更为重要的,这种分析是教师设计和修正“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学生经验、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等的调研可以通过访谈实现,可以是抽样,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
教师要养成随时了解学生的习惯。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对5位学生的访谈记录:
师:判断下面分数哪些可以直接相加减,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的你准备如何计算?
学生的想法使这位老师“大吃一惊”,原来以为学生最困难的是分子与分母都不相同的情况,却不知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不少经验,反而对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情况显得不知所措,5位学生或者不知怎么办,或者干脆把“分母加起来”。与学生的访谈促使这位老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重新思考。
我想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精心设计的活动往往学生“不领情”,不是提不起兴趣,就是难以开展探索。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通过调研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因此,合理的教学一定是基于学生的,科学了解学生应该成为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
二、激发学生思考的技能
好的数学教学活动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这一点教师们已经取得了共识,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有效激发学生思考的技能。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驱力,所以教师必须爱护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展示所学数学内容与学生经验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自己生活中的作用,吸引他们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需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展现学习的必要性;教师应多方面展示数学的魅力,如数学发现和证明的全过程,既使学生体会到逻辑思维的力量,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创造的火热思考,又如数学内部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一个整体;教师应鼓励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或者不同的思考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维的丰富多彩,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师应多样化地呈现学习材料,如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第二,营造思考的环境。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充分思考的空间,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活动引起学生的思考。有效的问题是那些学生能够积极回答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教师不能仅仅提出只需要学生简单回忆信息就能回答的问题,还需要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整合、分析已给的或记忆中的信息,需要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思考,并产生独特的想法或答案,需要学生作出判断或评价。
教师还应注意所提问题类型的多样性,下面介绍几种教师常用的问题类型供参考:
聚集型问题:引导学生注意的方向。当使用提问引出一节课或一次讨论时,使用一个聚集在即将讨论的主题上的创造型或评价型问题是个不错的选择。 提示型问题:对于学生回答不上来的时候,一个好的办法是进行提示性的提问。提示型问题给学生提供回答问题或是纠正先前错误的线索。 追问型问题:旨在纠正、提高或扩展学生的原始答案。它们迫使学生更彻底地思考最初的回答,也同时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思考中。追问型问题可以用来纠正最初的答案、澄清问题、形成批判意识或重新聚集于一个回答。 第三,利用学生的思想。
教师还应能有效利用学生的思想,包括认可、修改、应用、比较和总结学生的想法,从而鼓励全体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并积极思考。具体来说:
l 认可:通过重复学生的语言,来运用学生的思想。l 修改:用你自己的话,或者用其他学生的话来表达思想,以丰富教学。 l 应用:使用学生的思想进一步分析其他问题,以鼓励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过程。l 比较:采用学生的思想,并将它和学生先前表达的或其他学生的想法寻找联系。l 总结:用学生的共识,对所教内容进行概述和回顾。
三、指导学生合作的技能
善于与人进行合作与交流在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重要。实际上,思考和交流是交叉在一起的。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交流,学生首先面临向他人清晰而有信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挑战,这就需要他们预先要组织自己的数学思维,这实际上是获得对自己思考过程的深入理解的过程,同其他人的相互讨论是使自己的策略和思想得到详细的检查、提炼和完善的基本方法之一;学生可以从其他同学的想法中学到东西,在讨论各种各样的想法中,学生将有机会看到别人的观点和方法,评价这些观点和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并加以使用,通过仔细地听取和思考他人的观点,学生将学习成为有着批判眼光的思考者;学生还要将自己的语言与数学语言联系起来,这就为学习数学语言积累了经验和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学生欣赏数学语言的精确性和力量。
因此,教师应提供多种机会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并对学生的合作进行有效地指导。比如,小组合作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合作形式,为了有效地指导小组合作,教师应努力思考什么样的活动适合小组合作,通过何种方式能使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发展合作的意识;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合作的目标、合作的任务、合作的时间等;教师还应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技能,如如何合理分工、如何互相倾听,如何记录,如何对小组观点进行整理;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中,应起到使学生集中对主题进行讨论,在需要帮助时提供帮助或提供新的信息,调整学生的观点以使讨论深入等作用,并积极选择有益的资源供全班交流;在小组汇报时,教师应指导小组尽可能清晰地总结观点,并选择代表进行汇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质疑研讨。 四、促进学生反思的技能
据一项研究表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失败常常不是由于数学知识的缺乏,而是由于对于他们所学习的知识的非有效的应用,学生的评价和反思意识和水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教师应通过清晰地讲述、提供合理的练习等手段促进学生反思和应用所学内容,教师还可以经常问及下面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习惯:“刚才我们一起进行了什么活动?为什么要做这个活动?”“在活动中你获得了什么?你有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与以前内容有哪些联系?”“我们是使用哪些方法获得结论的?这些方法在什么地方还能用到?”“通过学习又引发了你的哪些思考?你能提出哪些新的问题?”。 五、评估学生发展的技能
评估学生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和进步,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解题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和不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形成对数学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我评估和相互评估,并适时组织对评估进行讨论,下表可以作为小组成员之间对于合作技能进行互评的参考: 合作技能 小组成员名字 为促进小组进步,提供知识和信息 对整个组的开放和坦率
对需要帮助的成员提供个人帮助和支持 以价值中立、建设性的方式评估别人的贡献
同小组分享物质资源——书、分发材料、书面信息 准确地领会或总结其他组员的话
当其他组员作出重要贡献时,给予承认 接受和欣赏文化、种族及个体差异
从学生发展的立场出发重新系统建构“教学基本技能”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笔者只是提出一些自己的初步想法,旨在抛砖引玉。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学过程的个性,因此,除了具备必要的教学技能外,教师还应了解教学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后面隐藏着每个人对数学、教育等的理解和看法。因此,努力提高自己的学科水平和对教育的理解,“修炼内功”也许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
面对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国家及时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措施。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简称为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它是对广大公民的一种教育。对于小学而言,素质教育的要义可以概括为“二全一活”,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要义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是一种和谐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则是着眼长远,从学生终身发展出发考虑,它强调诸方面和谐、协调地全面发展,它关注个性的张场。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习惯了应试教育的教师们来说,新的课题带来了新的压力。

F. 小学教师十项基本技能指什么

会学习。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时代,教师必须以“学习”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当前的教育现象和学习问题
会服务。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让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查阅知识大世界,可以通过他们自身的认识活动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会整合。新课改课堂上,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维目标的整合。在教育过程中也需要科学整合,家庭社会、德育与智育行为规范要因材施教、分类推进,每位教师都有既教好书又育好人的责任。
会合作。新课改,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互相分享学习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合作教育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的诚实守信、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凝聚力、战斗力。
会创新。教师应有“三见”:新见,创见,远见。我们教师对待读书获取的知识信息应闪念频频、联想翩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科学运用知识信息的同时,创造出自身特色的全新知识信息,即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将教研成果及时地服务社会。
会编教材。现在教师可以“改”教材,新教材还编入了一些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及不同的思维取向。新课改让老师当教材的编写者,在教学中,要会取舍,增添内容,形成自己的教材,我们努力做到了这一点,十四中的优胜就会持久保持并升华。
会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不放弃一名学生。我们在知识文化上的分类推进,也是适应社会各类各级人才的需求,但德育能力个性等方面的教育一视同仁,我们要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教育,不能放弃,歧视任何一名学生,让每位学生在我校能得到长足发展,将学校办出品牌,办出特色。
会依法执教。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法规,依法执教。在教改中,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还应当有坚实的法律素质,不断增强教育法制观念,进一步明确学校、教师、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依法保护自身权益和自觉履行义务,不断增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会科学评价学生。新课改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体现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精神。对教师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教师的语言。教师应去欣赏、尊重学生,学生也才能更加大胆地提出问题来质疑老师。
会研究。做研究型的教师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必须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否则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子,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我们学校重视科研,因而总能上台阶。

G. 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有哪些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有关精神,特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本标准适用于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
第一部分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一、意识与态度
(一) 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二、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3.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
(一)教学设计与实施
1.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二)教学支持与管理
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三)科研与发展
1.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
2.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
(四)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就学习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
5.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
6.能利用技术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交流与合作。
四、社会责任
(一)公平利用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
(二)有效应用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三)健康使用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 规范行为能向学生示范并传授与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第二部分 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一、意识与态度
(一)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推动在管理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推动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支持教师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密切关注新技术的价值并不断挖掘其教育应用潜力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促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促进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促进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具有对教学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管理能力与个人素质不断提高的意识与态度。
3.具有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师创造终身学习环境的意识与态度。
二、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2.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畴。
3.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
4.掌握绩效技术、知识管理和课程开发的基本知识。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3.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4.掌握课程规划、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
(一)决策与规划
1.制定并实施教育技术应用计划以及应用技术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条例与法规。
2.能够根据地区特点和实际教育状况,宏观调配学习资源,规划和设计教育系统。
3.能够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和统计数据辅助决策过程。
(二)组织与运用
1.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保证教育技术应用计划的贯彻和执行。
2.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促进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建。
3.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支持信息化的教学活动。
4.能运用技术辅助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
(三) 评估与发展
1.能使用多种方法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2.能运用技术辅助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评价。
3.能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技术体系的不断改进,支持技术的周期性更新。
4.能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5.能充分运用技术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并为教师提供教育技术培训的机会。
(四)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教学人员就教学工作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就学习支持与服务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及学生就学生发展与成长进行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就管理工作进行合作与交流。

四、社会责任
(一)公平利用能够在管理制度上保障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二)有效应用
1.能够促进学习资源的应用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2.能够促进技术应用达到预期效果。
(三)安全使用
1.能确保技术环境的安全性。
2.能提高技术应用的安全性。
(四)规范行为
1.努力加强信息道德的宣传与教育。
2.努力规范技术应用的行为与言论。
3.具有技术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并能够以实际行动维护这种知识产权。
第三部分 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一、意识与态度
(一)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研究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
2.具有利用技术不断优化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意识。
3.具有积极辅助与支持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4.具有不断尝试应用新技术并探索其应用潜力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技术及应用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的意识。
2.具有对技术开发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技术支持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具有对教学资源管理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具有积极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以提高业务水平的意识。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不断提高个人素质的意识。
二、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思想、观念和技术的发展趋势。
2.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畴。
3.掌握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计算机与网络通信的原理与应用。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了解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的技术。
4.掌握教学媒体的维护与管理的方法。
5.掌握学习资源维护与管理的方法。
6.掌握对教学媒体、学习资源的评价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
(一)设计与开发
1.参与本单位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2.能够设计与开发本单位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3.能够收集、整理已有学习资源并设计与开发符合教学需要的学习资源。
(二)应用与管理
1.能够为教学人员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2.能够为管理人员的管理和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3.能够对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维护。
(三)评估与发展
1.能够对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开发与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发展建议。
2.能够对自身的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并反省自身的技术服务和业务水平。
3.能够参与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并提出发展建议。
4.能够参与制定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案并实施。
(四)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教师就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管理人员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同行及技术专家进行交流。
四、社会责任
(一)公平利用能够通过有效的统筹安排保障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二)有效应用
1.能不断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
2.能不断提高教育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三)安全使用
1.努力提高技术应用环境的信息安全。
2.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服务。
(四)规范行为
1.努力加强技术环境下信息资源的规范管理。
2.努力规范技术应用的行为方式。

H.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已十分广泛,而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对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等都能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教育信息化面前应对自如、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来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之更能切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与学生的需求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和协作。教育信息化旨在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其目的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使教育和教学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跨越新的台阶。当然,教育信息化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等也会产生巨大的冲击,而且这种冲击已经形成。但它又是一种有利于教育健康发展和进步的冲击,因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已从中初步尝到了甜头。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师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在信息化时代,一个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没有现代人必须具有的信息技术,难以立足于三尺讲台,也谈不上称职,更会贻笑大方。因为在如今的社会里,人人已经置身于信息化所覆盖的环境之中,从举手投足到待人接物,假如没有一些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恐怕会处处遭遇难堪。而校园更是信息化普及的先遣之地,教学大楼、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办公室等等,哪一处没有信息化的痕迹?只不过程度有高有低而已。当然,我们的教师要完全适应教育信息化,也需要有一个过程。

那么,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有怎样的实际表现呢?首先,要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其次,要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熟练掌握相关的电脑知识和有关的操作技能,了解和学习必需的软件,培养自己设计和制作课件的能力,做到能进行单机教学和网络教学。

阅读全文

与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的十项信息化教学技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