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师教学 > 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案例

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1-02-23 15:47:31

❶ 小学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在空间与图形及数与代数的教学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在完成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或多或少的种问题,我觉得困难主要在:
1、教学时间有限。因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知识难度较大,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处理不好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更不要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所学的知识内容了。
2、整体把握教材有难度。初中新课程增加了不少内容,改动比较大,实施时间也不长,不少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对新课程的整体内容和目的要求理解不透,这样,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往往不够妥当。
3、学生适应有一定难度。现在的初中学生还是接受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早已适应了小学时期的老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模式,在初中阶段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去探索,讨论,从而发现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以适应。
4、老师适应也有一定难度。传统教学多以老师讲解为主,新课程要求老师转变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这对于老教师来讲要适应有些困难。
5、教学设计不够到位,与教学实际脱离,缺少师生互动,操作性不强,不能够完全起到指导教学实践的作用。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我的做法是:
1、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间要合理分配,做到少讲多练,多提问少灌输,在课堂上要效益。
2、在对学习者特征分析时,提前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进行详尽的学情分析。此外,还要对课堂中出现的每种可能情况都有一定的预见性。
3、注意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只能服务于学生的“学”,避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
4、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对课程进行设计是为了保证其教学质量和效果。而这一切的基础取决于教师对本课程学科内容的把握。教师本身的学科专业素质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设计的水平。为此,我积极参加各类岗位培训和业务进修,及时改正教学观念,更新业务知识。

❷ 如何进行《空间与图形》的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较之过去有了较大的改革,改革过去只重简单的几何事实的传授和偏重于计算的格局。现在新课程强调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和生成,大量增加了几何教学的内容。依据这些变化,新教材也作出了较大的调整。面对这一领域的变化,如何更科学地实施教学,真正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是值得我们考虑的一个问题。以下是我们实施过程中的一点想法。
(一)、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开展空间与图形教学活动的基础。
学生在生活中有许多几何图形,这是他们理解几何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学生在理解几何知识时,首先是联系自己生活中熟悉的实际事物,如回忆生活中的实际事例等。学生也可以从生活中熟悉的实物(如乒乓球,饮料瓶、万花筒等)中选材,通过观察、触摸、分类,找出这些实物主要的外形性,形成对这些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为进一步认识图形打下基础。回忆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头脑中的几何表象更加清楚,这有得于学生建立相应的几何概念。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要注重研究学生的起点:学生心中的水平到达了哪一步,学生认知经验与握教材知识有多少距离?
就如“左右”的教学,教师谈话引入,问学生“有没有信心学好数学?对自己有信心学好数学的请把手举起来,让老师看看。”学生举起了小手,教师又说:“请不要把手放下,想一想你伸出的是哪一只手。”接着提问:“你的右手平时都可以做哪些事情呢?左手呢?”然后请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还有哪些像手一样,是一左一右的一对好朋友。教师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和蔼、亲切的谈话,切入“左右”话题,并调动学生生活积累,不知不觉中步入了新课阶段。
(二)、动手操作是开展空间与图形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有直观性的特点,一般比较容易理解直观的几何图形与概念,对一些较为抽象的几何概念沿不能直接理解,要借助直观的演示才能理解。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根据实验研究结果,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分析器官共同活动,有利于形成和巩固空间观念。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操作是一种思维内化的过程,是非语言行为逐步概括化,变成在头脑中活动的过程,也就是逻辑推理的过程。动手操作,应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此活动也称“Hands on”活动。

❸ 根据自己的教学案例,谈谈是怎样发展小学生的空间观念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已安排了大量关于“空间和图形”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是学生空间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空间观念。
1.联系生活经验,感知空间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须紧紧地联系我们日常生活。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引入,使学生感到熟悉、自然、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和方法后,再引领学生把这些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得到成功的体验。例如从窗户的推拉、汽车的运动中去感知平移;从方向盘的运动方向中去认识旋转;学生认识了圆柱体后,找一找课室里哪些物体是圆柱体,生活中还有哪些圆柱体的物体。通过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逐步丰富了学生对空间的认识。
2.引导观察比较,形成空间观念。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是小学生获得并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对实物、模型的观察。如认识“长方体”时,可以组织学生观察自带的长方体物品,让学生找一找这些长方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学生在观察、交流中逐步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建立起“长方体”的概念。
3.通过操作感知,完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仅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在小学阶段主要是通过比一比,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图形的表象,并根据这些表象抽象出图形的特征,逐步完善空间观念。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时,我都让学生通过充分的剪一剪和拼一拼,使学生对图形的转换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从而得出它们的面积公式。又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请学生通过将体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后观察: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有几层?并思考:一共有多少个?怎么求的?学生通过摆放的过程得出长方体的个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有了触觉的参与,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可以使空间感知更准确、更为深刻。
4.发挥丰富想像,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想象能力是在丰富的空间感知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想象能力,是对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依赖于空间感知,只有学生对几何形体特征有了充分的认识,空间想象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虚实结合,有意识地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正是借助于空间想像,小学生才能在平面图上“看出”立体图形,如在平面图上数堆积的小正方体(如图)
的个数时,因为这个图形中含有被遮挡的看不见的3个小方块,这就需要借助想像才能解决问题。又如:把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怎样拼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怎样拼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对于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首先在头脑中要想象拼成的不同长方体。共有三种不同的拼法。把最小的两个面拼在一起表面积最大,把最大的两个面拼在一起表面积最小。学生借助空间想象的翅膀,使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和升华。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❹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补砖块

你好!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
2.学生在看一看、分一分、玩一玩、摸一摸的实践活动中,经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游戏,增强主动参与,乐于合作的意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难点 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关键 在看一看、分一分、玩一玩、摸一摸的实践活动中,经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准备颜色、大小不一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模型若干,分成5组。
学生 准备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
环节时间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活 动 复 案
一、兴趣导入:
1、 今天老师问你们一个最容易的问题:我是谁?你是怎么记住的?
2、 师小结:其实认识一个人或认识一个事物方法很简单——只要仔细观察知道他张的什么样子(即:了解他的特点),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就可以了。
3、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认识物体好吗?板书课题

二、认识物体:
借助实物,感知形状。
1、 你们在课前收集了很多各种形状的物体,举起来给大家看看,谁愿意把你带来的物体介绍一下:你带来的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介绍)
2、 为帮助大家认识物体,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小礼物。请小组长领礼物。(教师按组发模型)
3、 你能将形状相同的物体放一起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再按照讨论得出的方法分一分。
4、 学生分类后,课件演示分类的方法。
动手实践,感受特征。
1、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物体,用手来摸一摸,数一数,然后在组内说一说它的特点,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2、 指名介绍,其他同学补充。
3、 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他们那里不同?找出来说一说。
4、 师小结:像这样,六个面一模一样的是正方体,六个面不都一样的是长方体。
5、 我们知道了它们的名称,现在你把这些物体在桌面上滚一滚,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边做边在组内说一说你的发现。
6、 引导:这类物体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叫球体呢?像弹力球、乒乓球这样的物体我们就叫做球体。
7、 游戏:你说我摆。
抽象图形,二次分类。
1、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
2、 现在我们脱去它们的花外衣,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谁来给它们找找自己的家。(课件演示)
3、 闭上眼睛,想一想这四种形状。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呢?看谁找得多、说得准?
4、 小结: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随处可见,用处可大了。

三、练习巩固:
1、 同学们找的多说的准,说明你们学的特别快,下面我们做一组练习,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1、 说出下面物品的形状。(图略)
2、 数一数。
这道题是什么意思?现在同学们数一数,然后填上后再想一想你是怎么数的?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图形的变换
教学内容: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能判断一个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旋转后的图形。
2.通过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能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重点: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能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难点: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方格纸、三角形纸片、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今天来学习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变换有哪些方法?
1、A如何得到B 2、观察下面图形
B如何得到C 是围绕着哪个点旋转的?
C如何得到D 向哪个方向旋转的?
D如何得到A 旋转的幅度怎样?怎样来述?

❺ "空间与图形"在小学阶段因重视哪些方面的教学如何联系实际

作为《数学课程标准》(简称标准)的四个领域之一,“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如何立足课堂,把握好本领域的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领会《标准》理念,熟知教学目标
《标准》理念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达成方向,二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我们必须要达到“领会”与“熟知”的程度,才能做到教学设计更贴切,教学策略更得当,教学效果更显著。
我国的数学教学大纲、教材也经历数次变革,但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看,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缺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几何”直观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过分强调演绎推理和“形式化”。同时,由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比较单一,也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虽然“教学大纲”也有关于“空间观念”的表述,如“能够由形状简单的实物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等等,但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却鲜见与之有关的解释和说明。《标准》旨在克服我国义务教育课程目标过于偏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倾向,克服重“概念与技能”,忽视“情感与态度、体验与反思、过程与自主创新”的弊端,努力构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数学课程内容体系:强调内容的现实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过程,强调几何直觉,培养空间观念;突出“空间与图形” 的文化价值。如:《标准》中提出了“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通过对欧几里得《原本》的介绍,感受几何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等要求,使学生了解“空间与图形”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重视量与测量,并把它融合在有关内容中,加强测量的实践性等。
《标准》指出,在整个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部分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及基本特征,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获得并逐步发展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数学思考的目标为: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解决问题的目标为: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情感与态度的目标为: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我们把这些目标鲜明的摘录出来,一方面便于教师进行领会、记忆与熟知,另一方面也是提醒我们要把每一堂课的教学融入整体目标的大背景下,这样对于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才是系统的,不割裂的。
特别说明的是“空间与图形"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怎样算具备了空间观念呢?《标准》理念指出: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这就是我们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方向。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标准》不仅在“空间观念”的提法上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而且在内容上做了相应的安排,提出了一些新的具体目标。
[如: “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以及有关变换的直观内容;“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以及丰富的变换、坐标的内容。这些内容的设置,成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学习资源,并且空间和空间观念从孩子入学的那一刻开始就伴随他们成长了。]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孤立的,有的老师认为好像只是观察物体等特定内容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实际上,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的测量,都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价值,在教学中应该进行有机整合。
二、建立课堂模型,明确教学思路
在把握了《标准》理念与教学目标后,教师可能更为关心的如何上好一节有关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课。《标准》中“空间与图形”的四方面内容都以图形为载体,以培养空间观念、推理能力,以及更好地认识与把握我们生存的现实空间为目标,不仅着眼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几何事实,而且强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标准》提倡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不采用“公理定义→定理性质→例题→习题”的结构形式。
在这里,我们根据空间与图形的不同内容分类提供相应的课堂模型建议:
(一)图形的认识
图形的认识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其内容包括:点线面体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长方形、正方形 ,线及其相互关系,角、三角形、四边形、园,圆锥,三维视图等图形。在进行图形的认识类知识教学时,我们建议的教学模式,基本的课堂教学环节如下:经历情境,抽象图形 实践操作,感知特点 欣赏拓展,回归生活。即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使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基础上,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等体验常见的图形的性质,并运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观察物体、拼摆图形、设计图案等活动中,构建空间观念;欣赏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体会图形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存在。具体阐述为:
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全过程,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展开学习
在教学中,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经历从现实源泉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数学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过程如下:
生活实物 实物图 几何图形 (模型) 回归生活
【案例1】 如在角的认识一课中,一位老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1)、说说生活中看到的角:学生说的兴高采烈:扇子,红领巾、书本、五角星、桌面、墙角等等五花八门,体现了生活情境的引入。
(2)、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实物如扇面、红领巾,桌面等,并把有角的部分用红色醒目标示出来,体现了由生活实物到实物图的初步抽象。
(3)、去掉课件中的实物部分,只留下红色显示的角的图形,再让学生直观观察角的特点。就完成也由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依据学生的生活背景与知识背景,逐步完成由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观察,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学生对角的认识也更加立体。
2、让学生经历实践操作等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图形的基本性质
“感知”是根据相应的学习材料,通过手、口、脑的并用,初步地感受和认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活动经验的积累、图形性质的体验等都是在观察、操作、思考、想象、交流等数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的。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折叠、剪拼、画图、测量、建造模型、分类等活动,对图形的多方面性质有了亲身感受,这不仅为正式地学习图形的性质奠定了基础,同时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空间观念。所以我们提倡学生人人拿学具进行操作实践,这样远比只是让学生看一下教师的示范和课件演示要获得远远多的对图形的“洞察”和体验。尤其是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等图形的认识,我们都要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叠一叠、拼一拼、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描一描、比一比、分一分 、做一做等基本的实践操作活动,为正式的学习图形的性质奠定基础。
【案例2】如探究长方形的特征教学片断:
(1)、创造图形:课前老师给每组发了一袋材料,你能利用这些材料或是你自己身边的材料想办法创造一个长方形吗?
(2)、展示成果:教师巡视,指名实物投影摆放。
方法有:摆小棒、画点子格、拼三角板、拼小正方形等等。
(3)、思考讨论:这些长方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先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办法验证?再操作验证, 并把你的发现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看哪组想的办法多)。
(4)、汇报交流: 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逐一演示: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折一折。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实践操作活动,如“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折一折”,对长方形的特点感知也就更加充分。
【案例3】如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观察教室
师:全体起立,观察教室的前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国旗、黑板、课程表……
师:全体向后转,观察教室的后面,你看到了什么?
生:奖状、学习园地……
师:向左转,你看到了什么?
生:两个门、一个窗户……
师:观察教室的右面,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我们了解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我们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观察讲桌
师:同学们学习离不开课桌,老师讲课离不开讲桌,老师请4名同学来观察一下讲桌。
请你们分别站在讲桌的前面、后面、左面、后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
师:4位同学看同一张讲桌,为什么看到的不同呢?
生:……
师:因为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看到的结果有时是不一样的。
观察大公鸡
师:看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什么?
生:大公鸡。
师:请4名同学到前面来观察公鸡,你们分别站在公鸡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
师:左面和右面看到的是不是一样的?
追问:不一样,哪不一样?
生:站在左面看到尾巴在左边、头在右边;站在右面看到尾巴在右边、头在左边。
师表扬: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
分析:同样我们能够看出在这节课上老师让学生经历了从不同的方位、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观察过程;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实物与他们所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他们对三维空间与二维平面之间的看法。
3、了解并欣赏一些有趣的图形,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设计,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案例4】如在认识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后,教师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回归生活,赏析对称美
教师提供的素材主题有:京剧脸谱、剪纸艺术、建筑物体、平面图形、字母等。
分析:一下子把学生带到美妙的数学生活中,既再一次体会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又充分感悟到生活中轴对称的美,感悟到数学之美,实现了课堂的升华。
(二)、图形的测量
同传统教学相比,《标准》在图形的测量部分加强对量的实际意义的了解。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动手操作,掌握测量的方法。注意对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的选择,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误差)。重视估测,弱化了单纯的计算(周长、面积、体积)为中心的传统框架和无实际意义的单纯量的单位换算。据此,我们建议的教学模式,基本的课堂教学环节如下:结合情境,理解量的意义 操作体验,建立单位的表象 探讨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具体阐述为: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注意对所测量的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对于周长、面积、体积等的学习,首先要理解它们的意义。这不等同于记忆他们的定义,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它们的实际意义。
【案例5】如《周长》教学,教学情境如下:
(1)、创设情境 感知概念
①.动画引出“一周”“首尾相连”(板书一周)。
②.揭示“首尾相连的图形”就是“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2)、判断封闭图形为揭示概念打基础
①.先判断,找出封闭图形。
②.描出这些封闭图形的一周。
③.揭示定义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 板书及时补充完整)
(3)、联系实际生活
摸一摸身边图形的周长。
学生:桌面 数学书封面 一些实物。
老师:摸黑板封面(体现没有摸满一周)。
(4)、小组合作,测量周长
①.出示问题,讨论交流。
师:你用什么方法测量下列图形的周长呢?
师:每种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测量工具呢?
②.提问测量方法及使用工具。
③.请测量它们的周长并填写在报告单上。
④.实物投影展示测量结果。
(5)、总结
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②.在实际生活中都有那些地方用到了周长呢?

❻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内容常用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作为《数学课程标准》(简称标准)的四个领域之一,“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如何立足课堂,把握好本领域的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领会《标准》理念,熟知教学目标
《标准》理念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达成方向,二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我们必须要达到“领会”与“熟知”的程度,才能做到教学设计更贴切,教学策略更得当,教学效果更显著。
我国的数学教学大纲、教材也经历数次变革,但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看,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缺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几何”直观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过分强调演绎推理和“形式化”。同时,由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比较单一,也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虽然“教学大纲”也有关于“空间观念”的表述,如“能够由形状简单的实物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等等,但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却鲜见与之有关的解释和说明。《标准》旨在克服我国义务教育课程目标过于偏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倾向,克服重“概念与技能”,忽视“情感与态度、体验与反思、过程与自主创新”的弊端,努力构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数学课程内容体系:强调内容的现实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过程,强调几何直觉,培养空间观念;突出“空间与图形” 的文化价值。如:《标准》中提出了“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通过对欧几里得《原本》的介绍,感受几何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等要求,使学生了解“空间与图形”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重视量与测量,并把它融合在有关内容中,加强测量的实践性等。
《标准》指出,在整个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部分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及基本特征,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获得并逐步发展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数学思考的目标为: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解决问题的目标为: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情感与态度的目标为: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我们把这些目标鲜明的摘录出来,一方面便于教师进行领会、记忆与熟知,另一方面也是提醒我们要把每一堂课的教学融入整体目标的大背景下,这样对于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才是系统的,不割裂的。
特别说明的是“空间与图形"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怎样算具备了空间观念呢?《标准》理念指出: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这就是我们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方向。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标准》不仅在“空间观念”的提法上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而且在内容上做了相应的安排,提出了一些新的具体目标。
[如: “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以及有关变换的直观内容;“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以及丰富的变换、坐标的内容。这些内容的设置,成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学习资源,并且空间和空间观念从孩子入学的那一刻开始就伴随他们成长了。]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孤立的,有的老师认为好像只是观察物体等特定内容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实际上,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的测量,都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价值,在教学中应该进行有机整合。
二、建立课堂模型,明确教学思路
在把握了《标准》理念与教学目标后,教师可能更为关心的如何上好一节有关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课。《标准》中“空间与图形”的四方面内容都以图形为载体,以培养空间观念、推理能力,以及更好地认识与把握我们生存的现实空间为目标,不仅着眼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几何事实,而且强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标准》提倡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不采用“公理定义→定理性质→例题→习题”的结构形式。

❼ 如何提高空间与图形的高效教学设计报告

经过十多年的奋战,让我有更加深的感触:农村学校没有办法像城市学校那样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教学“空间与图形”这么一块抽象的教学内容,我们农村学校只能利用现有的实物进行展示、教学。我们都知道: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设置了“空间与图形”的领域。而儿童的几何(空间)思维水平的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而这个水平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儿童逐渐的心理成熟,更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组织。很多教师将某一级水平的学习降低到较低水平(如死记硬背)来组织,所以,了解儿童几何(空间)思维水平的发展对教师组织几何教学是非常有价值的。特别是农村的小孩,对于抽象的空间图形的理解特别困难。我们农村学校的老师如何去提高“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呢?要掌握好小学阶段这一部分的标准,必须引起对如下几个方面的重视:第一,重视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对几何概念的形成;第二,发挥几何图形本身的作用,以帮助学生正确形成和理解几何概念;第三,及时将所学概念纳入已有系统,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第四,设计新的解法,一方面要注意结果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其根据的条理性。所以在教学中应大量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图形与相应的知识联系起来,不断增强直观体验,认识图形。在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要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可以从现生活经验和观察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再现生活经验,建立空间观念,这就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熟悉的实物例子。如我在教学“物体分类”这一课时,我结合学生日常见到的球、积木块、文具盒和家里装豆腐乳的罐等,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观察、触摸、分类和讨论等活动,形成对一些常见的几何体的直观感受。该课为了直观地辨别物体的形状,除了分类活动外,还通过由实物或模型说出它的形状、由形状说出生活中这种形状的实物的练习活动,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所以如果在上这内容时,我觉得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应该做好准备日常见到的球、积木块、文具盒和家里装豆腐乳的罐等的实物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在观察中获得有关空间观念。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方法。而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教育价值就是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密切联系的。数学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实际去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求知的过程中,去感受成功的愉快。
如2010年我在教学六年级《圆锥的体积》时,出示了这样的一个简画面:在一个粮店里堆放着一大堆大米,工人想估算一下这堆大米的重量,你能帮助他们想一个最简洁的办法吗?大部分同学可能会说称一称。这样一大堆粮食如果去称,既费时又费力。今天,我们如果学完这一课后,你们一定会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这样,通过联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这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回顾。同时,出示工人正在测量圆锥形粮食的底面周长和高的画面。这样,同学们既掌握了数学的基本知识,也体会到了数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逐渐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应注重操作性
“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有很多的地方能运用图形的操作与实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增加学生思维的直观性。图形的操作与实验活动,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的过程,给学生带来了探索问题的平台,带来了成功的机会。在这些操作活动中,学生们经历了细致的观察、独立或合作性的操作、产生了直观或一般性推理、大胆想象等过程,是一种很好的过程教学。
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圆的认识》时,出示一组实物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我让学生动手量一量:1.用自己已有的绳子围自己喜欢的平面图形。(引导:这根绳子的长度实际上就是你围成图形的什么?)(周长) 2.同桌互指,感知周长;交流已经学过的图形周长公式。学生通过动手量一量,从而感知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我就顺势地说:那么圆的周长该怎么测量?学生说有A.滚动法(在尺上、在地上……);B.绕绳法(用绳子、用纸条……);C.拉伸法(对于可拉伸的圆)……。学生说出了好几种测量方法。这样,同学们不只在操作中认识了什么是圆的周长,而且还想出了很多测量的方法。同时,还可以这样给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圆,让学生找出圆的圆心。有的学生发现通过把圆对折再对折,当中出现的交叉点就是圆心。还有的学生发现把圆对折后,用尺量出折痕的中点就是圆心。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创设的教学情景是生动直观的。同时,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再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时,我们给学生准备了圆柱的立体模型,让他们自己去感知圆柱的特征,可以通过看、摸、量、比的方式。在学生独立观察感知的过程中,学生都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并且在发现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如果再深入研究,同学们把手中的圆柱沿侧面的一条直线剪开,看一看剪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在剪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认为剪出了一个长方形,而个别同学认为剪出了一个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对此,都感到很疑惑。这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再进一步深化研究,最终得出了为什么能剪出不同图形的原因。这节课,我们对问题和概念的认识和深化,都是在学生的亲自感知的基础上来完成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注重各部分教学内容的互相渗透、有机结合
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概念和解决问题都很抽象,要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强多感官参与。新教材“空间与图形”中的很多素材都取自生活中的原型,要把复杂、抽象的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化处理。
比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时,可以把复杂的、抽象的圆柱体立体图形转换成同学学过的简单的长方形和两个圆形组成的平面图形。这样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的图形,可以转换成是个平面的长方形;圆柱的两个底面就是平面的两个圆;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就是圆柱的高。这样圆柱的侧面积就可以转换成求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推出圆柱的侧面积的=底面周长×圆柱的高,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那往日的填鸭式,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的教学,教师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枯燥无谓。现在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知识,这样学生学起来就灵活、轻松得多,学起来也快,感兴趣,也没有那么抽象,教师教起来也轻松。
总之,要提高“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我认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农村老师除了多自制一些教具,更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得扎实,学得有趣,课堂教学也因此富有感染力,这样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就得心应手。

❽ 如何改善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回书要求及答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❾ 如何理解小学空间与图形课程的教育价值

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
1、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版
2、空间与图形的权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并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会推理。
4、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❿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加强数形结合,深化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种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思维手段加强联系。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有效结合,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过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研究和分析出理论知识的本质,最终完成解决问题的任务,这也能深化思维。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借助图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再者就是用数量关系转化图形,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在学习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时候,虽然有周长的计算公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把公式死记硬背下来,这样就很难灵活运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灵活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正方形由于长和宽的长度是一致的,所以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时候,有四种方式:即①长+长+宽+宽;②宽×2+长×2;③长/宽×4;④(长+宽)×2。在介绍这些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图形来讲解,这样,就在加快学生理解的同时,加大了思维深度,增加了对知识运用的灵活程度。
(二)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创设教学情境,在促进学生学习和理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感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掌握理论知识。比如,在介绍长方体、圆柱体等几何图形的时候,由于学生还不具备空间想象能力,在理解和掌握方面就会具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积木等玩具,让学生在体验的情况下,认识这些几何图形,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实际化。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等,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
(三)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这样一方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加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妈妈有2个苹果,爸爸有3个苹果,那么爸爸妈妈一共有几个苹果呢?这样一来,就能将问题简单化、生活化,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在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后期的学习和生活。

阅读全文

与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案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