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惯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要“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无疑是我们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一、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温习的习惯。
当前,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古诗《望天门山》时,我采用了如下做法。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按“画、问、析、答、提”的要求预习课文。要求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试画一幅图画体现诗的内容,在课堂教学时,针对学生的画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这样画”,并就此与学生广泛交流,从而使学生了解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温习习惯,只有及时复习当天学过的东西,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二、养成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
“语文是思维的素养。”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语文。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因此,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当然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于相反观点或立场的意见。教师对于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法与做法,应该做到不轻易否定,而能够敏感地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保留个人意见,充分表扬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品尝到独立思考的甜头,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心专才能事成。”学习也是如此。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外”,是不可能学到知识的。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地学习的习惯;课外学习时,教师和家长也要引导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从而把良好的习惯带到课堂来。平时还要开展在特定的时间里完成特定的任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渐养成全神贯注地学习的习惯。
三、养成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往往由教师进行小结或优等生作答,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就充满了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班级就能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教育就充满了勃勃生机。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素质的主要阵地。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上,应该让每位同学主动参与、自由读书、热烈讨论、谈讲感悟。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熟悉这篇课文的人都知道,这篇课文前三节行文结构一致都是以“送别——回忆——抒情”的思路来写的,完全可以精读第一节,再“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学第二、三小节。于是我在教这一课时,我设计第一自然段为范例进行教学。我概括出“三步”学习法:“学分层,理清顺序”——“抓往事,理解‘亲人’”——“读课文,体会感情”,然后要求学生按这样的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学生积极性高,自主学习意识很强,个个皆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兴趣,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其有所提高。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个人所得,争先恐后发表所感、所悟。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享受到参与课堂活动的乐趣。从而逐渐使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四、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尤其重要,使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必须常抓不懈而且严格要求。例如: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如书、本、笔、尺等,而且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认真地独立完成作业。如果是做假期作业,应先制订做作业的计划,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能拖拉,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做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老师要通过严格要求使其逐渐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从而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许多学生做完题目,让老师和家长检查、评价,这有好的一方面,同时也容易养成依赖思想。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把这种积极性逐渐引导到自我评价上来,使他们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如,生活中我要求学生做完作业后,先检查,发现问题再看书,查字典,看例题对照检查,做出正确与否的评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如果教师和家长能长期这样要求,他们就能形成这样良好的作业习惯。
㈡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如何与初中语文衔接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相对简单,知识面较窄,教师一般要求学生偏向于识记,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1]。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相对复杂,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在过渡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差,因此会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措施。
一、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能力的衔接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此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从而有效指引小学生开展语文学习工作。提高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课后练习的效率,如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还可以为初中语文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夸父逐日》课文之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提问:在小学六年中,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哪些语句是反映夸父宽阔的胸怀和英勇顽强的精神,哪些语句能够表现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的意志?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提高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课文的能力,理清课本的书写思路等。这样有意识地训练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为学生学习初中语文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渐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二、改善学生语文诵读能力的衔接工作质量
开展小升初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学工作者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诵读,让学生自行感受和领悟文章内容传达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文章的意义。不仅如此,语文教学工作者还要依据S版教材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提高诵读的能力和水平,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教师要对课文中用词准确、精妙修辞、动作描写惟妙惟肖、语言生动、神态描写活灵活现的句子等给学生进行精心讲解[2]。例如,在指导诵读《日月潭》的时候,应当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师提问:哪些同学偏好于清晨日月潭的景象?然后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之前准备好的清晨的日月潭景色图片,选取部分学生阐述自己看到的景色。然后指导学生诵读,此段适宜采用比较轻柔和缓慢的语调,这是因为清晨时分,人们正沉睡着,因为担心吵醒人们,以免打破清晨日月潭静谧的美景。教师继续提问:大家能够指出日月潭的景色在中午的时候有哪些不同之处?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最后展示图片。说相应的答案,教师进行点评,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午的美景。教师紧接着问:文中采用了哪些形象描写日月潭在雨中的美景?用什么来比喻日月潭周围的景物?什么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学生作答,教师点评和指正。教师问:哪位学生比较喜爱日月潭的雨景?学生回答,然后展示图片,指导学生诵读,此部分的第一句音调略高,这样才能彰显晴天日月潭的美丽。然后在诵读第二句的时候语调要比较舒缓,以此显现日月潭在下雨的时候那种朦胧的美丽。
三、提高写作和阅读的衔接工作质量
写作和阅读在小学语文中的难度比较小,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础性词语的运用,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思想感情。写作要求语言优美、用词精准、中心意思表达清楚,而且善于运用各种写作手法,掌握文章基本类型的写作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掌握基本阅读技巧等[3]。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引导学生复习所学习过的课文,多多联系课后习题,积极参与各种写作和阅读的比较。不仅如此,学生也要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的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摘抄相关的语句,多背诵和识记,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逐渐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方式。从生活中积累相关的表达材料,让学生在课外积极收集相关方面的材料,利用正确的方式拓展阅读的视野。课外学生可以多多阅读《读者》、《意林》、《爱的教育》、《春水》、《繁心》等,同时也能够阅读一些国内外的名著,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不断提高写作和阅读的基本能力。
四、结语
学生在小学升初中的时候会因为相关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语文学习兴趣下降,成绩平平[4]。这就需要教师紧密联系实际,选取有效对策提高中小学语文的衔接工作质量。
㈢ 小学高年级语文如何教学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啦,在中国几千年的古文化大国里,语文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人们从开口说话起就离不开语文文化。那么好的语文文化知识就要从小练习培养起。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训练课,其中包括字、词、句、篇(篇章、段落)的知识,语法、修辞、逻辑、文学、作文的知识;要着重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孩子的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我们从家庭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家长应着重加强对孩子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它包括口头的听、说和书面的读、写两个方面。
1.积极鼓励孩子学会说普通话,训练孩子说完整的话,要求孩子有条理地说话。
孩子从会说话时就要学习说普通话,学说普通话是发展孩子口头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必经之路,对于孩子掌握规范语言和书面语言,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重大意义。为了训练孩子说普通话,可以让孩子练习“绕口令”之类的口语活动项目,如“s”“sh”分不清的,可让孩子读、说这几句话:“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十四不要念成sísì,四十不要念成shìshí。说话要实事求是,计数不能似是而非。”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讲普通话,有些孩子在学校学了普通话,老师叫他们平时尽量讲普通话。因此,孩子在家里也应学普通话,如果他讲得不好,家长不要讥讽他,而要鼓励他。会讲普通话的家长,可用普通话和孩子进行交谈。
2.帮助孩子打好识字的四个基础。
汉语拼音、汉字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独体字是孩子识字的四个基础。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和初步自学能力,而这两个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语文和其它学科的兴趣和发展孩子的智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因此家长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1)帮助孩子准确、牢固地掌握汉语拼音。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字的形、音、又没有必要的联系,不少字音、形脱节,给孩子识字造成困难。掌握汉语拼音就能依据音节,准确、迅速地读出字音。低年级拼音教学的要求是:学会二十三个声母、二十四个韵母,掌握四声,学会十六个整体认读音节,初步掌握拼音的方法。小学阶段所学的生字全部用汉语拼音注音,用它当拐棍帮助识字,以达到正确朗读课文,学说普通话。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汉语拼音是累赘,不易记住,不如直接学汉字,这是不了解汉字难学的特点;二是没有认识到学习汉语拼音的重要意义。
(2)帮助孩子准确、熟练地掌握汉字笔画、独体字、偏旁部首,引导孩子仔细观察,辨清字形、理解字义,读准字音。
汉字是方块字,它是按不同的笔画结构装配在一起的。由于笔画的形状、数目、长短和位置不同,字形也各异,因而出现不易辨认的形近字,如“由、甲、皿、血、土、士”等;形体复杂的难字,如“蝴蝶”等不易书写;一字多音,如:“长大”、“长短”等不易运用。汉字的这些特殊性和低年级孩子的感知觉、思维能力水平的局限性等,在辅导孩子学汉字时都要引起重视。
(3)家长不仅要求孩子能识字,还要认真写字、默写。
也要会使用自己学过、学到的字,教给孩子看图识字、部件识字、归类识字、基本字带字识字方式。
3.要帮助孩子学好语文,家长必须给孩子买一本字典(“新华字典”或“小学生字典”)或词典。如果孩子遇到生字或不理解的词来问自己,家长应指导孩子去查字典、查词典,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开始查字典、词典的速度一定很慢,但只要家长加以指导、鼓励,速度会逐渐加快的。而一旦培养了孩子查字(词)典的习惯和能力,他就找到了一位可以随时请教的好老师,从此就很少给家长添麻烦了。但不能忽视要教给孩子正确理解词义的方法,归纳起来一般为7种:
(1)根据词的内容、范围,选择正确解释。(2)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词的基本义。(3)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4)找词中的近、反义词理解词义。(5)由个别词到综合的方法理解词义。(6)从词语的来源,加深理解词义(7)结合作品的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4.根据句子的语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句子不同特点,帮助孩子认清各种句子的用途。
(1)陈述句是告诉别人一件事情的句子,句尾用句号。(2)疑问句是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的句子。(3)祈使句是要求对方做一件事情的句子,句尾用句号或感叹号。(4)感叹句是抒发强烈感情的句子,句尾用感叹号。
5.为了把句子说和写得准确、鲜明、生动,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家长必须指导孩子学习一点常见的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知识。既要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又要掌握它们各自的用法。
(1)比喻就是打比方,一般都有比喻词。(2)拟人就是把事物比作人来写。(3)夸张就是对人或事物作有意地夸大和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4)排比就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接连说出来。5)设问就是自问自答。(6)反问有肯定的反问和否定的反问。
6.家长要帮助读中、高年级的孩子学习写作文。
作文是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是一个人的思维水平、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将来参加工作也离不开它。作文有“片断作文”、“口头作文”、“笔头作文”。
7.指导孩子阅读方法,培养孩子良好读书习惯。要使孩子会说话,会作文,必须指导孩子多读书。注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凡是孩子感兴趣的就乐意学。
有了这些方法,我想孩子们的语文教育再也不是问题啦,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学好语文课从小打好基础加油吧。
㈣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重视单元导读,培养单元整合意识
解读教材发现,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专题把各项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每组教材的“导语”,通过简单的几句话,点出本组的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简短的导语点明了本组的主题--童年。后面的课文、语文园地等都围绕这一专题来安排。这样的编排体系,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首先关注导读的导向,并根据导读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训练,而且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阅读导读的习惯,在每单元学习前花上三、五分钟读、议导读,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单元整合意识。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愿望”。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个体的自主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教师应面带笑容,和蔼亲切,愉快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学生,让学生想读、乐读、真读。如在教学李白诗歌《望庐山瀑布》之时,先放轻音乐,然后用幻灯或信息技术展示庐山瀑布的奇丽、雄伟、壮观之景,师生在声、像情之中进入诗的意境,心随情动,情动与辞发。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其启蒙而引其趣”,引导学生阅读兴趣的坚持,让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兴趣持久。
三、鼓励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以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主动去思考,咀嚼文本、品味文本,读懂文本,读活文意。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我一般遵循如下的“三步曲”: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然后逐步过渡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进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十九课《最大的书》时,教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就题目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如“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子?”“为什么称为最大的书?”“最大的书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教师再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并稍加点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的具体特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大胆放权: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思考,大胆提问;二是创设民主、宽松的阅读环境,拓展学生的阅读时空;三是精心设计“问题”,教会学生质疑,深于文本探究。如教《山行》这首诗时,任让学生阅读,品味诗中作者的心情以及让学生自己在回家路上时有什么感受,谈体会。
四、教会学法,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1、分布阅读,培养良好读书习惯。正确朗读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习惯的培养,是小学语文课堂重要的教学任务,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读书三步曲”,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的读才有实效。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多元化解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永远是以问题开始的,鼓励学生对文本尝试多角度质疑问难。比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思考点:(1)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撞柱子,为什么?(2)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不出胜负?(3)廉颇负荆请罪,他到底有没有罪?这一设计,学生阅读后,会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
3、发展求异思维,突出创新思维。如教学课文《落花生》时,虽文本朴实无华,但真情实感跃于纸上。让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花生与做人有什么联系?平凡与伟大,怎样理解?
4、拓展思维空间,激励想象创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思维。如一问多答,一词多解。教学《跳水》一文时,让学生阅读,想象“当船长逼儿子跳水时”,会有哪些结果,你对此有什么感受?从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收获。
㈤ 如何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突破重难点
如何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突破重难点
相对其他科目,语文的工具性很强,应做到知内识容与能力并重。不管知识还是能力,都指向听、说、读、写。四项都是重点,但第四项是难点。小学语文教学重难点有阶段性,低、中、高年级分别有不同,六年级时字词教学不是重难点,但在一年级时却显得尤为重要。就是每一册的各个单元的教学,也不相同。要确定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必须在吃透教材和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才能做出。(你的问题既可作一篇论文,也可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
㈥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有哪些
1、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如何准确得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就是写作文。
㈦ 如何教好小学高年级语文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促进人的整体发展。而当今的语文教学都侧重于理解,即琐碎的分析文章,而造成目的的错位,要求的越位,语言学习的不到位。所以,从实际出发,应把学习语文的力度移位到运用这个环节中,从运用中促进理解。而学会运用,就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也强调了积累、运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生必须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在与老师、同学,在与社会、家庭的语言交际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灵活地运转起来,我在以下方面作了尝试:
一、灵活组织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般是一篇接一篇课文教,受到薛法根老师“组块教学”的启发,我试着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淡化课文间的严格界限,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法”。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因为有着某些方面的共同点才组织到一块的,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共同点集中训练语言。教学时,把一个单元看成一篇课文,从整体入手,先由学生自由读通每篇课文,然后由学生初步读懂自己所喜爱的课文内容,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疑义,再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组织教学,进行词语的组块,句子的组块,段落的组块及写法的组块,让学生在各种块中同中求异,得到内化与积累。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速度和效率,也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的自由度,减少了分析,注重了实践,使学生的语言训练得到充分的落实。
二、精心设计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日本著名教学家斋藤喜博甚至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可见,“问”是何等的重要。但老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问题提得好,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达到了运用中理解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提好问题:首先问题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要教师善于从新的角度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意料,能促进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寻求答案。比如我常预先设计或在教学中随机捕捉一些争议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辨个明白,争个透彻。其次,问题要有容量。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余地,能促使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地去解答。如一题多解、一题多练、一题多议等。在次基础上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细致地指导学生“说什么”,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明确“怎么说”。
三、巧妙创设情景
教师根据文意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表演、演示等活动,入情入景地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使情景的设置与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达到了“寓教于乐,乐而不嬉”的目的。课堂上,我常随意捕捉或有意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在无意中学会运用语言。学完了《爬山虎的脚》,就让学生用“我”的口气对爬山虎的习性和特点作自我介绍。有一次课堂上,一只小麻雀突然撞进了课堂,怎么飞也飞不出去,这下,学生的眼光都随着麻雀忽上忽下,忽做忽右地移动。于是,我也就停止上课,干脆让他们尽情地看。终于,麻雀在班级中逗留了五、六分钟,飞出窗外。学生也都回过神来,我顺势就刚才麻雀怎么飞进教室,如何在教室里飞的,又是怎样飞出教室的以及同学们的表现、心情和对这件事的看法等作自由发表,发现平时不大讲话的几个学生也有了表达的欲望,课后还将一篇篇具体而生动的文章送到我的手里。
四、营造轻松氛围
鸟儿高飞,需要广阔高远的天空;学生展现自我,则需要自由宽松的氛围。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参与紧密相连。当学生的情绪处于一个积极振奋的状态时,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压抑,一个个奇思妙想,才会如泉喷涌。因此课堂上应给学生营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据了解,美国的小学生上课不用排坐,不背手,而是围者团团坐,相互交谈,也没有“不许做小动作”的批评。我有时也常采用这种小组形式的课堂教学,便于交流和讨论,还能互相学习。另外,师生间平等融洽的关系是制造轻松氛围的前提,让学生感到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是在共同学习。在课堂上,学生有时会再现一些奇特甚至有点荒诞的想法或回答,此时,教师应保护、鼓励学生这种创新意识,切不可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培养学生有大胆能说的习惯,在自由言论中进行语言实践。
五、扩大学科外延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它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自然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实际上,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等,封闭起来,是学不好语言的。所以,语文学习,仅仅是在课堂上是不够的,我试着把语文学习搬到校园、社会、大自然这个课堂内进行。基础训练“听话、说话”中有一个当小导游的内容,在指导的基础上,我带领学生身临其境,来到校园中,以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我们的校园。不仅是对课文的实践运用,还为习作训练做下了良好的准备。
不管怎么说,语文教学应走向运用和交际,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真正体现“小学语文”的作用。
㈧ 小学语文教学中高年级常用哪些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素质教专育要求教师属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