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师教学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审美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审美能力

发布时间:2021-02-21 11:00:26

㈠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课标》指出:“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1]。数学也是一种美学,数学所揭示的规律,深刻地表现了客观世界在数量与形式上的美。数学有自然科学皇后的美称,不仅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也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英国著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罗素认为“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待它,不仅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深入挖掘并艺术地表现出数学美的特征,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深层次探求知识的欲望。
一、借助定律,挖掘数学形式美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美的形式感染诱发学生,就可以摆脱枯燥乏味的讲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运用大量生动的感性材料进行解说,以数学美的魅力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心里引起联想和想象来加入并促进理解学习内容,更迅速地掌握学习内容。
如黄金分割律0.618,这个美学数字无处不在。神学家阿奎那曾说过:“愉快的感觉来自恰当的比例”,这个比例就是黄金分割比。人的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不管是人体结构的整体,还是人体的局部,到处可以寻觅到黄金分割律的比值0.618。眼睛、耳朵、鼻子的宽与长之比是0.618;人的肚脐以上与肚脐以下的比值也是0.618。
再如宽长比为黄金比的矩形称之为“黄金矩形”,在这个黄金矩形中分出一个正方形,位于左边,右边剩下的仍是一个小的黄金矩形。在这个黄金矩形中再分出一个正方形,位于上边,下边剩下的是一个更小的黄金矩形。一直继续下去,就会得到一个“黄金矩形套”,里面有无数多个黄金矩形。我们用一条光滑的连续曲线把所有正方形的顶点连接起来,得到的就是对数螺线或等角螺线[2]。海螺、蜗牛的外形就非常近似于对数螺线。黄金矩形被美术界公认为“地球上最具有调和性而美丽的矩形”,其图案常常现身于艺术中诠释美,古希腊的帕德嫩神庙就含有黄金矩形。在举世闻名的巴黎埃菲尔铁塔和维纳斯塑像中都能找到这种比例数字。可见人类对自然的审美是物质性的。出于对人类身处的世界的适应,审美绝非主观先验的东西,正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语所阐释。设计应该是对自然的高级模仿――而这种模仿必须是认知清楚基础之上的主观能动的行为。
二、联系实际,展现数学自然美
数学美的另一体现是它可以客观地反映自然美,大自然中的美都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细心观察日常生活和艺术活动,就会发现随处可见数学的自然美。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美和大自然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数学的魅力,从而在教学中形成主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在美的熏陶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造性潜能,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如花儿的美丽除了与缤纷灿烂的颜色有关外,还与花朵的排列和花瓣数目有关。数学中的菲波那契数列就巧妙地解释了它。菲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为Fn=Fn-1+Fn-2(Fn1=F2=1,n为大于2的自然数),这个数列是由十三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意大利数学家菲波那契在他所著的《算盘全集》中提出的。经研究,自然界中的许多花瓣数目都符合该数列。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朵花的花瓣数目都是3、5、8、13、21、34、55……数学方程与曲线和花儿有机地结合,给数学美增添了新的内容。x3+y3=3axy在现代数学中称之为“笛卡儿叶线”,曾被著名数学家笛卡儿取名为“茉莉花瓣”,这一方程代表的曲线可以表示某花的外部轮廓。科学家对植物叶子和花朵的图案也作了研究,发现辐射对称的花和螺旋排列的果,它们在数学中符合黄金分割的规律。蜜蜂的蜂房是自然的对称形式,这种建筑轻巧坚固,美观实用,是一个典型的完全满足数学规律的美学建筑。英国数学家马克劳林经过研究证实,这些蜂房的六角形窝洞的六个角,都有一致的规律,钝角等于109°28′,锐角等于70°32′,并且还能以单薄的结构获得最大的强度。这种巧妙对称的协调,正是体现数学当中的自然结构美。
三、挖掘内涵,探索数学对称美
从古希腊起,对称性就被认为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毕达哥拉斯说:“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体,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因为,这两种形体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所以,对称是一种平衡状态,是美的形式。
在数学中,对称的概念、对称的运算、对称的图形、对称的公式、定理等等,对称现象不胜枚举。对称给人以均衡、完美、稳重、简单、和谐、匀称的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方法的启迪。如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可使运算过程简化,所得的方程简捷。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式、方程、几何图形所具有的对称性解题,思路灵巧、解法简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解题美的感染力,从而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对称美能起到优化解题思路和简化解题过程的功效。通过探求对称美、利用对称美、掌握对称美的规律,达到认识数学解题的规律。
四、综合提炼,追求数学统一美
数学的统一美,美在揭示了数学的普遍联系上,美在数学对客观世界和谐协调、井然有序的真实反映上,尽管内容绚丽多姿,却能互相转化、结合。中学数学中的互补概念、互否命题或互为补集思想都是对立的统一;几何、代数、三角间相互转化,都可以表明各种数学思想与形式是和谐统一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能从形式多样的解题方法中指出统一的解题思想,对某些类型的题目,作进一步的概括综合和挖掘提炼,或从整体上把握内容,可使初学者更好地发现美的所在。教师如能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潜在因素,充分展示数学美的统一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建立“知识链”,形成知识网络,提高思维的概括性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
五、多方审视,揭示数学和谐美
数学的和谐美一是体现在形式的简单性。如,数学语言是简单统一的符号语言;数学的出发点是简单、明晰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是化繁为简的过程。所以,简单性是数学美的特征,也是数学所要求的,从杂乱无章的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再用简单的数学形式表示,然后反过来又解释更多现象,这正是我们数学的威力美的体现。二是体现在数学比例与优美的曲线或图形的形式美。比如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其两直角边的平方和a2+b2=c2;再如圆周长公式C=2?仔r这个初等数学公式,揭示了圆周长和半径之间的一种简洁、奇妙、和谐的比例美。三是体现在理论体系内部的严谨。数学体系是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些概念、公式或定理,并通过简洁的推理证明出各种令人惊叹的公式和定理,充分表现了其内在的和谐性,从中感受到一种崇高、博大、妙不可言的和谐美。例如,从等式ab=N出发,①已知a、b求N这要用到乘方运算;②已知b、N求a用到开方运算;③由和谐美原则,已知b、N求b用到一种新的运算即对数运算。只有这三种运算融为一体,才能完美地揭示ab=N中的运算关系,若没有对数运算的引入,这似乎是一个残缺的“月亮”,就为求指数运算带来了困难。 数学中的和谐美贯穿于全部数学体系之中。课堂上习题教学如果全方位多角度审视分析,通过寻求数、式、形之间内部和外部的和谐美,猜想条件和结论间的和谐美,使学生觉得数学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趣味和千变万化的风采,和谐的审美原则还能帮助学生制定解题策略和指明解题方向。数学美的和谐性特征,让学生对前后知识进行比较,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的有序结构和解题的方法体系,这样可以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
六、出奇制胜,感受数学奇异美
在数学中出现一种新而不平常的关系结构,能在人们的想象中诱发一种乐趣,在人们心灵深处产生出一种愉悦的惊奇,这就是数学的奇异美。数学的发展就象精彩故事一样的波澜壮阔,此起彼伏,扣人心弦,令人陶醉,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是和谐与奇异的统一体。
奇异美显示出客观世界的多样性,是数学思想的独创性和数学方法新颖性的具体体现。奇异,包含着多方面的含义,一是新颖、富有创造性,具有独特之处;二是新奇、出乎常识和预料,使人赞叹、惊愕。奇异美即在于求“新”、求“异”。这恰好符合人类在科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精神。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统一各部分的新理论,同时又不断出现无法包括在这个理论之中的奇异的对象。这些奇异的对象又反过来促进数学的发展。历史上,哥德巴赫猜想,地图着色的五色问题,都引起了无数数学家的无限兴趣。从有理数发展到无理数,从实际中一维、二维、三维空间,到抽象的n维空间的建立,从有限的观念,到无限的观念的认可,每一次认识上的深化,都导致了数学理论的重大进展。可以说,数学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产生奇异性,又不断解决奇异性的历史。在数学中,许多奇异对象的出现,一方面打破了旧的统一,另一方面又为在更高层次上建立新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数学中出人意料的反例和巧妙的解题方法都表现出奇异的美,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某些数学问题若能抓住其“个性”,不但能获得令人惊叹不已的解法,还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奇异美,感受到创造的喜悦和成功的乐趣,从而令人陶醉神往。这种奇异美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在认知上的局限性,增强了学生对真理的追求。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数字美、符号美、构图美,培养了学生审美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鉴赏力。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增强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喜爱,并通过“内化”逐步迁移为对数学知识的强烈追求,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通过正确地引导学生审视数学美、挖掘数学美、创造数学美、追求数学美,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王国,陶冶精神情操,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心灵受到开启,精神得到升华,感情产生共鸣,知识得到丰富,使整个课堂教学形象化,提高学习效率。

㈡ 如何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众所周知,美术来源于生活,并且最终运用到生活的感悟中去,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若能合理地借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去开发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视野,对于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具有极强的催化剂的成效的。具体来说,教师要善于将课堂中所教授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吸引学生关注的眼球,并且逐步地培养他们的课堂主人翁意识。比如在教学生画小鱼儿的时候,可以尝试着将课前准备好的容纳几条漂亮小雨的小型鱼缸搬进教室。在学生争先恐后的赏鱼过程中,教师可以借机提问“鱼儿有哪几种形状呢?”、“鱼儿身上的花纹像什么”之类的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得出诸多可贵的五花八门的答案。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会到了无限的快乐,而且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善于发现美好的眼光和能力,为课堂教学成效的增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有,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成绩、领悟能力等因人而异,在实行生活化教学的进程中,教师要善于仔细认真地去发现每一个学生所拥有的不同的天赋,给他们布置的学习任务要根据他们不同的个性成长特征,而且教师要善于融入到学生的世界中去,陪伴他们在课堂中、课外游戏等过程中去探索美术的踪影,感悟美的存在。从而为小学生潜能的挖掘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也使得美术课堂教学质量能够登上更高的层次。

㈢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实施美育,不仅仅是艺术学科的责任,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是实施学校美育的基本途径。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担负着美育任务,教学中应有机渗透美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涵养学生对知识真挚的情感,从而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让学生感知、欣赏和理解数学美。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空间形成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拉普拉斯曾经说过:“那里有数学,那里就有美。”因此,认真钻研教材,发掘小学数学中广泛而丰富的审美内容,就成为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前提和关键。下面,谈几点建议。
一、在愉快中渗透美
我们知道,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总是利用生动的直观教具,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表象,然后再从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而美育所凭借的感性材料本身就是知识的重要来源,美育以美的形象育人,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仅不会妨碍数学教学,相反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促使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数学教学中美的形式,绝不仅限于算术美、图形美等,在多数情况下,更应该强调教师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讲解,巧妙的启发,优美的板书,去创设一个美好的教学情景。只有在这种美的教学情景中,才能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思维能力、欣赏能力和感情的陶冶同时活跃起来,否则就会使学生感到烦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学中实施美育对于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二、在教材中渗透美
数学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各地对小学数学教材都进行了重新修订。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博古通今,形式新颖,更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美是数学教材中固有的,数学教师应善于用美的眼光审视教学内容,去挖掘、整理、显示出教材中的数学美,并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处处创设美的氛围,寓美学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三、在兴趣中渗透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得诱发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看图写算式。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列出加法算式后,再连加,越来越麻烦之后,能否简便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没有更简单的表示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此时教师顺水推舟,因势利导,问:谁能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来解决呢?有生说:可以用乘法。此时学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初次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展现数学之美,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在情境中渗透美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觉虽然有所发展,但发展水平十分有限。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借助美育的原则和方法,给学生较强烈、较新颖的感知。如一位教师在讲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且有余数的除法时,用故事这样引入:“一天,猪八戒到花果山去玩,恰好悟空不在家。八戒就带着30只小猴子去摘了100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对小猴子说“你们一共30人,每人得3个,剩下的一个就给猪伯伯吧”八戒怕小猴子们不相信,还列了一个算式。没多久,悟空回来了,知道了这件事,斥责八戒不老实、欺骗小猴子。一下子把小猴子弄得莫名其妙。悟空指责他不老实的理由在哪儿呢?”这种讲法与直接引入相比,其优势是不言自明的。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美育首先斥之于生动的形象,进而斥之于丰富的情感,把小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学习对象上来。为进一步学习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五、在形式中渗透美
形式美,它是用数学的骨架构造的,却被赋予了非数学的血肉。因此它不再干瘪,而是丰满起来了。于是它们在小学生的眼中也成了“美的事物”。比如说单个的“+”号,你看不出它有什么美。但是通过下面的小故事它就会“美”起来:有一只小狐狸躲在大树下掉眼泪,因为森林里的动物都不喜欢和它做朋友。森林女神知道了,就送给小狐狸一支“加号魔棒”。女神说有了“加号魔棒”就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小狐狸拿着魔棒经过河边,3只鳄鱼和5只青蛙都笑眯眯地过来和小狐狸打招呼。小狐狸数一数,哇!它有8个好朋友了……这里,枯燥的加号摇身一变成了充满魅力的“加号魔棒”,怎么能不让学生感到它的可亲呢?这种“形式美”对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对形成学生长久的数学兴趣是何等重要啊!
六、从习题中渗透美
数学应用题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数学计算问题。教学时要善于发掘其中的美育价值,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例:“学校开展植树活动,低年级205人,每人植1棵树,中年级198人,每人植2棵树,高年级226人,每人植树3棵,全校共植树多少棵?”我教学时,在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植树造林能美化家园,改善环境;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这是一种美的行为,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和捕捉,就会发现小学数学中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美的因素,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要善于挖掘美的素材,借助行之有效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艺术,使所有学生在美的感受中积极思维,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做到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又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

㈣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阶段总结报告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一、借助中国数学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祖国,是每个民族的灵魂。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国人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情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数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当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必然会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如在《有理数》这一章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关于负数取得的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洲则早了一千多年。在几何教学中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祖冲之是第一个算出圆周率到七位小数的人,比外国人早一千一百多年。通过这些事例的介绍,让每个中学生懂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过去和现在在数学领域中都有过极大的贡献,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以培养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形成科学世界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矛盾转化的规律,把未知转化成已知来解决,如解方程(组)中的由“高次”向“低次”转化,“多元”向“一元”转化,分式方程整式化,无理方程有理化等,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能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又能使学生掌握处理数学问题的转化思想和技能,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二、借助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不仅要善于把教材作为数学知识来传授,而且要善于把教材作为德育内容来渗透。但教学时,不能不顾及教材的体系和特点,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而是要将德育内容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随风潜入,育人无声,使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方程及方程组的应用时,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分析,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尤其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三、更新教育观念、改变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规律和性质都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而归纳总结出来的。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及创新探究等能力。就教学方法而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学会与人交流,尝受成功的乐趣。探究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有利于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增强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发展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主动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体验到求知的欢愉和成功的快乐,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社会责任感,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教学《直线平行的条件》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认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通过用量角器亲手度量同位角的度数,从而得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把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还可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内错角相等怎样得到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等,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按照说点儿理—说理—推理—符号说理等不同层次,分段安排,逐步让学生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如何转化为数学问题产生好奇心,从探索规律中增加数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学会倾听、交流、反思,发展科学思维,增强科学精神。事实上,数学教学形成的推理意识对于形成正直、诚实、不轻率盲从的道德品质,形成尊重真理的习惯和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都有积极的作用。解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纠正错误的勇气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坚强的毅力,数学审美;又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价值观念和对美的追求。通过数学教育,还可培养责任感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爱国精神,数学教育的德育价值甚至胜过空洞的政治说教。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目的是学习的动力。只有目的明确的人,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学习目的教育放在首位。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意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学习目的教育放在首位。在教学中,还应当困难、坚忍不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七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如注意力的培养、长期反复思考同一问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等。使学生形成不怕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五、示范导行,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作用体现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总之,不论是师、生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此外,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使人性养成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㈤ 怎样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审美欲望
可以说美术是一门培养审美情趣的艺术学科,“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艺术”。艺术教育即情感教育,这句话虽有点偏颇,但从其功能上讲,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则无可非议,如一次野外写生就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内心捕捉没、感悟美,可以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则尽收眼底,可感悟在心,可谓美不胜收,那种对祖国及其山川的感情油然而生,美也真的在其心了。不仅如此,美术作品也常常给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并将其内在美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从中受到爱美情感的感染,使他们的身心徜徉于作品之间。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不知曾经征服了多少人,那神秘的梦幻般的微笑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和畅想。罗中立的著名油画《父亲》,那古铜色的布满皱纹的面容,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巨变,见证着生活的操劳艰辛,一副烟袋更让人引发出更多的思考,忧郁而又深邃的眼神里饱含着多少的思索、企盼和平凡的愿望追求。此时人们的心中便会升腾起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父亲形象。心中感悟出的也便是那深沉的父爱,内心里所涌动的是无以名状的感恩与回报。
所以美术教学要时刻绷紧感情这根弦,善于把握课程内容所表现出的感情因素,将其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 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就要加强情感教育,可以让他们走出课堂,到广阔的外界空间,置身于真实的美境之中,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会更真切,感情也会更强烈。同时,要多参观、欣赏、解读和临摹作品,从作品中感受生活、自然和人生,真正领略艺术之美,心之所向,美之所在。
二、静心创设富有感染力的多媒体教学情境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新一轮的春天,拓宽了教学的视野和手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若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将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提供不可多得的活力源泉。详细一点来讲,首先,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奇的事情保持着时刻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教师可以恰好借用这一性格特征以及最新的教学需求,将教学内容通过动画、声音以及动态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主动积极性和热情,在使得学生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比如在教授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达“一年四季”之时,教师就可以将具有季节代表性的图片、声音等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彷如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感受到绘画的更高境界,让他们感受美、理解美,拓展自身的思维空间,创作出更好的美术作品。其次,艺术欣赏只有在师生对绘画作品从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前提下,才能在更高的程度上发掘其中更美的内涵。因此,教师要经常性的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了解他们的最新思想动态及兴趣所在,使得所选取的教学素材更加符合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要求,在拉近师生距离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不断强化,也利于美术教学课堂教学氛围的更加轻松与和谐。
三、发挥生活化教学的魅力
众所周知,美术来源于生活,并且最终运用到生活的感悟中去,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若能合理地借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去开发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视野,对于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具有极强的催化剂的成效的。具体来说,教师要善于将课堂中所教授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吸引学生关注的眼球,并且逐步地培养他们的课堂主人翁意识。比如在教学生画小鱼儿的时候,可以尝试着将课前准备好的容纳几条漂亮小雨的小型鱼缸搬进教室。在学生争先恐后的赏鱼过程中,教师可以借机提问“鱼儿有哪几种形状呢?”、“鱼儿身上的花纹像什么”之类的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得出诸多可贵的五花八门的答案。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会到了无限的快乐,而且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善于发现美好的眼光和能力,为课堂教学成效的增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有,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成绩、领悟能力等因人而异,在实行生活化教学的进程中,教师要善于仔细认真地去发现每一个学生所拥有的不同的天赋,给他们布置的学习任务要根据他们不同的个性成长特征,而且教师要善于融入到学生的世界中去,陪伴他们在课堂中、课外游戏等过程中去探索美术的踪影,感悟美的存在。从而为小学生潜能的挖掘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也使得美术课堂教学质量能够登上更高的层次。
四、以情促教,美化心灵
美育即是以真善美去净化人们的心灵。小学生的思想简单,心灵单纯,在这一阶段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的净化是最佳时期,教师在进行美术授课的过程中注重以情感带动教学的进展,将会获得不可比拟的教学成效。古语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进程中,注重自己的言行给学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作用,要以和善的笑容、亲切的言语去感化学生, 让学生明白与人相处的基本要求,引导他们逐渐明白每个人的价值与存在意义,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长期的教学努力。还有,教师可以借助“我爱爸爸妈妈” 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回忆生活点滴中的体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平时生活中爸妈关心自己的细节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配上温情的文字, 在课堂中每个学生都一一展示。教师要随时给予学生一些言语鼓励和引导,让他们明白亲情的重要、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让学生的美的情感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不自觉中审美能力自然得到了更加强化的锻炼。以情促教还要求教师要善于跟学生家长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逐步地培养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使得审美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充分地体现出了美术课程的价值。

㈥ 浅谈如何在小学中开展审美教育

音乐教师是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专门人才,是人类音乐文化的传递者和传播者,因而音乐教师的素质决定着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为了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小学音乐教学卓有成效地整体提升,新课程标准的整体推进。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要求外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教师的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动方向。作为新形势下的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就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交流者,从修剪枝杈的园丁转变为启迪学生智慧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把传统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新型的朋友关系、伙伴关系。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使学生享受成功的满足,获得审美愉悦体验,进而使学生喜欢音乐,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变主动,在合作中学习成长,同时达到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二、教师具备丰富的音乐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 音乐课是一门综合的学科。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把音乐课讲得形象、透彻、生动,从而激发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因此,我们要不断地进行音乐方面的进修与学习,使自己的音乐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理论知识,懂得心理学与教育学,学会正确地揣摩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有效的音乐课堂中学到音乐知识,并在学习中体验着、快乐着。 三、教师具备专业的音乐技能 在音乐学科领域中,“唱、弹、跳”是所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大基本功。“唱”即歌唱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唱”在音乐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激励性。歌唱教学是训练学生音乐感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能给学生带去最直接的美的感受。“弹”即键盘弹奏能力和即兴伴奏能力。只有具备娴熟的、能为各种风格的歌曲伴奏的即兴能力,才能组织好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跳”即舞蹈表演能力。新课标强调师生的互动性,使整个课堂处于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音乐教师的舞蹈表演能力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的特点,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引导学生体会音乐、表演音乐,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音乐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学科,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 要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基本素质,除了具备以上几点,还得具备其他各种综合能力,比如,现代信息技术能力、课后教学反思能力等等。总之,无论教师是提高哪方面能力,一切都得以学生为本,将学生视为教育主体,关爱学生,只有这样,音乐课堂才能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㈦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么渗透美育

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拉普拉斯曾经说过:“那里有数学,那里就有美。”因此,认真钻研教材,发掘小学数学中广泛而丰富的审美内容,就成为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前提和关键。下面,谈几点建议。
一、在愉快中渗透美
我们知道,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总是利用生动的直观教具,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表象,然后再从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而美育所凭借的感性材料本身就是知识的重要来源,美育以美的形象育人,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仅不会妨碍数学教学,相反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促使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数学教学中美的形式,绝不仅限于算术美、图形美等,在多数情况下,更应该强调教师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讲解,巧妙的启发,优美的板书,去创设一个美好的教学情景。只有在这种美的教学情景中,才能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思维能力、欣赏能力和感情的陶冶同时活跃起来,否则就会使学生感到烦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学中实施美育对于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二、在教材中渗透美
数学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各地对小学数学教材都进行了重新修订。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博古通今,形式新颖,更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美是数学教材中固有的,数学教师应善于用美的眼光审视教学内容,去挖掘、整理、显示出教材中的数学美,并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处处创设美的氛围,寓美学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三、在兴趣中渗透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得诱发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看图写算式。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列出加法算式后,再连加,越来越麻烦之后,能否简便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没有更简单的表示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此时教师顺水推舟,因势利导,问:谁能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来解决呢?有生说:可以用乘法。此时学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初次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展现数学之美,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在情境中渗透美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觉虽然有所发展,但发展水平十分有限。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借助美育的原则和方法,给学生较强烈、较新颖的感知。如一位教师在讲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且有余数的除法时,用故事这样引入:“一天,猪八戒到花果山去玩,恰好悟空不在家。八戒就带着30只小猴子去摘了100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对小猴子说“你们一共30人,每人得3个,剩下的一个就给猪伯伯吧”八戒怕小猴子们不相信,还列了一个算式。没多久,悟空回来了,知道了这件事,斥责八戒不老实、欺骗小猴子。一下子把小猴子弄得莫名其妙。悟空指责他不老实的理由在哪儿呢?”这种讲法与直接引入相比,其优势是不言自明的。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美育首先斥之于生动的形象,进而斥之于丰富的情感,把小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学习对象上来。为进一步学习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五、在形式中渗透美
形式美,它是用数学的骨架构造的,却被赋予了非数学的血肉。因此它不再干瘪,而是丰满起来了。于是它们在小学生的眼中也成了“美的事物”。比如说单个的“+”号,你看不出它有什么美。但是通过下面的小故事它就会“美”起来:有一只小狐狸躲在大树下掉眼泪,因为森林里的动物都不喜欢和它做朋友。森林女神知道了,就送给小狐狸一支“加号魔棒”。女神说有了“加号魔棒”就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小狐狸拿着魔棒经过河边,3只鳄鱼和5只青蛙都笑眯眯地过来和小狐狸打招呼。小狐狸数一数,哇!它有8个好朋友了……这里,枯燥的加号摇身一变成了充满魅力的“加号魔棒”,怎么能不让学生感到它的可亲呢?这种“形式美”对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对形成学生长久的数学兴趣是何等重要啊!
六、从习题中渗透美
数学应用题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数学计算问题。教学时要善于发掘其中的美育价值,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例:“学校开展植树活动,低年级205人,每人植1棵树,中年级198人,每人植2棵树,高年级226人,每人植树3棵,全校共植树多少棵?”我教学时,在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植树造林能美化家园,改善环境;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这是一种美的行为,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和捕捉,就会发现小学数学中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美的因素,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要善于挖掘美的素材,借助行之有效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艺术,使所有学生在美的感受中积极思维,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做到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又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

㈧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敢问到爱问再到善问的过程。教师只有主动地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学习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在提问中获取新知呢?结合我们三年级的课题研究,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明确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发展数学思维,驱使学生积极思考,质疑、解疑,最终达到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从而创新。所以说,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是成就事业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得出更为重要”。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所具有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教师转变角色,依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我精心设计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不是代替教师的提问,教师的提问应起到加深探索、画龙点睛的作用。 2、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培养提问意识: 学生的提问能力其实是一种心理素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语言技能的综合能力。小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敢提问,害怕提问不好被老师、同学讥笑,或是不知从何而问,久而久之,在课堂上不乐于、不敢于提问。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呢?课堂教学中,创设师生间平等、轻松、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要“蹲下来看孩子”,从他们的视角看问题,积极地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者”、“朋友”式的关系。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有些同学的问题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教师也应该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认为都懂了,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尝试解答。
3.教给方法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问:
学生只有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问题的实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或是提的问题过于简单、机械,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和厌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知道“问什么”、“怎么问”,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学会提问。①从课题切入,培养提问能力,课题一般都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重点。学生抓住课题提问的过程,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如教学“认识角”一课时,结合新课的导入板书出课题后,面带微笑亲切地问学生:小朋友,你们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呀?学生思考片刻后说:“角是什么样的?”、“角有名称吗?”、“角有大小吗?”、“角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实物的角、抽象出角、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高,理解和掌握了学习内容,也培养了他们提问的能力。②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
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选择学生身边的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时,联系本校准备召开的一二九长跑作为素材,让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课堂上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每个运动员跑两圈要跑多少米?”、“女生共跑多少米?”、“男女生共跑多少米?”……对于本课重点,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出解题方法;对于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口头解答,使学生感到“问题”就存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而解决问题又是必须的,拉进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求知欲望,而且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通过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亲自动手操作,亲身去体验、感知,从中发现新知识,学起来兴趣更大,更加积极主动、善于动脑,对学习新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③增强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不满足课本中的方法,而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的现象,这正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也是训练数学思维的大好时机。因此,对学生课堂上的质疑应当加以鼓励、引导,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找到新方法。
如在教学“周长是多少”一课时,我让学生动手测量准备好的树叶的周长,大多数学生都是按照书本上的方法进行测量,巡视中我发现有一位学生眼盯着树叶不测量,就问:“你为什么不测量?”,这位学生说:“我想把树叶对折一下,只量一半再乘2不知道行不行?”(树叶比较规范)我说:“你大胆试一试不就知道了吗?”一句话,多数学生用这种方法把树叶对折后又一次进行测量,并通过比较两次测量的数据得出了同一结果。我及时地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以概括,渗透数学对称思想,发展了数学思考,拓宽信息渠道,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使提出问题的同学有一种成就感,也鼓励其他学生敢于创新,思维不被书本所局限。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积极主动地探索,真正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④强化问题意识,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变通性、深刻性。发散练习(开放性练习)往往是一节课的高潮,也是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具体体现。例题教学后,适当进行发散性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例题,掌握规律、方法,还可以促进知识结构化,加强深度和广度,使学生提问步入更深的层面。⑤积极主动思考,培养质疑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对学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表扬他善于思考,赞扬他质疑问难的精神;对于想不出正确答案的问题,鼓励学生走出校门,从网上查找资料,从社会中学习。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社会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总之,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会促进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拓展思维,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阅读全文

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审美能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