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师教学 >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留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留白

发布时间:2021-02-21 08:59:25

⑴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学习心

一、跳一跳摘果子——注意课堂提问的难易度
好的问题是促进学习的燃料,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符合本堂课的问题,而且所涉及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不能过于简单。曾经听一位老师在执教《海底世界》一课时,这样提问学生:你知道海底的动物会发出哪些声音?海底动物活动时又有什么特点?老师一问,学生马上纷纷举手回答。试问,学生这样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说明教师的教学水平高?还是说明学生的基础好呢?恐怕都难说明。只能说明老师的问题太简单。这样的课堂表面看上去很热闹,课堂气氛很好,好像学生全都会,实则什么也没学进去,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与肤浅性提问相反,有的老师提问则过于深奥。一个问题抛下去,学生目瞪口呆、云里雾里、无从思考,索性放弃,乖乖地等待老师的答案公布。这样的课堂提问,就像花瓶一样只是一种摆设,只能成为教师的“个人专利”,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对自己丧失信心,同样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因此,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师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能让学生觉得太深奥难懂,也不能让学生无需动脑,立马可得,必须让学生经过大脑的积极思维后得到相应的解答,让学生“跳起来摘得到”。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快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把握好“问点”——注意课堂提问的角度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提问的地方很多,但只有掌握好角度,才能使提问更加有效。
1、以“文眼”为切入口
教版教材主编张庆曾提出“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阅读教学主张。因此,我们可以抓住课文的“文眼”进行提问,突破一点,拨通全文,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我反复地研究教材,发现一个“苦”字贯穿全文,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使一篇原本篇幅较长,内容较分散的课文有了向心力,达到了长文短教的目的。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李时珍在外寻访药材的生活吗?”通过讨论,学生得出那就是一个“苦”字,然后抓住这个契机,我不失时机地引出下一个问题:“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李时珍所历经的千辛万苦呢?”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文本进行探究,从在外跋山涉水,行走之苦;夜宿古寺,住得艰苦;就着山泉啃干粮,吃得很苦;借着月光,连夜记录,苦上加苦等几方面,真正感悟到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不怕劳苦、为民造福的伟大形象。
这样的提问,既紧扣了教材,又给予了学生充分探究的机会,如同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河面,激起学生一波波理解的涟漪,对于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大为有利。
2、以“留白”为切入口
语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妙地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提问,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如《荷花》一课中“这满池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老师可顺势问道:“荷花会有哪些姿势呢?”学生通过看图、调动已有经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那朵已经开放的荷花,真像一位穿着白沙裙的小公主,随着微风翩翩起舞。”“两朵对开的荷花,多像一对亲密无间的姐妹啊!”“你看,那朵荷花弯着腰,多像一个低头梳头发的小姑娘啊!”……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提问,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3、以“难点处”为切入口
教材难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课堂提问注意准确地抓住难点,有效地设计提问,使课堂教学化难为易。
如教《诚实与信任》一文时,我反复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完后问道:“为什么作者说‘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一具有深刻内涵的难句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留下字条,主动承担责任的那份诚实,感悟小红车主人对“我”人格的那份高度信任,进一步感受到人性的那份美好与崇高,这样从文字的表面意思,直抵人物的精神境界,使文章思想内涵得以升华。
4、以“矛盾之处”为切入口
某些课文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画龙点睛之笔,教学时如果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实际上就等于找到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循循诱导,往往能促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课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黄河的主人》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艄公在滚滚的黄河之上,驾驶羊皮筏子时的镇静和机智,我抓住这样一个句子巧妙发问:“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面,大胆地破浪前行”一句中,‘小心’‘大胆’这两个词语是反义词,同时来形容艄公的行为难道不矛盾吗?”学生通过积极思维,终能悟出“小心”“大胆”在文中的妙用:“小心”表明艄公有高度责任心,身系乘客的安危,马虎不得;“大胆”则凸现艄公那种大智大勇,从容不迫以及高超的驾驶技术,这二者的结合便更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黄河艄公的敬佩之情。
总的来说,“问点”有很多,但提问的宗旨,是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本质意义,少提或者不提直述表面的问题,所提问题力求能引起学生“愤惬之感”。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注意课堂提问的思维深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力,从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拓宽思维的空间,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例如,学完《三袋麦子》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土地爷爷来到我们班,送给同学们每人一袋麦子,你打算怎么处理这袋麦子?”于是,同学们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要学小猪,大饱口福一番;有的说会留一点儿作种子,其余的学小牛留着慢慢吃;有的还提出了不同于书上的做法,说可以把麦子分成三份,一份留着吃,一份留着种,还有一份保存起来,以后慢慢享用;还有的同学甚至想到把自己丰收的麦子拿到集市上卖,然后把所得的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大家各抒己见,各呈异彩的答案,飞扬的是学生的个性,闪现了学生的思维亮点,流泻出学生的主体情感。

⑵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

如今的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往往追求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有的教师、甚至一些地区还以此作为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笔者对此所持的观点是:未必见佳。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否大、教学节奏是否快、训练密度是否强,关键应当看学习主体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视其达成效果,而不应当追求表面的形式。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笔者认为:一味地追求大容量、快节奏与密度高的特点,反而与语文教育追求熏陶感染的特点相悖,不利于学生在反复涵咏之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针对目前这样浮躁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呼唤艺术留白。
一、留白的艺术体现及其依据
“留白”原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创作(构图)方法和理念,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可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能够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留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表达形式。它讲究虚实相生,无中生有,讲究空白与实体,空白与空白之间的变化、呼应。这种呼应通过趋势、动作、神态等来表现,从而形成整体的映衬和谐关系,并突破了纸张的二维空间,而获得极富层次感的立体效果。人们甚至以空白来替代流水、天地等实体,比如创造出独特的“空水法”这一表现方式,流水的韵味趣旨,不着点墨而尽得风流,其对留白的运用堪称登峰造极。如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虽如此,却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齐白石画虾,往往是几只活泼灵动、玲珑剔透的小虾跃然纸上。齐先生的画处处留白处处有意,空灵虚幽,虚实相映,方寸之间彰显天地之宽,“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画面中有了空白,如同照片中那些高远的天空或者空旷的背景,留得好比堆积在眼前要舒服的多。
非独中国画如此,其他的一些艺术中也讲究留白技术的运用。书法艺术以线条表意,然而书法作品讲究章法布局的疏密相间,此外作品中枯笔,这实际上就是留白。中国的印章艺术,讲究“疏处可行马,密处不透风”,其“疏处”也就是留白艺术的体现。著名的书法家欧阳中石,在治其印时,觉得自己的姓名中四个字排列,怎么也不达到美的效果,便请教其师齐白石先生,齐老建议他将“中石”二字压缩一个字的大小,置于印的左上角,将左下角空出。欧阳中石先生日后的书法作品,均用此印,表明他对此印的欣赏。这是印章艺术中留白的成功范例。音乐以节奏、旋律作为表现语言,可也讲究留白的艺术性。“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就是音乐的留白,琵琶女的这一留白,给江州司马以无穷的想像;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列子·汤问》),这也是音乐留白的艺术效果。
谈留白,不得不追溯到老子。《道德经》有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这“希声”“无形”不能不说是“留白”的一种哲学基础,对后世影响极大,并逐步形成中国艺术强调空白和未定性的艺术精神。另外一端,佛教传入后,正是与中国本土的道教之间产生了密切联系而演化得中国式佛教——禅宗。虚空也是其基本要旨之一。禅宗中参悟佛法讲究慧根,这是参考的物质基础,但更讲究“悟”,这是参佛过程的精神保障。佛教的“悟”有“渐悟”与“顿悟”之分。五祖弘忍的弟子“上座神秀主张渐悟”,而“慧能主张顿悟”(《六祖坛经》)。禅宗六祖慧能禅师以一偈得佛,得到弘忍禅师的赞赏。少年慧能,在寺中司舂米之业,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胜出上座神秀,得到弘忍衣钵,不能不说是“顿悟”的典范。这里的“渐悟”与“顿悟”,实际上都是思维的留白。
历代的文人墨客从“虚”与“实”的辩证关系中获取艺术的方法,于是发现留白的妙处。诸如“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等,都是对留白这一艺术法则的明确注解。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转引自《于漪与语文教学》,第84页),在这两者之中,艺术化可谓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于漪老师自己也曾言“语文教学应当追求大象无形的艺术境界”,洪宗礼先生也说“教师应当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去发展学生无限的思考力,把学生引进积极的思考王国”(同上)。再者,语文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主体——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无论是从教学的艺术追求而言,还是从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言,语文教学都应当注重“留白”设计。
二、语文课堂,呼唤艺术留白
(一)“艺术留白”是作品本身的特征
大文豪海明威说过,文学创作讲究冰山原则,作家在文本中只露冰山一角,读者需通过水面之上的八分之一,去想见水下的八分之七。这话就形象地揭示了文学作品的留白规律。许多文学作品本身,作者对作品中的人、事、景,不加一字评价,而是留有大片空白,让读者见仁见智。如《项链》,作者并未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行为作一语评价,收录于教材后有人不断探讨其主旨内涵。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的主题,至今仍众说纷纭。这这固然是一些较极端的例子,一些作品的内涵、主旨较为明确的作品,留有空白,在中学课本中也可谓俯拾皆是。孔乙己活在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个社会,肯定必死无疑,但鲁迅先生偏偏不直接点破,而是以一句“大约的确死了”让人猜测;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中的“地下森林”,有过那个时代生活经历的人或者说对“文革”那个时代较熟悉的读者(如今的中学生恐怕不在其列),可以一目了然,但文章始终未点明“地下森林”的象征之义。诗歌留白就不胜枚举:“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灵澈上人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背影;“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画面上似乎什么都淡出了我们(包括诗人)的视野,但我们又分明感受到那份情感溢满画面。
一句话,留白是文学作品与身俱来的特质,阅读教学就必须如庖丁解牛一般顺其自然,依据文本内在的规律办事,就需要呼唤课堂教学的“艺术留白”。
(二)艺术留白,是语文教学追求艺术化境界的需要
教学如作画,在学生的心灵与思维空间作画,那教师就是画师。高明的语文教师,应当追求大家的境界,而不应当成为一个匠,不应当只是在课堂这块画布上画上词语、句子、语段等景物就以为万事大吉,而应当考虑每一种“景物”呈现的位置与时机,要做到有所教,有所不教,体现“景物”空间搭配上的留白,有所说有所不说,体现思维过程中的时间留白,以留给学生“悟”的内容与“悟”的时间。
1.读的留白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要求读准、读畅、读情、读境。要想如此步步深入地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必须留给学生一片朗读的空间,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实现学生自我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只有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才能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源,鸟语花香……
教学中无论是示范朗读,个别朗读,抑或集体诵读,教师都要对朗读中处理声调的抑扬、语速的徐疾、停顿的连贯与顿挫,追问一个为什么。这样就将声音符号形式与文本内容、学生理解思维联系成一个整体。对追问的思考、作答的过程,就是读的留白。
2.问的留白
问的留白,可以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来谈。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之一,也是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形式之一。尽管如此,从课堂留白艺术的角度来说,充斥在我们语文课堂中的“问”,仍然由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这表现在:一所问问题没有思维价值,如在课堂中经常听到问“本文的作者是谁”等等,或者在文言文中像“孀妻”是什么含义(从注释中可以找到);二是问题本身极价值,但问题提得过到直白,虽然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但缺少艺术性,如“某某语句(段落)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等等。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针对“孀妻”一词的提问是这样设计的:“请问同学们,邻人之子只有七八岁(当时学生已经理解了‘始龀’一词的含义)就‘跳往助之’,自己愿意,难道他爸爸不担心吗?”这样的问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看上去很突然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此问题一出,所有听课老师相视一笑,为钱老的提问艺术所折服。问的留白艺术,一言以蔽之,就是钱梦龙先生所提出的“问宜曲”(钱梦龙《导读的艺术》第87页)。多一点“曲问”,让思考者的思路转一转弯,不仅提高的思维的质量,也增加了思维的空间,就体现了问的留白艺术。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问的留白艺术,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鼓励学生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认为,当学生把学习上遇到的矛盾由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时,原来并不十分清楚的问题便明朗化了,思维过程也随着清楚起来,这一“悟 ”过程,就是思维留白的过程。处理好感悟和质疑的关系,首先就是在教学中,腾出一块比较大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质疑问难。质疑问难不仅安排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更应该鼓励学生在深入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疑问,随时质疑。第二层面是对学生所提出的疑问,教师应当作出判断与筛选,视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宜直接作答,否则就可能迁就了学生,使其形成思维上的惰性。正确的做法让提问者再作深入的思考,有质量与有难度的疑问,可以组织学生作一些讨论,甚至有些问题可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与能力。笔者在教《咏雪》时,学生在感知文章内容后,就有学生提出:“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句更好。这虽然是文后的一道思考题,但很有思考价值。当时笔者就决定不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谈,而是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从文章内容来找出优劣的理由。学生经过一番研读后找到了“纷纷”一词阐释当时的雪之大,应当是状若柳絮而不似盐粒,又找出对“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补充性语言暗示“未若柳絮因风起”妙于前一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的过程,就是读的留白过程,也是启发思维的过程。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不等于直接给出答案,而激其趣而启其思。
3.品的留白
品读就是从不同角度,或抓住一词一句进行揣摩,或就文章选材立意谋篇布进行宏观欣赏。品读过程,就是一个咀嚼过程,一如牛之反刍。品读时,教师宜指出方法,明示目标,但不能句包办过程,而宜引导学生反复咀嚼。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处理引导学生品读《卖油翁》一文的写作手法时,用“课文中有两个……”句式让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品读出十几种相比较的信息,可谓品读留白的典范。
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哪一种教形式的留白,其实质就是要留给学生一个“悟”的过程,无论是“顿悟”还是“渐悟”,都需要留时空之白,显然,大密度快节奏的训练是有悖于此道的。许多教师看重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顿悟”,这自然不错,但更多时候,还需要等待学生(绝大多数学生)的“渐悟”,徐志伟先生曾说过“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花几天、数月甚至一生去思考,而不应当要求学及时作答,更不能限时作答”。前人所说的“参禅悟道”,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实质就是思维留白的过程,许多禅机,不是每个人都能迅速参透。
(三)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留白艺术的原则与措施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因此追求有效的课堂留白,关键在于教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根除教师的言语霸权,铲除教师的包办意识,还阅读于学生,让学生拥有“悟”的权利,是实现有效的课堂留白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追求艺术留白,就必段因教学文本而异,留给学生感悟文本内容、情感的空间;因学生不同的思维状态不同,留给学生完善思考严密思维的过程;因教学环节与形式不同,采取激疑、垫疑、释疑的方法,采取联系、补充、拓展的手段,都是课堂教学中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措施。
诚如是,行不言之教,让学生熏陶感染中顿悟与渐悟,则语文素养的形成亦非难事。

⑶ 如何通过挖掘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空白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通过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这种把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能力就是想象力。所以说,创造性的想象的突出特点。作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活动。作文是思想内容和书面表达形式的统一体。是道德、智力、技能诸方面的综合锻炼和综合反映,是富于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想象力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可见,想象力在科学发明和艺术创造中起决定性作用。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力。用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根据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他们想象逐步从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想象的兴趣浓厚。如用“二十年后的我”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有的同学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天文学家,乘坐宇宙飞船,揭开宇宙之谜;有的同学想象自己成为著名的医生,攻克癌症等其他疑难病症,为人类作贡献等等。指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去生活、积累材料。如见到了“水”教师可问:“同学们你们会联想到什么?
同学甲说:“水,汹涌奔泻,如箭飞驰,如马奔腾,如虎下山,威力无比,势不可挡。”

⑷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空白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高段语文平时的教学主要是阅读教学,对于写作,一般是每一两个单元专设两节习作课,练习写作。如果只靠这两节孤立的习作课来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写作水平,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训练。
我们教材中精心挑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不但是值得学生品读的好文,还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优秀范文,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好好地利用这些范文,将写作教学渗透进来,做到读写结合。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 利用课题,教学生审题、拟题方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新授课上,我板书好课题后,会先让学生分析课题,说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推测作者会写些什么,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想通过学习课文来解决。这个做法实际上就是在教学生审题的方法,让学生能读懂题目,能抓住题眼。习作中的命题作文就能用上这种方法审题。
“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题目能使文章增辉添彩。对于教材中很有特色的课题,我会在学完课文后,回到课题,让学生分析课题,想想作者为什么以它为题,这个题目好在哪儿。如《荷塘旧事》《夜莺之歌》《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有的题目点明中心,有的题目指明线索,有的题目设置悬念。在平时教学中渗透了这些拟题方法,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以“往事”为话题的作文时,学生们也能采用不同的方法,拟出不少新颖独特的题目,如《未说出的道歉》《如果时间能倒流》《捉鱼记》《与钉子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等,比《往事》《难忘的一件事》这类俗套的题目更吸引人。
二、 利用文章开头结尾,渗透开头结尾的写法。
小学阶段的写作叫“习作”,可见孩子们的作文可先从学习和模仿开始。课文都是名家之作,开头和结尾的写法,是学生模仿的好例子。例如“往事”这一单元,有三篇主体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花脸》《荷塘旧事》。这三篇文章开头结尾都各有特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采用倒叙手法开头,首尾呼应。《花脸》开头就设置了悬念,结尾也是首尾呼应。《荷塘旧事》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要素,结尾点明主题,画龙点晴。在写作前,我让学生回顾了这几篇文章的开头结尾方法,想想自己的习作可以用哪种方式开头结尾。
三、 积累好词佳句,在习作中学习致用。
阅读和写作密切相关,阅读是吸收,写作是释放。我们在对文本中关键语句进行评点、赏析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经过感悟过的语言学生不仅记得容易,而且模仿起来也容易,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吸收和运用。长期坚持积累,语言就会越来越丰富,写文章时就能下笔有神了。
四、 抓课文结构和写作顺序,教学生谋篇布局的方法。
学生写作往往不知道怎样对文章进行整体布局,常常是写到哪里算哪里,详略也不恰当。对于各类文章,诸如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教师都要善于总结课文的结构方式,甚至细致地总结出自然段的构段方式,例总分式、因果式、并列式、转折式、递进式……对学生写作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写作中碰到相类似的内容就自然而然采用学过的布局谋篇的方法。
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地把写作顺序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写文章时要注意“言之有序”。如教学《三峡之秋》一课,我除了和学生一起感受三峡之美外,还教学生注意文章的写作顺序,从而告诉学生:我们写文章时也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在教师的长期指点和引导下,学生在作文时就会注意作文的“有序性”。
五、品读重点词句段,教给学生遣词造句、细节刻画等写作方法。
每篇课文都有重难点句子和精彩片段,老师可以好好利用这些生动的例子,让学生体会这些词句段的妙处。比如文中对人物刻画的方法、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及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应让学生体会这些写法的好处。如果学生能把在阅读课中学到的写作手法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作文就犹如锦上添花,语言也能有血有肉,细致入微。
六、依课文特点,让学生随课文进行小练笔。
有的课文可让学生抓住课文空白点,进行想象补白;有的课文可挖掘文中的好句进行仿写训练;还有的课文,学生读后感受颇深,有思想共鸣,可以让学生写短篇的读后感。例如《夜莺之歌》一课的课后思考题是:想象一下,当敌人进入游击队的包围圈里,小夜莺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这是课文的空白点,给了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结合上下文和课文插图进行补白。在教学《做一个最好的你》《把掌声分给她一半》两篇课文时,我选取了文中精彩的排比句和比喻句让学生进行仿写。学完《学弈》《小英雄雨来》,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写读后感受。这些写作训练都是片段式的,相比写成篇的文章而言,学生更不受拘束,更乐于表达,学生中不乏精彩作品。
以上几点是我在平时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的做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地方落实得也不是特别好。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需要我们老师坚持不懈地努力。

⑸ 例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利用文本空白进行小练

【内容提要】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这也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从单纯的指导阅读转变为读写并重、读写结合,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断积累语言,逐步学习运用语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文的特点,来谈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四个策略:一、抓住重点词、句,适时训练,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二、抓住文本空白点,发挥想象,培养创意表达的能力。三、抓住拓展延伸点,因势利导,培养表达。四、抓住读书笔记,反思自我,拉近文本和切身实际的联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将大量时间消耗在文本解读上,文本解读式的课程形态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要求是不对称的。语文课程应该对接现代社会对本课程的要求,建构理解和运用并重,并且朝向运用的课程形态。吴忠豪教授在国家骨干教师培训中明确指出:“对小学生来说,学语文首先就是学语言——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后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应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并朝向‘表达’;在教材编写上,应变阅读本位的‘阅读教材’为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材’;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应变‘阅读主导’为‘表达主导’;在教学内容上,应变‘理解课文’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这也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从单纯的指导阅读转变为读写并重、读写结合,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断积累语言,逐步学习运用语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呢?教学中,教师抓住有效的训练点,适时适当地组织学生随文练笔,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丰富多彩,熠熠生辉。笔者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文的特点,对读写结合策略做了初步探索。
一、抓住重点词、句,适时训练,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看一堂课是不是语文课,重点就是看教师是在教课文还是教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少而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如果上课东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来什么都有了,结果却什么也没有教会。就会犯 “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的错误。在一篇课文中选择一个或几个语段重点教学。在语段教学时,要抓住重点词句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让孩子在对比、模仿中领悟语言,习得语言。
比如在教《麻雀》一课中的这一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
1. 出示投影: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根羽毛似的落在猎狗跟前”
2.说说从两个句子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速度快、心情急切)
3.能不能用“像……似的”写一句话,形容某种心情?
生:上体育课了,我像离弦的箭似的向操场跑去。
生:他做事情像一只蜗牛似的,慢死了。
……
再如在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一段时,我曾经学习着这样设计:
1、火烧云有哪些颜色?列出来并归归类。
2、你为什么分成这几类?这些写色彩的词在结构上各有什么特点?
(一种水果名+颜色、一种事物名+颜色、ABB、半A半B)
3、你能再写几个这几种结构的描写颜色的词语吗?
梨黄、葡萄灰 ;
茄子紫 ;
红通通、金灿灿 ;
半灰半百合色 。
4、把你自己写的词语代入课文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
再比如在执教《猫》一课中,引领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进行模仿写作的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品读老舍先生用的语气词,老舍先生对这只贪玩的猫是这种态度,而且有的同学发现老舍先生用词很有特点。你来接着说说。
生:“吧,呀,呢”这三个词都用得很有意思,是常见的语气词。比如,我们常说“去玩——吧”。
师:老舍先生在一句话里连用了三个语气词,现在我们去掉三个语气词,请大家自己比较着读一读,放开声音读读。
生: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会回家呢?
生:加上语气词可以强调猫一天一夜没回家,不加语气词的句了就不能强调。
生:不加语气词的句子很平淡,像白天水没有一点儿味道。加上语气词后,句子变得更具体,更能通顺了。
师:我也想来读读,加上这三个语气词我们可以感受老舍是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说的呢?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老舍对猫的喜爱。
师:你品出了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了不起。同学们从老舍先生连用的三个语气词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老舍先生对猫的无比喜爱。
师:你能不能模仿老舍先生的写法,也用上几个语气词来写一种动物,表达对他的喜爱之情呢?
生:仿写小兔子、小狗、小鸡等
生:读。师生共同评价。
实践证明,在阅读

⑹ 如何挖掘文本留白 构建自主课堂作文

[挖掘文本留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本科毕业论文)内容摘要: 现今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既是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好文本,也是拓展学生写作练习的好载体,挖掘文本留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巧妙地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写中提高,那么写作练习也会水到渠成地相应提高.这是前人的研究成果揭示的道理,也是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现行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练笔资源,我们要钻研教材,挖掘文本留白处,寻找读与写的结合点;开展研讨课活动,拓展读中学写模式,然后在反思归纳中形成螺旋上升的读写结合训练体系.挖掘文本留白处,在读写结合中训练学生写作能力,使师生都能获得很大的益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 留白处 读写结合 写作水平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部门至上而下,都在提倡“精简设计,优化教学,提高效率”.要想切实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还必须抓住40分钟的课堂教学,向课堂要质量,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了学生的听、说、读的训练,而对于写的训练,一则不能保证训练时间,二则不能找准训练切入点.如何利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有效地提高学生地写作水平,从而迅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在新的形势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有着实际意义的.笔者从教学需要出发,经过多年的研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学生读写结合训练方面,取得了点滴经验. 一、读写结合是沟通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桥梁 (一)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语言的学习应该在语言实践中完成,语言实践的过程就是语言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引领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作用.读写结合,不失为学生实践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的一种有效途径.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崔峦同志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时说过:“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能力.读写关系,从外部看,都属于书面语言的训练,都离不开字、词、句、段、篇等;从内部表现看,都有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学习做人的作用,都能培养、锻炼学生观察、思维能力.但两者各有不同的任务:阅读教学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能力,作文教学着重培养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两者密不可分.读与写的结合,将能使读和写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提高. (二)前人的研究成果揭示的道理 “学习迁移说”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即平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阅读的积累运用到习作当中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后举一反三.[①](大意)这是学生的学习规律所决定的. 朱作人教授在其著述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以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②]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学生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同时,写作离不开生活,作文是实践的客观表述,没有生活素材,写作文仍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挖掘写作训练的契机,是一举两得,也是事半功倍. 基于这些认识,我认为,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坚持学以致用,使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三)学生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 现在的小学生,虽然阅读量比之以往大大增加,可是,小学生有意识地模仿作品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只能靠作品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样,就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才能有效形成自己的写作方法.况且,许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差强人意.我校学生调查结果显示,60%的学生都不能保证每天的课外阅读!而即使有课外阅读习惯的学生,很多学生的课外读物也不是非常有典范性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很多学生都喜欢看电视漫画书籍.由此看来,利用好课堂的40分钟时间,给学生典范的习作例子,有意识引导他们去学习写作,是我们习作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挖掘文本留白处,读写结合,提高写作水平 (一)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练笔资源 我在我校先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我校四五年级中随机抽取的100名学生.认为作文很难写的学生占85%,认为自己写作文很难写具体生动的竟然占到95%!认为学课文与写作文有联系的仅占27.3%. 学生出现这种状况和我们的教师没有吃透教材,没有把教材的价值真正体现有关.是我们教师没有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还是教材没有给我们提供这种资源呢?通过认真地研读,我发现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内容都是经过编者千锤百炼的,很多都是堪称经典的文章,教材编排都很好地体现了“读写合编”的思想.教材中“读写合编”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仅举一个北师大版本教材为例:它每一册都有若干个主题单元,每个主题单元最后,都编排有一个“语文天地”,”语文天地”中的“课外拓展”、“妙笔生花”都是围绕着本单元的主题内容设计的.本单元的主题课文自然而然也可以成为学生习作模仿的对象. 既然学生在读写方面的实际情况如此不容乐观,而教材又给我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那么我们就更应该认真地利用教材,扎扎实实地在课堂上渗透这一思想,并以此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认真钻研教材,寻找读与写的结合点 挖掘文本留白处,就应该细读文本,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习作资源,找准、找好读与写的结合点,指导学生读中学写,将写的训练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训练学生的细节描写能力,为写作打下基础. 刚开始时,我觉得文本读与写的结合点不明显,不容易找准.于是我深入到课堂中,与同年段的教师共同研究,细读文本,精心备课,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研讨.一段时间后,我对文本的解读渐渐深化,对文本资源的把握渐渐明朗,开始懂得把读与写的结合点细化到一个词语、一组对话、一个句式、一个段落、一处细节,甚至是一个标点.逐步尝试从语言表达形式的迁移,谴词造句的讲究等角度入手,注意指导学生有关细节描写的方法,如: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外貌等几种方法,让学生在读中学写中感悟、理解语言,内化、运用语言,从而领悟到这几种细节描写方法给习作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在不自觉当中去灵活运用它们. (三)开展研讨课活动,拓展读中学写模式 通过扎实有序的研讨课活动,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改进,逐步形成新的教育理论和新观念,不断总结并拓展读中学写的模式,逐步由单一的先读后写,拓展为读中学写,边读边写,先写后读再写等训练模式.在阅读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原始语言材料,找准切入口,多角度多层次地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目前,我主要总结了如下的“挖掘文本”的方法: ①仿写句子: 如: 《阳光》一课中有这么一个典型的句式:“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在理解这句话之后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式写( )的( ),因为有了阳光更(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动物、植物、人物)去说,充分感受阳光对人类的重要性. ②补写空白 如:《为了他的尊严》一课,说的是乞丐向老妇人行乞,老妇人不顾乞丐只有独臂,叫他去搬砖再给钱,课文描写了乞丐听到这句话时的表情,并没有乞丐的心理活动,此时,我就让学生根据乞丐的表情,联系上下文去想象乞丐此时的心理活动,这既是对课文留白处的补充,让学生更加理解课文,同时结合课文的心理活动的补白,也培养学生习作时注意人物心理描写. ③仿写段落 如:《桂林山水》中写漓江水的一个段落:“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个段落语言优美、结构典范.我在教学课文后,先端出一茶,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品一品,学生在饶有情趣的品茗中感受到了龙井茶,感受到了龙井茶的绿、香、甜,再让学生模仿着写一个片段,学生自然套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用总分总结构写出了龙井茶的绿、香、甜的特点,赞美之情洋溢其间,作文指导《挖掘文本留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除此之外,还有④描写插图⑤续写故事⑥改写课文⑦缩写课文⑧仿写课文⑨写读后感⑩拟写课题等各种训练形式. 各种训练自成体系,又注意到彼此的联系.训练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体现层次性和发展性.在实践中,我初步形成了一些读写结合的基本模式: 如,《散落的钞票》第四段是这样写的: 站台上乱起来了,人们追逐着飘落的钱.一个女服务员跑过来大声喊:“把钱交给我!请把钱交给我!我捡到一张,交给服务员.立明手疾眼快,捡了三张,也交给了服务员.一时间,老人、孩子、青年、妇女、解放军战士,人们纷纷把捡起的钱交到她手中. 这段话虽然写到人们纷纷把捡起钱交到她手中,可具体是怎样捡的,却没有详细地写出来.这就可以补充情节的空白.上课时,我先利用文本指导学生的有关几个细节描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想象人们分别是怎样捡钱的,并用上所学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如: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语言、外貌等方面展开描写.这从学生五彩纷呈的小练笔反映了学生对这种表达方法的学以致用. 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样写的: 从地铁站出来,外面蓝天白云,秋高气爽.建筑物上的国旗迎风飘扬,马路边的鲜花分外明丽.我和立明都特别高兴,真的,比买了全套《丁丁历险记》、又吃了麦当劳还高兴. 这是一个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的段落,它比起一般表现心情愉快的表达来得有韵味.尤其是放在文章的结尾,更是含蓄地表达了小主人公拾金不昧的美好心灵,教育着大家,体现了文章的立意.抓住这一细节描写,我指导学生比较平时写作的表达与文章表达方法的不同,在品读中感悟作者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为了突出——小主人公做了拾金不昧的事情后心情的高兴.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这种精神.继而指导学生用上这样的句式写出自己的心情.这个方法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也能运用自如.如在劳动后的高兴或成绩考砸了后的难受心情,学生都会运用这种环境描写的方法来衬托自己当时的心情,给文章增添了无穷的韵味. 通过我对读与写结合点的敏感捕捉,巧妙引领,在精讲巧练中培养了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言表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练就了扎实的写作基本功,取其法,用其材,力求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文本中的习作资源,让学生进行丰富、活泼的有效性练笔,从而促进学生的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日趋规范、生动,思维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得以同步发展.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力图改变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现状. (四)在反思归纳中形成螺旋上升的读写结合训练体系 1、初定“挖掘文本留白处”,拟定训练计划 学期初,我与同年级的语文老师就集中在一起,精读教参教学要求,细读文本,对本册教材课文的文本留白处,进行一个系统的归纳,拟定出本学期的训练计划.比如:北师大小学语文第十册有十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哪些课文写作方面具有可模仿性,范例性,哪些课文具有留白处可以补白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时,我们就挑选出来,预设到教案当中去,从而形成本册的读写结合的训练计划. 2、课堂小练笔本的运用 每个学期初,我为学生准备一本《课堂小练笔》本,当老师在阅读课堂上按计划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就要求学生当场完成这项课堂小练笔.这样的练笔,及时让学生学以致用,而且费时不多,让学生容易接受又容易得到切切实实的写作训练,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 3、反思中归纳总结 每上完一篇有读写结合要求的课文,我都会进行这样的反思: “挖掘文本留白点 训练学生习作能力”课题反思 执教年级 执教课题 执教人 本课例我挖掘的文本的习作资源在: 我采用的读写结合的办法是(请选择):(一)仿写句子(二)补写空白 (三)仿写段落(四)描写插图(五)续写故事(六)改写课文 (七)缩写课文(八)仿写课文(九)写读后感(十)拟写课题 通过这个读写教学结合点的教学,我的收获或困惑是: 如果再教,我的想法是: 通过反思,回过头来再看一看,这个读写结合点找得好不好,看学生通过练笔,是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还是脱离了文本,游离于文本以外;反思学生在这次练笔当中,对于自身的作文水平有哪些方面的提高,与学生已形成的作文水平体系是否循序渐进的上升. 一个学期之后,我与同年级的老师在聚在一起,对自己一学期以来的“挖掘文本留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进行一个总结,剔除对学生帮助不大的,整合相类似的练笔,形成本学期“读写结合”的训练计划,留给下一个年级的老师作为参考. 接着,我将几年来的训练计划集合在一起,就初步形成一个系列的“读写结合”训练体系.最后我对整个体系进行修改把握,最终形成完整的训练体系.我还选择优秀学生的《课堂小练笔》本,则成为我再指导下一届学生的范本. 现举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为例: 小学语文第五册读写结合训练纲要 课题 类型 读中学法 训练形式 写作迁移 邮票上的齿孔 写人 关注人物行动,体会具体动词在描述中的作用 仿写句子 练习将人物的动作写具体 画鸡蛋 对话请将的描述,关注说话时的动作、语气 补充空白 提供语言场景以及对话,补白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练习将人物对话描写的具体生动 童话大师安徒生 大胆想象力的培养 续写课文 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续写《丑小鸭新编》 五颗甜蜜蜜的葡萄 记事 从小松鼠的 对话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它们的孝顺美德 续写课文 想象力培养,想象松鼠妈妈看到孩子们送俩的葡萄会发生怎样的事 小星星 学习写感谢卡 学习格式 掌握感谢卡的写作形式 一束鲜艳的花 关注动作、语言等因素,点面结合写好场面 扩写文本 学会写好个性化表现的差异 万能手杖 写景 体会“万能手杖”作用,学习语言表达方式 创写课文 学习运用总分总的写法介绍事物 月光幻想曲 抓住两个描写月光的词语“躺”“流进”想象体会拟人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仿写句子 训练使用想象,运用拟人手法写句子. 小雨的悄悄话 通过对拟声词、比喻句的体会,想象描写景物的方法 观察仿写 运用自己的耳朵,写好课间十分钟校园的热闹,要求用上一个比喻句. 登鹳雀楼 古诗文 体会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 观察写作 用几句话从不同角度写校园的雕塑 悯农 通过精炼的词语,再现生动的画面,开启思维,展开想象 描写插图 结合诗歌意境,试用几句话将课文插图描写出来, 三、读写结合使师生都获得很大的益处 (一)学生作文水平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1、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教师必须熟读课文,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的迁移.由于是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此时的学生对“作文”也能“夸夸其谈”,也能“下笔有神”,也能感受作文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 此外,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既是我的一个目标,也是一个策略.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通过语言激励、通过情境创设、通过美文品读、通过活动开展、通过成果表彰等手段,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2、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功底 在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的同时,我也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经典书籍、诗词、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 在我的有意识的引领下,学生作文水平得到了长足进步,我还形成了一本《“挖掘文本留白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范案》,收录了这方面的教学案例.学生作文水平大幅度提高,有不少学生作文发表或者获奖. (二)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1、又读又写,提高了教师的运用教材的能力 挖掘语文教材隐性的功能,在阅读教学中读写并驾齐驱,打破以往读写脱离的陋习,撑起“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的一片蓝天.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做到将教材“一课两用”,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实验研究,教师基本上初步掌握了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能力. 2、边教边研,增强了教师的教研的意识 课题研究,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和教材观;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注重读写结合、课内课外相联;重视学以致用,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修养,使我的语文教育教学更加开放更加有效,使我的课改中得到更多的锻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4月版; 【2】 朱立元主编:《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 【3】 朱作人:《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 【4】 周福英:《仿写,作文起步的阶梯》,《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一期; 【5】 杨东升:《香港语文课里的读写结合设计》:《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七八期; 【6】 张玉琴:《用好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六期. [①]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第181、3、65页 [②] 朱作人:《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8年版,第59页 〔挖掘文本留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⑺ 小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补白情境

小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补白情境 摘 要:补白教学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教师运用的恰当合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培养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补白情境,让补白贯穿于教学中,使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让读书具有个性化,具有创造力。本文阐诉了几种创设补白情境的方法,和大家共勉。
关键词:小学;语文;补白;情境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有作者有意的留白,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文章中的留白进行个性化的补充,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补白的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独特的创造力,引导学生给文章“留白”的地方进行个性补白,合理地补上课文语言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使他们在学习中独立的思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恰当的地方进行个性补白,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创设生活情境,结合实际进行补白
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补白。这样会深深吸引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求知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这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重现生活的情境,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情境进行补白,畅谈自己的生活,感受自己生活的幸福。
教学三年级《风筝》第三自然段第二至四句“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这部分就是介绍孩子们放风筝的过程,孩子们学到这里是特别希望自己也身处其中,感受放风筝的乐趣。笔者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及时地在课堂中播放学生在操场上利用各种方法放风筝的情境,学生看到这样的情境,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于是,笔者结合设置的生活情境问:“你们放风筝时,有比课文中的小朋友更好的技术吗?你有什么难忘的感受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留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