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中实施发展生本智慧
、什么是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具有哪些特征?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是在生本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目标和内容,围绕相关教学内容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多种教育教学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和一般教学模式一样,也具有以下特征:
①简约明确
教学模式是简约化了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活动方式,以精练的语言、象征性的图式或明确的符号表达出来。既能使那些纷繁杂乱的实践经验理论化,又能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的理论更具体、简明的框架,易于理解,便于掌握,方便交流,运用简便,适于传播。
目前,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态主要有:
1)条文型。通过非概念化的语言“跳跃式”表达,相对全面,便于操作。如:我们提倡小学数学新授课可以采用的一般性的教学模式是:“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点拨;巩固反馈,拓展提升”。这就是一个条文式的教学模式。
2)框图型。这类模式仅暗示大意,通常只将变量的逻辑关系勾画出来。如“空间与图形”中的“图形的认识”教学时,我们提倡应用如下教学模式:
3)公式型。这类模式主要采用教学公式或类似形式表达。如,教育局提出的“1+5”生本教育研究框架,歇马小学的“426自主学习”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等,就是一种公式型模式。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围绕着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的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评价最好教学模式的标准是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教育教学目标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就明确指向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㈡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如何渗透多样性多民族传统教育
对数学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名 师张齐华老师,在省第八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摩大会期间上了两节示范课,并作了“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研究”的专题讲座,对新课程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给出了个人的思考与表达:“所谓数学文化,就是以数学家主导的数学共同体在从事数学研究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显性的,如具体的数学知识及其物化的呈现形式,而隐形的则为内涵于具体数学知识、过程之中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观念、数学精神等。”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科学文化素养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应开展数学文化视野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自然本色,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所蕴涵的精神、思想、观念和意识,认识数学的真与美,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继承数学家的科学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机融入数学文化,实现数学文化的有效渗透,让数学文化朴素而平和地流淌在小学生的心灵深处,从本期刊登的几篇有关文章中读者或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凭借数学教材渗透人文教育
综观近几年国内外教育研究资料,发现对“人文”精神层面的研究比较多,而将它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比较少,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学术界曾围绕“人文精神”进行过一场热烈的讨论,由于讨论涉及现代中国文化选择的价值尺度之确立,颇具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理论界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但教育界对此反映却较为冷淡。长期以来,教育认识与实践中有一种误解,以为人文教育只是人文学科的教育,数学这门学科从表面上看,毫无疑问与科学性紧密相关,但似乎与人文性形同陌路,传统的数学教学常常把丰富多彩、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简约为“重练习、明算理、形成能力”的特殊认知活动,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实施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改革注重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更重视人文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数学教育也进入了剧烈而深刻的变革时期。新课程改革给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除了不断加强科学教育外,还应重视人文教育,做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现行各种版本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编排上很注重课程的人文教育,人文内涵丰富,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因势利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文色彩!
一、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
数学思想方法是小学数学人文教育的精髓所在。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知识和技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思维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
关于数学思想方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概括地说,数学思想方法是指与具体的数学内容相分离,具有更普遍意义的思维模式或原则,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数学思想包含着数学方法,数学方法又蕴涵着数学思想。数学中有很多重要的思想方法,比如集合、数形结合、等量代换、运筹优化、化归与转化、符号化以及初步的代数思想等。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和所学的数学知识,教材主要采用渗透的方式进行编排,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渗透。许多数学知识的展开过程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的编排很注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渗透,让学生在学习具体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会这些思想方法。比如,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转化建立起未知知识和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理解和掌握新知的方法。五年级小数乘除法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整数乘除法的基础上,利用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从而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算理并由此总结出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同样,小数除法也是借助商不变的规律和小数点移动的规律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解决的。又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等图形的面积公式都是转化成以前学过和图形推导出来的,还有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也是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来计算的。再如,一年级结合数数、比一比的知识渗透集合与对应的思想,结合认识物体和图形以及分类,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等;五年级结合简易方程渗透符号思想和初步的代数思想;六年级结合圆的面积渗透极限思想等。教材通过这样的编排,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自然地体会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初步获得了数学学习的方法。
(二)是单独安排“数学广角”进行渗透。
实验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单独安排了一个单元——“数学广角”,通过简单的事例和有趣的数学问题,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在低年级安排了“找规律”的内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从图形的排列规律、图形和数字结合的排列规律到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在四年级安排了“优化”的内容,通过简单的日常生活事例,如烙饼、沏茶、卸货等问题,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六年级安排了“鸡兔同笼”的内容,利用古代名题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通过探索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假设法”的方法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通过“假设”创造出很多巧妙的解题思路,这种方法能锻炼人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挖掘古老的数学文化,激发民族精神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历史底蕴和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数学本身不只是一些数字、公式、图形,它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气息,每一个内容背后都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给学生讲一些相关的数学史、数学趣闻或是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猜测——实验——验证”等学习活动,推导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教师提供这样的材料让学生阅读:大约在两千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长方形面积的算法,书中说:“方田术曰,广从步相乘得积步。”其中的“方田”是指长方形田地,“广”和“从”是指长方形的长和宽,也就是说:长方形面积=长×宽。阅读这个材料之后,同学们都会为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而感到自豪!
上述教例:老师把古人相关的研究成果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拓宽了学习内容的知识背景,给严密的教学探究过程增添了几分经典的历史底蕴,让数学课堂充满浑厚的人文韵味。像这样的例子教材中还有很多,如教学“东、南、西、北”一课时,介绍我国的伟大发明——指南针;教学“圆的周长”时,介绍祖冲之和圆周率;教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时,介绍刘徽对“微数(也就是后来的小数)”的提出和使用……如此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祖国的传统文明巧妙结合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数学本身的人文内涵得到了深度拓展。
三、贴近社会生活,营造人文氛围
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中,有不少关联社会生活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结合这些生活事实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认识社会,巧妙地把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还营造了良好人文氛围,使学生感悟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数学的运用价值,思想和观念受到熏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数学来源于生活,人文性的数学内容就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破形式化的叙述,及时将具有生活背景的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
请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2(合理安排)”一课的一个精彩教学案例:
(1)首先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招待客人的生活情境:家里来客人了,你作为小主人,要沏茶招待客人,沏茶需要做哪些准备呢?(洗茶杯2分钟、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
(2)小组合作,研究合理的安排方法,即如何科学安排,做好这些工作?
汇报交流:
方案一: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洗茶杯(2分钟)→找茶叶(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共计用了14分钟〕
方案二: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同时洗茶杯、找茶叶)(8分钟)→沏茶(1分钟)〔共计用了11分钟〕
(3):深入探究,讨论交流,哪组的方案最佳?
生:第一种方案虽然可行,但是没有第二种方案好。
师:这个“好”主要表现在哪里?
生:节约了时间。第一种方案共用了14分钟,而第二种方案在烧水的同时可以完成洗茶杯、找茶叶等事项,节约了3分钟,共用了11分钟。
师:你很会思考,很会做事,能够在合理安排的基础上体现优化思想,真了不起。
(4)巩固应用,展示价值。
在巩固应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又提供了做早饭、上学前、做家务、生病吃药等生活素材,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信息,设计最佳方案。通过简单的生活事例,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5)总结反馈,畅谈收获。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学了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生:我以前早晨起床后找这找那,慌慌张张的,连早饭都来不及吃。现在我知道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按照一定顺序做事情。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还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学问,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学问!”多么精辟的概括。最后,教师据此将本课的课题定为“做事中的学问”。人文性教学内容的生成,使学生不仅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有了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这是课堂生成的理想境界。
四、借助时事材料,培养时代精神
课程实验数学教材特意穿插一些有关“申奥”、“纳税”、“环保”、“资源”等方面的时事内容,这类题目具有时代感,有利于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而受到人文教育。例如“纳税”这一课的教学,课前教师布置学生进行有关国家税收的调查,并收集一些纳税的数据在课堂上交流;课堂上教师再出示一些信息:①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5.13万亿元,其中税收占4.94万亿元;②神舟5号载人飞船的研究、发射,国家投入10亿元;神舟6号载人飞船的研究、发射,国家投入9亿元;③2007年中央财政的教育支出达858?郾54亿元;④2007年国家财政用于支持退耕还林资金达到277?郾86亿元。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以上信息展开讨论交流:“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国家用收上来的税款做什么?为什么要纳税?”通过以上的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到,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用收上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这样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主动纳税”的意识。
五、展示数学瑰丽,陶冶高尚情操
数学教材本身具有许许多多美的特征,我们在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无处不在感受着数学美。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美的素材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请欣赏“九义”教材六年级“轴对称图形”一课的精彩教学片段:
课的结尾,伴随美妙的音乐,师生一同欣赏“桂林山水”的美景图。教师娓娓而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轴对称图形”的世界。其实,大自然对于对称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仰望苍天,俯瞰大地,无处不在显示着对称的魅力!那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蜜蜂,那翱翔天际的大雁、白鸽,那横跨天空的彩虹,片片翻飞的落叶,以至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张笑脸,都展现着对称的魅力。可以说,因为美,大自然才选择了对称,因为有了对称,大自然又增添了无尽的美!
这段结束语,犹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不仅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对称之美,数学之美,而且富含哲理,给人以思想启迪。
㈢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第四页课后智慧拓展题怎么做
摘要】力度空前、理念新颖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了 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方式, 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精神风貌。 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 ——教师,想迅速成长,须合理、有效地对我们教学进行反思,才能达到“在发展学生的同 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
教学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对反思问题的最简洁表达。新课程标准颁布,为 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 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 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 尽快跟上 时代的步伐。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 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 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 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 并从中得到启迪, 得到成长。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懂得还不等于 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 ”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 ——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 “以教师为中心” 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 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 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 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 动态的教学过程中, 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 “适时” 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 “适度” 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 “适法”地针对不同 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高,这种巨大的 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
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 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 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 于是在学习能 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 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 学习等等, 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 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 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㈣ 谈如何处理数学教学中的传统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
【摘要】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白进行新课改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深入,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的一种推陈出新,因此要正确处理好数学教学中的传统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数学;小学;教学;处理;传统;创新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承前启后、一脉相承的,我国传统教学的确存在着许多弊端。新课改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深入,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的一种推陈出新。我们所持的态度应对传统教学在总体批判的同时不妨对其部分合理内核的吸收、继承与创新。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新课程下传统教学的继承与创新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新课程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学重心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这是正确的。但是,许多教师还没来得及真正领悟“主导”和“主体”二者间关系的实质,却为了使自己的教育思想能与时俱进,急于“照葫芦画起瓢”来:在课堂上该讲的不讲,认为要落实新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教师就必须让出“讲”坛,做到“少讲”,甚至“不讲”。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着不需要教”。他这句话揭示了教与学的密切关系,教师不教,学生就不可能获得“不需要教”的能力,面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尤其是学生的未知领域,该讲解处就应理直气壮地去讲解。否则,如果对学生模糊不清的东西不加明晰,对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不给予纠正,学生就会误解为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做什么,怎样做,也对其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广大教师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创造出新的教育经验,产生出更多的教育智慧。
二、正确处理接受学习方式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关系
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凭借其在丰富课堂交往方式、扩展信息交流维度、培养沟通协作素养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全盘否定,实际上,探究性学习方式和接受性学习方式两者并非是完全对立的,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有其局限性。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转变学习方式,是为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过分讲解而言的,并不否定教师讲解的意义和价值。对孩子们初次接触的一些基本概念、方法等内容是人为规定、约定俗成的,就宜用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而并非一定得合作探究,组织构建。
事实证明,决定学习方式是否有意义、有效的关键并不在于学习方式本身,而在于学习者的态度、方法、已有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条件,学习方式运用的好坏,关键在于选择。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处理好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关系。让两者优势互补,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可以看到学生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看到师生之间无拘无束的情感交流,又可以看到教师对基础知识扎实有效的训练,充分感受课堂教学的魅力。
三、正确处理数学和生活的关系
就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而言,数学的生活化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普遍关注的情况下,却存在着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沿袭传统,仍然注重传授数学知识,忽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另一种是“超越”标准,一味追求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而忽略数学学科必要的双基。数学基本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贴近生活:但数学又高于生活,学习数学不仅仅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学习本身的需要,数学不只是生活的简单“复制”和“粘贴”,而是对生活的再加工。我们应该要注重数学问题生活化,同时也应注意生活问题数学化,恰当正确地处理好两者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做到数学教学适度生活化,才能真正地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
我们应该承认,传统的教育教学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但绝不是一无是处。对于新课标新课程,我们不必人为地给它涂上神秘的色彩;对于旧课标旧课程,也没有必要过多去吐口水。一句话,对于传统教育教学,我们不抛弃,而是要扬弃,要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艳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施中的几点收获[J].小学教学参考2012(3).
㈤ 考驾照传统教学和智慧教学有什么区别
传统教学拿了驾照能上路,智慧教学拿了驾照,也就是拿了驾照而已…
㈥ 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
1.数学课程2.数学(主讲数学的作用)3.数学学习4.数学教学活动5.评价6.现代信息技术
㈦ 如何运用多媒体提高小学数学智慧课堂
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内没有兴趣的学习容,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用智慧和灵感。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本学科兴趣淡薄,加之学生的年龄特征(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造成学生数学创新素质能力难以提高。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㈧ 小学数学传统教学模式落后了吗
不能这么说,只是现在的教学模式多了一些学生的活动,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学,而老师尽量少讲。
㈨ 小学数学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否完全取代小学数学传统直观的教学手段为什么
不能。
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各有特点:传统教学手段使用专方便、经属济实惠。教学用具简单,一本教材、一本教案、几样作图工具、一盒粉笔。传统教学手段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重视复习,主张“温故而知新”。 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一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加以了解,二来也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多媒体的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它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它的运用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有些教师把书本搬上屏幕,使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成了黑板和粉笔的代用品的同时,阻隔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直接的情感交流。再者, 有些一目了然的知识、 或者可以通过传统教学手段就能达到相同的效果的内容,就没必要一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只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视具体情况和条件,合理利用教学手段。
要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手段的优势,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交互使用,优势互补,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在倡导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的同时,也要充分挖掘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
㈩ 如何有效做好小学数学课程的拓展延伸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充分说明,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要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结合,做好小学数学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侧重于规范性系统知识的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学习数学方法。课外学习则应该适当补充一些延伸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学习内容。将课内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外拓展题,将会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注重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呢?现就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谈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拓展延伸,引领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现实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比如在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以后,我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测量周围事物的长度,自己的书桌、身高,到教室、黑板的长宽,父母的腰围等;在认识了元角分后,让学生课后模拟超市购物活动,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学习比的知识时,让学生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搜集了各种形式的比,并在课堂教学中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数学中的比的实际意义。
二、利用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数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在有限的教学时空中,学生不可能都有机会动手实践,而课外则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在数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后如能及时设计实践性的拓展作业,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如教学《可能性的大小》,可以设计这样的实践题:自己做一个转盘,涂上红色、黄色和绿色,要使指针转动后偶尔落在绿色区域,而落在红色、黄色区域的次数差不多,应怎样涂色?先试着涂一涂,再转动若干次,看看结果怎样?这样的实践性作业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动手实践中,而且学生可以根据的自己的想法进行富有个性的设计。
三、利用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进入数学新时空。
教师要利用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读一些数学课本以外的科普读物、数学网站等的阅读思考活动,以引起思想共鸣和模仿实践,可以提高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向学生提供好的课外读物,订阅一些数学刊物,如《小学生数学报》等,帮助和鼓励他们利用课外时间积极地阅读,可以使他们开阔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数学日记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写照。让学生通过随笔或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数学日记,使学生,家长、教师之间得到了很好的互动,孩子们也能把平时不敢说的话在日记中表达出来,彼此之间更多了一份了解。开展数学小调查活动,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活动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
小学数学课程的拓展延伸应注意的问题:
不适时机与过度拓展延伸,往往带来较差的效果,所以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拓展延伸活动的内容要适量。
拓展延伸活动的内容太少了,作用不大,太多了,又会喧宾夺主。合适的量度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所教学生认知需要来定。每项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拓展延伸活动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过量的拓展延伸活动会无端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减弱学习兴趣。
二,拓展延伸活动的内容的难度要适当。
拓展延伸一定要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及知识经验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不要因拓展延伸需要而忽略学生的认识理解程度。需要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分析各种教辅资料,多角度、多层面地删选与补充有价值的资源,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拓展延伸活动的内容不能忽视教材体系。
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对教学拓展延伸进行了预设,尤其在新课学习环节。但部分教师仅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流程,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忽视学生的主动探究,更忽视忽视教材体系。每节数学课都有学习主题,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总会制定课时教学目标。但很多教师的教学拓展延伸活动忽视了教学重点,偏离了学习主题,游离了教材,有点喧宾夺主,成了无效劳动。拓展延伸活动的内容要充分树立教材观,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来整体分析,有目的、有层次地系统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数学学习拓展延伸活动为我们的数学课堂打开了通向大千世界的窗口,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数学天地中获取信息,整合信息,丰富知识,感悟思想,创生思维,提升学习品质。有价值的课外拓展延伸活动是对课堂数学学习的有效补充,只要我们认真解读教材,客观分析学情,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拓展延伸,克服随意性、盲目性,提高针对性、有效性,凸显自主性,创新性。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养成用数学、做数学的良好习惯,只有注重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探索与发现、巩固与提高,创新意识与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