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先让学生自由回答,多给鼓励,最后给出一个参考答案,并强调不是唯一正确的专答案。属
既要注意让天资比较好的同学有发言和表现的机会,更要鼓励中等的同学积极参与。对于落后的同学要点名让他们回答,反馈以表扬为基调,只要有一点沾边,立即严重表扬。
答题的顺序为:先点名成绩较差的同学回答,然后再让中游同学补充,最后让成绩好的总结。
关键在于教师的点评和引导。对差生要鼓励为主,中等生要注意平衡,成绩好的要注意引导。
另外,可以布置一些非唯一答案、发散性的作业。比如:阅读报告啊,小作文啊,等等。
② 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所谓的个性化阅读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程度差异和需求差异,鼓励和允许他们选择相应的阅读内容、方式、方法及学习的伙伴,让不同的学生在阅读文本、走近文本的过程中体现个人的特性,呈现其不同的搜集信息的方式、思维、体验、感悟、见解、朗读等,尽可能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个性化阅读中的学生是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自己思索,自己作主”(鲁迅语),把自己的观点置入文本,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是个性化阅读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有独特的创新意识,并有勇气把它表达出来,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积极意义。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这种体验主要表现在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阅读的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建构在每一个字词句的剖析上。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阅读,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以下就本人的课堂教学实践,浅谈我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一、创设氛围,衍生独特见解
在《阅读的技巧》一书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阅读是读者积极的活动过程,读者带入这个过程的东西,往往比他从课文中获得的东西更重要。”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学习形式,也是学生主动说话、获得知识的阵地,要让学生有新鲜的见解,必须让学生有说的欲望。教师应当从讲台走向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个教学活动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谓“教学相长”。因此,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放下所有的束缚,衍生独特的见解。
在执教第十二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学生理解了小女孩在现实中吃不饱、穿不暖,就连唯一爱她的奶奶也早早的离她而去的悲惨命运后,我播放了《天鹅湖》这首曲子,顿时,哀怨的曲子弥漫了整个教室,伴着音乐,我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学生此时眼内已噙满泪水,我动情地说:“多可怜的小女孩啊!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此时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尽情地说出来吧!”学生早已按奈不住,从不同角度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有的痛斥了资本主义社会,有的埋怨了小女孩的父亲,有的谴责当时人民的冷漠,就连平时不善言辞的一名女生也抽泣着说:“老师,如果小女孩在天国能和奶奶在一起,即使死了,也是快乐的,我会在心里默默祝福她的。”多纯洁的心灵啊!如果没有创设入情入境的氛围,能挑起学生驿动的心灵吗?阅读是个性化阅读,而个性化阅读又是一种体验性阅读,新的课堂生活就是要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飞起来,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
二、学会批注,感受阅读之乐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喜欢“人云亦云”,不敢提出或不能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显然就不利于个性化阅读。而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对课文语言文字、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的感知,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批注就怎么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以《麻雀》一文为例,我让学生对“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中的“落”做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讲速度的“飞得快而猛”;有说态度的“真勇敢、做事坚决、果断”;有论品格的“真是个奋不顾身的好妈妈”;有评用词的“简洁、生动、形象”。通过批注阅读,学生既认识了老麻雀舍身救孩子的英勇形象,又对“落”字运用之精妙分析得入木三分。
三,组织讨论,体验阅读之趣
讨论可让学生更活跃、更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在辩论的过程中,不同的思维的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经常组织有针对性的讨论,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激发学生通过讨论来发现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在学生讨论之中,教师要注意调控学生,适时“煽风点火”,引发思考,同时又不要轻露自己的见解,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发言、归纳,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增强,个性就会得到张扬,阅读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先出示句子:他们闯进园内,把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然后让学生对“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体会:有从侵略者的做法体会他的野蛮行径的;有学生从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社会背景;也有学生从内容体会到了要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讨论,使他们深刻地理解了课文。
四、挖掘文字,迸发阅读灵感
杨再隋教授说:“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逐渐相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在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从显性的文字去推想隐性的内容,符合小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在不觉中也提升了学生对文本更高层次的认识。
如学习《鲁本的秘密》中,在学生理解了鲁本为了寻找麻袋而在街头游荡时,我及时让学生想象鲁本在寻找麻袋的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学生思维活跃,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可能被野狗咬伤了”,有的说“可能终日扎到垃圾堆里”……其中有一个学生联系“玩去了,对不起,妈妈!”这句话,说:“老师,我觉得鲁本在这一年中,一定忍受着妈妈一次又一次的责备。我真佩服他这种忍辱负重的勇气。”这一想象提醒了同学:原来鲁本为了实现秘密不仅付出劳累,还得默默忍受妈妈的误解,在不觉中进一步感悟鲁本如此辛苦全是因为爱妈妈的那颗心,真是胸针虽小,赤子之情却深令人感动。虽然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沟通、影响中,实现了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探究。按照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他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的“空白”理论,等待读者用想像去“补充”。补充的过程就是发掘意义的过程,就是灵感迸发的过程。
五、发现问题,喜见百花齐放
杨振宁教授认为“学学问,须学问。只求答,非学问。”宋代学者朱熹也指出“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要有让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应引导学生自己与发现问题,亲自去探索,在自主阅读中发挥出最高智慧。
如在学习《放弃射门》的过程中,一学生突然发问:“既然是比赛,就有输赢,福勒在有把握射门的情况下放弃射门,这样做对吗?”由于问到精彩处,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意见截然不同。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争持不下。见到学生为了坚持自己的立场,争个面红耳赤,此时,无论我站在哪一方,都会扼杀了学生刚闪现的智慧火花。于是,我就势把他们分成正方和反方两组,让他们去辩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其中有一个学生说:“福勒虽然现在放弃了射门,却赢得了别人的尊重。而且放弃射门不代表放弃成功,凭着他行云流水般的球技,再追回一个球不难,一样可以再塑辉煌,这不是一举两得吗?”此言一出,博得了同学的喝彩。可见,学生此时不再是停留在课文里,更是上升到对人性的赞美,这不是语文“人文性”的最高体现吗?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坚决摒弃繁琐的分析和抽象的说教,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学生通过阅读自有一番见解和感受。
教学实践证明:个性化阅读教学能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③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
所谓的个性化阅读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程度差异和需求差异,鼓励和允许他们选择相应的阅读内容、方式、方法及学习的伙伴,让不同的学生在阅读文本、走近文本的过程中体现个人的特性,呈现其不同的搜集信息的方式、思维、体验、感悟、见解、朗读等,尽可能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个性化阅读中的学生是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自己思索,自己作主”(鲁迅语),把自己的观点置入文本,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是个性化阅读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有独特的创新意识,并有勇气把它表达出来,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积极意义。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这种体验主要表现在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阅读的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建构在每一个字词句的剖析上。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阅读,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以下就本人的课堂教学实践,浅谈我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一、创设氛围,衍生独特见解
在《阅读的技巧》一书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阅读是读者积极的活动过程,读者带入这个过程的东西,往往比他从课文中获得的东西更重要。”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学习形式,也是学生主动说话、获得知识的阵地,要让学生有新鲜的见解,必须让学生有说的欲望。教师应当从讲台走向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个教学活动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谓“教学相长”。因此,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放下所有的束缚,衍生独特的见解。
在执教第十二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学生理解了小女孩在现实中吃不饱、穿不暖,就连唯一爱她的奶奶也早早的离她而去的悲惨命运后,我播放了《天鹅湖》这首曲子,顿时,哀怨的曲子弥漫了整个教室,伴着音乐,我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学生此时眼内已噙满泪水,我动情地说:“多可怜的小女孩啊!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此时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尽情地说出来吧!”学生早已按奈不住,从不同角度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有的痛斥了资本主义社会,有的埋怨了小女孩的父亲,有的谴责当时人民的冷漠,就连平时不善言辞的一名女生也抽泣着说:“老师,如果小女孩在天国能和奶奶在一起,即使死了,也是快乐的,我会在心里默默祝福她的。”多纯洁的心灵啊!如果没有创设入情入境的氛围,能挑起学生驿动的心灵吗?阅读是个性化阅读,而个性化阅读又是一种体验性阅读,新的课堂生活就是要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飞起来,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
二、学会批注,感受阅读之乐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喜欢“人云亦云”,不敢提出或不能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显然就不利于个性化阅读。而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对课文语言文字、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的感知,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批注就怎么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以《麻雀》一文为例,我让学生对“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中的“落”做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讲速度的“飞得快而猛”;有说态度的“真勇敢、做事坚决、果断”;有论品格的“真是个奋不顾身的好妈妈”;有评用词的“简洁、生动、形象”。通过批注阅读,学生既认识了老麻雀舍身救孩子的英勇形象,又对“落”字运用之精妙分析得入木三分。
三,组织讨论,体验阅读之趣
讨论可让学生更活跃、更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在辩论的过程中,不同的思维的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经常组织有针对性的讨论,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激发学生通过讨论来发现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在学生讨论之中,教师要注意调控学生,适时“煽风点火”,引发思考,同时又不要轻露自己的见解,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发言、归纳,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增强,个性就会得到张扬,阅读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先出示句子:他们闯进园内,把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然后让学生对“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体会:有从侵略者的做法体会他的野蛮行径的;有学生从圆明园的
④ 浅谈小学语文怎样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
一、要确立教师的主导性,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教师的主导性不可缺少.阅读活动应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我们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而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同时也要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难免会有一些不正解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1、尊重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时空,又让学生都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2、应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和无奈.例如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当学生选择学习写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这部分内容时,老师问:你准备怎样去领略三大名松的特点呢?学生提出了好多办法:抓重点词句欣赏,读文看图欣赏然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欣赏三大名松的特点.这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读书效率也高了.3、让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方式.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那么他们必然希望和别人交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教师要避免单一的师生交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可以选择和老师交流,下座位找好伙伴交流,也可以回家和家长交流等等.学生在不同的交流方式中,观点相互碰撞,增进理解程度,实现了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二、努力营造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三、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交流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与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建构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意识,使学生在一种自由而和谐的氛围中深入体验,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张扬个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或朗读,或争论,或动手操作,或进行游戏表演,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感受并理解阅读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与含义,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生成和创造新的意义.比如教学《大江保卫战》时,引导学生感受人民子弟兵英勇抗击洪水的景象,既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中的景象,也可以换成别的交流方式试试,如口述、感情朗读,或者根据人民子弟兵英勇抗洪的录像资料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当一回解说员,或写一首歌颂人民子弟兵的小诗,或诉说想对人民子弟兵倾诉的肺腑之言这些个性化的交流激活了学生各具色彩的智慧,他们选择其一,自由演绎,尽情展现个性,从容释放潜能.
四、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学生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性格特点不同、生活体验不同,对文本的阅读体会往往会有差异.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珍视学生不同的理解和独特的阅读感受,
允许学生带着个人情感去表达阅读结果,这样就有可能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效果,就有可能超越文本,产生出新的阅读创意,拓展出新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阅读质量.比如教学《一株紫丁香》一文,让学生读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汇报朗读时会出现不同的朗读效果,有的学生将时时重点强调,因为老师每时每刻都把我们挂在心上;还有的学生将挂牵重读,其原因是他读到此句时想到了老师最关心他的一件事.由此可见,当学生独特体验被充分尊重后,学生就会饱尝个性思维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自己的自主意识,发挥自己的个性创造潜能.
总而言之,个性化阅读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灵动,充满活力.在教学中,我们要俯下身来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用充满赞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独特见解,让每个学生在个性交流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⑤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和中学课外阅读量的字数都有了具体的规定,并对阅读的技能也有了明确的要求,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课外阅读,成为今天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指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实施个性化的阅读,必须建立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形成自己的个性,达到个性阅读的目的。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自己读书,强调要读出自己的感想,发挥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阵地,教师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出个性,促使学生张扬个性,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阅读,使阅读真正成为个性化阅读。
一、 小学生阅读现状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过程中统一要求、划一的指导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使得阅读教学缺乏灵动与生气。加之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不足,因此很难将课标中关于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首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以识记标准答案代替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一些家长也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自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其次,学生缺乏阅读动力,阅读兴趣保持不长久。大多学生没有丰富的课外读物,不知道该读什么样的书,有着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也不多,部分家长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也不知道应怎样指导孩子去读书,学生阅读时间和效果都不能予以保证,阅读兴趣不浓厚,阅读随意性大,不能持久。最后,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也难以养成。大多数学生阅读书籍总是囫囵吞枣,光读书不思考的现象比较普遍,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根本不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也不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更不挖掘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没有感受到作品的艺术特色,也不能对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二、个性化阅读的意义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个性化阅读到底能给他带来什么呢?
通过个性化阅读,学生语文知识就会逐渐丰富,语文学习能力得以逐步提高:课外阅读中,要求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要概括主要内容,要积累优美词句,要写出阅读感悟。每月要向同学推介自己的好书。因此,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感悟能力、文化积淀都有了提高,厚积薄发,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另类作文、创新作文也多了,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个性。
法国大作家雨果曾深有感触地说过:“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逐渐融化”。阅读的收获不仅仅在于成绩的提高,更重要是在精神层面,读书使人有知,使人明理,使人懂史,使人有智。让学生在书香中成长,让读书活动内化学生行为,学生在校园到处乱跑、打架骂人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手捧书籍,或书声朗朗,或津津有味,或潜心思索。
三、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
(一)保证阅读时间
采取集中阅读和分散阅读相结合,多方努力,共同保障学生阅读时间。学校做好课时调控,每周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让学生到阅览室博览群书;教师减轻课业负担,减少那些无效劳动的作业,减少学生机械的操作,把课内时间省下来,保证学生阅读时间;家里提倡“亲子共读”,要求家长为学生创设优良的读书环境,做到“三个一”——每天陪学生读一会儿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为学生挑选一批可读性强的书。
(二)保证阅读书籍
建立“个人书橱”——“班级图书架”——“学校图书室”三级图书保障机制。1.充实学校图书室书目及校园网站阅读篇目。实验班级图书管理员每周到图书室借书,然后放在班级书架上自由阅读,管理员负责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2.建立班级隐形流动图书库。图书来源:师生藏书。方式:书名编成号张贴在教室,书由本人保管。学生根据喜好借书,自行约定借书还书时间并做好记载;3.订阅报刊杂志,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订阅《少年先锋报》《学语文之友》《课堂内外》《作文大本营》《小干部杂志》等,然后相互传阅;4.开展国学经典诵读。
(三)激发阅读兴趣
1.推荐欣赏。要求学生从所阅读的作品中把自己认为最有借鉴价值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同伴,并具体谈谈作品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色。这种方法能促使学生不仅多读,而且能有比较、有选择的读,培养鉴赏能力,还能在同学中产生一种竞争效应。
2.开展阅读活动。举办故事会、人物评论会、诗歌朗诵会、作品评讲会、读书征文活动、演讲活动、手抄报比赛等。每期一至两次。
3.课文引伸,课内外结合。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拓宽。课外阅读正是符合了“教学与活动的统一”这一教学策略。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我们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自主的,能动的心态投入课外阅读,变教师的主观愿望为学生的主观要求。
4.阅读激励:班级设立“读写园”,制定评星标准,对达到班级制定的课外阅读标准的同学奖励星星,星星累计到一定数量期末可颁发“阅读明星”,“荐书明星”的奖状。通过这种过程性的激励措施,让学生持之以恒,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指导个性化阅读的方法
1.迁移法。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
2.“三读法”。所谓三读:一是浏览性的泛读法。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二是进行速读训练。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三是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3.“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如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心得体会(即读后感)。圈点勾画、作批注(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标点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四、构建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这样五种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阅读欣赏课、阅读指导课、读书笔记指导课、阅读交流课、读物推荐课。在这里,我们重点探讨前三种课型。
(一)阅读欣赏课
框架为:选择读物——创设情境——自主选择——交流汇报——诵读体验
一是教师(或学生)选择推荐感兴趣的读物。在上课前一周,选择符合学生阅读心理,有益于身心发展、有益于启智增知的读物。注重推荐名家名篇。
二是帮助学生进入作品情境,唤起阅读欲望。教师借助插图、课件、文章精彩片段、配乐欣赏、语言描述等各种教学手段,唤起学生阅读兴趣,唤醒学生欣赏热情。此环节不能脱离阅读情境,注意手段与阅读内容的有机结合。
三是自主阅读,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理解、欣赏作品能力。
此环节是重点环节,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欣赏为主。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使学生的阅读有目的、有层次。这一环节又大致分为“快读初步感知——精读勾画批注”两个层次进行操作。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只是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和已有的阅读能力,独立品评,勾画词句,批注所感。
四是显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教师要精心安排交流环节,注意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相互结合,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结合。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展示自己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知识信息世界的机会。要照顾到学生之间阅读欣赏能力的差异,针对学生阅读交流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谈具体、谈深刻,以真正实现阅读欣赏的目的。
五是学生朗读或者背诵值得自己欣赏的部分,也可再补充相关的作品进行诵读,感受作品的魅力。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欣赏的内容进行诵读,借助诵读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教师也可在此环节中,推荐与本次阅读内容有关的作品进行补充阅读,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诵读、体会、欣赏。
(二)阅读指导课
框架为:确定专题——阅读实践——畅谈体会。
教师选择一本书,首先自己认真阅读,写好读书笔记,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然后,教师有组织地让学生结合阅读实践体验,谈出自己怎样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的,可以说这样阅读的好处、收获,也可以谈自己在实践中领悟出的新方法、发现的新问题等。
(三)读书笔记指导课
框架为:观摩优秀读书笔记,激发兴趣——指导做笔记的方法(摘抄、编写提纲、写读后感等,每次讲解一种方法)——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阅读材料,尝试做读书笔记。——总结方法,勉励鞭策。
五、养成个性化阅读习惯。
由于阅读课上放手让学生自主选定阅读主题,自主取舍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少了以往的那种教师繁琐的支离破碎的分析,多了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的机会,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真正确立了学生阅读的主人地位。坚持下去,学生便自然形成了个性化阅读的良好习惯。
但在探索中我们同时发现,小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活动受教师的直接影响较大大,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明显,因此,指导教师的改革意识、阅读品位、兴趣爱好、自身的语文素养等诸多因素也影响着方案的实施效果。在个性化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指导中,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外阅读”水平,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去研究的问题。
其次,在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情感融入,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让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总之,个性化阅读研究工作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作为语文教师,应当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过程与效果的并重,探索并构建行之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确定阅读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独立感受、体验、思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和更为全面地发展。
⑥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对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形成比较完整的阅读体系有较大的作用,个性化阅读教学能够从根本上增强小学生的人文素养,甚至可以使其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小学是最基础的教学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学习养成阅读的习惯,并且具备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语文作为最基本的教学课程,要求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小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这些都与阅读教学有直接的关系。个性化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有较大的作用,从而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2]
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就当前的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来说,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化阅读教学旨在根据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习惯和理解能力使其形成独特的阅读方式,并且这种方式是能够促进小学生对阅读内容形成具体的体系的。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以自身的教学感受为主,限制了学生的视野。甚至部分教师并没有对课堂阅读讨论进行合理的引导,而是用力过猛,过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天方夜谭,形成不符合实际的阅读个性。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比较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阅读内容自主理解,缺乏科学合理的阅读评价,导致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不符合实际。
⑦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
一、大量阅读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重要基础
1.从阅读的数量着手。
2.从阅读的积累落实。
二、自选材料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前提
1.课外阅读学生有选择权。
2.课内阅读学生仍有选择权。
三、自主探究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主要方式
1.在自主探究中各抒己见。
2.在自主探究中求同存异。
四、形成能力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最终目标
1.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
2.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
3.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呈现阅读体验。
⑧ 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所谓的个性化阅读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程度差异和需求差异,鼓励和允许他们选择相应的阅读内容、方式、方法及学习的伙伴,让不同的学生在阅读文本、走近文本的过程中体现个人的特性,呈现其不同的搜集信息的方式、思维、体验、感悟、见解、朗读等,尽可能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
个性化阅读中的学生是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
“自己思索,自己作主”(鲁迅语),把自己的观点置入文本,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是个性化阅读的体现。
因此,培养学生有独特的创新意识,并有勇气把它表达出来,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积极意义。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这种体验主要表现在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
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
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
二是整体,阅读的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建构在每一个字词句的剖析上。
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阅读,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
以下就本人的课堂教学实践,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一、创设氛围,衍生独特见解在《阅读的技巧》一书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阅读是读者积极的活动过程,读者带入这个过程的东西,往往比他从课文中获得的东西更重要。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学习形式,也是学生主动说话、获得知识的阵地,要让学生有新鲜的见解,必须让学生有说的欲望。
教师应当从讲台走向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整个教学活动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谓“教学相长”。
因此,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放下所有的束缚,衍生独特的见解。
在执教第十二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学生理解了小女孩在现实中吃不饱、穿不暖,就连唯一爱她的奶奶也早早的离她而去的悲惨命运后,播放了《天鹅湖》这首曲子,顿时,哀怨的曲子弥漫了整个教室,伴着音乐,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学生此时眼内已噙满泪水,动情地说:“多可怜的小女孩。
孩子们,老师知道们此时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尽情地说出来。
”学生早已按奈不住,从不同角度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有的痛斥了资本主义社会,有的埋怨了小女孩的父亲,有的谴责当时人民的冷漠,就连平时不善言辞的一名女生也抽泣着说:“老师,如果小女孩在天国能和奶奶在一起,即使死了,也是快乐的,会在心里默默祝福她的。
”多纯洁的心灵。
如果没有创设入情入境的氛围,能挑起学生驿动的心灵吗。
阅读是个性化阅读,而个性化阅读又是一种体验性阅读,新的课堂生活就是要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飞起来,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
二、学会批注,感受阅读之乐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喜欢“人云亦云”,不敢提出或不能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这显然就不利于个性化阅读。
而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对课文语言文字、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的感知,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
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批注就怎么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
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
以《麻雀》一文为例,让学生对“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中的“落”做专题批注。
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讲速度的“飞得快而猛”;
有说态度的“真勇敢、做事坚决、果断”;
有论品格的“真是个奋不顾身的好妈妈”;
有评用词的“简洁、生动、形象”。
通过批注阅读,学生既认识了老麻雀舍身救孩子的英勇形象,又对“落”字运用之精妙分析得入木三分。
三,组织讨论,体验阅读之趣讨论可让学生更活跃、更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
在辩论的过程中,不同的思维的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经常组织有针对性的讨论,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激发学生通过讨论来发现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
在学生讨论之中,教师要注意调控学生,适时“煽风点火”,引发思考,同时又不要轻露自己的见解,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发言、归纳,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增强,个性就会得到张扬,阅读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先出示句子:他们闯进园内,把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然后让学生对“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进行讨论。
经过讨论,学生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体会:有从侵略者的做法体会他的野蛮行径的;
有学生从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社会背景;
也有学生从内容体会到了要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讨论,使他们深刻地理解了课文。
四、挖掘文字,迸发阅读灵感杨再隋教授说:“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逐渐相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从显性的文字去推想隐性的内容,符合小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在不觉中也提升了学生对文本更高层次的认识。
如学习《鲁本的秘密》中,在学生理解了鲁本为了寻找麻袋而在街头游荡时,及时让学生想象鲁本在寻找麻袋的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学生思维活跃,答案五花八门。
有的说“可能被野狗咬伤了”,有的说“可能终日扎到垃圾堆里”……其中有一个学生联系“玩去了,对不起,妈妈。
”这句话,说:“老师,觉得鲁本在这一年中,一定忍受着妈妈一次又一次的责备。
真佩服他这种忍辱负重的勇气。
”这一想象提醒了同学:原来鲁本为了实现秘密不仅付出劳累,还得默默忍受妈妈的误解,在不觉中进一步感悟鲁本如此辛苦全是因为爱妈妈的那颗心,真是胸针虽小,赤子之情却深令人感动。
虽然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沟通、影响中,实现了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探究。
按照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他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的“空白”理论,等待读者用想像去“补充”。
补充的过程就是发掘意义的过程,就是灵感迸发的过程。
五、发现问题,喜见百花齐放杨振宁教授认为“学学问,须学问。
只求答,非学问。
”宋代学者朱熹也指出“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要有让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应引导学生自己与发现问题,亲自去探索,在自主阅读中发挥出最高智慧。
如在学习《放弃射门》的过程中,一学生突然发问:“既然是比赛,就有输赢,福勒在有把握射门的情况下放弃射门,这样做对吗。
”由于问到精彩处,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意见截然不同。
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争持不下。
见到学生为了坚持自己的立场,争个面红耳赤,此时,无论站在哪一方,都会扼杀了学生刚闪现的智慧火花。
于是,就势把他们分成正方和反方两组,让他们去辩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
其中有一个学生说:“福勒虽然现在放弃了射门,却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而且放弃射门不代表放弃成功,凭着他行云流水般的球技,再追回一个球不难,一样可以再塑辉煌,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此言一出,博得了同学的喝彩。
可见,学生此时不再是停留在课文里,更是上升到对人性的赞美,这不是语文“人文性”的最高体现吗。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坚决摒弃繁琐的分析和抽象的说教,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学生通过阅读自有一番见解和感受。
教学实践证明:个性化阅读教学能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充实自,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⑨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个性阅读养成
一、理解个性化阅读的含义。
我们认为所谓的个性化阅读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程度差异和需求差异,鼓励和允许他们选择相应的阅读内容、方式、方法及学习的伙 伴,让不同的学生在阅读文本、走近文本的过程中体现个人的特性,呈现其不同的搜集信息的方式、思维、体验、感悟、见解、朗读等,尽可能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 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个性化阅读中的学生是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自己思索,自己作主” (鲁迅语),把自己的观点置入文本,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是个性化阅读的体现。
二、认清个性化阅读的特征。
1、阅读主体的自主性。自主性就是在阅读活动中要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 考,自己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活动建筑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指导权。重点是让学生 自己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
2、阅读情感的体验性。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这种体验主要表现在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 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于整个阅 读活动;二是整体,阅读的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建构在每一个字词句的剖析上。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 读、阅读,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
3、阅读实践的探究性。
读物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显示之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潜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而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 在发现、破解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 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必须对此来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在对问题的探究解决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提升和发展。
三、合理制定阅读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确立阅读的主体地位。由于以往填鸭试的教学,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阅读的主体,教师要归还阅读的主动权 利,引导他们确立阅读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读书的主人。在阅读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气氛,让他们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 不是教师活动的追随者。引导学生考虑的不是教师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而是我们需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要引导学生主动的读、专注的读、兴致勃勃的读。要 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的阅读,从中进行体会和感受。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选定阅读任务。
教师要更新阅读观念,从每个学生的个性实际出发,开放课堂,尊重学生的学习意见,善于了解并研究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心理,善于根据共性与个性,处理好教与 学的关系,努力做到教学手段开放。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舍取阅读对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舍取学习对 象,他们会感到很轻松,能发挥自身的潜能,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试。因为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很好的方式学习,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这样一来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读书效率 也高了。
2、创设个性化阅读的条件和氛。课堂上难以听到学生朗读的声音,难以听到学生交流、表达的声音,更不要说那种争先恐后的发言场面。这是新课改面临的一 个实际的、并且也最难改的事实,它涉及到教育理念、和教师教学习性。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只有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大胆培养学生 的课堂交流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理解、体会和独到见解,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培养思维,发展个性。
在《阅读的技巧》一书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阅读是读者积极的活动过程,读者带入这个过程的东西,往往比他从课文中获得的东西更重要。”课堂教学是 一种有组织的集体学习形式,也是学生主动说话、获得知识的阵地,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广阔的发言舞台,让学生说个充分,说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 说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明天。如学习《古井》的结尾:“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学 生通过朗读、思考和讨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充分地表达出来。通过交流,他们理解了“陶冶”,懂得了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明白 了要从古井身上吸取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人。在这其中教师要学会欣赏和鉴别,给富有个性的解答予以赞赏,鼓励学生独到的见解,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
3、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的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 此多彩。”因为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他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所以产生的感悟必然也会有所不同。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 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尊重学生主体感受到的。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态度,要蹲下身子来看学生,以平常心态对待学 生,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绝对权威。其次,教师要引入“容错”的评价理念,要能适度容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差错,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毫无顾忌的发表自己的意 见,实现自己的设想;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在独特体验被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学生会饱尝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 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他们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 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习课文。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敢于批判包括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以 及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时刻致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教师,展 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来结实。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有质的提高。
五、引导学生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 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 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⑩ 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
所谓的个性化阅读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程度差异和需求差异,鼓励和允许他们选择相应的阅读内容、方式、方法及学习的伙伴,让不同的学生在阅读文本、走近文本的过程中体现个人的特性,呈现其不同的搜集信息的方式、思维、体验、感悟、见解、朗读等,尽可能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个性化阅读中的学生是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自己思索,自己作主”(鲁迅语),把自己的观点置入文本,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是个性化阅读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有独特的创新意识,并有勇气把它表达出来,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积极意义。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这种体验主要表现在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阅读的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建构在每一个字词句的剖析上。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阅读,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以下就本人的课堂教学实践,浅谈我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一、创设氛围,衍生独特见解
在《阅读的技巧》一书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阅读是读者积极的活动过程,读者带入这个过程的东西,往往比他从课文中获得的东西更重要。”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学习形式,也是学生主动说话、获得知识的阵地,要让学生有新鲜的见解,必须让学生有说的欲望。教师应当从讲台走向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个教学活动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谓“教学相长”。因此,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放下所有的束缚,衍生独特的见解。
在执教第十二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学生理解了小女孩在现实中吃不饱、穿不暖,就连唯一爱她的奶奶也早早的离她而去的悲惨命运后,我播放了《天鹅湖》这首曲子,顿时,哀怨的曲子弥漫了整个教室,伴着音乐,我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学生此时眼内已噙满泪水,我动情地说:“多可怜的小女孩啊!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此时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尽情地说出来吧!”学生早已按奈不住,从不同角度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有的痛斥了资本主义社会,有的埋怨了小女孩的父亲,有的谴责当时人民的冷漠,就连平时不善言辞的一名女生也抽泣着说:“老师,如果小女孩在天国能和奶奶在一起,即使死了,也是快乐的,我会在心里默默祝福她的。”多纯洁的心灵啊!如果没有创设入情入境的氛围,能挑起学生驿动的心灵吗?阅读是个性化阅读,而个性化阅读又是一种体验性阅读,新的课堂生活就是要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飞起来,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
二、学会批注,感受阅读之乐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喜欢“人云亦云”,不敢提出或不能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显然就不利于个性化阅读。而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对课文语言文字、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的感知,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批注就怎么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以《麻雀》一文为例,我让学生对“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中的“落”做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讲速度的“飞得快而猛”;有说态度的“真勇敢、做事坚决、果断”;有论品格的“真是个奋不顾身的好妈妈”;有评用词的“简洁、生动、形象”。通过批注阅读,学生既认识了老麻雀舍身救孩子的英勇形象,又对“落”字运用之精妙分析得入木三分。
三,组织讨论,体验阅读之趣
讨论可让学生更活跃、更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在辩论的过程中,不同的思维的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经常组织有针对性的讨论,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激发学生通过讨论来发现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在学生讨论之中,教师要注意调控学生,适时“煽风点火”,引发思考,同时又不要轻露自己的见解,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发言、归纳,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增强,个性就会得到张扬,阅读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先出示句子:他们闯进园内,把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然后让学生对“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体会:有从侵略者的做法体会他的野蛮行径的;有学生从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社会背景;也有学生从内容体会到了要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讨论,使他们深刻地理解了课文。
四、挖掘文字,迸发阅读灵感
杨再隋教授说:“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逐渐相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在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从显性的文字去推想隐性的内容,符合小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在不觉中也提升了学生对文本更高层次的认识。
如学习《鲁本的秘密》中,在学生理解了鲁本为了寻找麻袋而在街头游荡时,我及时让学生想象鲁本在寻找麻袋的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学生思维活跃,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可能被野狗咬伤了”,有的说“可能终日扎到垃圾堆里”……其中有一个学生联系“玩去了,对不起,妈妈!”这句话,说:“老师,我觉得鲁本在这一年中,一定忍受着妈妈一次又一次的责备。我真佩服他这种忍辱负重的勇气。”这一想象提醒了同学:原来鲁本为了实现秘密不仅付出劳累,还得默默忍受妈妈的误解,在不觉中进一步感悟鲁本如此辛苦全是因为爱妈妈的那颗心,真是胸针虽小,赤子之情却深令人感动。虽然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沟通、影响中,实现了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探究。按照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他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的“空白”理论,等待读者用想像去“补充”。补充的过程就是发掘意义的过程,就是灵感迸发的过程。
五、发现问题,喜见百花齐放
杨振宁教授认为“学学问,须学问。只求答,非学问。”宋代学者朱熹也指出“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要有让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应引导学生自己与发现问题,亲自去探索,在自主阅读中发挥出最高智慧。
如在学习《放弃射门》的过程中,一学生突然发问:“既然是比赛,就有输赢,福勒在有把握射门的情况下放弃射门,这样做对吗?”由于问到精彩处,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意见截然不同。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争持不下。见到学生为了坚持自己的立场,争个面红耳赤,此时,无论我站在哪一方,都会扼杀了学生刚闪现的智慧火花。于是,我就势把他们分成正方和反方两组,让他们去辩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其中有一个学生说:“福勒虽然现在放弃了射门,却赢得了别人的尊重。而且放弃射门不代表放弃成功,凭着他行云流水般的球技,再追回一个球不难,一样可以再塑辉煌,这不是一举两得吗?”此言一出,博得了同学的喝彩。可见,学生此时不再是停留在课文里,更是上升到对人性的赞美,这不是语文“人文性”的最高体现吗?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坚决摒弃繁琐的分析和抽象的说教,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学生通过阅读自有一番见解和感受。
教学实践证明:个性化阅读教学能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