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浅谈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摘要】如今语文课堂有这样一种说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可见文言文文言文教学是初高中教师的一根难啃的“骨头”,由于当前受制于来自教师、学生、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国很多中小学的文言文教学存在诸多困境。现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以期补足中学语文中文言文教学的短板,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6550658.htm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学生兴趣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瑰宝,承载着我国传统精神。加强文言文的学习有助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文言文作为遗产的文字表现形式,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将文言文很好的掌握,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领悟传统文化,吸收并继承祖先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
一.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不足
文言文系我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广大人民群众应充分理会并掌握,而这一过程需要先进的文言文教学的开展。可现今的文言文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1.1考试>兴趣
鉴于应试教育尚未退出我国教育舞台,各类考试中将文言文的考察作为一个“门槛”。因此,学生们往往趋利性色彩较浓,紧盯考试大纲的要求,以此为准绳,进行针对性的备考,而无暇顾及兴趣的培养。
1.2翻译>诵读
由于学生较晚接触古文,且接触的机会较少,这使得本来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更显得神秘。这时,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的首要任务往往是将所学的文言文进行翻译,且投入巨大的精力。翻译后,学生们面对满书密密麻麻的解释,硬着头皮来进行记忆尚且不易,至于诵读就是奢望。
1.3灌输>自学
现实当中的文言文教学系由教师占支配地位,老师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意见领袖”,通过自上而下的灌输、“填鸭”,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学生之上;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处于被支配地位,完全不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片面接收来自教师的一家之言,而不加“咀嚼”的加以接受。在此情形下,学生们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全然没有了自主学习文言文的概念。
二.完善文言文教学应坚持的原则
文言文教学应将着力点放在兴趣培养、阅读能力提升、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等三方面。在此基础上进行文言文教学的“顶层设计”,并将此三原则视为之后的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准绳
2.1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在现行教学模式下,师生对于文言文的掌握偏重于对文言文中生词的翻译与理解,以至于教学效果不佳,付出巨大努力却收效甚微,看似努力的教学过程,却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需要师生互动,从培养文言文学习兴趣上入手,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寓教于乐的手段进行施教
2.1.1通过播放视频等形式加深对文言文学习兴趣
中小学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这一因素的启发下,教师们可以考虑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来激发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近期,辽宁卫视播出的弘扬传统文化的动画节目,通过一些文言文故事解读来阐明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共同学习,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得学生在欣赏之余体会到文言文所蕴含的文化传统。
2.1.2再现情境,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
鉴于古文所载的时代业已久远,在对其原意的理解上难免会出现诸多困难,这时,可以采取一些办法营造当时的场景,进行情景模拟,从而最大限度再现古文所载场景。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背景设置成古代城墙,以还原当时战争场景,并撰写剧本,在班内组织一些同学进行分角色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身临其境的演绎,更好地理解古文传达的意思,从而增强了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2自主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养成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古语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古文的学习亦是如此。要不断加强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平时积极培养自主学习兴趣,点滴积累,不断增加学习文言文的“兴奋点”,将文言文的学习作为自己真正的事业来开展;讲授者们也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适当的引导方法,增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文言文教学完善对策
3.1注重兴趣培养,营造自由思想氛围
在教学文言文时,应适当脱离文本的限制,在基本进度完成的同时,适当的穿插一些文言文赏读课,以辅助正常的文言文教学,强化文言文教学的效果。学生在文言文赏读课上得以充分徜徉于古人先哲的智慧海洋,从诸子百家的思想光芒到唐宋八大家的文采飞扬;从汉赋的文采到建安风骨等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同学们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大增,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极大地激发,进一步强化了文言文教学课堂的效果。
3.2通过诵读方法,体会古文的意境之美
不同于现代文的形象,古文往往一字千金,一字里蕴含万千气象,加之行文节奏的起伏明快,诵读因此成为千百年来学习古文的良法。试想,在一个美好的早上,空气清新,捧一本墨香古书,诵读先哲经典,思想的芬芳像早晨清新的空气滋润每个人的心灵。再通过心灵间的交汇,得到思想上的升华。
3.3自学与合作相结合
学习是一个自主进行的过程,同时也要注重团结协作,将两者充分结合。例如,在学习《出师表》时,学生应通过查阅工具书先解决音准、词义,然后通过诵读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拳拳孝心,“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作者通过生动的事例,将自己的孝敬之情充分表达。读者通过初步学习要体会到作者的美德,从中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另外,要加强同学间的讨论,还以《出师表》为例,有的同学历史知识掌握的较好,会明白该文的历史背景。通过互相交流,更加加深了对于该文中作者情感的理解。再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疏通难点,达到极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招兰.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20).
[2]孟庆云. 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困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0(4)
[3]程永超.将文言文教学进行到底――浅谈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困境[J].《基础教育研究》,2011(1).
[4]陶永武.转变两个观念 走出教学困境――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观念误区及辨正[J].语文学习,2002(5).
㈡ 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依然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现行的语文教材相对稳定。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立足课堂,那么改革课堂教学就是当务之急。然而改革要稳重求胜,否则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状况。 一、处理好三个关系 1.教与学的关系。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牵着鼻子走”是其具体表现。显然,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因为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及应有的创造力。究其根本原因,传统的教学颠倒了主次,是以教师为主,把课堂当“讲堂”。后来,稍有所改变,但也只是追求形似,而非神似。因此,要真正地改过来,就必须为学而教,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当“学堂”。叶老的“教是为了不教”,一语中的。 2.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语文学科尤其如此。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以说,播种在课内,收获在课外。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只能是点“睛”、点拨、点“种”,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空间。再者,语文课本一学期也只有三十几篇文章,三年学完也不过近两百篇。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谈何容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须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有机结合起来。3.短期效应与长远目标的关系。为考而教虽然奏效,但只是短期行为,从长远看,学生得不到实惠。眼下有些同学高分低能,学习中明于心而不能言于口、诉之笔,一篇作文几百字,错别字常见,病句不断,语言苍白,正是短期行为的结果。衡量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应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着眼;听,能了于心;说,能达于聪;读,能通其意;写,能感于人。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二、消除两个误区 1.忽视基础教学。众所周知,目前语文考试以能力立意,试卷上的语言材料除文言文以外,均选自课外。于是有人认为这可以不教,那可以不学。譬如语法、修辞;字、词、句的常识,文体知识等,有些教师以淡化为名,置之不顾。甚至有些课文的教学也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种现状导致的结果必然是“空中楼阁”。殊不知,树高必然根深,厚积方能薄发。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课应该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的养成为依归的课。”由此可见,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前提。2.以为语文泛泛,无序可依。理解一个词语的内涵,能这样,也能那样;赏析一个句子能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一篇文章能浅,也能深,诚然,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但是,语文知识是一个来源,语文能力的发展也有其必然规律。例如:识一个字应做到音、形、义相结合,解一个词应明确在句子中的内涵和作用,析一句话应结合语境,读一篇文章要紧扣主题,等等。由个别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层到意蕴,由低级到高级,学习语文是有序的,教学中应遵循并揭示出学习语文的规律。 只有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课堂才能真正达到高效!
㈢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姚姬传也说:“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生作外行也。”读的道理,就是通过诵读可以培养语感,熟悉词汇和句式,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进而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从纠正句读到有节奏,最后抑扬顿挫地表达感情,这不仅是积累语言的过程,也是一次审美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或学生听多媒体朗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诵读,首先要“明读音”。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或学生听多媒体朗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桃花源记》的“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另外,还要“明句读”。中学文言文教材都已断句、标点,句子停顿易于掌握,难的在于一些复杂的句子内部的语法停顿问题。例如《论语》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古文中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可以”古义是:可以凭借,而“以为”中间省略了“之”。因此这句应读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而不可误读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通过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并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并且将朗读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孤立地把它当作某一个教学环节。其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的确,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言文时应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时效性。除了上面的朗读方法外,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方面我还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1、适当的导入,创设情境,把学生领到文言文的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到走进去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先把电影《花木兰》里面的精彩片段播放给学生看,以此激发起他们学习此文的兴趣。
2、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精选或加播与课文或作者人物有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就适当的讲几个与孙权,吕蒙有关的历史小故事。在学习《论语》时,就简要讲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使学生受到触动,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情景剧,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言文课文,可以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自主编排情景剧,然后表演,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细柳营》这篇课文时,就尝试了一下,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并且运用适当的内心独白,略微夸张的表演将周亚夫将军的性格,表演得十分的到位,使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4、复习文言文可以搞知识竞赛形式。以“开心100”的形式举行知识竞赛。利用学生竞争的心理巩固知识点。
总之,在每节课的具体设计上,或者创设情境、引人入胜,或者设置悬念、促人探索,或者……,教师需要找到一定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古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改老师串讲为学生研讨
教学中要使学生有一种意识——主动学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主动去解决。
笔者认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因此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动起来,使其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显著手段。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牢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求理解,不让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叶圣陶先生也说:“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领会。老师就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二语,不要啰里啰嗦,能给他们开窍就行。老师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这段话不仅适用于现代文教学,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这一要求正好适合初中学生。因为他们有课文下的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帮助或课外参考书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课文。
读前,教师先教给学生阅读、翻译、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例如,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信,就是要求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加意思;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等。学生掌握了方法后,每次在讲课前,都要书面翻译出所要学习的篇目或段落,先行理解。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分小组讨论,小组内存在的“疑难杂症”再上缴老师。讲授过程中,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中心发言人串讲课文(不准看任何资料),本组成员则边听边看参考资料,遇到中心发言人讲错的地方予以指正。有争议的地方共同研讨,疑难问题可当堂向教师询问。这种变教师讲为学生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尝到了参与教学的滋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意识,让其无形中养成钻研的习惯。
四、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桃花源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寻”字,即“寻向所志”、“寻病终”,这两个“寻”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寻找”的意思,后者是“不久”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乃”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字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注意:初一时,不要讲太多。遇到一个讲一个,两个就归纳两个。初三时再总的归纳。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五、内外拓展,突破文本,确保有效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内与课外拓展。王荣生教授对文本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他说:“教材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其中蕴含着杂质,因而,这块‘璞玉’需要教师精心雕琢。雕琢,即从教材中开发出适合自己以及学生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门学问。”文言文这种文学形式,是前人情感的抒发、智慧的结晶。所要传达的声音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命运遭际和灵魂世界,但这并不是说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毫无关系,否则我们不会通过文字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人身上透视出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甚至看到整个民族的症结所在。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上,不能因为要满足考试等短期目标的需要,就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文言文语法和反复做题的层面上,而应把相当的精力放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探求每篇古文包含的深层意义上面。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情世故和思想感情。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古文学习不只是学会一些文言词语,而是要发现古人的生活情趣,与今人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在与古人进行思想交流的同时启迪他们的思维。教师应带领学生打开思路,向课内纵深拓展,向课外横向延伸,在广泛涉足前期积累的知识的同时,对文本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增添了课堂的厚实感。
总之,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㈣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
教学质量在新的课程理念
今天我们是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经济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多样性、生活方式、社会主体人的需要的多样化,不仅是时代的呼唤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概念。“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今天是教学目标;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话题。《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对于这些点我们已经尝试过,它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积累了一些经验,我想提出一些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路:(1)创设情境应该是合理的,学生们会乐于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加深印象,也是一种认知系统,激发学生的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有时候,教师为了创设情境,创设情境,不仅是与教学内容联系,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时间,而且使学生分心,但教学内容起着负面影响在时间的过程中,情境教学法将失去活力。所以我认为一切都应该有一个程度,合理和最重要的。(2)合作学习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是基于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因此,教师的问题或出现的情况,学生应该交给相应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立解决的问题要讨论,然后老师然后宣布小组合作学习开始,以免造成一批优生一言堂。现象。其次,在合作的讨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以便对个人观点的讨论后,有时间的时候这些想法,然后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结论或计划,这样的合作将体现其价值,而不是压缩时间或落后的教学内容不作正式的讨论,目的恶化,使合作学习。(3)教师应认真设计教师的设计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有利于促进集体研究、合作学习。不要放得太简单,没有思考就可以解决问题。问题太简单,学生会张开嘴,似乎气氛是活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往往形成一种惯性思维,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课程概念的更新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的素质,我们必须为每一位老师准备。(1)教师应该从单一的全面的全面的新课程要求全面的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教师的角色,一个公司一旦确定,许多教师会进监狱,把自己放在学科的堡垒,没有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对当前的课程设置在事业部改革,包括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内容和研究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2)教师采用教学方法由传统向现代的信息社会需要信息人才,信息技术的培养有赖于信息技术的教育。一个教材改革的目标是教学的三维,即今天的教学材料已不限于纸书的桌子,但以教材为主体,机翼的视听材料和电子材料,并对网络教材的开发。可以看出,教育信息是教育教学的根本改革,从思想、思想、理论、方法、方法、模式等方面。它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关于信息网络的知识和信息的有机结合新教材的知识和信息,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的知识和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和更新信息筛选能力。教师必须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对教育系统的教育,教师教育的要求,一个不断链的形成,教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手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合理使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自己独特的个人成为新时代对人才的社会建设的需要。
㈤ 如何认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中理念的改变
一、新课标对小学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阅读教学中,要体验什么,探究什么,“课程目标”中有具体的体现。一是培养阅读能力,即“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二是培养认识能力,即“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三是充实文化底蕴,即“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四是培养崇高情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五是形成优秀品质,即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又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并明确指出,上述任务的完成,要“注重情感体验”,要进行“探究性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使命,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批判性、创造性的过程。这次课程改革,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引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
阅读能使人积累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培养本领,陶冶情操,进行相关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情感、态度的交流,让人身心愉悦。在阅读教学整个过程中,将阅读的科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对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深远意义。那么,怎么样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呢?在实践中鄙人也总结了本身的几点做法。
1.刺激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一个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教育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教育学生养成很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儿童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假设教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长处,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教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低年级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教育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教学尽大概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带领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气增加兴趣。
2.教育学生阅读本领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七条总目标一开始就说:“要逐步教育学生具有独立阅读本领”。
提起阅读本领,很多教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便是培养独立阅读本领,这是对阅读本领的误解。没有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做到“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其实读懂并不错,难题是阅读本领不但仅是读懂。《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教育学生具有体会、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本领。这种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该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这里说的是“重点”,自然还有别的本领。课标还提出“逐步教育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本领”,当然还应当有语感,朗读、默读、背诵以及速读等本领等。这种各方面的能力还被表述为独立阅读本领,理解本领是独立阅读本领的基础和核心。
㈥ 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教学一直沿用“解题——背景介绍——串讲翻译——字句深析——背诵记忆”的传统模式,高耗低效。那么,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姚姬传也说:“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生作外行也。”读的道理,就是通过诵读可以培养语感,熟悉词汇和句式,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进而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从纠正句读到有节奏,最后抑扬顿挫地表达感情,这不仅是积累语言的过程,也是一次审美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或学生听多媒体朗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诵读,首先要“明读音”。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或学生听多媒体朗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桃花源记》的“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另外,还要“明句读”。中学文言文教材都已断句、标点,句子停顿易于掌握,难的在于一些复杂的句子内部的语法停顿问题。例如《论语》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古文中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可以”古义是:可以凭借,而“以为”中间省略了“之”。因此这句应读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而不可误读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通过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并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并且将朗读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孤立地把它当作某一个教学环节。其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的确,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言文时应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时效性。除了上面的朗读方法外,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方面我还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1、适当的导入,创设情境,把学生领到文言文的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到走进去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先把电影《花木兰》里面的精彩片段播放给学生看,以此激发起他们学习此文的兴趣。
2、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精选或加播与课文或作者人物有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就适当的讲几个与孙权,吕蒙有关的历史小故事。在学习《论语》时,就简要讲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使学生受到触动,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情景剧,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言文课文,可以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自主编排情景剧,然后表演,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细柳营》这篇课文时,就尝试了一下,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并且运用适当的内心独白,略微夸张的表演将周亚夫将军的性格,表演得十分的到位,使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4、复习文言文可以搞知识竞赛形式。以“开心100”的形式举行知识竞赛。利用学生竞争的心理巩固知识点。
总之,在每节课的具体设计上,或者创设情境、引人入胜,或者设置悬念、促人探索,或者……,教师需要找到一定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古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改老师串讲为学生研讨
教学中要使学生有一种意识——主动学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主动去解决。
笔者认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因此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动起来,使其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显著手段。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牢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求理解,不让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叶圣陶先生也说:“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领会。老师就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二语,不要啰里啰嗦,能给他们开窍就行。老师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这段话不仅适用于现代文教学,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这一要求正好适合初中学生。因为他们有课文下的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帮助或课外参考书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课文。
读前,教师先教给学生阅读、翻译、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例如,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信,就是要求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加意思;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等。学生掌握了方法后,每次在讲课前,都要书面翻译出所要学习的篇目或段落,先行理解。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分小组讨论,小组内存在的“疑难杂症”再上缴老师。讲授过程中,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中心发言人串讲课文(不准看任何资料),本组成员则边听边看参考资料,遇到中心发言人讲错的地方予以指正。有争议的地方共同研讨,疑难问题可当堂向教师询问。这种变教师讲为学生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尝到了参与教学的滋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意识,让其无形中养成钻研的习惯。
四、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桃花源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寻”字,即“寻向所志”、“寻病终”,这两个“寻”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寻找”的意思,后者是“不久”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乃”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字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注意:初一时,不要讲太多。遇到一个讲一个,两个就归纳两个。初三时再总的归纳。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五、内外拓展,突破文本,确保有效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内与课外拓展。王荣生教授对文本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他说:“教材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其中蕴含着杂质,因而,这块‘璞玉’需要教师精心雕琢。雕琢,即从教材中开发出适合自己以及学生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门学问。”文言文这种文学形式,是前人情感的抒发、智慧的结晶。所要传达的声音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命运遭际和灵魂世界,但这并不是说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毫无关系,否则我们不会通过文字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人身上透视出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甚至看到整个民族的症结所在。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上,不能因为要满足考试等短期目标的需要,就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文言文语法和反复做题的层面上,而应把相当的精力放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探求每篇古文包含的深层意义上面。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情世故和思想感情。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古文学习不只是学会一些文言词语,而是要发现古人的生活情趣,与今人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在与古人进行思想交流的同时启迪他们的思维。教师应带领学生打开思路,向课内纵深拓展,向课外横向延伸,在广泛涉足前期积累的知识的同时,对文本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增添了课堂的厚实感。
总之,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节选自网络!
㈦ 如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
1、关键是培来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源,学生有了兴趣,何愁教不好?他们自己也会学了.
2、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
3、教师自己要有文本解读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4、要重视教学,培养学生用“我手写我心”.文章不在于技巧,关键在于富有真情实感.
5、掌握一些实用的教学法,多向名家学习,学习他们的课堂教学技能和方法,比如老一辈的教育家一些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
㈧ 教育改革用古文怎么说
教改
或者你把它变成一个长句子
比如,文教宜革,或者,教需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