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学语文新课标对作文课有何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各年段关于“写作”要求
(一)1、2年级(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二)3、4年级(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三)5、6年级(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7、9年级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❷ 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
第一复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制是: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语词。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❸ 小学作文课程标准
[小学作文课程标准]小学作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通过再次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小学作文课程标准。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作文指导《小学作文课程标准》。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小学作文课程标准〕【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❹ 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落实新课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作文教学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就是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写话和习作的兴趣,自信心和创新能力。这些新课标要求,具体体现在下述五个方面:
第一,在习作命题上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写简单的研究性文章。 第二,在习作材料来源上,除了要求写纪实作文外,还要求将想象作文列入教学计划,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第三,在习作体裁上要求不拘形式,淡化文体,灵活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现方法。
第四,在习作指导上,无论是立意、构思、用词、造句都要求开阔思路,自由表述,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第五,在作文评价上,要求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并让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合作和相互了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❺ 新课标引领下的小学习作教学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大多数小学生怕写作文,教师也怕教作文。
一、作文难,可究竟难在哪?
首先是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作文指导程式化。每次作文指导课都是ABCD,从审题到立意,从选材到表达,项目一样不落,程式固定不变。
2.没能从整体上把握小学各学段作文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忽视了小学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要求普遍偏高,没有遵循作文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因而收效不大。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学段作文教学有着具体要求:
低年级的写作要求是:
(1)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2)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简单的标点符号。(低年级老师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从小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从下学期开始,低年级教师也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作为一项桧查内容。)
中年级的习作要求是:
(1)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高年级的习作要求是:
(1)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全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4)修改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教师如果对习作教学的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就会造在学生在心理上埋下了写好作文难的阴影。
3.作文教学指导过于细致,造成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的现象。教师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不厌其烦的进行指导,包括如何开头,中间怎样写更加具体生动,又应怎样结尾,都一一详细讲解,反复强调。其结果却是:教师指导越细,学生的思维就限制得越死,在写作过程中越不敢越雷池半步,写出的文章就难免千篇一律。因此,教科所的罗柏生老师提出习作指导课指导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
其次是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习作文的态度不正确。多数学生习作之初就存在着畏难心理,在平时的 生活中又不善于观察、积累。作文训练中,常常采取:编:编一些不切实际,没有做过的事情;抄:抄一些优秀作文选上的作文;仿:仿写作文,事情一样,只是改变人物;背:背优秀作文,考试时默写在试卷上。这些自认为“省事有效”的方法。长此以往,必然停滞不前。
2.积累少,缺乏生活。许多学生还没有养成看课外书的习惯,不注意进行阅读和背诵,词汇积累少,语言贫乏。文章空洞乏味,淡如白水。没有学会观察生活,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写下来的精彩素材。即使有也因为过程印象不深,胸无点墨不知如何去写。不会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因而写出的文章只能是一些空洞单调的流水账。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习作教学理念
1.突显本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用语言文字与人交往就是作文。经历一件事情,看到一样东西,把它记下来,就是作文。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作文一点也不神秘,只要会说话、会写字,就会作文。作文就是生活本身的需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项目。
2.回归生活 :作文是回忆生活。因此作文要求真、求实,要求学生写真话、吐真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观察,进行生活积累。有了对生活的积累,学生对作文就有了兴趣,有了热情。在此基础上适当作方法的点拨,就能写出好文章。
3.放飞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自由表达”时,才能“情动而辞发”,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下来。话则长,无话则短,用童心表述真实的生活,发表内心真实的感悟。
4.读写结合: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读写犹如天空中的云彩。因此,只有让学生多阅读,读中注意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二、观念转变了,那什么是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呢?
小学作文教学要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开辟两种渠道,分清三个阶段,抓住三个训练,使小学作文教学构成一个科学的训练过程,较好地解决作文教学中的难题。
1.重视激发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学生作文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 习作教学要打开学生的思路。
学生怕写作很大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无从下手,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习作指导课上,教师的首要任务打开思路,设置情境,启发想象,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想写的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作文就成了一种乐事不再是负担。用“下水”文指导学生作文是一条捷径、一个规律。下水文不仅能给学生一个很的示范作用,而且老师通过写下水文,知道哪些地方会遇到因难,有了这种敏感,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就看得更准,容易把学生点醒。
(2)学生品尝作文成功的快乐。
诱发写作动机的心理因素之一就“能获得荣誉和利益的喜悦”。因此,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哪怕是一两句或一个片段,教师都要毫不吝啬地去赞赏,以此增强学生作文的自信心。儿童涉世不深,社会文化水平不高,可能会在表达中出现一些幼稚可笑的话语或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蹲下来”,从儿童的角度去感受身边事物、思考问题,去评价学生的作文。
另外还应引导学生之间开展“阳光评价”,学会欣赏同伴的好文章,学会以热情洋溢的语言去鼓励同伴,让学生在互相赞赏中享受成功作文的惊喜与乐趣。
2.小学作文教学要开辟两种渠道,
(1)从阅读中学习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由此可知,多阅读、从阅读中得到“写作的榜样”,是作文教学的实质之所在。事实上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依赖于阅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阅读教学对作文教学的积蓄作用和榜样作用。
课文是写作的范例。通过对一篇篇精美范文的观察、研习、化用(能动模仿),可以使学生从作者创作思路的“原型”之中,得到启发,获得规律性的写作知识,获得语言和语感的积淀,为学生写作找到拐杖和依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正是从读学写、读写迁移的写照。因此作文教学要正确处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抓住读写结合点,在积累上下功夫。首先,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穿插作文辅导,使学生从读学写,“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遗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其次,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体会写作风格,领悟、借鉴不同的写作技巧;第三,在积累写作知识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品赏、摘抄优美词句,建立“语言宝库”,积淀语感,积累语言。
(2)从生活中学习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习作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写作的源泉。因此,教师要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体验环境,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写下来。并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并在体验中积累写作素材,为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提供写作基础。
3.分清三个阶段 循序渐进
作文训练从写句子、写话到写片段再到写成篇的作文,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4.突出三个训练 提高习作能力
在作文过程中,要突出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要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观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习作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用一双慧眼去捕捉生活中可以利用的素材,为我所用。
思维
为了提高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发展自觉表象活动,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进行看图说话写话训练,指导儿童练习把抽象的词语作形象化描述,在阅读后,或推测事物的发展续写故事,或依据部分段落进行扩写练习,或将课文表达的内容编成话剧、小品表演出来等等。
表达能力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任何典型的材料、深刻的思想、精巧的构思,最后都必须借助语言——这一交际工具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语言表达的效果直接关系着儿童作文的质量。从为了提高儿童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思想外化为口头言语、书面言语时的困难,我们应该对儿童言语表达的心理生成过程及其特点作些探索。
5.重视习作讲评:
讲评的主要功能是激励与指导,重在激励。
正确地评价、奖惩的能力也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又一个重要的教学能力。教师讲评儿童作文应正确运用奖惩,使成功者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对不足者使之明白不足所在,激发其改正的需要和欲望。
当代著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袁微子老先生在接教一个班时,发现班上有一个思维活跃但错字连篇书写潦草的学生。由于错别字太多,他的作文令人无法读懂内容,作文成绩自然总是不及格。袁微子先生透过连篇的错字,发现了这位学生思维活跃、内容实在的长处。为了扬善救失,袁老在讲评课上亲自诵读这位学生的文章。满含激情、抑扬顿挫的声音把文章的长处显示出来了,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学生被震动了,从此对作文有了信心。如此坚持数月,全班同学对他刮目相待,这学生作文兴趣也越发浓烈。与之同时,其他同学的好作文都能被袁老张贴上墙展览,唯有他因错字多、书写潦草而不能。于是,他从内心又逐渐萌生了认真书写、改掉错别字的需要。就这样,这个学生经半年的努力终于一跃为全班作文第二名。
6.培养学生修改作文
修改习作,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其权利是学生的,教师不应越俎代庖,常见一些教师把学生的作文改的面目全非,这样的结果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写作的信心,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所以,每次的习作修改,都应该以学生为主,先教给学生一定的修改方法,使用一些激励的手段,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反复修改。对于学生每一次的修改,要给予表扬和奖励,真诚的欣赏和赞扬他们的进步,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去修改自己的习作。每次批改学生的作文,采用面批的形式,以朋友的心态,对学生习作中的主要毛病提出修改意见,让他们自己去改。
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示例修改”。“示范修改”的指导方法,也就是选择学生作文中一篇具有共性问题的作文,作为修改例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对照作文训练要求找出毛病,提出修改的意见,然后由教师当堂示范,在作文上运用符号调、删、增、改,让学生弄懂怎样改作文。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在引导学生初学修改作文时运用。
这种方法是根据某次作文训练的重点要求,选择含有一、两篇含有“共性”问题的“例文”,引导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对“例文”进行“合作”式的修改,让全体学生在共同修改例文的实践中,获得修改作文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技能。
“示例修改”指导方法的另一种做法是,选择学生作文中较好的篇作为范例文,教师引导全班集体分析其优点、长处,再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作文找出毛病、然后加以修改。
我们的老师常常采用的指导方法还有:
1.自评自改。要求学生写完后,至少要读两遍,注意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仔细斟酌词语的运用,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
2.互评互改。指同桌学生交换习作进行评改。
3.集中讲评。在小组或全班内进行口头讲评作文。
4.群批群改主要是集中解决值得注意的共性问题。其做法是:划印或用幻灯打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后自行修改,之后谈修改意见。讲评前,教师要明确要求;讲评时,学生可以广开言路,按讲评要求各抒己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
5.“点拔修改”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常在批阅全班作文时,根据这次作文的要求,把学生作文中需要修改的地方用符号划出来,上课时,整体评述本次作文所存在的问题,有时归纳成几点,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对照作文要求,读读、查查自己的作文,想想老师画的符号,参照老师的意见,自己动脑筋自己修改。
6.还有一种“反复修改”指导方法,老师们也常用,那就是把学生以前写的作文、已经修改过的作文,引导学生再读读,再修改。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多,能力的提高,回过头来看修改前一时期的作文,一定会发现新的问题,想出新的修改意见。这种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学生也很感兴趣。
还有一点,我觉得也应注意,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要循序渐进。每次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不可能把所有毛病都找出来,都改正,我们应结合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要求来考虑,确定每次学习修改的重点。一次训练一点,譬如,改正错别字,病句,用错的特点,文章层次不清,写的不具体,文章没有中心。
《语文课程标准》避开“作文”二字,低年级叫“写话”,中年级叫“习作”,强调小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泥于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总之,在习作教学上,教师首先要少一些“刻意训练”,多一些“润物细无声”。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是最关键的。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有意识地让“习作”一词在课堂上消失,把习作教学活动变成一次开开心心的游戏、一项妙趣横生的实验、一次促膝倾心的交谈……,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观察,去发现,去追忆,去想像,去下笔成文。
其次,还要注意放手让学生去写,重在自由表达。讲述假期游览的经历,讲述自己的社会见闻,介绍自己喜欢书籍或者电视节目,畅谈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快乐和烦恼……,目之所及,耳之所纳,心之所往,写下来就是作文!生活就像万花筒,多姿多彩,作文的内容也五彩缤纷。
❻ 如何在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作文教学
相对其他科目,语文的工具性很强,应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不管知识还是能力,都指内向听、说、容读、写。四项都是重点,但第四项是难点。小学语文教学重难点有阶段性,低、中、高年级分别有不同,六年级时字词教学不是重难点,但在一年级时却显得尤为重要。就是每一册的各个单元的教学,也不相同。要确定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必须在吃透教材和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才能做出。(你的问题既可作一篇论文,也可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
❼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个阶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第一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语词。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第三学段(5--6年级)习作教学的目标是: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在课标中如何体现
自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公布,语文新课程开始实验以来,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对课程改革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现在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课程改革的成绩也已得到比较广泛的肯定。通过在教学第一线的调研和对多种媒体的搜索,获取了对语文课程改革和对课程标准各种意见的材料数十万字,根据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需要,选取一些批评意见和对课程标准修改的建议,经过梳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一、关于课程性质和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提法,一些语文教育研究人员提出质疑与批判,纷纷提出自己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见解,比如言语说、文化说、悬置说、消解说,等等,莫衷一是,没有取得一个可以替代课程标准中提法的共识。而近阶段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探讨,更多的是关注教学中“人文性”究竟如何把握?“工具性”和 “人文性”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如何统一才不至于厚此薄彼,左右摇摆?有人提出:“ 关于语文课程本质特性问题的认识,如何跳出‘一两个词+性’的刻板定式。放弃自以为是、抽象的无谓争论,才有可能在实质性目标问题上同心协力‘逼近本质’”。
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的开始阶段,有人对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语文素养”展开尖锐的批评,现在多数人已经接受这一概念,在这方面的讨论,关注较多的则是语文素养的内涵,语文素养与语文素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区别,如何在教学中培养语文素养等。
二、关于课程内容
《全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设计“内容标准”,对此语文教育领域里有较多的批评。
有人尝试对语文课程构建“内容标准”,目前重点围绕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一是语文课程内容的开发路径。前者认为课程内容由语文学科知识要素和语文活动内容要素构成;后者指出建构语文课程内容要从掌握言语活动的基本规律、进行言语行为策略和实践活动、研究与借鉴言语成品的经验和内涵、言语作品经典选粹与文化常识等四个方面入手。有人论述了教师合理选择语文知识的必要性,语文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取决于教师对知识是否合理取舍、选择。“要追求语文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意义和价值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和发现出来的,带有鲜明的个体化色彩;”有一种观点谈到,重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以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和儿童文学经典为主。由此,引发了一些关于语文教学中注重“双基”,甚至“三基”的讨论,也因此引发很多整合课程资源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在这方面也没有比较一致的认识,探讨和争论还在进行。
三、关于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
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对于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又掀起了一轮讨论热潮。大家希望在课程改革中,能从新理念进而深入到具体教学问题的研究。
1、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中,关注最多的是识字写字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课题的研究。近年来,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方法,但是写字教学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学生书写的现状还远远不能乐观。通过对四套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的选文进行字频统计分析后发现,语文教材对如何使学生实现掌握3500常用字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关于阅读教学
语文新课程在阅读教学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思想,但是关于阅读教学,也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如,如何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自我实现、拓宽学生知识视野,追求生命价值等等。
此外,还有关于阅读教学的策略、阅读方法、阅读教学的释义观、阅读状况的评价机制、课外阅读等问题也引起大家热议。
3、关于写作教学
关于作文教学,引起的讨论和意见也比较多。有人问:我国的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写作教学?还有人从不同角度指出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比如忽视学生存在,无视人的价值、忽视语言积累、教师以自己的动机替代目的、写作教学内容缺失,比如文学写作训练在中小学写作教学中的缺失、写作指导缺位,尤其缺乏“怎么写”的指导、作文命题导向有误、小学作文评语存在无的放矢、偏否定化、格式化、雷同化,复杂化、简单化、不规范等问题,还有初中作文存在主题歌颂化、构思公式化、语言成人化等问题。
此外,讨论中引来较多关注的,还有关于作文教学的方向和理念、写作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探讨、关于作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写作教学的序列、作文命题的思路、作文教学的独立教材等问题。学生写作中出现一种过于追求华丽语言的风气,也引起人们关于当前作文教学中某些倾向性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4、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实际上还是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的讨论中,大家对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国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状况研究,总结了口语交际教学的课程取向、目标设定、内容框架探索,对《语文课标》研制者、语文教科书编写者、语文教师,就如何切实解决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5、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综合性学习”列为课程目标,这是引起语文教育界热烈讨论、争论的又一个比较重大的问题。反对声大,拥护者也多。
首先是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认识上的定位、特点以及它的生命教育价值取向。定位:首先姓语,必须综合;特点: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学习效果的综合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也有研究者通过对“生命教育”价值观念与综合性学习相整合,提出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命价值取向支持体系。
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重点是,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出两个片面性:一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类别单一,“趣味语文”、“家乡语文”比重过大,学生体味的生活味道严重不全。二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选题方向保守,选题偏空偏冷。还有,强调形式,忽视语言内核,“语文味”的弱化与异化;学习手段、方式的“单一化”倾向;教学资源利用的教条化倾向;学习过程中娱乐化倾向;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语文教学的附属,当作课堂作业来完成,上成了阅读课,当作课文来讲,过分语文化,异化成了科学课,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幕后操纵者。有人认为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对教师的培训不够,所以在教师身上还存在着问题:对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理念与意义理解不够透彻,教师行为方式欠缺——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指导随意化,忽视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机制。
四、关于教师状况、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
课程改革以来,有些人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产生了迷茫,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点摇摆不定。另外还有,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学科知识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贫乏、语文教师课堂上激情过度、教师科研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求,也是新课改的一大特色。但是也可以发现,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资源意识局限化、资源开发格式化、教材文本边缘化、课堂教学非语文化。
评价的问题是制约新课程向前迈进的瓶颈。有人指出,如何运用等级评价和定性定量办法,通过安全及时的问责制度,让师生、家长准确了解教育教学水平,让管理和决策部门利用与新课程配套的评价体系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监控,发挥好评价的诊断预测与激励发展功能,是近年来国家层面和地方各级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关注的重大问题。
五、对课程改革中所存在问题的思考
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老问题,同时又产生了一些新问题。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在这方面提出的主要意见如下。
1、语文学科内涵问题
由于对语文课程内容缺乏明确的限定,出现了语文学科内涵的不定、外延的膨胀,课程理论杂糅性、课程内容模糊性的问题,导致部分教师对学科性质没有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缺乏辩证思维,矫枉过正,顾此失彼;加强了人文性,忽视了工具性;突出了文学性、欣赏性、削弱了基础性。 “工具”的 失落,“人文” 的升腾,语文教学有“去知识”“去技能”的倾向。
2、课程改革基础理论薄弱的问题
为了确保这一次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能顺利进行, 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有必要理性地思索和纠正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呈现出的“非理性倾向”: 1)必须加强对语文课程的本体论研究,重建本体论基础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在语文本体论问题上的有意闪避会使语文课程改革如盲人骑瞎马;2)课程的本质在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 语文课程论立场的模糊和知识创新的缺失使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凌空蹈虚;3)语文课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观是构建语文课程的逻辑起点; 我们在语言观上的陈旧沿袭使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新瓶装旧酒;4)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一种社会行为、组织行为, 社会的整体联动和组织化行为的强力介入, 是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 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孤军深入式的运作模式, 导致语文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3、形式和内容问题
凸现“形式”,淡化“实效”。片面追求形式,过多引进文字的、音像的资料,过多展示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花哨”,教学情境“闹腾”,教学过程形式主义化,基础与实践浮泛化,尤其是教师对知识内容的选择失当,包括知识选择无效性、非理性、失真性和知识价值取向的偏差,导致教学效果虚无化。
4、学习方式问题
关于学习方式,课改实践中存在两种误区:一是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就是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大家共同研究问题;另一个是探究性学习的泛化和绝对化。泛化包括探究内容的泛化和探究实质的泛化,绝对化指的是探究内容的科学化和超文本化以及探究过程、探究方法的程式化。探究的泛化消解着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精神,探究的绝对化抽取了探究性学习的特质。
另外关于学习方式,还有盲目排斥接受性学习的倾向,对接受性学习,尤其是对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没能很好地领悟,没能在实践中与“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相辅相成。
5、“去文学”现象
在新课程注重学生质疑探究能力培养的幌子下,在新课程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幌子下,一种新的“去文学”现象悄然而又堂而皇之地开始充斥中小学语文课堂。另外,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诗教缺失和严重弱化学生语文灵性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语文的语感、美感和灵感的弱化)
6、课改出现的“回归”呼声
“针对语文课改中出现的‘目标虚化,内容泛化,语文教学活动非语文化,教师作用弱化’的倾向,语文界对‘本色语文、简单语文、返璞归真’的呼声逐渐高涨,回归成了语文报刊上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回归”呼声的出现不是意味着停步和倒退,而是对课改中出现的离语文越来越远,离朴实、真实、扎实越来越远,离优秀的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越来越远的所谓的“美丽课”、“优质课”、“创新课”的辩证的思索和理性的摒弃。“语文要回家,语文要获得属于自己的本体,语文课要回归语文课的本位。”
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冷静地思索“回归”的涵义以及如何“回归”的问题。“回归”的呼声倡导本体论思想,“注重利用汉语文的特点进行教学” “回归”的呼声倡导简单和现实。
7、课改实践中对课标缺憾的概括
1)基本理念的非本土化。新课标大量吸收了外来理念, 它与本土理念的磨合融洽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操作指令的泛弹性化。新课标凸显了这样的特点—— 理论性大于操作性, 探索性大于实践性。而且新课标常常用张力非常强的语言表述操作指令和达成标准, 或用心理行为动词替代行为动词,致使部分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检测性。
3)总体目标的高度理想化。主要表现在部分目标定得过于高远,显得广大而空泛。 比如要求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殊不知,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文本属性,诸如识记基本常识和文言文的译释就难以“开放搞活”, 难以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此外, 师生不同的性格、体验、学识、胆识、技巧等因素也制约着课标实施的基础。
根据语文课程改革整体发展情况,也有专家曾对对一段时期内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态势做出了一些基本的预测:1)一段时期内,语文教育研究将以揭示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为主,并且将会深化到对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质疑和反省。2)这段时间内,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难马上得到纠正,还会延续一段时间,有些方面甚至还会有恶化的可能。3)在多元化和理性化的指导思想下,语文课程改革方案进入实质性的修改与调整阶段。4)在这个过程中,语文高考改革将会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5)语文教材将有大的改善。6)课堂教学将向朴实方面转变
❾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
1.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
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
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
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以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2.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
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3.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句、精彩片段等。
3.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
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3.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昕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柬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
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4.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印象很深,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很容易接受,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或轮流交换互阅等。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此时,若再重新习作一次,就能上一个等级,这无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5.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
丁有宽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
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
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❿ 新课标指导下趣味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根据国家发展的方向和需要,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经受新的考验,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敢于写,创新地去写,在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写作恐惧心理的今天,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注重激发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学生们在一起往往有说有笑,滔滔不绝。但与之矛盾的是,作文课上他们却常常口叼笔杆,眉头紧锁,冥思苦想,下笔艰难,最后不得不涂沫几笔,敷衍了事。其实,学生并非缺乏生活素材,也不是不会遣词造句,而是由于我们训练方法的陈旧、单调,训练内容的枯燥乏味,大大限制住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他们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的最重要的内驱力。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的精彩论述。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以多样化,综合行的训练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从而能动地去反映他们的多彩生活。作文训练形式的多样化是相对于“命题——指导、批改——讲评”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固定不变的训练模式来讲的。我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情感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这样一来,学生当然会乐于去写。多样化的训练题材、训练内容、训练途径和训练时机,以新颖、灵活、多变的方法,帮助学生轻松地找到可以动口,下笔如有神了,到时,兴趣和自信心就充分释放了。
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小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早就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他们还说,作文“最重要的原则”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自己人生的“史记”。因此,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大都变成了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至于创意更是谈不上。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们不妨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文为心声的道理。有许多学生时感到无话可说。二是丰富学生记忆表象的储藏。?普格户说过:“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厚积而博发。知识面狭窄。没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学生是不会写出好作文的。
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学生写作能力较低,一般表现在语感不强,语病较多,思路落入俗套,思维陷于混乱,大都是语言,思维方面的问题。因此作文教学要以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并重。事实上,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总有一定的语言形式,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考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叶圣陶曾说过。例如:我们在讲授《火烧云》时。天空中刚好出现了晚霞。我马上将课文搬到了课外让学生靠着窗外进行观察,教师一边看着晚霞,一边向学生讲解,引导学生注意仔细观察。事后让学生联系课文。进行交流、议论、谈不同感受。又如在讲授《鸟的天堂》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家乡的大榕树。让它与课本中的《鸟的天堂?进行比较。学习作者是怎样进行仔细观察的,也可让学生即兴说说自己村里的“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让同学们指点、交流。事后,再让学生把口头作文整理成写景的作文。这样的训练方式是在不知不觉间进行的既减轻学生的压力,又让学生们情动而发,学以致用、语言生动、富有个性,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注重提高自改能力
经过多方面的观察了解、调查与思考,我发现学生不善于主动自改作文。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是一项重要又艰巨的任务。现在的小学生写作文时总是以为自己的作品完成的很好而无所事事,当我们拿起他们的稿子刘览一下,总会发现那么多的不如意的地方,错别字不少;或者反映事物还不够恰当,致使事物的特点突不出来;或者内容表达得不完合、致使中心意思不鲜明。。。。。。尽管这时你会要求他们认真地修改,他们看上去真乖,又拿着笔写呀改呀,可不一会儿学生有会觉得自己写的不错,而无所事事了。再看看他们的作品,还是有不少问题呢。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改能力呢?首先进行集体评改,为下面的小组和个人评改示范引路。教师要始终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只是作为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