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学二年级读书活动教案
一、指导思想:
让学生本着“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的思想,使整个班级体成为传承优秀文化的阵地,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二、读书目标:
1、通过活动,建立起以班级、个人为主的班级图书角和个人小书库。
2、通过活动,在班级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使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3、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知识更新、活跃思维、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活动方案:
(一)宣传发动,制定计划。
1.学生制定个人的读书计划,充分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来读书。如:安排中午的时间,晚上完成家庭作业后的时间,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每天读书不得少于半小时。
2.做好家长的宣传工作。提倡在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引导孩子按本身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读物,慢慢引导孩子扩大阅读范围。
3、建立班级图书角和家庭小书库
4、人人都有采蜜集: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读书采蜜集,可根据自己喜好来设计、装饰,根据二年级的特点,以摘抄为主要的形式,其中要有读书的时间,好词佳句集锦、书目等,为今后做读书笔记奠定基础。
(二)实施过程。
1.让学生充分利用早晨晨读时间、午休时间进行阅读,鼓励学生利用课间时间进行阅读,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乐趣。
2.定期布置学生背诵古诗,并利用早读和上课前2分钟,全班齐诵。
3.开展好书推荐、交流活动,选取一段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和大家一起分享。
4.开展家庭读书活动。提倡在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推荐优秀读物,组织开展亲子共读活动,交流感悟。
5.开展“故事大王” 和“图书漂流”活动,以班和年级为单位,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亲近图书。
6.每天写一篇“采蜜集”,纪录好词好句,读书心情,读书感悟。
四、奖励机制
每学期能读书3本以上,并能精读其中5篇的学生,经班级读书活动管理小组和老师考核,发给精美的朗读读书卡和晋级小奖品。
附:
本学期必读书目:
《七彩语文》、《七彩阅读》、《窗边的小豆豆 》、《夏洛的网》、《洋葱头历险记》
选读书目:
《假话国历险记》、《为什么动物会有尾巴》、《克雷洛夫寓言精选》、《爱丽斯漫游奇境记》、《阿凡提的故事》、《好故事大道理》、《小网络》
㈡ 小学二年级上册阅读课怎么阅读教案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㈢ 小学阅读课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同步拓展第五课《鸡妈妈的新房子》 阅读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交流阅读感受,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2、通过指导童话《鸡妈妈的新房子》,获得课外阅读的学习方法。
3、让学生了解阅读途径,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积累语言,从而达到教学延伸的目的。
阅读重点:
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儿童歌曲唱片、学生读书笔记。
课前预习:
课前阅读童话《鸡妈妈的新房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老鹰抓小鸡》歌曲。会唱的同学拍手跟着唱。
老师问:这首歌写了什么动物?(老鹰抓小鸡)
对你们真棒,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童话,阅读描写鸡妈妈的文章。
二、学习童话《鸡妈妈的新房子》
1、谈话导入:
这节课,老师带大家走进童话城堡:出示课题:走进童话故事。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介绍前言、目录。
出示故事书,打开前言。老师讲解:从前言可以知道书的大致内容。你们接着看目录,目录下面是故事的题目。目录里的故事在几页,我们一看就会知道。
3、推荐童话作品:《鸡妈妈的新房子》
这节课老师就带同学们走进童话故事《鸡妈妈的新房子》板书课题。
(3)小学低年级阅读课教案扩展阅读
低年级阅读教学课堂,“一问一答” 的碎片化教学方式仍占较大比例。学生在教师的细碎问题里亦步亦趋,学的时间和空间紧促、狭窄,这样的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思维、情感、审美等的发展。采用问题化教学,则把“学”的责任和任务都移交回学生让“学”真正地在课堂里发生。
问题化教学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 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发展高级思维技能,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低年级阅读课,识字写字、流畅朗读、理解积累、语言运用等涉及的知识点会比较多。因而,低年级阅读的问题化教学,我们可以定位为围绕两三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和文本、教师、编者之间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这两三个主问题的设计,必须是优质的、具有统领性的,让教学环节简明又富有张力。
㈣ 小学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好书交流会》——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一、指导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交流会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读书的快乐,阅读的乐趣。
2、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3、在活动中进行团结互助的思想品质教育。
(二)交流读书方法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既然你们这么喜欢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才能对我们有所帮助?(学生:要读健康的,有意义的书。)
老师:你说得很对,读书要有选择地读,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书才能对我们有帮助。既然你们读了那么多书,肯定也有不少好的读书方法?谁来说一说,你都是怎样读书的?你有哪些方法?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同学们说得真精彩,请同学们在以后的读书活动中用到这样的读书方法,将读书的快乐,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记录下来,让他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美好的回忆。
(三)学生读书,交流收获
1、生借书,看书
2、全班交流收获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发现了很多好书,我也发现了同学们都很喜爱读书。我很高兴,希望大家课后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尽情地来图书室借阅吧。最后,让我们记住莎士比亚的这句话:(齐读格言)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㈤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设计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仅需要具备语文和外语的阅读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如此,到了中、高年级,一般还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作为教师,要把握“愤悱启发,相机诱导”这一原则。
(1)提纲挈领法
就是把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通过简约化的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指导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 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
(2)咬文嚼字法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要在阅读的前提下,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地推敲,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
(3)融会贯通法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阅读学习时,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片言只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 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
三、及时反馈,促进数学交流。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这是因为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特别地,数学语言又是进行有效数学交流的必要条件。人们平时的日常交流大多是借助于自然语言而进行的,但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以符号来表示各种量的关系,量的变化,以及在量与量之间的进行的推导和演算的一种语言,它具有精确性,简约性,通用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正因为这些特点,要进行数学交流必须加强数学语言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数学词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内容,并逐渐学会怎样由日常语言转化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数学概念。
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阅读和数学语言,无论从学习数学的角度还是使用数学的角度看,数学交流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阅读学习后,指导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学生投入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总之,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让和谐的氛围、成功的体验、竞争的机制激励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主动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及时反馈阅读信息. 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 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四、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
(1)阅读要动口。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
(2)阅读要动手。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书写能加快加强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二为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三为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
(3)阅读要动脑。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阅读中必有思考,要指导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提纲和阅读思考题,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五、拓展内容,培养阅读习惯
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无疑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教材,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探索规律、锻炼思维,还可以通过数学图形和数学规律感知无穷的数学美。此外,作为课外数学科普读物(包括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趣味数学及数学专题讲座等)、数学学习指导物及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期刊等,对于开阔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阅读材料。
拓展阅读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事实也是如此,质疑使学生创造性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通过同中求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旧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 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有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有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