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一、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体现逻辑思维的科学课,最明显的是《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我出示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浮的还是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其中一个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这时候学生说:“噫,这个水是怎么回事?”有的就说:“能浮的那盆水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跟着认为是盐水。学生说盆里的水是盐水,这时,我问:“你能确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我说,如果不能确定这盆水是不是盐水,那么我们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们取些水烧干,烧一烧就烧出盐来了。 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盐水,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学生都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我又问:还有什么方法证明这盆水是盐水?学生思考之后说:做一杯盐水试试看。于是,分小组做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最后试验成功了,学生十分开心。像这样的过程充满探索性,孩子们很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一堂课上下来也很顺。这个过程是个推理的过程、证实的过程、质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本质都隐含在这个“是不是盐水?”的活动当中。 二、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科学教学强调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总结、观察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实验全过程的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提出探究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如《观察土壤》一课的活动2,找出土壤中的沙和粘土。我让学生自己思考把沙和粘土分开的办法,学生说出办法后,我让学生到前面的仪器车自选材料,按照自己的方法来设计和进行实验。由于各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成员间的见解会有所不同,而这些矛盾会在他们进一步的研究中解决。这就是让学生“真刀实枪”地做科学。 三、实验教学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能把视频、动画、声音、文字集于一体,形象生动。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时候,教师可选择一些电脑动画来引导学生,减少他们的实验盲目性。有一些实验的过程极短,如电路的连接过程,可以用慢镜头或动画表示。一些植物的发芽生长过程,根能吸收水分等,可用动画显示。这就充分说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缩短掌握知识的过程,提高接受知识的能力。 四、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点应反映在科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科学课外活动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科学,使其成为自己实验的研究内容,动手、动脑,长知识、长能力。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使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进行一些小实验,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来探究未知,大胆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学课回归大自然,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如认识蚂蚁、蟋蟀,认识叶、花、果实,认识石头、到校园里去观察土壤、,都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科学。 五、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重视实验目的性教育,细化实验计划的指导。心理学研究发现,小
⑵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一、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小学科学注重学生的实验探究,而小组合作学习又是实验探究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合作学习小组组建的是否科学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学生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如何才能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呢?首先,教师要了解学校实验室的数量,每个实验室内实验桌的数量,每个实验桌最多能容纳学生的数量,以此确定每班学生应该进入哪间实验室,每个实验桌学生的数量,并使每个实验桌的人员按照序号固定下来,避免学生因找不到实验室和实验室内自己的位置而出现混乱现象。其次,教师给学生分组要注意考虑成员间的搭配。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的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教师应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知识基础、性别差异、兴趣爱好等进行分组,这样做有利于小组成员间相互帮助和促进。最后,在合作学习小组建立后,教师还要给每个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职责分工。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都要设立组长、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整理员等角色。这些角色可以由小组成员每人承担一样,也可以身兼数职,但要注意的是这些角色分工不要长期固定,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使每个成员的综合能力通过这种角色的轮换都得到提高。
二、精心筛选,优化实验材料
1.做好课前检查工作
实验器材是实验的基础,课前检查实验器材的好坏十分必要,特别是一些易坏器材更应该作为重点检查的对象。如滴管的橡皮囊是否有破损,磁铁的磁性是否消失或减弱,温度计的玻璃泡是否破裂,小灯泡是否能点亮,电池盒、开关、灯座上的螺丝是否旋紧,各接触点是否生锈等。对于损坏的实验器材要及时更换,以保证课堂上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2.精心筛选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是学生实验的基础,实验材料选择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如讲授《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时,我先出示两个装有无色透明液体的烧杯(1号杯装自来水,2号杯装的是浓盐水),然后把一个干净的马铃薯放在1号杯中,这时学生观察到马铃薯沉到杯底;再把这个马铃薯从1号杯中取出来擦干净放到2号杯中,这时学生观察到马铃薯浮在液体中。我引导学生思考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大多学生都猜测到马铃薯的沉浮和杯子里的液体有关——两个杯子装着不同的液体。为了让学生验证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为学生提供了这两种液体,学生用加热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出来后学生很难下结论,因为两种液体加热后在铁片上均留下白色的痕迹,这是什么原因呢?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1号杯中的自来水里因含有大量杂质导致加热后也出现了白色的痕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把1号杯中的自来水换成纯净水,实验现象就非常明显了,很容易就验证了学生的猜想。
3.科学组合实验材料
科学组合实验材料指的是教师把需要的众多材料按照形状、材质、颜色等特点进行分类,让每个实验组都有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如《磁铁的两极》的教学,我准备了环形磁铁、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等多种形状的磁铁,根据形状给每个组分配磁铁去探究,这样做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总结出各种磁铁虽然形状不同,但两极间的磁性具有相同的性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又如在进行《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教学时,我把学生收集到的食物外包装材料全部集中在一起,然后根据材料的材质和食物种类给每个组的学生分配材料进行探究,这样既保证每组探究材料的丰富性,又能使每个组的探究更加深入。
三、关注实验教学中的细节
实验中一些细节的关注对实验教学来说十分重要,它不仅决定着实验的成败,还可能会造成实验器材的损坏,甚至对实验者造成身体的伤害。如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要给学生强调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量的液体,眼睛要平视液柱,待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等细节,这些都会影响学生测量的结果。又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时,要先对被测物的重量进行估测,使被测物体的重量小于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否则会对测力计造成损坏;使用滴管时,要提醒学生先把橡胶囊里的空气挤出再放入液体中吸取,这样避免污染整瓶液体,另外滴管要正放,不要倒置,使里面的液体流到橡胶囊里,以免腐蚀橡胶囊。再如加热白糖的实验,要提醒学生注意把加热后的金属匙放在瓷砖上,不要放在实验桌上,更不要碰到小组成员的身体上,以免损坏实验桌或烫伤人员。
⑶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在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课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实验是学科学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做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然而,在农村小学,由于实验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的开出有一定的困难。那么,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保证呢?一、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 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团餐纸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让学生预测,纸巾会被水浸湿吗?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2、巧设悬念,促使学生去实验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 “紧张与期待的心情” ,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 二、实验过程的有效调控1、紧紧抓住实验目的 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在我们的周围的空气一课中,空气存在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放到水里,使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证明空气是存在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1)明确观察任务 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尝、借用工具观察等等。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 当然,在每个实验中观察也有侧重,而且,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要、都可以用这些器官去观察的。2)实验过程做到有条不紊 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 三、实验评价影响着实验的有效性 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时评价,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实验评价对于学生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教师的实验评价可围绕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方法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进行评价。 如在《蚂蚁》一课,我把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定为培养目标之一。师问:蚂蚁的身体小,还到处爬动,怎么解决观察难题呢?有同学提出了用火烧,马上有同学否决;有同学提出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同学提出蚂蚁仍然会乱爬;有同学提出放在水中的瓶盖上,可以让它不乱爬,但蚂蚁可能会掉进水里淹死……最终有一位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放在一张白纸上,放上蚂蚁喜欢吃的食物。事实证明,这个实验方法还是挺好的。通过教师这样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越来越强。 四、自制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有效性 师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1、教师自制实验教具 一件成功的自制教具的诞生,是教师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教师经过对教材的深入的研究,根据本校实验器材的实际情况,产生对某一教具改进或创新的想法,根据这一想法,构思设计,在反复研究、实验的基础上制作,经过多次改进和反复调试后,再在教学中试用,直至成功。如在制作“空气有重量”这一实验教具时,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经过多次比较,最终选择一元钱买的带柄和卡口的两个气球作为实验器具,为其中的一个气球充气,气球可直接卡在卡口上,实验更加容易操作了,实验的效果也相当明显,结论的得出也更让人信服。2、学生自制实验器材 学生通过参与自制实验器材活动,不但巩固书本上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爱科学的情操。在自制实验器材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是要弄懂课本上的内容,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才能设想出实验器材的雏形,然后才能进行具体的设计、试制。在具体制作中,学生还要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身心得到陶冶,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自制教具不但可以补充现有教学仪器的不足,节约开支,而且实用性强,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安全可靠,取材容易,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大的作用。 五、发挥农村优势 ,开展观察实验 在农村,学生观察自然的内容很多,条件比城市优越,如动植物生长、水与空气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现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到“大课堂”中去研究,在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讲根和茎前,先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让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根和茎,然后回到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根和茎进行分类、研究,这样使学生在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面前,激发兴趣,吸取知识,提高能力, 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 六、实验教学应注意的地方1、注意实验中的安全2、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要做到心中有数3、做到实验的设计科学有效 合理地设操作过程、基本的实验方法选定以后,紧接着就要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这些操作细节的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⑷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悬念复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制案的 “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在三年级科学《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秘,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于是学生便对金鱼如何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