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析和论述杜威的教育本质论及意义
杜威在著名的教育著作《民主与教育》中明确表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能够继续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历程以外,去寻觅别的目的,把教育做这个别的目的的附属物。”这种“无目的论”的确使人不敢轻易接受。必须记紧的是他在这儿说的教育是跟他心目中追求的民主社会不能分割的,对他而言,特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他反映的可说是一种美国精神——个体的发展本身已是最终的目的。 他说:“教育的自身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有人,父母,教师才有目的。”如果我们把他的话理解为教育是漫无目的的,显然是一种误解,他“只是要人不因养成社会效率而抹杀儿童青年的天性和当前生活”他不甘心教育沦为“别的目的的附属物”,所以他把教育中的目的这样诠释:“一个人放枪,他的目的就是他的枪对着放的鹄的。但这个对象不过是一个记号,(使我们对)所欲进行的活动有所专注。”放枪的最终目的并非鹄的本身,而是这记号使瞄准这动作变得具体和有意义,同样,教育历程本身已具发展个体禀赋的圆满的意义,教育的目标只是作为导向和指引。 事实上,他并不否定教育须有“良好的教育目的”,这些目的的特性如下:须建基于个人的固有活动与需要;须能翻成实行的方法,与受教育的人的活动,共同合作;教育家须防备所谓普通的与终极的目的。事实上,当代教育的定位的确摇摆在两类教育目的之间:一是“使受教者成为定型的产品”,另一是“最终要提高受教者的(创进)能力”。 基于对受教育者本身的重视,杜威反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他指出“有人把感官视为一种神秘的筒子,以为我们能使知识经过这筒子,由外界把知识输入心里去以为只要使眼睛常常望着书本,使儿童常常听着教师的话,就是求得完善知识的秘诀。”他认为灌输式教育方法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教育即成长”:“成长的第一条件,是未成长的状态‘未’字却有一种积极的意思,并不是仅仅虚无或缺乏的意思。”他肯定这种未长成的状态是充满能动性和潜能的,不是一味灌输能使之充分发展的。 对杜威来说,创造充分的条件让学习者去“经验”是教育的关键:“所谓经验,本来是一件‘主动而又被动的’(active-passive)事情,本来不是‘认识的’(cognitive)事情”,杜威“把经验当作主体和对象、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主张以这种进步的(progressive)教育方法使学习者从活动中学习,经验本身就是指学习主体与被认识的客体间互动的过程。但他又说:“经验的价值怎样,全视我们能否知觉经验所引出的关系,或前因后果的关联。”并不是每一种经验都是有教育的价值的,对经验过程逐渐形成的主体的诠释是关键所在。正因如此,杜威亦指出培养出学习者自习能力是教育的功用,他说:“教育功用的经验的另一方面,即是能增加指挥后来经验的能力。”他把这种能力的培养称为“改造”,所以他说“教育即改造”。 从以上可知,杜威主张教学方法的实施应紧扣学习者为中心的前提,特别是在儿童的早期阶段的教育“更多地是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工作”,后期再慢慢再转向“系统的、技术的知识”。正如伯内特(JoeR.Burnett)在1979年论及美国教育实践时说:“杜威的教育学在当时或现在,不可能在学校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因为从来就没有培训过进行这种教育的教师,学校也没有这方面的人力物力,家长和政客们也不支持杜威的教育学。”
2. 求烟台杜威学校都丹丹,朱萧博老师的资料
都丹丹
杜威学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师
毕业于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进修于中国传媒大回学
曾担答任湖南金鹰之声(金鹰955电台)播音员。荣获第二届“动感地带杯”主持人大赛二等奖。主持第三届“动感地带杯”主持人大赛专业组决赛。获得国家语言水平测试一级甲等证书。先后主持过生活类节目《友情提醒》、访谈节目《谈笑间》、新闻节目《传媒新空气》等节目,从事播音主持工作数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播音主持和后期制作方面的实践和教学经验。培养出的学生,已纷纷踏上了播音主持这条工作的道路。
朱萧博
杜威学校声乐专业教师
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
师从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教授、研究生导师马金泉老师
参与作品:中国音乐学院马金泉音乐会 歌剧演唱
北京市中外金曲音乐会 歌剧演唱
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音乐剧 女一号
曾获山东省4年一届 青年声乐艺术大赛 声乐组一等奖
3. 陈鹤琴与杜威的生平简介有吗
一、陈鹤琴生平及教育活动
陈鹤琴创立了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完整体系。他从事的幼教事业是全面的、整体的,从托儿所、婴儿院开始手,到幼儿园和小学;在师资培养方面创办了中等幼师和高等幼师专校。陈教授为了配合幼儿教育与儿童教育的需要,创办了儿童玩具、教具厂,根据儿童心理的发展程序,制作了多种型式的玩具与教具。陈教授为了丰富儿童的知识,编辑出版了不少儿童课外读物,如:《中国历史故事丛书》、《小学自然故事丛书》等。他所编辑的儿童读物。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语言活泼,图文并茂。他还为幼教、小教界主编了多种辅导性刊物,如:《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小学教师》、《活教育》与《新儿童教育》等。陈教授为了推广与普及关于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创办与领导了中国幼稚教育社、中华儿童教育社,通过学术团体的活动,对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进行了辅导。
二、教育思想
1.教育实践
1923年,创办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形成系统的、有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主张“活教育”活教育四个步骤:实验观察(直接经验)、阅读思考(间接知识补充)、创作发表(加工整合)、批评研讨(共同研究)
2.活教育思想体系
(1)活教育的目的论
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从"做人"开始,把教育目的划分为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这样的人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条件: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要有服务精神。
(2)活教育的课程论
鉴于传统教育的严重弊端,唯有提倡"活教育",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寻找"活教材"。 陈鹤琴所谓的"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他把活教育的内容具体化为"五指活动"。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文学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儿童理想的生活。
(3)活教育的方法论
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认为"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也是“活教育”方法论的出发点。陈鹤琴在强调做的同时,还强调思维的作用。他把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一是实验与观察;二是阅读与参考;三是发表与创作;四是批评与研讨。这四个步骤是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不是机械的、割裂的,它们同样体现了以“做”为基础的学生主动学习。
杜威的教育思想
①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②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为此,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③学校即社会;
④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好了,以上是今天老师跟大家分享的关于陈鹤琴与杜威的内容,大家有没有被这两位教育家所感动呢?接下来做一些练习小试牛刀。
练习题:
1.以下哪一个是陈鹤琴的方法论( )
A.艺友制 B.儿童中心主义
C.教学做合一 D.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1.【答案】D。本题考察的是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是识记类的选择题。答案中,A选项和C选项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其中C的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方法论,B选项是杜威的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陈鹤琴的方法论。选择D选项。
2.下列属于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是( )。
A.活教育 B.产婆术
C.学不躐等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答案】A。解析:“活教育”的目的论是陈鹤琴教育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他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B产婆术是苏格拉底的思想;C学不躐等是《学记》的思想;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思想。因此本题答案为A。
4.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说
一、不同:
1、内容不同
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赫尔巴特,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他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2、主张不同
杜威,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能够继续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历程以外,去寻觅别的目的,把教育做这个别的目的的附属物。
赫尔巴特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拥护普鲁士君主制度的具有“完美德性”的人。
二、相同点:强调教学阶段,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赫尔巴特提出三阶段说,杜威提出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
(4)跟杜威学做小学教师扩展阅读:
杜威的教育思想内容:
(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
(二)教育无目的论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实则,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 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 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四)教学论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
(五)道德教育论
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则,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六)儿童中心论
杜威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也就是说,是在“破旧”中“立新”的。
5. 杜威曾经批判了什么对新手教师的技巧“速成性”影响
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一)论教育本质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2、"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二)教学论
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学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1、"从做中学"
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
是关于怎样做(howtodo)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
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在杜威看来,这也许标志着对于儿童一生有益的一个转折点。
但是,儿童所"做"的或参加的工作活动并不同于职业
教育。杜威指出,贯彻"从做中学"的原则,会使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更加生动、更加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
2、思维与教学
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所谓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教学过程中明智的经验方法。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
作为一个思维过程,具体分成五个步骤,通称"思维五步",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杜威指出,这五个步骤的顺序并不是固定的。
由"思维五步"出发,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成五个步骤,一是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防。这种教学过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称之为"教学五步"。在杜威看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求的方法。但是,他也承认,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杜威在其一生中,除短期做中学教师外,大部分时间是在大学任教。他还广泛地参加了学校以外的学术和社会活动,先后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会长、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第一任会长、人民座谈会主席、独立政治联盟全国主席等。曾到达过日本、中国、土耳其、墨西哥和苏联等国,考察教育状况,宣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1952年杜威在纽约去世。其代表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学校与社会》(1899)、《我们怎样思维》(1910)、《明日之学校》(1915)、《经验与教育》(1938)等。
从政治上说,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最根本的东西是社会改良主义。他的全部教育理论符合二十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和垄断企业的需要,而且是为解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训练驯服、熟练工人服务的。其主要内容有:
1.主张“教育即生活”,批判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杜威认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教育是不断地改造经验、重新组织经验的过程。根据这一思想,他主张“教育即生活,不是生活的预备”,并由此提出“学校即社会”,要把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些东西组织到教育过程中去,使学校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杜威提出这样的教育概念,是针对“传统教育”的。他认为“传统教育”远离生活,不适应美国现实的需要。他指出“传统教育”有三个弊病:第一,“传统教育”传授过时的死知识,这种知识以固定的教材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第二,“传统教育”按照“过去传下来的道德规范”去训练学生;第三,“传统教育”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理人”。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在许多方面是切中时弊而富有积极意义的。他强调教育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学校教育要对社会生活起积极作用。这在当时都是比较新颖的观点。但是,他把教育等同于生活,把学校等同于社会,则否定了学校教育的特殊职能。因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生活中固然有教育活动,但有些生活就不一定是教育。
2.主张“儿童中心”,反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杜威说:“在学校里,儿童的生活成为决定一切的目的,凡促进儿童成长的必要措施都集中在这个方面。”他说,由教师中心改为儿童中心,“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而组织起来”。很明显,杜威过分强调儿童的兴趣,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违反教育规律的。但是他批评传统教育忽视儿童、压制儿童,要求教育工作心理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估计儿童的心理特点,探索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途径和手段,从而增强儿童学习的独立性与创造性的观点,则是有其合理的内核。
3.主张“从做中学”,反对传统教育的“书本中心”。杜威认为,“在做事里面求学问”,比“专靠听来的学问好得多。”学校课程的真正中心应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因而提出儿童应“从做中学”,从自身的活动中去学。为此,他提出要以生活化和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传授。与他的“思维五步法”相适应,他认为教学也有五个阶段:①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②在这种“情境”里面,要有促使学习者去思考的“真实的问题”;③学习者必须具有相当的知识,从事必要的观察以对付这种问题;④学习者须具有解决这种问题的种种设想;⑤学习者把设想的办法付诸实施,检验这种方法的可靠性。应当指出,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强调学习者个人的直接的主观经验,提倡学生的个人探索,重视知识的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教学过程的一个侧面而言,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把“做中学”绝对化,其结果必然导致否定间接的知识和系统知识的价值,这便不免有所偏颇了。
总之,杜威是美国极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家。他反对“传统教育”,批评“传统教育”的迂腐,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发表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主张。但从整个体系来讲,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说是有本质区别的。
杜威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依据他的“做中学”的教育原则和“问题教学法”等理论,出现了一批改革实验。1918年,杜威的学生、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又译基尔帕特里克)创立了“设计教学法”,提出要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和呆板的课堂教学,取消教科书,实行学习大单元;主张由学生自发地决定学习的目的和内容。学生在自己设计、自己实行、自己发展的单元活动中,通过疑问、假设、执行假设、验证假设等教学步骤,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忽视以至否定了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1920年,美国女教育家帕克赫斯特又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立了一种名为“道尔顿制”的教学制度,其主要措施是:(1)改教室为各科作业室,按学科性质陈列参考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使用;(2)废除课堂讲授,把各科学习内容制成分月的作业大纲,学生与教师订立学习公约。这种制度强调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但实际上却形成教学上的放任自流。
6. 杜威的思想对教师的教学有何启发
杜威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内这三个命题构成贯容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对于教师及教育的启发
一、恢复高考是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历史要求
二、改革高考制度,进一步探索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
三. 实施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战略决策
四. 推翻“两个估计”,确立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地位
五.“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为“两个尊重”奠定了理论基础
六.“两个尊重”为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供了政策依据。
七. 培养“四有”新人思想为完善学校的教育目标指明了方向
7. 跟杜威学做小学教师一书中的杜威指的是谁
约翰·杜抄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19世纪流行的是殖民时期沿袭下来的旧教育,再加上19世纪后期从德国传入的赫尔巴特教学方法逐渐刻板化,使得当时的学校陈陈相因,缺乏生气。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8. 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实则,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则,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杜威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也就是说,是在“破旧”中“立新”的。在杜威看来,在传统教育那里,“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教科书“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师是使学生和教材有效地联系起来的机体,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言人”。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现代著名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和心理学家。《新大英网络全书》(1979年版)在介绍杜威时说,他是“20世纪上半期美国教育改革中所谓进步运动的卓越思想家”。1930年,巴黎大学在授予杜威荣誉博士学位时,称他是“美国精神的最深刻、最完全的表现”(转引自《新大英网络全书》第5卷,1979年版,第680页)。杜威的教育思想曾经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有人说,“杜威的教育学说,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且影响了全世界”。可以认为,杜威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9. 杜威实用主义的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一)论教育本质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2、"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二)教学论
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学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1、"从做中学"
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
是关于怎样做(howtodo)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
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在杜威看来,这也许标志着对于儿童一生有益的一个转折点。
但是,儿童所"做"的或参加的工作活动并不同于职业
教育。杜威指出,贯彻"从做中学"的原则,会使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更加生动、更加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
2、思维与教学
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所谓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教学过程中明智的经验方法。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
作为一个思维过程,具体分成五个步骤,通称"思维五步",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杜威指出,这五个步骤的顺序并不是固定的。
由"思维五步"出发,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成五个步骤,一是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防。这种教学过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称之为"教学五步"。在杜威看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求的方法。但是,他也承认,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杜威在其一生中,除短期做中学教师外,大部分时间是在大学任教。他还广泛地参加了学校以外的学术和社会活动,先后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会长、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第一任会长、人民座谈会主席、独立政治联盟全国主席等。曾到达过日本、中国、土耳其、墨西哥和苏联等国,考察教育状况,宣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1952年杜威在纽约去世。其代表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学校与社会》(1899)、《我们怎样思维》(1910)、《明日之学校》(1915)、《经验与教育》(1938)等。
从政治上说,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最根本的东西是社会改良主义。他的全部教育理论符合二十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和垄断企业的需要,而且是为解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训练驯服、熟练工人服务的。其主要内容有:
1.主张“教育即生活”,批判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杜威认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教育是不断地改造经验、重新组织经验的过程。根据这一思想,他主张“教育即生活,不是生活的预备”,并由此提出“学校即社会”,要把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些东西组织到教育过程中去,使学校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杜威提出这样的教育概念,是针对“传统教育”的。他认为“传统教育”远离生活,不适应美国现实的需要。他指出“传统教育”有三个弊病:第一,“传统教育”传授过时的死知识,这种知识以固定的教材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第二,“传统教育”按照“过去传下来的道德规范”去训练学生;第三,“传统教育”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理人”。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在许多方面是切中时弊而富有积极意义的。他强调教育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学校教育要对社会生活起积极作用。这在当时都是比较新颖的观点。但是,他把教育等同于生活,把学校等同于社会,则否定了学校教育的特殊职能。因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生活中固然有教育活动,但有些生活就不一定是教育。
2.主张“儿童中心”,反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杜威说:“在学校里,儿童的生活成为决定一切的目的,凡促进儿童成长的必要措施都集中在这个方面。”他说,由教师中心改为儿童中心,“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而组织起来”。很明显,杜威过分强调儿童的兴趣,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违反教育规律的。但是他批评传统教育忽视儿童、压制儿童,要求教育工作心理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估计儿童的心理特点,探索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途径和手段,从而增强儿童学习的独立性与创造性的观点,则是有其合理的内核。
3.主张“从做中学”,反对传统教育的“书本中心”。杜威认为,“在做事里面求学问”,比“专靠听来的学问好得多。”学校课程的真正中心应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因而提出儿童应“从做中学”,从自身的活动中去学。为此,他提出要以生活化和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传授。与他的“思维五步法”相适应,他认为教学也有五个阶段:①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②在这种“情境”里面,要有促使学习者去思考的“真实的问题”;③学习者必须具有相当的知识,从事必要的观察以对付这种问题;④学习者须具有解决这种问题的种种设想;⑤学习者把设想的办法付诸实施,检验这种方法的可靠性。应当指出,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强调学习者个人的直接的主观经验,提倡学生的个人探索,重视知识的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教学过程的一个侧面而言,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把“做中学”绝对化,其结果必然导致否定间接的知识和系统知识的价值,这便不免有所偏颇了。
总之,杜威是美国极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家。他反对“传统教育”,批评“传统教育”的迂腐,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发表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主张。但从整个体系来讲,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说是有本质区别的。
杜威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依据他的“做中学”的教育原则和“问题教学法”等理论,出现了一批改革实验。1918年,杜威的学生、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又译基尔帕特里克)创立了“设计教学法”,提出要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和呆板的课堂教学,取消教科书,实行学习大单元;主张由学生自发地决定学习的目的和内容。学生在自己设计、自己实行、自己发展的单元活动中,通过疑问、假设、执行假设、验证假设等教学步骤,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忽视以至否定了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1920年,美国女教育家帕克赫斯特又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立了一种名为“道尔顿制”的教学制度,其主要措施是:(1)改教室为各科作业室,按学科性质陈列参考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使用;(2)废除课堂讲授,把各科学习内容制成分月的作业大纲,学生与教师订立学习公约。这种制度强调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但实际上却形成教学上的放任自流。
10. 教师资格证好难!记了两天只记得杜威的三中心学说,其他的也就记得夸美纽斯,根本记不住,像考政治课一样
教师资格证备考抄不难!只要做到以下几点,过教资很轻松~
1.教材——确定自己每天阅读的页数
2.记得做读书笔记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项目
《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项目
《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初中/高中/中职文化课考试项目
《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再配合上配套练习题,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主要是自己要静下心来备考!祝你考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