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师教学 > 小学故事教学一思品文献

小学故事教学一思品文献

发布时间:2021-02-15 07:39:25

1. 小学数学学科里怎样渗透德育教育参考文献

提到德育教育,人们普遍认为“德育是在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的教学中进行的,或是在班会课,少先队队课中进行的。而数学是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加一等于二,跟德育一点边也不沾”。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深深被数学学科所蕴含着的巨大魅力所折服,它包罗万象的内容,本身就是一门德育课。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我们除了应使学生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外,还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数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以及它在社会实践中有着广泛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的学习能训练人的思维方法,完善人的个性品格。而且小学数学新课标也明确提出:“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学呢?
一、 充分发挥教师示范导行的作用,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真情实感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渊博的学识、厚重的文化底蕴透射出的高雅气质,整洁的仪表,与人交流时得体的言行举止,以及在教学工作中规范认真的态度等,都能从不同的侧面展现出教师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是巨大而深远的,必将对学生起到终生的榜样作用。在教学中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因此在课堂内外,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要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要求孩子们作业字迹要工整、计算列竖式用尺子画线,那么我在板书时就会把字写得漂漂亮亮,列竖式时会规规矩矩用尺子比齐。孩子的模仿力强,我上课从不迟到早退,学生起立问好后,我会鞠躬还礼问好,让学生感觉到和教师是平等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发自内心的学会尊重自己、尊重别人。讲桌上的教案、学具我总是摆放整齐有序,观察能力较强的孩子们注意到教师的做法,并开始照老师的样子做,我适时对这部分孩子提出表扬,其他孩子纷纷开始效仿,一学期不到,孩子们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已初见端倪。再如课后辅导“后进生”时,要耐心、细致,不粗暴、不歧视,这样学生对数学学习不会产生排除情绪,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爱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对学习的责任感,这样对他们后续的学习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和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数学课的内容表面看似乎较为枯燥,除了一些单调的符号就是一些直观的数字,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更容易被牵制到如何去解决那些数学难题上,往往忽略了题目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思想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1.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数学课本中有多处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方法、数学趣闻、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古代的算法……等方面的内容,以习题、注解、附录、你知道吗、小知识等小栏目出现,这些内容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使学生受到广泛的教育。这些内容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目的教育的生动素材。我们可以适时结合教材,利用这些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我国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渗透德育教育。还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向学生讲解一些数学家的奋斗史、介绍我国数学发展历史中的辉煌成就、激励学生学习数学家的非凡毅力和刻苦精神,从而从小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例如,在学习了圆周率后,可向学生介绍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十七世纪的荷兰人安托尼兹还早一千一百多年!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如,在学习了质数的知识后,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数学家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又如五年级教学统计时有这样一道题目:“我国运动员在第24——26这三届奥运会上各获得奖牌18块、54块、50块。制成获奖牌的统计表。”对于这道题,让学生先仔细读题,让学生说说想到了什么,好多学生都想到了我国的体育成绩进了一大步,然后我就对学生介绍我国的体育事业飞速发展史及在国际上巨大影响力,运动健儿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也应该努力学习,像运动员那样为祖国争光。结果,学生都受到很大的鼓舞,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

2. 小学品德与生活中讲故事的教学形式有什么特点实施时应注意什么

小学品德理论性、故事性强
生活中肯定是现实了,而且教育意义更强!

3. 想撰写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论文,哪有思品教育论文的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 -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 2011(38)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学语文的德育渗透 -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2010(1)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 新一代(下半月) - 2010(4) 大陆与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比较研究 - 2007 中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的德育途径 -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 2009(3) 春风化雨润童心——浅谈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点滴体会 - 科教导刊 - 2010(21) 语文教学中德育生活化教育浅谈 -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 2011, 25(4) 让德育之花绽放在语文教学中 - 中华少年(教学版) - 2010(12) 有教无痕——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艺术解析 -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 2010(26) 浅谈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 中华少年(教学版) - 2011(3)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 2010(9) 如何发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因子 - 文教资料 - 2010(35)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 2011(45)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2008(10)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探索 - 广东教育(教研版) - 2008(2) 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反思 - 青年文学家 - 2009(14)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无痕渗透 - 教育教学论坛 - 2010(34)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 学园 - 2010(2) 让语文教学扬起思想品德教育的风帆 - 大众文艺 - 2009(15)内隐性·情感性·形象性--论语文德育的学科个性 - 语文学刊(高教版) - 2005(7)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与语文德育 -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6, 11(4) 试论语文德育的人性化建构 - 2004 简论战争题材的课文与语文德育 -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 - 2000, 16(1) 让语文融入德育的天空 - 文教资料 - 2008(14)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语文德育的特点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29(1)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德育的思考与实践 - 2010 潜心悟其神,入境始与亲——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现代语文德育 - 当代教育论坛 - 2008(15)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也谈语文与德育 - 考试周刊 - 2007(32) 小学低年级语文德育的重要作用和实施途径 - 文教资料 - 2010(31)浅谈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 都市家教(下半月) - 2010(6) 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 2010(9) 如何发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因子 - 文教资料 - 2010(35) www.lunwen36524.com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2008(10)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探索 - 广东教育(教研版) - 2008(2) 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反思 - 青年文学家 - 2009(14) 把思想品德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 2011(8)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无痕渗透 - 教育教学论坛 - 2010(34)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 学园 - 2010(2) 让语文教学扬起思想品德教育的风帆 - 大众文艺 - 2009(15)侯冬梅.刘艳芳 浅析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渗透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 王爱娟 浅谈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6)

4. 谁能给我几篇关于故事教学的参考文献啊,急啊

关于故事教学的参考文献
我提供给你资料

写作是很痛苦的事情,你会遇到滞碍。这有很多原因,而且不一定能顺利解决。但是过于追求完美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实写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你发现所写的不是你开始想写的,写下粗稿,以后再修补。写粗稿可以理出自己的思想、渐渐进入状态。如果写不出全部内容,就写纲要,在容易写具体的内容时再补充。如果写不出来,就把想到的东西全部写出来,即使你觉得是垃圾。当你写出足够的内容,再编辑它们,转化成有意义的东西。
另一个原因是想把所有的东西都有序的写出来(in order)。你可能要从正文写起,最后在你知道你写的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再写简介。写作是很痛苦的事情,有时候一天只能写上一页。追求完美也可能导致对已经完美的文章无休止的修改润饰。这不过是浪费时间罢了。把写作当作和人说话就行了。无休止的修改格式而不是内容也是常犯的错误。要避免这种情况。
从每一段到整个文章都应该把最引人入胜的东西放在前面。让读者容易看到你写的东西(Make it easy for the reader to find out what you've done)。注意处理摘要(carefully craft the abstract)。确定(be sure)说出了你的好思想是什么。确定你自己知道这个思想是什么,然后想想怎么用几句话写出来。大篇的摘要说明文章是写什么的,说明有一个想法但没有说到底是什么。不要大肆夸耀你自己做的事情。你经常会发现自己写的句子或者段落不好,但不知道怎么修补。这是因为你自己进入了死胡同。你必须回去重写。这会随着你的练习减少。确信你的文章真的有思想(ideas)。要说清楚为什么,不仅仅是怎么样。 为人而写,不要为了机器而写。不仅仅需要正确,还需要易读。读者应该只做最明显简单的推理。
完成文章以后,删除第一段或者前面的几句话。你会发现这些话其实对主旨没有影响。 如果你在所有的工作做完以后才开始写,就会失去很多好处(benefit)。一旦开始研究工作,好的方法是养成写不正式文章的习惯,每隔几个月(every few months)记下最新的和你刚学的东西。从你的研究笔记开始比较好。用两天时间来写,如果太长的话就说明你太追求完美了。这不是要进行判断的东西,而是与朋友共享的。在封面上说明“草稿”(DRAFT-NOT FOR CITATION)。拷贝很多份,给那些感兴趣的人看,包括导师。这种做法对以后写正式的论文很有好处。

5.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秀教学论文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1.角色扮演 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2.组织辩论 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3.开展实践 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6. 故事教学法的思想品德

[摘 要]故事是生活的一个影子,让故事在课堂上说话,这是生活教育的一种积极的尝试。故事教学有着众多超越传统教学的优势,也有着不同于传统的备课模式,课堂教学互动性更强,收效更明显。
[关键词]故事 教学 思想品德 运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以生活中心”,“生活即教育”,所以教育不能离开生活,离开了生活,教育就不能称之为教育。试问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用故事来讲述生活,让学生在故事中体验生活、学会生活,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其实,故事就是点燃智慧的火焰,它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选择故事教学的依据
1.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学习需求。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或多或少地有这样的感触:小学课堂最具活力,中学课堂次之,大学课堂则索然无味。这是因为中小学课堂里有生动的故事,好玩的游戏,学生喜欢,大学课堂则反之。也曾有学生这样对我说:“老师,课堂上可以给我们多讲几个故事,或者多搞一些小活动吗?这样我们会学得更开心的。”可见,青少年学生爱在玩中学,爱在乐中思考。灌输式的教育是平淡的,而故事是生动地讲述出来的,可以让学生在故事情节的招引下更加集中注意力听讲,更加积极地思考,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实现“超越教材、用活教材”。
恐怕很多人都有喜新厌旧这种习惯,老师和学生手上都拿着一本同样的教材,我们都看过了,新鲜感早过去了,课堂上我们再照葫芦画瓢式的讲一遍,用两个字说“没劲”,数一数低下了几个脑袋就知道了。而故事是依据教材而编,将教学内容整合到故事当中,将教学重难点演变成曲折的故事情节,可以真正实现“超越教材、用活教材、回归教材”。
3.思路清晰,情节生动,互动性强。
故事都有一根发展的主线,那就是故事情节。采用故事教学,我们的教学思路也就更清晰了,课堂教学中也就不会再有疏漏。这些故事都是我们根据生活改编的,选择的余地比较宽泛,情节设置的自主性更强,可以增加许多互动环节,如让学生演一演某个片段,猜一猜接下来的故事情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体验式教学情境创设的一种积极尝试。
4.源自生活,回归生活,实现“生活教育”。
故事是生活的一种形式,也是一个影子。我们可以把生活中的许多故事筛选出来,选择情趣高雅、富有教育意义的例子,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因为这些故事源自生活,能够让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触发他们去思考更多生活中的案例,从而间接实现“生活教育”的目的。
二、故事教学的实施
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自己的事自己干”为例,对故事教学的实施加以阐述。
1.落实“先学后教”。
之所以说故事教学超越了教材,这是因为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是依据教材设置的,但素材的选择已经超越了教材。超越教材不能让学生甩开教材,而是让学生从教材出发,超越教材的局限,最后再回归教材,感悟与反思所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而不能把学生惯出竖着两只耳朵学习的坏习惯。课前先布置学生自学课本P34-38的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内容:
(1)什么是自立?
(2)自立有哪些表现?
(3)人生为什么需要自立?
由于课前的预习,学生会有目的地去听讲,针对性更强,而且可以更好地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感悟会更深刻。
2.研究教材,搜集资料,构思故事情节。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得自立的含义,了解自立的表现,在实践中体验自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初步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为将来走向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教学目标的这些要求开始搜集生活故事,搜集资料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找,可以到图书馆查找,也可以把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或者听说的故事拿过来,不一定是全部照搬,关键是把搜集的资料进行恰当的整合,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如何才能整合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呢?把握好这一节课的重难点是关键,因为故事的情节是依此来设置的。这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要向学生讲清楚“人生为什么需要自立,不自立又会怎样”,自立,这是一个过程,时时、处处、事事需要自立。我是这样来进行故事构思的:
(1)这个故事的时间跨度要长,要从主人公的出生开始说起,因为是人生需要自立。
(2)要讲清楚“人生为什么需要自立,不自立又会怎样”,可否让故事中有两个主人公,一正一反,在对比中得出自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自立的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不自立的人终将为社会所淘汰。故事中不自立的主人公如何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能否让学生去出谋划策,达到知的内化,知与行的统一。
3.编撰故事——好的创意是好故事的开始。
首先,确定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整个故事围绕角色展开,角色的选择最好是学生熟悉并喜欢的人物,或者有比较新奇的叫法,如“哈里波特”等,本节课中的主人公是一对双胞胎,叫大毛和小毛,刚说出名字就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其次,要从一个吸引人的问题开始,问题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关键是让学生对你所说的问题感兴趣。故事的一开始,爸爸就把大毛带到了大山上,栽了两棵树,对一棵树呵护倍加,另一棵树自成活后就不闻不问,几年后的一天,狂风暴雨过后,父亲让大毛到山上去看看,大毛会发现什么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发言异常活跃,顺利地切入故事主题“自立”。
第三,故事的情节发展要有节奏感,可以适当地夸张,必要时可以增加反面角色,反面角色的挑战会使故事更加有血有肉。故事中的小毛就是一个反面角色,因为不自立,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总会遇到一些尴尬事,让学生感觉到小毛既可悲又可笑,从而不得不正视自立的重要性。
第四,故事的结局要出人意料,甚至是没有结局,而只是一个留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关于大毛的故事只讲到了高中,上大学以后会怎样,我留给了学生去思考;关于小毛的故事则一直讲到了大学,如果按照情节的发展,小毛肯定会被社会所淘汰,然而结果不是这样,小毛给学生发来了求助信,希望大家帮他拟定一份自立计划,通过学生的帮助,小毛也真正自立了,成为了一名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4.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1)故事教学不是叙事,不能只是老师讲学生听,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适当设置互动环节。该故事中就设置了这样的一些互动环节,如大毛和小毛要竞选“三好学生”,请全体学生投票来表决,最后请学生做班主任,给大毛和小毛写一段期末评语,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此外,也设置了情境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自立可以锻炼和提高个人的生活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在课堂互动教学环节中,要多开展小组竞赛,或男女生竞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对学生的出色表现要给予口头奖励,甚至是加分奖励。
(2)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故事情节是丰富的、形象的、生动的。教师要比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故事当中去,要有激情,要绘声绘色,要有丰富的肢体语言和抑扬顿挫的音调,必要时还要和学生一起表演。
三、关于故事教学的几点反思
1.人们都会有这样的一种认识,凡是故事都是要去说的,在思想品德课上,我们也要讲故事,但更要演故事,甚至是让学生去猜故事。如果一味地去讲故事,学生只要竖着两只耳朵去听,这就是穿新鞋走老路,仍然是灌输教育。
2.故事教学一定是源于教材、超越教材、回归教材,故事教学万不可甩开教材。教材上有的重难点,故事中要以丰富的情节予以展现出来,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空有形式,没有内容”的教学是虚缈的。
3.故事教学只是一种尝试,不是每节课都可实施,要区别对待。一般来说,每隔几周再用一次,如果天天用就没有新意了。
4.故事教学要求教师丰富自身的知识,扩充知识储备量。只有知识储备量丰富了,故事的选材就越灵活,编写也就更得心应手。

7. 关与小学生写作教学研究的文献有什么

小桔灯 教学目的: 1.理解“小桔灯”对烘托小姑娘的精神作用。 2.认识小姑娘生活在反动统治下的黑暗的社会,学习她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3.揣摩修饰词语对增强语言表达力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小桔灯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2.恰当的使用修饰词语。 3.复述。 教学方法:第一课时精讲全文,分析人物形象,提示中心,使学生有个整体认识,第二课时以练为主,讨论写作特点,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都同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社会生活是个更广阔的领域,这个单元的五篇课文描绘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刻画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小桔灯》故事发生在解放前的重庆,读了这个故事,你会喜爱和敬佩那个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 默读课文,正音解词: 仄(zè)挪(nuó)掀(xiān) 唇(chún) 聊(liáo) 髻(jì)揉(róu) 捏(niē)叩(kòu) 愣(lèng) 瓤(ráng) 瓣(bàn) 盏(zhǎn) ①仄仄:形容狭窄。②无聊:此处是由于清闲而烦闷之意。 ③越发:更加。④朦胧:月光不明,这里指小桔灯不亮。 ⑤光景:表示对数量(时间)的估计。⑥灵巧:灵活而巧妙。 ⑦镇定: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乱⑧乐观: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跟“悲观”相对) ⑨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再读课文理出文章结构层次 (一)1—4段,点明时间,写初遇小姑娘。 (二)5—10段,写探望小姑娘母女的经过,侧重表现小姑娘的乐观精神。 (三)11—13段,小姑娘的乐观和信心,十二年后得以证实。 预习提示,作者介绍。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这一句独立成段(倒叙) 提问:“这”指代什么?这句话有何作用?(有关小桔灯的事,点明故事的时间) 1.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故事发生的时期“黎明前的黑暗”时期) (交待了具体时间、地点,朋友住处的环境、格局布置等) 2.找出描写朋友住处环境格局布置的句子,说说其描写方法和作用。 (第2段第三句话,这里用像电影镜头移动一样的方法“走上……进到……再进去……”镜头随着“我”的视线的变化而改变。这样写具体形象,如临其境。“楼梯”“竹凳”“电话机”“布帘”等物,为下文写小姑娘登场做了准备,埋下伏笔。) 3.作者是如何描写小姑娘的?作用如何? (板书) 作用:饥寒交迫,加上母亲病重,这样的境遇即使是对一个成年人来说,也是要有很大勇气才能应付的,可见小姑娘不寻常的,也是下文“我”去探访小姑娘的原因。 4.“我”帮小姑娘查电话,用了“赶紧”;电话打通后,她谢了我就走,“我”拉住她,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 赶紧:出于怜爱,也有钦佩。 拉住: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 政治环境 1.作者描写“天色越发阴沉了”“窗外是一片迷茫的浓雾”有何用意? (把这阴沉的景色与小姑娘的不幸联系起来,表现一种压抑感,也暗示当时重庆政治环境,气候的黑暗阴沉。) 2.5段“忽然想去”,是“我”因为无聊之极才产生的想法吗? (不是,并不突然,虽只见过一面,小姑娘的形象已印在心中) 读第6、7、8节,9、10节 3.作者怎样描写小姑娘的家境及言行的?表现出她怎样性格? (板书) 4.第8段,小姑娘制小桔灯送“我”,带有儿童情趣,用“我”送的大桔子制成小桔灯送“我”,这是在困苦岁月中一个懂事的小姑娘表示一种心意的特殊方式,也正是这盏小桔灯赋予这个故事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 这一段有两个词用得好①“极其敏捷地”既说明小姑娘怕耽误我赶路,又表现了她的灵巧②“相对地”把怎么穿说明白了。 5.第9段,送别时“我不知说什么好”,把“我”的话一概省去,把笔墨集中于小姑娘一人身上,使她形象更鲜明突出。 6段用了“安慰我似的说”,第9段又写“又像安慰我似的”表现了小姑娘心理上怎样的特点?(稚气,早熟) 6.第10段△这一段写了什么?(“我”提着小桔灯走在山路上的感受) △作者在这里把什么和什么作对比描写? (黑暗和朦胧的桔红的光) 灯光呈朦胧,但能照亮黑暗的山路,也正是在黑暗的映衬下,这一点朦胧的桔红的光,越发显得鲜艳突出。 △作者在文章中以小桔灯象征什么?(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精神正是黑暗中的一线光明,美好的心灵的象征揭示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必将被消灭,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必将诞生。主题得以深刻的开拓。) 第三部分“惊异”:疯狂镇压,白色恐怖,反衬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精神。 1.文章结尾补充交待了小姑娘的爸爸,目的是什么? (敌人疯狂镇压,白色恐怖,反衬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可敬) 2.“再也没听见”在文中有何作用?(想念为下文“每逢……就想起……”做铺垫) 3.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思念之情)—抒情 (关于结尾的含义和作用,作者指出:“说明这小姑娘的乐观和信心,在12年之后早已得到证实) 〔作业〕①书后习题一二三五②背诵第10段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检查字词复习情况 写作特点: 1.以“小桔灯”为中心组织全文,以小见大。 本文重点在写人们在黑暗中渴望光明的精神,这种精神形象地体现在小桔灯上。(板书见后) 2.抒情与叙事交融。 叙事展开的过程,也正是作者感情深化的过程。 3.语言简洁精当。 检查第10段背诵。 做书后练习。 (放在第二部分最后)小姑娘制作小桔灯的过程。也正是“我”越深入了解她美好心灵的过程,送行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小桔灯是作者激情的凝聚点,用它象征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供它抒发自己受到的教导。 (第二课时板书) 语法·形容词 1.定义:形容词是表示事物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 2.分类: A.表示形状 大、小;扁、矮;长、短;粗、细;曲、直;方、圆;高大、矮小。 B.表示性质(抽象) 优秀、伟大、镇定、勇敢、乐观、漂亮。 C.表示状态 愉快、慌张、急躁、迅速、缓慢。 3.如何判定形容词。

求采纳

8. 如何让小学《思品与社会》课融入学生生活

《思品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让小学《思品与社会》课融入学生生活。
1.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思品与社会》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是说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比如我在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考虑到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学校里也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相比,他们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很容易发生危险。虽然学校、老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则收获甚微。借助这节课,我认为从细微之处入手,让学生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他们认识常见的交通手势,学会遵守交通规则。所以这堂课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补充更多交通知识,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让他们在头脑中时常紧绷“安全”这根弦,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并要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2.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思品与社会》教学中,要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让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件毛衣,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织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油然产生对家长的爱。
3.选取素材要来源于生活
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不管怎么说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的材料,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是喜欢让图中人物、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这就要求教师做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成类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景剧);把一些小故事拍成录像;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成flash动画等,供学生探讨、解决,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4.思品课堂教学活动要生活化
《思品与社会》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如教学《平安回家》时,我采用视频的方法带领学生认识藏有交通标志的漫画,仔细观察交通图标,联系交通路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认识交通标志与实际交通状况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指引,使学生很快明白这些交通标志的实际含义和应注意事项。
5.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如我在教学《爱惜粮食》时,先让学生去了解家长种粮的过程,其作用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抓一把鸡毛键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键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这一活动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痛的真切体验,再来谈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种粮。有了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脑海。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故事教学一思品文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