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师教学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1-02-13 21:15:20

⑴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氛围。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二、培养创新能力的措施——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精心谋划,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方向与教师不一致时,教师不要要求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尝试,并通过各种途径去思考、探索获得结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于学生通晓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 要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系统掌握数学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并知道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发展智力和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很强,由很多概念和规律组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类比、抽象、概括、总结与归纳活动,把有关的知识纳入一定的知识体系中,把知识点连结成面,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在掌握了科学性和规律性的知识之后,智力就会得到相应发展,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⑵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中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是"老师讲,学生听,然后练习"的模式。往往一堂课老师滔滔不绝,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云里雾里,甚至昏昏欲睡,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不会学以致用,且思维呆板,动手能力差,即所谓的"高分低能"。在许多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之生怕学生弄不懂,听不明白,往往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琐细的分析、讲解。但过多地诉诸纯理论的分析、讲解,学生的创新就失去了展现和培育的空间。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育教学需要创新,而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更是一种精神。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改革与创新。笔者从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多年,深感教学的创新首先是教学思想的转变,过去是重"教",现在是重"学",过去关注教师行为,现在更关注学生"创造",打破了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全堂听"的教学习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农村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多媒体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2.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创新教学思路,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等,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们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为0等等。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去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4.拓展教学视野,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符号、公式和理论概括的简洁美与统一美、图形的对称美、解决问题的奇异美,以及整个数学体系的严谨和谐美与统一美等。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这些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法则进行推理判断的成果,是数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它概括简洁、应用广泛,充分展现了数学美的一种形式、一种意境。
总之,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农村小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如何创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所有数学老师共同努力,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我们才能真正地将素质教育与教学创新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很好的完成教书育人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

⑶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是"老师讲,学生听,然后练习"的模式。往往一堂课老师滔滔不绝,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云里雾里,甚至昏昏欲睡,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不会学以致用,且思维呆板,动手能力差,即所谓的"高分低能"。在许多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之生怕学生弄不懂,听不明白,往往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琐细的分析、讲解。但过多地诉诸纯理论的分析、讲解,学生的创新就失去了展现和培育的空间。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育教学需要创新,而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更是一种精神。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改革与创新。笔者从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多年,深感教学的创新首先是教学思想的转变,过去是重"教",现在是重"学",过去关注教师行为,现在更关注学生"创造",打破了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全堂听"的教学习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农村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多媒体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2.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创新教学思路,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等,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们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为0等等。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去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4.拓展教学视野,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符号、公式和理论概括的简洁美与统一美、图形的对称美、解决问题的奇异美,以及整个数学体系的严谨和谐美与统一美等。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这些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法则进行推理判断的成果,是数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它概括简洁、应用广泛,充分展现了数学美的一种形式、一种意境。
总之,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农村小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如何创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所有数学老师共同努力,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我们才能真正地将素质教育与教学创新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很好的完成教书育人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

⑷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氛围。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从让学生机械接受转变为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创新,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他们,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的学习氛围,哪怕是错误的见解或者是异想天开的想法,也应该给予鼓励。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充分肯定他们敢说的勇气,保护每个学生的独创精神,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各种新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不能一棍子打死。其次,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通过设疑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产生矛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生生合作,展开讨论,培养个性。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形成概念、总结法则的关键处,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认识、相互启发补充,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能力,又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开拓思路,发展他们的创新个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如教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掌握了割补、组合等不同的计算面积的推导方法,既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鼓励质疑问题,形成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来自于质疑。在教学中,每个学生心中都有无数个为什么,可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往往就没有疑问或很少疑问,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其实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这些问题应如何处理呢?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不急于解答,而是将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这样做,一方面,学生觉得自己提出的问题得到老师的重视,会更加认真听课;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质疑中,了解到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就可以在讲解时有所侧重,做到心中有数。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节课、一个例题就能解决的,它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学生质疑的舞台,设置一些悬念,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在似是而非的辨别中得到提高。

⑸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浅谈

创新能力是指完成创新工作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我们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好奇心,对新事物感兴趣,不断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有创新的欲望,尝试去做一些对自己是新的,没有想过、没有做过的事情,用学过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一、创新意识要贯穿数学教育始终
对于孩子来说好奇心是天性,他们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他们对一切都感新鲜、富于想象。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教师的职责。学生有了创新意识,才会一直处于积极主动利用最优、最佳、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做题,学生做一些习题是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推理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长期以来我们数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过多的、盲目的、仅仅为了应付考试的习题训练,不仅束缚了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我们日常每一节课都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创新意思。我们要多问学生“为什么”;“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从这个方面想,你想到什么”;看到这个条件,你想到什么”。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中的习题:一个新建的游泳池长50m,长是宽的2倍,深2.5m。现在要在游泳池的四周和底面贴上瓷砖,一共需要贴多少平方米的瓷砖?
学生通过读问题:“一共需要贴多少平方米的瓷砖?”马上明白这是求游泳池的表面积。学生通过读条件:“游泳池的四周和底面贴上瓷砖”,知道这是求游泳池的左右面、前后面、下面。学生通过分析得出式子:
50÷2=25(m)
50×25+25×2.5×2+50×2.5×2
这时,我追问学生:“有没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呢?”学生通过观察计算的式子和需要同时左右面、前后面。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50×25+(25×2.5+50×2.5)×2
左右面、前后面需要计算2次,所以我们把计算的式子放在括号内,括号外再乘以2,表示计算2次。
学生在我的不断追问下,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利用已学的乘法分配率,把计算和解题思维达到最优法。
二、从“分析与解决问题”到“发现提出问题”
数学新课标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新课标强调“分析与解决问题”,还强调“发现提出问题”,这是数学课程目标的一个发展,其实就是重视创新,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课前我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预习完之后尝试完成书本的习题并且根据本节课,你有什么困惑?请提出一条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有商的不变规律和分数的意义的基础知识,自学本节课困难不大。第二天上课时,有2个学生提出了两条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能不能同时乘以一个小数,而分数的大小不变呢?
问题2:为什么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而数学大小不变呢?
2个有价值的问题的提出,解决我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我做补充。虽然大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但是我上课时提醒学生围绕本课的重点提出有价值的一个大问题,并且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很好地培养,培养了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创新意思,会独立的提出问题,进而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
教师要充分发挥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在此类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归纳、抽象、概括、猜想等多样性的活动,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样的过程为日后学生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一线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时时培养,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种下创新的种子。

⑹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潮流。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把“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些体会。
一、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要想在教学中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就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灵活地使用教材,科学地设计教学程序。教材是一成不变的,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是非常有限的,往往不足以支撑学生兴趣广泛、深度较高的探究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整改,才能使教材充满生命力,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例如:在学习完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后,我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体验立体物体的空间感,巩固已学知识。使学生从对长方体正方体单一的书本认识到多方面的立体感知。我设计了如下环节:一、先将学生分组然后每组发8盒磁带。二、向学生出示问题:1、你能想出几种包装的方法2、各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并计算出各自的体积与表面积。3、最节省的包装方法是什么。4、自己动手试着进行包装。通过学生的手操作,装一装、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试一试、议一议,找出最合适的方法。学生通过实践就对长方体认识已从感性升华到理性,并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使学生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理解知识。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知道,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问题,正是他们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他们深入认识某类问题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信任尊重每个学生,热爱鼓励每个学生,要时刻注意情感的释放和启发。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无形中缩短师生之间情感上的距离,形成一种凝聚力,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实实在在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学生感到自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发挥,大胆质疑,这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想他人所未想,言他人所未言,提出有一定水平的问题来。
要培养学生“质疑”,教师应做到:一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奇怪问题不能斥责和置之不理;二是要鼓励学生质疑,创设质疑情境。教师出示题目后先不要忙于解答,而应问:谁能解答这道题?比一比谁的办法多?谁是我们班的“小精灵”?讲完应问:谁还有什么问题?谁还有不同意见吗?老师应该用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三是教师应指导质疑,抓住问题的实质,提高质疑水平。这些,教师应面面俱到,融会贯通,才能培养学生“质疑”的好习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为什么小孩入学前总是天真活泼,问这问那,心中有千万个为什么,但读完小学、中学后,问题少了,几乎没有了,难道是他们都懂了吗?并非如此,只是我们的教育有意、无意的压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质疑的动机。例如:在教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下列问题:为什么要加“都”字?为什么要加“相同”二字?为什么要“零除外”?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加上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是否也不变呢?接着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和等式,并要求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热烈,结果学生不仅弄清了这些问题,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的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例如组织一些数学知识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等。让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找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切磋和相互启发,对社会现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思考,自我分析、设计并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启动器。观察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在观察中及时的指导,科学地应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形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

阅读全文

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