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培养学生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生1:他摸到的是6号,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也可能摸到3号,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生1:多放几个6号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剪下一个圆,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动手操作)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生1: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生2: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生1:相等,都是2.3厘米。生2:相等,都是2.4厘米。生3:相等,都是2.5厘米。生4:相等,都是2.8厘米。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生1: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生2: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生3: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生4: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生:有,相等。师:相等说明了什么?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生:有无数条,都相等。师:回答非常正确。……此小节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学生1:都有两根针。(长长的细细的一根叫分针,短短的胖胖的一根叫时针)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学具的时针、分针。学生2:都有12个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接着让学生自己转一转,说一说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小组讨论交流)学生3:顺着时针转的。这样通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三、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摆放在一起。生2:摆放整齐。生3:把好玩的摆放在一起,好看的摆放在一起,好吃的摆放在一起。生4:把同样的东西摆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开放课堂,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把汽车摆放一起,把火车摆放一起……生2:我们把奥特曼摆放一起,把机器人摆放一起……生3:我们把梨子摆放一起,把苹果摆放一起……师: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你现在这样分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类?(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生1:我们把玩具可以按有轮与没有轮来分。生2:我们把图片可以按画面来分。生3:我们把水果可以按颜色、味道来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摆一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贰』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怎样合作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做法及思考。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二年级的学生才6、7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例如:我在教学一册的《比一比》时,创设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Z在教学《9加几》时,创设了运动会上给运动员送饮料的生活情境;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创设了“小熊掰玉米”的故事情境….,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3.合作、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4.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的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小五星或小红旗以示奖励。
记得我在教学第三册《乘加、乘减》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4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4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12-1 = 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个问:“都学习了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还有的问:“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你们能再解释一下4 × 3 = 1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等等。面对这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我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在其他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当时,我真的为二年级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昂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让孩子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敬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2.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竟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象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3.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合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姐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哗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4.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已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说:“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象这样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非常必要!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用的时间还不够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一直困绕着我们,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再如班额过大的班级,怎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白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叁』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学生始终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形成强大的自主探索的动力。
二、优化过程,让探究活动更富有数学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用明确的探究目标指引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探究支持;另一方面,又要大胆放手,还探究主体于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观察、猜想、实验、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中,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注重引导,教会学生有效探究的方法
特别是在小组探究时,常常看到这样现象,场面热热闹闹,似乎人人都在主动参与,实则效果很差,有些小组甚至把准备的材料当玩具,有些则是个别学生承担小组探究的全部任务。有些汇报时看似“莺歌燕舞”,实则浮云流水,说不到点子上……思考这些现象与问题,虽然原因众多,但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指导和干预缺少针对性,失去了有效性。因此教师适时、适当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指导,显得非常的重要。
四、转变方式,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任何艺术形式都很讲究留白,这是给欣赏者自我发挥的空间。优秀作品中,留给欣赏者最为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作品本身所描述出来的东西,而是作品中留给欣赏者自我发挥,思想中自我创造的空间。数学的学习和数学的课堂也是这样。
数学学习是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我、有意义的建构。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无疑需要充足的时间。因此,教师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去实验、去验证。
『肆』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创设 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
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 东方市第二小学赵学鹏新课程理念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以这样的方式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转变观念,创设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以下谈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平等沟通师生关系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我们上的课学生不喜欢,你会感觉到你在讲多么动听的故事或提出问题,他们在台下都无动于衷,甚至很反感。因此,教师要认识到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行为的互动关系,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某种情况或学生在学生学习中提出问题,给予引导、点拨或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准备了三个同样大的纸板大月饼。上课时我对学生说:中秋节到了,老师知道同学们最爱吃月饼,老师这有三个‘大月饼’要分给小军、小亮、小芳三人,小军分其中一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小亮分其中一个月饼的四分之二,小芳分其中一个月饼的六分之三。你们说说,谁吃得多?让学生展开讨论,有的说三个人吃得一样多,有的说小军吃得多,有的说小芳吃得多。但由于没有充分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我让三个学生上黑板演示,让他们亲自动手,小军分走第一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小亮分走第二月饼的四分之一,小芳分走六分之一,月饼分完后,一些学生在下面嘀咕:怎么一样多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我就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寻找规律,验证规律。 二、转变学习方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以往有的学生依赖于单一的接受,埋头苦读书本,有些则对学生缺乏兴趣,失去信心,要改掉学生存在的这些弊端,就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这也是为学生创设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好方法。有时个别学生提出问题或疑惑,也许就是大多数同学都感兴趣的问题,或感到疑难的地方,它们会在学生之中引起共鸣。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愉快地参与讨论,合作探究,发表自己的见解,或积极搜集有关的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我引出猴子分桃例子,看他们会不会帮小猴子分一分。出示例题挂图让学生观察弄清图中的猴子跟桃子的情境,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分分看,(每个小组给四张圆纸片表示四个桃子)这个分桃活动必须通过学生动脑,动手操作来完成。由于同学们都喜欢操作,他们非常认真投入思考、交流和操作中,经过他们的合作探究,他们会得出答案并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生活的周边。又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本人以分豆到盘子贯穿整个堂课。根据儿童的学习,生活经验,除法就是分豆子。要分多少豆子就是被除数,分多少份就是盘子数,也就是除数,盘里的豆数就是商。余下的豆就是余数。所以本人将7颗豆子如何分到三个盘子里这个问题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分,然后讨论探究:如何列式,怎么试商,商和余数分别是几,被除数和除数还有商和余数有什么关系?同学们经过思考,以上问题迎刃而解,因为在分豆的过程中,同学们经过体验了7除以3的过程,得容易明白:分余下来不够再分的豆子数就是余数,盘子里2颗豆就是商,往盘子里试着放豆子的过程就是试商,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因为如果分余下的豆子数比盘子数多,那么每个盘至少还可以再分到一颗豆子。除数乘商加余数等于被除数,因为分豆只把豆子分到盘子里,盘子里的数量加余下的数量与总数肯定相等。 三、转变陈旧观念,让学生感知自己是数学学习的主角 我们的学生大都是天真活泼,好动脑筋的,作为教师应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中来,让他们通过独立观察、分析、操作等活动来探究,进一步让他们在互相交流合作中达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在《认识面积的含义》这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来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面积的知识,并比较不同物体面积的大小,如板面、笔盒面、桌面等面积,看谁的大?谁的小?而接着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比较两个面积较接近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如果仅用观察、摸摸的方法是无法比出他们面积的大小,必须通过让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共同讨论选择合适的比较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伍』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法的优点
1.给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和活动的机会;2.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积极主动地参与;3.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4.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5.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陆』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
佐坝中小 汪小燕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自主学习已经成为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长期以来,“传道、授业、解惑”,这六个字影响、指导着千百年来的为人师者。然而,“传”、“授”、“解”的主体都是“师”,如此一来,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把老师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都由老师唱主角,课堂成了老师表演的地方,这种“填鸭式”的课堂显然束缚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翅膀,“天下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何况是活生生的来自不同家庭、具备不同资质、拥有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们呢?因而,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以自由翱翔的广阔天地,成了时代的呼唤。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探求知识的宝藏呢?
一、创设情境,诱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约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教学中要合理创设带有因素的问题情境,把问题蕴藏在情境之中,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们创设了“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教师说:“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很奇怪,正当学生疑惑之时,教师说:“今天改变过去的考试方法,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教师说:“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教师都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这时更感到奇怪,都说:“老师您快告诉我们吧,您是怎样算的?”教师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老师,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问题情境不仅新课导入时需要创设,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创设,这样才能不断地诱发和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始终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1、应用型问题情境——建模式探究学习
从社会热点、市场内经济、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等社会和自然想象中获取材料,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建模式探究学习,改变应用题教学脱离时代、脱离实际、脱离学生生活的现状,改变一例一题一练的重技能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建模能力。
2、试误型问题情境一一反思式探究学习
学生在理解、应用教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从中选择素材,可创试误型问题情境,借此为学生尝试错误提供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错误的原因,提出批驳型问题,加深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对错误的认识和警戒,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
3、思维策略型问题情境——求异式探究学习。
以思维策略多样、解题方法典型、解题过程能体现某种完整的思想方法或思维方式的问题作素材,可创设思维策略型问题情境。当学生为获得某种解法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辨证分析,进行求异探究学习。一般表现为一题多解和一法多用,这种情境创设适宜于练习课与复习课。例如,“鸡兔同笼"问题,学生用假设法、方程法、枚举法、砍脚法等多种方法来解决,呈现出思维百花齐放,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搭建了平台。
4、认识冲突型情境——猜想式探究学习
以富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的非常规性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采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产生猜想式探究学习。这种问题情境适宜引起顺应学习的新知教学。
5、铺垫型问题情境——联想式的探究学习
以学生认知结构范围内约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教学事实为材料,可创设铺垫型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可为学生的联想探究提供有效的启发和可靠的基础,产生联想式探究学习。学生往往从原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等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阖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发性合情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提供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索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我们应给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特别要强调“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热烈讨论时,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一把剪刀,引导学生想一想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后发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它分成的两个部分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由此推导出计算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就是由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联系已学知识,用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获取新知识,不仅懂得了面积计算公式,还从中获得了学习方法。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自主探究的效率
肖伯纳有段名言:“倘若他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自主探究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削弱大课堂的长篇讲解,加强小组研讨学习,将班级、小组、个人、师生互相磋商等多种学习形式有机结合。使每个同学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吸收营养,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动手操作,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 由于是按小组进行学习的,学生很快就发现拼成的长方形有三种情况。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长方地将数学形的长和什么有关系?宽和什么有关系?面积和什么有关系?有了前面的直观操作,学生讨论得比较认真,就连差生也觉得有话可说,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每排摆的长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摆的排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所摆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最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出计算长方形的可以直接用长和宽相乘比较简便。这样有计划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四、优化评价,保护自主探究的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传统的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以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如:思考时是否积极,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没有冒险、独特的精神等。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数学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树立信心,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器”。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氛围,多给学生机会,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不断积极自主探究、乐于发现问题、乐于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乐于学习
『柒』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
1、数学概念的探究教学。在数学概念的探究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概念的形成,剖析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在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从中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所以概念的探究式教学不在于教师把数学概念讲得如何透彻,更不是把概念硬塞给学生,而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去启发、指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2、教材中的例题探究教学。教材中有一些典范性题目,它们有的是重要的结论,有的体现某种数学思想方法,有的是某个数学结论的具体形式。对这些题目的延伸和拓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这往往是编拟高考试题的源泉。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充分重视对课本典型例题、练习题、习题的探究,认真挖掘题目中丰富的内涵,通过提出类似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扩展解题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后作业的探究教学。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参与教育实践,参与课题探究,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数学知识、 数学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解,以机械、模仿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题探究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问题的探究过程,教会学生 探究的方法,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设计具有探究性的课堂问题及课后 作业,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捌』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注重创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有效的学习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自主 探究的学习情境更能启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表 内乘法的复习》时,复习课容量大,学生兴趣不高,尤其是填 口诀表和寻找规律,更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时候教师 就应该考虑,如何设置一个情境将枯燥的内容变得具有吸引 力,从而寓教于乐,使学生由被动“填鸭式”学习,转变为主 动乐学的方式。鉴于此,我们设计了一个《雪山乐园》的特定 主题情境,画面开始显示出一扇关闭的门,然后画外音介绍: “这里是皑皑雪山,山上有各种奇景与妙境,能够进来的小朋 友必须是勤于思考、乐于探索的小勇士,现在就请大家记住通 关密语:想要探索秘境的小朋友,请将门上的密语给填写完 整,并找出口诀表里的秘密。”门上所谓的密语就是乘法口诀 表,其中的秘密也就是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们掌握的乘法口诀 的内涵。通过选取学生最喜爱的“雪”这一时令性的生活资 源,经由游戏的方式激发起学生们“争强好胜”的心态,自然 地把学生引入到对乘法的复习中,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富有童趣 的课堂氛围,学生们为了能进入“雪山乐园”争先恐后地填口 诀和找规律,使课堂伊始就掀起了小小的高潮,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因此,要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就要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自己的主动性中找到学习的魅力,从劳 与获之间得到学习的快乐,达到“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 着重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给予其更多发挥空间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地位不可动摇,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教 师占用时间越多,剩余给学生用于自我动手、思考的时间就越 少,因此,在平日教学中教师单纯讲授知识的时间应不超过课 时的70%,教师更多的精力应该用在刀刃上,即鼓励学生大胆 思考、勇于讲出自己的想法、用于探索出新的思路以及勤于与 人讨论、分享的学习态度,而这要求教师必须提前对课堂教学 进行宏观设计,选取有操作性的课题,让学生多动手、勤动 脑,这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说易行难”是集中体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材就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如在教学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这样的内容 时,教师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上,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 剪一剪等方法对各种图形有一个直观印象,然后在小组内谈一 谈、议一议,以深入探究图形的共性及个性特征,进而达到活 学活用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往往带有随意 性或不规范性,因此在学生完成操作以后,应该利用多媒体课 件演示规范的操作过程,体现数学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在教学 低年级”十位数加法”时,教师可以借鉴算盘的方式,设计两 类球,大球代表十位数字,小球则代表个位数字,通过游戏的 方式让大家学会十位数的加减法。如11+1,则是一个大球一 个小球,再加一个小球,学生数一数,很清楚的就得出了答案 是12。13+5 同样方式可以教学。而11+12 的时候,结果就会 出现两个大球,三个小球,形象直观地让学生得出23 案。通过直观、简洁、醒目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习枯燥内容,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在此基础上还应启发学生 深层次思考的能力,从大球小球的形象法学习,引导学生归纳 的逻辑性,从而由行到思。“同学们,11+1 是大球不变,小 球数字的变化,同样的道理我们还可以用于哪些数字的加法 11+12是大球加大球,小球加小球,那么22+25 是不是 能用同样办法呢?”通过这些刻意引导的方式,教会学生独立 思考的能力、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更应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新课标》积极倡导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是课改的要 求,更是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养成一种分享、讨 论、升华的思维模式,于集体中凝练自己的思路,达到“三个 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效果。下面是利用小组合作教学《两 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片断。 生1:(列式)57+29 师:我们来观察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2:这道算式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生3:57 接近60,29 接近30 师:同学们的观察很仔细,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出 得数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并注意倾 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 (接近10 分钟的讨论和交流,然后进行汇报,通过讨论 与交流,学生合作探究出了10 余种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 师:哇!有这么多想法啊。我们一起来欣赏全班同学的智慧结晶好吗?观察这些算法,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 组内交流,并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发 生14:我们发现57+30=87,871=86和60+29=89,893=86 都是把其中一个加数看成整十数,把多加的减去。60+30=90, 9031=86 是把两个加数都看成整十数,再把多加的减去。 师:你们的发现真是太了不起了。 生15:我们发现50+20=70,7+9=16,70+16=86 60+30=90,9031=86都是把加数看成整十数,第一种少加了又 加上,第二种多加了就减去。 生16:我们也发现57+20=77,77+9=86 和50+29=79, 79+7=86 也是把一个加数看成整十数,再把少加的加上。 生17:我觉得要口算就是把加数看成整十数,然后多加 的就减,没加的再加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当然在 此之前,教师要做大量工作,首先要合理分组,明确合作目 标,然后进行合理分工,这些工作都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 想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应该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互相讨 论、取长补短意识的锻炼,鼓励学生大胆的讲出来,才能收获 一个平等发言、各抒己见的活跃课堂,才有希望培养出个性鲜 明、思维独立、勇于任事的一个个成熟个体,而不是唯唯诺 诺、人云亦云的量产学生。 对学生个人能力中诸如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的培 养,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从初等 教育开始,作为初等教育从业者的我们,需要抱着一颗坚定而 执着之心,摸着石头过河,在新课改的道路上继续探索而永不 停止,力争达到”寓教于乐,授人以渔”的模式。只有这 样,我们的学生才会从学习中收获乐趣,在后期的长久学习中 脱颖而出,成为梁启超先生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 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 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中雄于地球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