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苏轼与墨竹画法的鼻祖文同是什么是什么关系
苏轼与文同是表兄弟,感情非常亲密,而且自谓“吾为墨竹,尽得与回可之法”(见邓椿《画继答》卷三);在元丰二年(1079)文同“知湖州”途中去世,苏轼即接任湖州知州事;又苏轼《次韵子由题憩寂图后》云:“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所以关于“湖州竹派”的命名出于苏轼,应该是比较合理和可信的。
❷ 郑板桥墨竹的绘画特点
三、郑板桥绘画的形式表现特色 郑板桥绘画在形式上的表现特色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即书画、题跋、布局、技法的表现。 (一)融合共通的书画。郑板桥绘画传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在他的艺术创作上,把画、诗、书和印结合,让它们成为不可分的综合艺术。郑板桥不仅以书入画,而且以画入书,郑板桥学黄庭坚的长撇,又巧妙地参以兰竹画法,使字的中锋一竖和一撇,犹如兰竹叶的再现。郑板桥的绘画能使书与画巧妙的融合成一体,诗书画印相搭配,形成他个人的独特的风格。郑板桥把画上的竹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密密麻麻的题跋上谈出自己的创作经验,精彩的画论就写在竹干之间,与郑板桥特有的“六分半书”与画呼应,形成独特的风格。 (二)书画合一的题跋 中国文人画是以诗、书、画、印结合的综合艺术,自文同、苏轼、米芾等人提倡以来,为了抒发情怀、寄寓人品及性格,画家们将诗、书、印结合一体,让它们融入画面上,与画不可分开。郑板桥几乎每幅都有题跋,郑板桥题跋主要藉由“题画”抒发个人的情感。题跋不只在内容上发挥它的作用,在画面整体表现上增强中国画的造型美,这也是郑板桥绘画特色之一。每一题跋都是一篇绝妙的小文,气味隽永,寓意深远。郑板桥在书画表现上不断地寻求创新,“掀天搨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来不在寻常眼孔中也”,因此“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 (三)不泥古法的布局 郑板桥绘画风格特色之一就是巧妙、大胆的“经营位置”。在布局的安排上“少不疏,多不乱”为其基本原则。通常题跋也纳入为全幅构图中的主要角色,而且画中的主客关系也很和谐的安排。 (四)推陈出新的技法 郑板桥画兰画竹几乎都用墨笔,笔法圆浑而不失劲秀,奔放而不流于狂纵。中国传统画兰竹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勾勒的方式用墨描下来,另一种是直接在竹影的范围内以写字的方式画下来。郑板桥墨竹直接以墨笔挥洒,“写兰如作字,兰叶尤妙,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郑板桥强调技法要从古法,先有绘画的基础才能求“写意”。郑板桥很重视传统画法,甚至说不学古法就不成画。郑板桥画竹自有法则,遵守传统法则而不受古法的拘束,这即是郑板桥的“至法”。虽这些法则来自古人,又能化为郑板桥的“我法”,这是郑板桥在优良传统基础上,再以个人的深入观察和经验的累积得来的。郑板桥画竹技法,从竹节与竹叶来看,继承了明清以来的“浓墨点节法”的传统,又创造性地与“个”字、“人”字进行巧妙地叠叶,使整个画面劲秀而富有生机。 四、结论 “书画合一”虽然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但郑板桥成功地推出独创的画风和精彩的绘画理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但又超越了传统文人画的风格,在绘画史上的确有不可磨灭的贡献。郑板桥强调学古的方法,学古不是死学而是要“活”学,他的墨竹就是学自传统,是“各有灵苗各自探”的成果。郑板桥的学习方法及态度方面对后人却有很大的启示和借监作用。
❸ 墨竹画始于吴道子吗
我国绘画多以墨为主,以色为副,在画家的笔下,不论写生与写意,均贵用墨,专以浓淡表属现画的意境,所以水墨画构成绘画中的最高格调。中国有墨竹画法之前,先有双钩设色竹注2,开始是点缀在人物、山水、花鸟画上,当作配景,渐渐成为鸟竹并重的构图,然後从配景的地位独立,称为「画竹」。
而「墨竹」的创始说法不一:相传唐明皇在八世纪中,因竹影映窗玲珑可爱,忽然产生墨竹的画意。所以元代张退之在「墨竹记」上一开始便说:「夫墨竹者,肇自明皇…」。而宋黄山谷疑墨竹出自吴道玄,有云:「墨竹起於近代,不知其所师承,初,吴道子画竹,…不加丹青,已极形似,…意墨竹之师,近出於此。」注3然墨竹创始於何时?何人?传说纷纭,又缺画迹佐证,难明矣!不过从中可以知其并非由钩勒法演进而来,而是由於月光照射,竹影映现,启发了水墨写竹的灵想。墨竹画法在五代时已起端倪,到宋代蔚为盛事,言墨竹者皆称誉文同。文同竹法最为完善,後之来者奉为宗师,大致不能越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