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师教学 > 小学思品教学总结

小学思品教学总结

发布时间:2021-02-05 19:53:33

A.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性

1.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2.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3.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 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品德与社会与现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 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活动安排。在活动教学的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 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什么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我要从其活动过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问题,还是哪个环节的问题。而且,我希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暴露问题,能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是最好的途径。 4.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三活”。即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4.1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4.2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①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③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 4.3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 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化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课堂教学,给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强化了教育效果。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

B. 小学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

2011年一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到了新文这个大集体,担任了了一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自己失职尽责。依照大纲请求制定并施行教育教学工作方案。做到开学有方案,学期末有总结。
教学中论题研究教材,探究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时深思积聚经历,寻觅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果良好,进步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窗华诞常生活严密联络起来,协助学生控制正确的是非评价规范,懂得何谓善、恶、美、丑,进步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气的盲目性和平安认识,构成安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构成和社会开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顺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义务心、良好的行为习气和个性质量。品德与生活课程目的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分离的统一体。经过多种教学活动,协助学生取得丰厚的情感体验、构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气、进步顺应和参与社会的才能,控制必备的根底学问。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员的力气协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形成的严重结果,从而校正本人的言行。平常注重培育他们养成简朴,文化礼貌,尊老爱幼,遵纪违法,维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气,个性心理方面培育学生构成安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全班46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19人,他们是一群聪明生动的孩子。大局部学生都承受过幼儿教育,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中央,不同的家庭,个体差别比拟大。有些学生学习根底好,行为习气好。如孔奕欣、李子喻、聂华阳、邱湘等。可有些学生纪律松懈,习气不好,如罗锦阳、张贤俊等。还有一局部同窗由于不顺应寄宿生活,经常哭闹,无心学习,如沈茜、周彦君等。因而,各种才能、各种习气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培育学生顺应学校生活的才能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气应该摆在首位。要引导根底好的孩子不自豪,严厉请求本人,学习成果暂时落后的同窗树立自信心。我努力把工作做精做细,一年级的小朋友一定能够均衡开展
总之,经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进步,到达了预期的效果。

C. 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课堂中进行总结

本学期,我继续承担三(4)班和三(5)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在学期初制定了教学计划,并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使学生各方面的品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我重点做了一下工作:
一、 听从领导安排,上好视导课。 课前精心设计教案,自制课件与教具,课堂上轻松愉悦的教学,学生学得很开心,也得到了领导的好评。
把握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积极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我努力做好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其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深深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体现的道德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作为一名教师,我会把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有机渗透,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从小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使他们努力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D.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识意识还比较模糊﹑不稳定,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把握几个基本准则。 首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突出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根据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及时帮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和纠正不正确的认识。如:五年级的××同学受手工商业意识的影响,认为成绩只要及格,不用那么刻苦,课外找点工作多赚点钱,这样也会使父母感到满意。了解到这一情况,在教育中我讲事实﹑摆道理,使她懂得学生应该以学业为主,只求考个及格是不上进的表现,只有专心致志读好书,才是正确的,至于寒暑假做手工积钱解决学费,也是可以的。在我的耐心教导下,终于摆正该生思想中读书与赚钱的位置,也解决了这类学生的思想矛盾。有如,针对学生中存在不团结﹑相互妒忌﹑关系紧张的情况,我及时进行解决﹑引导,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彻底化解矛盾。体育课上,××和××两位同学因玩羽毛球产生争吵,相互贬辱,甚至动起手脚来。解决这类学生的矛盾,首先要针对事情的严重程度和来龙去脉来教育他们。在这一点上,我列举了村上曾经发生的一宗因学生矛盾而造成双方家长动手打架的恶性事件来教育。通过事例引导他们吸取教训,认识自己的过错和鲁莽。经过教育,他们都作了自我批评和检讨,表示改正和彼此要向对方道歉的决心。他们的行动,同时也影响了其他不团结的同学,使这些同学也深受感染,互相搞好团结。 第二,思想品德教育要坚持多样化。 所谓多样化,是指教育形式的多样: 课堂讲解——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根据教材,并联系实际补充丰富德育资料向学生讲授,着重抓住德育目的,讲清人物实际,让学生感受德育道理。 课堂讨论——在讲解和认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专题班会——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德育专题班会,使学生从活动中有所悟,有收获。 第三,思想教育要有坚持示范性。 所谓示范性,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要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模范和表率。小学生有着模仿的习惯这一特点,相反地说,教师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模式。如:教师道德修养中有“为人师表”的要求,然而,教师对学生提出了“讲究卫生”﹑“爱护公物”﹑“讲文明”等德育要求时,教师本身的品德将影响着学生,学生会产生比较的心理。所以,在教育学生时,教师要坚持示范性,不然对学生的教育便会削弱力量。 第四,加强学生教育工作,首先要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所谓优化,是指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达到知行统一的教学目的。另外,课外要设计练习,留置作业。练习题要从实际出发,紧扣《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思想品德课的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让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学习一个品德形象,接受一个品德道理,其形式是多式多样的。如:《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一课,我让学生进行有关调查,了解校园里勤奋学习﹑在各次知识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教学《助人为乐》一课,我布置学生调查周围“学生学赖宁”的好人好事。实践证明,在调查了解的活动中,学生的思想会默默地受到周围的先进人物事迹所感染﹑受到启迪,其教师效果往往比说教好得多。另外,每一课上完以后,我都布置适当的作业,让学生行为得到训练,认识得到印证,并注意定时总结汇报,表扬鼓励。《孝敬父母》一课,我要求学生人人做一些使父母满意的事。结果,有的学生父母生病,他就前往求医问药,照料父亲;有的学生母亲工作忙,她就洗衣服﹑做饭。他们在校能够做个好学生,在家能够做个好孩子。

E. 浅谈如何创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在小学学校教育中,思想品德教学越来越受到学校、教师、家长的重视。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理论灌输的方式,创新教学方式,结合实践进行教学,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他们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思想品德知识,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一、加强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
在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由于对思想品德学科的不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对学生进行理论的灌输,不考虑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使课堂教学成为形式化的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道德认知和兴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的进行知识的分析和思考。在积极的师生互动中,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他们能深刻的理解教材内容,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认真思考学习内容,深入探究教材内容,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中逐步深入,实现真正以学生为主的教学。
二、开展问题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要把他们放到课堂学习的主体上,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因此,教师可以结合重点内容设计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行思考,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还要注重学生的兴趣,是问题提出来之后,能让学生快速的集中精力,积极的探究和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能运用已经掌握的思想品德知识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获得自己独特的理解。在问题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思考,有利于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分析,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有效的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三、结合游戏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小学生对游戏有浓厚的兴趣,在游戏环节,学生的兴趣高涨,每个人都能主动参与到游戏中。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时,教师要教学内容设计成游戏,使学生通过参与游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让学生玩过独木桥的小游戏,让学生从独木桥的两端走上桥,在桥的中间相遇,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如何过桥。一些学生选择让路,一些学生互不相让,都想先过桥,因此发生争执。针对过独木桥的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教学,让学生分析什么情况下能顺利过桥,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冲突。通过对游戏环节的分析,使学生理解了在生活中要互相谦让,和平共处,才能有效解决问题。通过游戏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认识和体会,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加深学生的体会
随着创新教学的进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问题还可以组织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的讨论,加深他们的体会,使他们深刻理解教材中的内容,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重点内容给小组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通过深入探究学习内容,在讨论环节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学生的讨论,他们掌握了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内容的分析方法,拓宽了思维面,有利于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换个角度想一想》时,教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有无数个小圆点组成的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说一说这副画的内容。通过对画进行观察,有的学生说这幅画是一个花瓶,有的学生说这是天上的云,还有的学生说这是一本书。这时教师针对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我们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然后给出学生一个问题:上美术课时,自己忘记带画笔了,想借好朋友的画笔用一用,但是她不情愿。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说:好朋友还不借给我画笔,以后我再也不把她当好朋友了;还有的学生说:好朋友不借给我画笔,是为了让我在下次课时记住带上画笔。通过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问题,使他们获得了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让他们学会遇到问题时换一个角度考虑,避免和学生之间的冲突,学会爱护他人、帮助他人,使学生之间产生浓厚的友谊,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五、结合生活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掌握的思想品德知识,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保持高度一致,促进他们道德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课堂教学生活化,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在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例如,在教学《我和规则交朋友》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交通规则,可以设计结合生活中的交通事故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的交通事故,让他们深刻的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进行学习,使学习更生动直观,能让学生快速的理解教材中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认识,使他们真正践行学到的思想品德知识,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总之,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新颖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在积极的师生互动中高效进行。在创新教学模式时,教师要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道德素质,并在生活中使道德认识与行为保持一致,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实现高效的创新教学。

F. 如何让小学思品教学中《品德与生活》课堂活起来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关键词:课堂品德教学现实生活生活即教育课程理念课;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再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二、组

浅谈如何让《品德与生活》课堂活起来
邵阳市大祥区面铺乡中心完全小学 陈洁
摘 要: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使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关 键 词:课堂 品德教学 现实生活 生活即教育 课程理念 课程基础 陶行知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这进一步从课程理念的高度,肯定了活动化教学是品德教育课之必需。《品德与生活》课是“活”的教育,真正让学生“动”起来,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 下面就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体会:
一、角色扮演 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
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再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
二、组织辩论 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再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开展实践 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
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后我安排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名胜古迹。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四、换位体验 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
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再如《同学之间》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辉的父母离婚后,王辉由爸爸抚养。他的一些同学知道后,在背后议论他是一个没妈的孩子。教学时,我让学生换位体验王辉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离异子女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离异子女。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五、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是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注意引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对生活对周围环境的所见所闻,这时同学们的发言会特别积极,如教学《家乡变了》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情况,知道“三废”污染的严重性,理解环境为什么亮出了“黄牌”,这时可让学生谈一谈身边看到

G.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

开放的教学目标,按新课程理念可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新的课程改革一大亮点就是学科教学要体现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要关注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下面我就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几个小片段,谈一谈自己在落实德育目标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提供给各位老师一起探讨研究,不足之处,敬请指教。
一、现身说法,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思想品德课程中最基础的目标是:帮助初中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而在座的各位骨干教师的人格形成过程就是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宝贵教学资源。我们经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在学习过过程中,如果能够真正实现这一点,相信离我们德育目标的落实也就不远了。关键是如何做到“亲其师”?我在这方面一个深切的体会就是结合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与学生一同分享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故事,也就是“现身说法”。每位老师都有过自己的中学时光,回想那时的我们,有着和学生们类似成长的快乐和烦恼,也有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那么就将自己的这些故事、这份感悟再加上成人的理性的思考来引导我们的学生,它比起一些名人的事例,来得更加亲切,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到平等、信服,。
比如在学习《生活处处有情趣》这一项目时,我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培养高雅情趣,摒弃庸俗情趣,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大部分学生此时对“什么是情趣”,只是从资料中查来的一些抽象语言,了解得不是很透彻,更不要说德育目标的落实了。针对这一难点,我想到了自己的一项兴趣爱好——收集树叶标本。于是就将自己这些年来收集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树叶标本以及利用这些树叶做的卡片拿到了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讲述自己在每片树叶和卡片背后收获到的快乐、亲情和友谊。但丁说“一看见花,我就放慢了脚步”,对于美的事物大家是相通的。看着一片片普通而又美丽的叶子,听着老师成长的故事,聪明的学生马上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情趣”,用学生自己的话来总结,那就是:通过做这些事情,让自己体验到快乐。学生们的思维也就豁然开朗起来:有的学生谈到了父母的生活情趣,有的学生说到了自己。在学生们的畅所欲言中,很多同学感受到高雅情趣的熏陶。最令大家感触的是,在谈到庸俗生活情趣时,有一名学生勇敢地剖析自我,也来了个现身说法。他讲道自己在小学四、五年级时沉迷于网络游戏,连续在网吧呆了三天,花费了两千多元钱,身心疲惫,自己的手也变成了“鼠标手”。在大家看着他的“鼠标手”发出笑声的同时,更发人深省,有些同学不自觉地偷偷看了看自己的手,相信那一刻“摒弃庸俗情趣”的课标要求已经深入到学生的内心。
人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同样的,教师用自己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去引导我们的学生,学生也会“随”老师的。一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最喜欢老师给我们讲她小时候的故事,老师同我们交流的是表情,是心灵,我们感到可以敞开心扉与老师平等对话,也受到了教育。”
二、课堂教学与主题班会相结合,拓展德育空间
所谓主题班会,它主要是围绕一个专题,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组织领导、采取各种形式,充分发挥班级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依靠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一种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活动。一些有着班主任经验的老师或细心的老师会发现:很多时候,班级召开的主题班会内容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异曲同工,甚至于有时班会内容就是我们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所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也就是一致的。有时思品课一个项目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课堂学习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较好地完成知识能力目标,可能就对德育目标的落实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这时,与之相对应的一堂好的主题班会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提供了拓展的平台。
例如:“关于交往问题”“如何学会和同学、朋友建立发展真正的友谊”是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迫切需要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的教材设计了《友谊伴我行》这一单元,其中《让友谊之树常青》这一项目着重从平等、尊重、真诚、理解、宽容、关爱、帮助这七个方面来帮助学生学会交往。应该说这七个方面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大有文章可做,一节课下来,感觉学生还有很多话要说,还有一些困惑没有解决,产生情感上的迫切需要。抓住这个教育契机,一次名为“友谊之树常情”的主题班会召开了。首先是一段诗朗诵和小品表演,学生们以自己的各种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明他们在学习生活各方面的交往中所遇到的具体困惑和烦恼;然后进入全班活动的中心环节——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大讨论,针对刚才呈现出的具体问题,寻找各种解决的具体方法,由

H. 浅谈如何教好小学品德与社会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于一九八八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小学德育纲要(试行)》,一九九三年又颁布了《小学德育纲要》的通知等法律法规。众所周知,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如何才能教好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众多小学品德与社会老师面临的难题之一。 首先,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应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教师课前应精心备课。备课是教师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备课的充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着课堂教学是否能去的良好的效果。因此可以说,课前充分地备课是上好课的必要工作。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不少老师认为课前是没有充分进行备课的,不仅如此,而且还自以为是地说:备不备课并不重要,只要上课时自己认真教好就可以。简直是荒唐!甚至有些老师在课前根本就没有进行备课,只是到上课时才匆匆忙忙地照本宣科应付式地将课教完则不了了之。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或听到类似的话语在耳边响起,都会勾起我内心充满愤怒的冲动!敢问:没有认真备课,能准确地把握好知识的重难点吗?没有进行充分的备课,你们能够准确地把握好各个环节的良好衔接及更好的把握吗?如要追问,我心中是在有着太多的敢问实践证明:要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和其他科目一样,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 第二,课堂上教师应尽最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课的目的从某个角度上看,是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听好课服务的。而是否能够掌握好新课的知识,主要还是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及能够在多大程度吸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不同学生的个性,进行良好并且高效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上能够掌握好更多的知识。 第三,教师应教给学生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小学生因为其年龄以及阅历等因素,在学习方法上很难做到自我总结并掌握好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足够重视教给学生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高效的。 第四,教师还应时常进行自我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之路,我一直坚信这样一个公式:|教师成长=实践+反思+学习。|长久的工作、生活实践证明,自我反思,不仅可以对我们教师的健康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进而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或许是因为如此,教学设计的每个课时后都专设了教学反思的一栏,以使教师应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成长吧。 第五,教师还应不断学习有关教育教学以及有关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师职业道德中明确规定: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做到终身学习。由此可知,学习对于教师而言是有多么重要。其实细细思考教师这一职业,那是一个以传授知识和教育人为主要任务的职业,由于知识是在不断地更新,如果教师在一定时期里学习的知识,之后就不再继续学习,就意味着教师的知识停止了更新,结果会导致知识的陈旧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则不再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要。 其次,品德与社会和其他科目一样,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还应做好如下几点: 第一,课前要专心预习功课,为即将到来的新课做好最充分的准备。教师课前需要精心备课,而作为学生,课前同样完全有必要认真预习课文。知识是具有连接性的,新旧知识间往往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相关性。学生课前通过认真预习,可以更加清晰新课的内容中有哪些事自己能够看得懂,哪些知识自己认真看过后还是不理解,或有所理解但无法应用。此时,学生可在经过认真预习后仍未能掌握处作下记号,新课教学时就能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第二,学生在知识教学的主战场课堂上还应认真听讲,最大限度地吸收好老师课堂所讲解的知识。课堂上认真听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知识传授中得大部分知识是通过课堂上进行的,课堂上能否听好课,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将应掌握的知识掌握好与否。 第三,课后及时并认真地复习好功课。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即强调我们通过紧张的课堂学习后,对知识的掌握已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但是还不是能够很好的掌握好,完整的、高效的学习还没有真正的完成,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课后还应该认真地将学过的新知识好好地再次进行复习。复习时机从某种角度讲,还是有一定讲究的,简言之,即应认真、及时。 第四,学生要认真完成课后作业。为巩固好课堂知识做好最后的学习。知识的掌握分为不同的层次,简言之,可分为了解、理解、记忆、运用等。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过了,有些知识了解了,但是不一定能够很好地理解;有的知识虽然已经理解了,但是目标要求我们不仅仅只是理解,或许是要求记忆或者要学会运用。因此,要做到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来,其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即通过课后的作业来实现。由此可知,课后作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学生仍需时常自我反思。反思,并非教师需要反思,作为学生,时常进行自我反思仍是极其必要的。不同时间段所学习的知识是不同的,我们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好了,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将精力重点放在哪些知识上,需要好好地反思。不同的知识需要的学习方法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不同知识需要不同学习方法的灵活应用才能更好的将知识掌握好,同样需要学生时常自我好好反思。甚至在不断的反思中可以更清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更好的调整接下来的学习的安排;学生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可以总结出更科学、更高效的学习方法。 综合以上所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一门普通的学科,学好小学品德与社会,掌握好一般通用的学习方法是必要的,但也应结合具体学科特点具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进而更健康、快乐地成长与发展,成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祖国的新时代的人才,才能为社会,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参考书目:1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张治勇 2,《班主任德育理论与操作》乔建中 作者:孙小聪工作单位:乐东县尖峰镇翁眉小学

阅读全文

与小学思品教学总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