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教学案例它为什么学得那么好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小学的各门功课都是基础课,从小打好基础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2.知道各门课程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偏科有碍全面发展。
情感:
1.有学好各门功课的愿望。
2.敬佩学好各门功课的同学。
行为:
努力学好各门功课,不偏科。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勤奋学习”德目中得有关要求编写的。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等素质。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小学开设的各门功课都是基础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各门功课之间又都是有联系的,因此要学好各门功课。有些家长认为考试科目就是重要科目,不考试的科目就不重要,以至于造成孩子的学习出现偏科现象。这是不正确的。
因此,教育学生认真学习各门功课,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很有必要。
教法建议
1.课前,教师应了解一下学生对各门功课的态度、兴趣,班上哪些同学能够做到认真学习每门功课,哪些同学有偏科现象,偏哪些科目,原因是什么,以便课上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
2.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所学的各门功课,让学生讨论其内在的联系;也可以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职业,让学生认识,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依靠单一的学科就能做好的。
3.在教学第三部分时,可组织学生讨论“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让学生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出现了很多边缘学科,各门学科互相渗透,越来越频繁,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仅仅学好一门学科是无法实现的。让学生知道,现在就必须认真学好各门功课。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七课 认真学好各门功课
❷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是一个怎样的学科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
品德与社会
是一个道德建设的学科
❸ 未来出版社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怎样面对烦恼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来自第二单元“做乐观向上的人”的第一课《怎样面对烦恼》,本单元主要是教育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困难、压力和失败,学会自我调节,提高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怎样面对烦恼》一课旨在教育学生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谁都会遇到烦恼,遇到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敢于面对它,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使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教学要生活化,避免说教,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谈话要有针对性,帮助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态度。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 对待学习中的烦恼(学困生、学习障碍)学习中遇到困难,导致学生厌恶学习,不按时完成作业,逃避学习。
二、 对待生活中的烦恼(贫困、留守、单亲、导致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与说话,课堂上不善于发言同时也不与同学交流.)
三、 成长中的烦恼(如:个字矮小,身体残缺、导致自卑)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谁都会遇到烦恼。遇到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敢于面对它,解决问题。
2.学习消除烦恼的方法。
3.初步形成面对烦恼的正确心态和积极调整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消除烦恼的方法
❹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规则有什么用反思
第一单元
一、 人人都有自己的家 №: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懂得了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象的亲近感和归属感。感知到了社会进步会给家庭带来变化。同时,学生知道了自家有哪些亲戚,会画家庭树。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课件演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更加知道热爱自己的家,因为她是哺育自己成长的摇篮,知道了家长外出或出差为什么想家,知道了自己什么时候最想家。知道了自己的家庭成员都有哪些人组成。
但是,仍有个别同学不能明确学习本课的意思,在画家庭树时,自己的家庭成员中已经没有了爷爷,但仍然画上,这在以后的辅导中加以改正。
社会调查方面效果比较好。
2、我爱我的家 №:2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同学们在家中得到家人的关爱,学到了知识、本领和做人的道理。教学中,把家人的爱和优势与家庭成员商量作为重点。
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课件,把家人的爱和家庭民主会议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理解。让学生找出问题并理解。
课后作业为让学生搞社会调查,了解父母的心,问问他们的愿望,把采访结果天灾课本中的表中。讲完这一课后,让学生搞一期手抄报并进行参评,评出优秀作品,利用活动课进行展览。同时,教育学生热爱家庭,尊敬父母,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二单元 我学习和生活地地方
1、 我们的学校 №:3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学校的生活是快乐的,学校的工作人员给学生带来了爱,学生在学校里快乐成长。教育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学校和老师。
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在学校里大家一起活动;一起动脑筋;一起参加表演;展示学校的美丽环境;展示老师为学生努力工作的镜头。
通过学习,学生更加热爱学校;更加热爱老师;更加努力学习。让学生调查了解了学校的工作人员,使学生知道了学校的老师像妈妈。最后学生办了一分手抄报,展示学校里的爱。但是,仍有三名同学对问题了解较差,下节课在进行补充。
2、 我生活的社区 №:4
在本课的学习中,采用了谈话法。
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对农村社区、城市社区的比较,学生知道了农村社区比较分散,血缘关系浓重,文化比较落后,组织机构少。而城市社区比较集中,文化比较发达,组织结构复杂。在公共设施方面,城市比农村要多,工厂也比农村多,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在交通方面城市比农村发达。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社区里的设施,知道了社区的组成都有哪一些。
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更进一步地了解社区,更加热爱我们的社区,在社区里面学到了很多知识,在社区里成长。
第三单元 我在生活中长大
1、我成长 我快乐 №:5
本课在教学中,注重了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学中应用了谈话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学习可以向书本、媒体学,可以向他人学,还可以向生活学。知道了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学好。知道了知识是无止境的,人人都要终身学习。这是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不足之处是学生对书本地理解太片面,对媒体的理解还不够。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乐于观察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学生知道了有利于健康发展;有利于进步;有利于大家的事就做,反之,坚决不学。
2、 做生活的小主人 №:6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无论在家、在学校,还是在社会,我们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在教学中利用了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知道不会做的事情怎么做,像如查字典、问别人。让学生知道不管学习,还是做事,只有抓紧时间,合理安排时间,才能有效率。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知道了怎样提高效率,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了学生善于动手的好习惯,使学生知道了哪些事情该自己做,哪些是请大家一齐做。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陶冶了情操。
不足之处是对合理安排时间问题上,有三名同学还是掌握不好。
第四单元 我和规则交朋友
第一课 规则在哪里 №:7
本课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找规则,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学生一起找规则。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原因是在找规则过程中找不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做游戏有规则;上课有规则;课间有规则;连吃饭都有规则。
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知道了很多规则。在调查访问家长、老师后,学生对规则的了解就更进一步。通过学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大吃一惊:啊!生活中怎么又那么些规则!
不足之处室学生对有些规则看不到,原因是平时的观察还不够,教学中还有不足之处。
第二课 规则有什么作用 №:8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规则可以保证我们健康、安全、愉快地学习。让学生知道各种规则都有什么作用。
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课件1是学生接热水,课件2时学生上下楼梯。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讨论、思考发言,如果像课件上那样后果会怎样。依次让学生了解规则的作用。然后,进一步讨论课堂规则的作用;课间活动规则的作用;观看比赛、演出的规则的作用等等。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规则确实是有作用的。最后通过两个活动:一个是观看拔河比赛;一个是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让学生找出规则并写出来。
不足之处室学生对规则找不全,作用也就说不完整。
第三课 我们给自己定规则 №:9
本课的教学中基本上都是在具体的活动中,结合活动过程给自己定规则,因此,效果比较好。
通过跳绳,首先分成6个组,出具12根绳子,让学生自己安排,通过学生争议,分组讨论,让学生制定出规则。通过课堂学习,学生的各种表现,反映出存在的问题,然后一起定规则。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制定的规则也比较权,课堂气氛也很浓,效果是非常好的。通过学习,学生在制定规则时首先考虑到,平时老师要求我们的事情一般都时规则,可见活动教学的重要性。
在安排学生自由活动中,让学生说一说吃苹果的规则。学生会打得非常好。一是先蹊径苹果上的农药;二是慢慢地吃;三是不吃变质地苹果。效果很好。
不足之处是有少部分同学制定的规则不全,究其原因,没有找出来的是自己平时做好了的。
❺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教案与反思
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学校名片,激发学生关心专学校、热爱学校的情感属。
2、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像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良好个性。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学校名片,激发学生关心学校、热爱学校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像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良好个性。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设计表格,搜集有特色的名片。
2、学生准备硬卡纸、彩笔、剪刀等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初识名片,激趣导入
1、生活中,名片有什么作用?
2、小组交流自己带来的名片,看看别人在名片上介绍了什么
3、导入活动主题:同学们愿意为学校制作一张名片吗?
二、找出学校的特点
1、你对学校有了哪些了解?(地理位置、校园环境、教学设施、荣誉、老师和同学的情况、开展过的大型活动)
2、汇报结果
3、游戏--“校园之最”快速抢答 如:学校最有名的人是( ) 学校最美的地方在( )等
4、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学生名片投影展示
❻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勤俭节约自身做起
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能包含有解决这回些问题的方法;教答学案例描述的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❼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规则有什么用》教学反思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经说过:“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作为新课程的品德与社会又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一门生活经验课程。因此,在《规则有什么用》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把学生置身于他们生活中所能遭遇到的各种因素中,建立课程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以游戏、对话交流为载体,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习得生活方法,提升生活品质,使品德与社会学科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努力把这节课打造成为一堂真实、互动、开放的课堂。
这节课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整合,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开发,进行了课前预设,让学生课前去调查访问、查找资料。这样,教学空间就得到了拓展,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关心身边事物的态度,最终理解了规则的作用。具体来说,本堂课较为成功的地方有:
一、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还课堂的真实性。
教学内容要源自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他们正在过着的生活,否则这些所谓的生活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种符号与事件。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要联系生活事件,生活体验,生活空间,生活领域,所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克服“课程即知识”的倾向,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活体验,使课程实施的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成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成为指导生活的过程。为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做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生活,并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由近及远地感受生活中的规则,活动内容紧紧围绕学生实际生活展开,如参与游戏活动、实地调查,以学生调查的素材进行辨析,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的感兴趣的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从游戏的开始,由近及远,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则,让学生感受到了这样的课程内容是真实的,真切的,可以触摸得到的。
二、多方位对话,让课堂灵动起来。
如果把课堂看作是一种生活的话,那教学就应该是对话的过程。
教学中,我多处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下谈规则,如在游戏中谈规则,在小组交流前谈规则,在即将下课前谈规则,使学生又一次实现了与现实生活的对话。而学生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中获得新知,老师则在学生的回答中重新梳理事先的教学设计,从而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在这堂课中,我还安排了三次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里合作探究,寻求答案,又在课堂的汇报中不断完善、充实答案,实现了学生于同伴的对话。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进行有机的整合,并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同时,完善课本中的表格,进而做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学生就是在这一次次的对话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主的发展,从而感受到课堂学习是一种享受。
三、学生自主探究,在建构中感悟与理解。
作为经验课程的品德与社会,它恰恰让学生获得的是一种经历。而新课程也指出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大胆活动,所以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就不应该是一种传授,而应该是一种探究、感悟与体验。“规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枯燥而又乏味的话题。在这节课中,没有因为我的“告诉”扼杀了学生的思考与体察,没有因为我的“知性”去扼杀学生的“感性”,而是通过游戏感悟、小组讨论感悟、反面事例感悟、规则儿歌感悟等手段了解规则的作用,并且自觉地遵守规则,让学生从有意识地要我遵守规则转变为我要遵守规则,从外在的道德教育转化对学生道德的引导,进而促使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课堂上,不仅学生动了起来,还实现了主体参与的广泛性,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究、去建构,去尽情的展示自己,从而获得了成长的经历。
此外,我还在活动中,有意识地让每一步骤都有规则,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给予多种形式的鼓励和表扬,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❽ 小学三年级品社规则有什么用教学反思
教完之后,深刻反思,有以下心得体会:
1、重视学生的体验
根据课标的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由此可见,重视学生的体验对激发参与热情,体现学生的自主,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培养思想情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亲自动手算一算,计算哈尔滨、海南岛、台湾、乌鲁木齐距离四川的距离。学生从计算结果的数据中,很清晰地认识到祖国地域辽阔。学生对这知识的认识不是被动的吸收课本上或教师讲的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生动的思维活动,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真正体现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自主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2、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教育即生活”,儿童认知的发展和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将静态的教学内容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体验,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教学中,我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即汶川大地震与本课的教学目标,即认识祖国面积大结合起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使学生获得认识,受到教育。不仅认识到祖国面积大,同时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从而对伟大的祖国产生亲切感和热爱之情,落实了本课的情感目标。在“镇江面积与全国面积比较”的环节中,同样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熟悉的家乡为对照,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获得了非常直观的认识。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1、对学生的学情不够充分了解。
教学实施过程中,“计算路途遥远”这一个环节,涉及到两位数相乘的数学计算。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使用的是下册教材,学生还没有掌握这方面的计算能力,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不会计算,胡乱猜测的现象。
2、学生对数据的认识不够具体。
三年级的小学生,思维水平主要还停留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对抽象的数据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在计算路途的教学环节,虽然学生算出了两省之间的实际距离,但很难从多少千米的数字中认知和体验“远”和“大”。如果教师及时将这些数据与学生可感的事物进行比较,如:一个人每天可以走约30千米,从哈尔滨走到海南岛约需要137天,从台湾走到乌鲁木齐大约需要150天,将近半年啊。这样学生对“远”和“大”的概念就会更加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