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篇美术论文3000字以上---欣赏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拜托各位大神
一、欣赏作品的分类 美术教材的作品欣赏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裴尔的《椅中圣母》、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还有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二是范图的欣赏,每课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画插图,这些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备,它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三是同龄小朋友的优秀作品欣赏,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呜。四是其他门类的欣赏,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编织、印染、拼贴等工艺制作。这类作品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美术观赏价值,学生很感兴趣。 二、欣赏的角度 对于一件美术作品,教师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欣赏:一是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如《最后的晚餐》画的耶稣和门徒们共进晚餐,当耶酥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时,众门徒的惊异神情动态;1949斗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激动时刻;齐白石的《虾》表现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争食的情趣。 二是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凡高《阿尔的吊桥》一国,画家采用鲜艳浓烈的色彩,有力的笔触,奔放的线条,使画面给人一种明快跳动的感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最后的晚餐》画中,画家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边,全部面对观众,这种独特的构图法更便于表现众门徒的各种表情。三是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比如在讲达·芬奇的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学、透视学的有趣事例;在欣赏齐白石的画时,可以讲他三十岁学画,为了画好画,在家里养了很多花鸟鱼虫,经常观察写生的例子。四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当然,像一些静物画、肖像画及一些工艺品就不必非得深控其思想内涵了。 三、教学时教师的注意点 1.教师要提高对欣赏课的认识,教师首先要利作品有一个较全面深刻地理解。 另外在欣赏的方法手段、教具的使用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教师也要心中有数。 备课越充分,教学效果就越佳。
希望采纳
B. 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
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我认为如果通过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引导、传授,这种一贯来只有形式而没有实际意义的欣赏课的现状也许会有一些改观: 一、通过游戏加深印象。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美术欣赏课中穿插一些游戏,并能在游戏中完成欣赏目的,这不正是“寓教于乐”这一师生都能接受的最好形式吗?在“中国民间玩具”这一课中,我课前收集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玩具。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游戏,通过学生的游戏、观察,每一组派代表说说玩具的特点:有的甚至边说还边把玩具的特点演示给大伙儿看,惹得学生都乐开了怀。经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对中国民间玩具有了更深的印象。因此,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对我们的美术欣赏课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堂好的欣赏课有时就像一个优秀的故事,在开头设下悬念,然后在过程中将问题一一解决。在美术欣赏课中,我们也要通过分析、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来一步步完成对作品的欣赏和认知,最终达到对于美的理解和感知的目的。在“我也是艺术大师”一课中,我特意准备了一幅毕加索的“和平鸽”,不用老师解释学生都知道这幅画的名称,但没人知道它的来历,我就提问:为什么要用白鸽来象征和平?它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表达了画家当时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结果大家对此都很感兴趣,经过小组讨论,大家踊跃发表意见:有的说鸽子的白色代表纯洁,象征和平;有的说画家一定是个爱好和平的人;有的说此画出现以前可能刚打完仗(此画是在二战结束后产生的)。最后由我补充: 这是毕加索在50年代为在巴黎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创作版画,以鸽子为题材,被人们称为“和平鸽”。 毕加索还是一位雕塑家,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的探索精神,给西方20世纪现代艺术以很大的推动。在整个一堂美术课上,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敏捷,而且个个神情专注。 由此可见,提问是上好美术欣赏课的一种有益尝试,能引导学生对问题探个究竟,增强对课程的注意力,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外出实地考察法。 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到南京春游,我就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些问题去观看明孝陵的各种石像:石像的主人是谁?它们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些问题的指导下,学生在春游过程中,就有目的地对这些庞大古老的石像群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并且在自己感兴趣的石像旁还留了影。回来后,我便把本在最后一课的“走进博物馆 ——江苏古代陵墓石刻 ”提到前面来上。经过学生实地的考察,大家都各抒己见:有的说,武士的石像刻划得惟妙惟肖,尤其是微闭的眼神给人一股凛然正气;有的说,巨大的石头大象给人以安定和睦的感觉,它代表着皇权的稳固与威严;而有的说,明孝陵里边的文臣武将的石像表明皇帝死后还想独揽大权,让大臣来敬畏他,保护他;还有的说,各种石像掩映在山林之间,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让后人为古人这种独特的安排而感叹不已;还有的说,一些漂亮的石兽是古代人民臆想出来的,如麒麟、辟邪等,我对古人这种伟大的创意敬佩不已,等等。经过大家的各抒己见,我从学生自信的言语中感到了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学生完全能将书中所要刻意传授的东西转化为自身对于作品的理解力,这远比教师枯燥的说教来得更加有益,也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通过操作促进理解。 有时要让学生了解被欣赏的作品,光靠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产生的印象不仅肤浅,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如在欣赏“走进博物馆——非洲雕刻”这一课时,如果光就形体的讲解,学生对作品的认知就会离实现教学目标相差甚远。因为非洲在学生的印象中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概念,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对作品的实际模仿与操作,我们才可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非洲人民的勤劳、智慧与非凡的想像力。我引导学生在模仿中了解非洲作品的一些风格和特征,使他们知道人物塑造时变形夸张的特点,体会非洲人民浓郁的民族特征和生活气息。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还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譬如:有的不纯粹是人物形象,它既是人像又加入一些动植物的造型,这可能是他们崇拜的国王或图腾造型;有的将人物和动物造型揉在各种生活用具中,使用具更加美观、富有创意;有的则表现一家人和睦相处的生活情节。通过学生自己的制作,使他们更了解非洲的民间艺术,也是他们打开世界艺术之门的金钥匙。 总之,一堂生动活泼的美术欣赏课,除了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更需要有教学的技巧,有能够加深学生印象的活动方式。只有让他们感受到欣赏课的生动、有趣、有意义,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上来,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渴望。
C. 小学二年级美术教学反思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二年级的《色彩的情感联想》一课,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但对色彩的调配和变化规律却不了解,而且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水粉颜料,可以说对每一种物品和色彩都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都有哪些颜色 你喜欢哪些颜色 教室里挂了很多漂亮的装饰物,有绿色的叶子,红色的国旗,黄色、紫色、粉色等各色的花瓣,还有各种颜色的衣物和文具。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教室里竟然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我又让学生观察外面自然界中还有哪些颜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缤纷,也激发了学习色彩的兴趣。我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美丽的颜色能不能用颜料调出来呢 学生齐声回答:能。我没有急于出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调配颜色,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不断地向同伴和老师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体验着学习的乐趣,并久久回味。看到学生这样快乐,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很丰富多彩的,过程中设计的环节不是很多,没有多少悬念,是靠着内容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自己的绘制,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图案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因而,教与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装饰方法是很实用的。而没有比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了。
在课堂中我学习运用一些有亲和力的语言、动作来活跃课堂的气氛,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上完本课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在第一次上课时,虽然学生都能按照教师的意图进行学习,作业也完成得很好,但我总感觉课堂上少了些什么。课后反思发现,问题源于教师本身,一是教师的课堂气氛调控没有到位,教师的语言、神态均缺乏激励性。二是教师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因此课堂气氛就比较紧张、沉闷,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够主动,似乎在给教师“牵”着走。在继续进行教学时,我运用了如:举起大家勇敢的手、把掌声送给善于表达的他、你的理解连老师都自叹不如(竖起大拇指)、让我们更关注还没有发言的同学……等激励性的语言和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因此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友好的、积极的氛围中进行,特别是听音乐画情感这一环节,学生的热情更是达到了极至,他们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尽情发泄着自己的情感。从他们的脸上和作业中都流露出对学习的喜悦之情。
D. 如何欣赏、评价儿童画_教学反思_教学随笔
如何欣赏、评价儿童画当你进入儿童画的世界里,你会被一幅幅充满稚拙、天真无邪、构思独特、造型夸张、色彩斑斓的作品所吸引,这些作品体现了孩子对世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流露了儿童纯真的思想感情。但作为成人如何去欣赏(或评价)这些作品呢?一、要看作品有没有童心、童趣。 成人在看儿童画的时候,最大的偏见就是认为儿童画画得不像,而且乱七八糟。其实,成人的这种停留于表象的观点和观念并不适合于儿童,写实只是其中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已,儿童画最显著的特征,天真无邪,歪歪扭扭,粗粗细细,曲曲直直,是任何成人作品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要求儿童过早模仿成人绘画,只注意绘画的技巧,不能体现儿童的稚趣,这样的画不算好的儿童画。童趣是最重要的,最自然的。如评价画人,儿童看人也许只看到一个头,两只眼睛,一个嘴巴;至于鼻子、耳朵、眉毛就完全没看到,因此,他们一般都不画这些。当然这样极具童趣的画,就免不了给人以夸张的感觉,我们自然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评价它。二、要看作品是否能体现出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情感。 作品终究是儿童画的,儿童有具体的经历和感受,才有可能避免闭门造车、凭空想象,再现浓郁的生活情趣。有一幅水墨画叫做《它们多想妈妈呀!》,画面很简单:一片芭焦叶,一个盛着小蝌蚪的玻璃缸,旁边放着一个小网兜。这幅画看似简单,但却体现了小作者对小生命的不幸的同情和怜悯,是孩子对妈妈深深的爱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这与作者平时注重观察与感悟是紧密相联的,可见想象画也离不开现实生活这个基础。 三、要看作品是否有新意(或独到之处)。 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好的作品往往很美,很有新意。有一幅儿童画取名《建筑家》,描绘的是一大群蚂蚁用它们的智慧和力量建造美好家园的情景,蚂蚁中有搬运的,有砌石头的,有指挥的,有站岗放哨的,楼房中又分会议厅、主人房、储物室,小作者可谓观察入微,独具匠心。平时,孩子的作品多画飞机、汽车、花草、小白兔之类,能否从《建筑家》这幅画中,在选材、构思上得到一些启发而有所突破呢? 四、要看技法是否较熟练地掌握。儿童画的类别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油画棒画、水粉画、水墨画、彩线笔画、粉印画等,熟练地运用这些画种的工具、材料,并将这些技法有机的结合运用,能较完美地表现对象并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使作品的档次得到提升。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如何欣赏、评价儿童画,教学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E. 如何丰富小学美术欣赏课学生的评述语言
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还要求:“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学生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而淡化、忽视了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的培养。也就是说,美术欣赏课几乎没有,即使有也几乎是教师“一人言”、“注入式满堂灌”的欣赏课。因此,作为一名青年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率,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我认为,小学美术欣赏课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激发学生对美术表现的向往与追求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以往要上好美术欣赏课,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不少教师把上欣赏课视为畏途,学生对乏味的欣赏课也持不欢迎的态度。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为改观。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这是一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效果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美术是一门情感艺术,美术欣赏课是学校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质、修养、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扩大美术视野,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欣赏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而且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以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作为一名青年美术教师,我深感美术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深刻有力的,是最直接、最易接受的,并且也是切实可行的。
通过实际教学工作,我觉得欣赏课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美术的审美特性出发,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类美术作品的介绍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中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审美经验和审美享受,从而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提高欣赏的水平,并获得审美的愉悦,得到美的陶冶。美术还应和音乐融合,可以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效果。在课堂上,将欣赏的作品配上音乐,使学生对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可以更好地拓展艺术空间,增强艺术趣味,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另外,许多美术作品给人的感觉比较理性,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不深,决定了他们欣赏的层次比较浅,不能理解、分析和感受作品。针对这一情况,为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持久热情,教师除了介绍作者以外,再介绍一些与作品相关的背景,往往能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艺术想象力,让他们学会了在无限广阔的天地里,展开创作的双翅自由飞翔。
欣赏课中,只要教师注意引导,就能给学生一片绚丽的天空,学生就能插上想象的翅膀,成为创造的主人。但教室、教材、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用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
小学美术欣赏课也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规律。要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首先,选好题材和内容是“前提”。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从而一味地追求“纯艺术”,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以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在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题材。把所有欣赏的内容进行“童化”的加工、处理。也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
其次,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是“关键”。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会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而通过教师的讲,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作解剖麻雀式的理解而已。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在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例如:《有趣的汉字》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课件的演示,请学生直观欣赏、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大量有突出特征的象形字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象形字的主要特征,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领略象形字的妙趣,并尝试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的特征,创造出各种具有特色的象形字。此外,也可以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还可以从色彩、线条以及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地体味,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做准备。这样的欣赏课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第三,规范教学流程是“保证”。
欣赏课要达到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达到介绍作品背景和作品内容的艺术性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达到通过上述“内外”结合,逐步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对艺术形象的审美感受能力。欣赏教学过程须有一定的操作流程规范。要形成可操作的欣赏程序,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艺术作品,避免欣赏的随意性。大致的环节可分为:1、描述。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语言简单地描述出作品的题材内容、画种等。2、分析。对作品的色彩、构图和造型进行整体的语言表述。3、解释。介绍作者,并对作品的意义和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4、评价。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探索,对作品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评价。在这个操作流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以帮助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欣赏与动手相结合是“外力”。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绘画与工艺等美术实践的“外力”。在欣赏时安排操作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入欣赏:1、课始导入欣赏。2、实践中穿插欣赏。在指导学生练习时穿插欣赏,提供练习的范例,以欣赏帮助练习,以练习促进欣赏。3、结束时加入欣赏。在练习结束时加入欣赏,通过比较与实践体会,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还给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明示发展的方向,诱发学生探求美的兴趣与愿望。
新课程体系十分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是探究性学习得以实行的保证。引导学生美术欣赏,正是引导学生去开发和利用各种有效资源。课程资源有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之分,我觉得我们还有待于校外资源的开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培养。他们能体验创造的乐趣,丰富创作的素材,提高审美能力。这正是我所追求的。小学美术欣赏课不仅促进了学生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还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一名青年美术教师,我将以上述认识为起点,在实践中以全新的理念来组织学生开展美术欣赏教育,让艺术之花永远盛开在孩子们的心中!